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課文《挑山工》教學分析

語文2.77W

在講過《挑山工》後,我對語文課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語文課上既要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又要培養深刻理解課文,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還不能讓別人誤認爲這是一節品德課,在這兩者之間掌握好度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理念:抓住重點,有詳有略。充分給予學生自學的時間,利用質疑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讀——感悟——讀的'指導下領悟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理解感悟、表達朗讀能力。體現讀寫結合的課題思想,給學生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教學設計。回顧本課的教學,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成功的地方:

課文《挑山工》教學分析

  1、倒敘授課,問題激趣。

課伊始,我出示一組挑山工的圖片,組織學生對挑山工有個初步的認識,課件畫面定格在挑山工的圖片上,引導學生談談文章中第幾自然段提及這幅畫了,大部分同學的目光集中在課文的最後一段:‘作者說:“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麼?我們不明白。這節課我們就帶着這個問題一起交流探討。”然後讓學生確定學習方法目標進行學習。

  2、巧用視頻,解決難題。

課堂上組織學生觀看挑山工登山時的錄像,邊看教師邊解說原理,同學們對摺尺形路線便一目瞭然,我再引導學生用手畫出摺尺形路線的樣子,我也把摺尺形路線的圖像畫在黑板上,同學們通過觀察,解決了“摺尺形路線”的難題。

  3、大膽捨棄,突出重點。

文章的第二部分講了作者與挑山工的多次相遇,文章篇幅較長,40分鐘不可能很好感悟,又因爲它只是在用實例證明挑山工的速度並不慢,其意與第二自然段是一致的,只不過一個概括寫一個是具體寫作者的親身經歷,因此我採用“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摺尺形路線,可速度卻不比遊人慢。這是爲什麼呢?”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質疑。在視覺與聽覺共同努力下找到答案即可,騰出更多時間來研究挑山工的語言。這樣捨棄,保證了時間,也使得文章的重點更爲突出。

  4、引導自學,組織討論。

在組織學生學習“三遇三見”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課件中的表格,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相應答案。接着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表格的答案。這樣既能夠鍛鍊學生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共同探究問題的團體意識。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雖然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但還是存在很多不足。我認爲這堂課中有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1、評價不夠客觀。我在課堂評價時,只顧表揚,()沒有達到客觀品評,對學生學習發展不利,我對學生的表揚用詞也比較單調。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客觀評價,要揚長補短,不可清一色的褒獎。

2、教態緊張,不大方。我每到緊張時,總會手舞足蹈,讓人覺得慌亂,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竭力控制自己的姿態,做到落落大方,親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