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挑山工》教學設計(12篇)

設計2.06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挑山工》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挑山工》教學設計(12篇)

《挑山工》教學設計1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標,腳踏實地,一個勁兒往前走的精神。本論壇歡迎廣大教科版國小語文教師加入交流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的生字和新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用“耽誤”、“樸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挑山工說的話的深刻含義,並從中受到啓迪。

教具準備

1.生字生詞卡片。

2.寫有“讀讀寫寫”中詞語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導讀”部分,瞭解本組安排的篇目和重點訓練項目

2.導入新課。板書:挑山工。同學們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誰知道“挑山工”是指什麼樣的人?預習後,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點?(學生自由發言,互相補充,認識可深可淺。)

3.指名按自然段朗讀課文。讀後適當評議,重點糾正讀錯字和讀破句的地方。

二、講讀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想想這部分主要講了什麼。

2.討論。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講挑山工登山的特點。)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他們登山時的姿勢是什麼樣的?找出課文裏的話說一說。挑山工登山的路線是什麼樣的?(是摺尺形的。)誰能描述一下,“摺尺”是什麼?(學生討論後,教師可在黑板上圖示,或實物演示。)挑山工爲什麼要走摺尺形路線,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樣直往上走?(東西不碰在臺階上;還能省些力氣。)挑山工走摺尺形路線帶來什麼問題?(路程比遊人約多一倍。)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詳細地描寫挑山工登山的特點呢?帶着這個問題繼續讀課文。

三、講讀第二自然段。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討論交流。作者對什麼現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雖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遊人多一倍,但他們花的時間並不比遊人多。)作者爲什麼感到奇怪?讀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飽覽”是什麼意思?(充分地看,看個夠。)“題句”是什麼意思?(就是爲留紀念而寫的詩句。)“騰雲駕霧”是指什麼?(指傳說中利用法術乘着雲霧飛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騰雲駕霧”是指什麼?(指傳說中利用法術乘着雲霧飛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騰雲駕霧”,是感嘆挑山工登山之快,對挑山工的領先感到吃驚,覺得不可理解。)

四、指導學習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學習要求。自己朗讀第三自然段,思考問題: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幾次相遇?是在什麼情況下相遇的?

2.學生按要求自學思考。|

“我”和一位挑山工幾次相遇?(三次。)這三次相遇分別是在什麼地方?(請學生從課文中尋找答案。)這幾次相遇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都是在開始時“我們很快就超過了他”,但後來發現“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達我們相遇的地方。)

“攀談”是什麼意思?(閒談,隨便聊聊。)作者爲什麼要“走過去跟他攀談”?(因爲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開心中的謎。)

五、講讀第四自然段。

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主要講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謎”。)作者的“不解之謎”是什麼?作者的這個“不解之謎”是怎樣產生的?聯繫前幾個自然段的內容想一想。(是通過對挑山工與遊人的對比產生的。)

六、講讀第五自然段。

1.學生各自朗讀第五自然段。

2.討論。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個問句:“您看,是不是這個理兒?”挑山工是怎樣解釋“這個理兒”的?用課文裏的話說一說。“我跟你們不一樣”,挑山工和遊人有什麼不一樣呢?(遊人:東看西看玩玩鬧鬧總得停下來高興怎麼就怎麼)(挑山工:一步踩不實不行更不能耽誤工夫得一個勁兒往前走)

那麼,爲什麼遊人“高興怎麼就怎麼”,而挑山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呢?(遊人是來遊覽的,哪裏好玩就在哪裏停,目標散亂;挑山工有任務,要按時把貨物送到山頂,目標專一,所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

七、講讀第六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六自然段。

2.討論交流。

“心悅誠服”是什麼意思?(誠心誠意地佩服。)“包蘊”指什麼?(包含。)“意味深長”是什麼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尋味,值得很好地體會。)什麼是“哲理”?(有普遍意義的道理,有深刻意義的話。)

山民這幾句樸素的話裏,包蘊着什麼意味深長的哲理?(引導學生緊扣關鍵詞語,比較遊人與挑山工的不同之處,然後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實不行”、“一個勁兒往前走”的含義,再深入到更深一層的認識:看準目標,堅持不懈,就能達到目的;放鬆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八、講讀第七自然段。

作者畫了一幅什麼樣的畫?用課文裏的話說一說。作者爲什麼說“我需要它”,而且“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作者需要的僅僅是這幅畫嗎?(作者需要的不僅僅是畫,而是畫中挑山工那種認準目標,不斷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這幅畫掛在書桌前,是因爲作者需要這種精神來激勵自己向前。)

九、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體會挑山工說的話的深刻含義

《挑山工》教學反思

教了高年級一段時間,發現孩子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提問題的能力卻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課前,總會佈置孩子一個質疑的作業,但發現這個作業的完成水平是相當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問出,某某詞語是什麼意思?作者是誰?文章是什麼時候寫的?某某地方現在在哪裏?等等問題,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點詞句深刻含義理解的問題少之又少,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不會提問了嗎?

仔細想想,在長期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任務似乎就是回答老師提的問題,答對了就是聰明的孩子,答錯了說明理解有偏差。學生觀察老師表情和理解老師暗示的本事越來越好,但自己去發現問題的能力卻越來越差。長此以往,別說是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都會被傷害。

其實這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喚的,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促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推陳出新”意識,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實踐已證明,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作爲以創新精神培養爲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國小語文,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學科,我們更應該轉變觀念,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這種意識的培養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課中主要採用讓孩子參與提問設計,學會問的方法。

首先,讓學生學會問什麼。提問有很多種類型,有淺層次的疏通性問題、促進深入思考的深究性問題、品嚐表達方式的鑑賞性問題和評價性問題、挖掘課文“空白”處的想象性問題等。如學習《挑山工》伊開始,學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問題,如:①挑山工是什麼人?②他們是怎樣工作的?③他們爲什麼要做這些工作?我啓發孩子抓住重點句,再揪住重點字詞提問。如“它是指什麼?”,“爲什麼我需要它?”,“爲什麼要‘一直’將他掛在書桌前?”引導孩子與之前的提問對比,這一討論,使他們認識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應留意重點的詞句,選擇性地提出問題,養成咬文嚼字、認真推敲的好習慣。

其次,讓學生學會怎樣問。問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句式上看:有“是什麼?”“爲什麼?”“有什麼好處?”“有什麼特別?”“有什麼區別”;從問的內容上看,可以從字詞意義,句式順序,句子內涵等多方面問。

《挑山工》教學設計2

教材簡述:

《挑山工》是當代作家、畫家、籃球運動員馮驥才的作品。這篇課文的特點是揭示矛盾,設置懸念,似顯不露,借事以喻理。作者立足平實,而心存高遠;文章故事講來宛轉真切,而主題開掘深刻服人。因此,教學生成點在於曉事明理,引導學生在瞭解故事的基礎上,讀懂挑山工意味深長的話語,領會其所含蘊的人生哲理。

教學目標:

1、能轉換成書本的語言,有條理地說一說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挑山工說的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3、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說自己個性化的認識。爲挑山工登攀的畫面題詞和題句。

4、敬佩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標,腳踏實地、一勁兒往前走的精神。

教學流程:

一、轉換言語,話說挑山工登山。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當代作家、畫家馮驥才的作品《挑山工》。交流課前預習,疏理文脈。

2、同學們,書是讀出來的,讓我們拿起書本,自由地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在老師沒有提示你們停下時,你們就多讀課文幾遍。(3分鐘)

3、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呢?(先在紙上畫一畫,然後再說一說,一生上講臺畫,其餘學生在紙上畫線路)

4、看圖介紹挑山工如何登山。

5、帶着這樣的畫面,一起讀一讀課文第一段。

二、引導探究,暢談個性化認識。

1、過渡: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約比遊人多一倍!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並不比遊人慢。課文用一段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這個事實,我們讀一讀。(齊讀第二自然段)

2、要把課文讀好,首先要進入情景,讀到“在道邊,誦讀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題句”,你就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讀到了“在喧鬧蝗溪邊洗臉洗手”,你就在溪邊洗臉洗手;讀到“他們會不聲不響地在你身旁慢吞吞走過,悄悄地走到你的前面去了”,你的眼前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大家再自由讀讀課文。

① 推薦心目中讀得最好的同學示範一下。

② 朗讀接力賽

③ 最好的鼓勵方式除了掌聲以外,那就是帶領他們再美美地朗讀課文。最高境界的朗讀是我們能與作者心靈相通。這些文字如同出自我的口,外在表現是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寫在臉上,寫在眼睛裏。(齊讀第二自然段)

3、這麼美的一段話,讓他們印在我們心中,(生背誦→師生齊背)

(一) 探究“相遇”談認識 (3—6段)

1、過渡:一次泰山寫生,我就親身遇到了這種情況。那麼到底我們有幾次相遇呢?靜下心來,讀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語言。

2、生默讀,師巡視:不動筆墨不讀書;

3、交流:讀讀與他們相關的句子;

① 根據學生朗讀,師板書:

(在山下、回馬嶺、五鬆亭、山道上……小賣部門前)

② 連起來讀這幾處描寫,發現什麼?(作家很仔細,每一次遇到的描寫都不一樣)

4、在這幾次見面中,給你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些話?

(二) 山民說的那一段話。

請把自己的理解與夥伴溝通一下,比賽,看哪一組認識最深,語言組織得最好,最能體現合作成果。

交流:二組後比較,哪一組的認識更深一些,語言組織也更好一點。

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說得更深刻一些。

三、爲畫題詞,表達心聲。

1、這幾組同學代表了我的的心聲。作者也從山民的生活裏受到啓發,齊讀最後一段。《挑山工》教學設計

標籤:挑山工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