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藝術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濫觴

藝術2.96W

 一、藝術教育的式微

藝術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濫觴

在古希臘,教育被稱爲繆斯教育,繆斯是希臘神話中主管科學與藝術之神,因而,繆斯教育也就是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通稱,它強調智育和美育二者協調、全面發展。文藝復興巨匠意大利的達,芬奇在當時設計了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其科學性和藝術性至今仍爲設計界奉爲典範;由伯拉孟特和米開朗基羅等多名重要建築師與藝術家參與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最重要代表;拉菲爾吸收佛羅倫薩畫派與威尼斯畫派的長處,形成獨有的優美秀雅風格,在透視學方面做出卓越的貢獻。這些都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有機統一的產物,更應歸功於藝術教育在培養人的藝術素質和啓發人的創造性才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使人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達到了有機結合,滿足了人的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揭示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提升了人的生存質量和境界,從而更好地促使科學教育在正確的軌道上得到健康、高效和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將人類文明推向一個嶄新高峯的重要原因。因而,所謂的藝術教育是指“通過藝術作品,運用藝術欣賞與藝術創造的規律,去影響人的感官和心理,培養人的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力、直覺的洞察力和創造力的教育活動”。也就是說,“人們可以通過藝術教育來進行人文教育,可以在藝術創作與欣賞中超越現實的羈絆,達到人性與天道的合一,“正是憑藉這樣的藝術,人才在超越中實現了自己”。所以,從古代到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人文教育正是通過藝術教育來彰顯和實現自己的。

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和藝術產生了深入的分化;特別是受19世紀以來科技至上價值觀的影響,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日趨分裂,開始了曠日持久的矛盾和衝突。以科學爲文化依託的科學教育爲工業革命培養了大批工業化急需的人才,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增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滿足了人類的現實需求,因而倍受推崇和膜拜;而藝術及藝術教育難以滿足這種顯性的功利追求,因此倍受冷落,處於被忽視的尷尬境地。也就是說功利主義的教育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科學教育的地位受到強化的同時而藝術教育的地位受到嚴重削弱,這就必然導致科技與藝術相分離、真善美相分離,功利與價值相分離,使人類失去了終極價值目標和人文關懷,從而迷失了精神家園,“藝術的精神功績沒有了分量,藝術失去了任何鼓舞的力量,在這個時代的喧囂市場上,藝術正在消失”。科學教育中的藝術教育被遮蔽和遺忘,從而導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場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失衡

所謂科學教育,是指“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促進物質財富增長和社會發展爲目的,向人們傳授自然科學技術知識、開發人的智力的教育”。所謂的人文教育,就是“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通過把人類積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與閱歷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淨化靈魂,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從教育的歷史淵源來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是相融、不分彼此、血肉相連的,他們同根共源,兩者共同脫胎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在中國古代,孔夫子提倡“君子不器”,併爲學生開設了“禮、樂、射、御、書、數”的全面課程。在古希臘,爲了培養德行高尚、思想縝密、能言善辯的所謂的“自由人”,逐步形成了包括“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等七藝的教學內容。在中世紀的歐洲,文、法、神、醫是大學中普遍開設的四科;到了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以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爲代表的大師們,既具有高超的人文修養,又具有高度的科學修養,這些充分體現在他們不朽的藝術作品中對數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規律的遵循。從大致上說,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古代、中世紀、直到十八世紀的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始終有着不可動搖的地位和絕對優勢。或者說,是“以人文教育爲主,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文理兼備的教育”。

隨着工業革命和近代自然科學在西方興起,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伴隨這種成功的是技術工業的興起和工業化進程中對具有一定實用知識的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被看作是爲技術工業提供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科學教育的客觀化、精確化、標準化和程序化等特點恰好極大地滿足了工業化的需求,因而其成爲各個西方國家教育主旋律的局面,就初見端倪。同時,科學教育在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和增強人類征服自然方面的巨大力量,使它日益被人類所強化甚至崇拜,致使科學教育在各國特別是在各個大學中急劇發展起來;後來,隨着科學教育在促進工業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方面重要作用的日益凸顯,客觀上促使了科學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取代人文教育並佔據統治地位,最終導致了它與人文教育之間曠日持久的矛盾和衝突;這樣,人文教育在科技的竭力推崇下意外地旁落了,無論人文教育家們怎樣抵制和抗爭,科學教育終以不可逆轉之勢向前發展,人文教育逐漸被科學教育壓倒,甚至被忽視,進而導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場、人文性的遮蔽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藝術教育對中國特色人文教育的重構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教育源遠流長,它伴隨着中國社會的教育現象而產生和發展的,特別是孔子及其所開創的儒家學派提出了“禮教”、“樂教”,就是藝術教育的概念,並初步建立了一個藝術教育的思想體系,在《禮教》中明確提出了“溫柔敦厚,廣博易良,明人倫,成教化”等一系列藝術教育觀念,對中國幾千年的藝術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爲中國古代社會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它爲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提供了思路,所以要重建人文教育,達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就必須在更高層次上恢復科學教育中的藝術性教育,使科學教育在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從而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的同時,兼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特徵,具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人的完美性格的非功利性功能。

當前我國,科技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以及各個大學的重視;而藝術教育無法取得明顯的現實效益則日益受到排斥和冷落,具體表現爲:我國高等教育中的許多人文藝術學科,由於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要麼被停止,要麼被限制招生,要麼改變專業方向,使其嚮應用學科、理工學科等與現實物質利益聯繫緊密的學科轉型;“在大學,深受學生們歡迎的是一些與將來就業有密切關係的電子、工商管理、財會、外語、法律、醫學等‘熱門,專業,至於一些傳統的人文學科如哲學、文學等則成爲‘冷門’專業。‘藝術’專業儘管受歡迎,但是人們重視的也不是其人文教育價值,而是其作爲一種能夠提供現代化大衆文化產品專業價值”。教育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傾向正迅速增長,“重理輕文”現象也就在所難免了。但是人類還有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精神養料和人生信念的追求,這就不能沒有人文,不能沒有藝術。因而,必須重視藝術教育,正如美國將“藝術”課程列爲國家的“核心”課程的重視程度那樣,來深化對加強我國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那麼,針對中國現狀來說,在具體教育實踐操作中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重新找回失落的藝術教育。

在宏觀層面上,應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教育學學科機制。藝術教育學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教育學科羣中的新興學科,是藝術學與教育學相互滲透的形成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藝術教育這一特殊形態的教育現象。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藝術教育學,就必須進一步梳理中國藝術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深化對中國建立藝術教育學重要意義的認識,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藝術教育學的理論基礎,釐定藝術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和研究範圍等方面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有系統的、科學的和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教育學科體系成爲可能和現實。

在微觀層面上,國家的教育改革政策特別是課程改革政策應側重於加強課程與教材的建設,在課程設置時必須對藝術教育的實情有相應的考慮,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應大致確定,具有一定的標準和現實可操作性;教育工作者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要把藝術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列入教學計劃,修正其“邊緣”的尷尬局面,確定具體的考覈方式,並可適當地計入學分。大力引進高水平的藝術教育方面的師資力量,並從職稱、報酬和待遇等方面給予一定的照顧和保證,注重藝術教育與其他各門學科的有機銜接,系統地編寫一系列藝術性與適用性都較強的教材;同時應重視開展有利於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等等。

因而,我們必須認清藝術教育是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的濫觴這一根本特徵,樹立藝術教育的根基地位,彰顯藝術教育的人文關懷價值和情感審美意義,使藝術教育在更高的層次和意義上實現復興和迴歸,重振人文教育的雄風,促進我國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諧、健康發展,實現科學教育、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相結合的真、善、美三位一體化的真正教育目標,正如岸根卓郎所說:“追求宇宙的真、善、美,並以自我實現爲目標,放射獨特光芒的創造性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