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故鄉》教學設計15篇

設計3.11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故鄉》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故鄉》教學設計15篇

《故鄉》教學設計1

  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這篇小說,深刻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所以學習這篇文章要從歷史和 社會演變方面入手,進而加強對主題的理解。

【學生分析】

學生對時代背景不瞭解,應該對學生加強對背景的講解,理解主題思想。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整體感知小說故事情節,理清小說中的人物及關係。

2、能力目標:

品味文中景物描寫及作用。

3、思想目標:

感悟閏土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及多種描寫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理解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媒體手段】

掛圖、投影、錄音。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後,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沒有翻身、解放,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麼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銳的感覺進行認真分析,寫下了《故鄉》這篇小說。

二、課前預習

1、給字注音。

2、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故鄉》選自魯迅短篇小說集《吶喊》,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後十年的中國農村社會情況。

三、合作探究

四、整體感知

小說以“我”回故鄉活動爲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安排情節,着重描寫了楊二嫂及閨土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與剝削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象,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衆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五、合作交流

1、交流1:

這篇小說行文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是什麼?

這篇小說以“我”回故鄉爲線索、主要人物有“我”、閏土、楊二嫂。

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交流2:

1~5節寫“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故鄉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這樣寫的作用?

景象“蕭條”心情“悲涼”勾畫了一幅蕭條故鄉冬景圖,表現帝國和封建壓迫下中國農村的破產的悲慘情況,爲閨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

3、交流3:

12節寫“我”記憶中的故鄉怎樣?作者描寫了怎樣一幅圖畫?這幅圖畫有什麼特點?

記憶中的故鄉非常美麗,作者用美麗的景物作爲少年閏土形象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 故鄉的象徵,與現實故鄉形成鮮明對比。

4、交流4:

閱讀描寫閨土的段落,感悟閏形象。

從外貌、語言、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性格特點來分析。

5、交流5:

閨土變成“木偶人”的原因?閏土的變化說明什麼?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閏土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

6、小結:理解小說的景物描寫及閏土的形象描寫,使我們瞭解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民破產、農民痛苦的現象。

景物描寫是小說中的自然環境

對人物分析抓住肖像、語言、動作描寫。

六、課外延伸

你的故鄉以前怎樣?現在怎樣?從變化中你得到什麼感受?

【板書設計】

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景:蕭條

情:悲涼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感悟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

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3、思想目標:

體會作者的感情、樹立遠大理想而奮鬥的信心和決心。

【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1、“我”回故鄉時見到景物有何特點?心情如何?

景物蕭條、心情悲涼。

2、在故鄉,着重描寫了哪兩個人物?

閏土和楊二嫂。

3、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反映了辛亥革命革命後,由於革命的不徹底,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痛苦的社會現實。

二、合作探究

三、整體感知

《故鄉》着重向我們展示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變化,反映了城鎮市民的貧困化。從這兩個人物身上,“我”想到了“希望”以及爲此而奮鬥的信心。

四、合作交流

1、交流1:

楊二嫂的前後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豆腐西施:安分守已。

今日:尖刻。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辛亥革命革命後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廣度和深度。

2、交流2:

畫出文中表示希望的句子,並理解含義:

我想“希望 …… 成了路”。含義是希望的有無取決於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不會實現,全句強調要爲新生活的到來而努力奮鬥。

3、交流3: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4、交流4:

閏土、楊二嫂形象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作者對閏土和楊二嫂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閏土舊中國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他的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楊二嫂是被損害的小市民形象,他的變化使人民看到小市民日益貧困化,作者對閏土同情,對楊二嫂身上的惡性批判,對她的處境同情。

5、小結:

感悟楊二嫂人物形象。

對比是魯迅小說常用的手法。

五、課外延伸

李明同學因貧困綴學,在家裏,他心情低落,請你從《故鄉》中摘抄一段話來鼓勵李明。

【板書設計】

閏土:貧困農民

楊二嫂:城鎮小市民

“我”:知識分子──充滿希望

《故鄉》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故鄉》是一篇小說,重在寫故鄉的人物變化,但是描寫少年閏土的片段歷來膾炙人口,讓人印象深刻。學習這課,首先要注意小說的體裁特點,瞭解人物、情節、環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閱讀小說,分析小說,把握小說的主題。其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閱讀小說,既是一個接受的過程,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見解。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說的語言,從中得到啓發,並不斷積累,提高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

學生分析:

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事物有一定的認識和分析能力,也能夠獨立的思考問題了,於是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的加深問題的難度,讓學生能夠有自己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是非常關鍵。於是,根據本階段學生的特點和教材本單元的教學要求與提示,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及相關作品,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掌握文章生字新詞,並且理清小說的線索和故事發展的情節。

2、能力目標:學習文中景物描寫、人物刻畫的表現手法,並且學會運用對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深入思考文中人物發生變化的原因理解文章主題。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故鄉的意識,在生活中要勇敢的追求希望,敢於前進。

教學重點

1、掌握小說採用對比手法來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1、理解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日漸衰敗和農民生活日益困苦的根本原因。

2、理解本文結尾的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義與作用。

教法、學法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體現學生主題,老師主導的學習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準備採用一下的教學方法:

1、導讀式

2、點撥式

學習方法:

1、掃描式(即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文中摘取有用信息)

2、討論式

3、小組彙報

教學時數

二課時

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導入新課:

出示掛圖:少年閏土的“月下刺猹圖”,老師邊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上閏土的形象特點。

好,那大家知不知道老師描述的是誰啊?(閏土)。不錯,正是閏土,是少年時期的閏土。《少年閏土》是我們國小是學習的一篇文章,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的這篇《故鄉》,去看一看魯迅兒時的故鄉是什麼樣的,當他20年後回到故鄉時,自己兒時的夥伴閏土又變成了什麼樣子?到底是什麼使他們發生瞭如此的變化呢?好,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魯迅的《故鄉》。

本設計的意圖是以圖片形式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讓學生自己總結國小時學過的“少年閏土”的形象,同時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背景介紹:

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就以這次經歷爲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

3、作家、作品介紹:

魯迅,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

詩集:《野草》;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

此步驟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己查找資料完成對魯迅的認識,課堂上讓同學們相互補充。設計這一步驟是因爲魯迅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和文學家,應對作者有更多的瞭解。

(二)進入新課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全文可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一片破敗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6—77):“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着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說的主幹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寫“我”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天真無畏、深厚的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閏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第三部分(78—末):“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心。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把握文章內容,給學生一個“初步”的印象。

(三)疑難探究

1、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閏土的相關語段、語句。

潤土前後30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說明了什麼?

(1)外貌變化:

(2)動作、語言的變化:

(3)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變化:

(4)小結: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悽慘的苦人兒。

作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和燭臺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2、楊二嫂人物形象: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楊二嫂的句子。

文中對楊二嫂進行了那幾方面的描寫?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此題意在讓學生探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要抓住題幹對這類人生活的概括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補充;可以反思閏土的現實生活,構建“新”的生活。

(四)課堂小結

本文善於運用對比手法,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在鮮明的對比中,塑造了楊二嫂的形象: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1

《故鄉》教學設計3

【設計思想】

課文不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例子,閱讀教學不能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具體的課文,而應該着眼於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

本教案從營造輕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穫;並在本文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授與給小說閱讀的方法,爲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提供借鑑。

【實施方案】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2、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揣摩、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摘抄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本文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寫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教師導入:同學們喜歡不喜歡讀小說?能說說你們是怎樣讀小說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創作於1921年的一篇小說《故鄉》,並通過這篇小說的閱讀,探討閱讀小說的方法。

學生交流預習情況:

1、讀各自圈劃查注的生字詞,交流自學生字詞情況。

2、從名、時、地、著、評方面說說作者及《故鄉》創作情況。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2、根據你對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在原題目《故鄉》前加上定語。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預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1、討論課文的敘述的線索和小說的結構層次。

(學生髮言討論後明確:小說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小說,按時間先後爲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複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2、學生展示各自在題目故鄉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語,並引用文本信息闡釋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本文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和“我”;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小說是怎樣來描寫閏土這個人物的?從哪些方面去對比?請細讀課文,蒐集信息,完成下邊的表格。

(用小黑板或投影顯示以下表格。)

對比內容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動作、語態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裏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生活態度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

──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3、從表中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討論並歸納: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是封建統治的壓迫,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4、“我”對閏土的態度前後有什麼不同?爲什麼?閏土這個形象表現什麼樣的主題?

明確:當年,“我”因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羨慕不已;現在,“我”爲閏土與我之間的不瞭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冷漠、隔膜。閏土這個形象閏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羣衆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5、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爲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討論並歸納:其實這也是一種過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從更廣泛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係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6、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五、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說語言的含義。

1、同學們對這部分課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爲什麼?

(讓學生從內容和語言方面談個性感受。)

2、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3、面對回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當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着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牆”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4、“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討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討論並歸納: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爲什麼“害怕”?

討論並歸納:因爲魯迅當時還是個進化論者,這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麼實現,“我”無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6、爲什麼說“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討論並歸納: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 “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在學生討論後歸納: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於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希望纔有實現的可能。

六、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老師告訴過大家這麼一句話:“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在文本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彙,爲今後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詞語作業,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後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

2、挑生讀一讀各自摘抄的詞語、句子、段落。

七、回顧過程,交流收穫

1、《故鄉》這篇小說,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通過本文的閱讀,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和收穫?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並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後的小說閱讀中去,反覆訓練,形成能力。

八、拓展訓練,佈置作業

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並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板書〗

小說閱讀方法:感知內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積累語詞。

《故鄉》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細雨如絲、貪婪、吮吸、伸展、狹長、端午節、桂圓、觸到、細

膩、汁水、甜津津、豆腐、雖然、酸味。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楊梅的特點,體會作者喜愛故鄉楊梅的感情。

4、領悟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思想教育:體會作者喜愛故鄉楊梅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抓住作者寫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抓住重點留心觀察的方法。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質疑導入:

1、齊讀課題。

2、提問:這個題目包括幾個意思?分別是什麼?

(這個題目包括兩個意思:一是“我愛故鄉”,二是“我愛楊梅”。)

(1)“我愛故鄉”主要寫什麼?(故鄉)(2)“我愛楊梅”主要寫什麼?(楊梅)

(3)“我愛故鄉的楊梅”主要寫什麼?(作者喜愛楊梅,看到楊梅就想起故鄉,本文借讚美楊梅抒發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二)自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並藉助自學生字、詞。

1、學生通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思考:課文從哪些方面描寫故鄉的楊梅?(課文從楊梅樹、楊梅果兩個方面介紹故鄉的楊梅。)

2、學生自讀課文,標畫出生字、新詞。

3、學生藉助認識生字,瞭解字義。

(三)檢查自學。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2、注意糾正誤讀音。

(四)讀詞語,理解詞義。

(五)閱讀課文,明思路。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本文先寫什麼?再寫什麼?

引導學生總結出本文按先總述後分述的順序,先總寫“我”愛故鄉的楊梅,然後分別從楊梅樹、楊梅果兩個方面具體描寫楊梅,抒發作者對楊梅的喜愛和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2、哪一部分寫得詳細?爲什麼?

讓學生認識到作者觀察細緻、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描寫楊梅果用了四個自然段,從形、色、味三個方面進行了生動具體的描寫,層次分明,特點準確。

(六)學生再讀課文,鞏固複習。

(七)作業。

1、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按要求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學習第1自然段。

1、思考:“我”爲什麼愛楊梅?楊梅有哪些可愛之處呢?

(“我”的'故鄉在江南,那裏是楊梅生長的地方。“我”看到楊梅便會想到故鄉,“我”熱愛家鄉,所以喜愛楊梅。

作者從楊梅樹可愛,楊梅果好吃兩個方面介紹了楊梅的可愛之處。)

2、文中寫楊梅樹和楊梅果兩部分,哪一部分內容寫得詳細。

(寫楊梅果。作者從形、色、味三個方面作了具體的描述,內容十分詳細。)

(三)學習第2自然段。

1、出示填空練習。

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______春天的甘露。它們____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____。

2、填好後讓學生朗讀。

3、想一想這段話有幾句?分別寫的是什麼?

本段有兩句話,第1句寫楊梅樹需要春天的細雨。第2句寫楊梅樹生長得茁壯茂盛。

4、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說說所填寫的詞語“貪婪地吮吸”、“伸展”、“歡笑”這些詞語的意思,想一想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貪婪地吮吸”、“伸展”、“歡笑”本是描寫人的行爲、心理特徵的詞語,作者採用擬人的寫法,寫出了雨中

的楊梅樹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十分惹人喜愛,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5、應該怎樣朗讀?

應讓學生在朗讀中注意採用欣賞、讚美、歡快的語氣朗讀這段話。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體會。

(3)指名朗讀後齊讀鞏固。

(四)學習第3至6自然段。

1、指讀課文。思考:作者從哪幾方面介紹楊梅果?

2、指名回答:形狀、顏色、味道。

3、指讀第4自然段,本段有幾句話?讓學生找出描寫楊梅果形狀的句子讀一讀。

4、出示按課文內容填空練習:

(1)楊梅(),和()一樣大小,遍身生着()。

(2)等楊梅(),刺也(),平了。摘一個放進嘴裏,舌尖()楊梅那(),使人感到()而且()。

(3)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填空。

(4)作者是怎樣觀察楊梅果的形狀的?

(看到的:楊梅果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感覺到的:放進嘴裏,舌尖感到平滑、細膩。)

(5)從哪些描寫可以看出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親自品嚐“平滑的刺”和“細膩而且柔軟”,這些細緻的描寫都表現出作者對楊梅果的喜愛之情。)

(6)讀課文,體會情感。

(7)小結學法:

讀文找句,解詞明意。

聯繫觀察,體會情感。

5、楊梅果的顏色是什麼樣兒的?讓學生用以上學法學習第5自然段。

(1)讓學生默讀第5自然段,

(2)讀後完成填空練習。

楊梅先是____,隨後變成____,最後____。

(3)討論“幾乎”是什麼意思?顏色的變化說明了什麼?

“幾乎”是將近於、接近於的意思。顏色的變化說明楊梅果逐漸成熟。

(4)文中哪些描寫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紅嫩的果肉,嘴脣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鮮紅的汁水。”

在這句話中作者對果肉、汁水的顏色的描寫,流露出了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6、學生自讀第6自然段。

(1)出示思考題:作者怎樣寫楊梅的味道?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對故鄉、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2)分組討論。

(3)各小組推薦代表回答。

經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作者寫楊梅果的味道是抓住由生到熟、由“又酸又甜”到“甜津津的”的特點描寫的。重點對小時候吃楊梅吃得太多把牙酸倒的事,進行了具體的描寫,使人覺得真實自然、充滿情趣,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楊梅、對故鄉的喜愛之情。

(4)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五)、總結全文。

(六)、佈置作業。

枝條

樹葉子

20我愛故鄉的楊梅形狀

果顏色

味道

課後小記:

《故鄉》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故鄉的小路》這是一首優美深情的歌,通過對故鄉小路的描述回憶起童年的幸福時光,表達了對母親,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歌曲採用大調式,與週期性的變化的節拍,單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曲調平穩,着重表現對往事的回憶。第二部分:合唱部分,情緒較爲激動抒發了對故土和親人的思念。結束:以哼鳴重複末樂句的後半句,彷彿還沉浸在無窮的思念之中。在歌曲的演唱過程中掌握弱起、變拍子和升記號等樂理知識。 學情分析:

經過國小五年的音樂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審美能力。通過老師的引導,能用他們喜歡和擅長的演唱、聆聽、朗誦、表演、創作等多種形式來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同時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不斷成熟,他們渴望被認可,也更敢於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音樂感悟和個性獨特見解。

設計思路:

從相關的音樂導入思鄉主題,通過演唱的歌曲,情感處理,啓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歌曲的意境,表達綿綿的思鄉、愛鄉之情。

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歌曲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教育學生要珍惜童年的美好時光。

【知識與能力】:能熟練而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通過創編擊拍動作,瞭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樂曲的特點,加強對變拍子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通過聽唱法學習歌曲,進一步提高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用柔美的聲音演唱。

2、把握歌曲的三拍子、四拍子的變拍子節奏。

教學難點:

運用優美的歌聲抒發思鄉之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樂理知識卡片、電子琴等。

教學方法:練習法,合作法,自學與聽唱結合法,比較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歌曲《鄉間的小路》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曲《鄉間的小路》,請同學們把書翻到28頁,然後聽聽這首歌曲的歌詞是什麼內容?歌唱者想表達什麼思想感情呢? 學生自由回答(老師啓發,引入課題) 板書課題:故鄉的小路 (畫小路) 二、新課教學:

(一) 說故鄉

學習好資料

歡迎下載

請一至兩位位從外地轉過來的同學說說發生在故鄉的事、說說故鄉的人和景。

設計意圖:通過班上個別從外地轉來的孩子的講述,使班上其他同學感受懷念家鄉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二)唱故鄉

1、欣賞《故鄉的小路》

思考:這首歌給你的感受是怎樣的?你最喜歡的歌詞是哪一句?

2、邊聽邊分組討論交流上面的問題,請幾位同學回答。

3、學唱《故鄉的小路》的歌譜。

(1)師教唱歌譜:(唱譜只要求熟悉不要求熟練)

教師唱……學生唱……(注意升fa的音準以及附點的'時值。) ······跟琴學唱······前半部分用lu唱(男生),後半部分用la唱(女生)。

(2)你們發現這段歌譜在節拍上有什麼與衆不同的地方嗎?

(3)講解變拍子。板書:變拍子

#記號

弱起

自由延長記號 設計意圖:在演唱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比單一的講解更人性化。

4、變拍子游戲。

5、學唱歌詞。

(1)師教唱歌詞;師唱譜生添詞;師在琴上彈奏生跟唱歌詞。

(2)用哼鳴重複末樂句的後半句,讓你聯想到了什麼?結束句彷彿人們沉浸在無盡的思念之中,情真意切,餘味無窮。

學習好資料

歡迎下載

(3)跟伴奏帶完整演唱歌曲。

用真摯樸實的感情來表現歌曲,用連貫流暢的聲音演唱。老師和學生共同演唱。

設計意圖:根據歌詞,層層深入,讓學生在大家一起營造的思鄉氛圍中得到歌曲情感的昇華,併產生共鳴,把“作者故鄉的小路“變成“我故鄉的小路”是對作品積極有效的三度創作。

三、歌曲的藝術處理

1、師範唱。

2、分組交流討論:你覺得老師那一句唱的好聽?你能唱好那一句?

給大家展示一下好嗎?

3、跟着伴奏音樂用優美的聲音有感情的唱一遍。

四、念故鄉

1、下面請同學們就自己收集圖片照片和自己小組的同學討論交流一下這些圖片和照片的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表達的情感更能打動人心,讓同學們深深體會思念故鄉或者對自己家鄉的情感,進一步昇華情感這一主題。

(五)課堂小結

(播放《誰不說俺家鄉好》)

師: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故鄉的小路》,體會到歌曲中深深地思鄉之情。同學們學的都很認真,掌握的也很好,在這裏提出表揚。我們雖然沒有離開自己的家鄉,不能真切體會到離開故鄉的哀傷,但做爲一名國小生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家鄉,珍惜美好的學習時光,立足本職,好好學習,將來把自己的家鄉建設的更美麗!

五、作業:

以美麗的家鄉爲題,畫一幅《家鄉好》的作品。

《故鄉》教學設計6

一、教學要求:

1、知識點: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瞭解楊梅樹和楊梅果的特點。

2、訓練點: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教育點:體會作者喜愛楊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4、創造點:合理板書;具體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

二、教學重點:

深入瞭解楊梅樹的樣子和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三、教具、學具準備:

1、教具:文字投影或小黑板、楊梅圖。

2、學具:帶上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

四、教學時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二、交代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明確目標。

三、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2、字詞交流,認識字詞,理解詞義。

四、再讀課文,學會生字詞。

1、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故鄉的楊梅的?

(從樹和果兩方面寫楊梅;從形、色、味三方面寫楊梅果。)

五、學習課文一、二自然段。

思考、討論、背誦:故鄉的楊梅樹是什麼樣子的?

六、作業。

1、抄寫生字和課文練習4的詞語。

2、下節課帶一種自己最喜歡的水果。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深入瞭解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寫作的方法;感情朗讀和背誦4-6自然段;具體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在江南細雨如絲的季節裏,一棵棵楊梅樹快活地舒枝展葉,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端午節過後,楊梅樹上就掛滿了楊梅,那麼,楊梅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它的味道又如何呢?

一、自讀4-6自然段,分組討論學習。

(一)自讀課文4-6自然段。

說說你最喜歡楊梅的哪一個方面?爲什麼?(學生自讀,教師巡迴傾聽、反饋)

(二)分組自學討論4-6自然段。

1、分組:按學生意願分成形狀、顏色、味道三個小組(教師放置座牌)。

2、自學討論交流:

三個參考問題:

自讀思考,然後討論:

1、你研究的這段話寫了楊梅果的什麼特點?(標出重點詞,板書)

2、作者是怎樣把它的特點具體寫出來的?(可批註)

3、請你試着讀讀這段話,體會作者的感情。

學習要求:

①自讀思考;

②組內討論交流;

③學習其它小組的內容。

二、小組彙報學習情況,引導讀背。

(一)這段話具體寫了楊梅果的什麼特點?彙報時可以結合板書。

(評比:貼楊梅果)

形狀: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顏色:淡紅→深紅→黑,果肉新鮮紅嫩,汁水鮮紅。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二)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具體寫出來的呢?

(評比:貼楊梅果)

形狀:先寫圓,再寫大小,最後寫刺,寫大小時和桂圓作了比較。又寫了刺的`生長變化;最後寫了作者把楊梅果放進嘴裏時對刺的感受。

顏色:先寫了顏色的變化,再講了變黑的原因,最後寫了果肉、汁水的顏色。(重點指導,引導朗讀。)

味道:先寫了味道的變化,再以自己小時侯的事情說明楊梅甜津津中仍帶酸味,讓人讀來真實、自然。

(三)引導質疑:

三個小組根據自己重點自學討論的情況做了彙報,到這兒,對於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嗎?

(四)整體讀文,體會感情。

把三個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注意邊讀邊體會作者的感情。(齊讀)

這幾段話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喜愛楊梅,熱愛故鄉)

(五)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下來。

(六)總結作者觀察、寫作事物的方法。

作者爲什麼能寫得這樣具體生動、真實感人呢?

①作者有熱愛家鄉,喜歡楊梅的感情。

②觀察細緻,抓住了特點:摸、嘗;靜止狀態;生長變化。

③寫作有順序,有方法:作比較、抓變化、舉實例、講原因、寫感覺。

四、練說:

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

展示、觀察自己帶的水果。

自由練說,注意觀察仔細,說得具體,講出自己的感情。

同桌練習介紹,互相修改、補充。

抽生上臺介紹,點評。

五、作業。

根據練說進行課後練筆,在教室作文展示欄展示。

《故鄉》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故鄉》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教讀篇目,這一單元選編的是一組寫少年生活的小說。《故鄉》是魯迅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以敘事主人公“我”回鄉遷居的經歷爲線索,描述了那一時代中國農民的生活際遇與精神病苦,抒發對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相互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學情分析:

這是魯迅的一篇小說,相對之前的文章來說較長,學生讀起來花的時間就不少,但對於文章部分內容學生卻並不陌生,文中關於閏土和魯迅的故事學生以前學過,自然興趣較濃,先從分析文中閏土、楊二嫂以及“我”的性格入手,突出一個“變”字,學生學起來應該相對簡單。

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把握閏土、楊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標:1、理解小說運用重複、對比來刻畫人物、展現主題的寫法。

2、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等描寫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德育目標:1、理解魯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改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2、珍愛新生活,樹立爲遠大理想而奮鬥的決心和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1、分析人物形象,並探討人物發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2、理解小說的思想內涵,思考社會人生。

難點: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學生仔細深入地誦讀,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討探究法

因爲時代原因和魯迅特有的風格,對於文章主題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

握,應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和合作交流,在研討過程中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上次課我們熟悉了課文內容,有哪位同學可以簡單的複述一下。

(回顧上次課的教學內容,自然引入到這節課對於在文章關鍵人物的分析)

二、學生精讀,把握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閏土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運用前後對比的方法,從不同角度寫他的變化。那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進行對照的?通過對比來突出了什麼?

學生合作交流後回答

作者從三個方面來對照,一是外貌的對照,二是動作、對話的對照,三是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的對照。

(學生應該很容易的找到這些對照的地方,從對比中看到前後的不同,從而可以得到第二問的答案,讀出結論,這不是個人的悲哀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哀,進而分析社會原因,思考社會人生。)

三、個性化閱讀,評價人物。

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

(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可以鍛鍊他們的歸納整理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這篇文章的篇幅較長,從分析人物入手,全面的宏觀的瞭解課文內容和主題也是一個好的切入點。)

四、課堂小結

(教師帶領學生歸納人物形象,給學生梳理文章脈絡。)

板書設計:

1、外貌對照

2、動作、對話對照

原因:社會制度的黑暗

3、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對照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爲主體,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爲課堂的支配者,由點到面,從人物分析入手,進而深入到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學生也可以將長的文章切短來學,可以說是成功的,達到了教學目標。

《故鄉》教學設計8

一、導課: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2課,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初讀了課文並學習了本課的生字。下面老師檢查一下同學們掌握生字的情況。(接力賽讀卡片)

二、同學們讀得非常好,現在誰來告訴老師這篇課文主要給我們介紹了什麼?誰還願意說一說?

(生:介紹了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

三、你們想看看美麗的楊梅樹嗎?(生:想)

(1)請同學們看老師出示的這幅圖,想一想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給我們介紹了美麗的楊梅樹?

(2)請同學們自讀這一段,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什麼?(①狹長、四季長綠)

你還讀懂了什麼?

(②甘露就是春天的雨水,③春天的'雨輕輕地、④細細地)

作者把楊梅樹當作人來寫,你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貪婪、吮吸)(伸展、歡笑)

A誰來說說貪婪是什麼意思?

(不知滿足)

B婪吸呢?(同學們跟老師一起來吮吸甜甜的果凍)

楊梅樹像小朋友一樣不知滿足的吸取春天的雨水,它就會長得很茁壯,旺旺的。從哪一個詞語中你體會到的:(歡笑)

作者把楊梅樹寫得很美,儼然一個可愛的孩子。

C通過這一自然段的學習,楊梅樹勃勃的生機和親切可愛的形態彷彿現在就在我們面前,老師要把這種感覺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你們聽聽老師用什麼語氣來讀。(喜歡,讚美)

誰敢跟老師比一比?

四、同學們讀得很好,現在請同學們接着看這幅圖

(課件掛梅)

端午節過後楊梅樹上掛滿了楊梅,楊梅果又可愛在哪兒呢?請同學們默讀4、5、6自然段,想想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楊梅果的可愛的。板書:(形、狀、顏色、味道)

(1)那麼你們想先了解楊梅果的哪一方面

(形狀)

大家都想知道楊梅果什麼樣?請姓齊讀第四自然段,男生找答案,說說你們聽懂了什麼?

(男答:圓圓的、小刺)(成熟前楊梅沒小刺、又尖、又硬)師:楊梅沒熟時遍身長滿小刺,長熟以後那小刺讓人感到細膩而柔軟。這都是作者親身感受到的,作者把這種感受寫得很真切,在以後的寫作中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方法。

(2)下面請同學小組學習5、6自然段,把學懂的問題講給同學聽,不懂的問題講給老師聽。

(生:楊梅的顏色先是淡紅,然後深紅,最後幾乎黑了)出示句子請同學觀察去掉幾乎行嗎?爲什麼不行?(生:因爲楊梅果不是黑色)誰能證明楊梅果不是黑色?(因爲請輕輕咬開它)現在請同學再看句子這樣換行嗎?(去掉先是、隨後、最後)(沒有把楊梅顏色慢慢變化的過程描寫出來)

(3)剛纔的討論你們還學懂了什麼呢?(味道:甜中帶酸)(

生:我們小時侯一次吃楊梅吃得太多,連豆腐也咬不動了。)作者把這種感受寫得很真切,你有過這樣的感受嗎?誰來說說?

(4)剛纔是你們學懂的問題,你們不懂什麼?

(生:作者爲什麼要寫楊梅樹,他想說明什麼?)作者的故鄉在哪兒?楊梅是自己故鄉盛產的水果,通過寫楊梅表達自己對故鄉的熱愛。

五、同學們再看看我們還有哪個自然段沒有學習?(第三段)齊讀

這一段和上下文有什麼聯繫?(聯繫上下文的作用)我們把這樣的段落叫做過渡段。再看看這一自然段又和4、5、6、自然段有什麼關係?(總分關係)

六、誰能按照這種總分的方法說說你喜歡的水果?

七、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作者的故鄉在江南,通過寫楊梅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同時學會了用先總後分的方法說說自己故鄉的水果。

《故鄉》教學設計9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

2、把握閏土、楊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標

1、掌握從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2、理解小說運用對比來刻畫人物性格,突出主題的寫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題

德育目標

1、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2、理解魯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方法:

講析、討論、朗讀

教學用具:

課件、投影儀、計算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情節結構,談談對小說人物的印象。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好的文章總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它會讓你或歡喜或悲哀,或豪情萬丈,或悒鬱滿懷。《故鄉》是一篇很好的小說,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多個國家收入教科書中。上一節課,我們讀了一節課的課文,那麼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有怎樣的心情?

二、研讀,分析人物

1、在課文結尾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爲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學生讀課文思考回答,(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2、提問:故鄉的景色怎樣?這一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學生思考回答: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着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插播幻燈)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髮展變化進步,可爲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繫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爲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老師: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3、提問: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運用了什麼方法刻畫人物來表現“我”的悲哀?

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的變化使我悲哀。要求學生列表比較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插表格)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適時點撥、啓發。)師生共同歸納梳理:外貌的變化、與我的距離、生活的現狀、精神的麻木、寄希望於偶像。

小結: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得滿臉愁苦、麻木遲鈍,成了一個木偶人。

4、提問:爲什麼閏土變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課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爲什麼他在少年時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爲“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這裏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的一套封建禮法關係,以及這種禮法關係所維繫着的封建觀念。他已經沒有反抗現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成爲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木偶人。

歸納: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由於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勞苦大衆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5、提問:楊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畫的一個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過對比,寫出楊二嫂的變化。細讀課文找出楊二嫂的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的關鍵詞語,分析一下楊二嫂有什麼變化。(插幻燈片)

明確:肖像“凸顴骨”,“薄嘴脣”,“細腳伶仃的圓規”

(尖刻、能說會道、令人可鄙)行動“……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順手牽羊,明索暗偷)

小結: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6、提問:楊二嫂爲什麼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討論並歸納:因爲農村小城鎮的'破敗、貧困的生活,小市民市儈的惡習使楊二嫂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如果說閏土的麻木讓人同情,那麼楊二嫂就令人可嘆可鄙了,他們被生活壓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到特別的沉重。

7、總結:小說塑造的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他們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說明辛亥革俞前後農村生活的破產,農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窮困,以及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三、研究探討,深層理解

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麼有沒有一點亮色呢?(插幻燈片)

學生看課文思考、回答、討論,教師梳理歸納:在課文的結尾,作者寫出了理想中富足美麗充滿活力的家鄉,並且相信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實現。

齊讀並背誦“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認真領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投影)

明確: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2、本文主題有多種理解,你們能不能說說自己的理解?(投影)

四、拓展延伸

在你熟悉的人中,誰的變化最大?寫一寫他(她)過去和現在的肖像,用對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變化。字數500左右。

《故鄉》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汪曾祺的作品和他的創作風格。

2. 閱讀文本,把握三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瞭解作者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

3. 品味汪曾祺富有個性的語言,欣賞作者“平淡之中見神奇”的高超的文字功力。

二、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課前佈置預習。

(1)以30分鐘爲標準,學生粗讀全文。

(2)以課下注釋一爲綱要,查找資料,豐富對作者的認識。

2.設置問題,請學生用100個左右的文字,分別介紹三個人形象。

(提示:介紹中應涉及到:人物的職業、外貌形象、行爲特點以及作者對他們的態度。)

3.分組誦讀三則故事後,用5分鐘左右時間準備,各組交流,彼此補充。評選出最佳者。在串講的過程中,正音。(積累)

(這部分內容的目的是訓練學生提取信息,歸納整合的能力。)

4.三個人物當中你最欣賞哪一個?請說說你的理由。(感受 鑑賞)

(1)打魚的一家

特點:在艱辛的生活中,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重壓。這一家人面對卑微、辛酸的生活,表現出的平靜,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呼號哀告,只是默默承受,他們是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2)金大力。

他是鄉村中一個笨拙的瓦匠,更拙於言辭,但是卻得到了鄉親的認可。依靠的是他淳樸的性格,甘願爲他人付出的處世態度,不計報酬的本性和容易滿足的心態。

(3)釣魚的醫生。

他瀟灑脫俗,一邊釣魚,一邊行醫。經常免費爲鄉親看病治病。家鄉發水,他冒死救人;朋友落魄,他慷慨解囊,不求回報。他是鄉村醫生,但卻集俠義與隱士於一身。

(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同一答案。)

5.汪曾祺的作品,最高明之處就是不刻意雕琢。刻畫人物如此,環境描寫更是如此。看似不經意的一筆,卻有高妙的用意。

(請學生把三個故事之中有關環境描寫的部分劃出來。)

(思考 領悟)

(1)《打魚人》中作者主要介紹的是打魚人一家的艱辛,但卻用了不少筆墨介紹其它幾種打魚方式,爲什麼?

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張帆打魚的盛況和放鷹捉魚的快事,是爲了和打魚人一家的艱辛生活形成對比,表現打魚人一家的地位卑微,生活艱難,更表現了這一家人對無奈生活的順從和適應,面對辛酸生活表現出的平靜。

(2)《金大力》中,特別介紹了金家茶爐的生活場景,這對錶現金大力的性格有什麼作用?

這個生活場景的介紹爲金大力的性格鋪設了一個真實生動的背景。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這樣一個單調的生活環境中,每天重複同樣的勞動,所以形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於滿足的心態。他的人緣好和做茶爐生意也是離不開的。

(3)《釣魚的醫生》中,有一句自然環境的描寫“不一會兒,就有一隻鋼藍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兒上了。”這句話非常富有情趣,你認爲呢?

這雖然是一句很不起眼的自然環境描寫,但作者卻用意很深。可以看出王淡人追求恬淡閒適生活的性格特點。真實、自然,給讀者以強烈的畫面感。表達了王淡人熱愛生活,卻不執着於功名利祿,追求自由和解脫的精神內涵。

6.《故鄉人》文中,每一篇的結尾都意味深長,給讀者回味和咀嚼的空間。這是汪曾祺作品獨特的結尾方式,試比較三則故事的結尾,作用有什麼不同。(思考 領悟)

(1)秋天的水越來越涼,父親的話越來越少了。(《打魚人》)

結尾意味深長,作者對打魚人一家的同情不是直接表述出來,而是蘊涵在這句敘述當中了。創設了一個悲涼的環境,表現出作者淡淡的悲哀。引發了讀者的共鳴。

(2)金大力不變樣,多少年都是那個樣子。高大結實,沉默寡言。不,他也老了,他的頭髮已經有幾根白的了,雖然還不大顯,墨裏藏針。(《金大力》)

這是對金大力性格的一句高度總結。最後一句,“墨裏藏針”,雖然表面寫的是頭髮,實際是說金大力在樸拙的外表下,有一顆真正的善於洞察人生的聰慧心。

(3)王淡人就是這樣,給人看病,看“男女內外大小方脈”,做傻事,每天釣魚,一庭春雨,滿架秋風。你好,王淡人先生!(《釣魚的醫生》)

“一庭春雨,滿架秋風”是作者再一次表現王淡人的恬淡、陶然之心,清貧而不爲浮名俗利所累。後半句是作者對王淡人由衷的讚歎,以此做爲全篇的結尾,更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情趣和追求。

7.課後作業

(1)學習汪先生的寫作手法,用300-500字描寫一個你身邊最平常的人物。(比如:你的鄰居、同學、校工等。抓住最本質的內容,能夠打動讀者)(應用 拓展)

(2)給下列各組形近字組詞(知識整合)

①湍( ) 揣( ) 踹( ) 遄( )

②戳( ) 戮( )

③淘( ) 陶( ) 啕( ) 掏( )

④摻( ) 滲( ) 慘( )

⑤痄( ) 柞( ) 祚( )

⑥篙( ) 蒿( )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間或( ) 一爿( ) 塑造( ) 瓦脊( ) 衝坍( ) 半晌( ) 傍黑( ) 顛簸( ) 瘌痢頭( )( )

《故鄉》教學設計11

一、教學要求:

1、理解楊梅樹的美麗可愛和昂美國的熱人喜愛,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2、繼續學習用重點句概括段落大意。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5、仿照第三段的寫法,寫一段話。

二、教學重點:

繼續學習用重點句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仿照第三段的寫法寫一段話。

四、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檢查預習情況,熟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產,河北有蘋果鴨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島的椰子,今天,然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江南的特產——楊梅。

二、檢查預習情況。

1、音、形、義

(音)津、婪、膩、腐

(形)婪、狹、滋、膩、酸、腐

(義)貪婪—婪,貪愛財物。貪得無厭,不知足。

狹長—狹,窄,不寬闊。窄而長。

惹人喜愛—惹,招引,挑逗。

細膩—膩,光滑,細緻。課文中指不粗糙,柔軟。

甘露—甘,甜。蜜甜的汁水。在課文中指春天的雨水。

吮吸—嘴聚攏吸取東西。

舒展—不倦縮。

甜津津—甜絲絲。

2、自讀課文,做到正確。

三、讀熟課文。

1、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

2、再讀課文,爭取正確流利。

3、同桌互讀互評。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5、自讀自查,

四、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講了什麼,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故鄉的楊梅?

五、給課文分段說明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

第三段:第三、四、五自然段。

作業:抄寫生字新詞,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理解課文內容,有語氣的朗讀。概括第三短段意。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我們繼續學習第10課。

二、理解課文內容,有語氣朗讀,概括第三段段意。

1、默讀第三段,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楊梅的?

2、默讀第三段,思考:從哪兒看出楊梅的果實惹人喜愛?用筆劃出來。

3、小組討論,體會。

4、集體彙報討論結果。

①形有兩個特點:圓、遍身長着小刺。隨着成長,刺由堅、硬變成軟、平,細膩、柔軟。

②色:淡紅—深紅—幾乎變成黑的了,楊梅成熟過程顏色的變化,最後,楊梅太紅了,咬開後,新鮮紅嫩,汁水鮮紅。十分誘人。

③味:沒熟透,又酸又甜,熟透了,甜津津,句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楊梅太好吃了。(牙被酸倒)

5、有語氣的朗讀。

6、給第三段找出重點句,概括這段段落大意。

說明: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話概括了段的主要內容,但要把“它”換成“楊梅”。

提示:有些重點句不能照搬,需要修改加工。

7、學習第二段。

①默讀第二段,體會到什麼了?

(楊梅樹在春雨滋潤下生機勃勃的樣子。楊梅樹蓬勃生長,充滿生氣。擬人化)

②有語氣的朗讀。

8、齊讀第一段。

作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仿寫短文,完成課後其他作業。

教學過程:

一、仿寫。

1、回顧課文的寫作方法。

縣概括地說,在具體從形、色、味三方面寫具體,其中味道描寫中,要舉一個小例子。

2、確定自己要寫的水果。

3、老師選擇一種水果進行指導。

4、自己仔細觀察後描寫,寫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二、比一比,再組成詞語。

楊()狹()狀()圓()

揚()峽()壯()園()

桂()婪()味()形()

掛()禁()昧()型()

作業:有語氣朗讀課文,語練,小片斷。

附板書:形:圓小刺

10、我愛故鄉的楊梅色:淡紅深紅幾乎變成黑的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酸)

《故鄉》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本課與前課是同一主題的內容。因爲“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我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並通過聆聽表演、畫畫、寫寫、講講等多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愛。

2、繼續唱好二聲部合唱。

3、瞭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

4、從實踐中初步接觸變奏的創作練習。

教學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聽《誰不說俺家鄉好》、《鄉間的小路》、《思鄉曲》,做變奏創作練習。

第二課時:唱《如今家鄉山連山》;畫、寫故鄉等綜合表演。

第三課時:唱《故鄉小路》,聽《鄉間的小路》,“唱唱自己家鄉的歌”。

第一課時

一、聆聽《誰不說俺家鄉好》

1、課前請幾位同學在網上或圖書館尋找關於影片《紅日》劇情的資料,在課上簡單向大家作介紹。

2、把歌曲或歌詞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聽歌曲。

4、師生議論歌曲內容:對家鄉的讚美,對解放區的讚美。

5、復聽歌曲。

師生可隨錄音輕輕哼唱,體驗人們對家鄉的愛。

6、演唱歌曲。

把錄音的人聲聲道取消,放音樂伴奏聲道,由教師或學生(鼓勵學生唱)看譜演唱。

7、小結:解放區的人民對家鄉的愛。

二、聆聽《鄉間的小路》

1、直接導入:初聽歌曲。

設問:這是什麼地區的歌曲?(臺灣校園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麼內容?(青少年對故鄉的熱愛)

2、把歌曲(至少是歌詞)通過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邊看歌曲邊聽錄音,以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允許同學輕聲隨錄音哼唱。

4、師生議論歌曲給自己的感受。

5、小結: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是多麼的`瀟灑,讓人流連忘返。

三、聆聽《思鄉曲》

1、導入:由介紹《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作者馬思聰→《思鄉曲》創作背景。

2、學唱內蒙古民歌《城牆上跑馬》曲調,並要求能背唱(該曲調即教材本曲的主題)。

3、初聽樂曲。

設問:當你聽到內蒙古民歌《城牆上跑馬》曲調時,請舉手。

4、復聽樂曲。

設問:小提琴獨奏《思鄉曲》給你什麼感受?

5、小結:樂曲表現了遠離故鄉的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四、活動與練習

1、三首反映故鄉的音樂作品在情緒上有什麼不盡相同之處?

(《誰不說俺家鄉好》——讚美;《思鄉曲》——思(懷)念;《鄉間小路》——歡樂、樂觀。)

2、唱唱自己家鄉的歌(最好課前先請部分同學準備好,鼓勵學生即興唱歌)。

第二課時

一、表演《如今家鄉山連山》

《故鄉》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體會酸棗樹葉的可愛,對家鄉的熱愛,酸棗樹默默奉獻的品質。

3、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文中語句的優美,積累詞句。

重難點:

重點:感知文章大意,體會酸棗樹葉的可愛,對故鄉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難點:體會酸棗樹默默奉獻的精神。

教具準備

課件

課時:2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1、還記得那故鄉的酸棗樹嗎?他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

2、哪個小組還想讀讀課文?其他同學一邊聽想想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寫了酸棗樹的哪些方面?

指名分段讀課文。

3、交流。

4、讓我們再次走近故鄉,走近酸棗樹。出示課題。

二、學習課文,認識故鄉,體會酸棗樹的可愛。

1、感受葉的可愛

師:春天來了,酸棗樹長出了嫩嫩的葉子,它的葉子是什麼樣的?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寫葉子樣子的句子勾出來。

(2)交流。“他先是羞羞答答地……可愛極了。”重點體會:小尖芽、羞答答、試探、小巧玲瓏、黃茸茸、淺綠色。

交流中說出自己的`感受並結合有感情的朗讀。

(3)葉子好可愛啊!齊讀第二段。

2、提綱導讀,體會酸棗樹花、果的可愛,感受孩子們打棗、吃棗的快樂。

1、教師出示導讀提綱,學生自讀課文三、四兩段。

(1)認真讀課文三、四自然段。

(2)想想:作者是怎樣描寫酸棗樹的花和果的?找出描寫花的句子畫上“——”,找出描寫果的句子畫上“~~~”。

(3)讀一讀找到的句子,與同組同學說說,從這些句子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2、逐項指名反饋,評議。

3、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彙報時讀出自己的感情。

(1)酸棗花:“黃黃的、米粒般,像……金色的小星星”——認識酸棗花的顏色、大小、形狀,體會酸棗花的小巧、美麗、可愛。

(2)酸棗:“小酸棗、由清變綠、由小變大,紅紅的……到處是……酸酸的……”——認識酸棗的成熟過程,瞭解酸棗的顏色、味道,體會酸棗的誘人與鮮美。

4、引導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與描寫的生動:剛纔大家讀了這麼多優美的句子,想在請你介紹一下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喜歡的原因。

(1)學生自由發言,交流、介紹。

(2)教師適時點評,引導體會作者的觀察方法與譴詞用句的精妙。

(3)學生再次深入地有感情朗讀句子。

6、教師小結導讀:如此誘人的酸棗漸漸長大,看着這誘人的酸棗,你最想去摘嗎?

(1)你有過摘果子的經歷嗎?(學生交流體驗)

(2)你能看出孩子們的快樂嗎?

自由讀第四自然段,你從哪兒能感受到孩子們的快樂?

(3)小結:這麼多年過去了,酸棗樹還是讓作者記憶猶新,作者只是在懷念酸棗樹嗎?(懷念家鄉)

三、總結全文,背誦說話。

1、教師導言:酸棗樹的葉、花、果是如此的小巧、可愛、誘人,可你知道它們是生長在什麼樣的地方嗎?

2、學生反饋。

3、齊讀課文最後一段。

4、說說:讀了這段話,你想說什麼?

5、學生自由發言,後寫下來。

板書設計: 我愛故鄉的酸棗樹

果樹王國

酸棗花 花 懷念家鄉、熱愛家鄉

默默奉獻

《故鄉》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在音樂活動中瞭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樂形象,豐富音樂表現力,體驗人們熱愛大海、熱愛故鄉、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感。

2.能用優美、連貫、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分析作品中的音樂要素,瞭解歌曲中出現的典型節奏,體會並表現出歌曲所蘊涵的情感。

一.導入

1.師:你聽這是什麼聲音?(播放海浪聲音)

2.出示有關大海的圖片及音樂

3.師:大海美嗎?請同學們用一些形容詞或成語來形容大海?

生答:排山倒海,一望無際,洶涌澎湃,寬廣無垠,溫柔恬靜平靜等等。

4.師:同學們剛纔都回答的很好,今天就學習一首有關大海的歌大海啊故鄉。

二.新課教學

1初聽音樂:播放歌曲《大海啊,故鄉》初步感受歌曲

教師:歌曲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歌中所展現的大海帶給你怎樣的印象?

2.介紹作品背景:大海啊故鄉是王立平詞曲,作於1983年此曲是電影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作品以“小時侯媽媽對我講”開始,通過對故鄉,對大海如敘家常的深情描述,表達了主人翁對大海的故鄉和母親深摯的熱愛之情。

3.作者簡介。

王立平(1941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曾參加大型紀錄片《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作曲。主要音樂作品還有:《紅樓夢》(電視連續劇),話劇音樂《未來在召喚》,科學幻想廣播劇《綠色克隆馬》,電影故事片《帶手銬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喚》、《李大釗》等音樂。其中很多歌曲如《太陽島上》、《浪花裏飛出歡樂的歌》等廣爲流傳。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格調清新,旋律優美,配器精巧,表現手法豐富,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個人特色。

4.節奏練習

5.學唱歌曲

(1)請學生跟音樂,用lu音哼曲旋律

(2)請學生跟音樂唱歌詞

(3)解決附點音符的唱法:大家聽老師用兩種不同的唱法來唱第一句,對照歌譜,哪種唱法是確的?

(4)歌曲處理

師問:“大海啊故鄉”重複了多次,在情感的發展上每次的重複有何不同?是否多餘?(討論回答)

(“大海啊故鄉”重複了多次,不但沒有感到囉嗦,恰恰相反,每一次重複感情就更進一步,從親卻傾訴——抒發情懷——情感昇華——懷戀之情,這樣的情感線,也彷彿是大海的波瀾。從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發展,歌詞的完美使我們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寬廣洶涌,從而更好的表現出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情。)

(5)師問:這首歌該用怎樣的情緒來演唱?(討論回答)

師補答:用輕柔連貫的聲音,有感情的演曲。(要注意節拍的重音,隨着音樂情緒的發展,表達出高潮樂句情緒。

6.聆聽不同版本的《大海啊,故鄉》

黑鴨子版及俄語版

三.教學拓展

1.電子音樂:

即電子合成音樂,指運用電子方法產生和修飾的音樂。近年來電子音樂作品由早期的“磁帶合成的音樂”逐漸過渡到“現場演奏的電子音樂”。

2.電聲樂隊指以電子樂器爲主組成的樂隊。目前比較多見的電聲樂隊有以下兩類:

第一類:主要由架子鼓、電吉他、電貝司和電子合成器組成。有時還加一個電子鋼琴。

第二類:以電聲樂隊爲基礎,或者加進銅管樂,或者加進絃樂器,或者加進民族樂器。

四.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大海的壯闊,感受了電聲的魅力,同時還學習運用了其他學科的知識,真正體現了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希望這一段美好的.時光,能帶給你無限的快樂。

作業:

試爲《大海啊,故鄉》的前奏配上電聲樂隊,並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課時:第一課時

課型:教唱課

教學目標:

學習歌曲的正確演唱,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並用圓潤、流暢的歌聲表達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的感情。初步瞭解電聲樂隊,激發學生對電聲音樂的興趣。

教學重點:

歌曲《大海啊故鄉》的演唱。歌曲中延長的處理。教學難點;

歌曲《大海啊故鄉》各段落情感的處理,激發學生對大海、對母親、對祖國的熱愛。

教具:

多媒體課件、琵琶

教學過程:

導入1、教師:詩人說:“大海就是一首詩。”畫家說:“大海就是一副畫。”音樂家說:“大海就是一首歌。”我說:“大海就是美的化身。”今天,老師就帶着同學們吹吹海風,欣賞海的美景,聽聽海的歌唱。

(教師播放幻燈片,已經《大海啊故鄉》琵琶伴奏版本,教師演奏)

2、教師:剛纔我們聽到了大海的聲音,他不僅是中國好聲音,還是世界聲音,更是自然的好聲音,那麼我要考考同學們的課外知識面了,誰能告訴我,老師剛纔表演的歌曲的名字嗎?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這首好聽的歌曲叫《大海啊故鄉》,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它,歌唱它。(教師引出本課主題)

新課教學1、作品背景簡介

《大海啊,故鄉》是反映海員生活的電影片《大海的呼喚》的主題歌,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摯的感情。二十世紀80年代初的影片普遍有着一種經歷十年後嚮往新生活並願意爲祖國奉獻青春的積極向上精神,這首歌曲也寄寓了作者對祖國的美好祝願。

2、作者簡介

王立平(1941—)。作曲家。吉林長春人。1954年入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1960年入作曲系本科。1973年先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後在北京電影樂團任團長,並專職作曲。曾參加大型紀錄片《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作曲。電視片《哈爾濱的夏天》中的兩首插曲《太陽島上》、《浪花裏飛出歡樂的歌》被選爲羣衆最喜愛的廣播歌曲,前者又在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全國優秀羣衆歌曲評獎中獲獎。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格調清新,旋律優美,配器精巧,表現手法豐富,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個人特色。

3、作品分析

名稱演唱形式情緒主題思想特點

《大海啊故鄉》獨唱、齊唱、合唱深情的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摯的感情3/4和4/4並存4、節奏練習

(1)、3/4的節奏、強弱、指揮圖示

(2)、 4/4的節奏、強弱、指揮圖示

5、找出歌曲的典型節奏型

6、歌曲教學

(1)、跟鋼琴學唱歌譜。

(2)、用“lu”來模唱歌曲的旋律。

(3)、朗讀歌詞,填入歌詞

(4)、尋找換氣口

(5)、各種形式演唱(根據學生情況)可選擇獨唱、齊唱、合唱

(6)、教師:音樂是無國界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麼我們用英語來演唱一下歌曲

教師朗讀英文版歌詞,學生跟讀,填入歌詞。

(7)、教師:我們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但是也有人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裏,我們怎樣才能將這麼好聽的歌曲唱給他們聽呢?(手語)接下來,老師教大家手語版的《大海啊故鄉》。

教師結合歌曲教手語,學生跟練。

三、課堂延伸

1、教師:我們剛纔聽到的音樂包括伴奏都是在電聲樂隊演奏的,很動聽。接下來,老師就帶同學們認識一下電聲音樂。

2、電聲音樂

(1)、“電聲音樂”(Electron wave music),其英文原意是“電子波音樂”,包括有以下兩種含義:其一,“電聲音樂”是“直接原聲音樂”(人耳不經任何電子技術處理的聲音),經一系列電聲技術處理過的音樂。其二,是專指用“電子樂器”(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電子計算機”MIDI音樂多媒體所製作的“電子計算機音樂”(Electronic Computer Music)。現今習慣於把二者混爲一體,這是誤解。

(2)、電聲樂隊

電聲樂隊指由電子樂器爲主組成的樂隊。電子樂器指運用電子元件產生和修飾音響的樂器。包括一般電子樂器和電子音響合成器。目前比較多見的電聲樂隊有以下兩類:一、主要由架子鼓、電吉他、電貝司和電子合成器組成。有時還加一個電子鋼琴。二、以電聲樂隊爲基礎,或者加進銅管樂,如薩克斯、小號、長號,或者加進絃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或者加進民族樂曲,如二胡、笛子、古箏等。近年來電聲樂隊的發展、變化很快,新的樂器和演奏形式不斷涌現。

3、作品分析

請同學聽3段電聲音樂,將出名稱:《大海啊故鄉》、《機器貓》、《快樂大本營》

總結:電聲音樂原來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現在我們聽到的多數音樂都是電聲樂隊演奏的。

4、課堂練習

爲《大海啊故鄉》的前奏配上電聲樂隊的打擊樂。

四、課外延伸

音樂製作軟件的介紹

cakewalk音樂製作軟件

作曲大師TT作曲家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唱了《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瞭解了3/4、4/4的特點,同學們也能很正確的有感情演唱,表現很好。同時我們還認識了電聲樂隊以及和他們的作品,下節課我們會更加詳細的瞭解電聲樂隊,走進雅尼的《夜鶯》和他的電聲世界。讓我們在夜鶯的歌聲中告別大海,走出音樂教室。

《故鄉》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產生熱愛家鄉、熱愛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區的孩子在收穫季節採摘的樂趣;

2.懂得父母等親人關愛自己,自己也應當關愛他們;

3.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強,有一顆善良的熱情的心。

4.學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和聯想;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寫一段話;

5.學習略讀課文,粗知大意。指導學生識字寫字,進行口語交際和習作。

教學重點:

1.使學生產生熱愛家鄉、熱愛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區的孩子在收穫季節採摘的樂 趣;懂得父母等親人關愛自己,自己也應當關愛他們;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強,有一顆善良的熱情的心。

2.學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和聯想;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寫一段話。

3.初步做到端正、整潔的使用硬筆書寫正楷字,寫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教學難點:

1.學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願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發揮自己想象力、,學習有創意的閱讀。

2.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和聯想,激發創作興趣,結合課文內容寫一段話。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知道作者是怎樣讚美北京的,感受作者愛家鄉、愛北京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默讀課文,知道北京市一個古老而又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國際大都市,感受作者愛家鄉、愛北京的深厚感情;

2.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和聯想;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寫一段話。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強烈的熱愛故鄉北京的感情。知道作者是怎樣讚美北京的,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和蒐集材料寫一段話。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生活在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很多人嚮往的地方,我們身爲首都的小主人,誰能把自己瞭解到的北京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北京的名勝古蹟有————————————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

北京的風味小吃有————————————

其它————-——————————————

認真讀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介紹北京的.(不認識的字看課後生字表)

二、新授

1.這首詩歌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

2.爲什麼作者說“唱不夠”、“道不盡”?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歷史的古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重點指導第二小結朗讀,體會北京的歷史悠久。同時北京又是一座現代化程度很高、發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有感情的朗讀第三小結,體會北京充滿現代化氣息。

3.北京市民居住有哪些特色?咱北京人的飲食偏愛是什麼?爲什麼不寫高樓大廈、生猛海鮮?

4.有感情地讀讀你最喜歡的段。(爲什麼喜歡它)

5.再看全文,體會這篇課文的`寫作結構是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尤其是最後一節與開始的第一節完全相同,但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再一次表白對北京的愛,抒發作者唱也唱不夠、說也說不完的熱愛故鄉北京的情結。

6、想不想用你得筆也去描寫咱們的故鄉北京,

去過( )名城

也走訪了不少( )

( )地告訴你,

我還是最愛咱們的背景。

不說( )的( )

也不說( )的( )

唱不夠( ),

道不盡( )單想那( )、( )

便生出一片熱愛北京的濃濃情。

自己說一說,寫一寫

7、默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得問題。

小結:這篇課文,是一首詩歌,把它譜成曲子,就成了一首京味歌曲,想欣賞嗎?會唱的可以跟着唱。

三、作業

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後反思:這是一篇表達作者對北京的熱愛的課文,字裏行間表達了作者對北京的熱愛,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有些困難,如:細悠悠、密茸茸、脆生生等。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及新詞,認讀3個字。用硬筆書寫正楷字,做到規範、端正、整潔。並注意良好寫字習慣的培養。

2.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規範端正、整潔的書寫12個生字

教學難點: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識記漢字,激發識字興趣。

教學過程:

一、誰願意給大家讀讀課文?

有的同學都背下來了,背給大家聽聽,評一評誰背的最好。

二、課文還爲我們帶來12個生字朋友,用以前的識字方法,看誰記得又快又好。

記住字形

壇 旋 韻 佳 濃

邊記邊組詞

府 廚 廈

餚 漿 聳

指導書寫

你認爲那個字最難寫,老師和你一起寫。

強調寫字格式、要求。抄寫詞語。

三、佈置作業:

1.聽寫生字詞,檢查一課的知識學生掌握情況;作業輔導。

2.聽寫字詞:甜絲絲、脆生生、細悠悠、密茸茸、京腔京韻、名廚佳餚、甘美芬芳、大廈、高聳、聳立、旋轉、客廳、濃厚、豆漿、廚房。

標籤:故鄉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