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故鄉》教學設計

設計2.2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故鄉》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故鄉》教學設計

《故鄉》教學設計1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背景簡介

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從此,中國人民陷入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痛苦深淵。當時,在帝國主義扶持下,軍閥連年混戰,橫徵暴斂,致使廣大農村日益凋敝,廣大農民日趨破產。1919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但中國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中。中國人民被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着。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接母親到北京居住,目睹故鄉的衰敗景象和農民的貧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後,便以這次回鄉經歷爲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二、情節結構

回鄉時間:嚴寒的深冬。

第一部分:回故鄉回鄉原因:賣屋、搬家

(1~5段)所見景象:(蕭索)及心情(悲涼)

母子見面

到家那天回憶少年閏土

第二部分:在故鄉見到楊二嫂

(6~77段)過了三四天:會見閏土

又過了九日:動身啓程

船上談話

第三部分:離故鄉

(78~88段)“我”的感受

三、組織順序和線索

提問:上述內容以什麼順序來寫的?又以什麼線索貫穿?

回答:按地點轉移和時間順序組織材料,以“我”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貫穿全文。文中故鄉和故鄉人的變化,都是由“觀察”和感覺表現出來的。因此,“我”不僅是小說中的一個典型人物,還是串聯全文的一個重要角色。

第二課時(“由說話看出人來”)

一、分析閏土形象

講述:上一節課,我們已瞭解了《故鄉》這篇小說的情節結構和主要內容。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以大量篇幅寫了閏土這個人物,這節課,我們將重點分析這一形象。

提問:作者在課文中是怎樣表現這一人物的?

回答:先寫記憶中的少年閏土(12~30),後寫眼前的中年閏土(54~76),運用前後對比,從不同角度寫出了中年閏土發生的變化。

變化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健康塣實。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苯而且開裂。飽經風霜。動作

語態手捏鋼叉……向猹盡力刺去,……很高興,說話脫口而出,滔滔不絕。活潑機智。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只是搖頭……默默地吸菸。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苦不堪言,遲鈍麻木。對“我”

的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識了……分別時躲到廚房,哭着不肯出門……送“我”貝殼和很好看的鳥毛。建立了淳樸的友情。態度恭敬,稱“我”“老爺”。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對生活

的態度熱愛生活,農村生活知識豐富。無憂無慮,快樂純真。要一副香爐和燭臺。悲苦無奈,寄希望於神靈。

【板書設計】

外貌動作語態對“我”對“生活”少年閏土健康塣實活潑機智純樸的友誼快樂純真中年閏土飽經風霜遲鈍麻木可悲的障壁悲苦無奈

講述:從上表的對比中可以看出,中年閏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與少年閏土已判若兩人。而這些變化,絕不僅僅是歲月流逝的痕跡。

提問:課文中何處揭示了這一變化的原因?

回答:“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這就是使閏土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其中的“饑荒,苛稅,兵,匪,官,紳”便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具體體現。閏土的遭遇是當時廣大受壓迫、受剝削農民的具體寫照。因此,作者塑造閏土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於揭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

作者不但通過閏土這一形象本身前後兩個階段的對比中完成閏土這一形象的塑造,而且通過閏土父親、閏土、閏土兒子水生這一系列的對照來完善閏土這一形象,使之更豐富,更富於典型性。

二十年前,在生活重壓下的閏土的父親,將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爲了怕他夭折,取名閏土,還“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

二十年後,在更沉重的壓迫下的閏土,生活比父親更艱難,連圈子都無力給兒子戴上,用香爐、燭臺代替了銀項圈,寄希望於神靈,連“希望”也變得比父親渺茫了。

二十年前,閏土是一個聰敏勇敢,天真爛漫的少年。

二十年後,閏土的兒子水生又長成了當年閏土的模樣,所不同的是“黃瘦些,頸上沒有銀圈”。

二、分析楊二嫂形象

提問:閱讀39~52段,思考作者怎樣刻畫楊二嫂的形象?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回答:

1、都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

2、都寫出了人物的前後變化;

3、寫閏土是先回憶,再眼見,因爲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在作者頭腦中印象深刻。寫楊二嫂是先聞其聲,再見其人,這符合楊二嫂尖利潑辣的性格。

進一步提問:20年來,楊二嫂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什麼?

回答:20年前,楊二嫂年輕漂亮,是一個以自己的姿色來招徠主顧、得以謀生的“豆腐西施”。

20年後,她變得潑辣尖刻,自私庸俗。

楊二嫂的外貌變化,說明她也經歷了生活的艱辛;楊二嫂對“我”的種種嘲笑、吹捧和誣陷,又無不反映了舊社會對她的損害。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無非是要說明,在帝國主義侵略、封建主義壓榨的情況下,鄉鎮小市民也逃脫不了日益貧困和遭受損害的厄運。

第三課時

講述:恩格斯提出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現實主義創作的原則。人物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活動的,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環境中才能形成。所以,我們讀小說,一定要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人物不能脫離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物活動受環境的制約,而環境又爲人物提供了發展情節、顯示性格的舞臺。

一、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提問:課文中哪些地方對故鄉景物作了描寫?

回答:第2、12段分別對眼前的故鄉景色和記憶中的故鄉景色作了描寫。另外第6段中插入了老屋景象的描寫,第88段中又再現了故鄉的神異景色。

分析作用:

第2段的景物描寫展示了故鄉蕭條的景象。

而“橫着……荒村”又形象地寫出了故鄉死氣沉沉的狀況。這是舊中國農村日益凋敝的真實寫照。這段景物描寫,既烘托了“我”的悲涼心情,又揭示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給中國農村經濟帶來的災難。

第6段中的景物描寫句寫出了老屋的破落,更寫出了主人的傷感。

“枯草”、“斷莖”毫無生氣,“當風抖着”更使人心寒。下文中“須將家裏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只是收不起錢來”都反映了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現實。在這種情況下,母親當然也就“藏着許多淒涼的神情”,而“我”也難免悲上加悲了。因此,此句表面寫“枯草的斷莖”,實際上,也是當時農村凋敝的象徵。同樣,它也起了烘托人物悲涼心情的作用。

第12段的景物描寫,展示了“我”記憶中美好故鄉的景色及少年閏土機智勇敢的形象。

這幅神異圖畫,與眼前故鄉的衰敗景象形成對比,突出故鄉的餓變化;畫面中活潑機智的少年閏土與下文中遲鈍麻木的中年閏土對比,突出閏土的變化之大,從而啓發人們深思故鄉每況愈下,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

第88段中再現了故鄉的神異景色。

此幅圖景中,明麗色彩依舊,而略去了少年閏土的形象,這是因爲記憶中的`美好形象已被殘酷的現實抹去,(“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因此,聯繫上下文看,這幅故鄉神異圖畫已不是前段的簡單重複,而是對主題的昇華,展示了對未來故鄉的美好憧憬。這段景物,表現了“我”創造新生活的熱切願望。

小結: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景物描寫,要體現人們的喜怒哀樂,要爲作品的主題服務。同學們在寫作中也要注意這一點,千萬不能爲描寫而描寫。

二、分析文中議論的特點及作用

講述:文學作品中,除通過描寫,使所記的人、事更生動外,還往往用形象化的議論來揭示事理,點明中心。這篇小說也不例外。課文第三部分中,“我”的感受,就是通過議論的表達方式來寫的。範讀84~88段,劃出語段中的議論部分,分析其作用。邊提問,邊歸納。

明確:

84段中的議論,表達“我”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踐踏下的社會現實的悲憤和不滿。

86段中的議論,是對舊生活的否定和對新生活的嚮往。

88段中關於希望有無的富有哲理性的議論,給人以深刻的啓迪和鼓舞,它告訴人們:新生活的實現,要靠腳踏實地的奮鬥。

通過上述三段中的議論,層層深入地揭示了中心,並使小說的主題得到了昇華。

提問:84~88段中的議論,與議論文中的議論有何區別?

回答:

1、語言的形象化:

課文議論中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比作高牆;把希望的實現,比作路的開拓。

2、語言的感染力:

課文中的議論,滲透着強烈的感情,行文中充滿了濃厚的抒情氣氛。

總之,議論文中的議論,是爲了發表見解,闡明道理,而文學作品中的議論是爲了對中心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同學們在寫作記敘文時,若能恰倒好處地進行議論,能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力度。

三、主題

通過對故鄉景色和閏土前後變化的描寫,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剝削壓迫下的舊中國農村日益破產,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現實,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四、簡析“我”的形象

“我”:首先得明確,這個“我”並不是魯迅自己,雖然有魯迅先生的某些影子,但他是一個虛構的藝術典型。在小說中,“我”是一個從沒落的封建地主階級中分裂出來的革命知識分子,他同情勞動人民,憎惡舊社會;他對新生活充滿了希望和信心;但並沒有奮起而爲社會的解放而努力,只是爲個人的“謀食”而展轉奔波。故鄉及故鄉人的變化,都是通過“我”的觀察與感受表現出來的。“我”是小說中的重要人物、線索人物。

五、對比手法的運用

作用是刻畫人物,突出主題。

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反映農民日益悲慘的命運;

“我”與閏土前後關係的對比,反映封建等級觀念及禮教對人的毒害;

揚二嫂與閏土形象的對比,反映出閏土的淳樸與善良的個性;

故鄉前後景況的對比,反映出每況愈下的農村經濟;

“我”和閏土的關係與水生和宏兒的關係的對比,反映作者對未來生活的嚮往。

《故鄉》教學設計2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爲國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着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爲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爲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鑑賞的基本能力,爲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複”、“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能力目標: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

“重複”、“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法說明:

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爲學生展示較爲詳細的“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爲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爲主,運用啓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並注重教師示範。

三、學法說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並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鑑、模寫和自評。按“聽——看——想——寫——想——寫”的步驟進行學習。

四、程序設計說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重複”、 “對比”手法的運用展開分析,按“回憶舊知識——講解知識點——例證知識點——分析知識點——運用知識點”的思路進行教學。下面作簡單分析: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就魯迅進行了簡單的回憶,對小說的基本知識和鑑賞方法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對《故鄉》的內容和人物有了一個較爲全面的把握。現在讓我們來簡單地回憶一下。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問題2:什麼是小說?小說鑑賞應注意些什麼?(幻燈展示)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複”和“對比”手法,那麼,什麼是“重複”和“對比”?運用“重複”和“對比”有些什麼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併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複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並能運用到以後的寫作實踐中。

3、講解“重複”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重複: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四、《故鄉》中這樣的反覆與對比也很多,先看前四個自然段。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爲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麼?第一段:對故鄉的急切渴望的熱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見故鄉的淒涼、蕭索、荒涼和自己的悲涼心情。

第三段:一種驚詫,在這背後是對故鄉的美麗的回憶和印象,對第二自然段的重複。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麼?想起了什麼?”(教師示範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複、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問題5:試根據剛纔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複、對比手法。)

4、檢查、實際操作:(初步把知識轉變爲能力)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複”、“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迴指導、點評)

5、小結:

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瞭解了重複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後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並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佈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爲實際運用能力。)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複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塞馬、秋風、薊北、杏花、春雨、江南

《故鄉》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 自主學會本課的生字並能正確工整地書寫。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有關段落,積累優美的詞句。

3. 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重點詞句,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從中感受故鄉風景的獨特與美麗,激發學生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選取幾段優美的音樂,準備配樂朗誦。

教材簡析

也許你吃過菱角吧?那淡淡的清香會讓你久久回味。那麼,你見過滿塘的菱葉嗎?見過採菱人置身於碧水中,快樂採摘的情景嗎?今天我們就隨着作者一起走進他的故鄉,去看看長滿菱角的池塘,去聽聽採菱人歡樂的笑聲,當然,也“品嚐品嚐”美味的菱角。

全文共有5段,第1段寫故鄉長滿菱角的池塘遠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畫。第2段寫初春池塘漸漸有了生機,一過“黃梅”,菱葉就擠滿池塘,菱盤上綴滿小花。第3段寫臨近中秋,採菱女採“頭朝菱”的情景。第4段寫採菱時節,家家戶戶飄出的菱香。第5段寫“我”想象自己又加入採菱隊伍,邊採邊品嚐。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詞句意思,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感受故鄉風景的獨特、美麗,學會在閱讀中積累優美的詞句。

解讀與提示

“散漫”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這兒很準確,也很有意思,它體現出一種隨意、自在的美。

“黃梅”在這裏不是水果,是指春末夏初梅子黃熟的一段時期。

從“黃梅”前的“細小”“疏疏朗朗”到“黃梅”後的“漲滿”“密密匝匝”,可見菱角的盛期是在“黃梅”之後。

多美的池塘呀!它充滿了春天的氣息,充滿了快樂和希望。

“頭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

一隻手“掀”,一隻手“掐”,準確地寫出了採菱女輕盈熟練的採菱動作,鮮嫩、清甜的菱角放進嘴裏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覺一直滲進心底。難怪孩子們也那樣迫不及待!好好地讀一讀,體會他們內心的喜悅與急切吧!

家家戶戶煮菱角、剝菱角,撲鼻的香味飄出窗戶,瀰漫整個村莊。這是一幅多麼溫馨的畫面呀!教學中要引導孩子們邊讀邊想象,體會作者簡單的文字描繪出的和諧、歡樂的.場面。

“徜徉”的意思是閒遊,安閒自在地步行。吃着散發清香的菱角,“我”又想起故鄉的“水墨畫”了……這是多麼愜意的場景呀!要引導學生細細地讀一讀,品一品。

識字與寫字教學:“嚼”是多音字,嚼舌根,倒嚼,咀嚼,本文念。書寫的重點在“菱”“馨”“掐”“嚼”這幾個字上,要注意字的間架結構和不要多筆少點。

課後1題:有感情地品讀課文,想象課文所描寫的情景。此題有助於培養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一定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情感。

課後2題:

⑴“漲滿”“擠”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菱葉們長大了,整個池塘都是菱葉,顯得很茂盛。

⑵“溢”“誘惑”突出了煮熟後的菱角四處飄香,讓人嘴饞。

課後3題:疊詞的運用是本課的特點之一,它們把池塘的美和採菱人的快樂表現得恰到好處,讀起來有節奏美。此題旨在引導學生積累文中的疊詞,積累語言。

沒課後4題:背誦是積累好詞佳句的有效途徑,此題的完成要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

教學設計參考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 (播放體現江南水鄉特點的音樂)請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欣賞一段樂曲。師:待會兒,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你聽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

2. 今天,我們將隨着作者走進江南水鄉,去欣賞清新淡雅如水墨畫一樣的江南美景。

二、初讀課文,預習

1. 自由朗讀課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詞,不理解的問題,並批註在旁邊。

2. 讀課文,同桌交流獨立預習情況。

3. 老師針對讀音、字形較複雜的字,指導認讀和書寫,特別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筆順筆畫。

三、粗讀課文,感知大意

1. 自由讀課文,思考每段寫些什麼。

2. 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認真讀一讀,看看自己讀懂了些什麼。

3. 再讀課文,思考每段之間的聯繫。

四、品讀課文,感受美麗

1. 故鄉的“水墨畫”指的究竟是什麼?課文是怎樣概括介紹它們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

2. 仔細讀讀第2~4段,看看從初春到中秋,池塘發生的變化和呈現的不同的美。

初春:池塘漸漸有了生機,菱葉細小,疏疏朗朗。

黃梅後:菱葉漲滿水面,擠得密密嚴嚴,菱盤上綴滿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盡情地嬉戲。

臨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採菱女開始採“頭朝菱”,動作輕快、熟練,划着扁舟,蕩着水盆,穿行在綠色的“小巷”裏。

3. 將寫池塘美景變化的詞語用不同符號勾畫出來。

4. 家家戶戶煮菱角、品菱角,樂在其中。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樣介紹的?

五、鞏固拓展,昇華情感

1. 讀完全文,你體會到些什麼?(作者難忘故鄉的美和童年的快樂)

2. 讀課後第2題的兩個句子,體會帶點詞語的妙處。

3. 抄寫文中疊詞。

4. 課前,我們蒐集了不少關於菱角和江南水鄉的資料,下面就來交流交流。

☆ 關於菱

菱是江南的特產,太湖的紅菱是菱中的佳品,殼軟薄而水分多,肉質細嫩,甜爽清香,味道甘美。菱可代糧,可作菜蔬,還是抗癌的藥用食物。

☆ 關於水墨畫

水墨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更多時候,水墨畫被視爲中國傳統繪畫,也就是國畫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後者有時也稱爲彩墨畫。

《故鄉》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 瞭解小說的特點並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要點】整體感知 情節與環境

一、導入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爲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體感知

1、情節把握---- 小說以時間爲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方面分爲三個部分:

(1)、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決定搬家。

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的變化。

(3)、“我”懷着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寄託於下一代。

2、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3、故鄉的景色怎樣?

(1)第二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着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學生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

十二段12段:深蘭的天 金黃的圓月 碧綠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鄉所見到的景象與記憶中的進行對比,並說明其作用------突出變----變後心情(烘托鋪墊)

  第二課時

【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 楊二嫂 水生 宏兒 母親 我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 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 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 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將希望寄託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着的中國勞苦民衆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 貌: 西施 圓規”

職業與性格: 美貌招生意 無業 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敘述者線索人物------小說真實 便於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麼樣----悲哀 憤怒 別離 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 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爲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兒: 20年前的閏土和 “我”,20年後,或許不會再成爲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結論: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小結】“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衆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扼殺;

  第三課時

【要點】深入探究 感受小說魅力

一、爲什麼我所記得的故鄉好得多但卻說不出佳處

社戲----豆與戲 ---友情讓童年世界美好

故鄉----閨土---友情讓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無感化----童年世界對成人世界的無知

回憶----似乎看到我美麗的故鄉----童年眼中的世界

寫作目的

閨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閨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爲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因爲我的希望是讓後輩過幸福的生活,但社會的黑暗,困難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實現。

笑閨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這段話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段話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鬥,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鬥,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四、 “故鄉”解讀

(1)回憶中的故鄉

(2)現實中的故鄉

(3)未來中的故鄉

(4)故鄉與祖國同構

五、本文主題的探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1) 茅盾 先生認爲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瞭解,隔膜”。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係。

(2)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

(3)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

(4)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後、貧窮的輪迴;

六、作業:

1、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爲他們寫一個故事。

2、閱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爲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纔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纔會成爲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纔有可能成爲個性化的閱讀

《故鄉》教學設計5

教材說明:

本課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內容大致上分爲兩層。第一層“寫物”,描寫了故鄉樸實無華的蘆葦多而美。進而,文章從“故鄉的蘆葦”這個“點”上引入第二層——“憶趣”,通過回憶用蘆葉吹歌,折蘆葉船,在蘆葦叢中捉紡織娘等往事,抒發對兒時生活的追憶之情以及對自己家鄉的懷念之情。“憶趣”是內容的“深化”是文章的主體內容。它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其優美、生動的語言是學生學習語言,培養語感的好材料。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六冊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發懷念家鄉的情感。

3、認識、會寫12個生字,辨析多音字“幾”。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中比喻、擬人句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抒發的思鄉之情。

教學準備:

錄音磁帶、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見過蘆葦嗎?(生答)

2、師介紹蘆葦。

3、師:在作者樊發稼的故鄉,生長着許許多多樸實無華,綠如輕紡的蘆葦,給他留下了甜蜜的回憶。你們想不想到那兒去看看?

今天,我們就隨着作者回憶,一起去看看那——故鄉的蘆葦(板書課題、齊讀課文)

二、師感情讀課文(或放錄音)

1、生邊聽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指名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說一說。

三、品讀課文

師過渡:生我養我的故鄉,給我留下許多夢幻般的記憶,爲什麼讓我尤其難忘的是蘆葦呢?

一賞蘆葦美景(學習2—4自然段)。

1、生自由朗讀課文。

2、說說:你在讀中感覺到了什麼?是從哪些語句中讀出來的?(引導說出:綠、美,師相機板書)

3、品讀重點句子,感情誦讀。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綠油油,迎着輕風,搖曳着修長的秀枝,猶如一朵朵綠色的輕雲,給村莊鑲上一道美麗的風景。”

①指名讀句子

②師:你喜歡這句話嗎?爲什麼?(引出:比喻句)

你們能不能仿照這個句子,說一、兩個比喻句呢?

③師指導朗讀

④師:故鄉的蘆葦多美啊,老師真想來感受感受,讓我讀一次,好嗎?

⑤師讀生觀察。讀後問:你觀察到什麼?你從老師朗讀中感受到什麼?

⑥生反覆練讀:分組讀、指明讀、齊讀等

⑦練說疊詞

請生說一說句中運用了哪些疊詞,你還能說出別的疊詞嗎?

師:在這三段中,你還有喜歡的句子嗎?

出示句子:每年,當春風剛剛吹謝雪花,蘆葦就迫不及待地從泥土裏探出尖尖的腦袋。

①哪些同學喜歡它,就站起來讀一讀。

②全班齊讀。

③這是一個什麼句子?我們以前學過這樣的句子嗎?誰站起來說一說。(引導說說擬人句)

過渡:

這麼美的蘆葦,一定給“我”帶來了許多的快樂。下面,就讓我們與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去感受那一份快樂。

二憶童年趣事(學習5—7自然段)。

1、生以四人爲小組合作學習

自由朗讀,交流:課文中寫了幾件童年趣事,你覺得哪件事最有趣,說說爲什麼?

自學要求:(出示小黑板)

①讀懂這一部分的每一句話,不理解的可以提出來討論。

②朗讀時可以加上適當的動作,讀出“趣”來。

2、生彙報自學情況

全班交流,師隨機出示句子,指導朗讀。

①出示句子:

孩子們爲這美們妙的音樂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邊,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樂地奔跑着,呼呼喚着——

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師生評價:

師:此時,我已經陶鑄在那鳥鳴似的歌聲中,真快樂啊!你看,孩子們吹得多起勁啊!(指導觀察插圖)

生邊想象邊感情朗誦第5自然段(配輕音樂)

②師:我們不僅用蘆葉吹出美妙的歌曲,還把它們折成綠色的蘆葉船,別提多有趣啊!

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

出示重點句子:

綠色的“船隊”便滿載着我們純真的.幻想,順流而去。

問:句子中的“船隊”和“幻想”分別指什麼?說說你的理解。

3、師:吹蘆葉、折蘆葉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還在後面呢?現在,我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蘆葦叢中捉紡織娘,你們想去嗎?

指名讀第7自然段。

師:你喜歡這一段嗎?爲什麼?(生自由回答)

生練讀,指明讀,自由讀,齊讀。

師:紡織娘是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

請找到課文中的語句讀一讀。

課件展示紡織娘,幫助學生理解。

4、練習背誦

把你最喜歡的一部分背下來。

過渡:

故鄉的蘆葦多美啊!它曾給“我”留下了這麼甜蜜的回憶,讓“我”永遠不能忘懷。同學們,讀了課文,你從課文中感受到一種怎樣的感情呢?你能從課文中找到直接表達這種情感的語句嗎?

三學習第1、8自然段(5分鐘)

仔細品讀,對比說說這兩段有什麼特點?(前後照應)

四、拓展

師啓發:我們在課文中感受了作者對故鄉蘆葦的情感,同時還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那麼你能不能也來談談自己家鄉的美景和童年趣事呢?

學生自由說,指名說。

板書:

17、故鄉的蘆葦

不蘆葦:綠美

能蘆葉:吹陶醉甜蜜的回憶

忘蘆葉船:滿載幻想

懷蘆葦叢:捉紡織娘

《故鄉》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這篇小說,深刻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所以學習這篇文章要從歷史和 社會演變方面入手,進而加強對主題的理解。

設計思想:

課文不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例子,閱讀教學不能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具體的課文,而應該着眼於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

本教案從營造輕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穫;並在本文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授與給小說閱讀的方法,爲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提供借鑑。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2、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摘抄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本文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寫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教師導入:同學們喜歡不喜歡讀小說?能說說你們是怎樣讀小說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創作於1921年的一篇小說《故鄉》,並通過這篇小說的閱讀,探討閱讀小說的方法。

學生交流預習情況:

1、讀各自圈劃查注的生字詞,交流自學生字詞情況。

2、簡介小說創作背景 說說作者及《故鄉》創作情況。 魯迅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1919年12月又最後一次回故鄉,接母親來北京居住。《故鄉》便是根據這一段生活經歷創作出來的。小說中寫的人和事是有事實依據的,但又經過了藝術加工,有虛構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於就是作者本人。

小說寫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卻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社會的情況。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但中國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中,當時,帝國主義加緊對我國進行軍事、經濟、文化侵略,加上國內軍閥混戰不休、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使得廣大農民陷入困境。作者回鄉期間,耳聞目睹了故鄉的衰敗景象和農民的貧困生活,加之在這個風雨如磐的社會求索了30餘年的生活經驗,於是寫出了悲涼沉鬱的《故鄉》。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2、根據你對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在原題目《故鄉》前加上定語。(課件展示)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預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1、討論課文的敘述的線索和小說的結構層次。

(學生髮言討論後明確:小說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小說,按時間先後爲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複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2、學生展示各自在題目故鄉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語,並引用文本信息闡釋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本文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和“我”;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小說是怎樣來描寫閏土這個人物的?從哪些方面去對比?請細讀課文,蒐集信息,完成下邊的表格。 (學生完成、課件展示)

對比內容:

外貌: 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

中年閏土 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

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

動作、語態少年閏土 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

神態說話前的是“歡喜──淒涼──恭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裏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態度 ──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3、從表中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課件展示)

討論並歸納: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

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是封建統治的壓迫,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4、“我”對閏土的態度前後有什麼不同?爲什麼?閏土這個形象表現什麼樣的主題?(閏土命運研究 課件展示)

明確:當年,“我”因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羨慕不已;現在,“我”爲閏土與我之間的不瞭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冷漠、隔膜。閏土這個形象閏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羣衆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5、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爲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人物楊二嫂命運研究 課件展示)

討論並歸納:其實這也是一種過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從更廣泛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係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6、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五、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說語言的含義。

1、同學們對這部分課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爲什麼?

(讓學生從內容和語言方面談個性感受。)

2、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的命運研究 課件展示) 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3、面對回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當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着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牆”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4、“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討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討論並歸納: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爲什麼“害怕”?

討論並歸納:因爲魯迅當時還是個進化論者,這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麼實現,“我”無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6、爲什麼說“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討論並歸納: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 “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課件展示) 討論並歸納: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8、“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在學生討論後歸納: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於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希望纔有實現的可能。

六、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老師告訴過大家這麼一句話:“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在文本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彙,爲今後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詞語作業,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後全班交流。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

《故鄉》教學設計7

一、教學要求:

1、知識點: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瞭解楊梅樹和楊梅果的特點。

2、訓練點: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教育點:體會作者喜愛楊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4、創造點:合理板書;具體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

二、教學重點:

深入瞭解楊梅樹的樣子和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三、教具、學具準備:

1、教具:文字投影或小黑板、楊梅圖。

2、學具:帶上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

四、教學時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二、交代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明確目標。

三、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2、字詞交流,認識字詞,理解詞義。

四、再讀課文,學會生字詞。

1、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故鄉的楊梅的?

(從樹和果兩方面寫楊梅;從形、色、味三方面寫楊梅果。)

五、學習課文一、二自然段。

思考、討論、背誦:故鄉的楊梅樹是什麼樣子的?

六、作業。

1、抄寫生字和課文練習4的詞語。

2、下節課帶一種自己最喜歡的水果。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深入瞭解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寫作的方法;感情朗讀和背誦4-6自然段;具體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在江南細雨如絲的季節裏,一棵棵楊梅樹快活地舒枝展葉,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端午節過後,楊梅樹上就掛滿了楊梅,那麼,楊梅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它的味道又如何呢?

一、自讀4-6自然段,分組討論學習。

(一)自讀課文4-6自然段。

說說你最喜歡楊梅的哪一個方面?爲什麼?(學生自讀,教師巡迴傾聽、反饋)

(二)分組自學討論4-6自然段。

1、分組:按學生意願分成形狀、顏色、味道三個小組(教師放置座牌)。

2、自學討論交流:

三個參考問題:

自讀思考,然後討論:

1、你研究的這段話寫了楊梅果的什麼特點?(標出重點詞,板書)

2、作者是怎樣把它的特點具體寫出來的?(可批註)

3、請你試着讀讀這段話,體會作者的感情。

學習要求:

①自讀思考;

②組內討論交流;

③學習其它小組的內容。

二、小組彙報學習情況,引導讀背。

(一)這段話具體寫了楊梅果的`什麼特點?彙報時可以結合板書。

(評比:貼楊梅果)

形狀: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顏色:淡紅→深紅→黑,果肉新鮮紅嫩,汁水鮮紅。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二)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具體寫出來的呢?

(評比:貼楊梅果)

形狀:先寫圓,再寫大小,最後寫刺,寫大小時和桂圓作了比較。又寫了刺的生長變化;最後寫了作者把楊梅果放進嘴裏時對刺的感受。

顏色:先寫了顏色的變化,再講了變黑的原因,最後寫了果肉、汁水的顏色。(重點指導,引導朗讀。)

味道:先寫了味道的變化,再以自己小時侯的事情說明楊梅甜津津中仍帶酸味,讓人讀來真實、自然。

(三)引導質疑:

三個小組根據自己重點自學討論的情況做了彙報,到這兒,對於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嗎?

(四)整體讀文,體會感情。

把三個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注意邊讀邊體會作者的感情。(齊讀)

這幾段話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喜愛楊梅,熱愛故鄉)

(五)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下來。

(六)總結作者觀察、寫作事物的方法。

作者爲什麼能寫得這樣具體生動、真實感人呢?

①作者有熱愛家鄉,喜歡楊梅的感情。

②觀察細緻,抓住了特點:摸、嘗;靜止狀態;生長變化。

③寫作有順序,有方法:作比較、抓變化、舉實例、講原因、寫感覺。

四、練說:

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

展示、觀察自己帶的水果。

自由練說,注意觀察仔細,說得具體,講出自己的感情。

同桌練習介紹,互相修改、補充。

抽生上臺介紹,點評。

五、作業。

根據練說進行課後練筆,在教室作文展示欄展示。

《故鄉》教學設計8

(一)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用生動的肖像描寫和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寫法。

2.瞭解本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感受爲線索安排情節的方法。

3.理解魯迅先生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學難點

1.以中心事件爲線索結構文章。

2.最後三個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三)應落實的知識點

1.“教學重點”1、2所列內容。2.景物描寫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4.生字、生詞。

(四)實施教學的方法和步驟

1.導入新課,簡介背景。

19XX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離別多年的故鄉破敗不堪,農民生活十分窮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便以這段經歷爲素材,寫下了這篇小說。

2.速讀全文,熟悉情節,劃分段落。

小說按時間順序,寫了“我”回故鄉搬家的所見所聞。請同學們以“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我”離故鄉爲線索,將課文分成三部分,並完成練習一。

提示:段落劃分見《教參》。

完成練習一要引導學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從漸近故鄉時的悲涼,到在故鄉見到閏土變化後的震驚與同情,直到離開故鄉時對新生活的嚮往和對希望必然實現的信心。

3.分析人物

①閏土

①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作者作了鮮明的對比描寫。認真閱讀課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練習。

提示:從肖像、神情、“我”對閏土的印象等方面製表。

②找兩位同學分別朗讀閏土與“我”的對話。

提示:要讀出少年閏土的活潑純真和中年閏土的遲鈍麻木。

③提問:

a.是什麼原因使中年閏土“苦得像個木偶人了”?

提示:是苦難而黑暗的社會造成的。是“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多重壓迫所致。“多子”也給閏土增添了負擔。

b.作者塑造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麼?

提示:通過寫閏土的種種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社會的弊端。

(2)楊二嫂

提問:楊二嫂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人說這個人物在小說中可有可無,你認爲如何?

提示:楊二嫂是個家道敗落的城鎮小市民。她與閏土相比是個次要人物,但對主要人物起了襯托作用,使閏土的形象更加鮮明。同時,作者通過她外貌與精神的變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農村經濟的急劇破產,勞動人民生活的日益貧困,深化、拓寬了文章的內容。因此說,這個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我”

簡單向學生說明“我”是一個具有民主思想的進步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雖有作者的影子,但並不是作者自己。

通過以上對人物的分析,達到理解文章中心,突出教學重點的目的。

4.研討最後三段,突破教學難點。

這三段內容較深,個別地方學生難於理解,人們認識也不盡相同。教學中無需深究,只要求學生理解這三段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即可。

提示:第一段:弄清三個“辛苦”的含義,理解“我”渴望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理想。

第二段:“我”認識到要實現這種理想,任務還很艱鉅。

第三段:“我”決心以實際行動去實現這一理想。可啓發學生考慮以下問題: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是否矛盾?

光有希望,不去實現,希望等於沒有,即“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下決心實踐,希望才能落實,即“無所謂無”。這句話不但不予盾,反而恰當地表達了作者對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爲新生活的到來勇敢實踐的決心。

 5.能力訓練。

(1)在課文中選取現實中的故鄉——“蕭索荒村”和記憶中的故鄉——“月下瓜田”兩個片斷,作對比填空練習,揣摩景物描寫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從課文中找出使用了明喻、借喻、借代修辭方法的句子,作辨析訓練。

《故鄉》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的

1、瞭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對魯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最後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四、教學方式:啓發誘導及自主學習方式相結合

五、課堂形式:多媒體教學,達到生動形象的視覺效果

第一課時(略)第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1、複習舊課,導入新課思考:故鄉除了景物的變化外,還有什麼變化?

2、品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師生互動,

(一)閏土:少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中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總結:什麼原因使閏土前後判若兩人?

(二)楊二嫂:小說怎樣刻劃楊二嫂形象的?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後:外貌描寫語言描寫

(三)“我”是小說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說中的“我”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分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歸納總結:人物形象

性格特點:少年時:活潑、聰明、能幹、淳樸、熱情、知識豐富,是個小英雄形象

中年時:憔悴、遲鈍、麻木,有封建傳統的等級觀念,是當時社會不覺悟、生活貧苦的農民形象

四、佈置作業:練習冊及課後練習

《故鄉》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汪曾祺的作品和他的創作風格。

2. 閱讀文本,把握三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瞭解作者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

3. 品味汪曾祺富有個性的語言,欣賞作者“平淡之中見神奇”的高超的文字功力。

二、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課前佈置預習。

(1)以30分鐘爲標準,學生粗讀全文。

(2)以課下注釋一爲綱要,查找資料,豐富對作者的認識。

2.設置問題,請學生用100個左右的文字,分別介紹三個人形象。

(提示:介紹中應涉及到:人物的職業、外貌形象、行爲特點以及作者對他們的態度。)

3.分組誦讀三則故事後,用5分鐘左右時間準備,各組交流,彼此補充。評選出最佳者。在串講的過程中,正音。(積累)

(這部分內容的目的是訓練學生提取信息,歸納整合的能力。)

4.三個人物當中你最欣賞哪一個?請說說你的理由。(感受 鑑賞)

(1)打魚的一家

特點:在艱辛的生活中,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重壓。這一家人面對卑微、辛酸的生活,表現出的平靜,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呼號哀告,只是默默承受,他們是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2)金大力。

他是鄉村中一個笨拙的瓦匠,更拙於言辭,但是卻得到了鄉親的認可。依靠的是他淳樸的性格,甘願爲他人付出的處世態度,不計報酬的本性和容易滿足的心態。

(3)釣魚的醫生。

他瀟灑脫俗,一邊釣魚,一邊行醫。經常免費爲鄉親看病治病。家鄉發水,他冒死救人;朋友落魄,他慷慨解囊,不求回報。他是鄉村醫生,但卻集俠義與隱士於一身。

(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同一答案。)

5.汪曾祺的作品,最高明之處就是不刻意雕琢。刻畫人物如此,環境描寫更是如此。看似不經意的一筆,卻有高妙的用意。

(請學生把三個故事之中有關環境描寫的部分劃出來。)

(思考 領悟)

(1)《打魚人》中作者主要介紹的是打魚人一家的艱辛,但卻用了不少筆墨介紹其它幾種打魚方式,爲什麼?

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張帆打魚的盛況和放鷹捉魚的快事,是爲了和打魚人一家的艱辛生活形成對比,表現打魚人一家的地位卑微,生活艱難,更表現了這一家人對無奈生活的順從和適應,面對辛酸生活表現出的平靜。

(2)《金大力》中,特別介紹了金家茶爐的生活場景,這對錶現金大力的性格有什麼作用?

這個生活場景的介紹爲金大力的性格鋪設了一個真實生動的背景。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這樣一個單調的生活環境中,每天重複同樣的勞動,所以形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於滿足的心態。他的人緣好和做茶爐生意也是離不開的。

(3)《釣魚的醫生》中,有一句自然環境的描寫“不一會兒,就有一隻鋼藍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兒上了。”這句話非常富有情趣,你認爲呢?

這雖然是一句很不起眼的自然環境描寫,但作者卻用意很深。可以看出王淡人追求恬淡閒適生活的性格特點。真實、自然,給讀者以強烈的畫面感。表達了王淡人熱愛生活,卻不執着於功名利祿,追求自由和解脫的精神內涵。

6.《故鄉人》文中,每一篇的結尾都意味深長,給讀者回味和咀嚼的空間。這是汪曾祺作品獨特的結尾方式,試比較三則故事的結尾,作用有什麼不同。(思考 領悟)

(1)秋天的水越來越涼,父親的話越來越少了。(《打魚人》)

結尾意味深長,作者對打魚人一家的同情不是直接表述出來,而是蘊涵在這句敘述當中了。創設了一個悲涼的環境,表現出作者淡淡的悲哀。引發了讀者的共鳴。

(2)金大力不變樣,多少年都是那個樣子。高大結實,沉默寡言。不,他也老了,他的頭髮已經有幾根白的了,雖然還不大顯,墨裏藏針。(《金大力》)

這是對金大力性格的一句高度總結。最後一句,“墨裏藏針”,雖然表面寫的是頭髮,實際是說金大力在樸拙的外表下,有一顆真正的善於洞察人生的聰慧心。

(3)王淡人就是這樣,給人看病,看“男女內外大小方脈”,做傻事,每天釣魚,一庭春雨,滿架秋風。你好,王淡人先生!(《釣魚的醫生》)

“一庭春雨,滿架秋風”是作者再一次表現王淡人的恬淡、陶然之心,清貧而不爲浮名俗利所累。後半句是作者對王淡人由衷的讚歎,以此做爲全篇的結尾,更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情趣和追求。

7.課後作業

(1)學習汪先生的寫作手法,用300-500字描寫一個你身邊最平常的人物。(比如:你的鄰居、同學、校工等。抓住最本質的內容,能夠打動讀者)(應用 拓展)

(2)給下列各組形近字組詞(知識整合)

①湍( ) 揣( ) 踹( ) 遄( )

②戳( ) 戮( )

③淘( ) 陶( ) 啕( ) 掏( )

④摻( ) 滲( ) 慘( )

⑤痄( ) 柞( ) 祚( )

⑥篙( ) 蒿( )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間或( ) 一爿( ) 塑造( ) 瓦脊( ) 衝坍( ) 半晌( ) 傍黑( ) 顛簸( ) 瘌痢頭( )( )

《故鄉》教學設計11

知識目標:

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能力目標:

1、分析本文通過對比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手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方法:

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綜合運用講述,設問、啓發、討論等法。

預習要點:

1、解決生字詞

2、把握結構,劃分層次

3、找出小說中人物描寫片段,找出主人公。

4、領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魯迅爲什麼要寫故鄉?他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只是表述回憶故鄉的美好,還是有別的什麼情感在裏面?

課堂研討: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吟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

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裏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小說情節,鍛鍊學生語言概括能力。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2、感知情節: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並表現小說的寫作意圖。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錶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明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時間先後爲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複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四、合作探究,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1、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爲什麼?

明確:能圍繞“沉重、失望”,並自圓其說即可。

2、神遊《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

明確:變

那麼,究竟故鄉的什麼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人變

A、以閏土爲例,討論完成表格

對比內容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

語態“手捏鋼叉,向猹盡力刺去”

很高興,說話脫口而出,滔滔不絕。

4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現了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9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裏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生活態度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從表中的填出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對比寫法,從外貌、動作、語態、對我態度、對生活態度等方面寫出了二十年前後閏土的變化,請同學們說說,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他爲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閏土這一形象揭示了什麼?

明確:精神狀態的變化,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舊中國農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舊中國農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他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B、除了閏土,楊二嫂也有了變化,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和對比手法,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爲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明確:其實這也是一種對比手法,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2)景變

二十年前:這裏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

二十年後: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

3、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爲什麼?

明確: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4、然而是什麼原因讓“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明確: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於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5、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同學們認爲作者對待希望的態度是怎樣的?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引導學生探究“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行動,纔有路,有實踐,纔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五、拓展延伸

1、與閏土對話

小說中的閏土,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民的代表;小說中的故鄉,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代表。生活在農村的我們,生長在農民家庭的我們,感受着新農村的巨大變化,此時此刻,你想對閏土說些什麼?

2、與先生對話

同學們,從陰晦的《故鄉》中走出來,讓我們暢然的呼吸新時代的空氣。忽然有所感悟: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述,不正是今天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嗎?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美好的圖畫與“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會含笑於人間了!

請以“魯迅先生,讓我告訴您”爲題,談談你身邊的和諧社會。

六、課堂小結

《故鄉》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故鄉楊梅的可愛,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2、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本課新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學習作者是怎樣把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等特點具體寫出來的。

三教學難點

瞭解楊梅樹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

第一課時一.初讀,感知大意。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2課——(生齊)。師:在學習新課文之前,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出?示本課生字詞)你認爲哪些詞語比較難讀,找出來多讀幾遍。(生練讀)生:我覺得“吮吸”這個詞比較難讀,因爲“吮”是翹舌音,

容易讀錯。師:我們也請一行的同學來開小火車,輪流讀課文。師:聽完他們的朗讀,誰想評一評?師:同學們聽得很認真,評得很準確。現在,選你最喜歡的一段讀給大家聽,並說說這段主要講了什麼?(生選段個別讀,師根據生回答板書)

二理解詞語

三質疑四

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作家王魯彥的作品(出示課題,學生讀)師

從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麼?如果我們把題目改成“我愛楊梅”從感情上有什麼不同?(生答)師

說起描寫熱愛故鄉、思念故鄉的作品,腦海裏最先浮現的就是這兩篇:一是大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另一篇就是作家王魯彥的了。上國小的時候自然沒有什麼遊子漂泊的滄桑感,所以對那千古名句就像小和尚唸經一樣,滾瓜爛熟可是激不起一絲情感上的漣漪,而《》就不同了,常常是一邊讀一邊嘴裏泛着酸滋滋甜津津的味道,書讀完後再狠狠地咽上幾大口口水,直埋怨自己怎麼沒有生在那楊梅滿枝的江南,甚至這種貪戀楊梅的情結一直到現在還揮散不去,尤其做了老師,十幾年教書,看着一屆屆學生也宛如當年的自己那樣吞嚥着口水的樣子,更是無限感慨: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究竟有怎樣神奇的'力量呢?你們現在願意和我一起再來細細品讀一下這篇作品嗎?

二感知全文,瞭解內容師:好,現在請同學閉上眼睛,一邊聽我讀課文,一邊在腦海中展現畫面。(師配樂讀課文)師: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故鄉的楊梅的?(板書)

三逐段品讀

1.學習第二自然段。師: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沒讀懂?(生自由讀課文)師:

“貪婪”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誰查過字典?師:這個詞本來是一個貶義詞,用在這兒是要貶低楊梅嗎?師:在課文裏“甘露”指的是什麼?生:(齊)春雨。師:對!可見,有些詞語的理解不能光靠,還要放在課文裏讀讀,理解才準確。師:(簡筆畫)老師這兒畫了幾種樹葉,哪一種是狹長的?(生從衆多樹葉中指出狹長的葉子)師:其它幾種樹葉是什麼形狀的呢?請你也用一個準確的詞語來形容。(生邊指圖邊回答,用上扇形、心形、手掌形、橢圓形等詞語。)

師:在這裏作者就是把楊梅樹當作人來寫,在他眼裏,這一棵棵楊梅樹多像一個個樹娃娃呀!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課文,想象一下,這些樹娃娃在幹什麼?它們會怎麼說,怎麼笑呢?(師在悠揚美妙的音樂聲中,充滿感情地讀課文,生閉上眼睛聽,邊聽邊展開聯想)(我看到一個個樹娃娃張大着嘴巴喝着春天甘甜的雨水,都開心地笑了。我看到一羣樹娃娃圍成一圈,手拉着手,在一起開心地唱歌、跳舞。我看到一個個樹娃娃伸展開綠色的手臂,伸着懶腰,一截截地往上長。)師:我從同學們的想象中感受到這楊梅樹在快樂地成長,充滿了生命力。讓我們一塊兒在音樂的伴奏下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生配樂朗讀,讀得入情入境)

2.學習第四自然段:師:這一棵棵楊梅樹真是可愛呀!楊梅的果子就更可愛了。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生齊讀課文)師:作者是如何描寫楊梅的形狀的?請讀句子:(出示兩個句子)

1.楊梅是圓的,生着小刺?

2.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師:讀完後大家一定發現了,第一句簡單些,第二句具體些。你能比較一下,第二句具體在什麼地方嗎?師:再讀讀句子,看看從這個詞你還可以體會出什麼別的東西來?(生再讀,體會)(還可以體會到這些楊梅果特別可愛,作者特別喜歡它們。)師:用了重疊詞,不僅寫出了楊梅果的形狀,還能表現出作者對果子的喜愛之情。同學們試着讀讀這一句話,讀出楊梅果的可愛。(生練習朗讀)師:楊梅果形狀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它全身長滿了小刺。)師:請大家讀一讀具體寫小刺的句子,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小刺的。(生齊讀)師:對!作者寫出了小刺的特點。我們一塊兒來讀課文:楊梅樹結果實了,作者仔細地觀察了楊梅果的形狀,他看到……(生讀第1句),作者不僅看了,而且用手摸了,他發現……(生讀第2句),最後,作者還把楊梅果放在嘴裏嚐了嚐,感覺到……(生讀第3句,略)師:正是因爲作者對楊梅進行了十分細緻的觀察,才能這麼生動地寫出了楊梅的特點。

3.學習五自然段:師:這就是故鄉的楊梅果。楊梅果是什麼顏色的?生:(齊)紅色!師:作者很熟悉楊梅果,還知道楊梅果成熟前、成熟後顏色的細微變化。請大家默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畫出有關顏色的詞。(生默讀課文,畫詞,並在老師的引讀下感知“淡紅”、“深紅”、“黑紅”、“鮮紅”這四個詞。)師:用上這些詞,準確地寫出了楊梅果成熟時顏色的變化,師:你們能不能也象這樣說一說綠色有哪幾種不同程度的綠?(生說出“淡綠”、“

深綠”、“碧綠”、“墨綠”、“草綠”等詞)師:如果同學們在觀察事物的顏色時,也能這麼仔細地觀察,用上這樣的詞語準確地進行描寫,一定能寫好作文。師:楊梅果的顏色是多麼美麗、多麼鮮豔呀!讓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個自然段,感受它顏色的美麗。(生齊讀)師:“染滿”是怎麼一回事呢?

(用上“染”字說明楊梅的汁水給“我”的嘴脣、舌頭染上了顏色,而且這紅色能保持很久。)

4、學習第六自然段:師: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楊梅的味道,這是同學們最感興趣的,請大家自己讀一讀。(生自由讀課文)師:楊梅的味道是怎樣的?(未熟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了。)“甜津津”的意思嗎?

“津”有三點水,“甜津津”的意思是水分多、汁水甜,很好吃。)師:你們吃過什麼東西,吃起來也是甜津津的?(水蜜桃也是甜津津的。我吃過西瓜是甜津津的。還有梨子也是甜津津的。)師:說得不錯。那麼熟透了的楊梅是“又酸又甜”、“酸中帶甜”、還是“甜中帶酸”呢?師:作者把楊梅的味道寫得多清楚啊!爲了說明這一點,作者還接着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我們一塊來讀一讀。(生齊讀課文)師:同學們在以後的寫作中,也可以用舉例子的方法來說清事物的特點。

四讀寫結合,寫作練習

1在小組內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組內說,全班說。)

2佈置作業:爲一種水果寫一段介紹。(形狀顏色味道)

五結束語

這篇文章是作家在西北生病時看到窗外的綿綿細雨,不禁想到了家鄉,思念故鄉時寫的,原文可長的很哪,對楊梅還有許多精彩的描寫,比如,拿它和荔枝對比寫,“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魚目;楊梅的光色卻是生動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

還有這樣的描寫:“人家把它一船一船的載來,一擔一擔的挑來,我們一籃一籃的買了進來,掛一籃在檐口下,放一籃在水缸蓋上,倒上一臉盆,用冷水一洗,一顆一顆地放進嘴裏,一面還沒有吃了,一面又早已從臉盆裏起了一顆,一口氣吃了一二十顆,有時來不及把它的核一一吐出來,便一直吞進了肚裏。”

怎麼樣,是不是口水流出來了,快去找來原文,和課文對照着好好讀一讀,品一品吧!

《故鄉》教學設計13

一、教學內容

1、歌曲演唱《大海啊,故鄉》

2、欣賞 合唱《漁家姑娘在海邊》 琵琶獨奏《大海啊,故鄉》 《水草舞》

 二、教學目標

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達對歌曲《大海啊,故鄉》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對祖國、對家鄉以及生活的熱愛,能背唱全曲。

2、通過欣賞比較琵琶版與合唱版《大海啊,故鄉》,瞭解更多的演奏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緒異同及音響感受的異同。

三、教學重點

能充分運用力度、情緒的變化,深情演繹《大海啊,故鄉》

 教學過程:

一、欣賞《漁家姑娘在海邊》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我們身處於煙雨濛濛的江南,也有人生長在波濤翻滾的大海之濱,你們去過南國海島嗎?見過漁家姑娘在海邊織網打魚的情景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音樂走進大海,仔細聽,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單一的還是變化着的,你聽到了些什麼,彷彿能看見些什麼呢?(欣賞歌曲)

師:請向大家描繪一下你所聽所見所想的,好嗎?(生髮表意見)

師:在歌曲中有領唱還有重唱的部分,你們都注意到了,說明你們都有一雙音樂的耳朵,也很懂得觀察。

二、歌曲教學

1、師:在人們心中,海的旋律一直是涌動着的讚歌,也曾有許多詩人爲海寫下了輝煌的詩句,老師也準備了一首小詩想爲大家朗誦,大家想聽嗎?在老師朗誦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注意背景音樂中的主奏樂器是什麼?(配樂詩朗誦)生:琵琶。(古箏等)師:他們都是民族樂器,屬於彈撥類……

2、師:老師想邀請大家跟我一起來朗誦,好嗎?

3、師:那悠悠琴聲隨着海風傳到了遠行的中國海員耳旁,勾起了他們滿懷的思鄉之情,於是作曲家王立平爲電影《大海在呼喚》創作了一首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歌曲《大海啊,故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熟悉演唱這首經典老歌吧。

4、仔細聆聽,聽完後說一說這首歌曲的情緒如何,速度怎樣?(播放歌曲)

生:速度稍慢,深情地,舒緩地……

5、老師也忍不住想來唱一唱,請同學們在聽的過程中配合老師做些動作來感受一下這是一首幾拍子的歌曲。(跟範唱做動作)

生:三拍子(如有不同意見,師可以範唱讓學生再感受幾句)

6、師:這是一首盪漾抒情的三拍子歌曲,飽含着炎黃子孫對大海的深情,此時此刻此景,我們怎能不爲大海而歌唱,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份連綿的深情吧。

師:老師想讓大家用海風“WU”的聲音來跟音樂模唱。

7、師:海風的聲音真好聽,我們能不能試着將歌詞填進去,唱一唱呢?(拎難點)

8、師:這首歌曲充滿了深情,但歌曲的情緒從頭到尾有變化嗎?生:有變化,前半部分輕聲訴說,後半部分激情澎湃。

①我們來試試將前半部分輕聲唱一唱好嗎?

②歌曲中模仿遊子聲聲呼喚的高潮部分在哪裏?(大海啊……)我們來試試用誦讀的方式來感受這份激情。

③我們再用唱來表達我們的深情試試

9、師:老師想聽你們唱一遍完整的,好嗎?(跟琴演唱)

10、師:你來唱,我來合,歌聲連成一波波,老師聽了你們的歌也想參與進來,可以嗎?仔細聽老師是怎樣爲你們伴唱的?(師生合作,生唱師伴)

11、師:你能來代替老師唱一唱伴唱部分嗎?我們交換着試試唱一唱。

12、師:老師知道咱們班有很多獨唱型的小歌手,今天就請你們上來一展風采,誰來試試將前半部分領唱。

13、詩朗誦+演唱

三、欣賞《水草舞》

1、師:大海的歌引起了我們多少溫柔的懷想,古往今來,許多音樂家也譜寫了和海有關的不朽作品,今天我們再來聽聽海在其他作曲家指尖又呈現出怎樣不同的姿態呢?欣賞過程中,同學們可以根據音樂的情緒變化做響應的動作。

2、師:音樂描繪了海怎樣的姿態呢?生:平靜祥和……

3、師:此刻的音樂想海水盪滌着我們的心靈,就讓我們在水草舞的音樂聲中扮演一顆搖曳的水草吧。同學們可以跟着音樂自由地起伏盪漾。(復聽,運用道具表演)

師:海在不同音樂家的'筆下顯得時而平靜時而澎湃,這些音樂讓我們陶醉,但願同學們永遠記住這海的旋律,高唱大海之歌。

教學反思:音樂的課堂重點在於把握歌曲教學的深度,在歌曲教學中,我也設計了一步一步環節,來解決歌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由於每一次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計也無法一成不變。而在這次教學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恰恰是對學生能力的把握不足。學生就象是一座藏有寶藏的大山,在他們身上隨時都會給教師帶來驚喜,在預設不足的時候,生成也就產生了。在歌曲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再深入地挖掘下去,不要被預先搭建好的課堂框架而束縛,爲了結束而結束。歌曲就該給人以暢快淋漓之感,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課堂中都可以完全地去享受歌曲帶來的美,那麼怎樣盡情地去挖掘歌曲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力呢?這就需要教師去逐步引導,通過層層深入,如情緒、速度、力度的變化,再到歌曲演唱的形式變化,讓五年級的孩子從感性喜愛逐步摻加一些理性欣賞。當學生的學習水平達到甚至超過教師的預設時,我也在思考着,教師這時候可以做些什麼該做些什麼,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在熟悉歌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想法去演繹歌曲,加入他們的思想,歌曲也會更有他們個人的獨特味道。對,就是味道!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的味道,每個人感受的味道也不一樣,哪怕只是一個小音符的處理、一次演唱形式的變化也會賦予歌曲新的生命力,而我們想要給予學生的,不也正是這樣一種理解歌曲、演繹歌曲、創造歌曲的能力嗎?

《故鄉》教學設計14

教學要求

一、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

二、和諧地演唱二聲部旋律。

三、邊唱歌編舞蹈。

教學準備

手風琴、磁帶、錄音機

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

1.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

2.與同學和諧地演唱二聲部旋律。

二、難點

邊唱歌編舞蹈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材分析

1.《在阿維翁大橋上》

歌曲爲法國兒童遊戲歌曲。旋律平穩,節奏歡快,情緒活潑。歌曲分爲兩段。第一段爲上下句單聲部旋律。第二段爲二聲部合唱。

2.《北京的橋》

這是1991年由閻肅作詞,馮世全作曲的歌曲。歌曲運用民族調式,借鑑京劇唱腔的一些特點,通過對北京千姿百代態的橋的歌唱,歌頌了北京這座古老的文化都市幾百年的文化積澱,和改革開放以來宏偉的氣勢和壯觀的建築。歌曲由前奏、主歌、副歌以及尾聲組成。歌曲表達了對北京由衷的歌頌和讚美之情。

3.《橋》

這是一首抒情歌曲。歌曲爲G宮調式,分爲兩段。第一段,在略顯自由寬鬆的演唱中,一幅清新靈秀、錯落有致的水鄉圖景呈現在眼前,淡雅的畫面流露出思緒萬千、意味深長的情緒。第二段描繪出水鄉碧波盪漾的韻律感和人們安逸自在的生活。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在阿維翁大橋上》。

教學目標

1.能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

2.能與同學和諧地演唱二聲部旋律。

3.能根據歌曲創編舞蹈動作。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圍繞着“橋”展開話題,導入新課。

三、學唱歌曲《在阿維翁大橋上》。

(1)範唱歌曲,使學生對歌曲的內容、情緒、音調、節奏、速度有個大致的瞭解。

(2)引導學生分析樂譜。

(3)視唱歌譜。

(4)採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

(5)學唱合唱部分。

教師演唱高聲部曲譜,學生在高聲部第二小節進入。

請部分學生演唱高聲部曲譜,一部分學生演唱低聲部曲譜,輕聲合唱。高低聲部分別演唱各自的.歌詞,輕聲合唱。

(6)聽音樂,創編舞蹈

歌曲唱會之後,聽音樂引導學生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發表個人的意見,展示個人的設計。

四、小結。

五、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欣賞《橋》、《北京的橋》。

教學目標

欣賞歌曲《橋》、《北京的橋》。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複習歌曲《在阿維翁大橋上》。

三、初賞樂曲《橋》,感受音樂的情緒。

1、這首歌曲描繪了水鄉小橋的特點,請同學們再聽音樂回答,水鄉小橋有什麼特點?歌曲採用什麼音樂形式來表現?

2、歌曲以說話的口氣,長多不一的節奏,舒展的音調,描繪了水鄉小橋的特點。歌曲的第二段還是描寫橋嗎?如果不是,那麼又是歌唱了什麼?

3、作曲家在第二段裏歌唱了遊子的思鄉之情,曲調和節奏與第一段有什麼不同?作曲家爲什麼要這樣處理?

4、歌曲的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聲處,請同學們跟着錄音機學唱,體會體會應該用什麼樣的情緒來演唱。

5、再賞歌曲《橋》,介紹自己所知道的橋。

6、初賞歌曲《北京的橋》。

7、聽歌曲《北京的橋》,與歌曲《橋》做比較,那首歌曲更像北方音樂,那首歌曲更像南方音樂。

8、再賞歌曲《北京的橋》。

(1)感受歌曲的情緒,說說歌曲的基本情緒。

(2)根據音樂的變化,說說歌曲可以分爲幾個部分。

(3)跟着錄音哼唱,說說前奏、間奏、尾聲在歌曲中表達了什麼情緒和意思。

(4)跟着錄音哼唱,說說歌曲的主歌和副歌音樂有什麼不同。

四、小結。

五、課後反思

《故鄉》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環境描寫的分析,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情感。

2.理清小說的線索和故事情節,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外貌等描寫的體會,分析人物性格,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情感,進而理解作品主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關鍵語句的分析,體會環境描寫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2.通過自主閱讀、合作討論理清情節。

3.合作探究,閱讀分析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文章主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封建主義、帝國主義不僅是舊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在思想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體會作者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隔膜的憂慮,以及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着信念。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對環境描寫的分析,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情感。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及多種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說主題。

教學難點:

1.理解人物內心複雜的情感。

2.結合背景,多角度理解小說主題。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合作探究、比較分析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調動學生表達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默讀和朗讀來完成的。

2.合作探究,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總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方法。

3.在課文主題理解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理解的多樣性,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深入探討,得出自己的見解。

四、教學過程

(一)朗讀導入

1.請學生朗讀第十二自然段開頭和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進故鄉時……沒有一些活氣。”

2.請學生感知並總結景物有何不同。

3.教師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明確。

前者是“我”回憶中二十年前的故鄉景象:明朗、美麗、令人神往;後者是“我”眼中所見二十年後的故鄉實景:晦暗、蕭條、令人感到悲涼。

二十餘年過去,故鄉在“我”眼中發生了巨大變化,其原因何在?作品中的“我”又懷有何種感情呢?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走進文本。

【設計意圖】通過對環境描寫的感知和分析導入,引發學生對創作背景的探究興趣。並注意在後面對人物進行分析的環節勾連體會環境描寫對突出人物和深化小說主題的作用。

(二)感知學習

1.瞭解寫作背景。

(1)指名學生結合資料,介紹寫作背景,教師總結。

辛亥革命後,封建zhuan制政權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軍閥統治。帝國主義操縱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控制了政治和軍事力量。中國農民在封建主義、帝國主義雙重壓迫下日益貧困,過着毫無希望的生活。

小說《故鄉》寫於1921年1月,後被編入小說集《吶喊》,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遷居來京,親眼看到故鄉的衰敗凋零和農民的貧苦,心生悲涼,感概萬千,一年後就以自己所見所感爲素材,創作了這篇小說。“我”雖不是作者本人,但是反映了作者的情感。

(2)結合資料介紹作家、作品。

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本文選自《吶喊》(小說集)。其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初讀課文,設計學習任務。

(1)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部分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每部分內容。

(2)閱讀課文,選擇任意一個人物,進行復述介紹。

可供選擇的人物:少年閏土,中年閏土,青年楊二嫂,中年楊二嫂,“我”。

要求:認真閱讀課文,標畫段落。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大概閱讀時間爲15分鐘,在課堂練習本完成要點歸納。交流時複述語言要簡潔明瞭。

【設計意圖】文章的篇幅較長,採取分段的形式有助於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基本內容;複述介紹人物,有利於增強對人物的瞭解。

(三)探究人物形象

再讀課文,引導小組內討論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對比手法。

1.分析閏土形象。

分小組朗讀描寫閏土的段落:12~30自然段;第55~76自然段。

設計討論問題:

這些段落之間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對比)

這些段落從哪幾方面進行對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什麼?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尋讀原文,並作出分析與總結。

(1)外貌對比。

少年閏土:“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的少年英雄形象。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苦難的生活折磨,精神面貌發生了變化,命運悲慘。

(2)動作、對話對比。

少年閏土:通過對“雪地捕鳥”“月夜瓜地刺猹”“講述海邊撿貝殼”等情節的分析,看出閏土活潑開朗、聰明勇敢、多知勤勞等特點。可以從對話描寫的分析和對省略號的分析中進行總結:生氣勃勃的閏土,心裏不僅有無窮無盡的稀奇事,還有令人讚歎的能力。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開口改稱“迅哥兒”爲“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爲飢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的束縛。此處語言的描寫,閏土用斷斷續續的話語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並訴說自己的苦狀。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體現出麻木遲疑、有苦難言,幾處省略號更是表明閏土心裏有說不盡的苦處。

還可以有選擇地從下面兩個角度進行對比。

(3)閏土對“我”的態度前後對比。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體現了閏土對“我”情真意切,小夥伴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證明“我”和閏土之間已經形成了 “厚障壁”,即精神隔膜,閏土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我”搬家給他東西,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證明他將希望寄託於神靈,愚昧麻木。

【設計意圖】學習課文運用多種描寫方式展示人物形象,刻畫人物的性格。

(4)小結。

小說通過對比,揭示了以閏土爲代表的舊中國貧苦農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他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原文語句尋找,抓住關鍵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楊二嫂形象。

(1)自由朗讀39~52自然段,畫出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的具體句子,分析楊二嫂二十年前後的性格變化。

例: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分析這句中所用的描寫方法及作用。

此句運用了神態、語言描寫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楊二嫂從青年時頗有姿色的“豆腐西施”,變成了尖酸刻薄、兇悍潑辣的恣睢小市民的形象。

(2)討論:楊二嫂這個形象能否刪去?說明理由。

3.教師引導,學生筆記總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說《故鄉》是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的描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塑造出鮮明典型的人物形象的。

(四)主題探究

1.提問:在離開故鄉時,爲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

因爲“我”的希望是:希望後輩有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比較茫遠,擔心難以實現。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不同於“我”、閏土、楊二嫂的生活,是消除封建思想、黑暗社會等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新生活。這是一種打破尊卑、超越物質、充滿純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2.“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怎樣理解這句話?

教師在討論的基礎上總結。

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踐,等於沒有希望。以路爲喻體,形象地說明了美好的新生活要從實踐中獲得,並要有推翻舊社會、爭取新生活的勇氣與信心。

【設計意圖】通過體會結尾部分的語言,培養閱讀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小說主題。

(五)拓展延伸

教師導語並設計問題:在課文的分析中,我們重點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對於敘事主體“我”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有哪些理解與思考?

【設計意圖】本題難度較大,分析小說敘事主體的特點和作用,爲進一步理解文章主題作拓展。

(六)佈置作業

1.閱讀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其他篇目。

2.蒐集關於思鄉的詩詞名篇。

【設計意圖】1.對這部小說集能形成整體的認識。2.瞭解其他描寫故鄉的佳作。

標籤:故鄉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