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扁鵲見蔡桓公教學設計

設計6.16K

作爲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扁鵲見蔡桓公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扁鵲見蔡桓公教學設計

扁鵲見蔡桓公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初步理解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

3.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句意、文意。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聽說過神醫扁鵲嗎?他名叫秦越人,因爲醫術高明,所以人們用我國上古時代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有一次扁鵲行醫到虢(gu6)國,虢國的太子病死了,正準備下葬。扁鵲問明瞭太子的病情後,斷定並沒有死,還能救治。這使虢國的國君大爲驚喜。扁鵲先用針刺療法,一會兒,太子就甦醒了。接着又用藥物炒熱,敷在太子的脅下,一會兒,太子就站了起來。最後他又配湯藥給太子喝,僅服了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這簡直是起死回生啊!但是對這位名醫的.醫術也有不相信的,蔡國的國君蔡桓公就是這樣。他起初只有一點小毛病,但不信扁鵲的診斷,不肯就醫,結果病情逐漸加重導致最後死亡。我們課本中收了這則故事,現在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扁鵲見蔡桓公》。(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交流有關《韓非子》的知識

(學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本文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是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子》是韓非的重要著作。

三、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一遍課文,然後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後,放聲朗讀。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爲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1.課文告訴給我們一個什麼故事?哪位同學給大家講一下?

(指名學生講故事,教師適當點撥、點評)

明確:應區分掌握的文言詞疾:小病病:大病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復古義:再一次今義:重複益古義:更加今義:有好處

索古義:尋找今義:繩索

2.讓學生改編故事,並大聲背誦課文。然後,讓學生編排課本劇並進行表演。

3.你覺得扁鵲和蔡桓公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⑴扁鵲是一個醫術高超、對病人診斷細心、並能善意規勸病人的神醫。

⑵蔡桓公是一個固執己見、盲目自信、諱疾忌醫的人。

4.討論:蔡桓公最終因諱疾忌醫而死,從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訓?

明確:學生可能回答:⑴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⑵有病須早治,切勿諱疾忌醫。⑶切勿拒絕忠告,不可主觀猜忌。⑷對待禍患要敢於正視,要防微杜漸(言之成理即可,教師應及時肯定學生的意見)

5.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諱疾忌醫的經歷,你是怎麼做的?(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點評及肯定)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給你的啓發寫一篇讀後感,題目自擬,下節課集中展示交流。

扁鵲見蔡桓公教學設計2

一、設計說明

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將《扁鵲見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級上冊,把它處理爲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通過敘述扁鵲爲蔡桓公四次診病、蔡桓公四次諱疾忌醫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人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要拒絕批評幫助的道理。這篇內容淺顯的故事有一定的諷喻和勸誡色彩,今天讀來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教學中宜以學生自讀、自悟爲主,教師引導爲輔,重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二、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實詞的讀音和意義,積累文言詞語。

2.多角度發掘課文的寓意,進行個性化解讀。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並向課外拓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一:(板書“扁鵲見蔡桓公”)剛纔老師寫“扁鵲見蔡桓公” 這個題目時,一定有同學在想:扁鵲和蔡桓公是什麼人?他們是什麼關係?扁鵲見蔡桓公後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下面就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一起學習第六單元22課。

導入二: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生病了,父母會怎樣做?……大家說得不錯,有病求醫是基本的生活常識,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條件醫治,卻因拒絕接受治療最後死去。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學習第六單元22課。(板書“扁鵲見蔡桓公”)

(二)檢查預習

1.請學生介紹韓非、《韓非子》和扁鵲,其他同學簡要評價。

2.學生交流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師總結歸納並板書。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熟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疏通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誦讀課文,以理解課文的'主旨)。

(4)積累背誦(在字正腔圓地誦讀課文、理解課文主旨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但本課不要求背誦)。

(三)學法實施

1.熟讀課文

(1)初讀課文,要求自由朗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學習字詞。

(2)自讀檢測(利用大屏幕檢測自讀效果)。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湯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還走(xuán)焐熱(wù)

②給下列多音字注音並組詞:

間 好 應 熨 還

③給下列通假字注音並釋義:

湯:音tànɡ,現在寫爲“燙”。

齊:音jì,現在寫爲“劑”。

(3)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評價。

(4)師生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斷句正確,語速恰當。

2.疏通課文

(1)再讀課文,疏通文意。在比較流利地朗讀的基礎上,以小組爲單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大意,小組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放到全班討論解決。

(2)全班交流,補充、完善小組學習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請學生提出學習本課應該解決的問題。(教師可提示:①提出問題的角度:“略讀課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問題的依據:“單元說明”和“思考與練習”。)

(2)師生一起歸納本課應重點解決的問題:扁鵲和蔡桓公是什麼樣的人?蔡桓公爲什麼會死掉?這篇課文有什麼寓意?

(3)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解決上面三個問題。要求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做好組內分工,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4)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回答問題。

扁鵲:神醫。

蔡桓公:剛愎自用(固執己見)。

蔡桓公的死因:諱疾忌醫。

寓意:防微杜漸。

(四)分角色朗讀

可以採用師生、小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積累拓展

大屏幕顯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讀《北人啖菱》。

2.複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麼寓意?(可作爲作業課後完成)

(六)佈置作業

扁鵲見蔡桓公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的:

1、藉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掌握“居”、“間”、“還”、“請”等詞的意 義,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知。

2、學習本文“寓理於事”的寫法,並用簡潔語言概括其道理。

3、培養學生正確對待批評幫助,提高自身修養。

二、教學重點:

1、朗讀、複述課文。

2、課文註釋中必須掌握的詞語。

3、學習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人物形象及其隱含的寓義。

四、教學設想:

1、藉助工具書和文中註釋,要求學生讀懂淺顯的文言文。

2、誦讀法。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

3、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和寫法。

4、討論式。在討論中互相啓發。

5、探究式。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

拓展思維,完成對知識的遷移或延伸。

五、媒體設計:

課件、錄音機、電腦、投影儀

六、教學時數:

一課時

七、課前準備

(一)、教師製作課件。

(二)、學生預習:

1、生字、詞語識記:間好還居還湯熨屬索腠理肌膚火齊

2、桓侯病死的原因是什麼?你能說出本文闡明瞭一個什麼道理?

八、教學流程教學內容

二、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四、對照課文,複述大意。

教師活動

導語:醫聖華佗與曹操的.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情趣。

1、教師範讀教學內容

五、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全解課文,重點疏通字義。

六、分題研讀、微觀體味。

七、分析人物形象。

教師活動

教師在教室巡迴指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設問:蔡桓公拒絕就醫而病死的原因是什麼?它闡明瞭一個什麼道理?

鼓勵學生有創意的回答,並板書有獨特看法的同學的答案。

如果扁鵲是我是我們的老師,而蔡桓公是我們班的同學,試想扁鵲對蔡桓的這種規勸方式適合嗎?要不然該採用何種語言藝術?

扁鵲見蔡桓公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韓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課文內容及其寓意;學習本文對比的寫法。

3. 初步理解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的人生哲理。

4. 認識諱疾忌醫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漸的重要意義。

 二、學情/學習者特徵分析

國中九年級的學生相比較而言,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不太喜歡抽象知識的學習,因此對於本節課的內容,可以藉助於一些具體活動的安排,讓教學豐滿和生動起來。例如通過演示動畫情節的畫面,使視覺和聽覺達到和諧統一,營造高效率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了初步的預習,瞭解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學習這一節課的學生往往是對知識延伸、啓示哲理有較強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興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帶着問題來學習的。但由於不同的認知能力,不同的語文綜合素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課文的能力會有比較大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前應瞭解學生的綜合能力,關注學生羣體的學習特點與個性發展需要等方面的差異。同時可以採用協作學習的教學組織,降低個體學習的難度,對於技術水平較高的同學,可以鼓勵其在分組內或分組之間充分發揮起技術應用特長,帶動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同學,將學生的個體差異轉變爲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併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各有所得。

 三、學習內容分析

1.本節主要內容

這篇故事選自《韓非子·喻老》,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的內容。題目是後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爲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爲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通過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啓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於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2.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歸納和總結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概括出文章所蘊含的人生哲理;理解和疏通本課的文言字詞;認識諱疾忌醫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漸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劃分層次及綜合概括層意;在學生理解和分析課文後,過渡到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延伸。

3.課時要求:1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策略

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任務驅動、協作學習等方式組織教學活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導語

同學們,當我們受到病毒的侵襲而害病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找醫生看病)這是個婦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韓非筆下的蔡桓公卻有病不承認,不醫治,最終怎麼樣了呢?(病死了)今天我們學習《扁鵲見蔡桓公》一文,就是寫蔡桓公諱疾忌醫,貽誤了治療時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的故事。

2、板書課題《扁鵲見蔡桓公》

3、解題

本課文書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是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重要的思想家。

“扁鵲”是什麼人?(秦越人)爲什麼人們用上古名醫扁鵲來稱呼他?(醫術高明)蔡桓公是什麼人?(蔡國國君)“見”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會見”“拜見”的意思)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運用課件範讀課文,請學生注意預習中劃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確。

2.出示課文中的生字詞,給生字詞注音組詞,並辨別字形。學生朗讀生字。

3.學生結合註釋,朗讀一遍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4.教師訂正並小結。

本文通過蔡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三)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1.學生誦讀課文,找出不懂的文言字詞。

2. 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釋疑。

3. 對照課件的“譯文對照”頁面,出示文章中的相關句子,請學生翻譯。

①君有疾在腠理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③扁鵲望桓侯而旋走

④臣是以無請也

在參照課文註釋的基礎上,四人小組結合練習一展開討論。

(四)、觀看視頻,加深理解。

1. 教師出示故事情節的視頻;學生欣賞。

2. 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本文寫了蔡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

(五)、分析課文,擴展延伸。

1. 進入課件的“分析課文”頁面,請學生思考屏幕上的問題。

學生討論

第1題 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說了哪些話勸他應及時治療?對扁鵲的忠告,桓公是怎樣評價的?

(學生答後歸納)扁鵲,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教師小結,“立有間”,“立”動詞,站立,“有間”,時間副詞,有一會兒。“立有間”,說明扁鵲站着仔細地作了觀察(中醫稱爲“望診”)之後,才下斷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的診斷是準確的,而並非信口開河,也爲下文蔡桓公的自以爲是、諱疾忌醫、病情惡化、扁鵲拒醫作了鋪墊。而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則形象地刻畫了諱疾忌醫的無知和偏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現代漢語中“疾病”是一個詞,而在古代漢語中“疾病’是兩個詞,其含義不同,小病爲“疾”,大病爲“病”。“以爲功”是“以之爲功”的省略。

第2題 扁鵲說了哪些話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嚴重?這些話用現代漢語該怎麼說?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學生口譯。

訂正學生口譯,指出這是扁鵲第二、三次見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經歷了十天。“復見”——再一次見。“益深”——更加嚴重,更加厲害。“不應”——不理睬。這兩次會見,在短短20天內,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膚”到“腸胃”。

第3題 “還走”該怎樣解釋?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爲什麼“還走”?(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還(xuán)走”,還,同“旋”,迴轉,掉轉,走,古代漢語爲“跑”義,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走”。“扁鵲”望桓而“還走”,“望”是從遠處看的意思,扁鵲從遠處看了桓侯一眼,並不說話就趕緊轉身跑了。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爲什麼“還走”?這是情節中的一個轉折點,在情節的發展上給讀者造成了“懸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問扁鵲,以及點出“還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扁鵲對蔡桓公的病已無力無法挽救了。扁鵲的“還走”,既給上文作了補充,又給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鵲的逃,埋下伏筆。

2.劃分層次及綜合概括層意,複述課文訓練。

根據以上討論以及以下提示,默讀一遍課文,將文章劃分爲三個層次,並概括層意。

提示

①桓公不聽扁鵲的忠告。

②扁鵲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藥。

③桓公病死。

學生回答

第一層,開頭……桓侯又不悅

第二層,居十日,扁鵲望桓候而還走……臣是以無請也

第三層,居五日……結尾

本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敘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時間順序)

學生根據“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複述課文。注意,湯(同燙)、齊(同劑),複述提倡創造性,而不僅僅將古漢語翻譯爲現代漢語。可以加上扁鵲、蔡桓公兩人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

3.複述後評論文章結尾,也是複述的昇華。

教師提問,自“居五日”到結尾是文章的第三層次。前面四次見蔡桓公,扁鵲都是“居十日”,爲什麼這裏卻用“居五日”,日期驟然縮短意味着什麼?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與扁鵲什麼樣的心清?

鼓勵學生七嘴八舌評論、教師小結。日期驟然縮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劇惡化,扁鵲“望診”判斷準確,說明上文扁鵲而“還走”,實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極簡練準確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鵲無奈恐懼的心情,最後的“桓侯遂死”,是故事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桓公諱疾忌醫的必然惡果。

4.學生試背課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誦,在於調動學生認真讀課文的興趣,並將以上分析融入練習背誦中,指導背誦課文。

(六)主題分析,總結哲理。

1、在學生以濃厚的興趣背誦課文後,過渡到主題思想的分析。

教師提問,蔡桓公的病開始並不重,爲什麼短短30余天就出現無法醫治,以至“遂死”的結果?用一個成語概括應是哪個成語?

學生回答成語“諱疾忌醫”。

2、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寫作方法,本文按什麼順序,以什麼線索,層層深入地記敘?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教師訂正學生回答並總結。按時間的順序,以蔡桓公病情的發展爲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寫扁鵲四次拜見桓公,沒有一個具體日期,作者動用了三個“居十日”,又用了一個“居五日”,簡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發展過程,層層相連,逐層深入,條理十分清楚,同時使故事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更加密切,增強了說服力。敘事簡練、生動、準確,是本文語言運用方面的特點。本文主要寫了扁鵲和桓公兩個人物,寫扁鵲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膚”“君有病在腸胃”“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等一些結構基本相同的句式,來說明他對桓公病情的精確判斷和高明醫術。同時,也寫了扁鵲的動作,如“立有間”,說明他觀察快而準,“望桓侯而還走”、“說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無法挽救。寫桓公的態度,用語也非常簡練準確,開始用“寡人無疾”“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來說明他盲目自信和對醫生的偏見;接着又以“不應”“不悅”的神情,進一步表現他的頑固不化。而扁鵲答桓公使者問,幾句話言簡意賅,哲理雋永,深刻地總結了醫治疾病必須“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的道理。

 六、表演一下,自我展示。

1、進入課件的“表演一下”的頁面。熟悉表演的要求。

要求:學生根據對《扁鵲見蔡桓公》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將整個故事情節表現出來,有對話,有肢體語言,得體大方,與文章內容相符合。

2、演員的安排。

請三位學生上臺表演。

①號演員表演的角色----蔡桓公,

②號演員表演的角色----扁鵲,

③號演員表演的角色-----蔡桓公的大臣。

3、學生表演,老師點評!

 七、鞏固練習,自我提升。

請學生完成課件“能力培養”頁面中的10個練習題目。課件系統會自動辨別學生所做答案的正確性。(如果時間不夠,課後完成練習)

八、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扁鵲見蔡桓公》。

2、完成課後的“思考與練習”。

扁鵲見蔡桓公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

2、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句意、文意。

3、學會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2

2、難點:目標3

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做到基本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誦讀常規訓練

二、創設情境,導人新課。

同學們知道有個成語叫“諱疾忌醫”嗎?“諱”的意思是:有顧忌不敢說或不願說。“忌”:是嫉妒,猜忌。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思改正。這則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結果如何呢?我們一齊來看看課文。

三、作者簡介:

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

四、朗讀課文,感知內容大意。

1、朗讀課文。(可教師範讀、學生齊讀、輪讀或聽課文錄音模仿朗讀)

A、抽查幾個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論

B、教師就關鍵處糾正,並示範朗讀。

五、串譯課文。

1、教師講解幾個難句。

2、學生提出問題由教師解答。

3、抽幾對學生一人讀一人譯,其他同學評價。

4、教師做小結。

投影提示:幾個詞的古今義差別:

(1)同義有別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異義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復古義:再一次今義:重複

益古義:更加今義:有好處

索古義:尋找今義:繩索

5、學生自由作評:蔡桓公爲什麼會病死?

引導理解諱忌疾的害處。

六、佈置作業:

A、課後練習二三

B、默寫本文。

第二課時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的人生哲理。

2、學習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事情的寫法。

3、練筆。

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12。

2.難點:目標2

教學過程

一、誦讀常規訓練

二、創設情境,導人新課

請一學生複述課文內容,另一優生表演,以激起興趣。

三、學習新課。

1、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課文按什麼順序記敘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

學習方法:個人思考----小組討論---抽查二位學生

歸納:按時間順序。

3、提問:扁鵲說了哪些話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嚴重?

獨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將恐深。

(2)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3)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4.提問:課文描寫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現他的諱疾忌醫?

討論並歸納:

(l)“寡人無疾”表現蔡桓公固執、自信。

(2)“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表現對醫生猜忌、反感。

(3)不應“又不悅”說明對醫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問:蔡桓公諱疾忌醫的結果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桓侯遂死。

提問:這則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討論並歸納:它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6、請根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三、小結

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勸喻色彩,它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別人的批評幫助。

四、練筆

根據課文的中心,自己寫一篇體會,談談如何對待缺點和錯誤

五、板書

見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無疾

居十日,扁鵲復見病在肌膚不應,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病在腸胃不應,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今在骨髓故使人問之

居五日,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鵲

扁鵲見蔡桓公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對照註釋和查字典、詞典,弄懂生字、生詞的讀音及含義。例如:扁、桓、腠、應、還、湯、齊、索、是以等。

2.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在弄懂每句話的基礎上覆述故事,用現代漢語翻譯全文。

3.弄懂本文寫人敘事都是爲了闡明道理的“寓理於事”的寫法,並用一兩句話概括課文闡明的哲理。

4.背誦課文。

5.寫一篇讀後感。

二、難點、重點分析

1.課文怎樣描寫扁鵲一次進見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分析:扁鵲一次進見桓公,“立有間”,他站着看了桓公一會兒,經過細心觀察,準確斷出病情以後,纔對桓公說:“君有疾在腠理”,說桓公“有疾”,有點小病,實事求是,毫不誇張。“不治將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將會發展。“將恐深”,語氣和緩,勸告桓公及早醫治,以免小病發展成大病。

桓公的反應:先是說“寡人無疾”,否認有病,拒絕扁鵲的勸告;再是在扁鵲離開後又對左右的人說“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更表現出對扁鵲說他“有疾”、勸他醫治的反感,毫無治病之意。

2.課文怎樣描寫扁鵲二次、三次進見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分析:扁鵲二次、三次進見蔡桓公:先後指出“君之病在肌膚”、“君之病在腸胃”,準確地斷出了桓公病情的發展;兩次說出“不治將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將會越發嚴重;“將益深”,語氣肯定,勸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桓侯的反應;先是在扁鵲兩次警告之下,“不應”,“又不應”,都不回答扁鵲,不理睬扁鵲的警告;後是在扁鵲離開後,兩次“又不悅”,更表現出對扁鵲警告他務必醫治疾病的不高興,固執地毫無治病之意。

3.課文怎樣描寫扁鵲四次進見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分析:扁鵲四次進見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還走”,遠遠一望,轉身就跑,斷定桓公的病已經惡化到了不可救藥,即使桓公此時讓他醫治,也已無法可施,只好趕快離開。後是對桓公派去問他的人說:“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這不但說明了桓公已經病入骨髓,無法醫治——自己所以“還走”、不再警告醫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須及早醫治的道理。

桓侯的反應:雖然“故使人問之”,也只是由於不明白扁鵲爲什麼“還走”,而派人去問;而在派去的人回報扁鵲的答話(課文此處虛寫派去的人的回報)以後,卻毫無反應。他仍然沒有動心,始終沒有醒悟。

4.課文寫出了故事什麼樣的結局?全文表現了兩個人物的什麼特點?

分析:扁鵲在桓公病發、派人尋找他時,“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進見桓公“還走”後,就逃出了蔡國,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經沒法醫治的.病,還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現出他醫術高明,爲人機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藥,渾身劇烈疼痛起來,纔派人尋找扁鵲,終致喪命。全文表現出他諱疾忌醫,終致喪命。

5.本文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表現了什麼中心意思?

分析:本文通過敘述扁鵲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畫這兩個人物,表現了病須及早醫治、切勿諱疾忌醫的中心意思。對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漸,爲人更要善聽別人的忠告,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這都是學習本文應該獲得的有益啓示,也正是本文表現出的哲理。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知道成語“諱疾忌醫”嗎?它就出自於《扁鵲見蔡桓公》這則寓言故事。(板書課題)

(二)題解。

引導學生看註釋①,指名學生讀一遍。教師作如下補充:

1.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與李斯同學於荀子,韓非爲人口吃,不善言辭,但善於著書立說,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文章邏輯嚴密,說理清楚,又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很有說服力,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

2.“喻老”,意思是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作者敘述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說明老子“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即計劃克服困難,要着手於它還容易的時候,做大事業,要着手於它細微的時候)這一觀點的。

3.“寓言”,一詞出於《莊子》。寓有寄託的意思,所謂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這些故事很簡短,含有比喻和象徵的意思,蘊含着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是藝術化了的人生哲理。寓言起源於民間,勞動人民用生動、機智的故事寄託自己的生活經驗。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和遊說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這類民間故事,作爲宣傳自己主張的一種手段,他們進而創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說理生動、通俗易懂。韓非子是當時最傑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韓非子》一書中不僅多而且精彩。如大家熟悉的《濫竽充數》、《自相矛盾》、《鄭人買履》等等。

4.扁鵲爲什麼又叫秦越人?扁鵲是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名醫,而戰國時代秦越人醫術高明,人們就用扁鵲稱呼他。(餘見課文後黑框內“古人的名、字、號”)

(三)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解釋詞義,並與現代漢語中的該詞進行比較。

間:在“立有間”中,當“一會兒”講;用在表動作的詞語之後,表示動作的時間。現代漢語中常用它的“中間”義項,表示兩者之間,如同志間、兩山間。

居:在“居十日”中,當“過了”講;用在表時間的詞語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時間。現代漢語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義項,如同居,故居。

復:在“扁鵲復見”中,當“再”、“又”講。現代漢語“舊病復發”、“死而復甦”等常用詞語中的“復”,與此義同。

益:在“不治將益深”中,當“更加”講。現代漢語“精益求精”、“老當益壯”等常用詞語中的“益”,與此義同。

應:在“桓侯不應”中,當“回答”講。現代漢語“應答”、“應聲”等常用詞語的“應”與此義同。

還走:在“扁鵲望桓侯而還走”中,還,同“旋”,當“迴轉”、“轉身”講;現代漢語中的還,無此用法。走,當“跑”講;現代漢語“奔走”、“走馬燈”等常用詞語中的“走”,與此義同;但一般單用一個“走”字,不同此義。

及:在“湯熨之所及也”等句中,當“達到”講。現代漢語“及格”、“及齡”等常用詞語中的“及”,與此同義。

是以:在“臣是以無請也”句中,當“因此”講;是以,即“以是”;以,因爲、由於;是,這,此。現代漢語說“因此”,而不說“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鵲”句中,當“尋找”講。現代漢語“搜索”中的“索”,與此義同。

簡談古代漢語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漢語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現代漢語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鵲望桓公而還走”句中的“還”,念xuán當“迴轉”、“轉身”講,是“旋”的通假字。

“湯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湯”,念tàng當“用熱水悟”講,是“燙”的通假字。

“火齊之所及也”句中的“齊”,念jì,當“藥劑”講,是“劑”的通假字。

(四)指定學生一人口譯課文,從開頭譯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應”。

扁鵲進見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會兒,說道:“您的皮膚紋理間有點小病,不醫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這(治好“病”)作爲(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肌肉裏,再不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桓侯沒有回答(不理睬扁鵲)。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腸胃,再不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桓侯還是沒有回答(不理睬扁鵲)。扁鵲(只好又)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

指定學生一人口譯課文,從“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譯至末尾。過了十天,扁鵲(進見時)遠遠地看了桓侯一眼,轉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問他(爲什麼跑),扁鵲說:“皮膚紋理間的病,熱水悟,藥劑敷,可以達到、治好;肌肉裏的病,鍼灸,可以達到、治好;腸胃裏的病,火劑湯藥,可以達到、治好;骨髓裏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醫生)沒辦法了。(桓侯的病)現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說話了。”過了五天,桓侯渾身疼痛,派人去尋找扁鵲,(扁鵲)已逃到秦國去了。桓侯就死了。

(五)分析理解課文內容。

1.請兩名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這篇課文的內容。(其餘學生對講的有訛錯或疏漏的詞句加以糾正或補充,教師注意及時肯定或指正。)

2.提問: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找出有關的詞句來說明。是按時間先後順序組織安排故事情節的。如: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3.從課題看,本文描寫刻畫了兩個人物——扁鵲和蔡桓公。課文一共寫了幾次扁鵲見蔡桓公?這兩個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徵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根據故事情節,可以把課文分爲哪幾個層次?本文寫人敘事爲闡明什麼道理?(學生深入讀課文,整理答案,教師請2~3名學生交流自己整理的答案,然後歸納分析: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扁鵲和蔡桓公兩個人物形象。一共寫了扁鵲四次見桓公的情形。一見桓公,“立有間”寫扁鵲細心觀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寫他準確診斷桓公病情,“不治將恐深”是和緩的規勸語氣,指出不治的後果。而桓侯答曰“寡人無疾”,固執、自信的形象躍然紙上。“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這是對醫生的反脣相譏。二見桓公,三見桓公,扁鵲用“在肌膚”,“在腸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將益深”,語氣肯定,規勸中含着警告。可是桓侯仍然“不應”,“不悅”,冷冰冰的拒醫生於千里之外。可見桓公諱疾忌醫已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由於扁鵲三見桓公都沒有分析病情、介紹療法的機會,所以桓公的病拖延了治療的良機,最終“在骨髓”,“無奈何也”。難怪扁鵲四見桓公,轉身就跑,這“望桓侯而還走”的動作,間接寫出桓公病情嚴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現扁鵲對桓公不可救藥的病情診斷的準確,又寫出他的機警。桓侯使人問扁鵲並非覺醒,只是對“還走”不理解,桓公臨死才“索”扁鵲,當然無濟於事了。“桓侯遂死”這是諱疾忌醫的必然結果。

這個寓言故事可分三層。第一層(“扁鵲見蔡桓公”至“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公不聽扁鵲忠告;第二層(“桓公使人問之”至“臣是以無請也”)扁鵲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藥;第三層(“居五日”至末句)桓公病死。

本文寫人敘事是爲了闡明道理的。桓公園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勸喻色彩,它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對待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應該防微杜漸。

4.本文的寫作特色。

(1)鮮明的對比。扁鵲的善意規勸與桓公的諱疾忌醫形成對比,對比的目的在於揭示諱疾忌醫者的可悲可鄙。

(2)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如:扁鵲一見桓公“立有間”,“有間”即有一會兒,寫出扁鵲留心仔細“望診”的情形。“不治將恐深”、“不治將益深”,前者爲和緩的規勸語氣,後者語氣肯定,規勸中含着警告。“寡人無疾”傳神地寫出了桓公的固執、自信,“不應”,“不悅”又寫出了桓公的傲慢自恃、諱疾忌醫的神態。“還走”寫出了扁鵲的機警,從側面反襯了他的診斷的準確;“索”勾畫出桓侯病入膏盲時怕死着急的心態。

(六)練習(課文後練習可在課堂上結合講讀時完成,也可印發講義)。讀本文或下列寓言故事,寫一篇讀後感,600字左右。

自相矛盾韓非子

人有鬻(賣)矛與楯(同“盾”)者,譽其楯之堅:“物莫能陷(刺破、刺穿)也。”俄而(不久,一會兒)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以爲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爲名不可兩立也。

(這則寓言揭示了譁衆取寵,任意誇大其辭,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會陷入思維混亂、自相矛盾、不能自拔的可笑境地。

鄭人買履韓非子

鄭人有欲買履(鞋子)者,先自度(量)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至之市(集市),而忘操(拿)之。已得履,乃曰:“吾忘其度。”反(同“返”)歸取之。及反,市罷(散),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寧可)信度,無自信也。”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注重實際,把事物的本身作爲研究問題的出發點。否則,就會本末倒置,弄出“寧信度,無信足”的笑話。)(齊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