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溶解教學設計15篇

設計2.92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溶解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溶解教學設計15篇

溶解教學設計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發現糖能溶解於水的現象。

2、通過幼兒自主實驗,發現有些糖溶於水,有些則不能。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小鴨子買糖》故事圖片及音頻、各種糖實拍圖

材料準備:每位幼兒一個杯子、一把小勺。每組一個大盆、一把大勺、抹布兩條。白糖、紅糖、冰糖、棉花糖、硬糖、棒棒糖、軟糖若干。

活動過程

一、播放《小鴨子買糖》的`故事,引導小朋友聽故事回答問題。

故事中的小鴨幫媽媽去做什麼?

後來發生了什麼?

小鴨的白糖到哪裏去了呢?

二、教師示範白糖的溶解實驗,並引導幼兒自己操作實驗,進行觀察。

1、教師示範實驗

1)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裏。

看看杯子裏的白糖,它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2)讓幼兒嚐嚐溫水的味道,再向盛白糖的杯裏倒入溫水,讓幼兒觀察並品嚐。

溫水是什麼味道的?

白糖在水裏發生了什麼變化?白糖到哪兒去了呢?

水變成什麼味道了?

小結:白糖在水裏過一會不見了,水變甜了,我們就說白糖在水裏溶解了。

2、教師引導幼兒操作白糖溶解的實驗。

三、教師出示各種糖,引導幼兒進行糖的溶解實驗。

這些是什麼糖呢?

你們來試試,它們在水裏會不會溶解呢?

附【故事】

《小鴨子買糖》

一隻小鴨子想幫媽媽做事,媽媽讓她幫忙買一袋白糖,小鴨子答應了。

小鴨子高高興興地買了白糖,到了河邊。

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裏。

小鴨子會游泳,連忙到河裏去撈。

可是她在河裏翻了個遍,也沒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裏去了嗎?

溶解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並會靈活運用溶解度的定義

(2)會認識溶解度曲線,能夠從溶解度曲線中獲得相關信息,並且能夠繪製溶解度曲線

2方法與過程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學習控制實驗變量的思想和方法

(2)通過溶解度曲線的繪製,學習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處理實驗數據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師生互動,語言激勵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學習,理解化學上利用物質溶解度分離提純混合物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及其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溶解度曲線的定義,掌握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教學難點:有關溶解度曲線的認識

三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歸納法講授法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海水當中含有大量的鹽,那麼這些鹽應該怎樣把它從海水中提取出來,我們都聽說過“海水曬鹽”,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將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同學們思考,在一杯水中,能否溶解無限量的蔗糖

學生作出回答,教師給予評價

師:那麼說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是有限的,其實任何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限量都是有限的,那麼再思考,影響物質溶解限量的因素有哪些呢?好,我們馬上來做書上的一個探究物質溶解限量影響因素的實驗。

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請學生起來回答得出的結論,教師給予評價

通過實驗我們知道,影響物質溶解限量的因素有溫度、溶質的種類和溶劑的種類師:那麼食鹽和硝酸鉀的溶解能力誰更強呢?

學生討論以下的問題:

師:200C時,在每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硝酸鉀18克,100C時硝酸鈉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克呢?”那麼同學們想想哪個的溶解度更強。學生討論怎樣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度

師:同學們請看書,理解有關溶解度的概念,回答溶解度定義中的幾個要素學生回答,教師講解

師:在上個思考題中,要比較硝酸鉀和硝酸鈉的溶解度,我們學習了溶解度定義之後,我們知道二者是無法比較的,因爲溫度不同要比較溶解度,必需在溫度相同時,看100g溶劑中最多溶解多少克得溶質。

師:請同學們說說,“在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7.2g”,你們是怎麼樣理解

這句話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給予糾正。

師:我們知道不同的溫度下同種物質的溶解限量不同,也就是它的溶解度不同,於是我們可以用溶解度曲線來表示不同溫度下同種物質的溶解度的變化情況,溶解度曲線橫座標表示溫度,縱座標表示溶解度,我們可以通過溶解度曲線知道該種物質在任何溫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氯化銨在不溫度時的溶解度。(數據表)

學生將氯化銨的溶解度曲線繪出來,加深理解

投影:幾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學生討論通過溶解度曲線你能夠獲得哪些信息?這些信息有何用途

學生觀看投影的同時,回答如下問題,大多數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怎樣,兩條溶解度曲線的交點表示的含義,溶解度曲線的陡和平說明了什麼問題?請學生回答,教師給予糾正和補充。

師歸納::(1)溫度升高時,氫氧化鈣的溶解度減小

(2)溫度升高時,氯化鈉的溶解度變化不大

(3)溫度升高時,硝酸鉀的'溶解度增大

絕大部分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只有少數物質除外如:氫氧化鈣

師:這裏分別是氫氧化鈣、氯化鈉、硝酸鉀的三種飽和溶液,我這裏也準備了很多的實驗器材,現在請同學們自己來設計實驗,將這三種物質結晶析出。學生討論,培養學生紫行設計實驗的能力,通過實驗加深學生的理解。

師:像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我們就可以用蒸發結晶,而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的我們用降溫結晶,比如硝酸鉀。

五、板書設計

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

1.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影響因素:(1)溫度;(2)溶質的種類;

(3)溶劑的種類

2.溶解度的四個要素:(1)溫度:在一定的溫度下(2)溶劑質量:100g

(3)狀態:在飽和狀態下(4)單位:克

3.溶解度曲線

4.結晶:(1)降溫結晶

(2)蒸發結晶

溶解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建立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瞭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的方法,瞭解結晶現象。

初步培養活動與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畫出實驗簡圖)→動手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通過實驗條件的改變,讓學生感受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存在和轉化是有條件的,逐步建立用辯證的、發展的思想觀點來看待事物的變化,和逐步培養由具體到一般認識事物過程的能力,並培養學生互相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

重點和難點

飽和溶液的涵義及“活動與探究”。

實驗準備

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不超過5人。

每組準備器材:燒杯2個(各裝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預先稱好)、5 g KNO3 4包(預先稱好)、酒精燈、鐵架臺(帶鐵圈)、石棉網、火柴、量筒、膠頭滴管。

CAI課件、實物投影儀。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點評

激趣設境,問題導入

師生互動:俗話說:“飯前喝湯,苗條漂亮;飯後喝湯,肥胖晃晃。”媽媽在家爲小槐同學準備了一碗湯,小槐一嘗淡了,要媽媽加 (鹽);小槐一嘗還說淡了,又要媽媽加 (鹽);小槐一嘗還是說淡了,再要媽媽加 (鹽)……食鹽是我們熟悉的物質,它是否無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語作導語,由生活經驗作鋪墊,學生感到自然親切,着力創設快樂課堂。

問題探究,得出結論

小組討論,提出假設。

NaCl能(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閱讀P33,確定方案(畫出實驗簡圖)。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動手實驗,觀察記錄。

上臺展示,投影結論。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許固體NaCl。

即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誤導結論,延伸探究。

“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水中”這句話是否正確?教師有意漏讀“一定量”三個字,引起學生質疑猜想。

增補方案,實驗發現(畫出實驗簡圖)。

觀察記錄,感悟要素“一定量”。

課件演示,動畫要素(“一定量”飛入片中)。

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師生互動,齊聲朗讀)。

方案源於教材,形式卻別於教材,更顯直觀、生動。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觀區分“溶”與“不溶”的依據──杯底是否有未溶固體溶質。

通過追究教師“疏忽”增補方案,動手實驗,使學生關注、重視“一定量”這個要素。充分發揮教師“引”的作用。

生物質,引發探究

KNO3爲實驗室裏化學藥品,它能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製,小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結論。

KNO3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將熟悉物質轉向陌生物質,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發現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話鋒一轉,激發探究

溫度改變,杯底沒溶的KNO3固體能否繼續溶解?

加熱攪拌,實驗發現,杯底未見KNO3固體。

再設疑問,趣味探究,此溫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實驗發現,過一會兒,杯底未見KNO3固體,即全溶。

迴歸原溫,靜觀其變。

課件演示,動畫要素(“一定溫度”飛入片中)。一定溫度下,KNO3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縛,另起爐竈,激起學生更高的探究熱情。

閱讀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的溶液叫做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飽和溶液。

在活動與探究得出結論上作文章,爲輕鬆寫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轉化的方法做了很好過渡。

增補結論,領悟涵義

室溫,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飽和溶液

↓+5 g NaCl

室溫,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飽和溶液和少許NaCl固體

↓+5 mL水

室溫,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飽和溶液

室溫,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飽和溶液

↓+5 g KNO3

室溫,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飽和溶液和少許KNO3固體

↓升高溫度

升高溫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飽和溶液

分析歸納,課件演示

飽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

提煉昇華,促進類化,構建體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維

室溫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達到飽和,升高溫度,杯底KNO3固體繼續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卻到室溫,20 mL水溶解KNO3的質量不超過10 g,此時多餘的KNO3會怎樣?

(觀察杯中KNO3晶體和課本上圖9-11,閱讀感悟,請生上臺投影KNO3晶體)

探究發現,聯想頓悟

觀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跡。

觀察教材上從海水中提取食鹽過程圖。

聯想:炒菜時,菜湯在鍋裏蒸發,鍋底上有白色斑跡;運動出汗衣服上會出現白色斑跡……

學以致用,趣味延伸

練習:教材P40,習題1、5、6。

家庭小實驗:製取明礬晶體(P40)。

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提升學生質疑能力。

溶解教學設計4

《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食鹽》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溶解單元從觀察比較食鹽和砂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食鹽》作爲本單元的第四課時,意在指導學生根據問題討論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並通過對“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問題的自主研究活動,初步感知和經歷探究性實驗的方法和步驟。同時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

本課分爲2部分。第一部分:食鹽在水裏能無限溶解嗎?這是學生們在觀察了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現象,探究過食鹽在水中怎樣溶解得快之後常會提出的`問題。那麼,一杯水裏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呢?這就是本課第二部分要重點探究的問題。第二部分:一杯水裏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學生們兩人一組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一份簡單的研究計劃。隨後,各小組一邊實驗,一邊做活動記錄。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結果。

本課沒有什麼知識難點,操作技能也比較簡單。我的設想是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初步經歷探究性實驗研究活動過程。

教學反思:

一、 這節課的研究問題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創設情景以演示實驗和談話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的經驗主動的去發現問題,想要親自動手研究的問題,這樣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其實讓學生真正科學地經歷過程並非易事,學生在課堂熱熱鬧鬧地活動起來,並不等同於真正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形無神的活動不是我們所倡導的,關鍵是看你的教學設計是否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自主發揮作用,並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自身行爲的主導者、科學探究活動的主人,無論得到的答案是對或錯,都應當是調查研究的結果。我這節課的設計正是給學生大量的時間一勺一勺的加食鹽,邊攪拌、邊觀察、邊記錄,讓學生真正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三、這節課設計時沒有告訴學生應該用什麼方法研究,具體怎樣操作,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只提出了50毫升的條件,怎樣制定研究計劃都交給學生充分討論。這給學生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提供創造空間。

四、這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合作交流和彙報修改的活動,學生研究計劃的制定、實驗活動的開展、實驗結果的討論、彙報都是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實現的,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合作交流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

總體上看,這節課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學生怎樣學而不是學什麼,在教學上強調讓學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溶解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和描述幾種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現象。

2、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研究溶解與不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

2、嚴格按規範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觀察食鹽、沙和麪粉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教學難點:描述食鹽,沙和麪粉在水中的不同現象以及用過濾法把沙和麪粉從水中分離出來。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8個燒杯、盛有水的水槽、食鹽

20克、麪粉20克、沙30克,玻璃棒1根,3張濾紙,過濾裝置。

教具準備:過濾裝置。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從前,有一頭小毛驢馱着一袋鹽過河,河水很深,把它的鹽淹沒了,等它過了河後,覺得身上輕了許多,回頭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鹽到哪裏去了呢?估計學生隨口會說出(化了),順勢引出“溶解”一詞,那麼水能溶解哪些物質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溶解單元的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鹽和沙子在水中的變化

(1)、出示食鹽和沙,學生觀察,說一說食鹽和沙子的特徵,並記錄。

實驗(出示實驗要求)取一匙食鹽和一匙沙(已備好)

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燒杯中,不攪拌靜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記錄)。過一會兒再輕輕攪拌,觀察比較它們的變化(記錄)。

提示:用玻璃棒攪拌時用力不要過大,不要碰撞燒杯內壁和底部,小心玻璃易碎。

(2)、怎樣描述食鹽在水中的'狀態?沙子在水裏呢?

(3)、組織討論:哪些現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裏溶解了”?哪些現象能使我們知道,“沙在水裏沒有溶解”?

2、麪粉的探究

(1)、教師講解:通過剛纔的觀察和比較,我們發現食鹽在水裏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們可以叫做食鹽溶液;沙在水中沒有被溶解,我們把它叫做和水的混和物。老師這裏還有一樣東西——麪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裏呢?你們猜一猜?

(2)、引導學生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

(3)、師:怎樣證明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做實驗)

(4)、學生小組合作實驗,出示實驗要求:取一小匙麪粉(已備好),加入一個盛水的燒杯中,靜靜地觀察一會兒,看看麪粉在水裏的變化,然後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麪粉在水中的變化(記錄)。提示:要輕輕攪拌,小心玻璃儀器易碎。

(5)、學生彙報交流:麪粉在水裏是怎樣變化?

(6)、討論:麪粉在水中溶解了嗎?它在水中的變化到底更接近於沙子還是食鹽呢?

(有的學生會說麪粉溶解了,因爲水變白了;有的學生說麪粉沒有溶解,因爲裏面還有面粉顆粒)

(7)、師:看來同學們的觀點不統一,我們把這三杯混合物靜置一會兒再觀察。爲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再來做個過濾的實驗。老師這裏有一張紙,叫做濾紙。我們將食鹽、沙和麪粉與水的混合物,用過濾的方法把它們從中分離出來。以麪粉和水的混合物爲例,教師演示摺紙和過濾實驗的規範操作,並強調注意事項: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漏斗中的液體液麪要略低於濾紙的上沿。結果:濾紙上留下了麪粉顆粒,水到了燒杯裏,麪粉從水裏分離出來了。

(8)、演示實驗:過濾食鹽溶解與沙和水的混合物,觀察濾紙,彙報觀察結果。

(9)、重新觀察靜置的三杯混合物,你發現了什麼?

三、歸納整理,總結提高。

1、師生共同整理解獲得的信息。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穫?你能說說溶解是怎麼一回事嗎?

四、拓展,課外延伸。

請你回家泡一杯奶粉或調一杯糖水仔細觀察奶粉和糖在水中溶解了嗎?

板書: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食鹽 看不見 均勻分散 溶解了 不能分離

沙 看得見 沉在底 沒溶解 能分離

麪粉 看得見 沉在底 沒溶解 能分離

溶解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攪拌、用熱水、把要溶解的物體碾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初步學會對比實驗的方法。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影響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對比實驗的方法。

課前準備

1、燒杯、攪拌棒、塑料匙、小錘、冷水、熱水、方糖、水果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導入,揭示課題

1、調製一杯鹽水(水中放一勺鹽,靜置)

2、質疑:能用什麼辦法使鹽快點溶解?

3、揭示課題:《溶解的快與慢》

二、攪拌與不攪拌的對比實驗

1、活動前提示:要做攪拌與不攪拌的對比實驗,應用幾個杯子?爲什麼?

2、師示範演示實驗,學生觀察。

3、學生依據觀察,瞭解攪拌與不攪拌的對比實驗中的相同條件與不同條件。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相同條件——水量相同、鹽量相同、同時倒鹽、水溫相同;不同條件——一個攪拌、另一個不攪拌

4、得出結論:攪拌可以加快溶解。

三、熱水與冷水的對比實驗

1、提示學生思考: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加快溶解?

(1)現在同學們要做的是什麼和什麼的對比實驗?(熱水與冷水的`對比實驗。)

(2)提問:實驗的不同條件有哪些?(一個用熱水、一個用冷水)

(3)提問:實驗的相同條件有哪些?(水量相同、鹽量相同、同時倒鹽)

2、提示學生注意:如果要攪拌,兩個杯子要同時攪拌;如果不攪拌,兩個杯子都不攪拌。

3、學生分組實驗,老師巡視。

4、學生彙報實驗結果。

四、科學實驗比賽

1、師:接下來,老師想組織大家進行一場科學實驗比賽,等比賽完了,我相信同學們還會有更多的發現!

2、(出示冰糖)揭示比賽內容:看哪個小組能想辦法使冰糖最快溶解完?

比賽同容:怎樣使冰糖溶解得最快?

比賽要求:(1)各小組內的成員要分工合作,完成比賽。

(2)可以選用老師爲你們提供的工具、材料。 (3)冰糖全部溶解完,纔算實驗完成。 (4)最先完成的三個組爲獲勝組。

6、師小結:從比賽中我們發現,除了攪拌和熱水的方法可以使加快溶解外,把物體敲碎也可以使溶解快一些。不僅如此,我們還知

道瞭如果把這三種方法都用上會使溶解更快,而只用一種或兩種方法的就比較慢。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看,就是吃糖這樣的生活細節中也蘊含着許多科學知識。看來,知識無處不在,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勤于思考,今後生活中我們一定還會有更多的收穫!

溶解教學設計7

一、教學要求

1、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觀察研究一些液體與液體、氣體與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2、知識與技能:

初步感知、認識溶解現象可以發生在多種狀態的物質之間。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滲透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引導學生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並不斷保持和發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

二、教學重點、難點

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溶解在液體裏的氣體。

三、教時安排

1課時

器材準備

燒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清水、牛奶、醋、雪碧、注射器、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等。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上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食鹽、砂糖、肥皂等固體物質在水中能被溶解。那麼,其他的液體、氣體能不能溶解於水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

(二)、揭示課題:觀察更多的溶解現象。

大家先來回憶一下什麼是溶解?

我們已經能夠判斷固體物質是否能溶解在水中,那麼再看看大家是不是也能判斷其它的液體是否能溶於水中。

觀察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1)出示酒精,問:用滴管吸幾滴酒精滴在水中,大家觀察一下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學生先猜測再實驗操作)

學生彙報結果,爲什麼說酒精在水中溶解了?

再滴幾滴水到酒精中,大家觀察水在酒精中溶解了嗎?爲什麼?

(學生先猜測再實驗操作)

大家猜測的很好,事實證明我們對了。通過實驗我們說酒精和水能夠互相溶解。

(2)出示食用油,我們再來觀察一下油和水能不能互相溶解?

滴幾滴油到水中,油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學生先猜測再實驗操作)說說爲什麼?

我們在來看看水能不能溶解到油中,(在油中滴幾滴水)

(學生先猜測再實驗操作)說說爲什麼?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油和水是不能夠互相溶解的。接下來我們再來觀察更多的液體能不能溶解於水中。

(3)出示醋、牛奶等液體看它們是否能溶解在水中?

(學生先猜測再實驗操作)說說爲什麼?

(4)同學們回家可以繼續尋找一些液體做實驗,看它們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溶解在液體裏的氣體。

(1)觀察溶解在雪碧裏的二氧化碳。

問:氣體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出示雪碧,打開雪碧瓶蓋,觀察雪碧液體裏析出的氣泡。這些氣泡是從哪裏來的.?

用注射器吸1/3管雪碧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活塞。大家仔細觀察推拉過程中有什麼現象?

解釋爲什麼往外拉的時候,注射器裏有許多氣泡,而往裏推氣泡就沒有了,再往外拉,氣泡就又有了呢?

(2)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出示一試管清水,你們說這水裏有沒有空氣?

說有的同學能不能想個辦法證明這水裏確實有空氣。

在酒精燈上給試管稍稍加熱,觀察試管裏發生的現象。

你們看到了什麼?這說明了什麼?

誰還能舉出一些水中有溶解的空氣的例子?

4、課後繼續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互相溶解。

溶解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本課是“溶解”單元的重點。

1、本課在該單元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它既對第一課“溶解”的概念有一個複習和鞏固,又對第二課涉及到的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有一個延伸和拓展。同時爲下一節課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材料準備。

2、本課非常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本課書本上的實驗設計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設計可行性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通過經歷實驗研究活動,知道一杯水裏能溶解的食鹽是有限的。

2、科學技能:在實驗研究計劃的設計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嚴謹,激發學生創新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樂於探究、注重科學事實、敢於挑戰權威、樂於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1、 引導、指導學生做實驗得出一條科學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

2、 理解由實驗得出的這條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

1、如何對加入的鹽準確計量。

2、食鹽怎樣纔算不能溶解了。

教學準備:

7個燒杯、7根攪拌棒、7把小匙、一小桶冷水、一架托盤天平秤、500克食鹽、寫好實驗提示的一塊小黑板,另外稱好20克食鹽爲一份,共包8份,把學生分成6個小組坐好。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教師出示一杯盛有30毫升的冷水燒杯,再倒入一小匙食鹽,用攪拌棒輕輕攪拌,待食鹽溶解於水,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說出食鹽溶解於水的現象。(教師一邊用語言描述動作,一邊做實驗。)

教師再加入一小匙食鹽,用攪拌棒輕輕攪拌,提問:“食鹽還會溶解於水嗎?”

學生:會。

教師:老師一勺一勺往燒杯裏不斷地加食鹽,同時用攪拌棒攪拌,鹽會不斷的溶解嗎?

學生:不會。

教師:現在,我們來研究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

板書: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

[設計意圖:由實驗的環節導入,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複習了舊的知識,並且銜接了新的知識,爲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實驗活動

教師:我爲同學們準備了盛有30毫升的冷水,一架托盤天平稱等物品和工具,請同學們來認識一下它們。

1、下面各小組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討論應該怎樣操作?在操作時要注意什麼?(這裏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輔導之一,用討論形式完成,真正發揮了小組學習的優勢。)

(1)學生討論。(教師注意把握在短時間內完成,巡視指導個別小組。)

(2)彙報。(引導學生注意加鹽時應等前面一部分食鹽完全溶解在加,直到不能溶解爲止,操作必須規範。)

2、教師出示一塊寫好實驗提示的卡片(教師慢速讀出)。

實驗提示:

(1)各小組明確分工,注意合作。(攪拌者、加鹽者、記錄者……)

(2)嚴格按照剛纔設計的進行實驗。

(3)別忘記及時記錄。

(4)實驗結束,整理好材料,準備彙報。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指導學生不要把水、鹽弄了到處都是,尤其是加鹽時注意速度以免做實驗消耗更多的時間。)

4、彙報。先彙報結果,再彙報操作方法。

教師根據學生彙報填寫於實驗記錄中。板書:

一杯30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鹽。

一杯( )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鹽。

5、導入科學概念: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

三、鞏固、擴展

[科學這門學科上課時間少,只能當堂課就消化,所以設計了此環節。]

1、我們還知道哪些物質也能溶解於水?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高錳酸鉀、膠水、洗髮液、酒精、氧氣、二氧化碳氣體。

教師:把溶解於水的物質無論有多少都放在一定量的水裏,會溶解嗎?

生:不會。

教師:誰能模仿這條科學概念也來說一說。(如果學生說不來,教師可以先舉例,例如: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高錳酸鉀。)針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

2、出示一杯有沉澱物的濃鹽水,問:怎樣把剩下的沉澱物繼續溶解?(加水)

指名學生回答。

溶解教學設計9

【設計思路】

“觀察更多的溶解現象”一課,意在進一步擴展學生對溶解現象的觀察活動。通過觀察液體與液體、氣體與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讓學生感知到溶解現象不僅發生在固體和液體之間,也可以發生在液體與液體、氣體與液體之間,甚至可以發生在固體與固體、氣體與氣體之間。

教學通過先回顧上幾節所學的內容,複習溶解的概念,爲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第一部分,液體之間的溶解。選擇了酒精與水作爲觀察材料。在水裏滴幾滴酒精,觀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裏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無論怎樣,酒精和水都是能夠相溶的。因爲它們的結構很相似,所以可以無限地相互混溶。液體之間的不溶解現象,讓學生觀察的是生活中常見的食用油與水混合不相溶的現象。通過兩組對比實驗,讓學生總結出如何判斷兩種液體能夠互相溶解,並理解液體之間的溶解是相互的。在進行這部分教學時,還應向學生提供多種不同的液體,如醋、牛奶等,讓學生觀察、區分更多液體之間的溶解和不溶解現象。第二部分,溶解在液體裏的氣體。氣體溶解在水中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的是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打開汽水瓶蓋,輕輕搖晃,汽水中就會有大量的氣泡往外冒。這就是溶解水裏的二氧化碳氣跑出來了。所以設計的第一項實驗活動:輕輕地打開一瓶雪碧,用注射器吸1/3管雪碧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雪碧裏的二氧化碳氣大量逸出,跑到注射器管裏。再慢慢地往回推活塞,管裏的氣體又慢慢地溶到雪碧裏去了。這裏的變化,主要是氣壓的變化引起的。第二項實驗活動:把裝冷水的試管稍一加熱,試管壁上出現了許多氣泡。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觀察感知到水中溶解有空氣。最後以讓學生舉更多的例子來說明事實,加深理解。再讓學生課後繼續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互相溶解,使科學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觀察研究一些液體與液體、氣體與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2、初步感知、認識溶解現象可以發生在多種狀態的物質之間。

3、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滲透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引導學生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並不斷保持和發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2、溶解在液體裏的氣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燒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清水、牛奶、醋、雪碧、注射器、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等。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通過上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食鹽、砂糖、肥皂等固體物質在水中能被溶解。那麼,其他的液體、氣體能不能溶解於水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

揭示課題:觀察更多的溶解現象。

大家先來回憶一下什麼是溶解?

我們已經能夠判斷固體物質是否能溶解在水中,那麼再看看大家是不是也能判斷其它的液體是否能溶於水中。

2、觀察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1)出示酒精,問:用滴管吸幾滴酒精滴在水中,大家觀察一下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學生先猜測再實驗操作)

學生彙報結果,爲什麼說酒精在水中溶解了?

再滴幾滴水到酒精中,大家觀察水在酒精中溶解了嗎?爲什麼?

(學生先猜測再實驗操作)

大家猜測的很好,事實證明我們對了。通過實驗我們說酒精和水能夠互相溶解。

(2)出示食用油,我們再來觀察一下油和水能不能互相溶解?

滴幾滴油到水中,油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學生先猜測再實驗操作)說說爲什麼?

我們在來看看水能不能溶解到油中,(在油中滴幾滴水)

(學生先猜測再實驗操作)說說爲什麼?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油和水是不能夠互相溶解的.。接下來我們再來觀察更多的液體能不能溶解於水中。

(3)出示醋、牛奶等液體看它們是否能溶解在水中?

(學生先猜測再實驗操作)說說爲什麼?

(4)同學們回家可以繼續尋找一些液體做實驗,看它們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觀察溶解在液體裏的氣體。

(1)觀察溶解在雪碧裏的二氧化碳。

問:氣體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出示雪碧,打開雪碧瓶蓋,觀察雪碧液體裏析出的氣泡。這些氣泡是從哪裏來的?

用注射器吸1/3管雪碧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活塞。大家仔細觀察推拉過程中有什麼現象?

解釋爲什麼往外拉的時候,注射器裏有許多氣泡,而往裏推氣泡就沒有了,再往外拉,氣泡就又有了呢?

(2)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3、出示一試管清水,你們說這水裏有沒有空氣?

說有的同學能不能想個辦法證明這水裏確實有空氣。

在酒精燈上給試管稍稍加熱,觀察試管裏發生的現象。

你們看到了什麼?這說明了什麼?

誰還能舉出一些水中有溶解的空氣的例子?

4、課後繼續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互相溶解。

溶解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本次活動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各種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個、筷子、沙子、鹽、玉米粒、糖、粘帖紙、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記錄材料:水的溶解記錄卡、記號筆。

活動環節 教師引導 設計意圖

一、認識實驗材料。

二、猜測:

三、認識活動標誌

四、操作活動

五、分類活動

六、交流總結活動

七、延伸活動

老師:今天我們要一起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教師介紹所準備的材料。

幼兒思考:這些東西如果放在水裏誰會不見?誰放在水裏還存在?

師:請小朋友先來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四個有水的杯子裏,然後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攪拌,想想最後什麼東西不見了?什麼東西還存在?

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

師:如果不見了,我們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還存在呢,我們就用這個符號來表示,( √ )

師: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沙子,鹽,糖,玉米粒,分別放到這四個杯子裏,用筷子進行攪拌,看看他們會怎麼樣的變化?哪些東西會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請你用標記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

師:剛纔小朋友都做了實驗,都瞭解了,什麼在水裏會不見,什麼還存在,

你把會不見的物體與存在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見了我們給他貼上星星,存在的我們給他貼上花朵。

師:今天通過做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像沙子和玉米放進水中,通過攪拌還是存在的,鹽和糖放進水中,通過攪拌就不見了。像這種現象,有個詞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師:誰能告訴我,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

師:這些東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爲我們沒有做實驗,小朋友們剛剛看到了,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有時候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亂猜,要進行實驗。剛剛小朋友們說了那麼多,回家後做做實驗,明天告訴我和大家。

猜測活動(指導語:請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溶解,哪些不會溶解?)剛開始,教師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裏,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爲接下來的操作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會溶解與不會溶解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溶解現象有所鞏固。

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在這裏,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延伸活動:(指導語: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中,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在水中,並說說它們的原因。)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溶解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瞭解溫度對一些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瞭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2.使學生大致瞭解氣體溶解度與溫度、壓強的關係。

3.使學生掌握有關溶解度的幾種基本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計算。

2.難點

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與溶解度的區別,掌握有關溶解度的計算方法。

教具

溶解度曲線掛圖、小黑板。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1)什麼叫飽和溶液?不同物質的飽和溶液的濃稀程度是不是一樣?

(2)怎樣使硝酸鉀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引入新課】在相同條件下,有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裏,而有些物質難溶解,也就是說各種物質在水裏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書】

一、溶解性: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裏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質、溶劑的性質、結構有關。

【講解】如食鹽容易溶解在水裏。油脂和汽油都屬於有機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裏。(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

【板書】2.不同的`物質在同一溶劑裏溶解性不同。

【講解】如相同質量的水裏,蔗糖比食鹽溶解的量多。

【板書】3.同一物質在不同溶劑裏溶解性不同。

【講解】如碘在酒精裏容易溶解而在水裏難於溶解。因此醫藥上用酒精來配製碘酒。

【板書】4.物質溶解性常分爲“易溶”、“可溶”、“微溶”、“難溶”四種情況。

【講解】物質的溶解性易受溫度的影響,因此,講物質的溶解性要規定一定的條件,除了溫度外,物質溶解的量還跟溶劑量的多少有關,因此,也要規定一定的溶劑量。爲了定量描述物質溶解性的大小必須用一個尺度來衡量,這就是溶解度。

【板書】

二、固體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義

【指導閱讀】課本內容。

2.固體溶解度的“溫、飽、劑、質”四要素。

【講解】(1)因爲溫度變化對溶解度大小有影響,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溫度下”。

(2)各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需要對溶劑量制定一個標準。規定用“100g”溶劑作標準。

(3)因爲每種物質在同一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裏達到飽和狀態和不飽和狀態時,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規定不同固體物質溶解度都應該達到飽和狀態。

(4)固體溶質的量的單位規定爲克,這樣與溶劑的量的單位一致。

溶解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並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實驗中細緻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麪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麪粉在水裏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錳酸鉀1、小藥勺、食鹽1、沙1、麪粉1。

【教學過程】

一、 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象:魔術導入。

2、教師講解:爲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範,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

4、比較食鹽在水中的溶解和高錳酸鉀在水中溶解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5、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後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的描述)

6、學生彙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後有什麼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講出高錳酸鉀的變化和水的變化。

二、 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麪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狀態,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麼相同與不同。(觀察的結果填入表格中)

變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佈

是否沉澱

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溶解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3、全班討論交流:物質是否在水裏溶解了,我們能觀察和區別嗎?我們是怎樣觀察和區分的呢?

4、想一想,生活中還有那些物質可以在水中溶解?

5、課後延伸 這些物質的溶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

板書設計:

溶解 未溶解

看不見顆粒 看得見有顆粒

分佈均勻 分佈不均勻

沒有沉澱物 有沉澱物

不能用過濾方法分離 能用過濾方法分離

—————— ——————

食鹽 高錳酸鉀 麪粉 沙

溶解教學設計13

知識與技能

1、 瞭解飽和溶液的涵義

2、 瞭解溶解度的涵義,初步學習繪製和查閱溶解度曲線。

過程與方法

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涵義,並通過實驗探究瞭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對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溶解度的學習,讓學生關注與溶解度有關的日常現象,如:魚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學對改善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教學重點:建立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 多媒體

課 題:2課時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氯化鈉呢?物質能不能無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無限制的溶解溶質呢?我們還是讓事實說話。

講授新課:

[活動與探究一]

操作

往20mL水中

加入5g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現象

結論

[活動與探究二]

操作

現象

結論

加入5g硝酸鉀攪拌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

加熱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冷卻

提問: 同學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嗎?這個實驗事實說明了什麼?

小結:說明在一定量的溶劑裏是無法無限溶解某種溶質的。而隨着外界條件(溫度、溶劑的量等)的改變,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講解: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裏,已經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飽和溶液,反之則是不飽和溶液。

引導分析:在這個實驗中你還能得出什麼結論?(從改變溫度、溶劑的量引起溶解情況發生的改變上來分析)

小結:飽和與不飽和是相對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們是可以互相轉變的。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劑裏”和“在一定溫度下”“飽和”和“不飽和”纔有確定的意義。

媒體播放:海水曬鹽的.過程

總結:略

作業:新學案

教後:

第二課時:

討論:P35頁——在上面的活動與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鈉和硝酸鉀的質量是否相同?

分析、討論:由此可見,當要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情況時,最好要注意什麼?除此之外,還要附加什麼條件?

設問:用一杯水和一盆水來分別溶解糖和食鹽,你能判斷糖和食鹽誰溶解得多嗎?

小結:我們把一定溫度下,在100g溶劑裏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溶解度。

討論: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36克。這句話如何理解?

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溫度;一定量的溶劑;達到飽和狀態;所溶解的質量。

閱讀:P36頁:溶解度的相對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關係。

P37頁:資料

討論:爲什麼用銀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敗?

講解:我們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測出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讀表:P36頁表9—1

指導繪圖:根據表9—1,繪製幾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討論〈投影〉:

1.繪製的溶解度曲線有什麼特點?爲什麼?

2.從繪製的溶解度曲線上查出上述幾種物質在25℃和85℃時的溶解度 。

3.從溶解度曲線中,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結: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意義

過渡:前面我們所講的都是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那麼氣體是

否也有這樣的特點呢?

討論:1.P38頁討論

2.燒開水時,鍋底有很多小氣泡,爲什麼?這說明了什麼?

小結: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和壓強

討論:如何增加養魚池水中的含氧量?

小結:學完本課題,你知道了什麼?你能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解決什麼問題嗎?

課堂練習:課後習題

溶解教學設計14

教材簡要分析

國小生對溶解現象並不陌生,有較豐富的感性體驗,口頭言語中的“溶化”“化了”等詞彙,也包含對溶解這一現象的描述(當然不是全部和不準確的),只是沒有建立起着“溶解”這一科學概念。本單元除了通過引領學生探究“溶解”這一物質變化現象,建立“溶解”這一科學概念外,更重要的是經歷提出研究的問題,用不同方法和從不同角度(或側面)觀察和實驗,獲得解決問題的證據,進行必要的猜測和類比、推理、想象,通過整理、分析和思考,建立科學概念(或認識)。

《食鹽在水裏溶解了》作爲本單元的第一課,具有承前啓後、啓發學生對“溶解”的有關問題展開探究的作用。所謂“承前”,是指本課承接三年級下冊“混合”單元,對“混合”的一種特殊現象——“溶解”進行深入探究。所謂“啓後”,是指在本課引領探究解決了“溶解的本質問題”之後,將逐步展開對於“溶解”有關的其他有關問題的探究。所以,上好本課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和活動要求

科學探究目標

通過引領學生展開對“食鹽、沙、麪粉、高錳酸鉀等物質在水中是怎樣變化的”的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活動,學習運用猜測、比較實驗、反證、類比推想等方法來研究和解決問題,並學習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方法和獲得認識進行描述,從而學習從不同的角度(或側面)思考、解決問題、正確表達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初步運用“溶解”、“過濾”等觀察和實驗方法。

科學概念及其他知識目標

幫助學生理解“溶解”這一物質變化現象的本質含義,建立“溶解”的概念;能夠判斷“溶解”和“不溶解”的不同;初步接受“溶液”這一概念。學習“溶解”“沉澱”“過濾”等實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活動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尊重證據和用事實說話的科學態度,善於動腦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善於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使學生學習運用觀察、實驗、比較等方法展開探究活動,形成對一種事物和現象的認識,從而體會應善於從不同角度和運用不同方法來認識事物和現象;2.在觀察、實驗和思考的基礎上,理解“溶解”的實質,建立“溶解”的科學概念。

難點 1.能夠描述在觀察、實驗、討論和思考想象中獲得的事實和認識,並作出概括;2.過濾實驗方法的學習和操作;3.依據在高錳酸鉀溶解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類推砂糖、食鹽等的溶解過程。

教學準備

學生小組活動準備(每小組1套)

糖水(1號)鹽水(2號)各一杯,每人1根筷子;食鹽、沙、麪粉、高錳酸鉀、白糖;2根玻璃棒、燒杯、藥匙、鐵架臺、漏斗各6個、濾紙若干、抹布。

教師準備

教師建議卡、每組1份實驗表格、1杯乾淨的糖水、1杯乾淨的鹽水。

教學活動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激發探究慾望

1.品嚐飲料,猜測水裏面有什麼?

師:同學們的課桌上有兩杯“飲料”,它們都是乾淨的,可以放心地品嚐。請大家嘗一嘗?猜一猜,是什麼做的“飲料”?(學生品嚐,彙報。)

師:同學們都猜對了,“飲料”是老師分別用糖和食鹽做成的。品嚐了飲料,想一想,我們有什麼問題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教師把主要問題記錄下來)

師:同學們提出了不少問題,有的問題很有價值。大多數同學對這個問題(指:糖和食鹽爲什麼變沒了,爲什麼看不到了?)感興趣,我們是不是先來研究它?同意嗎?

2.猜測:爲什麼看不到糖和食鹽了?

師: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混合”,大家根據學習這個單元的收穫,猜一猜,爲什麼我們看不到糖和食鹽了?它們跑到哪裏去了?(學生猜測)

師:剛纔,有的同學猜是糖和食鹽溶解在水裏了,所以我們看不到了(板書:溶解)。你能試着解釋“溶解”是什麼意思麼?(學生嘗試解釋)

師:是的,科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溶解。那麼,“溶解”有什麼祕密?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好不好。

活動二:觀察比較把食鹽、沙分別放到水裏的混合物,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1.觀察食鹽、沙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1)實驗觀察。

師:剛纔大家憑藉生活經驗談到食鹽和糖溶解在水中了,真的是這樣嗎?科學是需要實證的,下面我們就親自用實驗的方法來觀察一下。

請大家聽清老師的要求:①取一匙食鹽和一匙沙,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燒杯內,用筷子輕輕攪拌一分鐘;②仔細觀察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情況;③實驗觀察完成後,小組思考討論:食鹽在水中溶解了麼?沙在水中溶解了麼?觀察到那些現象實我們說“食鹽在水裏溶解了”?觀察到那些現象是我們說“沙在水中沒有溶解”?(課件),(學生實驗,思考討論)

(2)彙報交流

師:現在我們大家來交流一下,通過剛纔的實驗你知道了什麼?(食鹽在水裏溶解了,沙在水中沒有溶解。)你觀察到的哪些現象使我們說食鹽在水中溶解了?觀察到的哪些現象使我們說沙在水中沒有溶解了?(學生彙報交流)

小結:大家很善於觀察,正像大家說得那樣,食鹽在水中變成了極小的看不見的微粒,我們就說食鹽溶解了。

活動三:實驗觀察麪粉在水中的溶解情況,進一步理解“溶解”的實質。

(1)觀察比較三杯混合物

師:通過剛纔的實驗我們知道沙在水中不能溶解,食鹽在水中很快就溶解了,形成了鹽的溶液。你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

師:老師注意到有的同學談到了麪粉。麪粉和水混合後會溶解在水中嗎?猜測一下。(學生猜測)

師:大家都做出了猜測,是不是如我們所想呢?通過實驗來證明:取一匙麪粉放入一個盛水的燒杯中,用筷子輕輕攪拌,然後觀察看到了什麼現象,說明了什麼?實驗完成後,同學們可以先在組內交流一下。

師: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面粉、沙、食鹽在水中的變化有什麼不同?

(2)過濾含有沙、麪粉、食鹽的三杯水

師:大家都能夠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說明大家真正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了,剛纔我們來比較了沙與水、食鹽與水、麪粉與水混合後的不同。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的時候,經常使用一種過濾的實驗方法,把不溶解的物質分離出來。大家思考一下我們能用過濾的方法證明沙、麪粉、食鹽那種物質在水裏溶解了嗎?

師:下面我們就利用這一裝置來做實驗,教師出示“友情提示”。

(學生實驗、彙報)

活動四: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類推想象食鹽、糖等物質溶解的過程。

師:通過上面的實驗,你又知道了什麼,有什麼問題要提出來嗎?

師: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沙、麪粉不能溶解在水中,食鹽能夠溶解在水中,但是物質在水中到底是怎麼樣溶解的,大家能清楚地看到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

在各組的桌子上都放有白砂糖和高錳酸鉀,請大家把高錳酸鉀和白糖放入同樣多的兩杯水中,仔細觀察,看看你觀察到了什麼現象。試着根據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想象白砂糖、食鹽的溶解過程。(學生實驗觀察、思考討論後彙報)

師:說說你們看到了什麼現象?大家清楚地看到了高錳酸鉀是如何在水中溶解的,那麼白糖是怎樣在水中慢慢溶解的呢?誰來試着說一說?

是啊,正如大家所說,像食鹽、高錳酸鉀、白糖那樣在水中變成極小的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這種現象就叫溶解(課件)。

活動五:整理我們的觀察研究結果

師: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都有了很大收穫,現在我們把這節課的觀察發現整理下來好嗎?(發放表格,學生填寫表格後展示交流)

師:這張表格上面老師還留有許多空格,知道什麼意思嗎?回家可以繼續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測。

結課:

1.談談這節課上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感受?

2.評價這節課的表現。

溶解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了解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的快慢與物體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 “ 問題 —假設 —驗證 — 證實 ” 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髮展公平實驗的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的快慢與物體顆粒的大小、水溫及是否被攪拌等因素有關。

難點: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2個燒杯、1根玻璃棒、1個水槽、冷水、熱水、食鹽、水果糖、方糖、溶解快與慢的記錄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老師倒了一杯冷的純淨水,放入了一顆水果糖,想請同學幫我試試夠甜了嗎?(請一學生試喝。預設:不甜或沒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麼會不甜呢?(糖還沒有溶解),請大家幫老師想想辦法,讓我能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

2.生1:(用筷子攪拌。)

生2:(把水換成熱水。)

生3:(把水果糖搗碎。)

生4:(把水果糖搗碎,放在熱水裏再用筷子攪拌……)

3.教師板書:攪拌、加熱(熱水)、搗碎……

4.師: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辦法,真是令老師佩服,是不是你們的這些辦法真的有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溶解的快與慢。(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課的.一開始就做好了情感和知識等方面的準備,自然進入研究狀態】

(二)、設計方案,實驗探究。

1、以攪拌實驗爲例,探討實驗方法。

師:我們都知道猜想是科學發展的前奏,我們已經踏出了非常精彩的一步,但是,這些猜想是正確的嗎?有效的嗎?那麼現在,我們就來做一回小小的科學家,來親自驗證他們,我們先來驗證第一個猜想:攪拌能加快物質的溶解。老師爲大家準備了食鹽,你準備用什麼樣的實驗來驗證攪拌能加快溶解?大家思考一下。(引出對比實驗)

(師生共同討論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

師:其實我們的科學書上對這個實驗做了專門的講述,就大家翻開書本31頁,好,帶着我們剛剛討論的結果,我們一起來仔細看一看課文中第二自然段,從這裏找出實驗有哪些相同的條件,還需要什麼不同的條件,找出之後,以小組爲單位,來填寫實驗報告單。現在開始,記錄員以簡單的文字記錄你們的討論結果。

實驗記錄單一

研究問題攪拌能否加快物質的溶解
我的猜想
不同條件
相同條件

溶解程度攪拌快
不攪拌快
研究結論攪拌(能/不能)加快溶解

(學生彙報記錄結果,教師進一步完善記錄結果。)

相同的條件:水量相同、鹽量相同、溫度相同、同時放鹽、觀察時間相同

不同的條件:一杯攪拌、一杯不攪拌

師:好了,這個實驗我們已經設計好了,在動手之前,老師要送給大家幾個實驗提示,我們一起將它讀一遍。

實驗提示:

1、嚴格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2、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完成記錄表一;

3、請實驗操作時動作輕、聲音小,勤思考;

4、注意實驗安全。

(生齊讀。)

師:好,小科學家們,按照我們剛纔的實驗方案嚴格控制條件,開始小組實驗,並完成實驗記錄單。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得出結論:攪拌能加快食鹽的溶解

2、分別探究“加熱能否加快溶解”與“搗碎能否加快溶解”實驗

(分組進行,1—5組探究“熱水能否加快物質溶解”,溶解物質是食鹽;6—10組探究“搗碎能否加快物質的溶解”,溶解物質是方糖。)

師:在實驗前,老師還是想請同學們設計一下,你們準備怎麼來驗證你們的猜想,然後你要完成的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並且把它填寫在實驗記錄單二中。

(小組討論填寫實驗記錄單二)

實驗記錄單二

研究問題熱水能否加快物質溶解搗碎能否加快物質的溶解
我的猜想

不同條件

相同條件


溶解程度熱水快
冷水快
搗碎快
不搗碎快
研究結論熱水(能/不能)加快溶解搗碎(能/不能)加快溶解





(學生彙報記錄結果,教師進一步完善)

師:大家注意到沒有,我們填的兩張記錄單中,不同條件有幾個?

生:一個。

師:爲什麼只有一個?如果不同的條件多了,這個實驗還公不公平,而且我們就不知道這個溶解的快與慢究竟是哪個條件引起的,對不對?所以我們做實驗的過程中要嚴格的控制自己的條件。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得出結論:加熱能加快物質的溶解

搗碎能加快物質的溶解

師:我們的實驗都完成的非常好,我們通過三個實驗,攪拌、加熱、搗碎都能加快物質的溶解,我們通過的是什麼實驗?

生:對比實驗

師:並且在實驗中我們找出了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而且對比實驗的不同條件只能有一個。

【設計意圖:以攪拌實驗爲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實驗,突破重難點。讓學生明確對比實驗應注意進行變量的控制,爲後面的實驗探究做好鋪墊。在探究過程中,注重學生傾聽別人的發言,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合作互助意識的培養。】

(三)、結合生活、拓展探究

師:看大家做實驗這麼認真,老師獎勵每人吃一顆水果糖。但先思考一下:怎樣吃糖,可以讓它溶解得更快呢?

1.討論遊戲方案:同時放入嘴中,1-2小組含在嘴裏不動,3-4小組用舌頭翻動攪拌,5-7小組把糖塊咬碎但不攪拌,8-10小組咬碎並攪拌,用1、2、3、4記錄糖溶解快慢的順序。

2.小組進行吃糖遊戲,做好記錄。

3.彙報遊戲結果,談談你的感受。

小遊戲:怎樣吃糖,溶解更快


溶解糖塊的方法溶解快慢順序
1-2小組含在嘴裏不動
3-4小組用舌頭翻動攪拌
5-7小組把糖塊咬碎
8-10小組咬碎並攪拌

【設計意圖: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利用學生愛玩的心理,通過遊戲的形式調動了他們的情緒,保證了實驗效果,實現趣味和有效的統一。】

(四)、收拾器材、培養習慣

師:在生活中我們用到了很多加快溶解的方法,也用到了很多科學的方法,只要做個有心人,我們會發現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孩子們,讓我們在生活中學科學,用科學,爭取成爲真正的科學家,今天,我們的實驗結束了,科學家在完成研究後,從來不會忘記整理他的實驗材料,接下來,讓我們也把自己的實驗材料整理好。

六、板書設計

2.5溶解的快與慢

攪拌 相同條件

熱水 加快物質的溶解 對比實驗

搗碎 不同條件(1個)

標籤:溶解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