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彙編15篇)

設計2.44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彙編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列、行的規則。能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 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激發需要

提問: 能說出我們班中隊長坐在哪裏嗎?

出示例1主題圖,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軍的位置。(學生可能認爲小軍坐在第4組第3個,也可能認爲小軍坐在第3排第4個)

質疑:同樣都是表示小軍的位置,怎麼會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呢?(第一種意見是把一豎排看作一個小組,小軍就在第4組第3個;第二種意見是把一橫排看作一排,小軍就在第3排第4個)

提問:怎樣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簡明地說出小軍的位置呢?(學生可能想到:先說清楚是什麼排或什麼是組,再說明小軍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統一規定,橫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定去說)

提問:你認爲哪一種方法更好些?(學生中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意見,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如果有一個約定,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則去做,就不會表達不清了)

揭示課題:怎樣規定橫排和豎排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既準確又簡潔的確定位置的方法。(板書課題)

[說明:讓學生說出中隊長的位置,有效地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的知識確定位置的經驗,幫助學生找準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描述小軍的座位,使學生體會到用已有的經驗描述小軍的位置,由於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從而引起學習和探索新方法的內在需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認識列、行,理解數對

1. 對照座位示意圖認識列與行。

講解:(出示教材第15頁的座位示意圖)習慣上,我們把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後數。用這樣的方法來描述,小軍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書:第4列第3行)

提問:(在示意圖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點出小明)小明坐在這個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幾列第幾行?(板書:第2列第4行)

提問:小麗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圖中找出小麗的位置嗎?(學生指出小麗的位置,並板書: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圖中找一個點,並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描述這個點的位置,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反饋:會用第幾列第幾行這樣的方式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了嗎?(要求學生舉例說明)

2. 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列和行,並且能用第幾列第幾行來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約定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來表達物體的位置,就不會引起誤解。那能不能用一種更簡潔的方法來表達呢?(學生可能會想用字母分別表示列和行)

講解:大家想出的辦法很好。其實,我們可以進一步規定:用一個數表示第幾列,再用另一個數表示第幾行,那麼,小軍的位置就用兩個數來表示就夠了。你能知道是哪兩個數嗎?(4和3)習慣上,我們用一個數對來表示:(4,3)。

提問:數對前面的一個數4表示什麼?3呢?

提問:你能用數對分別表示小明和小麗的位置嗎?(學生用數對錶示,並說明每一個數對的含義)

要求學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說說這個位置是第幾列第幾行,並且用數對錶示出來。

3. 完成教材第15頁的“練一練”。

(1) 在圖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後,在圖中用筆塗出來,並用數對錶示,填在書上的括號裏。

(2) (6,5)這個數對在圖中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的位置?

[說明:先通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列、行的含義與確定列、行的規則,再通過確定小明、小麗的位置幫助學生熟悉這一規則,爲數對的引入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從列和行的規定,到用數對來表示,既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對的含義,又滲透了符號化的思想,有利於學生感受數學符號的簡潔性,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之後,讓學生嘗試運用數對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對數對含義的理解。整個環節的設計,層次鮮明,重點突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 鞏固練習,發展智慧

1. 完成練習三第1題。

出示教室座位圖,並標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

(1) 說一說: 要求學生用數對錶示自己或同學的位置,並組織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圖上指出某個同學的位置,讓同桌儘快用數對錶示出這個同學的位置。比比誰的反應快。

(3) 猜一猜:用數對錶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學猜出這個同學是誰。

2. 完成練習三第2題。

出示題目。

(1) 生活中也經常用數對確定位置。請看,小明家廚房的一面牆上貼着瓷磚,請用數對錶示四塊裝飾瓷磚的位置。

學生完成後,全班交流。

(2) 討論:你發現表示這四塊瓷磚位置的數對有什麼特點嗎?(前一個數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列;後一個數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行)

3. 課件出示練習三第3題。

出示題目。

(1) 說位置:這是學校會議室的地面圖,同座位的同學相互說說每塊花色地磚的位置。(用第幾列第幾行表示)

(2) 寫數對:能用數對錶示出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嗎?(學生完成後,組織交流)

(3) 找規律:觀察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你發現了什麼?

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發現,再組織全班交流。

4. 拓展應用。

出示右圖。

談話:如圖,“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來表示。說出下面類似於數對的每組字母和數各表示什麼漢字,並連起來讀一讀:(B,3)、(A,5)、(C,4)、(E,2)、(D,1)。

學生在小組中交流,然後全班交流,並齊讀: “我們愛數學”。

提問:你愛數學嗎?爲什麼?

[說明: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能力。首先結合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過說一說、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對列、行和數對含義的認識。然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數對來確定牆面瓷磚和地面花色地磚的位置,這裏注意通過比較瓷磚和地磚的位置特徵,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交流,使學生髮現數對中的一些規律,如同一列中,數對中的前一個數相同;同一行中,數對中的後一個數相同等,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最後通過類似於數對的一組字母和數找相應的漢字——“我們愛數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對的理解,提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四、 自主總結,生成問題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值得我們課後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號”飛船返回地球的畫面。

談話:“神舟六號”之所以能順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們今天學習到的知識。地球這麼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請同學們課後去查閱有關資料,並和其他同學交流。

[說明:一節課的結束,不應該是學生探索活動的終止。讓學生帶着問號離開教室這個小課堂,走進探索的大課堂。教學中,通過對“神舟六號”返回地球畫面的回放,引發學生思考:地球這麼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這樣做既爲下節課進一步用數對確定位置打下伏筆,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的意識。]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這是國小數學人教版第九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本節課重點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教材安排的內容除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外,更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通過學生親手的“拼”、“剪”,將組合圖形進行分解,計算出組合圖形面積,從而掌握這類題的思考及解題方法。

二、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並不很難。學生已經系統的學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對轉化思想也有所滲透。對於方法的借鑑、交流、思考、創新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

三、教學目標

1、掌握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並正確計算。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初步解決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讓學生學會這類題目的思考方法。

3、學會運用“分割”與“添補“的方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五、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以舊引新

(課前)將一些教學用具的紙片發給學生

1、談話導入,課件出示謎語。(①草地上來了一羣羊。打一水果名稱 ②又來了一羣狼。 打一水果名稱)

(1)思考:謎語的謎底是什麼?(①草莓 ②楊(羊)莓(沒))設計意圖:抓住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知識的正遷移。給學生以啓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問:你們覺得哪個謎語好猜?爲什麼?(第二個,因爲第二個問題有了第一個問題做基礎,所以容易些。)

(3)學生回答後教師出示答案,從而導出新課,並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來明事理,從而導出新課。

2、課件出示各種學過的基本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

(1)同桌交流、討論。(小動)

(2)代表回答。

(3)複習平面圖形面積公式。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幾種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及計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小組合作,交流探討。

(1)教師要求:拿出課前準備的圖片從中任意選擇兩個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圖形。邊做邊思考,你拼的圖形像什麼,是由哪個基本圖形拼成的,小組討論這個圖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

(2)2人小組討論並計算出圖形的面積。(小動)

設計意圖:以學生爲主,讓學生進行分工、討論,通過集體的力量來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

2、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課件出示例題:小華家買了新房,計劃在客廳鋪地板,請你估計他家至少需要買多少瓷磚鋪地板,再實際算一算,並與同學交流。(有圖例)

(1)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圖片中組合圖形的學具,與小組合作,先估一估,再通過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這個圖形的面積。(學生合作討論,教師巡視並作簡單的提示和指導。(大動)

(2)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沿虛線剪下,將組合圖形分割成一個大長方形和小長方形或兩個梯形或補一個小正方形等多種割補法。)計算圖形的面積。

(3)根據學生的解法,教師進行分析、點評。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手參與學習,通過拼剪與討論,明白能將組合圖形進行多種分割或割補後再計算其面積。

(三)、聯繫實際,鞏固拓展

1、課件出示課本中多種組合圖形,學生辨別圖形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

2、學生獨立完成,代表發表自己的解題方法。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點評:通過分解圖形的面積相加或補成所學的平面圖形再通過面積相減,都可以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圖形關係,推算出圖中的隱藏條件,讓學生明確解組合圖形的面積方法不是唯一的。

(四)、回顧全課,小結

1、學生小結 2、教師總結 3、佈置作業。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小結,教師再總結,即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將本堂課的內容進行了總結。最後佈置作業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組合圖形的面積

組合圖形分割、添補 基本圖形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90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的求法。

2.瞭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學習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課前談話:

師:孩子們,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師,真有禮貌!你們願意和老師交個朋友嗎?(願意)你叫什麼名字?你現在有多高?(學生個別彙報)

師:看來,同學們的身高有高有矮,誰能說說我們班同學大概有多高?是這麼高嗎?還是這麼高?

(學生疑惑時,老師故意找出班上較矮和較高的學生,欲以他們的身高作標準,由此展開爭議)

師:那你們認爲我們班同學的身高大概與哪位同學差不多?猜測一下這位×同學身高大約是多少?這是我們班每個同學的身高嗎?(不是)那是什麼呢?

師:孩子們,現在對平均身高有感覺了嗎?帶着這種感覺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感受平均身高,瞭解平均身高的意義,讓生在腦海中對“平均數”有一個表象。】

一、情境導入,講解例1

1.聯繫生活,情景激趣

爲爭創全國衛生城市,我校四年級同學自發組成環保小組,利用週末去收集飲料瓶。請看,這是其中一組收集的瓶子數量,老師把它繪製成了象形統計圖。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2.發現信息,提出問題

教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彙報,教師引導。

教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教學例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1)小組合作,嘗試解決問題。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預設學生會想到“移多補少”和“數據的總和÷份數”的方法。學生可以在教師提供的練習紙上畫一畫、移一移,直觀地看出平均數,也可以動筆計算求出平均數。

(2)彙報交流,理解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

教師: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學生:13個。

教師:大家都同意這個答案嗎?13是怎麼來的?

①“移多補少”的方法。

結合學生口述,用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教師:這種方法對嗎?你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你們是怎樣想到這個方法的?

教師:同學們想到了用多的補給少的這個方法,使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可以叫“移多補少”法。(板書:移多補少)這裏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這個“13”是他們真實收集到的礦泉水瓶嗎?

引導學生初步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數,而是4個人的整體水平。

②先合併再平均分的計算方法。

教師: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結合學生口述,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先合併再平均分”的過程。

教師:怎樣列式計算呢?

學生:(14+12+11+15)÷4=13(個)

教師:誰看懂這個方法了?能再說一說這個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麼意思嗎?

教師:像這樣先把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合起來,再除以4,也能算出這個小隊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

教師:誰再來說一說這種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數”這一課題。

教師:13就是這4個數的平均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平均數)

師:那麼,13是這四個同學實際收集的瓶子數量嗎?

師:看來,平均數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個虛擬的數。

師:那平均數13和他們實際收集到的數量相比較,你又發現了什麼?仔細觀察這組數據:實際收集的數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們與平均數13相比,你又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師: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個,平均數會發生變化嗎?變多還是變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個呢?

小結:這樣看來,平均數很敏感,平均數與每一個數據都有關,其中任何一個數據的變動都會引起平均數的變動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數,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論是直觀形象的操作演示,還是運用平均分來計算,都爲學生理解平均數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撐,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2.教學例2,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1)承上啓下,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在今天上課之前,你們在生活用平均數的機會多嗎?實話實說,不多。那我們今天來用一用好嘛。請看大屏幕:今天老師想邀請你們來當回裁判,那麼裁判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學比賽踢毽子,男生隊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認爲哪個隊贏了?哪個隊的成績好呢?仔細看數據。

引導學生體會,在人數相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求總數的方法比較輸贏。

教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也可以比較兩組隊員踢毽個數的平均數。

教師:哪個隊求平均數比較簡單,你是用什麼方法求的?

引導學生用平均數的意義來說明道理,求幾個數據的平均數,就相當於把這些數據的總和平均分成這麼多份,每份都同樣多,平均數可以代表這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4)巧設矛盾,比較人數不同的兩個隊成績。

教師:看來,女生隊暫時領先。如果男生隊再加一個人,誰會是最後的贏家呢?請各位裁判員獨立思考後給出最終的裁定?並說出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學生會進行爭論,有的認爲看總數,第一組應該領先,有的認爲在人數不同的時候,用總量來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數來比較。

教師:爲什麼不公平?誰再來說一說?

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公平的深入思考,體會平均數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引導學生拿着學習單,說計算的方法。

師: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是誰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是的,求平均數。通過統計圖更能清晰地說明你們的觀點。看(停頓)通過移多補少,一眼就能發現哪隊的整體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數能反應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質疑-爭辯,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1.練習一:三個鉛筆筒,裝了鉛筆,分別6支、7支、5支,平均每個筆筒裝了多少支?

師:看看每個筆筒裏有多少枝?

提問:用了什麼方法?

移多補少

呈現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說說怎麼移多補少?

指出:移多補少。

2.練習二:小麗有這樣的三條絲帶,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平均數是18cm

追問:用什麼方法?

指出:測量後獲得數據,用求和平分法。

在獲得數據的基礎上,移多不少。

3.練習三:鼕鼕來到一個池塘邊,看到平均水深110cm,鼕鼕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會有危險,對嗎?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水深110釐米,並不是說池塘裏每一處水深都是110釐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較淺,只有幾十釐米,而有的地方比較深,超過他的身高。所以,鼕鼕下水游泳可能會有危險。

師:平均數反應的是整體水平,它會掩蓋掉很多的信息,萬一這條小河是這樣的話,你覺得東東有危險嗎?

師:所以呀,孩子們,天氣越來越熱,孩子們一定不能隨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識,時刻注意安全。

4.練習四:中國男性平均壽命74歲,女性平均壽命77歲。

問題一:一位73歲的老伯伯看了這份資料後,不但不高興,反而還有點難過。這又是爲什麼呢?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壽命74歲反映的只是中國男性壽命的整體水平,這些人中,一定會有人超過平均壽命的。

問題2:如果有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壽命一定會比老爺爺長?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不一定!雖然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但並不是說每個女性的壽命都會比男性長。萬一這老爺爺特別長壽,那麼,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長些。

師:要想長壽,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讓我們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體,就要養成體育鍛煉好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總結

這節課你收穫了哪些知識?又學到了哪些方法?

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統計量平均數,什麼是平均數呀?平均數就是將原來幾個不相同的數變得同樣多的數,這個同樣多的數就是平均數。通過兩種方法研究平均數,分別是求和平分、移多補少方法。我們在探究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特性:平均數反映了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一個數據的波動會影響到平均數,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數學源於生活,我們還認識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運用。

師:說得真好!走出課堂,願大家能帶上今天所學的內容,更好地認識生活中與平均數有關的各種問題。下課!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4

讀了《國小數學教學設計》這本書,深有感觸。這本書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用價值。書中不僅談了課堂教學設計的詳細過程、反思等,而且還談了數學教學的“情景設計”,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數學教學的來龍去脈。原本以爲教學設計僅僅是每一位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的一項功課,沒想到這項功課卻包含着許多的藝術。教學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該門課的喜愛程度。試想一下,一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僅僅是圍繞讓學生知曉一個個的問題的現成答案,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任何的鍛鍊,久而久之,定會兩手空空,無所收穫。而另一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是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效果必定和前者大不相同。而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應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智力,而智力的發展又取決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一定的學習動機,就談不上對知識的探索,更談不上對知識的創新。

學生作爲能動的學習主體,既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也可能有意、無意地拒絕教學的影響。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就顯得尤爲重要。

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呢?我認爲:

一、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使學生明白只有自己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獨立解決問題,善於思變,習慣於歸納整理,才能真正鍛鍊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運用恰當的方法,巧設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二、進行情感交流,增強學習興趣。

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麼學生自然而然地度過到喜愛你所教的數學學科上,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另一個方面是:教師通過教學或數學家的故事等,來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演變及其作用,瞭解數學家們是如何發現數學原理及他們的自學態度等。比如:可以給學生講“數學之王——高斯”、“幾何學之父——歐兒裏德”、“代數學之父——韋達”、“數學之神——阿基米德”等數學家的故事。ZK168

三、適當開展競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爭取優異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慾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

總之,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首先是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學習動力的源泉。然後,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句話,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培養學習興趣爲核心,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5

一、模擬片段教學與說課的區別

1、說課: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案例:《分數的初步認識》、《用字母表示數》模擬片段教學:說教學程序。

2、說課的“說教學程序”:複習鋪墊、新授、鞏固、綜合運用、拓展延伸、小結等;模擬片段教學的“說教學程序”:一般說“新授”部分。

3、說課主要說“爲什麼這樣教”,模擬片段教學重在“怎樣教”。

二、模擬課堂片段教學應注意的幾方面

1、要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情境;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注意教學語言的轉化;教師的教學語言;學生的彙報交流:直敘、轉述

2、要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學課本等。

3、要體現課堂評價的多元;教師評價、學生評價適時、恰當。

4、要展示板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與課堂教學同步(及時);有所選擇;字體規範;佈局合理。

5、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如:《平行與垂直》 《認識幾分之一》 《連續退位減法》。

6、要注意培養學生數學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體現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8、要關注學生方法多樣化,體現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學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時板書。

三、不同領域的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1、計算具體情境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注重算理的引導與表述(如:9加幾,湊十法);板書的巧妙設計:色筆、橫線、位置

2、空間與圖形教師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統計與概率學生髮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板書不可少;案例:《複式條形統計圖》

4、解決問題學生髮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學生解題方法的多樣化。

四、其它一些問題

1、如何開頭?

2、教學目標要說嗎?

3、複習多長時間比較合適?《商的變化規律》

4、如何小結?

5、要充分利用資源—————沒有三角板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6

一、課題提出

1、學生髮展的需要

從國際數學課程發展的趨勢來看,許多國家都將使學生理解數學的應用,發展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爲重要的課程目標,因此,我國國小數學應當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作爲重要作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更應當重視解決問題的作用與價值。解決問題能力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解決問題教學有利於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及對數量關係的理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

2、課程改革的需要

從應用題到解決問題是新課程教材內容轉變最大的部分,無論是學習目標、內容體系、編排與呈現、教學模式還是評價方式,給教師帶來的衝擊是非常強烈的。由於教師沒有準確把握應用題在新課程中的功能性轉變,在解決問題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問題,需要不斷總結與反思,重新認識解決問題的教學價值,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爲。

3、現在國小生數學學習的現狀

由於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雙基目標的達成,忽視了思維訓練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創新與生成,忽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最本質的東西——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分析問題,用數學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其後果是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不過硬,不能在數學問題的解答上游刃有餘。因此,我們有必要抓住要點進行突破,以國小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爲抓手,探索學生解決問題的心理機制,並進而形成解決問題教學的新模式,對數學教學中問題解決進行反思、總結,在研究中使得師生共同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問題解決”即是在教師適當的指導下,使學生面對問題時,能把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經過思維加工、綜合運用和轉化,達到未知目標的過程,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策略:是指爲完成某一任務所採取的行動方式。可理解爲方法,卻又不完全等同於方法,其指向順利地完成任務,並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思維與行動的最爲有效、最簡潔的方式方法。

解決問題學XX爲教學實際服務,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主張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發現與再創造。解決問題學習的研究,不再只是對比發現學習與傳統教學孰是孰非,孰優孰劣,而是對發現學習本身的過程、機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討如何發揮發現學習的優勢,促進解決問題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層次。

三、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對國小數學問題解決策略的研究旨在“讓學生參與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布魯納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達到鍛鍊人、完善人的目的,爲推進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爲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⒈努力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通過數學學習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才能,使學生養成“數學地思維”的習慣。

⒉牢固樹立“以學生爲本”的思想,竭力爲學生創設一定的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數學活動中進行探索、猜測、修正,從而主動地進行自我構建。

⒊學生能主動地對已有的解題策略和解題模式等進行分析、綜合、轉化、調整,從而形成對新問題的領悟,促進新問題的解決。

⒋不僅要教會學生解決問題,更要幫助他們認識數學的價值,掌握提出問題的藝術,並不斷探索下去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研究內容

問題解決的過程,會受到學生的認識水平、思維水平、年齡特徵、問題的內容、問題的難度、解決問題的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研究以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爲載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解題策略。

1、問題的感知與理解

理解問題是解題思維活動的開始,“理解”的一個重要指標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語言把問題陳述出來,並通過對問題的陳述產生關於問題的內部表徵,進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向。

2、解題策略的尋求和確定

經過了對問題的感知和理解,接下來的重要步驟就是尋求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即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問題不同,解題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問題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也可採用不同的策略。我們想通過教師的引導、扶持行爲,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解題策略。

3、解決問題策略的實施與調整

學生在確定瞭解決問題的方案後,就要按照方案開始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新問題,就需要及時進行調整。教師要根據具體問題,及時桌間巡視,根據學生個體的困難給予相應的指導。

4、交流、評價與反思

學生個體的數學問題解決後,再引導他們藉助動作、圖畫、符號、文字等形式把解決問題的結果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間的交流與評價,並及時進行反思。

以上還只是我們的初步設想,我們準備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思考、實踐、調整、再實踐,以求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良好意識與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課標教材”中解決實際問題內容的編排特點和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特點。(1)各年級教師在把握《標準》理念的基礎上,深入鑽研“課標教材”,理清教材在解決實際問題內容的編排體系、特點,把握各年級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的目標要求,做到:①體系清: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內容、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的?②特點明:解決實際問題的題材、呈現方式是怎樣的?③目標準:不同階段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到底要達到怎樣的要求?

(2)觀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動作、表情、寫字、言語等表現,詢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思維過程,來把握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特點。

2.設計符合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規律的課堂教學預案,在實施過程中善於把握生成的教學資源,探索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課堂教學模式。

(1)引導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的發現、提出過程。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情境應具有挑戰性、啓發性、目標性、趣味性、開放性、現實性等特點。

(2)引導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過程。作爲每個學習個體,一般經歷以下過程:整理問題的信息,思考各個信息間的聯繫,確定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對解決問題的結果作出預測,正確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果進行反思、驗證。作爲一個學習羣體中的一員,要做到: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自主探索和教師引導相結合。

3、對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作出合理評價,探索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習評價的方式。

(1)確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觀點,確立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的觀點。(2)明確評價的重點是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①第一學段,要注意考查學生能否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能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否願意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②第二學段,重點考察學生:能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能否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否與他人合作;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是否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六、研究原則

1、前瞻性原則

本課題研究應努力反映新世紀科技和社會發展對公民的科學知識的需求,使我們的課題研究具有新時代的特徵,從而促進師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2、科學性原則

必須考慮國小生的身心特點,特別是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個性特點,把學科的邏輯體系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結合起來,並以國小數學解決問題的研究成果作爲工作的指導。

3、創新性原則

要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心理規律,結合學科特點和當前“探究性、體驗性、交往性、做中學”等教學改革的總趨向,創造性地設計出系列性的能夠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新穎的教學策略。

七、研究方法

由於本課題的研究是一種基礎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的範例,是一種理論性、實證性、探索性研究。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案例研究、經驗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時輔以文獻的調查、實驗等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步驟

(一)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4月——20xx年12月)

1、制定方案,分層次落實課題

課題選定後,實驗領導組和研究組要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閱讀有關資料、幫助實驗教師提出研究的目標和任務,設計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寫成課題設計方案。

2、加強管理,精心組織實施

“國小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研究”課題是一項從理論上、實踐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強領導和計劃管理,儘量少走或不走彎路,保證實驗的正常進行,爭取早出、多出成果。

(二)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1、加強學習,建立健全學習研究制度

學習是提高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研究的理論指導水平的重要措施,實施有正確的理論指導,纔有正確的實踐活動,才能結出豐碩的成果;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實驗就陷入盲目的實踐活動,研究就將遇到挫折。

參加課題研究後,應健全學習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學期研究工作計劃;建立研究活動日(每週半天),認真開展學習研究活動。

2、認真做好蒐集、積累和整理資料工作

資料的蒐集和積累是實驗必備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礎工作,是實驗研究結論的基石;也是實驗總結、實驗報告、論文寫作的起點和基礎。

3、切實上好每一節實驗研究課

課堂教學是教學體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學形式,是實驗研究的最實在、最豐富的實踐活動,每一位實驗教師都應重視和上好每節有後勁兒的實驗課。

實驗課要體現教學新思想、新觀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實驗教學要有創新精神,做別人沒有做過的試驗,體驗前人沒有體驗過的感受,發現前人沒有發現過的東西,總結前人沒有總結過的經驗,探索前人沒有探索的規律。

4、開展多種形式的研究活動,活躍科研氣氛,提高課題研究水平開展多種教科研活動,是提高對科研工作的認識、活躍研究氣氛、推動科研工作深入進行的重要措施,各地應積極地紮實地開展。各種活動應分學期做出工作計劃:訂出內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動時間等。

5、建立相應的質量評估體系

根據我們構建的實驗教學目標和研究理念,實驗教學的評估應改變過去單一的“學習成績”測試評價,做到評價目標的導向性與實效性的統一。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搞好總結、定期組織鑑定驗收,開好總結、結題會。

在課題鑑定驗收時,要以實驗目標所倡導的教學觀念爲依據,根據實驗資料,對實驗結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寫出實驗報告,以便進行成果鑑定。

九、研究的子課題

在總的課題下,實驗教師在不同年級不同教育階段,可選擇採用更爲具體的子課題進行實驗研究。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定題目,選題時應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題目要“小”、要“近”(貼近本地本校本人實際),內容要實(研究的內容要符合實際),視角要“新”(研究的視點要新,要比原有教學超前。

十、預期成果

1、結題報告。

2、解決問題策略彙編。

3、教師經驗總結、論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經歷以米、釐米爲單位正確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並會估計物體的長度。

2、體會米的含義,知道釐米、米之間的關係。

3、在活動中體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新鉛筆、米尺、數學課本、文具盒、1米多長的繩子。

 一、創設情境

1、師生利用課前共同準備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測量小組中各物品的長度。

2、指導學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繩子的長度。

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會隨機比較、選擇用哪些測量工具比較合適。(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測量課桌的長度。

二、體驗探究

1、認識米,、知道1米有多長。

2、讓學生以組爲單位,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

3、學生在觀察、交流過程中認識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

歸納:100釐米=1米 1米=100釐米 1m=100cm

4、讓學生聯繫身邊的事物,找出幾種長度是1米的物品。

 三、實踐應用

1、1米大約等於幾枝鉛筆的長度?

2、學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較大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完成測量活動。

3、出示書中5頁練習題。

4、課外小作業:讓學生回家測量家中物體的長度。

讓學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爲後面的測量做好鋪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

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通過動手操作親自感知,從實踐中總結出“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做單位”。

對1米多長的繩子的測量以及1米20釐米的書寫既是對用米做單位的再次體驗,又爲後面的練習做好了鋪墊。

讓學生以一把米尺爲準,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

這種徒手做動作既使學生感興趣,樂於參與的活動,又是讓學生再次體驗,從而建立1米有多長的空間觀念。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8

教材說明

本節教材主要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在學生已掌握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教材內容共分爲四部分:

1.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共編排2個例題。例1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方法,例2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零的筆算乘法。通過這兩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和一般方法,並能將一般方法遷移到多位數的乘法運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數學模型“速度×時間=路程”。

先介紹“速度”概念,再安排含兩個小題的例3,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學會用複合單位表示物體的運動速度,並自主概括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

3.積的變化規律。

“探索規律”是數與代數領域要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本小節根據乘法中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情況引導學生探索積的變化規律。安排了一個例題──例4。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計算、說理、交流等活動,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並會用數學語言刻畫這個規律,感悟函數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節單列一個例題──例5教學估算,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所學乘法知識通過估算的手段解決具體問題。估算沒有固定的法則,應依據具體情況採用適當的策略,使估算結果儘可能接近實際。所以,例5中圍繞“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的問題,教材提供了兩種方案,引導學生對比:“誰的估算比較合適?爲什麼?”這是教學估算最精要之處。它讓學生明白,估算時,在什麼情況下應估大些,什麼情況下應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結果既接近準確數又符合實際需求。通過讓學生經歷用估算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靈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估算意識。

教學建議

1.放手讓學生自主建構筆算乘法的認知結構。

本學段所學內容,是學生已掌握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擴展和提升。因此,教學時,應密切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發展水平,應爲學生提供由舊知遷移到新知的廣闊背景。如教學例1、例2、例5時,應引導學生回憶兩位數乘兩位數或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和估算,想一想列豎式後,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比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據具體情境取因數的近似值,纔可能使計算結果既接近準確數又靈活方便。使學生在利用舊知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乘法運算意義的理解,提高乘法筆算、估算的計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形成筆算乘法的良好認知結構。

2.注意書本知識與生活常識的結合。

本小節教學的重點之一,是使學生理解常見的數量關係,即刻畫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關係的模型:速度×時間=路程。這部分知識在學生生活中蘊藏着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時,應將書本上的例題與學生生活中的實例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物體簡單運動的常識出發歸納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並用這個關係去解決實際問題。

3.本小節可用7課時進行教學。

具體內容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編寫意圖:

(1)精心選擇以簡單行程問題爲背景的學習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一方面體現計算是因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另一方面爲後面抽象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作鋪墊。

(2)讓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方法。由於學生已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因此,例題沒有展示145×12的具體計算過程,只出示145×12的豎式結果,意在讓學生充分應用已有經驗,自主歸納145×12的具體步驟,知道應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兩部分積的相同數位對齊,最後相加便得結果,這樣列豎式算比較方便。

(3)多項計算技能交互使用。對於如何計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筆算和用計算器驗算三種算法,引導學生綜合應用口算、估算、筆算、用計算器算等多項計算技能,自主選擇合適的算法。

教學建議:

(1)讓每一位學生經歷“145×12”的計算過程。首先請學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範圍,然後嘗試列豎式算出145×12的結果。並對照自己估算情況,算一算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誤差,是否合乎實際,這對提高學生估算的準確率很有幫助。練習時,應關注平時計算錯誤率較高的學生,看看他們每一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反饋時,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145×12”的計算過程。說過程時,應說以下幾點:①先算什麼;②再算什麼,積的書寫位置怎樣;③最後算什麼。學生梳理計算步驟的過程,就是歸納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一般方法的過程,它使學生懂得應如何有序的進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條理地去解決某一個具體問題。

對獨立嘗試計算有困難的學生,可作如下引導:先複習計算“45×12=?”或“145×2=?”,然後再計算“145×12”。

(2)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檢驗自己運算的結果,其中之一是應用本學期學習過的計算工具──計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練習,讓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以鞏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練習時,應讓每一個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可用計算器自行檢驗。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22~23頁。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認識三角形;讓學生經歷合作探究的過程,自主發現三角形的三邊關係,並能利用關係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創造、交流等有趣的數學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3、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判斷、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其產生對生活的理性思維的數學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三角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

探究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 認識三角形的特徵

1、(由課前“考眼力”遊戲中,不見了三角形導入)三角形躲到哪兒去了哦!它到我們的生活中來了,你找到了嗎 (斜拉索和橋面形成三角形,橋柱和橋面形成三角形。)

2、你還在什麼地方看到過三角形(舉例)

3、請同學們自己想辦法利用老師準備的材料做一個三角形。

4、展示作品,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在彙報擺三角形時,說明每條線段都必須首尾相接,才能圍成三角形。

5、老師把它畫到黑板上來,教學三角形的邊、角、頂點,請一位同學上來指一指三角形的邊、角、頂點,下面的同學數一數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呢請你們結合剛纔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說一說。

6、我們知道了這些三角形的特徵,那麼我們就用這些特徵來判斷下面哪個圖形是三角形

二、認識三角形三邊的關係

1、用三根小棒圍三角形。

2、彙報。

3、實踐操作,探索發現。

(1)(出示4種小棒)老師準備了這樣4根小棒,請你任選3根小棒,看能否圍成三角形;

(2)邊操作邊由小組長負責將實驗結果記錄在實驗表中。

(3)小組討論,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成怎樣的關係

第1根長度

(釐米) 第2根長度

(釐米) 第3根長度(最長)

(釐米) 能否圍成

三角形

先由小組討論彙報後得出結論。(出示結論)

4、驗證結論。

三、實踐應用

1、完成教材P24第2題。

2、判斷如果有兩根長度分別爲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長度爲3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爲什麼

②用長度爲4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爲什麼

③要擺成三角形,第三邊還可以是幾釐米(討論後回答)

7釐米行嗎7釐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釐米長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線串成一個三角形可以有幾種方法爲什麼

強調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四、總結延升:

1、今天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了三角形,從中你又瞭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識

2、展示各種運用三角形圖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僅僅是因爲它的美嗎它對我們的生活有着怎樣的影響呢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探索,就能發現三角形中更多的奧祕!

板書設計:

認識三角形

三角形兩條邊長度的和大於第三邊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0

設計說明

對於“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學生已經積累了較爲豐富的知識經驗,而“左、右”位置的空間觀念是學生最爲薄弱的,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爲了突破教學難點,對本節課作如下設計說明。

1、教學時,我讓學生認識自己肢體的“左右”作爲知識的引發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動口、動手、動腦、交流、討論、應用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初步掌握並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間觀念,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在學生初步感知左、右後,從學生原有的經驗出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做一做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擺一擺學具等,讓學生在這些簡單而有趣的活動中辨別“左、右”,體會位置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認識左右的必要性。

3、除了認識和體驗“左、右”外,還要引導學生懂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左、右”的認識,體驗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和應用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課堂活動卡

學生準備鉛筆文具盒直尺橡皮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引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信心上好嗎?有信心的同學請高高舉起你的手,你知道舉起的這隻手是左手還是右手嗎?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左、右”。

⊙進入情境,探究新知

1、感受自身的“左、右”。

(1)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手,請同學們舉起你的右手,看着它,想想我們常用它做哪些事。(生自由彙報:我們常用右手吃飯、寫字等)

(2)右手的作用真大,那左手是不是也這麼能幹呢?(生自由彙報:用左手壓本子、端碗等)

設計意圖:從學生最熟悉的自身引入,先確認左手和右手,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場景裏體會“左、右”的位置關係。

(3)聽口令,做動作。

考驗同學們能不能分清楚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口令:請舉左手,放下,請舉右手,放下;用左手向老師打招呼;用左手摸自己的右耳朵……(多次練習,讓學生熟練自身的左和右)

(4)小結:同學們,我們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搭檔”,吃飯時,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筷子;寫字時,左手壓本子,右手拿筆。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現在請你們仔細觀察,看看我們的身體上還有像這樣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嗎?

(5)學生自由回答交流,眼睛、耳朵、腳等。

教師說明:同學們分清自己的左手、右手是我們判斷左、右的重要標準。

設計意圖:

身體上的左、右是學生最爲熟知的,以此作爲判斷左右的標準,通過這個活動,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加強對於左、右知識的掌握和了解,同時也便於今後的記憶。

2、動手操作,明確左、右的位置。

老師真佩服你們,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了,那離開身體這個參照點,我們是不是也一樣能分清左、右呢?(出示課堂活動卡)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學具,按鉛筆、文具盒、直尺、橡皮的順序擺放好。

(2)誰來說一說,直尺的左邊有什麼?直尺的右邊有什麼?

(3)選你喜歡的一件文具,說說它的左邊和右邊各有什麼。

(4)學生自由發言,相互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親身感受,從身體上的左右擴展到身邊的物品,加深學生對左右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3、做左、右動作的遊戲。

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有關於左、右動作的小遊戲。請聽口令,看誰的反應快:伸出你的左手,拍拍你的右肩;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伸出你的左、右手,前拍拍、後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設計意圖:

通過遊戲體驗,讓學生將左右與身體對應起來,幫助學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標準,從而進行判斷。

4、課堂練習,體會“左、右”位置的相對性。

教材13頁“生活中的數學”。(課件出示上、下樓梯圖)

(1)在樓梯的上面有小朋友要下來,下面有小朋友要上去,他們會不會相撞呢?

(2)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

(3)讓我們來實驗一下吧!

先找4名學生,兩人兩人分別在過道兩邊走,再返回。向學生說明:我們的左、右手是固定不變的,但是當我們方向改變的時候,左、右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我們上、下樓梯,過馬路都應該靠右側通行。

設計意圖:

從學生熟知的上、下樓梯出發,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引發矛盾,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左、右”的必要性,體會“左、右”的相對性,加深對“左、右”的理解。

⊙綜合運用,鞏固拓展

1、請每個同學仔細觀察,看我們教室裏的東西,用“左、右”來說出它們的位置。

2、把自己喜歡的小朋友的名字寫在自己名字的左邊,把老師的名字寫在自己名字的右邊。

設計意圖:

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全課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13頁6題。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1

積的近似值

教學內容:

教材第66頁例9,“練一練”,第67~68頁練習十二第8~1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根據要求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積的近似值。

2.使學生了解四捨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數計算中的應用,積累求近似值的經驗,培養計算技能,發展數感。

3.使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感受獲得方法的心理滿足,提高學習數學自信心。

教學重點:

求積的近似值。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計算下列各算式。(小黑板出示)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指名學生回答,特別是位數不夠怎麼辦?

二、新授。

1、教學例9。

(1)出示例題:王大伯前年收入3.18萬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去年他家大約收入多少萬元?(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2)計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書:3.18×1.6≈()

指名一人板書豎式,其餘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集體訂正。

說一說:積怎樣保留兩位小數?

(4)練一練。

(5)求出下面各題積的近似值。

得數保留一位小數:7.2×0.09 0.86×3.2

得數保留兩位小數:0.28×0.7 5.89×3.6

2、試一試。

下面各題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0.25×0.73 40.32×403

完成後,學生交流。指一人板書。

3、練一練。

用簡便方法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0.25×0.73×40.32×403

三、練習鞏固。

完成練習十二8~12題

學生小組完成,集體講評

四、板書設計。

積的近似值

3.18×1.6≈ ( )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2

設計說明

本課時複習的是可能性這部分內容。國小五年級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通過本節課的複習讓學生感受隨機事件發生的統計規律性,並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要求學生藉助生活中的問題,從“量化”的角度來求出可能性的大小,再進行比較,體會遊戲中的公平原則。

1.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隨機現象。

教材114頁5題是對可能性這部分內容的複習與鞏固,通過遊戲活動,讓學生學會列舉記錄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石頭、剪刀、布”的遊戲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分組活動後,把遊戲結果填在表格中,通過觀察、統計遊戲結果,體會遊戲活動的隨機性,進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和遊戲的公平性。

2.內容充實、訓練紮實、應用求實。

本節課涉及了“石頭、剪子、布”“拋硬幣”“轉盤實驗”等遊戲,讓學生能有意識地在今後的學習中自覺地歸類,活動安排上有老師提出可質疑問題、學生修改方案、學生自主設計遊戲規則等內容,多方位訓練學生,力求學生在學習後具備隨機觀念,從而能明智地應付變化和不確定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硬幣轉盤

學生準備

兩枚硬幣轉盤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複習有關可能性的知識。(板書課題:統計與概率)

⊙複習可能性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表示下列事件。

①太陽從西邊升起。

②其他星球上有外星人。

③人一定會死的。

④三十歲的爸爸媽媽變成一歲的小寶寶。

⑤世界上350個人是同一天的生日。

⑥天空中飄過一片雲彩,馬上就會下雨。

⑦去商場的人,都買了商品。

2.列舉記錄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1)同桌玩5次“石頭、剪刀、布”的遊戲,誰贏的可能性大?

(2)(出示表格)怎樣把兩人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記錄下來?(有序地羅列)結果怎樣?

女孩

男孩

(3)課件出示教材117頁12題。

師:小紅和小明在玩拋硬幣的遊戲,他們的遊戲規則公平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兩枚硬幣拋下後可能出現的結果有以下四種情況,如下表。

第一枚硬幣

第二枚硬幣

結果

1正

小紅贏

2正

小明贏

3反

小明贏

4反

小紅贏

小紅和小明獲勝的可能性都是,所以遊戲規則公平。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3.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學重點: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乘法分配律的反應用.

 教具:教學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比賽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學們,學習新課前,我們先來一個小小的數學熱身賽。請大家準備好紙和筆。 (請看大屏幕,左邊的兩組同學做第一小題,右邊的兩組做第二小題,看誰做的又對又快,開始)

7×28+7×72

7×(28+72)

(2)、評出勝負。(做完的同學請舉手,彙報計算過程。可以看出右邊的同學做得比較快,(問同學)你們有什麼意見嗎?這兩道題有什麼聯繫嗎?)

這兩道題運算順序不同,但結果相同,可以用一個等式表示:

7×28+7×72=7×(28+72)

(3)命名猜想。

這位同學說的非常好,我們就先將他的這個發現命名爲××猜想。(板書:猜想)

二、引導探究,發現規律。

1、我們下面就一起來驗證一下這位同學的猜想在其它的題裏是否也成立。

2、商場 “五一”舉行讓利大折扣,王老師趁這機會去爲參加校園歌手比賽的五位同學挑選服裝,請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圖)

(1)看到這幅圖畫,你瞭解到了什麼信息?你想提什麼問題?

(2)你能用兩種方法列出綜合算式嗎?

(3)學生獨立列式,教師巡視

(4)交流反饋:你是怎麼想的,怎樣列式計算

板書:65×5+45×5 (65+45)×5

(5)觀察這兩個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3、舉例驗證,進一步感受

認真觀察屏幕上的這個等式,你還能舉出含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板書:舉例)

把自己舉出的例子在練習本上寫一寫,誰來說一說自己舉的例子,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等號左右兩邊是否相等。(可舉三個例子)輕聲讀這些等式,你發現了什麼?

4、歸納總結,概括規律。

(1)現在誰能說一說這些等式有什麼共同特點?(板書:總結)(運算順序不同但結果相同)

(2)剛纔我們用舉例的方法驗證了××猜想,在舉例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與結果不一樣的例子?能不能舉一個這樣的反例。

(3)看來這個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學,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確的。這個規律在數學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書)

(4)像這樣的等式寫得完嗎?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等式中存在的規律表示出來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裏說一說。

反饋時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學生可能用語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語言敘述:兩個數的各乘第三個數,可以把這兩個數分別和第三個數相乘,再求和。

(5)大屏幕出示關於乘法分配律的總結,學生齊讀。

三、探索發展,應用規律

(1)、我們發現了乘法分配律,那麼它對我們的計算有什麼幫助呢?(板書:應用)(學生舉例說)

(2)對,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請同桌合作研究下面這些題目怎樣計算比較好?請看大屏幕:誰來讀一下題。

(8+4)× 25 34 ×72+34 ×28

(完後讓學生彙報計算方法,重點說這兩題都應用了什麼運算定律。)

四 、鞏固內化

1、 做“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填寫,指名報,全班共同校對。

明確:根據什麼這樣填寫?第1題和第2題在乘法分配律的應用上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 做“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自己判斷。然後請生說說判斷的依據。

3、 做“想想做做”第3題

讓每位學生都用兩種方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指名板演。

明確:這兩種算法有什麼聯繫?符合什麼規律?

小結:通過長方形周長兩種計算方法的比較,也說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們看到,乘法分配律我們早已不自覺地在運用了。

4、 做“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各自按運算順序計算,指定兩人板演,共同訂正。

提問:每組兩道算式有什麼聯繫?哪一題的計算比較簡便?

小結:有時是先乘再求和比較簡便,有時是先求兩數的和再乘比較簡便,大家要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靈活對待。

五、 總結回顧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4

知識目標:

理解並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具準備:

小黑板、幻燈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學校圖書室新進200本書,需要擺放到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大家幫幫忙好嗎?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學生獨立解決“平均每層放了多少本”這個問題。

3、試着列式解決。

4、估計商是多少。

5、在小組中說說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應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連一連。

48 × 2 32 × 5 前一題的得數是後一題

160 ÷ 2 240 ÷ 5 的第一個數!

96 ÷ 3 80 × 3

3、小軍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內遊了2個來回,共遊了100米,這個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長?

四、小結:你學會了什麼?

作業:

直接寫得數

1. 40÷2=650÷3=980÷4=680÷4=

2. 720÷4=800÷6=720÷4=230÷6=

3. 600÷3=160÷40=23×30=50×12=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

數學活動是數學教育在活動中進行,活動是形式,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讓學生通過活動學習數學,讓活動貫穿始終。活動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動(動手),也包括觀念性活動(動腦),做數學活動時要注意調動學生動腦、動手、動眼、動口,多種感覺器官密切配合,協調活動,學生通過畫一畫、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剪一剪、數一數等形式,在 “ 做中學 ” 、 “ 學中做 ” 。教、學、做合一,讓學生在活 動中感受到輕鬆、快活。學生在活動中,體腦結合,手腦並用,減輕了學習負擔,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發展。

教學中數學活動的設計,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把學生的活動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主動學習狀態,能積極主動地動手、動口、動眼、動腦,使教學成爲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顯然,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生活動,體現了人文取向。以學生爲本,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鮮明特徵。

數學活動的設計應注意幾點:

1、體現知識的發生過程

教學過程不是隻關注掌握知識結論,更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發生過程的理解。因而在教學設計中,教師不應急於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應當爲學生創設思維活動的機會,特別是有利於求異思維發展的教學環境。重視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參與到“過程”中來,並在“過程”中享受到比較充分的思想和行爲自由,獲得比較寬廣的活動空間,爲創造思維的培養提供最基本的條件。

2、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在設計中,要運用多種方式、途徑和策略,引發和激勵所有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習成爲學生自己的活動,使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參與,多給學生自我設計、自我操作及交流評價的機會,多給學生一些自由表達思想與情感的機會。

3、注重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生生互動的有效形式,它有利於擴大參與面,爲學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間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機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抓住時機,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主動獲取知識。

通過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從中彌補了很多不足,我會把所學知識應用於今後的教學之中,努力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有效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