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15篇

設計1.05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圖形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15篇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1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圖形與幾何的問題時,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的概念很多,在複習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歸納,在知識的梳理、規律的尋找、正誤的判斷中,不斷地滲透學習方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重視知識的梳理。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一起回顧學過的內容,並找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整理成一個環環相扣、脈絡清晰的知識網絡,既有利於學生牢固的掌握知識,又能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相應的練習題,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在完成練習的同時讓學生說說相關的概念和理論知識,而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背條條框框,讓理論指導實踐,讓實踐幫助記憶理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量角器、三角尺、直尺等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學過哪幾種角?哪幾種圖形?

(生交流彙報)

同學們對有關角、圖形、直線、垂線等知識很感興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複習“圖形與幾何”的相關知識。

⊙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師:爲了更好地梳理這些知識,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教材看第二、三、五單元的內容,想一想這三個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內容,請你們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寫出知識網絡。

1.小組彙報交流。

2.教師指導並歸納、總結。

師:你們認爲這三個單元哪些內容比較難?

(生小組合作交流)

⊙重點複習,強化提高

1.複習角的度量。

(1)課件出示:①在下面的圖形中,(  )是直線,(  )是射線,(  )是線段。

②以下面的點爲端點,先畫出3條不同方向的射線,再想一想,還可以畫幾條射線?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探索圖形軸對稱的特徵和性質,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實踐、發現,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掌握觀察、思考、歸納的數學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感受對稱美,陶冶熱愛數學的情感和形成樂於探索的態度,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徵,並能補全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

教學過程:

一、喚起與生成

1、複習舊知

出示課件:(二年級課本圖片)

同學們還記得這些圖形嗎?它們都是什麼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這就是我們二年級學過的軸對稱圖形,關於軸對稱圖形,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

生彙報,並找出圖形的對稱軸。

2、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就用數學的眼光,深入研究軸對稱圖形。

探究與解決

探究一: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出示例1圖片

它是軸對稱圖形碼?你能畫出它的對稱軸嗎?

請同學們想像一下,如果沿着對稱軸對摺,對稱軸兩邊的.圖形會……(重合)

圖形上的線段會……(重合),線段上的點呢?……(也會重合)。如果這裏有一個點A,會與哪個點重合?(生上臺指)像這樣,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點,叫做對稱點。點A和點A’互爲對稱點。

問題1:仔細觀察點A、點A’和對稱軸,你有什麼發現?

生彙報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這組對稱點,在對稱軸相對的兩邊,並且它們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那麼,你還能找到點B的對稱點嗎?

你還能找出更多組的對稱點嗎?(拿出學習單,試一下)

誰還找到了不同的對稱點?

小結:這無數組對稱點中的每一組對稱點,都在對稱軸相對的兩邊,並且它們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連接你找到的每組對稱點。

問題2:仔細觀察,每組對稱點之間的連線與對稱軸有什麼關係?

同學們,你們找到的每組對稱點的連線,都與對稱軸垂直嗎?

垂直表示的是兩條直線的關係,可以說它們是互相垂直。看來,每組對稱點之間的連線,都與對稱軸互相垂直。

小結: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每組對稱點都在對稱軸相對的兩邊。

每組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都相等。

每組對稱點之間的連線與對稱軸互相垂直。

探究二:補全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出示例2

這是一個不完整的軸對稱圖形,你能補全嗎?補全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軸對稱圖形?這是同學們的猜想?如何驗證我們的猜想?

請拿出學習單,打開第二頁。

1、請補全下面這個軸對稱圖形。

2、請同學們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完成這個軸對稱圖形的?

生彙報

同學們,都用了這兩種方法完成的嗎?

這兩種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這幅圖形,哪種方法纔是最快的呢?

同學們真了不起,你們的想法和數學家的想法一樣。他們也是這樣想的。

看來,要想畫的又好又快,需要這幾個步驟:

先找到這幾個點

(課件出示1、找:端點)

找到端點之後,我們要……

生:找對稱點(課件出示2、標:對稱點)

然後呢?

生:連線(課件出示:3、連:順次連接)

小結:同學們,在這節課上,我們通過動手動腦、自主探索,(課件出示)不僅發現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而且還找到了補全軸對稱圖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三、訓練與應用

1、你能補全這個圖形碼?

(拿出作業紙的第三頁,看誰畫的又好又快)生彙報。怎樣完成的?

2、是從哪張紙上剪下來的?連一連。

你是怎樣想的?

像下面這樣把一張紙連續對摺3次,剪出的是什麼圖形?對摺四次呢?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下試一下。

四、小結與提升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哪些收穫?

軸對稱現象不止在我們數學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軸對稱現象。

欣賞圖片

美不美?(美)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美,會發現看似枯燥的數學王國也充滿了樂趣,充滿了美……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3

一、認識四邊形

1、出示地磚圖,師:這是裝修用的地磚。這塊地磚的面是什麼形狀?(長方形)那我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紙來表示這個面,數一數這個長方形有幾條邊?(4條邊)那老師有個問題:在這個長方形上“邊”在哪裏呀?(引導學生說說邊)。

2、師:誰來摸一摸,數給大家看。(4條邊)

3、師範指:1條、2條、3條、4條,長方形一共有四條邊。

4、師:那這塊地磚的面是什麼形狀?(正方形)那我們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來表示這個面,數一數這個正方形有幾條邊?誰來摸一摸,數給大家看。(4條邊)

要求:全班一起數。

5、師:現在誰來說一說這兩塊地磚的面各有幾條邊?(各有四條邊,學生回答板書:4條邊。)師:因爲它們都有四條邊,所以它們都是四邊形。(回答板書:四邊形)

誰來說說它們爲什麼是四邊形呢?(因爲它們都有四條邊)

對了,因爲它們都有四條邊。(師邊說邊用手比劃出它們的四條邊)

師:(出示不規則的四邊形圖紙)這是四邊形嗎?(是)爲什麼是?(因爲它有四條邊)

再出示下面這個圖形,讓學生來判斷一下是不是四邊形?並說說爲什麼不是四邊形?(因爲沒有圍成)師:對,那由四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四邊形。(師邊說邊比劃出四條邊。)

二、認識五邊形和六邊形

1、認識五邊形。

談話:小朋友,剛纔我們認識了四邊形,現在老師在一張正方形的紙上剪去一個三角形,剩下的是什麼圖形呢?(同桌互相討論並說一說)

如果給它取個名字,你想叫它什麼呢?(五邊形)爲什麼叫它五邊形呢?(因爲它有五條邊)板書:5條邊五邊形

師:(拿出不規則的五邊形圖紙)這是五邊形嗎?(是)爲什麼是五邊形?(因爲它有五條邊)將五邊形圖紙貼在黑板上。

誰再來說說什麼樣的圖形是五邊形?(由五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五邊形。)

2、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兩個畫好的.六邊形,讓學生數一數邊的條數,說一說有幾條邊,是幾邊形?

你們能給它起個名字嗎?(六邊形,板書:六邊形)

師:(拿出不規則的六邊形圖形)這是六邊形嗎?(是)爲什麼是六

邊形?(因爲它有六條邊)誰再來說說什麼樣的圖形是六邊形?(由六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六邊形。)

師:剛纔我們一起認識了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現在我們一起來玩一個超級小棒變變變的遊戲吧,要求用最少的小棒搭出指定的圖形。

師:聽好要求,用最少的小棒搭出四邊形,開始。(學生迅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檢查。)提問:用了幾根小棒?(4根)

師:接下來請變五邊形,看誰動作快。(學生迅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檢查。)哎,你怎麼這麼快就搭好了?(學生答)那誰能說說搭五

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5根)

師:最後請變六邊形,開始。(學生迅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檢查。)

誰能說說搭六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

三、小結

通過搭小棒,我們知道了四邊形是由四條邊圍成的,五邊形是由五條邊圍成的,六邊形是由六條邊圍成的。那如果老師再讓你們搭七邊形想一想至少需要幾根小棒?(7根)有幾條邊?(7條)八邊形呢?(8根)十六邊形呢?(16根),對了,象這樣由幾條邊圍成的圖形我們就叫它們是幾邊形,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多邊形。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使學生熟練的掌握這部分內容,併爲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新的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圖形部分內容總體要求是、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本節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並能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的實踐思想,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能準確的判斷出各種圖形,也就是說學生已具備了關於角的感性認識。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形象思維爲主,這部分內容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如果讓學生找這些圖形,對學生來說一點也不困難,但學生在抽象 出角的過程中,說出角的特點,會比較困難。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與數學意義上的角,如可能會跟釘子尖混淆,因爲那些東西摸出來也是扎扎的。還有可能出現認爲兩條邊長的角就大。所以本節課要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在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以及突破學習角的難點。最後建立角的表象,認識數學意義上的角。

教學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能辨認直角、銳角、鈍角。知道角的大小與邊得長度無關,與兩邊張口大小有關。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的實踐思想,

3、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節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

難點:並能理解交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鞏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及推導過程。 2、弄清各圖形面積之間的聯繫,熟練掌握面積公式。 3、靈活運用割補法、拼全法解決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問題。 4、在知識的運用與遷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教學方法:

探究式學習、闖關式練習

教學準備:

各種平面圖形和組合圖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師生互問候並提出本課時教學期望及要求——智勇闖三關。

二、熱身活動

1、出示各種平面圖形,請同學說說用字母表示的面積公式。

2、說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推導過程。

(滲透各圖形的面積計算過程中切割法和移補法運用的數學思想)

三、第一關

1、出示圖形

A B

2、解析題目

A圖:割補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圓。(長方形面積加上圓的面積)

B圖;切割成一個正方形和半個圓。(正方形的面積加上半個圓的面積) 3、出示數據,學生任選一題進行計算。 4、做好的自行上臺演板,再全班交流、評析。

5、小結闖關情況,體驗闖關成功的喜悅,激發闖關鬥志。

四、第二關

1、出示圖形(求陰影部分的面積)

A B

2、解析題目

A圖:割補成一個梯形和一個三角形(梯形面積減去三角形面積) B圖:移補成一個長方形。(長和寬都要減去空白處的寬度)

3、出示數據(A圖梯形上底20㎝,下底40㎝),學生任選一題進行計算。

4、做好的自行上臺演板,再全班交流、評析。

5、小結闖關情況及闖關成功訣竅,體驗闖關成功的喜悅同時充分準備應對下一關的挑戰。

五、第三關

1、出示圖形,引導學生展開空間想象,剛纔兩關都是利用割補法把組合圖形切割、移補成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再進行面積計算,那這兩顆星形圖又是從怎樣的圖形中割取下來的呢? A B

2、解析題目,並出示下圖。

A圖用三角形的面積減去半個圓的面積。 B圖用正方形的.面積減去一個圓的面積。

3、出示數據(A圖三角形的底是20㎝,高是17㎝;B圖正方形的邊長是40dm),學生任選一題進行計算。

4、指名叫剛纔想象出的同學上臺演板,再全班交流、評析。

5、小結闖關情況,體驗闖關成功的喜悅,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六、全課總結

全班歸納闖關心得,並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熱情及優化學生的數學思想。

反思:

因爲我運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闖關形式開展本節練習課,故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高。爲了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且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之情,我設計了由易到難的三關,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經歷一個推進、鞏固、深化的過程。而且都是全班先交流解題思路,再任選一題進行計算,如此時間上也易掌控,又照顧到了那些學困生。整堂課下來,統計後發現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同學闖過了三關。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6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中以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突出思維訓練爲主要目標。

1.以學生爲課堂學習的主體,關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經驗。在教學過程中,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素材,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教師只作爲學生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

2.重視對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感受成功的快樂。

3.完成課堂活動卡,把學生的算法進行歸納總結,分類整理,讓學生在感受算法多樣性的.同時,形成歸納概括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學具卡片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複習引入

1.引導學生回憶常見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課件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指名回答各自的面積計算公式)

2.引導學生觀察組合圖形的特點。

(課件出示由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組合而成的圖形)

師:同學們觀察這些圖形,它們分別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呢?(學生觀察後回答)

師講解:這樣的圖形,我們稱爲組合圖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舊知,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變好奇心爲濃厚的學習興趣。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估計組合圖形的面積。

(課件出示教材88頁例題圖)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是什麼圖形?(組合圖形)

師:這是智慧老人家客廳的平面圖。智慧老人準備給客廳鋪上地板,你們知道應該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嗎?

(1)學生估計至少要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2)組內交流估計的方法。

預設

生1:把客廳看成長方形,6×7=42,客廳的面積不到42m2。

生2:把客廳看成邊長是6m的正方形,估計其面積是36m2。

2.實現轉化,明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1)質疑:怎樣求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呢?

(引導學生根據剛纔的估計策略把組合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規則圖形,再計算其面積)

(2)動手實踐,探究轉化的方法。

(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學具,把組合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

①小組合作探究,將探究的結果填在課堂活動卡上。

②各組組長彙報本組的轉化方法和轉化結果,教師進行彙總。

師:你們是怎樣轉化的?分別轉化成了什麼圖形呢?

分割法:

添補法:

割補法:

(3)觀察比較,優化解題方法。

師:在這些轉化方法中,哪些方法比較簡單、容易計算呢?

預設

生:在這些方法中,圖一、圖二、圖三、圖四比較簡單,容易計算。

師:在進行圖形轉化時,我們的要求是簡單、易算。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7

圖形的旋轉一課是課標修訂後關於圖形與變換這一部分的內容。在新課標中在圖形與幾何一節中新增了一部分內容,比如圖形的平移、圖形的旋轉、圖形的軸對稱變換等,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從而發展空間觀念,提升抽象思維能力,掌握基本的數學思維方法。

1.國小設置圖形變換內容的意義

國小數學爲什麼要學習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換這部分知識?學習它們究竟有哪些價值?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就其內容來說,圖形的旋轉是圖形變換的一種形式。圖形變換這部分內容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新增加的知識,其改變了人們靜止觀察世界的傳統方式,提倡從運動變換的視角研究幾何問題。二是從國小生認識世界的角度來說,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着許多與變換相關的現象,像機械傳送帶、升降的電梯、旋轉的電風扇等,我們希望學生以一種數學的眼光去認識這些現象。

2.圖形的旋轉在各學段的教學目標要求

課標的三個學段裏面都涉及了圖形的旋轉,那麼這部分內容在不同學段當中的'具體要求又是什麼呢?其實課標中將圖形的變換之圖形的旋轉這部分內容的具體目標分爲了三個學段:第一個學段:結合實例感知旋轉現象;第二個學段:瞭解圖形旋轉的相關內容, 能獨立在方格紙上畫出其圖形旋轉90度後所形成的圖形;第三學段:探索並理解圖形旋轉的本質及其基本規律,根據題目要求作出旋轉後的圖形。這三個學段的目標設置是由易至難,是一個逐漸由直觀思維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維的過程。這節課執教的圖形的旋轉就是繼續和學生積累感性認識,形成初步的旋轉概念,即能夠識別旋轉現象,會畫圖。縱觀三個學段的教材,本學段內容其實起着一個承上啓下的作用:既要關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用原有的舊知識推動四年級新知識的學習,又要爲中學學習相關性質等打下基礎。教學時我們需要把握好具體目標,除了立足教材,還需瞭解學生。

3.對學生的學情分析

(1)需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構成: 三年級下期的學生已經接觸過了圖形的平移、旋轉及軸對稱變換,通過具體實例能夠辨別這三種基本變換,但這種辨別是淺層次的,在認識上還處於一種初級階段。

(2)需要關注學生因年齡不同從而引起的思維變化特徵: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事物感到新奇,從而會好動,他們的思維還是從具體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一個階段,所以他們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還具有相當大的主觀性。

4.圖形的旋轉教學的實施與反思

爲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筆者將本節課分爲三部分:

第一,認識順時針、逆時針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轉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簡單圖形的旋轉變換方法。

教學時,可利用教具——鐘錶,根據分針的旋轉規律,認識說明什麼是順時針方向(與分針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後讓學生指出時針、秒針的旋轉方向是什麼方向,從感官上幫助學生建立順時針旋轉的基本概念;其次說明與指針走向( )的方向爲( ),這個讓學生自己嘗試回答。舉例強化訓練學生對順、逆時針方向的認識:大風車、生活小區門口轉杆、 酒店旋轉門、自行車腳蹬前進方向等,讓學生結合前面學習的基本概念來分析並正確說出其運動方向特徵。在描述過程中強調繞着某某旋轉,幫助學生準確描述旋轉現象的同時,可於潛移默化中滲透旋轉中心知識。究竟旋轉到哪裏?需要一個準確的數字來描述,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旋轉的角度了。至此,學生就可以利用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與旋轉角度)正確地描述旋轉現象了。之後開始本節課的難點教學:正確畫出旋轉後的圖形。首先出示題目:你會把方格紙上的三角形繞點A逆時針旋轉90度嗎?對於有困難的學生,建議他們用書後剪下的實物三角形進行旋轉操作,再把正確位置畫下來,之後的交流很重要,是幫助學生正確掌握畫旋轉圖形的方法。

課後反思:通過這節課學習,學生不僅能正確描述一些旋轉現象,也明白了不管是平移也好、旋轉也罷,畫變換後的圖形,抓住對應點或對應邊很重要,這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着教學目標展開,爲了達成目標,設置了教學重難點,爲了攻破重難點,又將整個課堂教學分成了三個部分。從教學效果上來說,如何描述旋轉現象是學生掌握旋轉的關鍵要素,形成了一種將某圖形繞着某點順(逆)時針旋轉( )度固定表達方式;學生在畫將某簡單圖形旋轉90度後的圖形時,可以抓住關鍵線段先進行旋轉,待畫出對應線段後只要再連接另外的端點,即能達到目的。這些目標的達成將爲學生以後第三學段學習旋轉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從而不斷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生的知識生長如同花開,花開需要時間,需要教師盡心盡力地培育。我們盡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便可靜靜等待學生知識之花盛開!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8

設計說明

圓的認識包括直徑、半徑、π、軸對稱圖形等概念以及圓的畫法、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等內容。教學設計中,重點複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公式,使學生加深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練計算圓的周長和麪積,在解決問題時能根據不同條件和問題靈活運用計算公式解決問題。

對於觀察範圍隨觀察點和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這一知識的複習,採用結合具體實例複習的方法,還可以列舉一些應用此部分知識來解釋的生活中的自然現象。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歸納整理,構建知識網絡

1.歸納整理。

師:本學期我們在圖形與幾何方面學習了哪些知識?請同學們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借鑑教材“獨立思考”板塊進行回憶整理,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

2.學生彙報,構建知識網絡。

引導學生有序地彙報,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示範建立知識網絡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回顧、整理圖形與幾何部分的知識,學生對所學的圓與觀察物體的相關知識有了比較系統的瞭解,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

⊙分類複習

1.複習圓的相關知識。

(1)說說什麼是圓心、半徑和直徑?什麼確定圓的位置?什麼決定圓的大小?

畫圓時圓規帶有針尖的腳所在的點叫圓心。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叫半徑。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2)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

  r=或d=2r

(3)圓周率通常用什麼來表示?取值多少?

圓周率是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通常用字母π來表示,一般取值3.14。

(4)複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公式。

  C=2πrC=πd S=πr2

(5)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用轉化法推導出來的。

(6)複習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①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

②把帶有針尖的一隻腳固定在一點上;

③把帶有鉛筆的一隻腳繞這個固定點旋轉一週。

2.完成教材104頁1題。(課件出示)

左圖:圓的直徑=(6)cm;

正方形的周長=(24)cm。

右圖:圓的直徑=(8)cm;

梯形的上底=(8)cm;

梯形的高=(4)cm。

3.完成教材105頁2題。(課件出示)

(1)引導學生分別說出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公式。

  C=2πrC=πd S=πr2

(2)列式解答。

  C(1)=2×3.14×2=12.56(cm)

  S(1)=3.14×22=12.56(cm2)

  C(2)=3.14×3=9.42(cm)

  S(2)=3.14×(3÷2)2=7.065(cm2)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圖形的名稱並能識別。

2、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

一些圖形紙製品、學具、多媒體課件、小剪刀等。

教學方式:

分小組活動,每四人爲一小組,設立小組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入: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位老朋友,你們認識它們嗎?

1.認一認

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讓學生認一認,並說出物體的名稱。(課件出示)

2.選物體

你們的學具盒裏有這些物體嗎?請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歡的物體,挑好了嗎?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貼一貼)

師:請你選擇一個面摸一摸,你有什麼感覺呢?

那麼,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紙上嗎?誰能想個好辦法?請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紙上,並用小剪刀把它剪下來,我們要聽音樂來比一比,看哪個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們想把自己剪得圖形貼出來讓別的小朋友也看看嗎?(師生共同貼出剪得圖形)

二、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剪得圖形真漂亮,你們想看的更清楚嗎?看!老師已經把你們剪得圖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誰能給這些圖形取個好聽的名字?

現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圖形長的.比較像?

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

過渡: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認識圖形》。

三、實踐操作

這四種圖形我們已經認識了,下面我們來動手圍一圍,擺一擺。

1.用釘子板圍。

2.用小棒擺。

四、課間活動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新的圖形,孩子們,你們高興嗎?下面就讓我們用歌聲來慶賀一下吧!(師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關的圖形)。

師:剛纔我們認識了這4種圖形,請大家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中有嗎?(有)

請你找出來,找到的小朋友請告訴你小朋友們!

2、辨一辨。(教師出示一些實物,指着有關實物有表面搶答。)

師:小朋友,你們都找了這麼多有趣的圖形,老師也找了一些回來,你們想不想看看?下面進行搶答遊戲,知道的小朋友馬上站起來說。這是什麼?它的面是什麼形狀的?(老師出示準備的幾個實物課件)

3.數一數。

看,數學多有意思,就連我們今天學的圖形也能組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孩子們,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數數這些有趣的圖形吧!(課件出示組合的圖形)

4.認一認。(多媒體出示交通標誌)

小朋友,看!這是什麼?(交通標誌)這些交通標誌表示什麼?每個圖形裏有哪些圖形?誰來說?(過馬路要走斑馬線)(進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學生要認清交通標誌,遵守交通規則,安全行駛。)

六、創新活動——當個小小設計師

1、導入。(多媒體出示學校的體育室,導入“小小設計師”。)

師:小朋友真聰明!那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這就是

我們學校的未來的體育運動室)

漂亮嗎?這位設計師利用了哪些圖形來設計呢?這個是什麼圖形?這個呢?... ...

原來用我們今天所學的圖形能設計出這麼漂亮的圖畫。

2、設計圖畫。

聽音樂,運用今天學過的圖形設計一幅美麗的圖畫。

3、彙報成果。

教師把設計好的圖形展示給同學們欣賞。

4、教師小結。

其他學生設計得也不錯,課後我們就開個“小展覽”大家一起來評一評,好不好!

今天,我們每個同學都做了小小設計師,只要大家努力學習,長大後,一定會成爲著名的設計師。老師相信經你們之手,一定會把我們的祖國設計的更加美麗、壯觀!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10

課題一: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

P72的內容,練習十五的第1-4題,認識圖形。

教學目的:

使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別這些圖形。

教具、學具準備:

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同樣大小的正方體8個。

教學過程:

一、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拿出一個紙盒)。大家看,這是一個紙盒,誰知道它是什麼形狀的?板書:長方形。

讓學生數一數紙盒有幾個面?教學生有順序的數法:上下,左右,前後各兩個面,一共是六個面。

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學生看一看長方體的各個面和相對面有什麼特點。

這樣使學生明白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

2.初步認識正方體。

出示一些正方體的實物。問:誰知道它們是什麼形狀的?板書:正方體。讓學生數一數正方體有幾個面?並且指出正方體的六個面有什麼特點?

3.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出示一些實物,讓學生辨認。

課間活動。

5.做P72的“做一做”

二、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五的第1-4題。

三、小結

回憶長方體有幾個面,相對面一樣嗎?

正方體呢?

認識圖形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例觀察,瞭解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製作複雜圖形的過程。

2. 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

 教學重難點:

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系統,卡紙,小三角形,90度扇形。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大風車這個節目嗎?老師帶來(風車),你們喜歡玩嗎?(教師前後拉動,使得風車依次順時針,逆時針的旋轉)

提問:同學們,風車有時向這邊轉,有時向那邊轉,這兩個方向我們在三年級的時候叫做什麼呢?(順時針方向,逆時針方向)

(課件展示順時針,逆時針旋轉的圖片)

設問:我們看到風車旋轉的時候非常漂亮,那如果我們用一些圖形來旋轉的話,情況又會怎樣呢?(圖形器材展示出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圖形的旋轉(板書)

二、創設情景,進入新課內容

在生活中,有各種美麗的圖案,但其中有很多圖案是由簡單的圖形經過平移或旋轉獲得。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些,請欣賞!

(課件展示圖片)

教師:這些圖片有什麼特點呢?(由一個圖形經過旋轉變化而成的)

學生:漂亮,正方形,旋轉等等。

教師:取出一個大圖形,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黑板方格子上。你們看看,這個小圖形怎樣纔可以變成上面的大圖形呢?

學生:觀察,討論,回答。

教師:進行旋轉,逐步展示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後形成複雜圖案的過程。當然,每一次的旋轉,都要學生說說是什麼圖形繞着哪一點旋轉的?旋轉的角度是多少?

學生:O點,90度 ┈┈

教師:(課件展示兩個圖形各形成兩個大圖形的過程。)設問:還有其他什麼方法旋轉使得圖形變得漂亮?請同學們拿起我們的卡片和小圖形試試看。(目的在於讓學生動手操作,用順時針逆時針兩種方法旋轉得到大圖形)

學生:(分組,拿起表格,小圖形在桌子上試試看。)

教師:請同學回答,上來示範。(順時針逆時針兩種方法旋轉得到大圖形)讓學生分小組相互說一說旋轉的過程和旋轉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學生:彙報旋轉時應注意的問題。(找准以哪個點爲中心,旋轉的方向)

三、鞏固新知

1 本題主要是討論圖形的旋轉是圍繞哪個點的問題。然後再討論旋轉中心的'問題。

2 本題主要是討論圖形的旋轉是圍繞哪個點的問題。此活動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嘗試,然後再討論旋轉中心的問題。爲讓學生體會到圖形旋轉前後的變化,可以先讓學生沿着三角形的邊把三角形描下來,接着以這個三角形的一個頂點爲中心進行旋轉,最後說一說這個三角形是圍繞那一點旋轉的。

3 先請學生想一想,再根據要求進行旋轉操作,並把每次旋轉過程中所得到圖形描下來。接着討論從圖形1到圖形2,從圖形2到圖形4等旋轉的角度。

 四、小結

同學們的表現真的很不錯哦!

通過學習,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同學互相交流。

 五、課後作業

課本第54頁說一說的1題和2題。

板書設計)略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12

設計說明

本課學習的內容是比較圖形的面積,

一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面積的含義;

二是掌握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基於上述學習內容,教學設計突出以下兩點:

1、採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把方格紙作爲載體,呈現各種形狀的平面圖形,並提出明確的要求。

這樣就爲學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選擇不同的圖形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掌握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並在交流中體驗方法的多樣性。

2、安排人物的提示性對話,向學生滲透比較圖形面積大小可以使用的幾種方法,以此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方法的慾望。

同時,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了解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各種方法。這樣開放式的編排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鍛鍊思維的敏銳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各種硬紙板做的平面圖形

學生準備 附頁2中的圖形 方格紙 七巧板

教學過程

⊙直奔主題,揭示新課

出示兩個用硬紙板做的平面圖形。

(1)說一說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

(2)提問:如果兩個平面圖形的形狀不同,大小很難區分時,你有什麼辦法?

(3)揭示課題:比較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課程的開始教師就拋出一個和教學重點有關的問題,並且直接進入主題:比較圖形的面積,更好地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新課的學習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49頁方格紙中的圖形。

師:這些圖形的面積大小有什麼關係?請同學們剪下教材附頁2中的圖形仔細觀察、比較,看誰的發現最多!

(學生利用已經剪好的附頁2中的圖形拼一拼)

2、組織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教師做好記錄。

3、解決問題一

找出兩個面積相等的圖形,與同伴說一說你是怎樣找到的'。

師:哪幾個圖形的面積是相等的,理由是什麼?

預設生1:圖①和圖③的面積相等,我是通過數方格得到的。

生2:圖①和圖③的面積相等,我是通過平移得到的。

生3:圖②和圖⑥的面積相等,我是用重疊的方法得到的。

生4:圖②和圖⑤的面積相等,把這兩個圖形重疊在一起,能夠完全重合。

生5:圖⑧和圖⑨的形狀不同,但面積相等,我是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到的。

生6:圖⑨和圖⑩的形狀也不同,但面積相等,我也是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到的。

……

師:我們在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是否相等時,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數方格、重疊)

4、解決問題二 笑笑的發現你同意嗎?

師:笑笑發現了什麼?請你們也照樣子拼一拼,驗證一下笑笑的發現是否正確。

預設生:圖⑤和圖⑥合起來與圖⑧的面積相等。

與同桌合作動手拼一拼,得到答案:圖⑤和圖⑥合在一起與圖⑧的面積相等,笑笑的發現是正確的。

師:你還有其他的發現嗎?

預設生:圖①和圖③合起來與圖⑦的面積相等。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小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空間關係。

教具準備:投影 8盒積木

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組圖片(各種積木搭成的建築物),你看它漂亮嗎?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們來做回小小建築師,造你一做你喜歡的房子。

2、將盒子裏的積木搭成城堡、樓房或者其它的.東西,注意要擺放的穩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 並說說怎樣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穩固啊

(多用正方體、長方體、圓柱要豎着放、不要用球等。學生可能說不出名稱,只要那出積木就行。)

它們爲什麼能放的平穩呢?(因爲它們都有平平的面)

同學們真了不起,你們說的對級了。它們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組活動。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教師巡視。

(2)小組彙報。

問:你們是怎樣分的?爲什麼這樣分?

(3)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不同、形狀不同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概念,並相應板書名稱。

2、摸一摸,感知特點。

(1) 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後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一邊摸一邊說長方體有6個平面,正方體也有6個平面,圓柱有兩個平面,球沒有平面。

(2) 彙報交流

大家都數出來了嗎?你是怎樣數的?

(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去數)

三、聯繫實際

小朋友們,除了這些積木,我們生活當中還有什麼東西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呀?比比誰說得好!

學生聯繫生活回答。

看來,積木有不同的形狀,我們周圍的好多物體也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會能更多的發現。

四、分組活動,體驗特徵

1。 "做一做"第1題。

(1)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和圓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學生髮現圓柱會滾,然後教師說明,圓柱可以滾動。

2。 遊戲"看誰摸得準"。

(1)每小組一人說出物體的名稱,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看誰摸得準。(參照"做一做"第2題)

(2)教師說物體形狀,學生摸。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14

一、教材分析:

這是國小數學人教版第九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本節課重點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教材安排的內容除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外,更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通過學生親手的“拼”、“剪”,將組合圖形進行分解,計算出組合圖形面積,從而掌握這類題的思考及解題方法。

二、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並不很難。學生已經系統的學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對轉化思想也有所滲透。對於方法的借鑑、交流、思考、創新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

三、教學目標

1、掌握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並正確計算。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初步解決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讓學生學會這類題目的思考方法。

3、學會運用“分割”與“添補“的方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五、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以舊引新

(課前)將一些教學用具的紙片發給學生

1、談話導入,課件出示謎語。(①草地上來了一羣羊。打一水果名稱 ②又來了一羣狼。 打一水果名稱)

(1)思考:謎語的謎底是什麼?(①草莓 ②楊(羊)莓(沒))設計意圖:抓住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知識的正遷移。給學生以啓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問:你們覺得哪個謎語好猜?爲什麼?(第二個,因爲第二個問題有了第一個問題做基礎,所以容易些。)

(3)學生回答後教師出示答案,從而導出新課,並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來明事理,從而導出新課。

2、課件出示各種學過的基本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

(1)同桌交流、討論。(小動)

(2)代表回答。

(3)複習平面圖形面積公式。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幾種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及計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小組合作,交流探討。

(1)教師要求:拿出課前準備的圖片從中任意選擇兩個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圖形。邊做邊思考,你拼的圖形像什麼,是由哪個基本圖形拼成的,小組討論這個圖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

(2)2人小組討論並計算出圖形的面積。(小動)

設計意圖:以學生爲主,讓學生進行分工、討論,通過集體的力量來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

2、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課件出示例題:小華家買了新房,計劃在客廳鋪地板,請你估計他家至少需要買多少瓷磚鋪地板,再實際算一算,並與同學交流。(有圖例)

(1)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圖片中組合圖形的學具,與小組合作,先估一估,再通過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這個圖形的面積。(學生合作討論,教師巡視並作簡單的提示和指導。(大動)

(2)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沿虛線剪下,將組合圖形分割成一個大長方形和小長方形或兩個梯形或補一個小正方形等多種割補法。)計算圖形的面積。

(3)根據學生的解法,教師進行分析、點評。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手參與學習,通過拼剪與討論,明白能將組合圖形進行多種分割或割補後再計算其面積。

(三)、聯繫實際,鞏固拓展

1、課件出示課本中多種組合圖形,學生辨別圖形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

2、學生獨立完成,代表發表自己的解題方法。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點評:通過分解圖形的面積相加或補成所學的平面圖形再通過面積相減,都可以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圖形關係,推算出圖中的隱藏條件,讓學生明確解組合圖形的面積方法不是唯一的。

(四)、回顧全課,小結

1、學生小結 2、教師總結 3、佈置作業。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小結,教師再總結,即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將本堂課的內容進行了總結。最後佈置作業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組合圖形的面積

組合圖形分割、添補 基本圖形

國小圖形教學設計15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看一看、認一認各種圖形標誌的不同含義,使學生了解圖形標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2、引導學生欣賞圖形標誌,使學生了解具有直觀、簡明、易懂、易記的特徵。

教學重難點:讀懂並理解圖形標誌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收集各種圖形標誌的圖片資料,拍攝學生熟悉的商店、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車站等處的圖形標誌,供學生識別和欣賞用。

學生:收集一些圖形標誌的圖片資料,供上課時討論、欣賞用。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小朋友們,我們今天要認識一些新朋友,它們會教會我們在一些公共場合裏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呢,下面請大家跟着老師,一起來迎接它們。載示一些簡單的圖形,詢問學生它的意思是什麼?2、小組討論,彙報結果。

同學們,它們在公共場合中它就有了特殊的含義,這樣的圖形我們稱它爲圖形標誌。

導出課題:認識圖形標誌(板書課題)

二、加深學生的認識,討論課本上圖形標誌的意思。

1、在我們的書上,有很多很多各種各樣的圖形標誌,你們知道它們都是表示些什麼意思嗎?

2、看圖小組討論,比一比,哪一組說出的各種圖形標誌的意思,最準確,數目最多,並告訴大家你們都在什麼地方看到過它們?

三、學生彙報自己收集到的圖形標誌

對課本中的圖形標誌進行補充說明。通過小組評比的方法,對圖形標誌進一步的瞭解。

1、圖形標誌包含好多方面,現在請小朋友們來介紹自己在課前去找尋的'圖形標誌好朋友,告訴大家,你是從什麼地方找到它的,這個標誌出現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不能做什麼?2、學生上臺彙報自己找到的圖形標誌,其它小朋友補充說明。

四、課後拓展

1、留意生活中的各種圖形標誌,想一想,這些圖形標誌的作用。

2、用繪畫、拼貼等方法設計一個圖形標誌。

標籤:圖形 教學 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