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故鄉》教學設計(優選)

設計8.78K

作爲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鄉》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故鄉》教學設計(優選)

《故鄉》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能夠感受歌曲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過程與方法】

通過了解戲曲音樂風格特點,瞭解北京地方特點。

【知識與技能】

瞭解京歌演唱形式,理解音樂所表達情緒、速度等。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欣賞歌曲體會情感,感受作品對故鄉的熱愛與思念之情。

【難點】

瞭解京劇藝術,並認識京歌這一藝術體裁。

三、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喜歡你的家鄉嗎,爲什麼喜歡自己的家鄉呢?(有山有水,景色迷人,有好吃的水果)家鄉有說不完的好,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引出歌曲《故鄉是北京》。

(二)初步感知

1.初聽歌曲,對比歌曲演唱形式與平時所學不同?(歌曲採用了京劇唱腔的典型音調,將我國的傳統戲曲元素融入歌曲中,使歌曲聽起來親切自然,富有京腔京韻,人們把這種類型的歌曲稱爲“京歌”)。

2.再聽歌曲,從歌詞入手。提問:最愛哪裏?唱了故鄉什麼?(天壇、北海、盧溝橋、四合院)。

(三)深入學習

1.播放音頻,學生再次聆聽,提問:你還覺得歌曲旋律又是如何表達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呢?(學生:有京劇的味道)京味就是戲曲味道,作者是用“戲歌”的體裁來表達對故鄉的熱愛之情,並引導學生哼唱旋律。

2.教師簡單範唱歌曲,提出問題:分析歌曲分爲幾個部分?ABA

3.教師請學生聆聽翻唱版本,並提問:演唱形式品味作品意境?獨唱—女高音(顯得親切,拖腔,用獨唱細膩地表達,來表達主人翁對家鄉的.情誼)。

4.教師請學生模仿歌曲音調,唱一唱,體會京味韻味。

5.教師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誦歌詞,並提問:歌詞表達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表達人物對於家鄉的思念與熱愛之情。

6.完整聆聽音樂。

(四)鞏固拓展

教師請學生,用京劇動作表現歌曲,體會京劇韻味。

(五)小結作業

小結:故鄉是我們的根,落葉歸根是中國人的傳統,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家鄉。

作業:課下蒐集關於“京劇”的作品。

《故鄉》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的

1、瞭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對魯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最後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三、課時安排:

三課時。

四、教學方式:

啓發誘導及自主學習方式相結合

五、課堂形式:

多媒體教學,達到生動形象的視覺效果

第一課時(略)第二課時

一、教學過程:

1、複習舊課,導入新課思考:故鄉除了景物的變化外,還有什麼變化?

2、品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師生互動,(一)閏土:少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中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總結:什麼原因使閏土前後判若兩人?

(二)楊二嫂:小說怎樣刻劃楊二嫂形象的?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後:外貌描寫語言描寫

(三)“我”是小說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說中的“我”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分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二、歸納總結:人物形象

性格特點:少年時:活潑、聰明、能幹、淳樸、熱情、知識豐富,是個小英雄形象

中年時:憔悴、遲鈍、麻木,有封建傳統的等級觀念,是當時社會不覺悟、生活貧苦的農民形象

三、佈置作業:練習冊及課後練習

《故鄉》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人教版教材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選讀課文。課文描述了故鄉楊梅樹的美麗及楊梅果的可愛,表達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課文雖然短小,但層次清楚,語言優美簡潔、樸實親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貪婪、吮吸、甘露、伸展、狹長、雨霧、歡笑、觸、平滑、細膩、柔軟、甜津津、又酸又甜”等詞語的理解,感受楊梅及果樹的可愛;

2、感受作者通過對家鄉楊梅的熱愛表達其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讀描寫楊梅樹的蓬勃生機和楊梅果的形、色、味的句子;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件導入

(打出楊梅果的圖片)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水果嗎?你知道楊梅生長在哪兒嗎?

師:這節課,就讓我們隨作家王魯彥一起,走入那如詩如畫的江南,同他一起去品味他的故鄉的楊梅。一起學習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板書。

二、初讀讀全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楊梅,寫了哪些內容?

2、學生彙報並板書:楊梅樹、楊梅果(形、色、味)

三、精讀課文

品讀楊梅樹的可愛

1、看課件(楊梅樹)。過渡:讓我們先來看一看春天的楊梅樹吧(播放課件)。作者是怎樣來描寫春天的楊梅樹的,趕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學生讀第二自然段,體會這是怎樣的楊梅樹?(相機板書)

3、這些________的楊梅樹在春雨裏忙着幹什麼呢?

4、楊梅樹真的會“吮吸、伸展、歡笑”嗎?在這裏作者用了什麼修辭方法,爲什麼?

過渡:作者把楊梅樹當作人來寫,是爲了形象具體地突出楊梅樹在雨霧中旺盛生長的樣子,因爲作者非常喜歡楊梅,所以才這樣寫。多麼美的春雨,多麼美的楊梅樹,讓我們來美美的讀這一段,把作者對楊梅樹的那種喜愛之情表達出來。

品讀楊梅果的形、色、味

過渡:這麼可愛的楊梅樹孕育出來的楊梅果又是怎麼樣的呢?請大家趕緊再讀讀課文4—6自然段,把你的發現發現用筆勾畫下來,待會來告訴大家你的發現!惹人喜愛的楊梅樹在春雨的滋潤下,孕育着楊梅果,楊梅果漸漸的,在端午到來的時候,開始成熟了,成熟的楊梅,掛滿了楊梅樹!那是一幅多麼令人喜悅的圖畫啊!說說你的'發現,(楊梅果具有什麼特點)隨機選取(形、色、味)進行剖析。

預設一:外形

1、找到寫楊梅外形特點的句子“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着小刺。”(形狀、大小、長刺)

2、作者是怎樣把楊梅的這個特點寫具體的呢?

(1)比較: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着小刺。(更形象)楊梅圓的,遍身生着小刺

(2)新發現:楊梅身上長着小刺有神奇的變化和作用。

【1】視覺觀察

【2】觸覺品嚐變化:隨着楊梅的漸漸成熟,小刺漸漸軟了,平了(平滑)。

作用:使人感受到細膩而且柔軟的感覺。

3、小結:多麼可愛的楊梅啊,圓圓的身體,還長着毛茸茸的小刺,摘一個放進嘴裏,讓我們的舌尖感受到那細膩而且柔軟的感覺,不知哪位講究的同學有像作者一樣這樣細細品嚐過楊梅,請他來讀一讀這一自然段!(個別讀)讓我們一起帶着這種感覺來讀一讀第四自然段。(齊讀)

預設二:顏色(由生到熟,顏色從淺到深)

1、用自己的話說說楊梅果的顏色有什麼特點?(越是成熟,越黑,結合實際)

2、找到課文中的句子來說一說楊梅的顏色變化。(楊梅先是,隨後變成,最後幾乎變成了。 ) “幾乎”,語言的準確性,後有備註,“不是真的變黑,是因爲太黑了,所以像黑的”顏色的變化說明楊梅逐漸成熟,說明作者仔細地去觀察了楊梅的成熟過程,你也能用“先是隨後最後”來說一說某樣事物的逐漸發展的過程嗎?)

3、作者是怎樣發現楊梅果的這個特點的呢?除了用眼睛去仔細觀察楊梅外部顏色的變化,作者還通過什麼方法來了解楊梅的顏色變化呢?(觀察自己或者別人吃楊梅的情景) “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能紅的果肉,嘴脣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鮮紅的汁水。”

4、小結:楊梅的顏色逐漸加深,楊梅越來越成熟,看着別人咬着楊梅那新鮮紅嫩的果肉,看着別人嘴脣、舌頭上的鮮紅的楊梅汁,你們會不會也想趕緊去咬一口楊梅,去品嚐一下楊梅那鮮紅的汁水?(有一種果實成熟的欣喜,有一種想去品嚐的衝動)讓我們一起帶着這種感覺來讀一讀這段話。

預設三:味道(又酸又甜)

1、用自己的話說說楊梅果的味道?(成熟的時候:沒成熟的時候)

2、找到課文中的句子來說一說楊梅的味道是怎樣的?(又酸又甜,甜津津)

3、作者在這一段除了寫楊梅的味道,還寫了什麼?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還舉例寫了作者小時候貪吃楊梅的情形,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一方面證實楊梅確實是既酸且甜的,只是成熟的楊梅甜多於酸;另一方面,通過自己對楊梅的貪吃,來表現對楊梅的喜愛,讓讀者產生親切、真是的感受!

再讀課題,突破難點

再一次齊讀課題: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過渡:故鄉的楊梅,它有着多麼美麗的形狀,多麼可愛的顏色,多麼甜美的滋味呀!怎能不令人思念呢?難怪作者會說“我愛故鄉的楊梅”。課文題目是《我愛故鄉的楊梅》,作者是愛楊梅還是愛故鄉呢?(學生討論,體會作者熱愛家鄉之情)。

四、總結全文,昇華主題。

故鄉是一幅多彩的圖畫,一草一木總關情;故鄉的楊梅是一段難忘的回憶,顆顆楊梅都是愛。讓我們永遠的記住這篇《我愛故鄉的楊梅》,永遠地記住屬於咱們每個人自己的故鄉!

五、佈置作業

學着課文來寫一寫一種自己喜愛的水果。

板書設計:

楊梅樹:枝葉繁茂我愛故鄉的楊梅愛楊梅、愛故鄉形狀楊梅果顏色滋味

《故鄉》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故鄉》編選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編選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幾篇文章,有《孤獨之旅》、《心聲》,還有少年視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爲《故鄉》中有少年閏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內,但如果真的以爲此文是單純寫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膚淺了。《故鄉》寫於1921年,後編入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1919年12月作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10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也表達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作品是相當有深意的。

二、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和選擇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有的老師認爲新課改教材編排的知識缺乏系統性,而知識不繫統往往是制約語文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實這是將新課改與傳統教學對立了,教改要求老師不能侷限於對文章的講解、主題的概括、寫法的分析上,而是儘可能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題美、結構美、語言美、技巧美,新課改是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學理念是:

1、力求體現語文學科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於小說就是要了解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敘述語言的精妙,欣賞小說的藝術美。欣賞魯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體到學習《故鄉》這篇小說就是:

(1)學習對比的表現手法;

(2)瞭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說中的作用,並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閱讀小說和記人敘事的能力。這是本文的重點。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說把握起來還較容易的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國小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複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係。因此,本文的難點:

第一,引導學生把握“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引導學生把握“我”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理解文中關於“希望”的含義。

突破難點時,單純憑藉老師講解往往事倍功半,應以“發展和創新”理論爲指導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學生的確不明白時再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教法選擇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教法學法

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爲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游子懷念、眷戀故鄉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後,寫簡短的,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8、練習法:“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四、教學步驟

(一)詩詞導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好處:1、溫故知新,語文味濃。2、操作方便,簡便易行。3、反差強烈,引發思索。)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爲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分析小說

1、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人物:

(1)閏土:國小出現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作質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說的社會環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於經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爲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

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

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

3、主題: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

《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聯繫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纔有路;有實踐,纔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四)練習:目標檢測上相關練習題,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爲教學重點。

五、教學總結:

通過學習,學生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說。另外,還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魯迅,瞭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爲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故鄉》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段落大意的方法。

2、學會15個生字,理解36個新詞語(要抓住與課文思想內容有密切關係的詞語)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2自然段。

4、懂得愛護野生動物,並落實在實際行動中。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段落大意的方法歸納段意。

教學難點 :組織好語言文字,歸納段意。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具 投影片 課文錄音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談話揭題

1、談話。

(1)(出示熊貓圖),同學們,這是什麼動物?(板書大熊貓)

(2)大家都知道,大熊貓是珍稀動物,是我國的國寶。那麼你們可知道大熊貓的故鄉在哪裏?今天我們一起跟着作者乘車去大熊貓的故鄉走一走,瞧一瞧。

2、揭題:16、在大熊貓的故鄉

3、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麼?(估計質疑:大熊貓的故鄉在哪裏?大熊貓的故鄉是怎樣的?我們在大熊貓的故鄉看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題質疑中提出的問題。

2、自學生字詞語,讀讀劃劃。

3、讀後交流。(小組交流)

4、檢查自學效果:

①注意區別屢和縷;幼的左邊是幺;幽的筆順;

②讀詞語並理解意思。(流水涓涓、棲息、幽靜、縷縷、蹤跡、悠閒)

5、指名分節讀課文。

三、讀讀課後習題,指導分段。

1、指名讀課後第1、2題的問題。(明確依據課後習題學習課文,是讀懂一篇課文的重要學習方法。)

2、交流,討論:課後問題1和2有什麼聯繫?應圍繞哪個習題學習課文進行分段?

3、根據課後第2題先試分,再交流討論。

4、讀課後第1題,再讀課文,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作業 :完成《作業 本》第1、2題。

第2課時

一、複習聽寫

1、談話。

2、聽寫。(聽寫時可報詞語、可報意思、可連續聽寫。)

1、反饋。

4、同桌互改。複習課文,鞏固詞語。

二、研讀重點段

1、找出表達課文主要內容的重點段。

(1)點撥:怎樣找準重點段?

(2)指導:怎樣讀懂重點段?

2、研讀重點段:

(1)理清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大熊貓幼仔和大熊貓媽媽的模樣)

(2)理解重點詞語表達的意思?

①出示句子:啊!一個多麼嬌嫩的`小生命:大小如貓,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綻出粉紅色的皮膚。(理解作者是抓住大熊貓幼仔嬌嫩這一特點,按先總起後分述的順序寫具體的。)

②出示句子:這圓滾滾的身軀,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靜悠閒的樣子,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們的國寶!(按先分述後總結的順序寫)

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大熊貓幼仔和大熊貓媽媽模樣的句子。

(3)討論:爲什麼說大熊貓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們的國寶?

①大熊貓有什麼特點?(外形可愛,稀有珍貴)

②哪一點更重要?我們可以用一個什麼關聯詞來連接?(不但而且)

③投影出示:請用上這些詞語說說爲什麼說大熊貓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們的國寶。

友誼使者 外形可愛 稀有珍貴 不但而且

④不規定詞語和句式,自己組織語言說一說。

⑤總結:大熊貓不但長得逗人喜愛,而且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英國、日本等國的大熊貓都是我國送給他們的,大熊貓是友誼的使者,爲世界各國人民架起了美麗的彩橋。所以說它是大自然的明星,我國的國寶。我們都要愛護它、保護它。

(4)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三、學習單元學習提示,概括段意。

1、討論:

(1)過去已學過哪幾種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2)學習單元學習提示,說說新學的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是什麼?

2、歸納:按課後練習第3題的問題和答案歸納段意。

四、朗讀訓練

1、選取最喜歡讀的部分,精心朗讀。

2、採用多種方法朗讀,提高朗讀的積極性。

五、完成《作業 本》上相應的練習。

板書設計 :

16、在大熊貓的故鄉

大 小熊貓

嬌嫩 胖墩墩

淡淡的短毛 粉紅色的皮膚

圓滾滾的身軀 明星

油光光的皮毛 文靜悠閒

黑眼圈 國寶

第3課時

一、學習第一段

1、默讀第1自然段,找出大熊貓離不開的四個條件。

(1)投影出示句子:大勇猛的生活離不開四個條件:一是冷暖適度,二是山高水深,三是箭竹茂密,四是流水涓涓。

理解:爲什麼大熊貓的生活環境具有這四個特點?(教師補充介紹有關大熊貓生活習性的知識。)

(2)任選一題,寫一個先總起後會述的語段。

①大熊貓的家充滿溫暖和幸福。

②啊!多麼美麗的大自然啊。

(3)交流,討論,成文。

2、聽錄音朗讀第2自然段。

(1)體會第2自然段的寫法。(總分總)

(2)圈出能說明臥龍山區是大熊貓天堂的詞。(聯繫第1自然段理解,體會臥龍山區不但風景怡人,而且適合大熊貓生活。引導學生在朗讀語言文字時注意和四個條件一一對應)

(3)跟錄音朗讀,自由讀,指名讀。

(4)學生試着背誦第2自然段,指名背誦。

3、概括段意(課後練習3):大熊貓故鄉的環境冷暖適度、山高水深、箭竹茂密、流水涓涓。

二、學習第二段。

1、自由朗讀,思考:我們是怎樣找到大熊貓的家的?圈出詞語,板書:

發現糞便--聽到叫聲--找到洞口(理解警覺、循聲的意思)

2、訓練說話:我們找到大熊貓家的經過?

(1)自由小組交流說

(2)指名反饋評價說

3、你們知道大熊貓家的特點嗎?讀課文,劃出詞語,板書:

懸崖陡坡 2950米 緊貼地面 枯樹洞 竹草遮掩

4、齊讀第二段,概括段意(課後練習3):我們爬上高山尋找大熊貓,在枯樹洞內發現了大熊貓。

三、總結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四、作業 :

1、《作業 本》中第剩餘的作業 。

2、學有餘力的同學課外收集有關的大熊貓的資料,寫一寫感想:保護大熊貓的家園。(題目可以自擬)

板書設計 :

16 在大熊貓的故鄉

四個條件:冷暖適度 山高谷深 箭竹茂密 流水涓涓

總起 蒼綠幽靜 地勢高

自 原始森林鬱鬱蔥蔥

然 分 林中鳥鳴聲聲

環 述 山下水泉清清

境 山上白雲裹着積雪

總結 天堂

教學後記

根據本文所學內容,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寫一寫大熊貓,既鞏固所學知識,又增加了練筆的機會。

《故鄉》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說的特點

2.理解文章主題

3.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過程:

1.知識鏈接:我們在前幾冊課本中已經學過了不少小說,如《最後一課》《社戲》等,課外閱讀的小說作品就更多了,閱讀這些小說作品,爲我們積累了許多閱讀小說的感性經驗。本冊教材的“附錄”中,編排了《談談小說》這篇知識短文,閱讀這篇短文,我們會明確閱讀小說的一些常識,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在這三個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佈置快速閱讀課文,查閱工具書,完成基礎知識積累。

3.與文本對話。就下列問題組織討論和交流:

①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列一個人物表。在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較多?分別爲他們寫一個小傳。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然後用一兩句生動的話對人物作一評價。

4.師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反饋討論效果,就學生寫的小傳進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其中閏土、楊二嫂、“我”着墨較多,刻畫得比較詳細,人物形象豐滿。爲他們寫小傳,要從全文着眼,篩選與之有關的材料與信息,然後將其連綴在一起。如楊二嫂的小傳(參考示例):

20年前,楊二嫂開了一個豆腐店,爲了能賺到更多的錢,她擦着**,終日在店裏坐着,憑自己的年輕美貌招徠顧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過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於農村經濟的衰敗,她的家境已難以維持原來的殷實,在種種艱辛的磨礪中,爲了生存,她變得潑悍、放肆、尖刻、自私。當她見到在外20多年現在回到故鄉的迅哥兒時,就虛假吹捧,尖刻嘲諷;趁迅哥兒一家搬家的混亂之際,中傷閏土,還順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東西。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有概括介紹,也有形象描繪;有外貌和內心描寫,也有行動和對話描寫;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談談小說》)在閱讀課文時,掌握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寫好人物小傳的重要方面;而寫人物的小傳,又是對作品進行再創作的一種重要途徑,它爲更好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爲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奠定了基礎。在寫本文中的人物小傳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變”是這些人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分析人物性格時,要抓住一個“變”字。如對閏土,就可作這樣的分析:閏土是一個代表了中國封建農村因貧窮、落後的生活重壓而變得麻木、愚昧的農民的形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閱讀《故鄉》,對文中的人物的理解也應該是不同的;評價人物,發表對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是個性化閱讀的一種實踐,是一種創新能力的展示。讀這篇小說,評價其中的人物,也是在前三個單元學過了議論文之後,運用議論這一表達方法的一種實踐。用一兩句生動的話評價人物,還是一種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許多閃耀着創新光芒的見解,要不失時機地予以鼓勵。下面的示例供參考:

閏土(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閏土(2):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楊二嫂: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不僅表現在從當年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今天的“圓規”,而且還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爲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個20年前的閏土,20年後,他或許不會再成爲今天的.閏土;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宏兒: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

5.研究性學習:關於本文主題的探討。文學作品的理解,不強求一致,對人物的理解是這樣,對主題的理解也是這樣。除了課後練習中列舉的四種以外,還有:①茅盾先生認爲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瞭解,隔膜”(見茅盾以郎損爲筆名發表於1921年《小說月報》的《評四五六月的創作》一文)。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③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對這些認識,可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還可能另有自己的見解,應給予鼓勵。

6.閱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爲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纔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纔會成爲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纔有可能成爲個性化的閱讀。

7.教學效果鞏固:

①課下收集有關研究本文的資料,與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參照,加深理解課文的效果。

②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爲他們寫一個故事。

《故鄉》教學設計7

《故鄉》教學設計九年級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語文第五課《故鄉》。

2、學習在前後對照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3、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方法:講析、討論、朗讀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回憶所學的魯迅作品導入,並簡介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

二、體裁:小說

三、背景:

1、請問魯迅的故鄉在哪?

(浙江紹興)

2、對魯迅的故鄉你瞭解多少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魯迅故鄉的信息,從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到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可以看出魯迅的故鄉如何?

明確: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3、作者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是他對故鄉的什麼情感?

(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4、在這一篇《故鄉》中,作者抒發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爲什麼?

(不是,因爲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5、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髮展變化進步,可爲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繫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爲題材,寫了這篇小說,國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第五課《故鄉》三課時》。

6、提問: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當然不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四、整體感知:聽讀課文後,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五、理清文章的結構:

速讀全文,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依據時間的順序,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完)寫“我”懷着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

2、再次閱讀課文,瞭解小說中的人物,試說說自己對這些人物的印象分別是什麼。

六、小結: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 “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寫了“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七、作業:

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1.裝弶( )2.腳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陰晦( )

7.愕然( )8.顴骨( )

《二》描寫一段你的故鄉的景色。

《故鄉》教學設計8

一、教學內容:

《大海啊故鄉》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音版〉八年級上冊一單元內容,歌曲《大海啊故鄉》旋律舒緩優美動聽,感情真摯,短小易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採用了4/4,3/4變換節拍,抒發了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的感情。

三、教學設計思路:

新課標強調“以審美爲核心”,我在教學設計中力求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從全新的審美視角詮釋音樂。教學設計中堅持“以人爲本”的宗旨,面對一個個活潑而智慧的學生個體,力求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求新:教學導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學生的創編活動求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

四、學情分析:

國中階段學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但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去感受音樂作品,並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五、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欣賞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過程與方法:以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欣賞,瞭解掌握旋律,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錶達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聯繫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新能力。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2、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用圓潤、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教學難點:結合自己對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創編活動。

教具準備:有關大海的視頻資料,音樂光盤,鋼琴。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教師:詩人說,大海是一首詩;畫家說,大海是一幅畫;音樂家說,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響樂。你聽是什麼聲音?(多媒體播放自然聲響:海浪聲)

學生:是海浪衝擊岩石的聲音。

(播放多媒體課件:大海潮起潮落海灘風光)

隨着優美的音樂作背景,教師有感情的:“漫步在海邊,迎面吹來陣陣涼爽的海風,腳下踩着鬆軟的沙地,那是怎樣的一種意境啊,你想到什麼?看到什麼?”

學生:我彷彿看到湛藍的大海波濤起伏的樣子”“我想到各種各樣的海鳥上下翻飛,海邊人們有的在悠閒地散步,有的在大海的懷抱中盡情地暢遊,簡直就是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的畫面……”

教師:是啊,漫步在沙灘上,聆聽海鷗鳴叫聲,海風吹拂着臉龐,陣陣的海濤聲將我們帶入無盡遐想,同學們,讓我們插上音樂的翅膀,像海鷗一樣到大海上遨遊一番吧!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大海啊故鄉》,在欣賞過程中,請大家思考三個問題:《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是怎樣變化的、力度又是怎麼變化的?

(設計思路:這裏採用情境教學的方法導入,藉助多媒體展示大海的畫面,隨着優美的音樂作背景,教師有感情的朗誦, 創設意境。並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想像,使得教學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爲快樂的事情。)

(二)導入新課:

一)、欣賞感悟:

1、播放北京天使合唱團的錄音《大海啊故鄉》。歌曲美妙的合旋律和海浪拍擊海岸的音響效果,使人有身臨其境般的感覺。

教師:歌聲、濤聲融合在一起,我們彷彿聆聽到了海的心聲;同學們,讓我們走近大海,一起領略這美麗的海景,唱出我們對大海的熱愛吧。

教師:歌曲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歌中所展現的大海帶給你怎樣的印象?

學生:(1)、歌詞質樸深情,藉助對大海的思念與讚頌,抒發人們對哺育我們長的故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學生:(2)、歌中的大海總體上給人以微起波瀾的印象,顯得較爲平和,這是由三拍子的節拍特點以及優美起伏的旋律,舒展的節奏所決定的。

2、復聽音樂:進一步感受歌曲交流討論剛纔的問題:

(1)、音樂情緒是怎樣變化的?

(2)、力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交流討論後師小結:

這首歌的情緒:由深情到激動,這首歌的力度:由弱到強。

師:優美的畫面、動聽的旋律,同學們想不想唱這首歌?

二)、學唱歌曲:

1、教師用鋼琴伴奏,學生隨琴聲哼唱並劃拍,體驗三拍子節拍特點,加深對歌曲的印象(以聽唱法代替視唱歌譜,降低學習難度)

(1)、集體跟琴哼唱旋律,學生可採用較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師伴奏。

(2)、填詞,注意氣息、吐字方法以及音樂情緒。

(3)、集體演唱。學生對演唱情況進行討論,找出優點和不足。並提出改進的方案。

(意圖):學生髮言,其他同學補充,並嘗試演唱,力求音色、力度、情感等能得以具體表現;從而使學生能體驗自己優美的歌唱。

(4)問:從歌曲的情感和旋律出發,你覺得可採用怎樣的演唱形式?根據學生的答案,全體學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師:同學們優美的歌唱,深深地感動了老師。只要我們在歌唱時注意樂要素的體現,並用真誠美好的情感去歌唱,我們都能唱出優美的歌聲來。

(三)、教材分析:

一)分析歌曲:《大海啊故鄉》是影片〈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創作於1983年。音樂通俗易的懂,格調高雅,優美動聽,感情真摯。全曲音域只有九度,旋律平緩,優美動聽,三四拍,除去反覆,前後只有四個樂句:前兩個樂句樸素無華,富有敘事性,後兩個樂句情深意長,表現出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媽媽的深切思念感情。

二)作者簡介。

王立平我國當代著名詞曲作家,生於1941年,吉林長春人,畢業於音樂學院。代表作品有我們非常熟悉的電影故事片音樂《紅樓夢》、《少林寺》、《潛海姑娘》等。王立平先生曾深情地說過,歌曲《大海啊故鄉》的主題歸根結底是一個“愛”字愛童年、愛母親、愛家鄉、愛大海、愛祖國……

我們的生活就因爲充滿了這些愛而充滿希望、無限美好。

(四)、課堂延伸,拓寬視野。

1、欣賞普希金的詩作《大海》

師:我們唱着優美的旋律,抒發着對大海深深的情意。詩人,對大海更是情有鍾,請聽聽普希金對大海的讚美吧!

2、播放課件:配樂詩朗誦《大海》,同時瀏覽幻燈片“海景”。在這組音詩畫的天地裏用心靜靜感受“生活中的海”和“藝術作品中的海”的無窮魅力。

師:同學們,你們現在的心情如何?(學生談觀賞後的內心狀態。)

師:是的,我們的心情非常激動,大海給予我們心靈深深的震撼,她召我更清晰地去了解她、更深入地去探索她!

師:大海是寬廣無垠的,又是變幻無窮的。她時而平靜優雅,時而又波濤洶涌。

(4)、教師小結學生髮言,表揚有到見解的學生,並與學生交流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體會。

(五)、展示你對大海的理解,創作演繹

師:同學們可以採用自己喜歡的藝術形式來行創作,內容要與大海有關。

(1)、學生創作,師參與並瞭解各表演組的編排情況。

(2)、展示創作情況:打擊樂伴奏如(碰鐘、三角鐵、沙錘),其他學生演唱。

(3)朗誦《海燕》(配樂貝多芬《風雨奏鳴曲》)。

(4)歌曲第一遍全體演唱;重複時前段採用領唱,集體邊哼鳴邊作身體律動,後部分採用齊唱,第一組學生用“啊”伴唱。在歌曲的間奏時配上自己創作的幾句詩朗誦。

(5)學生教師互評,掌聲送給有新意的創作組。

結語:大海是寬闊的,又是多彩多姿的。生命源於海洋,音樂源於生命。同學們,讓我們熱愛大海,熱愛生活,共同歌唱大海、讚美大海寬闊的胸襟吧!

最後,讓我們深情的唱響《大海啊故鄉》,再一次感受這個“愛”字吧!

《故鄉》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在音樂活動中瞭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樂形象,豐富音樂表現力,體驗人們熱愛大海、熱愛故鄉、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感。

2.能用優美、連貫、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分析作品中的音樂要素,瞭解歌曲中出現的典型節奏,體會並表現出歌曲所蘊涵的情感。

一.導入

1.師:你聽這是什麼聲音?(播放海浪聲音)

2.出示有關大海的圖片及音樂

3.師:大海美嗎?請同學們用一些形容詞或成語來形容大海?

生答:排山倒海,一望無際,洶涌澎湃,寬廣無垠,溫柔恬靜平靜等等。

4.師:同學們剛纔都回答的很好,今天就學習一首有關大海的歌大海啊故鄉。

二.新課教學

1初聽音樂:播放歌曲《大海啊,故鄉》初步感受歌曲

教師:歌曲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歌中所展現的大海帶給你怎樣的印象?

2.介紹作品背景:大海啊故鄉是王立平詞曲,作於1983年此曲是電影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作品以“小時侯媽媽對我講”開始,通過對故鄉,對大海如敘家常的深情描述,表達了主人翁對大海的故鄉和母親深摯的熱愛之情。

3.作者簡介。

王立平(1941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曾參加大型紀錄片《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作曲。主要音樂作品還有:《紅樓夢》(電視連續劇),話劇音樂《未來在召喚》,科學幻想廣播劇《綠色克隆馬》,電影故事片《帶手銬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喚》、《李大釗》等音樂。其中很多歌曲如《太陽島上》、《浪花裏飛出歡樂的歌》等廣爲流傳。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格調清新,旋律優美,配器精巧,表現手法豐富,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個人特色。

4.節奏練習

5.學唱歌曲

(1)請學生跟音樂,用lu音哼曲旋律

(2)請學生跟音樂唱歌詞

(3)解決附點音符的唱法:大家聽老師用兩種不同的唱法來唱第一句,對照歌譜,哪種唱法是確的?

(4)歌曲處理

師問:“大海啊故鄉”重複了多次,在情感的發展上每次的重複有何不同?是否多餘?(討論回答)

(“大海啊故鄉”重複了多次,不但沒有感到囉嗦,恰恰相反,每一次重複感情就更進一步,從親卻傾訴——抒發情懷——情感昇華——懷戀之情,這樣的情感線,也彷彿是大海的波瀾。從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發展,歌詞的完美使我們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寬廣洶涌,從而更好的表現出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情。)

(5)師問:這首歌該用怎樣的情緒來演唱?(討論回答)

師補答:用輕柔連貫的聲音,有感情的演曲。(要注意節拍的重音,隨着音樂情緒的發展,表達出高潮樂句情緒。

6.聆聽不同版本的《大海啊,故鄉》

黑鴨子版及俄語版

三.教學拓展

1.電子音樂:

即電子合成音樂,指運用電子方法產生和修飾的音樂。近年來電子音樂作品由早期的“磁帶合成的音樂”逐漸過渡到“現場演奏的電子音樂”。

2.電聲樂隊指以電子樂器爲主組成的樂隊。目前比較多見的電聲樂隊有以下兩類:

第一類:主要由架子鼓、電吉他、電貝司和電子合成器組成。有時還加一個電子鋼琴。

第二類:以電聲樂隊爲基礎,或者加進銅管樂,或者加進絃樂器,或者加進民族樂器。

四.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大海的壯闊,感受了電聲的魅力,同時還學習運用了其他學科的知識,真正體現了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希望這一段美好的時光,能帶給你無限的快樂。

作業:

試爲《大海啊,故鄉》的前奏配上電聲樂隊,並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課時:第一課時

課型:教唱課

教學目標:

學習歌曲的正確演唱,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並用圓潤、流暢的歌聲表達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的感情。初步瞭解電聲樂隊,激發學生對電聲音樂的興趣。

教學重點:

歌曲《大海啊故鄉》的演唱。歌曲中延長的處理。教學難點;

歌曲《大海啊故鄉》各段落情感的處理,激發學生對大海、對母親、對祖國的熱愛。

教具:

多媒體課件、琵琶

教學過程:

導入1、教師:詩人說:“大海就是一首詩。”畫家說:“大海就是一副畫。”音樂家說:“大海就是一首歌。”我說:“大海就是美的化身。”今天,老師就帶着同學們吹吹海風,欣賞海的美景,聽聽海的歌唱。

(教師播放幻燈片,已經《大海啊故鄉》琵琶伴奏版本,教師演奏)

2、教師:剛纔我們聽到了大海的聲音,他不僅是中國好聲音,還是世界聲音,更是自然的好聲音,那麼我要考考同學們的課外知識面了,誰能告訴我,老師剛纔表演的歌曲的名字嗎?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這首好聽的歌曲叫《大海啊故鄉》,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它,歌唱它。(教師引出本課主題)

新課教學1、作品背景簡介

《大海啊,故鄉》是反映海員生活的電影片《大海的呼喚》的主題歌,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摯的感情。二十世紀80年代初的影片普遍有着一種經歷十年後嚮往新生活並願意爲祖國奉獻青春的積極向上精神,這首歌曲也寄寓了作者對祖國的美好祝願。

2、作者簡介

王立平(1941—)。作曲家。吉林長春人。1954年入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1960年入作曲系本科。1973年先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後在北京電影樂團任團長,並專職作曲。曾參加大型紀錄片《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作曲。電視片《哈爾濱的夏天》中的兩首插曲《太陽島上》、《浪花裏飛出歡樂的歌》被選爲羣衆最喜愛的廣播歌曲,前者又在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全國優秀羣衆歌曲評獎中獲獎。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格調清新,旋律優美,配器精巧,表現手法豐富,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個人特色。

3、作品分析

名稱演唱形式情緒主題思想特點

《大海啊故鄉》獨唱、齊唱、合唱深情的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摯的感情3/4和4/4並存4、節奏練習

(1)、3/4的節奏、強弱、指揮圖示

(2)、 4/4的節奏、強弱、指揮圖示

5、找出歌曲的典型節奏型

6、歌曲教學

(1)、跟鋼琴學唱歌譜。

(2)、用“lu”來模唱歌曲的旋律。

(3)、朗讀歌詞,填入歌詞

(4)、尋找換氣口

(5)、各種形式演唱(根據學生情況)可選擇獨唱、齊唱、合唱

(6)、教師:音樂是無國界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麼我們用英語來演唱一下歌曲

教師朗讀英文版歌詞,學生跟讀,填入歌詞。

(7)、教師:我們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但是也有人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裏,我們怎樣才能將這麼好聽的歌曲唱給他們聽呢?(手語)接下來,老師教大家手語版的《大海啊故鄉》。

教師結合歌曲教手語,學生跟練。

三、課堂延伸

1、教師:我們剛纔聽到的音樂包括伴奏都是在電聲樂隊演奏的,很動聽。接下來,老師就帶同學們認識一下電聲音樂。

2、電聲音樂

(1)、“電聲音樂”(Electron wave music),其英文原意是“電子波音樂”,包括有以下兩種含義:其一,“電聲音樂”是“直接原聲音樂”(人耳不經任何電子技術處理的聲音),經一系列電聲技術處理過的音樂。其二,是專指用“電子樂器”(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電子計算機”MIDI音樂多媒體所製作的“電子計算機音樂”(Electronic Computer Music)。現今習慣於把二者混爲一體,這是誤解。

(2)、電聲樂隊

電聲樂隊指由電子樂器爲主組成的樂隊。電子樂器指運用電子元件產生和修飾音響的樂器。包括一般電子樂器和電子音響合成器。目前比較多見的電聲樂隊有以下兩類:一、主要由架子鼓、電吉他、電貝司和電子合成器組成。有時還加一個電子鋼琴。二、以電聲樂隊爲基礎,或者加進銅管樂,如薩克斯、小號、長號,或者加進絃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或者加進民族樂曲,如二胡、笛子、古箏等。近年來電聲樂隊的發展、變化很快,新的樂器和演奏形式不斷涌現。

3、作品分析

請同學聽3段電聲音樂,將出名稱:《大海啊故鄉》、《機器貓》、《快樂大本營》

總結:電聲音樂原來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現在我們聽到的多數音樂都是電聲樂隊演奏的。

4、課堂練習

爲《大海啊故鄉》的前奏配上電聲樂隊的打擊樂。

四、課外延伸

音樂製作軟件的介紹

cakewalk音樂製作軟件

作曲大師TT作曲家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唱了《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瞭解了3/4、4/4的特點,同學們也能很正確的有感情演唱,表現很好。同時我們還認識了電聲樂隊以及和他們的作品,下節課我們會更加詳細的瞭解電聲樂隊,走進雅尼的《夜鶯》和他的電聲世界。讓我們在夜鶯的歌聲中告別大海,走出音樂教室。

《故鄉》教學設計10

目標:

1、在閱讀中獨立認識本課7個生字“聖、誕、馴、橇、附、豎、仍”;積累詞語若干。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聖誕老人的故鄉在芬蘭。

重點難點: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並積累詞語。

2、結合文本內容,進行語言訓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

2、師:誰能介紹一下畫面上的人物?(學生交流,結合簡介聖誕節)

板書:聖誕老人

3、出示:第一節自由讀

師:誰能用文中的語言來介紹一下聖誕老人?

結合學習:“馴鹿”“雪橇”(通過媒體畫面瞭解)

重點注意馴:字音撬:字形

4、完整課題,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自學生字新詞

1、出示自學要求,進行小組學習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自學生字。

(2)邊讀邊思:聖誕老人的故鄉在哪裏?

口頭填空:

芬蘭的大王告訴孩子們,聖誕老人就住在,它能聽到;芬蘭還有;如今,聖誕老人用。

2、自學情況交流檢查:

(1)出示詞語:馴鹿雪橇打扮迎接電腦俄羅斯豎着瑪爾庫指名讀、正音;開火車領讀;

(2)指名分小節讀課文,正音。

(3)填空交流:

芬蘭的大王告訴孩子們,聖誕老人就住在,它能聽到;芬蘭還有;如今,聖誕老人用電腦。(交流後示答案齊讀)

三、品讀課文

1、再讀第三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聲

2、說話訓練:

世界各地的小朋友會對聖誕老人說些什麼呢?他們在信中會寫些什麼呢?(小組交流、班中交流)

3、創設情境(媒體):小朋友我來啦!你們有什麼心願嗎?趕快說給我聽聽吧!

(學生寫寫後交流)

師:聖誕老人已經聽到了你們的'心聲,相信他一定會想滿足大家美好的願望。

4、指導朗讀第三節

過渡:聖誕老人的故鄉究竟是怎樣的呢?你們想去看看那神祕的極地世界嗎?

想讀讀那些描述它的充滿魅力的文字嗎?

5、出示課外補充資料,小組內自由閱讀

6、閱讀後進行想像說話訓練:

芬蘭人還選了北極圈附近的一個村莊爲聖誕老人村。村口豎着一塊木牌,上面寫着“聖誕老人的故鄉”。當我來到聖誕老人村。

7、師總結,師生合作讀第五節。

四、課外

1、請學生來說說你的有關節日的資料。

2、向學生出示幾個網站,課後自己去查閱瞭解。

《故鄉》教學設計11

教學要求

1.情感目標:知道作者是怎樣讚頌北京的,感受科技給北京帶來的新變化,增進熱愛家鄉、熱愛北京的深厚感情。

2.知識目標:學會11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和積累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知道北京是一個古老、文明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國際大都市,產生熱愛北京的情感。

感受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強烈的熱愛故鄉北京的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展示資料,說說北京的可愛之處還有那些。

(或:你去過那些地方,它有什麼可愛之處)

1.文中作者的簡介瞭解作者。

2.說說北京的古建築和新變化,體會是什麼帶給了北京如此大的`變化是科學技術。

二、瞭解學生預習情況,指導書寫生字。

(旋的有半邊,廈的部件夏不要少一橫,佳的右邊是兩個土,廳、府、廚三個字都是半包圍結構的字)。

三、初讀課文,說說這首詩歌都寫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

1.哪些地方體現了作者愛北京的情感,劃下來讀一讀,說說你體會到了什麼?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2--3小節作者如數家珍般地舉了很多例子,說明了愛北京的理由。

體會唱不夠,道不盡,不說,只看,單想等詞語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有感情朗讀二三小節。

2.比較2-3小節,看你有什麼發現?(寫法、內容)

內容2小節寫的是老北京的老建築老傳統,老文化;3小節寫的是新北京的新建築新科技新面貌。

有感情地讀一讀找出規律背一背。

3.體會1.4小節的不同

1小節是告訴讀者自己去過很多地方最愛的是北京,4小節不是簡單的重複1小節的內容,而是再一次表白對北京的愛,抒發唱也唱不夠,說也說不完的愛北京的情結。

比較之後再來讀讀全文並指導背誦。

4.跟着磁帶唱這首歌

5、說說你還去過北京哪些地方照樣子學寫幾行詩:

去過( )名城,

也走訪了不少( )。

我還是最愛咱們的北京。

不說( )的( ),

也不說( )的( )。

喝不夠( ),

道不盡( )。

單想那( )、( )

便生出一片熱愛北京的濃濃情。

6、你還去過祖國哪些地方照樣子學寫幾行詩。

7、交流、評議自己寫的小詩。

8、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課後小結:鼓勵學生更多的瞭解北京,瞭解作者,積極學唱北京歌等。

《故鄉》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本課與前課是同一主題的內容。因爲“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我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並通過聆聽表演、畫畫、寫寫、講講等多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愛。

2、繼續唱好二聲部合唱。

3、瞭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

4、從實踐中初步接觸變奏的創作練習。

教學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聽《誰不說俺家鄉好》、《鄉間的小路》、《思鄉曲》,做變奏創作練習。

第二課時:唱《如今家鄉山連山》;畫、寫故鄉等綜合表演。

第三課時:唱《故鄉小路》,聽《鄉間的小路》,“唱唱自己家鄉的歌”。

第一課時

一、聆聽《誰不說俺家鄉好》

1、課前請幾位同學在網上或圖書館尋找關於影片《紅日》劇情的資料,在課上簡單向大家作介紹。

2、把歌曲或歌詞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聽歌曲。

4、師生議論歌曲內容:對家鄉的'讚美,對解放區的讚美。

5、復聽歌曲。

師生可隨錄音輕輕哼唱,體驗人們對家鄉的愛。

6、演唱歌曲。

把錄音的人聲聲道取消,放音樂伴奏聲道,由教師或學生(鼓勵學生唱)看譜演唱。

7、小結:解放區的人民對家鄉的愛。

二、聆聽《鄉間的小路》

1、直接導入:初聽歌曲。

設問:這是什麼地區的歌曲?(臺灣校園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麼內容?(青少年對故鄉的熱愛)

2、把歌曲(至少是歌詞)通過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邊看歌曲邊聽錄音,以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允許同學輕聲隨錄音哼唱。

4、師生議論歌曲給自己的感受。

5、小結: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是多麼的瀟灑,讓人流連忘返。

三、聆聽《思鄉曲》

1、導入:由介紹《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作者馬思聰→《思鄉曲》創作背景。

2、學唱內蒙古民歌《城牆上跑馬》曲調,並要求能背唱(該曲調即教材本曲的主題)。

3、初聽樂曲。

設問:當你聽到內蒙古民歌《城牆上跑馬》曲調時,請舉手。

4、復聽樂曲。

設問:小提琴獨奏《思鄉曲》給你什麼感受?

5、小結:樂曲表現了遠離故鄉的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四、活動與練習

1、三首反映故鄉的音樂作品在情緒上有什麼不盡相同之處?

(《誰不說俺家鄉好》——讚美;《思鄉曲》——思(懷)念;《鄉間小路》——歡樂、樂觀。)

2、唱唱自己家鄉的歌(最好課前先請部分同學準備好,鼓勵學生即興唱歌)。

第二課時

一、表演《如今家鄉山連山》

《故鄉》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瞭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2、抓住小說中閏土、楊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個"變"字,從中聯繫人物所處的典型環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

3、小說採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4、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1、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法、對比法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板書: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請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選自他的小說集《吶喊》的小說是哪一篇?(明確:《社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寫於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說《故鄉》(板書:故鄉)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值得留戀的、美麗可愛的故鄉,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寫的故鄉是什麼樣的故鄉呢?

二、指導學生探究寫作背景:

提問:本篇小說的寫作時間是哪一年?(明確:1921年1月)如果時間倒退10年,同學們想一想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明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雖然已經過去十餘年了,但軍閥各霸一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混戰不已。廣大的勞動人民,仍然在飢寒交迫中掙扎,農民生活日益貧困,農村經濟衰敗。1919年底,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農村衰敗凋敝的景象和農民貧窮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涼,一年以後以自己的見聞爲素材寫了這篇題爲《故鄉》的小說。與我們學過的小說不一樣,作者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請注意:小說中的“我”不等於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複習小說知識:

提問:小說的三要素分別是什麼?(明確:人物、情節、環境)今天我們就從人物入手來研讀這篇小說。

四、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2、思考:

⑴、劃分文章的結構。

提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線索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將材料串聯組織起來的某個事物,它可以是某個人物、事件、實物……,小說就是圍繞線索來選取和組織材料的。閱讀時若能抓住線索,就能理清小說的段落層次,把握它的結構。),按時間順序安排情節,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確:"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我"離故鄉。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6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

⑵、這篇小說寫了哪些人物?誰是主要人物?誰是襯托人物?誰是線索人物?

明確:小說中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和"我"。主要人物是閏土,襯托人物是楊二嫂。線索人物是"我"。

閏土是小說的主人公。因爲他是小說的描寫中心。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少年閏土小英雄的形象;與中年閏土的重逢,寫出了他的變化,寄予無限的同情;宏兒和水生正是我與閏土的後輩,他們是"一氣"的,因而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希望他們有"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對比的描寫方法)

(一):潤土

1、少年——天真活潑,健康勇敢,無憂無慮

中年——麻木遲鈍,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寫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時,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學生會找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

教師小結:

⑴、外貌描寫: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令人可愛可親)。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的折磨,使人悵然、憫然)。

⑵、動作、語態對照:

少年閏土:巧於雪地罩捕鳥雀,敢於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問,甚至“我”沒有問,閏土便說出了許多“天下的新鮮事”,將心中的話盡情傾吐(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歡喜——淒涼——恭敬;共說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後一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況;說話後的神態,“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⑶、對“我”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所牢牢束縛)。

⑷、對生活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着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能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3、總結:在上述描寫中,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思考: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通過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掙扎,當牛做馬,遭受着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使他們的命運越來越悲慘。

4、文中還有那些類似的對比?(學生自己找出並進行分析)

類似的對比還有⑴年青的楊二嫂——中年的楊二嫂⑵家鄉景物的對比

【作業佈置】:

分析小說中楊二嫂和家鄉景物的對比

【板書設計】:

二十多年前:小英雄

閏土對比

二十多年後:木偶人

《故鄉》教學設計14

【教學設計思路】

《故鄉》包涵的內容很豐富,人物性格鮮明。重點在人物形象的分析,對比人物的變化揭示主題。在分析人物的時候,由相同的一個問題領起:這個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圍繞悲哀這個主題。帶領學生分析閏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蒼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禮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虛無的寄託,而楊二嫂決不是一個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則是做人的尊嚴的喪失。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小資產者,他們構成了農村的經濟支柱,他們的狀況代表了當時所有農民的經濟、精神狀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形,表達了作者的悲哀與憤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說出小說的特點。

⑵ 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時代中的人物。

⑶ 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題。

2、能力目標:

掌握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當時農村生活現狀的失望和悲哀,對人物命運的悲憫,以及改變生活的信念和希望。

【教學重點】

1、小說所刻畫的人物的社會意義。

2、最後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3、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難點】

最後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對比、討論。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媒體】

多媒體 CAI 課件、錄音機及朗讀磁帶。

【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的現實及根源,認真閱讀課文,自學字詞,把握文章大意。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瞭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2、掌握課文中作注的疑難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3、理清小說的線索和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請兩位學生朗讀第12自然段開頭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是魯迅小說《故鄉》中的兩段景物描寫,前者多麼明朗、美麗、令人神往;後者多麼晦暗、蕭條、令人悲涼。前者是小說中我頭腦中想像出的二十年前的故鄉的圖畫;後者是我眼睛裏看到的二十年後的故鄉的實景。

二十餘年過去,故鄉景色在作者眼中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作者爲什麼要這麼寫呢?作品中的我懷的是什麼感情呢?讓我們深入地瞭解寫作背景,認真閱讀課文,去尋找答案吧。

二、背景探究

學生交流從各種信息渠道收集的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現實的材料,最後明確:辛亥革命後,封建王朝的專制的政權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於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着飢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小說寫於1921年1月,這以後作者把它編入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就以這次經歷爲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小說着重刻畫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三、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教師正音。

聽課文錄音,熟悉課文,思考小說的線索,情節結構。

要求學生在聽錄音時,要在書上圈點勾畫,聽錄音後,先自己思考,然後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明確:

小說以時間爲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一片破敗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經一掃而光了):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着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說的主幹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寫我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天真無畏,深厚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閏土從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結束):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心。

四、佈置作業

1、識記字詞、抄寫課下注釋的詞語含義。

陰晦 蕭索 心緒 無端 如許 潮訊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惘然 隔膜 恣睢

2、完成下列表格。

變化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態 對我的態度 對生活的態度

《故鄉》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 瞭解小說的特點並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要點】整體感知 情節與環境

一、導入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爲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體感知

1、情節把握---- 小說以時間爲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方面分爲三個部分:

(1)、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決定搬家。

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的變化。

(3)、“我”懷着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寄託於下一代。

2、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3、故鄉的景色怎樣?

(1)第二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着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學生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

十二段12段:深蘭的天 金黃的圓月 碧綠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鄉所見到的景象與記憶中的進行對比,並說明其作用------突出變----變後心情(烘托鋪墊)

  第二課時

【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 楊二嫂 水生 宏兒 母親 我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 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 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 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將希望寄託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着的中國勞苦民衆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 貌: 西施 圓規”

職業與性格: 美貌招生意 無業 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敘述者線索人物------小說真實 便於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麼樣----悲哀 憤怒 別離 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 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爲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兒: 20年前的閏土和 “我”,20年後,或許不會再成爲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結論: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小結】“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衆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扼殺;

  第三課時

【要點】深入探究 感受小說魅力

一、爲什麼我所記得的故鄉好得多但卻說不出佳處

社戲----豆與戲 ---友情讓童年世界美好

故鄉----閨土---友情讓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無感化----童年世界對成人世界的無知

回憶----似乎看到我美麗的故鄉----童年眼中的世界

寫作目的

閨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閨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爲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因爲我的希望是讓後輩過幸福的生活,但社會的黑暗,困難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實現。

笑閨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這段話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段話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鬥,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鬥,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四、 “故鄉”解讀

(1)回憶中的故鄉

(2)現實中的故鄉

(3)未來中的故鄉

(4)故鄉與祖國同構

五、本文主題的探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1) 茅盾 先生認爲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瞭解,隔膜”。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係。

(2)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

(3)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

(4)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後、貧窮的輪迴;

六、作業:

1、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爲他們寫一個故事。

2、閱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爲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纔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纔會成爲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纔有可能成爲個性化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