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數學八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

設計3.25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數學八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八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

數學八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數單位的含義。

2、通過分數的學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單位“1”和概括分數的意義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師:三年級上學期我們已初步學  生:

師:誰能說出分數各部分的名稱:生說師板書。

總結引入新課:從以上看來同學們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關於分數的知識還有很多,這節課我們一起進一步研究分數。

二、探究新知

(一)分數的產生

1、出示米尺:同學們這是什麼?(生:米尺)知道幹什麼用的嗎?(生:測量用的)好我們一起測量我們的黑板(或人的身高),老師量時要認真觀察,看會遇到什麼問題,想一想應如何解決?(生:最後測量時不夠一米了)

師:(出示情景圖)其實古人也發現類似的情況:他們用打了結的繩子來測量石頭的長度,每兩個結之間表示一個單位長度。發現這塊石頭長3段多一點。這時旁邊記錄人提出疑問:剩下的不足一段怎麼記哪?

2、(出示一個西紅柿圖:)同學們,把1個西紅柿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能分得一個完整的西紅柿嗎?

3、教師小結:生活中在進行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要想準確表示結果,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這樣分數就產生了。(出示並板書:分數的產生)

T:小結:我們通過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是一些物體等都可以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得

3、教師總結:課件出示圖,像這樣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是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像這樣的一個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這個1在數學上通常叫做單位“1”。

板書: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我們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齊讀)

誰能說說自然數1與單位“1”有什麼不同嗎?生:………

我們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分,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所以分數的意義是: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其中一份或幾份的數就叫分數,齊讀一遍

(同學們表現得非常棒,同學們看看看生活中的單位“1”。出示圖)

四、鞏固訓練大闖關(看誰反應快、回答得對):

(出示練  五、總結:通過學  通過這節課的學  掌握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的方法,能正確地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

教學重難點

學  學  一、復  教師根據學生的分類,把假分數取出來,讓學生觀察。

2.觀察以上假分數,根據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這一特徵,假分數可以分爲幾類?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學  二、探究新知。15分鐘)

教學例3。

1.把3/3 8/4化成整數。

(1)課件出示例3(1)的圓形圖,提問:分別用分數怎樣表示?

(2)討論:如何把3/3、8/4化成整數?

2.把7/3 、6/5化成帶分數。

(1)提問:7/3 、6/5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這種情況怎樣轉化?

(2)交流討論方法。

(3)學生在練小結: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

學案

1.根據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進行分類,彙報交流。

2.交流假分數的分類情況。

3.明確本節課的學小結。

三、鞏固練  四、課堂總結。(5分鐘)

1.通過本節課的學  課後小結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教學主要採用方法算理,概念結合,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既可以由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導出,又可以根據分數的意義來解釋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結果,結合直觀圖解釋。教學時,先讓學生探索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樣性,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優化各自的想法,教師做“畫龍點睛”式的引導。

課後  八又七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十五又六分之一

寫作:_____________

二十三又四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1.讀出下面的帶分數。

3 1/8讀作:_____________

70 3/57讀作:_____________

2 4/79讀作:_____________

2.寫出下面的帶分數。

八又七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十五又六分之一

寫作:_____________

二十三又四分之三

寫作:_____________

答案:8 15 23

3.填一填。

(1)23÷9= ( )/( )

(2)6= 12/( ) =( )/3 = ( )/5 = 24/( )

(3)3 1/2讀作( ),它的分數單位是( ),它有( )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4.做同一種零件,張師傅2小時做17個,李師傅3小時做20個,誰做得快些?(化成帶分數再比較)

答:張師傅做得快。

板書

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

用分子除以分母,當分子是分母的倍數時,能化成整數,商就是這個整數;

當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時,能化成帶分數,商是帶分數的整數部分,餘數是分數部分的分子,分母不變。

數學八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2.能瞭解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3.通過數學學  最大公因數的求法。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  師:看來大家對因數的知識掌握的非常的牢固,今天要學的新知識就和因數有着密切的聯繫。

(二)、創設情境,引導動手操作

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下面,我們就來通過做一個小遊戲來學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有幾位同學是兩面派?(有)是哪幾位同學?

這三位同學請站到中間來,老師採訪一下,你們爲什麼是兩面派呀?

(3)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有幾位同學是兩面派?(有)是哪幾位同學?

這三位同學請站到中間來,老師採訪一下,你們爲什麼是兩面派呀?

(4))師問:你們發現了嗎?

(5)師:1、2、4既是4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用句簡單的話說: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數,8和12公有的因數叫做它們的公因數。

(6)4是8和12最大的公因數,我們就把4叫做它們的最大公因數。

(7)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  現在,同學們知道了什麼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那你能試着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嗎?

合作要求:(四人一組)

(1)討論用什麼方法求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2)在答題紙上寫出你們組是怎樣找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

2、彙報交流反饋。

方法一:現分別寫出18和27的因數,再圈出公有的因數,從中找出最大公因數數。同學們真是太棒了!其他小組,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數:1,2,3,6,9,18.再看看18的因數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數,最後看哪個最大。(或者是:先找出27的因數:1,3,9,27;再看看27的因數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數,最後看哪個最大。)

方法三:先寫出18的因數:1 , 2 , 3 , 6 , 9 , 18 。從大到小依次看18的因數是不是27的因數,9是27的因數,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

4、這些方法都屬於列舉法,在解決問題時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

5、觀察兩個數的公因數和它們的最大公因數,你有什麼發現?(兩個數的公因數也是它們最大公因數的因數。)

(四)、拓展延伸。

剛纔,同學們表現得都特別的好,接下來是不是會表現的更出色呢?

老師相信,接下來你們會用自己出色的表現,證明優秀的自己!

1、求出4和8、16和32的最大公因數,思考你發現了什麼?

教師對學生的發現概括總結,並課件出示發現: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因數,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是較小數

2、求出2和7、8和9的最大公因數,思考你發現了什麼?

發現:如果兩個數只有公因數1,它們的最大公因數就是1.

3、教師總結:通過剛纔的學  兩個數成倍數關係和公因數只有1時可以直接判斷出最大公因數。一般情況的採用列舉法求出最大公因數。)

(五)、鞏固提高。

剛纔大家不僅展現了自己的數學才能,還突顯了自己的探索能力,那麼,我相信老師帶來的這些問題同學們就更不在話下了。

1.填空。

(1) 10和15的公因數有_____________。

(2) 14和49的公因數有_____________。

2.選出正確答案的編號填在橫線上。

(1) 9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______。

A. 1 B. 3 C. 4 D. 9

(2) 16和48的最大公因數是______。

A. 4 B. 6 C. 8 D. 16

(3)甲數是乙數的倍數,甲、乙兩數的最大公因數是______。

A. 1 B.甲數C.乙數D.甲、乙兩數的積

3、寫出下列各分數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數。

(六)、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馬上要結束了,能說說你們的收穫嗎?

同學們的收穫真多,除了用我們這節課學xi的列舉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老師這裏還有兩種更簡便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數,給大家分享一下。

一種是:分解質因數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課件演示。

另一種是:短除法

這兩種方法我們只是瞭解一下,在這裏就不具體研究了,有興趣的同學下課後,可以自學教材61頁的這部分知識。

數學八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並能利用公式正確進行計算。

1.2過程與方法:

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提出問題的意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且服務於生活,產生熱愛數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2.1教學重點:

2掌握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2.2教學難點:

長、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一個長方體拼制模型(長4釐米、寬3釐米、高2釐米)每組24個邊長1立方厘米的小木塊

教學過程

一、復  長:8釐米長:6分米長:8釐米長:12米

寬:4釐米寬:2.5分米寬:4釐米寬:10米

高:5釐米高:10分米高:4釐米高:1.5米

2、下列圖形是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搭成的。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3、怎樣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  二、新知探究

1、長方體的體積。

(1)活動一:

師:鄭老師在每個4人小組都放了12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體和一張學  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反饋,學生彙報

生每彙報出一種情況,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板書:

師: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得出:只要用每行的個數乘以行數,得到一層所含的體積單位數,再乘以層數,就能得到這個長方體所含的體積單位數。

板書:體積=每行個數×行數×層數

師:剛纔同學們用12個小正方體擺出的長方體體積都是12平方釐米的,鄭老師剛纔也擺了兩個,不過體積比你們大多了,但是要看懂鄭老師的長方體必須發揮一下你們的空間想象能力。(課件出示)

你知道這兩個長方體的體積嗎?你是怎麼知道的?(生說,師填表)

(2)活動二:

師:四人小組合作,你們能擺出一個體積更大的長方體嗎?

預設:長5釐米,寬5釐米,高4釐米。

師:你發現了什麼?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相當於長方體的什麼?

生:長寬高,因爲每一個小正方體的棱長是1釐米,所以,每行擺幾個小正方體,長正好是幾釐米;擺幾行,寬正好是幾釐米;擺幾層,高也正好是幾釐米。

2、下面的長方體,看它包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並指出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觀察上面個部分之間的關係,可以得出:

第一個:5=5×1×1

第二個:15=5×3×1

第三個:12=3×2×2

通過上面的關係式,可以得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c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那麼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可以寫成:V=a×b×c。

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你能想出正方體的體積怎樣計算嗎?

3、正方體的體積。

因爲正方體的性質,所有的棱長都相等,所以,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體的體積,用a表示正方體的棱長,那麼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可以寫成:V=a·a·a。

a·a·a也可以寫作a ?,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一般寫成V=a3。

三、鞏固提升

1、計算下面圖形的體積。

V=abh=7×3×3=63(cm?)

V=a3=4×4×4=64(cm)

2、求下列長方體的體積。

8×4×5=160(cm3) 6×2.5×10=15(dm3) 8×4×4=128 (cm3) 1.5×10×12=180(m3)

3、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寬是2.9米,厚1米。這塊巨大的花崗岩石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

=2.9×1×14.7

=42.63(m?)

答:這塊石碑的體積是42.63立方米。

4、判斷正誤並說明理由。

(1)0.23=0.2×0.2×0.2。( √ )

(2)5X3=10X。( × )

(3)一個正方體棱長4分米,它的體積是:43=12(立方分米)。( × )

( 4 )一個長方體,長5分米,寬4分米,高3釐米,它的體積是60分米。( × )

5、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是48立方分米,長8分米、寬4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48÷8÷4=1.5(分米)

答:它的高是1.5分米。

6、一個長方體的棱長總和是96釐米。它的長10釐米,寬8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96÷4=24(釐米) 24-10-8=6(釐米)

10×8×6=480(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480立方厘米。

7、一個無蓋的長方體魚缸,長8分米,寬6分米,高7分米,製作這個魚缸共需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這個魚缸的體積是多少?

(8×6)+(8×7+6×7)×2=244(平方分米)

8×6×7=336(立方分米)

答:製作這個魚缸共需玻璃244平方分米。這個魚缸的體積是336立方分米。

課後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  我們學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V=a×b×h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V=a×a×a=a3

板書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數學八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4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勾股定理是平面幾何有關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從邊的角度進一步刻畫了直角三角形的特點。學習勾股定理極其逆定理是進一步認識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後續有關幾何度量運算和代數學習的必然基礎。《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對勾股定理教學內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圖形性質和運動等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在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3、經歷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並能運用它們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節《勾股定理的應用》是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上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節、具體內容是運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需要經歷幾何圖形的抽象過程,需要藉助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這些都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應用意識;有些探究活動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交流,有助於發展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能正確運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學會選擇適當的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體會數學建模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應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是重點。

把實際問題化歸成數學模型是難點。

  二、教學設想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運用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的理念,我想盡量給學生創設豐富的實際問題情境 ,使教學活動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讓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一題多變的形式拓寬學生視野,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滲透化歸的思想以及分類討論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

在教學設計中,儘量考慮到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注意知識由易到難的層次性,在課堂上,要照顧到接受較慢的學生。使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收穫和發展。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七個環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節、第一環節:情境引入;第二環節:合作探究;第三環節:變式訓練;第四環節:議一議;第五環節:做一做;第六環節:交流小結;第七環節:佈置作業、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情景1:複習提 問:勾股定理的語言表述以及幾何語言表達?

設計意圖:溫習舊知識,規範語言及數學表達,體現

數學的 嚴謹性和規範性。《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情景2: 腦筋急轉彎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是3和4,第三邊是多少?

設計意圖:既靈活考察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還能考察學生三角形三邊關係。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圓柱體表面路程最短問題)

情景3:課本引例(螞蟻怎樣走最近)

設計意圖:從有趣的生活場景引入,學生探究熱情高漲,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結合問題逆向思考,或是回想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通過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模型從而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在活動中體驗數學建模,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第三環節:變式訓練(由圓柱體表面路程最短問題逐步變爲長方體表面的距離最短問題)

設計意圖:將問題的條件稍做改變,讓學生嘗試獨立解決,拓展學生視野,又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再將圓柱問題變爲正方體長方體問題,學生有了之前的經驗,自然而然的將立體轉化爲平面,利用勾股定理解決,此處長方體問題中學生會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類討論思想。

第四環節:議一議

內容:李叔叔想要檢測雕塑底座正面的AD邊和BC邊是否分別垂直於底邊AB,但他隨身只帶了捲尺,《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1)你能替他想辦法完成任務嗎?

(2)李叔叔量得AD長是30釐米,AB長是40釐米,BD長是50釐米,AD邊垂直於AB邊嗎?爲什麼?

(3)小明隨身只有一個長度爲20釐米的刻度尺,他能有辦法檢驗AD邊是否垂直於AB邊嗎?BC邊與AB邊呢?

設計意圖:

運用勾股定理逆定理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正確合理選擇數學模型,感受由數到形的轉化,利用允許的工具靈活處理問題、

第五環節:方程與勾股定理

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記載了一道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意思是:有一個水池,水面是一個邊長爲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一根新生的蘆葦,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這根蘆葦垂直拉向岸邊,它的頂端恰好到達岸邊的水面,請問這個水池的深度和這根蘆葦的長度各是多 少尺?《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意圖:學生可以進一步瞭解勾股定理的悠久歷史和廣泛應用,瞭解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學會運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第六環節:交流小結內容:師生相互交流總結:

1、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是建立數學模型求解、

2、在尋求最短路徑時,往往把空間問題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條邊和另外兩條邊的關係,藉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兩條邊。

意圖:鼓勵學生結合本節課的學習談自己的收穫和感想,體會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廣泛應用及它們的悠久歷史、《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第七環作業設計:

第一道題難度較小,大部分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第二道題有較大難度,可以交流討論完成。

數學八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操作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並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難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工具

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投影儀

教學過程

【復】

1.什麼是長方體的長、寬、高?什麼是正方體的棱長?

2.指出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並說出長方體的特徵。指出正方體的棱長,並說出正方體的特徵。

【新課講授】

1.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在上面分另標出“上”、“下”、“前”、“後”、“左”、“右”六個面。

師生共同復  觀察後,小組議一議。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學  理解分析,做一個包裝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實際上是求什麼?(這個長方體飯包裝箱的表面積)

先確定每個面的長和寬,再分別計算出每個面的面積,最後把每個面的面積合起來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3)嘗試獨立解答。

(4)集體交流反饋。

老師根據學生的解題思路進行板書。

方法一:長方體的表面積=6個面的面積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長方體的表面積=上、下兩個面的面積+前、後兩個面的面積+左、右兩個面的面積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積+前面的面積+左面的面積)×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較三種方法,你認爲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是找什麼?這三種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

(6)請同學們嘗試自己解答教材第24頁例2,集體交流算法,請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解答計算正方體表面積的。

課後小結

今天我們又學  課後  板書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 ×2

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