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案例反思

幼兒教育應該給幼兒以知識,應該發展幼兒的能力,應該激發幼兒積極的情感讓幼兒感受到幸福。並把幼兒有沒有獲得幸福做爲衡量幼兒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標準。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教育案例反思,歡迎閱讀。

幼兒教育案例反思

  幼兒教育案例反思1

片段一:早上孩子們陸陸續續的來到學校,他們都會甜甜的問候我,我也用微笑迴應他們。這時候,牛牛來了,他腆着臉對我說:“老師,你知道我爲什麼來幼兒園嗎?”“爲什麼啊?”“因爲我很想你啊!你比我媽媽可漂亮多了。”這個小人精就知道說好聽的哄老師,不過心裏還是暖暖的。

片段二:午飯時間剛剛結束,小值日生們有的拿着抹布幫老師擦桌子,有的拿着笤帚幫老師掃地,大家幹得熱火朝天。這時候,濛濛卻什麼也不幹,還在一邊 “指揮”:“君君,你看這兒多髒啊!快來擦擦這兒。”“琪琪,這兒有很多紙,你快來掃掃啊!”我趕緊去過去問濛濛:“濛濛,今天你是值日生嗎?”“是啊,老師!” “那你怎麼總是站在這兒?”“老師,我站在這兒幫你‘指揮’小朋友啊!這樣他們就不會亂了。”

片段三:“誰幫老師去把你們的小被子抱進來啊?”中午曬得被子該收進來了。“我!”“我去!”孩子們就是這樣勤快,每次都會爭着幫老師,只有小志浩總是坐在那裏不肯幫忙。“浩浩,你來和老師一起抱被子吧!”“可是,我的畫還沒畫完呢?”他爲了推辭竟拿出了畫畫本。“你只抱小的好不好?”“好吧!”他勉強答應了。到了曬被子的地方,他東看看,西看看,找了一個最小的抱上就走。我故意抱了很多,裝着很吃力的樣子在他的身邊,可是他卻視而不見。“浩浩,你幫我一下吧!”“你長得那麼高應該抱多一點。”“你看,你不幫我,讓別的小朋友看見會笑話的。”“如果我幫了你,讓別的老師看見也會笑話你啊!”……

案例分析:

孩子是不會騙人的,他們有自己純淨的小天地,可是受社會大環境及其個別家長行爲的影響,他們也學會油嘴滑舌,學會偷懶磨滑,並且不爲所恥,反而愈演愈烈。

案例反思:

一、注重培養孩子誠實的美德。

老師和家長都願意孩子能夠成爲誠實正直的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長卻擔心孩子太誠實了會被別人欺負。誠實不是無能,誠實的品格有助於孩子智力的發展,只有品格上的完善,孩子才能健全地成長,我們家長和老師必須注重培養孩子誠實的美德。我們應事事處處注意以身作則,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應做好孩子的表率,注意用誠實的行爲習慣影響孩子。另外,對孩子的過失,不能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壓制的方法,而應鼓勵孩子說真話,以免孩子爲了掩飾所犯的錯誤而說謊。對孩子進行誠實品質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細緻的工作,我們要利用生活中出現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因勢利導地耐心教育,使孩子養成誠實的良好品質。

二、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和我們的教育活動、遊戲、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幼兒園資源在活動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如:大班主題《我長大了》,目的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讓他們懂得愛勞動是光榮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於克服困難,並積極參加各項活動;音樂活動《螞蟻搬豆》,讓孩子明白生活在大集體中應該相互幫忙,從而體驗和同伴互相合作的快樂;語言活動《康康變了》,讓孩子們從故事中瞭解到康康的變化,誰也不想做不愛勞動,總是找理由偷懶的孩子。

三、注重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

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環境,孩子的社會生活起步於家庭,家庭是孩子生活、學習的第一個場所。家庭的結構和氣氛,家庭成員的整體素質,家庭成員的道德水準及言行,決定着孩子今後生活中的品德和行爲習慣,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家長會在幼兒的飲食起居關懷備至,而在道德品質培養方面則不盡人意,這就要求家長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爲出發點,使孩子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長。作爲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完善自己的個性心理品質,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總之,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上片段情況,和我們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教師和家長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要從生活的點滴抓起,圍繞一個個小目標,不放過孩子身上每一微小的毛病和不足,持之以恆,強化訓練,就一定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教育案例反思2

戶外活動分散遊戲的時候,我突然聽到小朋友的哭聲,我一看原來是張智豪,我趕緊走過去,“孩子,怎麼哭了?”他指着寧其順,“寧其順打我”“奧,他可能不是故意的”。我找到早已跑開的寧其順,“你快跟張智豪去道歉”寧其順笑嘻嘻的說“對不起”,張智豪邊哭邊說“沒關係”,但沒過幾分鐘,又有孩子來說“老師,寧其順打我啦”,我再次找來寧其順,“你怎麼回事?老是打小朋友”, “對不起、沒關係”問題貌似又解決了。

這件事引起我的思考,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了,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問題嗎?孩子們好像已經把“對不起”當成了犯錯誤以後避免處罰的“法寶”,覺得只要說聲“對不起”而另一個小朋友就一定會說“沒關係”,接下來就沒事了。我覺得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了,除了要讓有錯的孩子道歉以外,還要讓他明白某些道理,避免以後犯同樣的錯誤。而且要讓他逐漸學會在行動之前要多想想可能的後果,慢慢學會自律,減少侵犯他人行爲的發生。

出現這樣的情況,和老師處理幼兒矛盾時的方法有直接關係。我們普遍用的方法是:幫助幼兒解決問題,就事論事,先批評引起事端的孩子,然後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該道歉的道歉,該玩的繼續玩。其實我們只教會了幼兒說“對不起”,卻沒有教幼兒怎樣才能不用說“對不起”。我們這樣做不過是教會了孩子使用禮貌用語,而忽略了幫助孩子在交往中解決矛盾的能力。就這件事而言,寧其順肯定知道搶玩具是不對的,但他還是搶了,這就說明他缺乏自律。缺乏自律的孩子纔會常說“對不起”,因爲他們做事前從不想後果。

對於幾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根本不會明白“對不起”只是對被侵犯者的精神安慰,說句“對不起”,只能代表自己已經認識到了錯誤,並願意改正,但對對方造成的傷害仍然存在。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幼兒明白,說了“對不起”以後,事情不是結束了,接下來,該爲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我們可以把這種精神上的安慰轉化成幼兒能夠明白的具體行動上的安慰,讓幼兒看得見,摸得到,便於執行。如讓幼兒幫助對方揉揉被打的部位、擦擦眼淚等等。這樣,幼兒通過對自己的行爲後果負責,不僅有機會釋放心中的愧疚,而且還可以讓他們漸漸學會在行動之前多想想行爲的後果,這樣對孩子才更有教育意義,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律,從源頭上防止矛盾的發生。

  幼兒教育案例反思3

美術活動《漂亮的魚鱗》,我很強調畫魚鱗的技能方面,要求孩子畫魚鱗要均勻,不要有大有小,把整張紙畫得滿滿的。可小朋友們高高興興地把花了一節課時間的作品送到我面前,我“嚴格要求”,指出畫得不太好的地方,小朋友得到我表揚的機會很少,一次美術活動就以相當多幼兒的失敗而畫上的句號。

這個時候,我也很苦惱,我在想:一次成功的美術活動標準是什麼?是要求技能上的完善,還是以孩子發自內心的快樂爲主要評判標準。我意識到:每個孩子的天賦和興趣有差異,特別是小班孩子,不能過高的要求他們有怎樣的繪畫技能。只要孩子能將他們心中的畫面用色彩、線條表示出來就可以了,片面的追求技能,無異是在做一件本末倒置的事。

認識上的轉變使我不再爲畫的形狀、輪廓不理想而對幼兒嚴格要求。在下一堂課的講解中我儘量用形態各異的物體來開拓幼兒的思路。只要幼兒圍繞主題,形狀顏色都可以不一樣。

在幼兒作畫過程中,我以參與者的身份來對待幼兒的作品,發現孩子變輕鬆了,我也輕鬆了。孩子眼中的世界比我們大人還可愛的多,美麗的多。漸漸的我們班作品秀欄中幼兒的作品也也越來越多,小朋友畫畫的興趣也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