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繪畫書法

繪畫藝術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論文

摘要: 繪畫藝術教育中的素質教育,能夠鑄成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繪畫藝術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論文

關鍵詞: 繪畫藝術教育素質教育藝術能力藝術精神

繪畫藝術教育的表現內容主要是培養和訓練受教育者的藝術感覺、繪畫表現能力、創造能力。這對素質教育在教育模式上重理性、輕感性,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感情,重思考、輕動手的弊病具有一定的糾正和補償作用。

作爲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繪畫藝術教育,要有一個均衡的知識結構,即要在繪畫藝術知識、繪畫藝術能力和繪畫藝術精神三方面均衡施教,而重點要放在藝術精神上。其實,無論是作爲素質教育的繪畫藝術教育,還是作爲專業教育的繪畫藝術教育,最高境界都是對繪畫藝術精神的領悟和把握。作爲素質教育的藝術繪畫教育,就應當把藝術能力和藝術精神作爲重點。而作爲繪畫藝術教育的核心所在,同樣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越來越成爲美術教育的趨勢,不單因爲人的素質直接影響作品的品位,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學生今後將通過其作品產生社會效應,有的甚至是明日的美術教育者,他們的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工作質量。我們很難想象一個缺乏修養的畫家如何進行創作或者對學生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那麼,我們又將如何通過教學進行素質的培養呢?我們必須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對美和藝術的'理解,是文化修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美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觸藝術,包括瞭解藝術史。正如一位國外藝術家所說的,一個人不懂得本國的藝術史和世界藝術史,就不能說他懂得藝術。經驗證明:人們對於美的鑑賞和理解力,是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的——是知識之所賜。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強調對藝術史的學習。美術鑑賞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切實可行的道路,是在教學方法中建立美術鑑賞與技術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根據。建立同美術史相聯的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規範下針對一定的教學內容,教師主動運用美術史上的知識,總結出某些流派的風格特徵和表現手法,找出傾向性,確立具體的教學方法,從題材內容、形式表達到觀察方法、表現手法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儘可能豐富地對學生進行誘導,併力圖以極大的靈活性,爲學生創造學習美術史的良好契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加強繪畫藝術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就要有一個均衡的知識結構,通過對藝術史的學習鑄成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美術新課程標準將人文性確定爲美術課程學科性質之一,這種對美術學科性質的確定至少說明了兩點問題,其一是我國中國小美術教育長期停留在以技能教學爲主的層面上。美術作爲一門學科,它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技”的層面和“道”的層面。作爲“技”的層面是指美術作品創作的方法,在美術教育中就是技能的教學和訓練,美術技能在美術教學中處於淺層次教學,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美術教育的主要部分,這是因爲我國學校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受着應試教育的主宰。其二是說明教育者對美術學科的認識逐步由“技”入“道”。這裏“道”就可以指美術學科的人文性,將美術學科上升到人文學科的高度,從狹義的美術走向廣義的美術。這是當下我國社會轉型期體現在教育領域內的人文自覺的必然結果。當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大行其道時,其惡果便顯現出來,嚴重影響了一代學生的全面發展。於是“素質教育”便被提了出來,“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爲了學生的身心全面的發展。美術學科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藉助“素質教育”的春風,美術教育理論研究開始興起,美術教育的人文性質逐漸被人們重視。

任何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都包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所有造物或繪畫都屬於美術範疇,我們人類所知的歷史就是由文字和古人所遺留的美術作品所組成。

文字帶有主觀性和政治性,而美術作品給我們的是一個更真實可信、更直觀具體的歷史還原。我們解讀每一件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都可以從歷史學、文學、美學、風俗學、地理學、心理學等任何人文學科的角度去揭示一種客觀存在,它與周圍一切構成一個文化生態系統。因而,在美術學科教學中我們無可迴避美術學科所彰顯的人文精神。美術教學中人文性的貫徹,使學生能感受到跨越美術所帶來的巨大人文傳統,這種影響是“潤物細無聲”般的潛移默化,是一種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與必要手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術學科所要求教師達到的人文素質是所有學科教師中最全面的,它不僅要求能夠掌握美術的技能,而且要求具備廣博的人文知識。總之,美術學科人文性的提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結果,是教育民主化過程中的必然表現,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刻認識到美術學科人文性的重要,才能更好地實施美術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