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關於英語教學設計

設計1.33W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英語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英語教學設計

關於英語教學設計1

摘要:當前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已經成爲體現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學習的主要手段,英語教學中的元認知提問是針對學生的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的。英語教學中對通過元認知提問的思考, 可以使得學生的認知更加清晰、規範和準確。

關鍵詞:英語教學;元認知提問;內容設計

一、引言

元認知(Matacognition),又稱“解悟認知、超認知或反省認知”。這一術語是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Flavell, J. H)在1971年提出的,他認爲元認知是“任何以認知過程與認知結果爲對象的知識,或是任何調節認知過程的認知活動”,元認知活動表現爲對認知活動的計劃、支配、監督和控制。後來有關學者認爲,“元認知” ”即自我認知,是對思維的思維,對認知的認知,也就是指我們對自己的認識過程的認知與控制,着重表現在通過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控來調節自己的認知活動。

經過大量研究表明,元認知在教育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特別是在學習者考慮各種學習變量的交互關係、學習變量與學習方法的關係,以及選用適當的學習方法中起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有關學習的元認知方面發展水平較高,他們有豐富的元認知知識,並善於通過這種知識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靈活地運用各種學習策略,迅捷有效地達到學習目標。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發展學生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益與質量,關鍵是如何通過元認知提問引導學生掌握元認知知識,增強元認知體驗,提高元認知監控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良好效果。

二、教學中元認知提問的意義

“提問”作爲有效提高教學水平的手段與測評工具,我們並不陌生,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是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拓展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而課堂提問則是諸多教學手段中最簡單易行的,也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英語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可以分爲認知提問和元認知提問。目前,我們的課堂提問大多數停留在認知提問的水平,提問僅僅是指向具體的信息加工。認知提問僅僅能夠促使學生回憶知識,促進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幫助學生整理知識體系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而元認知提問則是針對學生的元認知活動,指向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元認知提問更強調學生在提問中的主體地位,它對學生思維的自覺性、批判性要求較高。元認知提問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促使他們關注認知活動的進程和依據,同時還可以促使學生思考認知活動的特點、策略或當前遇到的困難並決定是否調整思路、如何調整等。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元認知提問針對的是學生生動活潑的元認知活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對學生的認知活動做出預測,設計合理的元認知提問內容,避免一“問”即“發”的淺問題和“問”而不“發”的難問題,要打破“是什麼” “怎麼樣” “爲什麼”提問思路的侷限,還要善於觀察學生的認知行爲和情緒反應,正確把握學生的元認知狀態,及時調整元認知提問方式和內容,以引導學生認知活動的高效進行。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進行元認知方面的自我提問,通過藉助於元認知提示語的教學和學習,來增強學生的元認知提問意識,讓學生掌握元認知提問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想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就要增加具有價值性的元認知提問,使得提問的功效最大程度的發揮。

關於英語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運用fly , swim ,hop,這三個行爲動詞的用法。

2.能夠根據老師的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

3.能夠藉助圖畫理解《Why the Rabbit Has Long Ears》故事大意。

重點難點:

1.能夠熟練運用fly , swim ,hop,這三個行爲動詞的用法。

2.能夠藉助圖畫理解《Why the Rabbit Has Long Ears》故事大意。

教具準備:

磁帶,簡筆畫圖片

教學過程:

1.在開始複習階段,通過讓學生正確地回答問題來複習Can you____?如果學生回答:“Yes,I can.”時,就讓學生來“Show me”在問題橫線上加上swim 和hop,利用自己的手勢語言來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2.引導學生進行拓展練習Can a _____ ______?然後討論課本內容。

給學生這個歌謠,進行操練

Birds fly,飛飛飛(做飛的動作)f-l -y;

Fish swim,遊遊遊(做游泳的動作)s-w-i-m

Rabbits hop,跳跳跳(做跳的動作)h-o-p

happened?部分,先引導學生們討論課本中的圖畫,

T:Look at Ling Ming, Is he happy?

Ss:No.

T:What happened?發生什麼事了?示意學生跟讀。

Ss跟讀What happened?

T:What happened? Li Ming fell in the mud. Look at Jenny and happened?What happened? Is Danny's hat too big or too small?

Ss:Danny's hat is too small.

T:Yes,Danny's hat is too small. Danny's head is stuck. Jenny is helping him.

可能學生支吾不能回答,藉助手勢姿態使自己的意思更明確並提示學生。然後放錄音,讓學生跟讀。

4.討論《故事書》中的'每一幅圖畫,指出他們能用英語說出名稱的東西。藉助這些單詞和圖片來猜出整個故事的大意。告訴學生他們將聽到一篇有關兔子爲什麼長着長耳朵的有事。然後播放錄音,讓學生看書跟着聽。中間停一次,問學生幾個問題以檢查他們的理解情況。

What happened to the rabbit ?

Is the rabbit happy?

Who helps the rabbit?

Does the rabbit come out of the mud?

What will happen next?

關於英語教學設計3

1、巧妙導入。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一節優質課,不但要求教師潛心備課,熟悉教材、瞭解教材,而且要求教師優化課堂,增強趣味性,最大限度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把注意力放到課堂上來。這得靠教師巧妙構思,設計合情合理的導入方式。這節課從教師隨口詢問學生喜歡什麼飲料到分別給學生品嚐香蕉奶昔,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興奮神經,一下把他們吸引住了,連後進生也躍躍試試,積極配合。本節課做到了這一點,從學生的反應看,這種導入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2、教與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既有教師靈活的教,也應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課堂中避免了以往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習這一模式。把學生變被動爲主動。讓學生親手製作香蕉奶昔,品嚐奶昔,增強了學習趣味性,引發學生思考、記憶。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在學到知識同時亦學得開心、有趣。

3、創造性教學。學習,不但要學習前人的豐富經念,牢記掌握固有知識,還要學會靈活應用,纔是學習的根本目的。在本課堂,大膽進行教學拓展。在學生學會製作、描述製作奶昔之後。設計讓學生充分使用發散思維,想象製作其他奶昔或食品的方法。通過學生們的積極努力,不但學會了製作香蕉奶昔,也探討到了製作其他食品的方法。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4、學習過程同時也是發現歸納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但要跟隨教師學習,也應在學習過程中善於歸納總結,自己得出結論。所學的知識才印象深刻,牢固掌握。把別人的知識經驗變成自己的知識經驗。我在處理how much與how many的區別用法時疏忽了這點,沒有讓學生自己發現總結出來,而是直接告訴他們,然後通過幾個簡單練習來鞏固。使得學生記憶機械,呆板。效果也欠佳。

5、掌控課堂,靈活教學。靈活過渡,必要時採取有效的取捨,遊刃有餘是每位優秀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我在上課時完全按照備好的課按部就班,覺得每一步驟都很重要,不可少。時間不多時還繼續按原來的思路授課,以至到最後超時。操作過於呆板,不夠靈活機智,影響到教學質量。

6、平等原則。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與重視。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國中生對這要求體現得尤其強烈。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小的細節,也會引起學生的注意,聯想。甚至引發他們的情緒,使自信心受到打擊。課堂中把給忽略了這部分。體現在讓學生到講臺來示範做奶昔時,不少學生高高舉起手,都希望自己能去試試。結果,我叫上來的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令那些“後進生”極其失望。甚至有個別學生露出不屑的神色。這點非常欠考慮。備課時沒有想到應該讓一個優秀生,一個後進生來表演,從而體現出教師對各個學生一視同仁的原則。以後應該多考慮學生個體、心理以及年齡等各因素。

通過這一節課,我對如何備好課,吸引學生,啓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深刻體會到了備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的真正含義。

標籤: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