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教學設計

設計2.33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教學設計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和描述幾種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現象。

2、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研究溶解與不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

2、嚴格按規範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觀察食鹽、沙和麪粉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教學難點:描述食鹽,沙和麪粉在水中的不同現象以及用過濾法把沙和麪粉從水中分離出來。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8個燒杯、盛有水的水槽、食鹽

20克、麪粉20克、沙30克,玻璃棒1根,3張濾紙,過濾裝置。

教具準備:過濾裝置。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從前,有一頭小毛驢馱着一袋鹽過河,河水很深,把它的鹽淹沒了,等它過了河後,覺得身上輕了許多,回頭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鹽到哪裏去了呢?估計學生隨口會說出(化了),順勢引出“溶解”一詞,那麼水能溶解哪些物質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溶解單元的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鹽和沙子在水中的變化

(1)、出示食鹽和沙,學生觀察,說一說食鹽和沙子的特徵,並記錄。

實驗(出示實驗要求)取一匙食鹽和一匙沙(已備好)

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燒杯中,不攪拌靜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記錄)。過一會兒再輕輕攪拌,觀察比較它們的變化(記錄)。

提示:用玻璃棒攪拌時用力不要過大,不要碰撞燒杯內壁和底部,小心玻璃易碎。

(2)、怎樣描述食鹽在水中的狀態?沙子在水裏呢?

(3)、組織討論:哪些現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裏溶解了”?哪些現象能使我們知道,“沙在水裏沒有溶解”?

2、麪粉的探究

(1)、教師講解:通過剛纔的觀察和比較,我們發現食鹽在水裏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們可以叫做食鹽溶液;沙在水中沒有被溶解,我們把它叫做和水的混和物。老師這裏還有一樣東西——麪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裏呢?你們猜一猜?

(2)、引導學生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

(3)、師:怎樣證明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做實驗)

(4)、學生小組合作實驗,出示實驗要求:取一小匙麪粉(已備好),加入一個盛水的燒杯中,靜靜地觀察一會兒,看看麪粉在水裏的變化,然後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麪粉在水中的變化(記錄)。提示:要輕輕攪拌,小心玻璃儀器易碎。

(5)、學生彙報交流:麪粉在水裏是怎樣變化?

(6)、討論:麪粉在水中溶解了嗎?它在水中的變化到底更接近於沙子還是食鹽呢?

(有的學生會說麪粉溶解了,因爲水變白了;有的學生說麪粉沒有溶解,因爲裏面還有面粉顆粒)

(7)、師:看來同學們的觀點不統一,我們把這三杯混合物靜置一會兒再觀察。爲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再來做個過濾的實驗。老師這裏有一張紙,叫做濾紙。我們將食鹽、沙和麪粉與水的混合物,用過濾的方法把它們從中分離出來。以麪粉和水的混合物爲例,教師演示摺紙和過濾實驗的規範操作,並強調注意事項: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漏斗中的液體液麪要略低於濾紙的上沿。結果:濾紙上留下了麪粉顆粒,水到了燒杯裏,麪粉從水裏分離出來了。

(8)、演示實驗:過濾食鹽溶解與沙和水的混合物,觀察濾紙,彙報觀察結果。

(9)、重新觀察靜置的三杯混合物,你發現了什麼?

三、歸納整理,總結提高。

1、師生共同整理解獲得的信息。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穫?你能說說溶解是怎麼一回事嗎?

四、拓展,課外延伸。

請你回家泡一杯奶粉或調一杯糖水仔細觀察奶粉和糖在水中溶解了嗎?

板書: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食鹽 看不見 均勻分散 溶解了 不能分離

沙 看得見 沉在底 沒溶解 能分離

麪粉 看得見 沉在底 沒溶解 能分離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教材分析:

本課是溶解單元的起始課,主要讓學生初步感知溶解。在這一課中,學生要運用觀察和比較的方法去發現食鹽、沙子和麪粉在水中的狀態有什麼不同。教科書又介紹了過濾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觀察、比較食鹽、沙和麪粉能否用過濾的方法從水中分離出來。這一課將幫助學生髮展他們關於溶解的概念和實驗的技能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實驗、觀察和比較,知道一些物質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能夠對食鹽、沙、麪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現象進行描述,能正確規範地進行過濾實驗的操作,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引導猜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研究溶解與不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深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比較、描述食鹽、沙和麪粉三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與不溶解。

教學難點:

①比較食鹽、沙、麪粉在水中的變化有哪些異同。

②過濾實驗的規範操作。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將開啓第二單元溶解的第一課的學習。上課前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視頻(超鏈接播放視頻)並思考視頻裏蘊含了什麼科學現象?

師:好的,看完視頻,誰能幫驢解釋一下爲什麼鹽變輕了

生:,不見了,化了,溶解了

師:哦,同學們真聰明!像食鹽這樣在水中消失不見的過程,我們就說食鹽溶解了,那麼溶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探討關於“溶解”的科學知識。(板書課題: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二、提出問題

師:老師分別爲各組同學準備了食鹽和沙子,它們都有什麼特點呢?請小組同學輪流觀察。

生:食鹽和沙子都是一粒一粒的。

師:猜一猜,如果把它們放入水中,會有什麼變化呢?溶解和不溶解的現象有什麼不同?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實驗來探究。

三、食鹽和沙的`溶解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看實驗步驟,誰來讀一讀?(你的聲音真好聽,讀得真好!)食鹽和沙子的用量只要一小勺,要分別在剛放入後,攪拌後,靜置一會兒後觀察記錄,你們都清楚實驗步驟了嗎?在實驗之前,老師這。裏還有幾個溫馨提示:

1、實驗過程要愛護實驗器材,輕拿輕放,用完記得放回原處。

2、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及時記錄,小組要分工,小組長負責操作,記錄員負責記錄,觀察員負責觀察。

3、實驗過程保持安靜,小聲討論,小組長負責維持紀律。大家開始實驗。(音樂)(3分鐘)

師:好,完成實驗的同學以良好的坐姿告訴老師你們小組已經完成任務了,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彙報實驗現象?其他小組也是這個結果嗎?

師:同學們都完成的非常好,並且觀察的非常認真細緻。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食鹽剛放入水中的時候下沉,顆粒是慢慢在變小,但是現象不明顯,同學們可能注意不到,攪拌一會兒之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見食鹽慢慢在消失對不對,靜置一會兒之後,我們就完全看不見食鹽了,而沙子剛放入水中也是下沉,但是顆粒大小可以很清楚的看見沒有變化,攪拌之後還是不變,靜置一會兒也還是不變,我們通過哪些現象說明食鹽溶解了?

生:食鹽最後消失了

師:哪些現象說明沙子在水中沒有溶解?

生:沙子沒有消失

師:像食鹽這樣放在水裏經過攪拌看不見了,我們就說水能溶解食鹽(食鹽在水中溶解了)。像沙在水裏經過攪拌沒有消失,我們就說水不能溶解沙子(沙子在水中沒有溶解)。所以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情況不同,有的很快就溶解了,但是有的就不會溶解。

四、麪粉的溶解

師:水還能溶解什麼呢?水不能溶解什麼呢?同學們,這是什麼(麪粉)?麪粉有什麼特點呢?麪粉在水裏會溶解嗎?

師:我們還是用同樣的實驗方法:

第一,取一小勺麪粉放入水中,觀察剛放入水中的狀態。

第二,用攪拌棒輕輕攪拌後,觀察麪粉在水中發生的變化。

第三,靜置一會兒後,觀察麪粉在水中的狀態,小組分工合作,及時記錄現象,實驗過程請保持安靜。(2分鐘後)

師:麪粉在水中產生了什麼現象呢?麪粉剛放入水中的時候是浮在水面,有的往下沉,攪拌一會後,分散在水中,水變渾濁了,靜置一會兒之後杯底有沉澱,麪粉在水中的變化到底更接近於食鹽還是沙子?

生:食鹽,因爲水變白了,所以溶解了

生:沙子,因爲它有沉澱,沒有溶解

師:到底是溶解還是不溶解呢?爲了做進一步的觀察,我們還需要進行另一個實驗——過濾。

師:過濾需要用到的器材有玻璃棒,燒杯,漏斗,鐵架臺,濾紙,濾紙可以讓液體通過,固體不能通過,所以不能溶解的物質會留在濾紙上,同學們手上都有拿到一張濾紙,(切)課本24頁有濾紙的摺疊方法,請同學們跟着老師一起動手,首先,將濾紙對摺兩次,會呈現出一個扇子的形狀,沿一邊打開,一面是一層,一面是三層,像漏斗的形狀,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一些物質如食鹽,可以溶解在水裏,一些物質如沙子,麪粉不能溶解在水裏,關於過濾的操作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六、教學反思

這是我第一次擔任科學教學,也是第一次開科學公開課,在教學內容的處理和課堂掌控上存在許多的不足,雖然我很用心的去設計這節課,但是上出來的效果卻是偏離的科學課的精神。我對自己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反思:

第一,就是沒有結尾,雖然設計課的時候有結尾,但是由於緊張,沒有呈現出來。

第二,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渡不夠生動,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成了生硬的問答式,沒有讓學生多說多表達。

第三,中間實驗控制時間太長,沒有課堂生成,應該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課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