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設計2.88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慾望;

2、欣賞純潔健康的愛情。

二、知識與技能

1、掌握《詩經》的基本知識;

2、積累文言字詞;

3、理解詩歌的主旨,讀懂人物形象;

4、瞭解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和詩歌敘事的`跳躍性。

三、過程與方法

1、朗讀感知課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瞭解“詩無達詁”的詩歌特點。

教學重點:

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情節的跳躍性和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經》;梳理文意。

1、介紹《詩經》。(略)

2、聽朗讀,糾正字詞讀音。

3、據課文註解梳理文意。

4、請學生整理字詞。

再朗讀課文,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討男主角的形象。學生討論交流。

(參考:“搔首踟躕”,心急難耐,又無計可施,是個憨厚淳樸的小夥子。

“說懌女美”“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是個癡情的小夥子。)

2、探討女主角的形象。

(1)討論:爲什麼女主角“愛而不見”?這使你覺得這是位怎樣的女子?

(參考:或者是因爲害羞、矜持;或者是因爲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來製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爲調皮,製造一點情趣;或者是因爲善於體貼人心,先到了卻故意後出現,免得男子有“遲到”的內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還是調皮活潑?讓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讓讀者琢磨不透,如霧裏看花,朦朧綽約,越發引人暇想。

(2)討論: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樣的女子?還有哪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路?(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以物傳情,未聽其語已暗傳情,含蓄溫婉,聰慧可人。)

3、這是一段怎樣的愛情?

討論:

(1)討論:女主人公有沒有出現過?

a、有。下文饋贈物品時出現。

b、沒有。下文饋贈物品只是男子的回憶。

以上兩種意見同學們同意哪種?說說你的理由。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資源簡介

《離騷》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賞文:反覆吟誦古詩詞,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把握節奏。

2.品人:疏通文意,理解並掌握關鍵語句,體悟詩人情感,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粗通文意。

2.在粗知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情讀”詩歌。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導朗讀,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爲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步驟:

激趣導入,明確目標:

由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導入,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爲什麼屈原能夠贏得全世界人的尊重呢今天讓我們帶着這一問題一起走進歷史上的宏偉詩篇《離騷》賞其文,品其人,尋找答案。

板書課題:

《離騷》

三讀三求,理解文本。

聽讀,讀準字音,感受一段音樂美。

1.聽配樂朗讀,要求學生聽準字音並關注重點字詞的讀音,並且給句子劃分節拍。(投影展示讀要求及騷體詩的誦讀指導)

2.聽生試讀第一段,注意字音和句讀,讓學生評價;學生自由讀讀準字音句讀;再找一位學生範讀進行前後比較。

3、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意讀,讀通文意,觸發一份《離騷》情。

1.解題:“離騷”,“遭憂也。”多媒體展示關於屈原和《離騷》的文學常識。

(1)簡介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爲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着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爲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爲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2)《離騷》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併爲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爲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鬥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於其中的20-32節。

由簡介作者知人論世: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再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己或者同桌交流學習疏通文意。合作探究結合課後練習第二題找一找哪些是屈原表白心志的詩句?

點撥重點字詞,明確詩人心志: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至死不改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寧死不從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剛正不阿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修身潔行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堅定信念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絕不改變

美讀,讀準感情,與爾同銷萬古愁。

屈原把他的遭遇、理想、熱情、痛苦全部寄託於《離騷》之中,可以說《離騷》是作者用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希望同學們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點撥:詩人在感嘆時要讀得深沉有力;

在充滿理想時要讀得激越而高昂;

在遭遇屈辱之時要讀出屈辱與憤懣。

一男生一女生有感情地範讀,讓學生點評,提到感情要讀出跌宕起伏,不能一個基調。

全班同學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三、總結全文,背誦課文:

在我們課前我曾問同學們爲什麼屈原能夠得到全世界人的尊重?想必答案已然知曉。沈從文先生的姨妹曾經給沈從文先生寫得輓聯評價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老師覺得用來評價屈原也是很合適的;而對於《離騷》這樣的千古奇文我們應該牢牢地記住它。

先嚐試名句背誦;

段落上下句填空背誦

讓學生大膽嘗試背誦第一段。

四、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在課下再多蒐集有關屈原和《離騷》的資料,以《屈原之我見》或者《離騷之我見》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談談你的個人看法。

板書設計:

離騷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偉大偉大

屈原

六、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瞭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培養同學情誼,使學生懂得同學、朋友之間相處貴在真誠,互相理解。

3、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彙,瞭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瞭解司馬遷爲管仲列傳的目的及課文所蘊藏的人才觀對於今天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工具:

電腦,多媒體投影儀等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導引

1學生演示:“( )之交”

2揭示課題《史記·管仲列傳》。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齊國進行改革,使齊國日漸富強,國力大振,他輔佐齊桓公成爲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孔子稱讚他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讀《管仲列傳》,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務本求實、以民爲本的爲政才能,以及他因勢利導、轉敗爲勝的政治家風範。

二、閱讀全文,學生整體感知全文。(朗讀默讀)

三、結合課前預習,學生提出疑難詞句,並讓學生嘗試解決,教師點撥。(講解法)

詞類活用

1.富國強兵使動:使……富使……強

2.管仲既任政相齊:名作動做宰相

3.管仲因而信之:使動使……守信用

4.然孔子小之:意動以……爲小,輕視

5.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羞意動以……爲羞

恥意動以……爲恥

6.貴輕重:以……爲貴

特殊句式

判斷句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倒裝句

管仲既用,任政於齊。

豈管仲之謂乎?

分財利多自與。

被動句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於齊。

省略句

不以(之)爲言。

齊桓公以(之)霸。

難句翻譯指點

1、管仲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其爲不肖,知其不遭時也。

翻譯指點:見逐於君,“於”表被動;以其爲不肖,以,動詞,解釋成“認爲”。

參考譯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爲他沒才能,知道他背時(沒有遇到好的時運)。

2、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翻譯指點:關鍵是“信”,要理解爲使動用法。

參考譯文:桓公想背棄和魯國曹沫訂立的盟約,管仲趁此引導說服桓公堅守信約,諸侯因此歸附齊國。

3、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翻譯指點:順,要理解成順導;匡,匡正;還要注意整個句子的'通順。

參考譯文:順導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錯誤,所以君臣上下能親密相處啊。

四、品味佳段(朗讀)

從內容(寫了那些內容)、感情(表達什麼感情)、語言(語言表達有何特點)、傳記寫作幾個角度賞析課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鮑子也”)。

從內容上看,是管仲對自己與鮑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顧,從經商、謀事、出仕、作戰、事君五個方面寫鮑叔牙對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強調了鮑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從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十分動情,飽含着對鮑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對真摯友情的禮讚。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難能可貴。

從語言上看,連用五個句式相近的句子,組成一組排比,列敘自己在不同領域與鮑叔牙交往的事實,真切而又有層次感地展現了二人的友誼和感情,熱情地讚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個“知”字的重複出現,更加凸顯鮑叔真爲管仲之知音。

從傳記寫作上看,司馬遷用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對上段“鮑叔知其賢”“鮑叔終善遇之”內容的具體印證,二是藉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爲其後來任政相齊時的“順民心”、善於從實際情況出發處理問題打下了堅實的人生閱歷基礎。

五、思考、拓展(討論法)

1、從這篇傳記看,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觀)

主觀因素:

有“上下相親”“順民心”的施政指導思想;

有“善因禍而爲福,轉敗而爲功”的施政才能。

客觀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列傳》中所闡揚的“知己”主題,呈現在友朋相知。管鮑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係。(成語)

2、君臣知遇之恩。

《管仲列傳》中所闡揚的“知己”主題,呈現在君臣之間的遇合。

風雲際會——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時會;也比喻君臣際遇。 (成語)

2、 《管仲列傳》中可以窺探到司馬遷的怎樣的感情?

司馬遷詳敘管仲與鮑叔的交遊情誼、點染鮑叔與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禮讚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無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個人感喟,使得司馬遷爲管仲立傳時,對於齊桓公任人唯賢,不覺神往。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他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人他能算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流暢說出《史記》的相關文學常識。能在具體語境中識記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過程與方法:藉助課文的分析,識記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展示人物個性特徵的寫作方法並簡單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確客觀評價有關人物。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常用詞,拓展一些實詞、虛詞和兼語省略句法的知識。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項羽和劉邦等人物。

學情分析

通過《史記》名篇的學習,學生對史記敘事筆法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積澱,但此文篇幅較長,部分學生在字詞的理解上會存有一定的難度,同時,理解文章藉助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激烈的矛盾衝突來展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也是學生面臨的困難。因此,本次教學重點在於藉助圈劃、朗讀等手段,鞏固、強化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品味情節和人物,能客觀地進行分析和鑑賞。

課標要求

讀懂,理解淺易的文言詩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能鑑賞優秀的文言詩文作品,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風格作簡要的評析。

考點分析

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辨析。《史記》基本常識的識記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

2、蒐集整理《史記》相關文學常識。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音樂起,播放項羽的《垓下歌》,在音樂中體會其慷慨悲涼的意味。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課件展示《大風歌》,齊誦並簡析,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主要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

(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羣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引導學生思考:

同爲交戰雙方,爲何勝敗迥異呢?藉此引入《鴻門宴》的學習。

二、分享蒐集成果。

(檢測爲主、明確知識點。)

環節一:

司馬遷和《史記》;

環節二:

歷史背景。

(課件明確。)

三、分享預習,梳理文本:

1.字形、字音、字義:

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

道芷欲間行(jiàn)

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

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願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強調字音:

饗(xiǎng)說(shuì)美姬(jī)鯫(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眥(zì)跽(jì)曰參乘(shèng)彘(zhì)肩不勝(shēng)刀俎(zǔ)

2、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並做好各類文言現象的標誌。

①通假字、

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倍─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不——否

②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③古今異義

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非常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河北古:黃河以北地區。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壽古:敬酒。今:長壽。

細說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述。

婚姻古:兒女親家今:結婚的事或者說因結婚而主生的夫妻親眷關係。

3、學生簡單概述課文內容,然後梳理

(1)本文記敘的中心事件是什麼?事件圍繞什麼問題展開?結果如何?學生概括故事情節:

本文中心:鴻門宴

本文線索:殺不殺劉邦

本文順序:時間順序

本文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尾聲

宴前(幕後活動):無傷告密亞父定計夜訪張良劉邦定策項伯說情

宴中(明爭暗鬥):沛公謝罪范增示意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義責項羽

宴後(脫身除患):沛公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憤罵誅殺無傷

(2)文中涉及哪些人物?故事如何展開?(請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對比照應

人物結構:兩峯並峙,雙水分流。

項羽集團:項羽范增項伯項莊

劉邦集團:劉邦張良曹無傷樊噲

(3)學生複述故事情節

互動設計:大家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麼?

點撥: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鬥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劉邦勝出爲結局。後來“鴻門宴”也成爲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四、總結

全文以“鴻門宴”爲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爲線縈,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說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矛盾複雜,波瀾起伏,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而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後呼應緊密,也可說是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

因境生情,提高興趣。

引導學生關注課前預習。

展示課前預習結果,以鼓勵激發興趣。

積累文化、文學知識,同時爲閱讀文本作必要的準備。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生成目標。

問題的設計着重於讓學生關注文章的重點,加深對寫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立足文本,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使學生獲得具體感悟。

在互動和分享中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部分學生分析闡述不全面,適當引導。

基本文言常識通過學生交流補充,教師通過課件展示明確並歸納總結。

通過朗讀,揣摩語氣,在動態的事件發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本課小結

《鴻門宴》是《項羽本紀》中最爲精彩的一段,它借鴻門宴上雙方人物的一次彙集,生動地寫出了項羽、劉邦雙方明爭暗鬥的鬥爭場面,刻畫了項、劉兩人不同的性特點及在鬥爭中所起的作用,同時也成功刻畫了張良、樊噲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我們在閱讀之餘,需要更多關注作者藉助人物描寫凸顯人物特性上的成功之處。

課後作業見作業包1+2(必修+選修)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瞭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徵。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討論式、啓發式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的大多數文人都懷着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踏入仕途,但是當他們進入仕途後,往往會發現仕途並不能實現他們的理想,失望之餘,有許多人就退隱山林,歸隱田園,這些人之中,陶淵明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今天,我們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起走入陶淵明的田園世界。

二、知人論世

1、學生談談自己所知道的陶淵明的有關知識。

2、教師補充說明

3、學生誦讀以前學過的陶淵明的兩首詩

三、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

注意字音、朗讀的節奏和詞語意思。

2、欣賞名家朗讀

注意朗讀節奏及詩歌情感

四、重點賞析

(一)眉目傳情

思考: “歸園田居”的意思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它的題眼是什麼?

明確:歸

(二)整體感知

在“歸”這個明示信息下還潛藏着哪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朗讀課文,用原文的話回答下列問題。

討論:

1.從何而歸?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爲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爲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成爲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

2.爲何而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爲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

追問: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

(1)“羈鳥”是關在籠中的鳥;“池魚”是禁在池中的魚。

(2)特點: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3)運用比喻說明作者身在官場,而心繫田園的心情,對自由的嚮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3.歸向何處?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 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思考:

(1)找出描寫田園景色的句子?

並指出描寫了哪些具體的意象。

(2)詩人運用了哪些藝術技巧把農村中最常見的事物,描繪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方宅草屋近

靜榆柳桃李遠近結合動靜結合村莊炊煙遠

動雞鳴狗吠以聲襯靜視聽結合

白描: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

意境:優美寧靜、恬淡自然、閒適自由

情感: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着顏色,稱爲“單線平塗”法。它源於古代的“白畫”。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爲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4、歸去何感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思考:歸去後最能表現詩人歸隱田園的心情的詞語:

明確:無塵染/有餘閒/久/復——自由、安逸、喜悅。

提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主旨: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五、拓展延伸

討論:有人認爲陶淵明的歸隱是消極避世,不敢直面現實,不思進取的表現。有人認爲他的歸隱是對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萬物和艱難的躬耕生活中爲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義。你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田園呢?(可從社會責任感、個人追求、當時的社會環境等角度思考)

結束全文:

陶淵明就是因爲捨棄了功名,淡泊了名利,才成就他美麗自然的詩篇,才堅守了人格精神的自由與獨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採用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作品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繫,有着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爲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爲妃。後爲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爲己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鎔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着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問題設計

1.應該怎樣看待始終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拋開政治因素,僅僅把此詩當作一首愛情詩來看。漢皇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昏君,而是一個癡心的男子;楊女也不是禍國殃民的紅顏,而是對愛情忠貞的癡心女。

2.應該怎樣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

3.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提示:皇之長恨——

(1)“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3)“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於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回長安後,白日裏,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楊女之長恨——

(1)“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攬衣推枕起徘徊”三個連貫而爲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後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2)“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爲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麼?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說。就是隻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爲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爲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說明作爲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說。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說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爲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爲,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說。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爲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着兩重性,貫穿着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製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衝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衝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你怎麼看?爲什麼?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着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繫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爲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爲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爲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爲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爲悲劇的製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並非爲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儘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麼多的筆墨着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麼,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裏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寫作特點

全詩始終貫穿着敘事、抒情、寫景熔於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爲例:首兩句含情敘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嘆;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嘆哀悼。

總之,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爲表現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改新教材中,共設計了兩個小說單元。一個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祝福》是教讀篇目,《老人與海》是自讀篇目。另一個是必修五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和《邊城》,其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是教讀篇目,《邊城》是自讀篇目。

(一)必修三與必修五小說單元的勾連打通

1.必修三與必修五的選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單元,學習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說:《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紅樓夢》,是整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縮影;《祝福》選自魯迅作品《彷徨》,魯迅的小說是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老人與海》由於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2)必修五的三篇小說依然延續了必修三的選文思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同屬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一部針對黑暗的、混亂的主流社會的反抗史;《裝在套子裏的人》是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別里科夫成爲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教材的編者精心選擇了不同時期(古代、現代、當代)最好作品,挑選了中國與外國不同風格的名家名作,讓我們與學生一同暢飲最醇厚的文學佳釀,同時,也希望藉此爲學生打開文學閱讀的大門,一窺堂奧。

2.必修三與必修五的教學目標與課後練習一脈相承的

(1)必修三中,課堂目標着重於小說本身的特點,學習小說如何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現矛盾衝突,以及再現生活環境;必修五則在學習小說特徵的基礎上,着重指向閱讀者自身的提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說學習更強調基礎知識的傳遞,如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必修五則更注重細節的探討和藝術特色的領悟。

(3)必修三小說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欣賞人物形象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品味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必修五則結合小說三要素探討作品主題,細化情節的展開和矛盾的解決線索。

(4)在“研討與練習”中,必修三強調對人物的整體瞭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則注重人物的變化及原因追溯,學習寫作獨立完整的讀書報告,並能夠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生活、與自身相互觀照,深刻理解文學的社會意義。

二、教學方法

教師要按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具體的課程目標,實施課堂教學。在教材規定的內容範圍內,充分發揮小說的優勢,設計出形式各異、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理解分析小說,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一)合理運用問題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設定一個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細緻閱讀,進行深入探究。這種方式雖然從表面上看內容顯得單一,但是從學習效果來看卻是非常明顯的。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發現探究,不僅可以詳盡地掌握這一點的知識,同時還可以觸類旁通,學習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二)變“老師教”爲“學生學”,將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把“漁”授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其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去獲取“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的曲折與反覆、失敗與成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自學爲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教師要根據文本提出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題;其次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學習的步驟,給學生提供參考材料或學習方法;然後,要隨時觀察、瞭解學生學習進度,做到心中有數,面對學生的疑難,及時給予全班或者個別輔導;最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性地檢查、總結。

(三)充分利用分組討論探討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分小組座談的形式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見解或者學習中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探究;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後通過篩選歸納,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交流探討;有時甚至可以是以全班爲單位,學生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後,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由小組推舉一人向全班展示,發表本組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進行巡迴指導,及時瞭解學生情況,必要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另外,用分組討論式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討論重點,不可漫天亂談,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較爲直觀形象的方法。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在小說教學中,讓學生觀看相關視頻,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快更直觀的感受小說內容。如講到《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穿插播放電視劇中的相關片段,還可以用ppt展示榮寧二府的結構佈局和人物關係。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賈府外表的繁華和等級的森嚴,而且使學生對賈府的佈局有了直觀的感受,對賈府的人物關係也有了大致的瞭解,加深了學生對小說內容和主題的理解,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五)經常運用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寫作,使讀和寫相互促進,通過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小說閱讀的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寫結合有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小說進行續寫,也可以縮寫故事情節或者重新構思故事情節,還可以爲主人公寫小傳,作評論,爲小說擬標題、寫提綱、換文體等。例如《祝福》教學中,我課前佈置任務,讓學生根據小說內容編寫祥林嫂年表,以此瞭解小說內容和祥林嫂悲慘遭遇。上完小說後,又讓學生以《誰是兇手》爲題寫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這些作業利用課堂裏很短的時間進行了選擇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說教學中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模塊中有兩個小說單元,所節選的大部分是經典名篇。在教學中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教師失去激情,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小說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以新課標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指導我們的小說教學,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比如在進行小說單元教學時,可以將《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結合,提前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通過觀看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相關片段,與原著進行對比;理順小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通過閱讀原著和查閱資料等方式分析情節、人物、環境,寫出簡短的賞析材料;把自己的從研究成果在班上進行展示交流等。這種把研究性學習運用到小說教學之中的做法,從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開發了學生潛能,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爲主動尋求知識者,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中的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三、解決的主要問題:建構小說文體的知識體系

(一)小說必須具備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三個要素。

(二)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從描寫的角度看,還可分爲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或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三)小說的主題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變化發展來體現的。

(四)情節一般可以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還包括序幕和尾聲。

(五)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爲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有時候環境描寫還起着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以上是對小說知識的梳理,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從學過的篇目中進行歸納和總結。

四、教學目標:

(一)必修三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品評人物性格

2、探究環境描寫的作用。

3、品味小說語言,把握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

(二)必修五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蘊含的感情,瞭解作者的意圖,從而把握主題;

2、從人物、情節、環境三方面進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題;

3、分析小說情節設計的技巧;

4、體會小說刻畫人物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必修三要着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的關係,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以及如何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把握來理解主題。

教學難點: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小說閱讀知識,繪出自己的小說文體知識體系。

六、教學過程

必修三

《林黛玉進賈府》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瞭解《紅樓夢》全書及《林黛玉進賈府》的情節,初步感知文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世界上沒有哪一本書會像《紅樓夢》這樣受到無數人的喜愛,世界上也沒有哪一門學問會像“紅學”這樣獨一無二,世界上更沒有僅僅因一本書、一門學問就產生出天文數字的經濟鏈。清代乾嘉以後就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詞》)的說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的《林黛玉進賈府》。

簡介曹雪芹及《紅樓夢》。(可提前印發資料,也可通過課件展示說明,重點介紹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二、指定同學將課文朗讀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讀錯的,則分別從形、音、義三方面予以訂正。重點留意字詞(略)。

三、預設問題,深入文本

學習活動:按照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說說賈府的特點,並介紹賈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係。可分解爲以下兩個問題來完成:

1.未進賈府之前,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文章是怎樣通過林黛玉的一雙慧眼一層層鋪陳開來的?或:這篇課文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爲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在課本上劃分層次,完成後同桌交流。請學生回答。)

2.默讀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進賈府都見到了哪些人? (學生獨立完成)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勾畫出《林黛玉進賈府》中你認爲描寫人物肖像和語言最準確生動的語段,反覆誦讀體味,從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加以評述,看看通過這些語言反映了人物的什麼身份和性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分析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的性格特點;

通過揣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活動過程】

一、提出活動要求

問題設計:課文描寫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寫人物出場,先後適宜,詳略得體,虛實並用。詳寫了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三個主要人物。請找出集中描寫這三個人物的段落,反覆閱讀,思考一下:他們分別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作者分別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畫這三個主要人物?(任選一個人物,可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向全班展示)

二、分析人物性格

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了解人物性格:

1.作者在描寫王熙鳳時,不惜濃墨重彩,淋漓地鋪陳王熙鳳的裝束衣飾,用意何在?

2.對於同一個問題,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唸了《四書》”;回答寶玉“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爲什麼黛玉要改變口吻呢?

3.寶玉聽到黛玉無玉時,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摔玉,體會這一細節,分析寶玉的“癡狂病”是什麼“病”?

4.《紅樓夢》是小說,但在敘事描寫中大量穿插詩詞。節選部分用《西江月》二詞來寫賈寶玉,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經過師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書或課件:

1.多愁善感林黛玉:

(1)衆人眼中的黛玉——超塵拔俗的氣質,嬌弱多病的體質

(2)熙鳳眼中的黛玉——不同尋常的標緻

(3)寶玉眼中的黛玉——脫俗飄逸、清爽靈淑

2.精明潑辣王熙鳳:

(1)寫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2)繪肖像——濃墨重彩,雍容華貴

(3)見黛玉——極盡奉承

(4)回王夫人——精明機變

3.瀟灑多情賈寶玉:

(1)出場前的他人介紹——憊懶懵懂、頑劣瘋傻

(2)寶黛相會時的肖像描寫——眉清目秀、英俊瀟灑、任性率真

(3)《西江月》詞對於寶玉的刻畫——獨立不羈、張揚個性

三、展示對小說中人物語言的述評

展示要求:

1.要求根據預習,任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或某句話來述評。講述時講的雖是個別例子,但仍要講得有頭有尾,成爲完整整體。如:我認爲王熙鳳“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語言最能表現王熙鳳的性格。這段話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表明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紅樓夢》中寫人物出場極其精彩的一筆。

2.可以邊述邊評,也可以述完了再評,但不可只述不評或只評不述。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言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覆實踐才能養成。”該項活動通過提出述評的語言規範方面的要求,既是對小說人物性格的鑑賞,又是一種語言訓練)

3.學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結合文本,教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提供了幾個例子,教師可以再提供幾個,學生講不到時教師可預作補充。

經過評說之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說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帶演講的口氣說明。(略)

四、佈置作業

有條件的話,課外讀一讀《紅樓夢》全書

學習用“批註式讀書法”對節選部分的兩個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鳳進行評註,鑑賞曹雪芹運用語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藝,從而獲得藝術審美享受。

示例:細看形容,與衆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從外貌描寫方面)

點評:氣質超凡脫俗,美貌多情,體弱多病,活脫脫一個風流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提高語言的欣賞能力。

《祝福》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理清小說的情節線索;

以小組爲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讀過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無悔,也讀過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憂憤。今天我們將再次隨着魯迅的文字,回到20世紀初陰冷灰暗的魯鎮,去關注一個平常的農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作家介紹”及“字詞疏通”略)

二、展示預習成果:找一個同學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

學生講述後,師生訂正、補充,完成以下問題:

1.小說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經歷有哪些?請大家根據課文內容,填寫祥林嫂年表。

到魯鎮以前



在衛家山和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結婚,後來丈夫死去



到魯鎮元年



二十六七歲,冬初逃到魯鎮做工,很勤勞。祝福時很忙。







表格的前兩行由教師示範填寫,後面的表格內容由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請學生到黑板上板書答案,其餘同學分組討論,互相補充。請同學們口頭糾正黑板上同學的答案。在交流中,最後明確答案。祥林嫂年表,我們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填寫的。但課文是以倒敘的手法來編排這些事情的,體會這樣寫的用意。

三、以小組爲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供思考:

1、周圍的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如何?反映了什麼問題?

2、祥林嫂對待命運的態度如何?

3、祥林嫂不死不可嗎?

4、小說如果以“祥林嫂”來代替“祝福”作爲小說的題目,你認爲合適嗎?爲什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勾畫《祝福》精彩語段,仔細品味、評點,深入把握小說語言。

【活動過程】

一、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1、提出問題:是誰殺死了祥林嫂?

(對這一問題可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鎮上的人們、“我”等方面具體分析,結合小說具體情節、語言及環境描寫進行分析。這些人都不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但都對祥林嫂的死負有一定的責任。正如丁玲所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地把她往死裏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從而體會魯迅作品對“改造國民性”的思考。)

2、對這一問題也可以換個角度,從幾個問題來切入,如:有人認爲“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試以課文爲依據進行簡要說明。(春天是幸福、希望、生機的象徵,但祥林嫂的生命中卻沒有春天,“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 “新年才過”“此後大約十幾天”祥林嫂的婆婆來了“她是特地來叫她的兒媳婦回家去,因爲開春事務忙……。”衛老婆子帶來的消息,告訴我們祥林嫂被迫再嫁是在“回家後不幾天”。由此可以推知,祥林嫂在春天被婆婆賣到了山裏,被迫再嫁;“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阿毛被狼銜走了。祥林嫂死在人們年底的祝福之前。祝福一過,春天也就來了。總之,從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她是一個生命中沒有春天的女人。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深入細讀小說。)

對小說的深度閱讀,也可以從對幾個數字的關注中切入分析:

⒈“一個日子”(小說從魯鎮準備祝福寫起,到“我”聽到祝福的爆竹聲結束,都是圍繞“祝福”這個特定日子展開情節的,所以用“祝福”爲題。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劇安排在這樣的環境裏,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有錢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窮苦人卻在祝福中悲慘地死去。從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⒉“二次微笑”(這是指小說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兩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從婆家逃出,在魯四家做工的時候,“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笑,透過這“笑影”,我們領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隨遇而安的思想。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廚房裏同柳媽閒聊的時候,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後的屈從,祥林嫂在無奈之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笑”來掩蓋新婚之夜那些難以啓齒的行動,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憶。在寫法上,這是“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反襯寫法。兩次笑容突出地表現了祥林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貧困。)

⒊“三樣眼神”(第一次是在小說34自然段,寫她“順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說第66自然段,也是“順着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後痛苦心靈的寫照;第三次是小說開頭,“我”看到淪爲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時的祥林嫂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後的安寧,精神已經完全麻木。 “三樣眼神”,勾畫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運的軌跡,從而揭示出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

⒋“四場飛雪”(是指小說中四處看似輕淡點染、實際上卻頗具意蘊的飛雪描寫。第一處是爲祥林嫂悲慘的死作環境烘托和氣氛渲染: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麼大,滿天飛舞,夾着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第二處是在祥林嫂死後,表現“我”的雪樣心情——無可奈何和無法言說的憤懣: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處寫雪穿插在柳媽同祥林嫂談話之前和之間,有兩句:“微雪點點的下來了”和“祥林嫂似乎很侷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這裏一方面將過去短暫生活的甜美與現實生活的冷酷形成強烈對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媽的話語將對祥林嫂造成嚴重的精神打擊。第四處寫雪在小說的結尾:遠處的爆竹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着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鎮。這裏借雪諷刺封建勢力,同時更爲含蓄地展示出下層勞動人民無法抗拒的雪樣命運。)

二、從品味語言入手理解小說。要求學生勾畫、批註,然後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

教材“研討與練習”二提出了六個句子,可以從分析這六個句子開始對語言的品味。魯迅小說是語言運用的典範,這個設計是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把握語言背後的思想,養成閱讀小說的良好習慣。(①學生交流時,可提出語言表達方面典範的表述方式,教師可先作示範,如:我認爲“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裏。”一句中的“剩”字用得精彩,剩是餘下的意思,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孤寂無聊之感,彷彿被這世界所遺棄,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連四叔何時離去的,也都未覺察,可見四叔既不以“我”爲意,“我”也對四叔並不挽留,確實是不投機的了。四叔似乎已經走了一會了,“我”方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剩在那裏。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②可供揣摩的語言較多,教師可提前儲存幾個,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髮現、品味。)

三、佈置作業

以小組爲單位,截取小說的一個典型片段,將其改寫爲劇本,並利用週末或節假日編排表演。

《老人與海》

【活動內容】

1.賞讀《老人與海》有關人物內心獨白的語段,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2.把握老漁夫桑地亞哥“硬漢子”形象,學習他永遠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

【活動過程】

一、速讀——讀出情節

導入新課後,教師順勢導讀:

讀《紅樓夢》,我們讀出了一個朝代的興亡;讀《祝福》,我們讀出了一個社會的全貌;下面,讓我們帶着崇敬之情,來到美利堅,解讀一位被美國人稱爲“硬漢子”的桑地亞哥,一位“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英雄。

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填寫下表,並概括故事梗概。(填表前,教師提示學生,結局要從鯊魚和大馬林魚兩個方面填)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擊者








數量








老人的作戰工具








結局








二、賞讀——讀出性情

1.文章在描寫上有什麼獨特之處?結合原文進行賞析。

示例: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後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它遊得那麼快,什麼也不放在眼裏,一衝出藍色的水面就涌現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用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現在我們面前,清新洗練的敘述文字和反覆錘鍊的日常用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2.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示例:“他想:能夠撐下去就太好啦。這要是一場夢多好,但願我沒有釣到這條魚,獨自躺在牀上的報紙上面。……‘別想了,老傢伙。’他又放開嗓子說,‘還是把船朝這條航線開下去,有了事就承擔下來。’”(這些內心獨白,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着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爲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爲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3.老人爲什麼說:“可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說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奮鬥,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說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三、研讀——讀出內涵

1.課文選取的是從鯊魚出現到老人回到漁港的部分,文章的結尾是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回到了家,那麼你認爲老人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在世俗的眼光看來,桑地亞哥是一個失敗者,但在海明威筆下,他卻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硬漢子”,是一個無論在怎樣堅苦卓絕的環境裏,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奮勇抗爭的勇士,是一個捍衛了“人的靈魂尊嚴”的人。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英雄。老人的生命價值已經在追捕馬林魚,與大海和鯊魚的抗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人生的道路是艱難的、充滿坎坷的,只要自己以一顆自信的心勇敢頑強地去迎接挑戰,他就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2.個性解讀桑地亞哥這一人物形象。

示例(一)

面對着猛勇的惡魚,硬是拖着疲憊的身體與之進行不懈的抗爭,整整八十一天!他勝了,勝得坦蕩!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對着浩瀚的大海和洶涌的波濤,無語,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氣魄迎着海風獵獵作響!

“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強而有力的音符從桑地亞哥的嘴裏,不,是從心裏涌出。他雖是虛構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卻是真實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地亞哥,一位滄桑的老人,以他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他的誓言: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

示例(二)

對於《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亞哥,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謳歌老人的偉大,有人讚揚老人的不屈,有人稱頌老人的堅強。但我想,正因爲他在拼搏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樂——一種別人難以理解的在搏鬥中體現他並沒有老去的幸福和快樂,他纔會有後來的偉大、不屈、堅強。桑地亞哥是在不懈的奮鬥中,體悟到了一種常人難以體會得到的幸福和快樂。

必修五

(一) 創設情景,引入主題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爲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推動和激勵作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生動鮮明的教學情境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設計出精彩的課堂情境,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要學習的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創設情境中,教師可以從文本本身入手,如在進行《邊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導入:"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爲"有意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那麼這顆金沙的閃光點在哪裏呢?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也可以採用與所講小說主題思想相關的內容入手,如在《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這樣來設置情境,課堂的開始,可以先讓學生朗讀下面的一首小詩:"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倘若螺絲鬆,飛來大刀片;重者削腦袋,輕者上醫院。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並且讓學生用兩三句話談談對這首小詩裏的老掌櫃的看法。從而引出與老掌櫃有些神似的"別里科夫"即《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

在本環節中,創設的情境要切合本節課內容,並且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纔能有利於本節課的學習。

(二) 展示目標,激發探究

在本環節中,教師以板書或幻燈片、投影燈形式展示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心理都清楚這節課的學習任務。爲了激勵學生,可以採用設計獎項的形式進行精神的獎勵和激勵。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中,本環節可以設計如下:

明確目標

1、 通過研讀文本,理清小說情節發展和林沖情感變化的線索,進而認識小說的主題。

2、 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推理出它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體會小說細節描寫的作用。

3、 總結封建社會"官*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實及其必然性。感受"和諧社會""民生社會"的經典價值。

獎項設計:1、發言積極獎2、講解耐心獎3、朗讀精彩獎4、文采飛揚獎

學習目標設計安排都有相應的激勵獎項,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每個組都出於躍躍欲試的狀態,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學生做準備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機制,學習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由於小說問題的未知性,複雜性,學生需要以小組爲單位展開學習。共享知識.共同處理問題。這就需要相互配合、團結合作,使學生在學會獨立競爭的同時,還具有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因此在本環節進行之前,教師首先依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想情況、個性特點、性別差異等因素進行分組合作,宜4人至6人作爲一個合作學習小組。然後再教學的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學案,學生依據學案帶着問題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形式有多樣,如閱讀教材、圖片。收集有關信息資料等。爲課堂教學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課堂上,學生依據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教學目標實現的學案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如《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中,學案中我們根據文本設計了以下"合作探究"內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是自殺還是他殺,死因一直不明。一個世紀以後,20xx年秋天,鄭州九中高二某班的同學們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調查設計四個選項:案發背景、現場勘查、死者檔案資料、有關人士採訪(要求:以學習小組爲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選題。然後小組討論,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內容包括如下:

1、 案發背景

2、 現場勘查結果

3、 死者檔案結果

4、 有關人士採訪:

(提示:採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5、結案報告(死因說明)

運用這種別樣的小組偵查的方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無形中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後,教師要引導各組的學生進行大膽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全班同學共享。

(四)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因此,小說是認識社會的窗口,閱讀和欣賞小說,可以提高我們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的寫人敘事的能力。

在對小說的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僅僅只針對小說本身進行教學,應該在基礎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能力。如《裝在套子裏的人》進行對文本本身的合作探究之後,教師可以進一步進行拓展延伸:"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同時教師也可以舉一些例子像"紀律"、"大學聯考"算不算"套子"呢?讓學生針對此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加深學生對"套子"的理解。最後教師可以就學生討論內容以"套子與社會規則"爲題,寫成300字左右的短文。這樣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也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利於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五)當堂評價,及時激勵

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自己探索能力的自信和獲得刨新成就的勇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和選擇新途徑、新方法來處理問題。要善於選擇使用誇獎的言詞、友善的微笑和熱情的鼓勵來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促使學生的心理經常處於一種探索的積極心理狀態。在課堂的最後,教師要對各小組的表現針對設置的獎項進行當堂點評,教師要注意點評的方式,要起到激勵的作用,使同學們都能在小組中感到自己是小組的一員,培養學生的集體中探究的精神。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可以通過成果展示報告會、表彰優秀課題研究成果、彙編優秀成果、鼓勵學生將學習的成果(如論文、報告等)積極向有關報刊雜誌投稿等,以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

七、小說單元總結

(一)小說閱讀方法歸類

小說閱讀方法是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徵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構成部分,把握小說的主題,必須從感受小說的人物形象出發。所以,學習小說必須學會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徹地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過環境描寫了解人物的活動背景。環境對人物的襯托作用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正襯,是指環境與人物和諧一致,即社會風氣、自然風光、氣氛和景物色調等與人物的性格、命運、言行等組成和諧統一的藝術畫面。反之則是反襯。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的死,色調是低沉與淒涼的,畫面是悲慘的,但祥林嫂卻死在了歡樂熱鬧的“祝福”中。這兩幅反差極大的畫面,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2、通過分析情節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過情節發展具體體現的。例如,《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司馬懿如果不是深知諸葛亮善用伏兵之計,他也就不會退兵了,反之如果諸葛亮不是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會冒險用“空城計”了,那樣“空城計”的情節也就無法產生了。由此可見,“空城計”的情節發展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物發生聯繫後的必然結果。所以,我們才說把握好故事情節能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

3、分析作者描寫人物的方式。刻畫人物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肖像描寫。例如,魯迅的《祝福》描寫了祥林嫂三個不同時期的肖像,不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難的一生,還暗示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二是動作描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細節描寫。如《荷花澱》中水生嫂在聽說水生要到大部隊的消息後,手指的震動,把手指放在嘴裏吮一下的細節,讀者會感受到水生嫂內心的震動與鎮靜的心理變化。三是語言描寫。例如,《裝在套子裏的人》中別里科夫和柯瓦連科的那段談話,就形象地揭示了套中人道貌岸然、外強中乾、不堪一擊的虛弱本質。四是心理描寫。心理描寫又包括內心獨白、動作暗示、幻覺展示等,都能夠很好地展示人物內心的變化。

(二)課後問題打通歸類

教材中課後問題的設置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在“跳進去”做題的同時,不妨時時“跳出來”對同類文本的問題設置打量、比較一番,以期獲得更多的收穫。例如《林黛玉進賈府》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問題比較、打通與歸類:

(1)情節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題考察文本的中心事件,並交待了小說的視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概括情節要點,理清情節發展的脈絡。在後者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梳理脈絡的同時標註核心事件,同時以不同的視角來概括情節,如李小二的視角,管營、差撥的視角等,這樣溫故而知新,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穫。

(2)人物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二題考察對於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學生比較描寫王熙鳳和賈寶玉所使用的不同藝術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樣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所以他的思想觀念、爲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異,試總結林沖的性格特點。我們可以將問題中的“一般的草莽英雄”置換爲具體的人物,比如武松、魯智深、楊志等,在學生思考、動手寫作的基礎上,推薦茅盾的文章《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相應部分,學生會在興趣被激發的同時學到更多的方法。

(3)評價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四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以“話說賈寶玉”爲題,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在“逼上梁山”的主題觀照下,通過補充閱讀相關章回,探討林沖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義的心理變化過程。授課者也不妨在“話說林沖”的漫談中,抽絲剝繭,順藤摸瓜,理出林沖的心理變化過程。

課後練習還可以參照讀本和選修教材等資源。總之,每一道課後題的設置其實都是文本的不同解讀視角,善加利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物勾聯——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鑑賞思路

以《裝在套子裏的人》爲例。對於“套中人”形象的擴展思考,可聯繫以往學過的文學作品人物:《祝福》中籠罩祥林嫂一生悲慘命運的封建禮教;《竇娥冤》中黑暗官府的官官相護、權錢交易;《雷雨》中每個人物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權勢、金錢、名聲、情感、義氣、傳統、親情,這些不都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套子嗎?由此可見,“套子”與我們的生活有着緊密聯繫,我們可以藉助這個人物打開一扇認識自我的天窗。

“研討與練習”最後一道擴展類型題: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可引導學生從某一個角度展開討論:如果把“套子”看作規章制度或各種規矩,那麼我們可以將他們進行合理歸類。例如,那些必要的規章制度、進步的道德規範、正義的法律法規,屬於“合理的套子”,我們每一個人應主動接受這些制約,才能形成和諧的社會局面;那些封建遺留下來的各種不合理的禮儀規定,屬於“落後的套子”,我們應當抵制;至於那些阻礙社會車輪向前的反動的套子,我們應當毫不留戀地堅決摒棄。

人雖然離不開套子,但不能完全被“套子”套住,要做一個有理性、敢懷疑、善反思的新時代青年,形成開放的眼光和獨立的主體意識。

有了這樣的討論基礎,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思想現狀,寫一篇關於這篇課文的讀後感,或以《我身邊的套子》爲題,寫一篇隨筆,要求:觀點辯證,言之有據。

(四)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套子觀”應用於《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是個性格平和謙虛隨和的人,作爲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生活舒適恬淡,但是一連串難以忍受的打擊傾瀉到他頭上。一開始林沖沒有反抗,他不願跟上司鬧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讓、委曲求全,想繼續過“套子”中平靜的生活。林沖的退讓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決定的。他繼承祖職,有一套祖傳的處世哲學,屈人之下,忍辱負重。高俅不殺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會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殘酷的鬥爭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火燒草料場,林沖的性格得到全面昇華,發生質的飛躍。他看透了,絕望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生路,就是上梁山。這就是逼上梁山。林沖的例子是從“安於套子”到不得不“衝破套子”的最好佐證。

“套子觀”應用於《邊城》——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翠翠的那種朦朧的愛情非常美,因爲二老,原來“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翠翠,開始“覺得缺少了些什麼”,“心中有薄薄的淒涼”,“會迷亂”,沉思、生氣、悲傷、甚至痛苦,這一切全然是因爲愛。可惜翠翠自始至終沒有什麼能表徵她主體性的行爲。直到小說結尾,她還在等着,儘管那個人 “ 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 。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爲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這一切都已發生,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 “ 哭了一個夜晚 ” 。這一切都說明,翠翠其實一直活在沉默和壓抑當中,她的奔放、豪邁、野性一直被壓抑着,這種壓抑使得她連愛的語言都不會表達。對於命運陰差陽錯爲她編織的情感“套子”,翠翠缺少衝破“套子”的能力,被動地、迷茫地葬送了自己的愛情。

對於老船伕而言,他心中其實有一個解不開的心結,一個“套子”,那就是自己女兒對愛的殉情。女兒的死成了一種重壓,這種壓抑導致他違背了自己的天性,在孫女的婚事上,小心翼翼,瞻前顧後,費盡心機,成了一個“不爽利”的人,最終揹負着沉重的心理包袱離開了人世間。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一、教材特點和重點分析: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化隨筆,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徵博引,這個單元的學習導言就提到:“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徵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並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爲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爲一個例子。本課教材淡化的處理體現爲課外的內容將要佔到課時的三分之一多。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的古典詩歌的積累不多,詩歌的鑑賞能力也不高。課文中的具體詩句學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並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課外延伸的詩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任務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組分析一首,先讓學生獨自分析,然後四人學習小組交流形成書面的文字表達並在全班進行交流,學會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初步學會古典詩歌意象鑑賞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重點:

1、理解“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學難點:

1、課外延伸,通過分析具體詩歌從而瞭解意象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課前預習:

1、掌握重點字詞;把文中涉及的詩歌名句摘抄到積累本上,並理解主要詩句的意義。

2、結合課後練習一預習課文。

八、教學過程設計:

(一)詩歌導入,提出疑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被稱爲“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詩,可是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我有疑問,“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頭從天而降呢?今天我們就從著名學者林庚的《說“木葉”》中尋尋答案。(板書題目)

(二)分析課文,理解觀點

1、在概念上說,“木葉”是意思?

明確: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那麼爲什麼在古典詩歌中,出現單獨的“樹”但爲何單單幾乎沒有“樹葉”一詞呢?因爲只要是“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爲“葉”。(這三個小問題是一個承接一個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顯)

2、“木葉”不簡化爲“葉”,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古代詩人們如此鍾情於“木”,那麼“木”肯定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我們先來了解“樹葉”和“木葉”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樹葉”:因爲“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樹是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葉子的。因此,“樹葉”可簡化爲“葉”。

“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樹幹,很少想起葉子。“葉”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請學生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一步形象化理解“木”與“樹”的不同。)

3、既然“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那麼“落葉”與“木葉”的意味是一樣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那麼,“落葉”與“木葉”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以曹植《美女篇》爲例,“落葉”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飽含着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即便是“黃葉“也是在濛濛的陰雨中溼潤的落葉。而“木葉”則是有落葉微黃的顏色但又必須是乾燥的。

4、“木葉”和“落木”有怎樣的不同呢?

明確:“落葉”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雖然“木葉”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現在我們就能解開剛上課時提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疑惑了。那麼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象。

明確:“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在顏色上是透着黃色,在觸覺上是乾燥的,感覺很乾爽的,意境空闊。

(這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的提煉,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的信息。學生就能明確“木”在藝術形象領域與“樹”的截然不同的意味。進而能夠明白意象的把握對詩歌的分析與鑑賞有着怎樣的作用。)

教師小結: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訴我們對於文學作品的“句式”、“繁簡”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嚴謹的態度。樹,是我們常見的客觀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狀,有顏色等屬性,但當詩人把它寫進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志趣,那麼樹就不再是物象,爲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緒,經過情感提煉和藝術創造,於是選擇“木”。那麼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訴我們在詩歌鑑賞中要非常注意對意象的細細體會。

(三)文章啓示,糾正誤區(教師提醒)

看了這篇課文,有些同學覺得分析詩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認爲是寫疏朗的清秋,剛剛發下來的《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整合》也對常見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紹。只要記住常見意象的基本寓意,那麼就可以遊刃有餘地鑑賞詩歌了。的確,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蘊,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人或語境中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學們在具體的詩歌的分析中還是要考慮具體的語境的。

(四)課外延伸,訓練能力(課後練習二結合補充材料)

1、先請學生談談對梅花品質的認識。

2、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導學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點,從“凌寒”、“暗香來”等詞體會梅花的高貴品格。

3、請學生自主分析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比較“梅”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的所表達出的不同品質和情感。

(五)佈置作業:課後請同學們通過查閱書籍和上網再找一些有關“梅”的詩歌,結合補充材料上的詩歌,寫一篇對“梅”意象的分析和鑑賞的隨筆。(這個單元學習文化隨筆,可以讓學生嘗試)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將對美的認識融入文字其中,同時也在細膩的描寫之中展現出獨特的個人心境。

二、學情分析

高x的學生對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對於他們來說要將文字和情感聯繫起來仍有一定的難度,很難體會語言蘊含的美感和情感。所以本次教學將立足在感受語言和情感的基礎之上。

三、教學目標

1.瞭解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課文脈絡、基調及大意。

3.尋找朱自清的另一個自己。

4.跟隨朱自清獨特的心境,鑑賞荷塘月色之美、語言之美。

5.培養學生對“生活之美”的嚮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欣賞朱自清眼中荷塘月色的美。

教學難點: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體驗到的另一個自己。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提問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荷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也“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再配上那“更深月色”,自然就是是“荷塘有月人有情,荷香月色美共賞”。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今天我要將要學習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二)朱自清生平

在上課之前,我們先走近朱自清,在走近朱自清描繪的那片天地。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於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長詩《毀滅》(1923)、散文集《背影》(1928)、詩集《蹤跡》(1929)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傳統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學系學習。1920年畢業後在江、浙一帶的中學任教,極受歡迎。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國倫敦學語言學及英國文學,回國後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併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於北京。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揚州瓊花觀街朱宅與武鍾謙女士完婚。武鍾謙曾隨朱自清輾轉杭州、台州、溫州、白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鍾謙因肺病逝於揚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說《笑的歷史》、《別》、散文《給亡婦》和一些舊體詩詞記述了他們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三)掌握課文大意、基調和脈絡

1.學生再次深入閱讀x分鐘,概括課文段落大意

第1段:獨遊荷塘的時間、出發地點(家門)和緣由。

第2段:寫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段:聯想古代江南採蓮的舊俗。

第9、10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2.從段落大意中,理出文章線索

提示線索:線索:事物、人物、情感、事理、空間、時間等。

線索:空間和情感。

空間:家-荷塘小路-荷塘-荷塘下路。

情感:頗不寧靜-尋寧靜-得寧靜-失寧靜。

(四)整體感知

初步讀懂文章之後,我們回到我們這節課的主體——尋找另一個自己。文中什麼地方提到另一自己,換一句話說就是與平常有所差別的自己。

第三段第二句: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裏。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就是有一個平常的自己和一個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們在文中找找,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什麼樣的。

平常的自己:

1.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2.我愛熱鬧;愛羣居。

3.有一定要做的事,有一定要說的話。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1.愛冷靜;愛獨處。

2.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3.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4.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五)透過朱自清的眼睛看景物描寫

朱自清另一個自己享用的是怎樣的荷香月色呢?那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什麼?哪些段落描寫荷香月色。根據前面我們的段落大意,是哪些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那我們且來看看第四自然段。我們先來聽一段朗讀,來感受一下。聽完之後,請說說你的感受。

美、寧靜、朦朧、優雅、清香、有音樂感,生機勃勃。是什麼景物讓你有這種感覺,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把這種景物的特點融入文字之中的呢?

討論要求:

1.找出景物以及景物給你的感受。

2.分析作者如何描寫景物。

3.每組派一個代表發言。

討論要點:

1.分析如何描寫景物應該從哪些方面分析。

2.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

(六)明確描寫方法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對比、設問、反問、用典、借代、對偶、通感等。

2.描寫手法:遠近結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實寫虛、虛實結合、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渲染、白描等。

(七)賞析關鍵的詞

1.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

2.疊詞。

(八)明確景物描寫的作用

1.生動、形象、強調、突出、烘托、渲染等。

2.語氣(加重、減輕、表達喜愛色彩)、音樂感。

同學們已經初步掌握了這種方法,也能感受到朱自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看到的荷塘。以上,我們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另一個自己,在頗不寧靜之中,走到了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之中找到了內心寧靜的自己。

(九)簡要鑑賞景物描寫

1.我們看到了如此美麗的荷塘月色,而朱自清當時也沉醉其中,感受到了寧靜。但是我們在創作背景中瞭解到,朱自清所處的年代、所處的境況並不如意,爲什麼他在荷塘月色之下能夠寫出這麼美好的景色呢?

因爲對生命本身的享受並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在這樣的享受之中他也發現了拋開了生活中擾亂心緒的事情,然後盡情欣賞自然之美的自己。

發現了熱鬧是它們(外界)的,我什麼也沒有。或許正是這種“沒有”的簡單才能擁有精神的自由——什麼都可以不想,什麼都可以想。

2.那朱自清想起了什麼?

由荷花想到:江南的舊俗——採蓮。

3.採蓮給你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熱鬧、風流、有趣、舒服、歡愉、天真、清新、純淨······

4.這時候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樣的自己?

與不寧靜的平常的自己形成對比,看見了那個未受時代污染、騷擾的完全本真的自己——享受想象中的自我娛樂。

5.文中提到的什麼地方比較符合朱自清先生尋找自我娛樂和自我享受?

江南也就是家鄉,但是最終還是回到了家,迴歸到了平常的自己。

(十)總結

生活可能會讓你“不寧靜”,但是你卻可以在繁雜的生活之中,找到適合自己自由靈魂的自由天空,讓自己擺脫苦惱的心情,享受生命本身的快樂,享受精神自由的快樂,享受自我娛樂的快樂。總之,生活的黯淡不能隱沒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自讀註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爲師,身正爲範”的讚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並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着,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繫當時的社會實際,以衆人的“恥學於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爲師的道理。最後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於附記性質,但作者讚揚李蟠“不拘於時學於餘”。“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於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把教師的職責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並意味着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於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於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後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於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鍼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爲最精彩的段落,並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爲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係。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聖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衆人”才智低,反而“恥學於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度與錯誤的態度各是什麼?由於採取錯誤態度,帶來什麼嚴重後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聖人“從師而問”與今之衆人“恥學於師”的對比,致使“聖益聖,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於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國小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羣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麼關係?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後順序能否調換?爲什麼?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係,先後順序不能調換,因爲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後,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麼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這是疑問語調:“……國小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這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於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爲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瞭解相關背景。

2、瞭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式

的知識。

3、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並通過個性

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探討研究,賞析人物性格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客觀評價項羽,探究其悲劇結局的原因。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1、瞭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 式的知識。

2、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並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疑、討論、探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要求:

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點讀。

2、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提出疑問。

3、瞭解故事情節,整體把握,注意刻畫人物形象的語言。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誦讀課文,範讀正音。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以學生解讀爲主,教師點撥爲輔,掌握以下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異體字

1.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桮─杯:

8.杓─勺: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9.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異義

1.山東 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常 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北 古:黃河以北地區。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 古:黃河以南地區。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 壽 古:敬酒。今:長壽。

6. 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

(三)一詞多義

1.謝 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 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爲之奈何?

3. 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固此:故聽之。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 將:且爲之奈何?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 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 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代詞,這:爲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 距離:相去四十里。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8.於 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比:長於臣。在:復得見將軍於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於是:項王即日固留沛公與飲。趁勢、趁機:固擊沛公於坐,殺之。

10.爲 任,做:使子嬰爲相。替,給: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被: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作爲:軍中無以爲樂。是: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句末語氣詞:何 辭爲?

(四)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項羽曰:……沛公欲王(爲王、稱王,動詞)關中。不可不語(告訴,動詞)。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籍(登記,動詞)吏民。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爲王,稱王,意動)。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餘騎來見項王。交戟之衛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

4。名詞作狀語:君爲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事之。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

1.數詞作謂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爲者?(何爲─ 爲何)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4.省略句: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毋從(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爲(省略“之”)壽。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將軍戰(省略“於”)河北,臣戰(省略“於”)河南。加彘肩(省略“於其”)上。

(六)成語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完成“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3、找出有關人物描寫的文字。

  第二課時

一、抽查部分學生,看文言知識掌握情況。

二、分析鑑賞,合作探究

提問三個學生,讓他們梳理本文的結構,概況各部分的內容。

明確: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鴻門宴”的前後過程, 分爲宴前、宴會上與宴會後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後。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能力提升(教師質疑,學生解答)

宴會上的鬥爭是故事的高潮,試作具體分析,表現何在?(分組討論,集思廣益,代表作答)

明確:這一部分是課文重點,情節高潮所在。名爲宴會,實爲一場變幻莫測的心智較量。宴會上的情節可概括爲“三起三落”。

三起:開始很和平,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於是氣氛陡然緊張,“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決心除掉劉邦,這是一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怕失去時機,乃叫項莊以舞劍爲由,趁機刺殺劉邦,宴席間充滿殺機,形勢極爲嚴峻,這是 二起;樊噲持劍盾闖帳,怒視項羽,並予以斥責,情節發展到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爲“壯士”;二落是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樊斥責一頓後還賜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爲名,脫身回本營,項羽並沒有追究。

這一部分共寫了四件事: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這些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劉邦集團能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扣人心絃。

四、合作探究

從文中找出有關項羽和劉邦的描寫片段,先反覆朗讀,然後討論:兩人各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並作具體分析。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范增的勸說後,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可是聽到項伯說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後,又改變了主意,答應項伯“善遇之”。等到劉邦到鴻門,說了一番謊話後,他聽了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並無成見。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衛劉邦,他也熟視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訓斥了一番,他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爲壯士,賜酒,賜彘肩,賜坐。其實樊噲的話是劉邦前邊說的話的重複與補充,只是換了一個角度來說而已。而他在這些虛僞的言辭面前,卻感到劉邦與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脫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劉邦逃後,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於座上,沒有什麼反應。文章寫他的細節與對話雖不多,卻很能表現他的'性格特點。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他入關後即“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欲王關中”。而當他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既驚呼“爲之奈何”,虛心向張良請教,又將自己的錯誤推到別人頭上。接着又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又是祝酒,又是“約爲婚姻”,使項伯爲他所用。到鴻門後,他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說自己和項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說自己“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項羽要“擊破”他的事,轉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稱臣謝罪,又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乾乾淨淨,從而得到了項羽的好感,於是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躲過殺身之禍,趁機逃脫了。

五、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一、宴前 1、曹無傷告密,項羽大怒(范增說項羽)

2、(1)項伯告密,劉邦大驚(張良出主意)

(2)項伯許諾

項羽坐失良機

二、宴中 3、(1)劉邦謝罪,項羽說出內線

(2)范增舉玉,項羽默然不應

(3)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沛公

4、範噲闖帳,項羽邀樊入宴

項羽再失良機(解除思想戒備,內部矛盾產生)

(項羽:主動——被動;劉邦:被動——主動)

三、宴後 5、劉邦逃歸漢營

6、項羽糊塗受禮 范增指桑罵槐

7、曹無傷被殺

項羽縱虎歸山

  第三課時

一、抽查學生的背誦情況

二、分析鑑賞

1、具體對比分析張良和范增、項伯和項莊的性格特點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銳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深知劉邦肺腑,提出見解,能夠剖析利害,啓發劉邦醒悟而予以採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爲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一旦計謀不成,徒作憤激譏誚之言,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辭,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擡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爲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泄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爲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鬥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

2、具體分析樊噲的性格特點。

忠誠。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勇武。“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士。難怪項王都得“按劍而跽”,驚呼:“壯士!”大斗飲酒,大塊吃肉,粗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辯,慷慨陳詞,痛責項王,說來頭頭是道。有勇有智。罵得項羽,“未有以應”,只好賜坐。

三、拓展探究

分組討論:本文人物描寫生動形象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或教師作結)

明確:

(1)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對樊噲的刻畫,他在危急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了極大的勇氣。但入帳後的種種行爲都是有理有節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後站着喝下,隨後連生彘肩也吃了;他藉機譏諷項羽,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王之意,很投項羽居功自傲的脾氣。在極緊張的矛盾衝突中刻畫了樊噲勇猛、豪爽、粗中有細的性格。

(2)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例如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於應變;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心眼很多,能隨機應變。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爲自己效勞。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並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四、課堂小結

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語言精練生動,寥寥數語就能突出地刻畫人物個性,我們應認真學習。

五、作業設計

我心目中的項羽(角度自選,字數3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性格對比:

[主要人物]

項羽:直率,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

劉邦:謹慎,慮事周密,虛心下問,多謀機詐

[次要人物]

范增:老練而兇狠 張良:圓滑而多智

項伯:忠厚而老實 項莊:粗直而笨拙

樊噲:魯莽而能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收集關於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爲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

三、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以誦讀爲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爲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情、理、景之間有什麼關係?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佈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蒐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遊》、《後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爲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並進行分析(以下爲節選):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 ?夜閒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於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遊》)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蒐集的有什麼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爲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鬆、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鬆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後,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輕而爲“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於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鍊,並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爲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爲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爲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爲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蒐集好的材料,並結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並且通過競爭激發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裏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麼認爲。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爲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於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爲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爲。

4、認爲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於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爲成語現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於清風、明月,所以不至於破壞生態。

小結:同學們不是隻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於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餘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出現的精彩總結:

五、佈置作業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爲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爲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爲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鬆,並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爲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於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三維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理清課文層次結構,體會科普說明文描寫和說明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2.注意說明文文體的特點,還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點。

二、過程和方法

1.巧妙生動的說明文寫作方法。

2.注意將科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增加科普文學習的樂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勤於探索、勇於鑽研的科學精神。

2.領悟文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重點體會科普說明文描寫和說明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難點巧妙生動的說明文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手段討論法、點撥法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個性設計

一、談話引入,建構話題

黑板上書寫“遊戲”。同學們,兒時你玩的遊戲有哪些呢?你從中收穫了什麼呢?大家喜歡遊戲嗎?爲什麼那麼喜歡遊戲呢?(學生齊聲回答)

看來,遊戲讓我們的童年充滿了快樂,那麼,動物呢?他們會遊戲嗎,它們的童年又是怎樣度過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的王國,去探尋動物遊戲的祕密。

二、介紹文體特徵及科普文的閱讀方法

學生回憶說明文的有關知識:

說明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說明文結構: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

科普說明文:介紹科學領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語言準確、全面。在宣傳科普知識的同時,注重激發人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培養人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閱讀步驟

1.略讀課文,整體把握:

瞭解信息:從語句,語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徵;明確說明順序,簡析課文結構。

2.品讀課文,深入感知:

篩選、概括信息:分析文章重點內容,從文章中概括,提煉出事物的特徵,掌握說明文所介紹的知識。分析說明方法,體會語言特徵等。

3.深入探究、拓展視野

運用、組合信息:探究文中蘊含的科學精神,感受科學思維,培養我們追求真理的思想。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看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樣一個問題,從文本中找出。

【明確】動物爲什麼遊戲。

2.通過閱讀,看看文章寫了哪些主要內容呢?圍繞下列問題理清文章結構。

①文章開頭列舉了哪些動物遊戲的事例?

②科學家認爲,動物的遊戲有幾種類型?

③科學家對動物遊戲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④文章最後對動物遊戲之謎是什麼下了結論嗎?

學生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①文章先寫了動物的各種遊戲行爲,然後再寫各種假說,最後再總結。

②文章按照總-分-總,先說動物遊戲,再說動物爲什麼遊戲,最後得出結論。

3.簡析結構

課文遵循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結構。課文的結構形式是“總—分—總”,先總結歸納,然後分項述說,最後再總結歸納;在內容上,先提出動物的各種遊戲行爲,引發讀者的思考:動物爲什麼要進行遊戲?然後分述各種假說,提供給讀者對比思考,最後總結。

科學思維過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形式:總→分→總

演習說

內容:動物爲什麼遊戲自娛說還有待更深入研究

學習說

鍛鍊說

4.那麼這些內容遵循什麼順序?邏輯順序。

四、品讀文章,深入探究

1.在回答動物爲什麼遊戲之前,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動物遊戲的方式,請同學們結合我們身邊的動物找出動物遊戲的幾種方式。

【明確】動物遊戲的方式有單獨遊戲、戰鬥遊戲、操縱遊戲。

2.文章的題目就是《動物遊戲之謎》,主要內容就應該是解說“謎”在哪裏。所以,文章列舉了各種假說。那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找出關鍵句,篩選出“假說”的根據和結論。

第一小組:演習說根據:黑猩猩掌中戲水的遊戲

結論:遊戲是生活的演習

第二小組:自娛說根據:河馬玩浮葉渡鴉滑雪梯

結論:通過自得其樂的遊戲,使動物的緊張

生活得到調劑和補償,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撫和自我保護。

第三小組:學習說根據:黑猩猩玩棍子,動物捉迷藏和追逐遊

結論:遊戲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爲。

第四小組:鍛鍊說根據:羱羊奔跑跳躍、北極熊夏季進行的遊戲。

結論:動物通過遊戲來鍛鍊自己的身體和生存能力。

3.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種學說呢?爲什麼?你有自己的觀點嗎?

①我同意自娛說,因爲,遊戲本來就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動物也應該有一種自己的娛樂方式來放鬆自己。

②生物的思維方式較簡單,他們遊戲就象吃東西一樣純屬一種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說。

③認爲應該是“鍛鍊說”和“學習說”的結合,因爲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所以動物們爲了生存當然要鍛鍊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領。

4.學們各持己見,很難有統一的結論,所以文章說真是一個謎,既然是研究動物遊戲之謎,爲什麼說仍然是一個謎呢?課文爲什麼沒有確定的結論?

①生物的遊戲行爲是很複雜的,不同的動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時人類對動物的研究還不夠,所以仍是一個謎。

②科學就應該注重實事求是,假說永遠是假說,不能貿然下結論。

③就應該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來引起爭鳴,真理總是越辨越明。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看法都很寶貴,對啊,科學要實事求是同時注重爭鳴,希望同學們也參與到爭鳴中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視野,合作討論

作者說“動物在遊戲行爲中”,表現出超出估計的“智力潛能、自我剋制能力、創造性、想像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例證嗎?

智力潛能:動物們的遊戲,“與人類兒童的遊戲行爲有着相似特徵”,這說明動物在遊戲中蘊含着智慧。具體如給黑猩猩棍子,它會用棍子做各種遊戲,等等。

自我剋制能力:戰鬥遊戲,“看似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動物嚴格地自我控制,使遊戲不會發展成真的戰鬥。”

創造性和想像力:北極熊玩棍子或石頭;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計謀:葉猴在樹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鬧。

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動物羣體的遊戲活動,必定有各種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證遊戲的組織、進行。如北極渡鴉排隊滑雪,沒有溝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動物遊戲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說的各種能力,是綜合性的能力,並不是說一種遊戲只包含一種能力。

六、挖掘內涵,引發思考

①人類是如何看待動物的這些遊戲行爲的?

【明確】'遊戲'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爲:1、娛樂活動,如捉迷藏、猜燈謎。某些非正式比賽項目的體育活動如康樂球等也叫遊戲。2、玩耍,幾個孩子正在大樹底下游戲。

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曾認爲,只有人類纔是有智慧的生命體,而其他動物不過是受制於條件反射、具有生理反應的簡單生命。只有人類纔會思考、纔會有超出生理反應以外的各種行爲。現在動物學家注意到動物具有遊戲的天性,雖然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承認動物在遊戲,承認動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潛能、創造性和多樣的交流方式,承認動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體,這本身就是認識上的進步。這種進步帶來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在生命倫理和生態環境等多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人類將因此重新定義動物,重新審視和動物的關係,進而重新認識自己。

②如何對待與我們同處在一片藍天下的生靈?

【明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③請同學們擬寫“保護動物”公益廣告詞,要求:1.印象深刻,2.新穎別緻,3.簡潔明瞭。

例示:①“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

②“動物和人類共有一個家”③“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④“爲了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碧水綠地”⑤“動物也有靈魂”

七、課堂小結:

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後,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動物,審視自己,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類獨有的,動物一樣是地球的主人。“讓我們和動物和諧相處,共同邁向美好的明天。”

八、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寫一篇短文談談我們應該怎樣與身邊的動物和諧相處?

教後記:

三維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瞭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二、過程和方法

1.引導學生藉助文中精闢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瞭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2.擴展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重點1.瞭解解說詞的特點,品味語言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難點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教學方法、手段自讀學習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個性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你知道太空有多少星系、行星和恆星嗎?

你知道最遠的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嗎?

你知道恆星爲什麼會散發出不同的光芒嗎?

你知道彗星爲什麼拖着尾巴呢?

天文奇觀使人類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宇宙的奧祕等待我們人類用智慧去不懈探索。今天就讓我們隨卡爾薩根一起去領略宇宙的魅力。(激發疑惑導入課文,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瞭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藉助文中精闢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瞭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三、作者及解說詞特點簡介

卡爾薩根(Carl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爲“大衆天文學家”和“公衆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其《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里策獎,電視系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主要作品還有《宇宙聯結》《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容,也不能遊離解說的主題。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那麼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髮其他問題。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四、理清思路,整體感知

1.師:作者卡爾薩根如同一位導遊,帶我們在廣袤的宇宙中遨遊。邊讀課文邊思考: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介紹宇宙的?

從說明順序上看,採取的是空間順序:

宇宙星系(星系羣、子星系)恆星太陽系行星

這樣的說明順序,好處在於: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爲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瞭解之後,再深入局部瞭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表現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宇宙的'瞭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2.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第一部分(1-4)探索宇宙的奧祕

第二部分(5-10)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點

第三部分(11-13)宇宙中的恆星及特點

第四部分(14-17)我們的星系及地球

(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走進文本,通過理清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1.【提問】課文題目《宇宙的邊疆》,宇宙是無窮的,文題是否矛盾?

【明確】目前所探測到的最遠的世界是總星系,總星系的半徑爲100億光年,也是目前我們心中宇宙的大小,但100億光年以外還可能有數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團,它的邊緣在哪裏,至今仍是天文之迷,因此,文題的以宇宙的邊疆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的範圍,文題不矛盾。

2.【提問】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爲什麼作者的解說,不沿着人類認識發展的軌跡進行呢?

【明確】當然,按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程來介紹,也未嘗不可。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恆星,再有行星,這樣介紹便於知識的梳理;其二,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後局部便於把握,而先局部後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調。

3.【提問】本文運用了大量的議論與抒情,有什麼作用?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

【明確】課文補充了許多相關知識,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如開始的三段文字和結尾的兩段文字,強烈的議論和抒情色彩,融說理和抒情爲一體,而且和說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傳達了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認識。語段中的議論和抒情也是隨處可見的,如“假如我們被隨意擱置在宇宙之中,……可見天體是多麼寶貴”等。

【明確】作爲電視片的解說詞,不僅要讓觀衆瞭解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還要表達人類對宇宙的主觀認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這樣才能感染觀衆,激發他們對宇宙的興趣。所以,議論和抒情不僅沒有干擾介紹,反而使介紹更具科學意蘊和人文內涵。

4.【提問】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宇宙遼闊無垠,神祕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爲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於對宇宙的瞭解程度。

5.【提問】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埃”;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出宇宙般的偉大。

6.舉例說明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⒈列數字。一束光在一年之內穿過10萬億公里(相當於6萬億英里)的空間,這個長度單位——光在一年裏所通過的距離——稱爲1光年。

⒉下定義。星系是由氣體、塵埃和恆星羣(上千億個恆星)組成的,每個恆星對某人來說都可能是一個太陽。

⒊打比方、作比較。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恆星即使在兩個旋臂之間,也像流水一樣漂浮在我們的四周——氣勢磅礴的自身發光的星球,有些雖然象肥皂泡一樣脆弱,卻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萬個太陽或1萬億個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卻比鉛大100萬億倍。

六、品讀語句,體味特點

本文屬科普小品,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從品味語句中體會其語言特色。

1.海水纔剛剛淹沒我們的腳趾,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溼我們的踝節。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們召喚。……我們還鄉心切。

(人類現有的知識大部分是從地球的陸地上來的,人類對大海的探索初具規模,但也僅僅是開始。海洋做爲可利用資源還有許多仍待人類的開發、利用。“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溼我們的踝節”,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並且闡述了人與海洋的密切關係:海洋是生命的誕生之地。)

2.有些恆星穩重端莊地轉動着,有些恆星狂熱地旋轉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圓形。

(有的恆星旋轉平穩均衡,有些恆星是因快速旋轉而變了形。作者以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述,彷彿向我們展示了不同恆星的性情:有的穩重沉靜,有的急切躁動。讀來生動有趣,妙趣橫生。)

3.我們探索宇宙的時候,既要勇於懷疑,又要富於想象。想象經常能夠把我們帶領到嶄新的世界,沒有想象,我們就處處碰壁。懷疑可以使我們擺脫幻想,還可以檢驗我們的推測。

(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是需要懷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學的翅膀,敢於想象,並不斷地探索驗證,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懷疑否定舊知,產生新知。作者以簡潔的語言闡述了想象和懷疑看似矛盾的兩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作者不囿於介紹宇宙知識,還發表自己的見解。)

4.我認爲宇宙裏很可能到處都充滿着生命,只是我們人類尚未發現而已。我們的探索纔剛剛開始。

(雖然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豐碩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這也僅僅是一個起步。更何況宇宙間可能到處存在着生命,而我們依據目前的科技,仍沒有發現怎樣才能探測他們的存在,這將是人類宇宙探索史上歷史性的一步。作者語言嚴謹,“可能”表達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剛剛”用詞準確,有尺度,足見人類宇宙探索之長路漫漫。)

(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揣摩作品的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達技巧,體味語言特點,培養審美能力。)

七、拓展延伸,培養情感

學習了《宇宙的邊疆》你有哪些感觸和思考,同學互相交流。參考:

(1)宇宙對於我們似乎是個很遙遠的概念,學習了本文,我們進一步知道我們和宇宙只密不可分的。我們所見的奇異的天象和宇宙發生的壯觀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處的奧祕和奇觀還有待人類去探索發現。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宇宙無涯,探索亦無境。

(2)人類是幸運的,因爲我們擁有地球,我們棲居在目前所發現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並在這裏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人類在一邊創造着地球美景,一邊留下越來越多的環境災難,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一系列環境和生態危機全面爆發,正使人類面臨空前的挑戰。人類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愛家園,保護家園,刻不容緩。

(3)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類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蹟,我們是宇宙中的幸運兒。熱愛生命,熱愛家園。

(結合課文,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家園的情感及必要的憂患意識。)

八、佈置作業

作者領我們遨遊宇宙之後說:“人類返回家園的長途旅行已經開始。”那麼,請你做解說員,向大家介紹一下地球的情況。

教後記:

三維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二、過程和方法

讓學生概括教育家的教育歷程,把握文章基本內容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重點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難點“教育歷程”所表現的思想內涵,在材料處理上的特點

教學方法、手段自讀學習法、問題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個性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成爲一位科學家是無數有志青年的夢想,對物理的探究更是許多年輕的學子孜孜以求的,我們來看一下加來道雄的成長道路,或許能得到一些啓發。(板書)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走近作者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四、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理清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走上成爲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作爲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共時性的敘述。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結構如圖:

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實驗(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理論)

2.概括基本內容

①人人都對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尋求自然的“謎底”,但是大多數人一般直接探尋自然本身,而作者卻由人的觀察角度,反思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並且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

②作者少年時接觸到愛因斯坦的“未竟事業”,激發了他的探究興趣。另外,“我決定要對這一祕密刨根問底”,也表現了他有毅力有恆心的性格,這是成爲科學家的基本素質。

③高中時代,自己動手建設實驗室,驗證愛因斯坦理論,探究反物質。作者進行這樣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

由①②到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教育內容”。

五、質疑探究,解讀課文

1.【提問】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本文佈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整體上,作者並沒有從童年到國小到國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爲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並不旁及其他成長的經驗;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一場理論方面的書,並常常去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啓發、引導他研究的,這裏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製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據敘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在的成爲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爲優秀科學家最爲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祕,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於捉迷藏的“遊戲”,也是人生的“境界”。“遊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激情,不受外界的誘惑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說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爲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

(2)“它們爲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

(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爲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爲“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麼?

【明確】說明“自以爲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

(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爲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

(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5.【提問】課文中閱讀多維空間歷險故事和統一場理論書籍兩小段內容,對“教育歷程”的敘述有什麼作用?

【明確】課文的重點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實驗室,這三個事例已經把“教育歷程”完整地勾畫出來。而夾雜在其中的兩個小事例,主要起補充和銜接的作用。歷險故事加深作者對高維空間的想像,激發興趣;而閱讀統一場理論書籍,既表現高中階段作者求知的熱情,也銜接起由理論到實驗的探究過程。

6.【提問】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爲此而必須成爲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明確】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着“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7.【提問】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明確】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恆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爲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很普遍。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實生活的啓迪。

六、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教後記:

棟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點:

1、知識目標:學會整體感知課文,領會文章主旨的閱讀方式;

2、能力目標:理解“我很重要”的內涵;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珍愛自己,熱愛生活,樹立生活的信心和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理解“我很重要”的內涵;

2.學會“感知與領會”的閱讀方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愛自己,熱愛生活,樹立生活的信心和責任意識。

教法設計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地採用恰當的教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潛在的智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於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主要運用了情景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和情感體驗法。同時,還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形象、生動的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心聲,在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滲透生命的教育。

 學法指導

爲了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自主探究,本節課確定的學法指導爲自主學習法和合作學習法。學生獨立閱讀,獲取文本信息,領會作者寫作意圖。走出文本後通過合作學習法充分發揮小組協作的能力,激勵誘導學生討論、探究、答疑,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入

我是一顆星,璀璨的星空不會因我而黯淡,所以,我不重要;我是一滴水,浩瀚的海洋不會因我而乾涸,所以,我不重要;我是平凡的人,忙碌的人羣不會因我的懈怠而失去活力,所以,我不重要。但是,璀璨的星空離不開一顆顆星的裝扮;浩瀚的海洋離不開一滴滴水的匯聚;人類社會的文明離不開一個個人的勤勞創造。雖然我很普通,很渺小,但我是重要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們將一起走近畢淑敏的心靈吶喊:《我很重要》。

二、走近作者

通過對作者的介紹,引導學生認識到作者對自我的關注和愛護的意識。

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北師大心理學博士及註冊心理諮詢師。 1952年生於新疆。半歲隨母進京。16歲赴西藏阿里,11年軍醫生涯。1980年轉業回京。從醫20年後開始職業寫作生涯。曾獲莊重文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代表作衆多,《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但無一例外都是關於生命、死亡,近年逐漸關注心理學。

三、整體感知

(一)默讀全文,理清思路,找出作者觀點。

思路:開篇提出“我不重要”——分析“我很重要”——肯定“我很重要”。(明確:作者從“我不重要”說,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

觀點:只要我們在時刻努力着,爲光明在奮鬥着,我們就是無比重要地生活着。

(二)找出依據,爲什麼“我很重要”。

1.“我”是由無數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華匯聚而成的萬物之靈。

2.“我”是人類歷史當中不可取代的“精緻一環”。

3.“我”是機遇的產物。

4.“我”是父母濃濃慈愛與希望承載。

5.“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

6.“我”是替子女遮風擋雨的大傘。

7.“我”是朋友肝膽相照的知己。

8.“我”是自己事業的主宰。

(三)歸納小結: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啊!作爲每一個個體的我,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遺忘的小草,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能滋潤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縷陽光,我能照亮一方黑暗;我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所以,好好活着,我很重要。

四、合作探究

作者從擔心別人的批判到響亮地向世界宣佈“我很重要”,作者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1.對自己小聲說——不習慣(但是我說了)

2.聲音放大一點說——激動(我這樣說了)

3.大聲對世界宣佈——勇敢(我終於說了)

4.昂頭響亮地宣佈——驕傲(我坦然說了)

五、拓展延伸

(一)我真的重要嗎?

20xx年2月28日,早春的成都異常寒冷。大約下午4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一名大四男生因爲英語四級未過,從5樓跳下,結束了讓他魂牽夢繞4年的大學生活。

思考:讀完以上的'文字,你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如果天堂的兒子讀了母親的這封信,他會對母親說點什麼呢?

明確:每個人的生命,不僅爲自己,也爲別人,生命除了生活以外,還有責任的承載與愛的接受和付出,所以“我很重要”。

(二)我很重要

1、有些人在困難與挫折面前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那麼還有一些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他們在困難與挫折面前是怎樣選擇的呢?

2、播放《千手觀音》的視頻。

播放視頻後教師總結說: 21位舞者是生活在無聲世界的聾啞人,她們平均年齡17歲,最小的只有13歲,身爲聾啞人,她們優雅曼妙的舞姿強烈震撼了觀衆的心靈,她們對生命的熱愛詮釋了“我很重要”的內涵。與以上特殊人羣比較,我們是身體健康的人,心理健全的人,我們也同樣熱愛生活,他們尚且能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我們呢?我們能否認識到自己的重要呢?

思考:1、你覺得自己重要嗎?爲什麼?作爲中職生,我們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更精彩呢?

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的精神都振奮了,我也要大聲的說出“我很重要”,我是年邁父母牽掛的女兒;我是孩子稚嫩肩膀的依靠;我是丈夫相濡以沫的妻子;我是和諧幸福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工作中,我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用愛溫暖我的學生。我們都很平凡,但我們都很重要,讓我們一起對着生命大聲宣誓吧:【我很重要,我是父母的希望;我很重要,我是親情的紐帶;我很重要,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我有目標、有前途!我要奮鬥!我要拼搏!我要創造自己輝煌的人生! 宣誓人:】

【教學總結】

《我很重要》一文,該文新穎獨特的立意、層層推進的思路結構、欲揚先抑的筆法、情感強烈的對比和新鮮生動的修辭手法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爲:1、領悟作品獨特的立意。2、學習和體味欲揚先抑的筆法、情感強烈的對比和新鮮生動的修辭手法。將本課教學難點定爲:品味充滿哲理和情愫的語句。

教學中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研讀:設計了“導讀-速讀-品讀-研讀-拓展-體悟-練習”這樣的教學流程,層層深入地引領學生領悟作者的觀點:“我很重要”,領悟畢淑敏作爲一名作家的睿智心和作爲醫生的關懷心——她教誨我們熱愛生命,熱愛自己,關注每一個“我”的意義與價值。“我”是泛指,既是自我,也是他人,是每一個個體的人。由淺入深的引導使學生自然地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我很重要≠我很偉大,我很重要≠我最重要,“我很重要”是以對生命的珍視、對他人的關愛爲出發點的,而 “我最重要”則完全是以個人的利害得失爲出發點,這些人只關心自己,只注重自己的利害得失,而從不關心別人。我們應時刻努力,不懈奮鬥,讓有限的生命綻放出奪目的光彩。學生在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的同時,也自然地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價值觀的提升。

不足的是:在帶領學生研讀課文、質疑探究的過程中還急躁了些,有的環節給予學生的思考時間還不夠充分。今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厚實自己的教學功底,培養自己的教學機智,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生命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瞭解文章論證思路,學習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地蒐集材料,並作整體分析。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生命,是一個既沉重又意義非凡的話題;生命教育,是一個既容易忽略又不容忽視的內容。那麼,現代社會上,青少年的生存狀態如何,我國的生命教育現狀如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將走進生命教育這個話題,一起進行一番理性的探討。

二、舉例子

1、自殺現象

(1)20xx年2月27日晚,大足縣雙塔中學發生一幕慘劇:該校七年級(四)班學生李力(化名),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父親來到學校與班主任一起對其教育,李父讓其下跪認錯。不想李力竟當衆跑出老師辦公室,從3樓跳下自殺,搶救無效死亡。

(2)20xx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歲劉某大學聯考成績不理想,怕挨父母打罵而離家出走,從福鼎城關坐車到了沙埕港,又乘船來到嵛山島,這時他已身無分文,又舉目無親,一時間他萬念俱灰,從一塊6。7米高的礁石上跳進海里,自殺身亡。

小結:據報道,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心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上,有專家指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至少有25萬人因心理問題而喪失生命,24。39%的中國小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殺成爲青少年人羣的頭號死因。

2、校園暴力

(1)20xx年4月24日下午,瀋陽市第157中學課間休息時,八年級(3)班張勇到操場玩,從教學樓向操場走時,八年級(6)班馮某撞了張勇一下,張勇一氣之下打了他兩個耳光。馮某跑回教室,一會兒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張勇刺來,尖刀扎進了張勇腹部,直接導致張勇死亡。

(2)蔡勝豪,廣州東山區某中學高二學生。家庭富有,爲同學之間紛爭“排憂解難”,並廣交社會朋友,有“老大”之稱。20xx年3月,蔡勝豪爲同學解決爭端時引起其中一方不滿,但他憑“老大”身份強行決斷。3月22日,不滿一方求助於另一中學的“老大”,糾集20多人與蔡勝豪一幫20餘人羣毆,雙方均動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帶、磚頭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傷嚴重後果,蔡勝豪當場被刺死。

小結:據20xx年調查,30%的中學生存在異常心理表現,15%有心理疾患,5%面臨校園暴力威脅。

3、殘害動物

(1)20xx年1月29日,清華大學大四學生劉海洋將兌上火鹼的飲料潑向北京動物園裏一隻正與遊客戲耍的黑熊。2月23日,劉海洋故伎重施,又將有摻硫酸的飲料潑向兩隻無辜的大黑熊……對於爲什麼要殘害動物,劉海洋的回答很平淡:“我曾經從書上看到過熊的嗅覺敏感,分辨東西能力特別強。但人們又總說笨狗熊,所以我想驗證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2)20xx年3月20日晚,成都某名牌大學一位大二女生,把一隻僅三個月大的小狗活生生放人微波爐烤了一分多鐘,小狗的`主人就是這位女生……爲什麼如此漠視生命,他們的表現很冷漠:只是想看看小狗的反應。

圖片:

三、思考討論

以文本爲依據,從文本中尋找、概括答案。

1、思考一:上述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折射出當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對生命的漠視與踐踏。

(2)可能與自身心理素質有關,可更多的應該是與我國生命教育不夠有關

2、思考二:我們爲什麼要關注生命、熱愛生命和珍惜生命?

(因爲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人的生命不可替代的和不可逆的,它是人類創造和實施一切價值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3、思考三:爲什麼要呼喚生命教育?

(1)生命意義的凸顯是開展生命教育的現實背景:宏觀上,人類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負;微觀上,人體會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有一種無所適從感。

標籤:高中語文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