範文齋

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原本作爲生理學範疇的一個名詞,是指人的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等先天賦予的特徵。以下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範文,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內涵

什麼是素質教育_素質教育的內涵

我國教育界對中國小素質教育內涵的研究,實際上在中國的學校幾乎沒有素質教育。由於角度不同,給素質教育下的定義(或作的解釋)不盡相同。有人依據“強調點”歸納“素質教育”有9類15個定義。這9類定義,有的屬於詞語定義;有的屬於哲學定義;有的強調以人的發展爲出發點;有的同時強調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有的強調公民素質;有的強調先天與後天相結合,有的把各種素質平列;有的試圖劃分素質層次;還有的強調通過科學途徑充分發揮天賦。綜觀這些定義,雖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點:

第一,認爲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爲根本目的的教育。第二,認爲素質教育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有的定義雖然只提到人的發展,但並非是不考慮社會需要,而是針對“應試教育”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偏向而突出強調人的發展。

第三,在某種意義上,素質使人聯想到潛能。這些定義都主張充分開發智慧潛能。

第四,不僅主張智慧潛能的充分開發,而且主張個性的全面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

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原本作爲生理學範疇的一個名詞,是指人的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等先天賦予的特徵。這種特徵是人們獲取知識、增長才能的基礎,其外在表現爲性格、意志等。現在,“素質”已發展演繹成一個更綜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實踐,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發展基本品質。

關於人的素質內涵,現在比較共識的是包含以下四個部分: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其中,思想品德素質是人的靈魂與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質是人的發展基礎,體現了人對自然和社會的瞭解;業務素質是人的立業本領,其不僅包括知識技能結構,還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質則是前三項素質的物質與精神的基礎,反映了人對自然與社會的承受力。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質爲主的一種教育活動。這種教育包括兩大層次的活動:一是國民素質教育,這是一種基礎層次的活動;二是專門人才素質教育,這是一種基於基礎層次的發展層次的活動。對於人生的不同階段,素質教育的任務也不盡相同。正因爲人的素質與人的知識、能力一樣,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與實踐得以培養、改造和提高,所以人的素質教育就如同人的知識學習、能力培養一樣,也是非常具體而又實在的,且有着其必然規律可循。

素質教育不等於知識傳授教育和能力培養教育,但知識結構優化、能力結構完備,卻是成爲具有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通過教學,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爲主要載體,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換言之,正確處理好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三者的關係,促進其協調發展、融爲一體,則是素質教育理念的關鍵所在。

實施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要從教育思想、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計劃、課程教材、考試評價以及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入手,將素質教育滲透在專業教育中,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始終,通過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來實現。

1、合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增開必要的素質教育課程,探索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兩課”主渠道的教學,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好基礎,使學生牢固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正確的道德觀念;加強學生的文化修養,文科專業開設一些自然科學課程,理科專業開設一些人文素質的課程;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大其在教學中的比重;健全學生心理,針對遠程教育條件下學生的心理特點,開設心理健康的選修課程或專題講座、報告,加強心理輔導和幫助;注重培養學生勇於開拓、創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手段,加強素質教育。校園網上要開設素質教育的專門欄目,組織一些素質教育的典型教案;開設網上學生心理測試和諮詢服務;開設網上電子精品書庫;虛擬網絡校園文化氛圍;充分利用社會上豐富而鮮活的各種多媒體素質教育資源;編制、開發系統的素質教育軟件等來開展素質教育。

3、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濃烈的校園文化氛圍。舉辦各種類型的文化素質教育講座、開展素質教育讀書活動,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青年志願服務活動,開展書法、寫作、文藝、計算機等各種有益於提高素質的競賽活動,加大素質教育的評優和獎勵力度。還要結合重大節日,經常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鼓勵、支持學生成立學習小組和興趣小組,引導他們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

4、加強素質教育的`考覈,建立符合開放教育學生素質教育的評價、考覈機制,注重對素質教育過程的檢查和平時的測評。

素質教育開始時間

素質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胎兒期起步,嬰兒期特別重要。爲什麼這樣說?

人類個體的生命過程中有兩個胚胎期:

1、從受孕到離開母體,這是胎兒期;

2、從出生到三歲是精神胚胎期,是心理髮育的基礎階段。

胎兒期是身體成長的重要階段,同時在心理的發育上受到母親的社會性的影響,這是素質教育從胎兒開始的理由。嬰兒與其它動物幼仔相比特別稚嫩,很長時間離不開成人的保護撫養。由於嬰兒出生時機體很不成熟,特別是大腦,這些都需要在社會生活環境中逐漸發育。此時,成人的撫育觀念和方式會對嬰兒的身心發展產生重要作用。嬰兒期的教育實際上是指母親的育兒觀念和方式方法。

俗話說,三歲決定一生,怎樣理解這句話?出生正是人腦發育的關鍵階段,嬰兒生活的環境對他身體和他心理功能的發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這是因爲嬰兒出生時雖然已經具備腦部的基本結構,但大多數腦細胞尚未開始工作,它們是分散的,需要受到外界的刺激產生相互牽連、相互纏繞,形成神經網絡才能發揮腦的功能。若是環境的刺激合適就能引發腦力活動,腦細胞在活動中逐漸地相互纏結處理外來的信息。環境中的信息豐富,激發腦力活動,腦細胞活躍,相互纏結的質量高、速度快,腦部發育發展良好。環境中信息貧乏或刺激的質量低劣,腦的發育就遲緩或出現偏差。腦部細胞的整個纏結過程70%至80%在三歲前完成。三歲以前發育的是腦後部的細胞組織,形成最基本而重要的信息處理結構。三歲的後腦的前頭部分得到發展,將前階段接受的信息形成的腦力活動進行高層次的操作,腦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由此可見,三歲以前腦力活動的基本功能若未得到應有的發育,後來的訓練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嬰兒期良好教育對終生髮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嬰兒出生時就具有一系列本能,這些是他的身體繼續發展和心理功能發育的基礎。新生兒表面看來很軟弱,他的本能中卻蘊藏着巨大的潛能促使他自主地發展,創造出具有自己特點的精神生命(個性)。長期以來人們在撫育嬰兒時對他的軟弱普遍地重視,因而給予種種保護;對他自主發展的潛能卻認識不足,往往在無意中傷害或抑制這種自主性,妨礙了嬰兒獲得應有的發展。因此嬰兒期的教育關鍵在處理好給予必要保護和尊重自主發展之間的矛盾,把握好成人影響的質和量的適宜程度。更新育兒觀念就是要明確嬰兒是發展的主體,撫育者的任務是幫助嬰兒自主發展;消除嬰兒是不懂事可讓成人隨意塑造的想法。

誰來幫助嬰兒自主發展

母親是教育嬰兒的最好的老師,母親是幫助嬰兒自主發展的主角,其他撫育者應積極配合,共同爲嬰兒創造一個有利於促進其自主發展的家庭環境。一般家庭在迎接嬰兒出生時都很重視物質環境,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創設心理環境。家庭成員的性格、相互關係所形成的心理氛圍,尤其是對待嬰兒的態度,撫育方式等方面的協調一致對嬰兒的影響特別重要,不可認爲嬰兒不懂事沒關係。環境中的不良刺激對嬰兒心理髮育、個性形成的傷害往往不易覺察,但可能種下禍根。因爲這時腦功能正在迅速發育,對外界的信息具有驚人的吸收力,不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會進入腦部的神經網絡成爲心理的一部分,伴隨終生。由此可見,有利的影響會促進良好個性的發展;有害的影響會造成個性中的缺陷。

爲嬰兒創造自主發展的環境

母親作爲教育者一方面要了解嬰兒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面要注意觀察自己的寶寶發展的具體情況。一般成人對嬰兒身體發展狀況都很重視,細心觀察他吸奶、睡眠、排便等,及時調整撫養措施;但對嬰兒心理髮展的需要注意還不夠。由於每個嬰兒心理髮展的差異比生理髮展的差異更大,而且必須通過仔細觀察才能發現。母親要在護理寶寶生理需要的過程中觀察他心理髮展的需要,給予滿足,促進其自主發展。

母親通過觀察發現寶寶身心發展的需要,並結合育兒科普讀物中關於嬰兒發展的一般規律,就可以考慮一個適宜寶寶發展的“育兒方案”,並與其他成人相互配合共同實施。

嬰兒心理髮展的過程中存在着“敏感期”,這時嬰兒表現出一種內心的省略,對環境中的事物產生極大的興趣,會以驚人的激情吸收各種信息,輕鬆愉快地學會很多事情。然而這種內心活力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引發出來,創造豐富的環境就是提供適宜的刺激。由於嬰兒心理髮展中各個方面的敏感期不同,各個嬰兒的敏感期也有差異,成人可根據嬰兒發展的一般規律創設環境來誘發寶寶內心的活力的自主表現,細心觀察這種自主表現的跡象,並用恰當的方法給予支持促進其發展。由此可見母親可以在幫助嬰兒自主發展的過程中把自己培養成研究型的教育者。

不要看輕了嬰兒的能力。在撫育的過程中,讓我們向嬰兒學習,幫助他自主發展,讓他的精神和身體都蓬勃地生長。

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許多家長認爲智力發展最重要,“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於是,孩子入學前,父母以他能否按要求算對一道題或者能背誦一首詩,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是否有用。孩子入學後,考試成績就成了父母和老師判定孩子是否聰明的標準。一些家長反對孩子當班幹部,怕影響學習,只要自己的孩子學習好,能考得上大學就行了。實際上,這是對人才理解的偏頗。考試分數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一個人的水平,尤其是一個人的能力從分數中是很難看出來的。這種盲目追求分數的教育,必然造就一批“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的人,這種人並非當今社會所需。

1987年1月,75位諾貝爾獎得主聚集巴黎。有人問一位獲獎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爲最主要的東西?”白髮蒼蒼的學者沉思片刻,答道:“幼兒園”。“在幼兒園您學到了什麼?”“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

這位科學家的回答耐人尋味。這位科學家談自身的成才體會,避開了早期智力開發的作用,強調品德文明的養成,確實抓住了問題的精髓,這位科學家的意思無外乎說一個人成功與否,素質教育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素質教育要求讓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即讓受教育者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審美能力方面、社交能力方面等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單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或者過早引導幼兒的興趣朝一個狹窄的方向發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對幼兒的發展都是不利的。當前在家庭教育中還存在着重視才藝學習,忽視“做人”教育的做法。一方面,不少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往往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認爲幼兒素質教育主要是進行才藝學習,而不考慮幼兒的興趣、發展可能及趨向,造成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沉重壓力,影響孩子身心正常發展。另一方面,不少幼兒園教師由於對素質教育認識不足,爲了迎合部分家長的育兒價值取向,也自覺不自覺地偏重教給一些知識性東西或單方面重視對幼兒進行才藝訓練,忽視了對孩子的品行訓練和培養,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素質教育強調,幼兒從誕生那一刻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有自己的種種需要和權力。教育者要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實施教育,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發展潛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作用。從幼兒教育目標上看,素質教育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以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發展在教育內容上,強調全面性和基礎性,凡是做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和能力,在教育內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張把學習與幼兒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使孩子做到“四個學會”,即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共同生活。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學堂,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變化等,都會牽動着孩子的思維神經。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健康、活潑、聰明伶俐、獨立、自理能力強,有堅強意志的孩子。那麼,作爲父母,不要把素質教育當成一句口號,而要身體力行,爲孩子做個好榜樣,並把素質教育貫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父母要做到熱愛孩子與嚴格要求孩子的統一。愛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礎。但愛要有分寸,不要溺愛。家長經常堅持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說謊,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等正確的要求,就能使疼愛變成促進孩子進步的動力。實際上,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就是一種負責任的理智的愛。

其次,父母要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同伴交往。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可以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各種社交技能,同時能體會到快樂,體會到公平與合理,也能更客觀地認識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韌性、同情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要適當給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應付日常生活和遊戲活動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孩子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中鍛鍊意志品質,提高能力。

素質教育決不是一句掛在嘴邊的口號,幼兒素質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家長都能當好孩子們的老師。幼兒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兒童在他們的生命之初,就種下在整個成長階段必備素質的種子,並且呵護它們,期待着有朝一日,這些種子能夠開出絢麗的人生之花。

標籤:素質教育 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