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

設計1.78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

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1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學生操作學會一般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知道長和短是比出來的。

2.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愛護學具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重、難點:掌握比較方法,會比幾個物體的長短

教、學具任務: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兩支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鉛筆。

教學過程: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麼?

2.交流、彙報

(1)問: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組交流

(3)學生彙報。學生可能說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 cháng duǎn板書:長、短[設計說明:通過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彙報。[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學生可能說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着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由於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會得出不同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我們不管把鉛筆豎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

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並板書長、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表達能力。]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現在,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遊戲,你們可以自由結組,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2.學生活動。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後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說一說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並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說一說比的方法。[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教師提出要求:

1、原來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己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裏;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裏。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裏。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2

教學內容

本節課教學內容爲比長短,長短是一組相對的常見的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給出示例,然後學生通過模仿,動手操作將兩個長短不一的物體靠近擺放,一端對齊,然後比較另一端的情況,做出長短的判斷。在本節課中,學生先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感知物體長短的特點,會區分長短,然後嘗試解決問題,並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A組:黃諾軒、劉欣、楊源彪B組:勵延陽、劉盈、喬安

C組:黃奕彬、馬銘浩、趙天佑

本班學生程度差異較大並注意力易分散,A組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跟上老師的學習節奏,在課堂上有一定的收穫,B組學生需要老師時刻提醒,注意力較爲分散,C組學生紀律性差,沒有上課意識,需要一定的`紀律強調。

教學目標

A組:

1、初步認識物體有長有短,理解長短的含義。

2、通過動手操作,會用一端對齊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長短。

3、培養學生操作、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理解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

B組:

1、初步認識物體的長、短。

2、在教師的輔助下,能夠通過動手操作,知道用一端對齊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長短。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慢慢體會生活中的數學樂趣。

C組:

1、知道生活中有長短。

2、能夠參與課堂活動,保持課堂紀律。

教學重點

會比較兩個物體的長短。

教學難點

會用一端對齊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長短

教學準備

PPT、鉛筆、吸管、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師:春天到啦,小動物們都出來春遊了,今天老師就帶來了兩個可愛的小動物,看看他們分別是誰呢?

生:山羊和猴子

師:仔細看看他們的尾巴在嗎?

生:不在

師:老師這裏剛好有兩條尾巴,森林爺爺告訴我,猴子的尾巴長,山羊的尾巴短,你們知道怎樣比較長短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長短》。

板書課題:比長短

老師領讀,學生跟讀。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出示一支鉛筆和一根小棒

師:老師帶來了一支鉛筆和一根小棒,你們來告訴老師它們哪支長哪支短?

學生回答

師:小棒長(做手勢),鉛筆短(做手勢)

(A組學生邊做邊說完整句子,B組學生邊做手勢邊說關鍵詞,C組做手勢)

2、深入探究

出示長短不明顯的兩支鉛筆

師:那老師這裏還有兩支鉛筆,你們誰能告訴老師它們哪支長哪支短?(出示長短不一的鉛筆)

學生回答。

師:有的同學說這支長,有的同學說這支長,那老師來教大家一個方法:把它們的一端對齊,然後再看另一端的長短,哪支筆多出來一部分,說明這支筆長。(邊講解邊操作示範並要求A組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B組學生說詞語,C組學生指出來長短)

師:同學們,老師剛纔告訴大家比較物體的長短,我們首先要把兩個物體的一端對齊,然後比較另一端,有多出來一部分的長,沒有多出來的短。(動畫演示,A組學生說出完整方法,B組學生說關鍵詞,C組指出來長短)

3、實物操作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比較長短的方法,老師這裏有兩條彩條,需要你們幫老師來比較一下它們長短。

(分發長短不一的兩條彩條,要求學生按照老師演示的方法進行操作比較並將長的那條舉起來)

師:你們可真棒,那麼問題又來了,老師需要一根短的吸管來喝水,你們能幫助老師找出來短的那根嗎?

(分發長短不一的兩根吸管,要求學生按照老師演示的方法進行操作比較並將短的那根舉起來)

4、實踐應用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了比長短的方法,那我們一起來幫山羊和猴子找出他們的尾巴吧。

師:哇,我們幫山羊和猴子找出了他們的尾巴,他們好開心呀,那老師也要獎勵你們,我們一起來跳學過的《動物模仿操》吧。

  三、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比長短,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比較長短,誰能來說一說?(教師引導)

  四、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比長短,知道許多物品都可以比較長短。還發現了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知識,也希望同學們能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五、作業

在家中尋找兩樣物品,然後比較他們的長短並帶到學校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你的發現。

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3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學生操作學會一般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知道長和短是比出來的。

2.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愛護學具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重、難點:掌握比較方法,會比幾個物體的長短。

教、學具任務: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兩支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鉛筆。

教學過程: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麼?

2.交流、彙報

(1)問: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組交流

(3)學生彙報。學生可能說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板書:長、短[設計說明:通過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彙報。[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學生可能說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着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由於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會得出不同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我們不管把鉛筆豎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

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並板書長、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表達能力。]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現在,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遊戲,你們可以自由結組,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2.學生活動。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後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說一說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並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說一說比的方法。[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教師提出要求:

1.原來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己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裏;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裏。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裏。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4

教學內容

本節課教學內容爲比長短,長短是一組相對的常見的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給出示例,然後學生通過模仿,動手操作將兩個長短不一的物體靠近擺放,一端對齊,然後比較另一端的情況,做出長短的判斷。在本節課中,學生先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感知物體長短的特點,會區分長短,然後嘗試解決問題,並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A組:黃諾軒、劉欣、楊源彪B組:勵延陽、劉盈、喬安

C組:黃奕彬、馬銘浩、趙天佑

本班學生程度差異較大並注意力易分散,A組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跟上老師的學習節奏,在課堂上有一定的收穫,B組學生需要老師時刻提醒,注意力較爲分散,C組學生紀律性差,沒有上課意識,需要一定的紀律強調。

教學目標

A組:

1、初步認識物體有長有短,理解長短的含義。

2、通過動手操作,會用一端對齊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長短。

3、培養學生操作、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理解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

B組:

1、初步認識物體的長、短。

2、在教師的輔助下,能夠通過動手操作,知道用一端對齊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長短。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慢慢體會生活中的數學樂趣。

C組:

1、知道生活中有長短。

2、能夠參與課堂活動,保持課堂紀律。

教學重點

會比較兩個物體的長短。

教學難點

會用一端對齊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長短

教學準備

PPT、鉛筆、吸管、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師:春天到啦,小動物們都出來春遊了,今天老師就帶來了兩個可愛的小動物,看看他們分別是誰呢?

生:山羊和猴子

師:仔細看看他們的尾巴在嗎?

生:不在

師:老師這裏剛好有兩條尾巴,森林爺爺告訴我,猴子的尾巴長,山羊的'尾巴短,你們知道怎樣比較長短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長短》。

板書課題:比長短

老師領讀,學生跟讀。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出示一支鉛筆和一根小棒

師:老師帶來了一支鉛筆和一根小棒,你們來告訴老師它們哪支長哪支短?

學生回答

師:小棒長(做手勢),鉛筆短(做手勢)

(A組學生邊做邊說完整句子,B組學生邊做手勢邊說關鍵詞,C組做手勢)

2、深入探究

出示長短不明顯的兩支鉛筆

師:那老師這裏還有兩支鉛筆,你們誰能告訴老師它們哪支長哪支短?(出示長短不一的鉛筆)

學生回答。

師:有的同學說這支長,有的同學說這支長,那老師來教大家一個方法:把它們的一端對齊,然後再看另一端的長短,哪支筆多出來一部分,說明這支筆長。(邊講解邊操作示範並要求A組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B組學生說詞語,C組學生指出來長短)

師:同學們,老師剛纔告訴大家比較物體的長短,我們首先要把兩個物體的一端對齊,然後比較另一端,有多出來一部分的長,沒有多出來的短。(動畫演示,A組學生說出完整方法,B組學生說關鍵詞,C組指出來長短)

3、實物操作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比較長短的方法,老師這裏有兩條彩條,需要你們幫老師來比較一下它們長短。

(分發長短不一的兩條彩條,要求學生按照老師演示的方法進行操作比較並將長的那條舉起來)

師:你們可真棒,那麼問題又來了,老師需要一根短的吸管來喝水,你們能幫助老師找出來短的那根嗎?

(分發長短不一的兩根吸管,要求學生按照老師演示的方法進行操作比較並將短的那根舉起來)

4、實踐應用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了比長短的方法,那我們一起來幫山羊和猴子找出他們的尾巴吧。

師:哇,我們幫山羊和猴子找出了他們的尾巴,他們好開心呀,那老師也要獎勵你們,我們一起來跳學過的《動物模仿操》吧。

  三、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比長短,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比較長短,誰能來說一說?(教師引導)

  四、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比長短,知道許多物品都可以比較長短。還發現了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知識,也希望同學們能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五、作業

在家中尋找兩樣物品,然後比較他們的長短並帶到學校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你的發現。

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5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學生操作學會一般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知道長和短是比出來的。

2、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愛護學具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掌握比較方法,會比幾個物體的長短。

教、學具任務: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兩支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鉛筆。

教學過程: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

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麼?

2、交流、彙報

(1)問:你發現了什麼?

(2)學生彙報。

學生可能說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3)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chángduǎn

板書:長、短

[設計說明:通過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彙報。

[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學生可能說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着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

(由於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會得出不同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我們不管把鉛筆豎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2)小組交流

一端對齊。

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並板書長、短。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表達能力。]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現在,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遊戲,你們可以自由結組,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2、學生活動。

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後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說一說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並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說一說比的方法。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

教師提出要求:

1、原來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己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裏;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裏。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裏。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6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學生操作學會一般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知道長和短是比出來的。

2.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愛護學具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重、難點:掌握比較方法,會比幾個物體的長短

教、學具任務: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兩支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鉛筆。

教學過程: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麼?

2.交流、彙報

(1)問: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組交流

(3)學生彙報。學生可能說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 cháng duǎn板書:長、短[設計說明:通過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彙報。[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學生可能說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着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由於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會得出不同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我們不管把鉛筆豎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

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並板書長、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表達能力。]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現在,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遊戲,你們可以自由結組,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2.學生活動。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後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說一說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並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說一說比的方法。[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教師提出要求:

1、原來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己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裏;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裏。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裏。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7

教學內容:P9-P10;練習一5、6、7、8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短。

2、通過學生操作學會比較物體長短的一般方法。

3、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準備:

毛線、紙條各11組;同桌準備長度不同的鉛筆2支,長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教學過程:

1、導入:請同學們把準備好的鉛筆和尺子擺在桌面上,同桌兩個一起看一看這些物體,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板書:長短)

2、比較長短:

(1)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你通過什麼方法?4人小組討論。(指名發言)

(2)總結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幾個物體的一端對齊。

(3)誰能用剛纔說的方法來比較這兩張紙條的長短?(貼在黑板上,板書:長、短)

(4)誰能比較兩條毛線的長短?(指名學生上臺演示)

(5)自由練習:現在,我們來做個比較長短的活動,同桌2個人,想比什麼就比什麼,可以比比你們的學具、胳膊、手等等。

(6)抽樣演示。

(7)練習5、6

3、比較高矮:

(1)我們比較鉛筆的長度,可以說這支鉛筆長些、那隻鉛筆短些;如果我們比較兩名同學的身高,應該怎麼說?(引導學生說出“高矮”)(板書:高矮)

(2)(請兩位身高相差較大的同學站起來)誰比較高?誰比較矮?

(3)(請兩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學站起來)能不能一眼看出來,誰比較高,誰比較矮?你有什麼方法可以比較出他們兩個誰比較高?(小組討論)

(4)小組彙報

(5)現在我們來玩一個排隊的遊戲,四人小組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排隊。

(6)練習一7、8、 4、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比較長短、比較高矮的方法。其實除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方法之外,還有很多種方法,我希望同學們多動動腦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教學反思:

在學習《長短、高矮》時,通過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比高矮,利用手邊的鉛筆、尺等來比長短,使學生理解長短、高矮是相比較而言的。這些事例是學生身邊的,學生看的見、有體驗、說的出來、易於理解的。因此,學生學起來容易,而且能夠正確的'加以運用。

不足:對於比較明顯的長短與高矮學生掌握得挺好。自己在備課時,過分重視了長短的比較,比方說如何數格子比長短,直線曲線比較長短,數邊長比長短在課堂上都有涉及,但缺少明確的要求。比方說數格子,沒有要求學生將數出來的格子數寫在邊上,同理數邊長也一樣。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可以說是每一位老師應該而且必須是最重視的。

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遊戲的時候,完全放手了,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和範圍讓學生操作,爲了肯定每個小組的發現,要耐心、認真的傾聽孩子們的發言,所以在時間安排上不盡合理,導致了部分練習題沒有當堂解決。

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8

教學內容:P9-P10;練習一5、6、7、8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短。

2、通過學生操作學會比較物體長短的一般方法。

3、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準備:

毛線、紙條各11組;同桌準備長度不同的鉛筆2支,長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教學過程:

1、導入:請同學們把準備好的鉛筆和尺子擺在桌面上,同桌兩個一起看一看這些物體,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板書:長短)

2、比較長短:

(1)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你通過什麼方法?4人小組討論。(指名發言)

(2)總結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幾個物體的一端對齊。

(3)誰能用剛纔說的方法來比較這兩張紙條的長短?(貼在黑板上,板書:長、短)

(4)誰能比較兩條毛線的長短?(指名學生上臺演示)

(5)自由練習:現在,我們來做個比較長短的活動,同桌2個人,想比什麼就比什麼,可以比比你們的學具、胳膊、手等等。

(6)抽樣演示。

(7)練習5、6

3、比較高矮:

(1)我們比較鉛筆的長度,可以說這支鉛筆長些、那隻鉛筆短些;如果我們比較兩名同學的身高,應該怎麼說?(引導學生說出“高矮”)(板書:高矮)

(2)(請兩位身高相差較大的同學站起來)誰比較高?誰比較矮?

(3)(請兩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學站起來)能不能一眼看出來,誰比較高,誰比較矮?你有什麼方法可以比較出他們兩個誰比較高?(小組討論)

(4)小組彙報

(5)現在我們來玩一個排隊的遊戲,四人小組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排隊。

(6)練習一7、8、 4、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比較長短、比較高矮的方法。其實除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方法之外,還有很多種方法,我希望同學們多動動腦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教學反思:

在學習《長短、高矮》時,通過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比高矮,利用手邊的鉛筆、尺等來比長短,使學生理解長短、高矮是相比較而言的。這些事例是學生身邊的,學生看的見、有體驗、說的出來、易於理解的。因此,學生學起來容易,而且能夠正確的加以運用。

不足:對於比較明顯的長短與高矮學生掌握得挺好。自己在備課時,過分重視了長短的比較,比方說如何數格子比長短,直線曲線比較長短,數邊長比長短在課堂上都有涉及,但缺少明確的要求。比方說數格子,沒有要求學生將數出來的格子數寫在邊上,同理數邊長也一樣。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可以說是每一位老師應該而且必須是最重視的。

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遊戲的時候,完全放手了,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和範圍讓學生操作,爲了肯定每個小組的發現,要耐心、認真的傾聽孩子們的發言,所以在時間安排上不盡合理,導致了部分練習題沒有當堂解決。

國小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一等獎9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學生操作,學會一般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知道長和短是比出來的。

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愛護學具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頁,“做一做”及練習一的第5、6題。

教具、學具準備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兩枝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鉛筆。

教學設計

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

[通過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麼?

2.交流、彙報。

a.問:你發現了什麼?

b.小組交流。

c.學生彙報。

學生可能說出三枝鉛筆:一枝是紅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

d.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板書:cháng長、duǎn短)

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1.提問: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彙報。

學生可能說出:

a.看出來的'。

b.把學具橫着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c.兩頭兒都不對齊。如圖: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

……

(由於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會得了不同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並板書長、短。

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現在,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遊戲,你們可以自由結組,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2.學生活動。

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的第6題圖,先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後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說一說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的第5題,並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說一說比的方法。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整理學具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教師提出要求:

1.原來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己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後個裝進紙袋裏;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裏。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裏。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