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

設計7.72K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蘇教實驗版六上教材第10-11頁的例1及相應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三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以及它的直觀圖,知道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的含義,掌握長方體的基本特徵;

2、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猜想、操作、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及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數學活動探究長方體的'特徵;充分認識直觀圖;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每個面的長、寬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調動經驗、引發衝突、揭示課題:

1、出示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問:這些是什麼圖形?

2、調動經驗,衝突中引出長方體,揭示課題。

提問:你家的冰箱是什麼形狀?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形呢?

談話:老師也帶來幾個物體,(一一出示)

3、揭示課題:像這樣的形狀也是長方體,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認識長方體。(板書)

二、認識長方體特徵:

(一)面的特徵、直觀圖:

1、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呢?這樣的面是什麼形狀?數一數,記在作業本上。

指答:誰能有順序地數出長方體的六個面?爲什麼要這樣數呢?你把它的六個面分成了幾組?(板書)

講授:這些叫做相對的面。

提問:這些相對的面有什麼特徵呢?(板書)拿出你準備好的長方體,一邊摸,一邊數,感受一下相對的面是否完全相同。

2、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

提問:長方體既然有六個面,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一次最多能同時看到及格面呢?把你的長方體拿穩,試着觀察一下。

指答多人:你看到了哪幾個面?

集體觀察實物投影,從不同角度觀察能看到幾個面。

3、長方體直觀圖畫法。

講授:從某一個角度出發,我們最多隻能同時看到長方體的3個面,所以在數學中,我們畫長方體通常這樣畫。(着重對虛線提問)這就是長方體的直觀圖。

4、在直觀圖中找長方體的六個面,同桌交流,在作業紙上找一找。

(二)認識棱的特徵:

1、由面的相交引出長方體的棱。

引導觀察:長方體中一些面是相對的,還有一些面是相鄰的,比如上面和前面,它們怎麼了?

講授: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棱"。(板書)出示長方體框架,指導學生觀察"棱"。

提問:長方體一共有多少條棱呢?在你們的直觀圖上有順序地數一數,紀錄下來。指名上臺數。

2、談話:剛纔我們已經瞭解了長方體6個面的特徵,它的12條棱又有哪些特徵呢?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再和同桌交流。

指答,板書(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提問:你能在直觀圖上表達你的意思嗎?拿出長方體,一起摸摸。

(三)認識頂點:

1、揭示頂點概念,數頂點個數。

談話: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知道了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你們發現沒有,有一些棱也相交了。我們三條棱相交成的點叫做"頂點"。請大家試着在直觀圖上數出有多少個頂點。

(四)認識長、寬、高:

1、揭示長、寬、高概念。

講授:一個頂點由三條棱相交而成,數學中把長方體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寬、高。(對照直觀圖板書)

將長方體實物以不同方位擺放,請學生分別找出它的長、寬、高。

2、學生自主在實物上量出長、寬、高,標出數據,同桌交流。

3、對照直觀圖提問:這個長方體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高是1分米,你能數出這個長方體中有幾條長,幾條寬,幾條高嗎?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指名上臺板演)

提問:這個長方體12條棱的長度總和是多少呢?誰能很快算出來?(指答)還有不同算法嗎?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4、引導學生根據長方體長、寬、高想像每個面的形狀及相關數據。

談話:既然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你能根據長、寬、高想像出這個長方體的前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嗎?有和前面一樣的面嗎?右面呢?上面呢?

5、小結。

三、練習鞏固,深化認識:

引導學生認識特殊長方體面、棱特徵,深化認識。

提問:剛纔我們說過,這也是一個長方體,但比較特殊,特殊在哪兒呢?對照書中的直觀圖,仔細觀察,同桌說一說。(結合實物驗證,形成板書)

四、全課總結

五、能力拓展,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1、分別擦去長方體直觀圖多條棱,想像出原來長方體形狀。

2、根據剩下三條棱,想像出原長方體每個面的長、寬各是多少。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個數,面的個數、形狀和大小關係以及棱的條數和長度關係。

【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長方體的過程中,提升動手能力與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自己動手研究長方體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活動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難點】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繫與區別。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出示有許多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事物的課件,如牀墊、魔方、鉛筆盒等。提問學生都是什麼圖形。順勢引入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探索新知

活動一

將課件中展示的圖形抽象爲數學圖形板書在黑板上,並讓學生也畫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接着組織學生獨立思考:長方體和正方體是由什麼幾何圖形組成的?

請個別同學回答,總結後板書明確面、棱和頂點。

活動二

組織學生小組活動:利用課前準備好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學具,讓學生小組合作,填表完成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個數,面的'個數、形狀和大小關係以及棱的條數和長度關係,再請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並板書。

活動三

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三)課堂練習

課本中的試一試的內容。

(四)小結作業

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回顧:長方體的認識。

課後作業:

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長方體,找一找它們的頂點、面和棱。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11頁例1及相應的練一練和練習三第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以及它的直觀圖,知道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的含義,掌握長方體的基本特徵;

2、在具體情境中,經歷猜想、操作、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及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數學活動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1、充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

2、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每個面的長、寬的區別;

教學準備:

課件,每人一個長方體,小組四人中有一個相對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每人一張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談話:我們在低年級時已經認識了長方體,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長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2、提問: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根據學生的回答點擊出書上的圖片,也可讓生結合手中的實物回答。

3、介紹:這是長方體的一個面,(板書:面),這也是一個面,摸一摸,數一數你的長方體,它有幾個面?

(1)生操作,指名一位學生數給大家看一看。

(2)讓學生把長方體正對自己擺好,有順序地一起數: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後面。長方體一共有6個面(板書:面6個)

4、認識直觀圖

(1)(出示長方體模型)提問:從你的角度觀察這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讓三個不同角度的學生回答。

(2)說明:因爲我們最多隻能同時看到長方體的3個面,所以通常這樣畫出長方體的直觀圖。(出示長方體的直觀圖)

(3)觀察:圖上哪3個面是我們直接看到的?還有3個面在哪兒?從中明確,因爲有三個面看不見,所以用虛線畫出來。

(4)辨析:上面是什麼形狀?右面呢?從中明確:由於透視,看上去是個平行四邊形,實際上是一個長方形。

[設計意圖:

1、從生活實物入手,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長方體,積累長方體的表象。

2、由實物到幾何圖形,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憑藉,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爲此在充分認識長方體面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從同一個角度觀察這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從而從實物中隱化、抽象出長方體的直觀圖。然後讓學生觀察直觀圖上哪些面直接看得見,哪些面看不見,每個面的形狀是什麼,以此加深對直觀圖的認識,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探究面的特徵

1、猜測。讓學生猜測這6個面有什麼特點,並說說準備怎樣驗證自己的猜想。

2、操作。讓學生明確操作要求:小組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結果填寫在實驗報告單上面這一欄內。

長方體

數量

特徵

頂點

3、彙報交流。

(1)面的形狀

可讓學生觀察小組內特殊的長方體中相對的兩個面的形狀。

小結:大多數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有一些長方體,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板貼: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2)面的大小

①交流驗證的方法

學生的驗證方法可能有:量、比。可讓學生結合實物投影演示驗證的方法。

②小結:(結合電腦演示比較的過程)通過算一算,比一比,我們發現長方體上下兩個面不僅面積相等,而且形狀相同,可以說上下兩個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左右兩個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前後兩個相對的面也完全相同。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板書:(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4、追問:通過研究,你知道長方體的面有哪些特徵?

[設計意圖:把探究面的特徵與探究棱、頂點的.特徵區分開來,促使學生有重點有針對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探究棱、頂點的特徵

1、結合實物介紹:兩個面相交於一條線,就把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棱。三條棱相交於一個點,就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2、操作。讓學生在自己的長方體上摸一摸,指一指長方體的棱和頂點分別在哪裏。

3、追問:什麼叫作棱?什麼叫作頂點?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出示定義。

4、操作。讓學生明確實驗要求。也用剛纔的方法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結果填寫在實驗報告單上棱、頂點兩欄內。

5、彙報交流

(1)明確棱的數法

①讓回答有12條棱的學生上來在實物上數。

②讓學生把長方體正對自己固定好,老師帶着學生一起數。明確數的順序。先數左右方向的棱,再數前右方向的棱,再數上下方向的棱。

③電腦出示3組不同顏色的棱

(2)棱的長度

①學生彙報,並說說驗證的方法。

②小結:(結合電腦演示比較的過程)左右方向這一組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前後方向這一組相對的棱長度相等,上下方向這一組相對的棱長度相等。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板貼: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6、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頂點?在交流中明確長方體有8個頂點。(板書:8個)

7、回顧反思:我們從面、棱、頂點三方面研究了長方體有什麼特徵,你能完整得說說長方體有哪些特徵嗎?

8、結合直觀圖小結長方體的特徵。

[設計意圖:

1、讓學生通過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用下定義的方式揭示棱、頂點的概念,使學生對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留下深刻的印象,爲紮實探究棱、頂點的特徵奠定基礎。

2、在數棱的多少時,先讓學生自已數,過渡到老師指導下的規範地、有順序地數,不僅教知識而且教方法,也爲後面得出每組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埋下了伏筆。]

四、認識長、寬、高

1、(結合長方體框架)介紹:我們知道三條棱相交於一個頂點,我們就把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它的長、寬、高。(直觀圖上出示長、寬、高三個字,以及不同顏色的三條棱)

2、說明:通常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長,前後方向的棱叫做寬,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3、練習鞏固。手持一個長方體,讓學生指一指它的長寬高,換個方向,讓學生再指一指。

4、小結:不管長方體怎樣擺放,都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長,前後方向的棱叫做寬,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五、鞏固練習

1、練習三第1題

(1)口答。可以指一指其它的棱,讓學生說說它的長度,從中明確: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有4條。

(2)觀察:第三個長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其餘四個面有什麼特點?

在交流中明確:這個長方體相對的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其餘4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2、練習三第2題

(1)學生填空

(2)校對答案。讓生上臺指着圖邊指邊校對,校對時學生說到哪個面就把那個面用色塊顯示出來。

[設計意圖:區分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長方體上每個面的長、寬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它也與後面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有着密切的聯繫。爲此,校對時,老師先用色塊顯示那個面,再讓學生指一指那個面的長、寬分別在哪兒,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每個面的長、寬的區別。]

3、

出示圖:

(1)閉上眼睛想像一下這個長方體是什麼樣子?

(2)出示完整圖和題目。

①這個長方體的長是_____釐米,寬是_______釐米,高是______釐米;

②這個長方體的棱長總和是_______釐米;

③這個長方體的______面和______面的面積都是24平方釐米。

讓學生填空,並說說怎樣求長方體的棱長總和。

六、全課總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認識了長方體,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七、遊戲

根據提供的數據,猜猜它可能是哪種學習用品?

課後反思:

本課時是第二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第一教時,在備課時,我發現教材上關於長方體的認識這部分內容較多,所以將原先安排的第一課時內容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分爲兩課時來教學,今天這一課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我想只有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徵有了全面的瞭解,纔會爲後面學習表面積、體積計算打好紮實的基礎。

反思今天的課堂教學,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觀察長方體,認識面、棱、頂點;二是動手操作,研究面和棱的特徵;三是完成相應的練習。整節課上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觀察、操作,通過自己的研究來發現長方體的一些特徵,然後再組織學生交流,最後教師總結。這兩個班的男生都較調皮好動,所以在操作過程中有點亂,也影響了教學進度,還有一些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也沒有很好地執行教師提出的要求。在交流過程中,雖然學生的發現可能是零散的,並且交流時的語言也不夠精煉,但交流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教師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引導他們整理髮現和交流,特別是要重點理解相對的面相對的棱,讓學生在交流中互補、共享,使學生對長方體特徵的認識能夠到位。

從練習三第2題的練習情況可以看出,有些學生不能正確說出長方體各個面上的長和寬,也就是說對於看長方體的直觀圖還存在困難。下節課上要花時間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會影響後繼的學習。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長方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學生在第一學段直觀地認識了長方體,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基本特點。學生在學習長方體等立體圖形的知識中,無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會有所形成。本節課學習長方體的特徵,爲後面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等知識做準備,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對立體圖形的認識,達到發展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目的。

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小低年級已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球和圓柱等立體圖形,在前面幾冊又逐步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徵及周長和麪積計算方法,爲本課時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同時,通過前幾年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由於學生是初次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圖形,空間觀念比較差,本節課重點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數一數,逐步抽象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

學習內容:教材第18、19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

學習目標:

1.認識立體圖形,掌握長方體的特徵,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含義。

2.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增強合作意識。

學習重點: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學習難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學習準備:課件長方體模型?直尺

導學流程

一、創設想象,導入新知

師:前面我們學習哪些平面圖形?舉例說說。

師:出示長方形紙,?這張長方形的紙的這個面是什麼形狀的?如果我把100張這樣的白紙整齊的摞起來,那將會是什麼形狀呢?(板書:長方體)

師:它是一個平面圖形嗎??生;它是立體圖形。

師:今天,我們一起認識長方體。(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列舉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再由一張紙變成一摞紙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知從面到體的轉變,並自然地導入課題。

二、自主實踐,探究新知

(一)、遊戲中掌握特徵

(1)出示“魔袋”,你能從中摸出一個長方體物體嗎?

說一說:把你的感覺或是成功的經驗,和大家說一說。

預設:學生能說出棱、頂點、面即可。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依託生活中的長方體,使學生經歷從實物到圖形的認識的第一次抽象過程,在對比中認識長方體,初步感知長方體特徵,並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學課本18頁內容,並藉助你手中的學具完成學案中的第1題

2.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組內進行互幫活動。(不能解答的有小組長記錄下來)

(1)長方體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長方體這些棱可以分成幾組?每組棱有什麼特點?

3、展示交流

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適時追問、點撥並用課件驗證(學生拿自己的長方體展示給同學,邊說邊數)

(1)面:板書??6個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棱:板書??12條????相對棱的長度相等

(3)頂點:板書(8個)

(4)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導入電子白板演示)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形的長、寬、高。一般來說,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一條棱叫做“長”,較短的一條棱叫做“寬”垂直於底面的棱叫做“高”。

小練習:

說一說:下面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辨一辯:一張A4紙是長方形還是長方體?爲什麼?

認一認:課件出示:學生指出旋轉之前與旋轉之後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師小結:實際上長方體的長、寬、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

想一想:一個長方體的長、寬、高發生了變化,這個長方體的形狀有沒有變化?(導入電子白板演示)

師小結:長方體的長、寬、高決定了長方體的大小。

[設計意圖]這裏通過觀察、討論、記錄等不同方式,讓學生更系統深刻地體會長方體特徵,突出了重點。

三、鞏固提升

1、填一填

(1)長方體有(??)個面,有(??)條棱,;有(?)個頂點。

(2)長方體相對的面(??),相對的棱長度(??)。

(3)一個長方體最多可能有(??)個面是正方形。

[設計意圖]這裏通過填空,讓學生鞏固長方體特徵。

2、說一說(紙巾盒長24釐米,寬12釐米,高9釐米)

(1)這個紙巾盒的正面是什麼形狀?長和寬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個?

(2)它的右面是什麼形狀?長和寬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個?

(3)哪幾個面的長是24釐米,寬是12釐米?

[設計意圖]這裏通過說一說,讓學生從觀察物體的角度出發,更夠清晰地辨認長方體哪些面是相對的,進一步鞏固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這一特徵。

2、辨一辯.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2)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棱長度都不相等.(?)

(3)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有4條棱,共四六二十四條棱。(?)

(4)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設計意圖]這裏通過辨一辨,再次鞏固強化長方體特徵。

四、思維拓展.

用鐵絲焊成一個長20釐米,寬15釐米,高10釐米的長方體框架,至少需要鐵絲多少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本題的練習,總結出長方體的棱長和公式,即:長方體的棱長和=(長+寬+高)×4,是對長方體特性的應用。

五、總結評價

同學們,今天的數學課你們有什麼收穫呢?說一說長方體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小結:處處留心皆學問,其實只要你平常留心觀察,努力學好知識,打好基礎,不久的明天,同學們也能利用你所學的知識,發揮自己聰明的才智,讓數學真正爲我們服務。

六、教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面:?6個???相對的面完全相對

棱:?12個??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頂點:?8個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徵,理解長、寬、高的概念。

2、能會計算長方體的棱長總和。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啓發學生運用觀察、測量等方法,探究長方體的有關特徵,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並幫助學生建立更好的空間觀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於與人合作,的良好心態,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牙膏盒、魔方等實物,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長方體實物、剪好書本第123頁的長方體展開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老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了幾位老朋友,同學們看,你們認識它們嗎?(屏幕上顯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你們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交流後小結:這些平面圖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

2、(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你認識這些圖形嗎?

它們都是由什麼圖形圍成的呢?

交流後小結:像這樣由面圍成的圖形,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我們把他們叫做立體圖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出示實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種大家比較熟悉的立體圖形——長方體。(板書課題)

3、老師:請同學們在這些圖中,找出長方體(出示課件)第幾個是長方體?

4、老師:在日常生活中,你發現哪些物體是長方體?

二、探究新知

(一)整體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1、老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許多的物體是長方體,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很多很多.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摸一摸(教師拿着長方體教具引導學生摸長方體的面)你摸到了什麼?它的面是怎樣的?

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教師小結說明:長方體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長方體的面。

2、老師:(拿出教具邊指邊說)兩個面相交的一條邊,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棱.現在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學具,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棱,你有什麼感覺?看着棱,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回答後老師強調:用手摸棱,有割手的感覺。棱把相鄰的兩個面分開了。

3、老師:(拿出教具邊說邊指)三條棱相交的這一個點,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頂點。拿出你們的學具,摸摸長方體的頂點,有什麼感覺?

4、老師:通過剛纔的學習,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學生邊說師邊用課件分別演示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

(二)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1、認識長方體的特徵(分組合作學習)

(1)小組明確目標後自由討論

教師:下面我們以四人小組爲單位,來研究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有些什麼特徵?(課件出示表格)

(1)長方體有個面。(2)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長方體有條棱。(5)哪些棱長度相等? (6)長方體有個頂點。

(2)交流彙報

教師:誰能把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彙報一下?

(預設)學生: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教師:你有這樣的長方體嗎?哪是相對的面?爲了描述方便,一般稱爲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後面。(指實物回答)

(預設)學生:長方體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教師:你怎麼知道的?

(預設)學生:我用剪刀把相對的面剪下來比較;我測量了相對面的長和寬,長和寬的長度分別是相等的。(師課件演示“相對的面相等”)

教師:誰能說說棱的特點?

(預設)學生:長方體有12條棱。

教師:可以分成幾組?

(預設)學生:可以分成3組,每組有4條,每組的4條棱長度相等。(教師演示“相對棱相等”)

教師:你用什麼辦法來證明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教師:誰再說說長方體的頂點?(長方體有8個頂點)

(3)完善表格並小結

教師:請你把教材第19頁的表格填完成。

學生先在教材上獨立完成,再課件演示。

教師:長方體就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4)請你判斷對錯

①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②相對的4條棱的長度都相等的物體一定是長方體。()

③長方體相交於同一頂點的3條棱的長度相等。()

(三)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辨析判斷題,提出概念

教師:從長方體的一個頂點出發有三條棱,這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課件出示概念)

出示兩個長方體(相同長方體兩種不同的擺放位置),你能指着說一說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嗎?

長方體的長、寬、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擺放的位置不同,長寬高也不同。

2、把長方體的棱分類。

根據這個知識,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成幾組呢?(同一個頂點出發的長寬高爲一組,可以分爲4組)

3、鞏固練習(電腦出示:練習題1)

(1)、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教師點名讓學生說出答案,其它學生判斷)

(2)一個長方體,長15釐米,寬9釐米,高10釐米,這個長方體的棱長總和是多少釐米?

先讓學生自己做,發現學生做題有困難時,教師再提示:我們在研究長方體的棱長的時侯,把長方體最長的4條棱分成一組,較長的4條棱分成一組,最短的4條棱分成一組,那麼,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代表這三組棱中的一條棱,現在要求這12條棱的總長度,應該怎樣做?

(3)選擇題:

一個長方體的長是8釐米,寬是7釐米,高是5釐米,棱長總和是()

A、20 B、40 C、60 D、80

老師:做完的同學請舉手,回答時,請說明你的理由.(師點名提問.)

那麼誰能根據剛纔這倆位同學做的題,能總結出長方體棱長總和的公式呢?(學生總結,師點名提問)

預設:

生甲:長方體的棱長總和=長X4+寬X4+高X4。

生乙:長方體的棱長總和=(長+寬+高)x4。

老師:這兩位同學到底總結的對不對呢?現在請同學們觀看屏幕,看老師總結的和這兩位同學一樣嗎?(電腦出示)

老師:這兩位同學總結的對嗎?

老師:長方體棱長總和這兩個公式書上沒有,是老師輔加學習的內容,請同學們把這兩個公式齊讀三遍,力爭記下,以後做題會用到.

(四)小結收穫

教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請同學們展開想象。

如果給你一點,學了這節課你會聯想到什麼?(由一點引出的三條線段)由這三條線段你會想到什麼?(三個面)繼續想象:(由三個面可以想到它們相對的三個面形成一個長方體)。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1)長方體有6 個面。(2)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長方體有12條棱。(5)哪些棱長度相等?6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棱長度相等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6)長方體有8個頂點。相對的面是完全相同的

長方體的棱長總和:

長方體的棱長總和=長X4+寬X4+高X4

長方體的棱長總和=(長+寬+高)x4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2頁的內容,練習十五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認這些圖形。

重、難點:

能辨認出不同狀態下的長方體、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體有多種不同的形狀(邊說邊拿出一個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長方體的實物,如裝墨水瓶的紙盒、火柴盒等)。大家看,這是一個紙盒,誰知道它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能回答可由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可以告訴大家,再板書:長方體。教師讓學生拿出帶來的長方體形狀的紙盒(教師可將自己預先多帶來的紙盒分發給沒有帶來的學生),並提問:“大家仔細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大部分學生隨意地一個面一個面地數,個別學生會有順序地數。教師行間巡視時,要注意發現會有順序地數的學生。)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如果有學生回答錯了,讓他再數一數。教師再叫會有順序地數長方體多個面的學生來數一次。

教師:“我教你們一種不容易數錯的方法,(邊指着長方體的模型,邊說)長方體有上、下兩個面,前後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一共有六個面。”

教師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教師問:“這也是一個長方體,它有幾個面?相對的面一樣嗎?”教師讓學生拿出帶來的長方體實物(教師注意調配一下學生的長方體,使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狀的長方體)。要求學生看一看長方體實物的各個面和相對的面有什麼特點,並按照上面的問題提問學生。

這樣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着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

2、初步認識正方體。

教師出示一些正方體的實物,如魔方、正方體的積木塊(或小木塊)和藥盒等。提問:

“誰知道它們是什麼形狀的'?”邊說邊在黑板上板書:正方體。要求學生拿出帶來的正方體實物,讓學生看着實物,教師提問:“正方體有幾個面?”進行觀察、分析,並要求學生分別回答上面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正方體也有6個面。

3、出示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

教師先出示長方體圖,並且將長方體圖跟同樣大小的長方體模型加以對比。使學生知道這樣的長方體模型畫出的圖應該是教師出示的圖形的樣子。

學生認識正方體圖的過程同上。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師出示一些長方體、正方體和一個棱柱體、一個圓柱體的實物。提問:

“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並讓學生從中挑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師:“平時你還看到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哪些是正方體的?”

課間活動。

5、做教科書第72頁上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說一說中間一行的每一個圖形的名稱,再讓學生把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跟它們所對應的幾何圖形用線連起來。

二、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五中的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然後集體覈對。

2、做練習十五中的第2題,讓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品。

3、做第3、4題。做第4題時,教師先提問學生,正方體的6個面中每個面的大小怎樣?(每個面都一樣大小。)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擺。

三、小結

教師要學生回憶長方體有幾個面?相對的面一樣嗎?

接着回憶正方體有幾個面?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長方體:6面,相對的面一樣

正方體:6面,6個面都一樣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認識長方體,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初步學會看立體圖,長方體的認識。

2、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掌握有序觀察、分類比較等學習方法。

3、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的模型各一個

 學具準備:禮品袋中有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型物體一宗

學具帶1:土豆、蘿蔔、橡皮泥、紙板、刀子、剪刀等

學具袋2:長方體框架製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分類比較。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帶禮物,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請同學們倒出來看一看。

你們願意玩嗎?爲了玩的方便,你能把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徵分分類嗎?(生分類)

師:哪爲同學願意上來展示一下,你是怎樣分的,根據什麼標準來分的?(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區別)

師:在這些立體圖形中,有一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2、揭示課題。

師:這些物體,它們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樣,爲什麼都是長方體?長方體究竟有什麼特徵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操作實驗,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徵。

(1)舉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2)動手製作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請同學們從學具袋1中,選擇你喜歡的材料,製作一個長方體模型,比一比,誰做的又快又好。

學生可以自己製作,也可以小組合作。

(3)相互評價所製作的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讓展示作品,學生自評,其他同學互評,老師評。隨學生的回答點明:面、棱、頂點(並板書)

2、抽象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1)自主學習

讓學生從自己的學具中挑選一個自己認爲最標準的長方體形狀的物體,要求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從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三個方面深入探討長方體的特徵。

(2)小組討論

(3)小組彙報,交流辯論

師:哪一個小組願意交流一下你的發現?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質疑、辯論。

可能發生爭執的有:1、對“相對”的理解;2、一組相對的棱是4條,而不是2條。3、長方體每個面的形狀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國小數學教案《長方體的認識》。

(4)驗證特徵。

同學們說的特別精彩,老師很佩服,但是你們是怎樣知道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如下情況:1、看出來的;2、量出來的;3、將長方體物體放在紙上用鉛筆描出一個面的輪廓,再用相對的面去比較;4、用剪刀將長方體盒子的一個面剪下跟對面比較。5、用稍大的紙蒙在長方體物體的一個面上,四周壓下痕跡,再跟其他的面比較等等。

提問:你是怎樣驗證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的?

用 尺子量、用筆桿沿棱比較等。

(5)師生合作,抽象概括。

師:剛纔我們從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三個方面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徵。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的形狀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課件演示:三組相對的面分別重合); 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課件演示:三組相對的棱長度分別相等);另外長方體還有8個頂點。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學習長、寬、高。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2中自己選擇材料,動手插一個長方體框架。

學生動手操作,師巡視,有針對性地參與某些同學的操作,在小組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幾條棱相交於一個頂點?

師: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長度作爲長,把前後方向棱的長度作爲寬,豎着的棱的長度作爲高。

(2)練習。

①同桌指出自己所製作長方體的長、寬、高。

②抽一名學生到臺上指給大家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4、認識立體圖。

認識透視立體圖.

(1)讓學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觀察講臺上的長方體紙盒,(紙盒上各個面分別標上數字1~6)如圖:

問:最多你能看到幾個面?(讓學生報出所看到的面的號)

(正面遠處的同學只能看到一個面,還有能看到兩個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個面)

(2)師:我們把這個長方體如果從右前方觀察,所看到的這個長方體如果畫出來就是這樣的.屏幕顯示立體圖.

師:這個圖中你們看到了哪幾個面?哪幾個面看不到?教師結合多媒體的演示告訴學生,看不到的面我們用虛線表示.

(屏幕出現)

(3)加強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①出示下圖,想象出與之對應的長方體.

②出示一組長方體,讓學生說出所想象的長方體是其中的哪一個.

③電腦將長方體補充完整,讓學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確的長方體.

 三、巧設練習,拓展新知

1、基本練習。

(1)說出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改變長方體擺放的位置,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寬、高。

(3)說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麼形狀及它們的長、寬。上面沒有標明數據,你們是怎麼知道它的長、寬?

2、變式練習。

(1)把一個長方體模型切成兩個小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幾個頂點?爲什麼?

(2)下面是一個殘缺的長方體,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來是什麼形狀,面積是多少?(單位:釐米)

四、談談收穫,全面總結

讓學生談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可以從基礎知識、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來談收穫,也可以聯繫實際談談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等。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6個面都是長方形

(6個)面┤特殊情況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 └相對的兩個面相等

長方體─(12條)棱 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8個)頂點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或棱)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2、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經歷探究的全過程,通過合作學習進一步積累探究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3、讓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其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難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三、課 型:

新授課(幾何圖形教學)

四、教學課時數:

1課時

五、教學準備:

課件、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紙盒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師:同學們,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等。誰能說說長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點?

師:除了平面圖形外,我們還認識了一些立體圖形,有哪些?(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師:那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圖形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嗎?(課件出示第一個情景圖)

師: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師:剛纔同學們能準確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體,但是你們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呢,它們到底各有哪些特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棱、頂點的含義。

師:下面,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一下你手中的長方體紙盒,說說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彙報)

師:下面請同學們跟着老師先來認識一下長方體中幾個重要的名稱。

師:(手模長方體的面)在長方體中,圍成它的這幾個部分叫做什麼?

生:叫做“面”。(師板書:面)

師:用六個面能隨便圍成一個長方體嗎?爲什麼不能,長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呢,一會兒請同學們自主探討這個問題。

師:(手模一條棱)兩個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條直線,這又叫長方體的什麼?(板書:棱)

師:你還能找出長方體中的其他條棱嗎?

師:長方體中,這些尖尖的又叫什麼?(板書:頂點)

師:它是怎麼形成的?(由3條棱相交於一點而形成的)

2、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師: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中認真觀察你手中的長方體,從面、棱、頂點三個角度來研究長方體有哪些特點?

師: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你們的發現?

小結: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師:剛纔,我們知道了三條棱相交,形成一個頂點,那相交於一個頂點的.這三條棱長度相等嗎?它們叫什麼呢?

小結: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底面上的兩條棱分別叫做長和寬,豎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

4、探究正方體的特徵

師:當長方體的三組棱都相等的時候,你認爲這將會變成什麼物體?出示一個正方體(正方體)

師:下面,你能總結出正方體的特徵嗎?

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體12條棱長度相等。

5、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師:根據我們剛纔的發現,下面請同學們獨立完成課本第20頁的表格。

討論:正方體是在具有長方體這些特徵的前提下,它的獨特之處是什麼?

歸納小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三)實踐運用,鞏固新知

師:請在小組中,用你手中的長方體完成課本第20“練一練”第一題。

師:接着完成課本21頁第3題,說說你是怎麼思考的?

師:完成課本第20頁的第2題,計算的過程中,你有什麼更簡便的方法嗎?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麼收穫或感受?你覺得還需要提醒大家些什麼?

七、作業佈置

學困生:完成《同步伴讀》第11頁的“基礎訓練”。

優生:完成《同步伴讀》第11頁。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頂點面棱

個數個數形狀大小關係條數長度關係

86正方形6個面面積相等。12所有的棱長度相等

86長方形(可能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12可分成3組,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

九、教學反思

部分學生對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點不清楚,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較差,找不到各個面所對應的長與寬,部分學生對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棱長總和不會求,特別是應用題中講到做一個長方體框架,至少需要多少釐米長的木條時,學生不理解就是求棱長總和。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9

一、課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二)認識立體圖形,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三、教具

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墨水瓶盒等,課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以前學過什麼圖形?誰來說說 (學生說)

不錯,那誰來說以說它們當中哪些圖形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邊敘述,邊出示幻燈片)

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這些圖形中的兩個——長方體和正方體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二)新授

1、老師今天帶來了長方體(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正方體)。

2、還記得我們以前認識圖形的一些方法嗎?誰願意來給老師說說? (學生說: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 ……)

我們今天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老師要看一下你們都用了哪些方法?

現在請仔細觀察你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我請......

(學生說)

3、說的真好,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由面、棱、頂點三個部分組成的,那誰來指指長方體的面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臺來說)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誰來指指長方體的棱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臺來說)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那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頂點又是指哪一個部分?請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頂點) (課件出示)

數學上我們把長方體或正方體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兩個面相交的線段叫做棱,我們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今天我們就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 首先研究長方體,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討論要求。 (學生讀要求)

現在每排的4個同學爲一個小組,分組討論,並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老師發放的表格中。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新世紀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6—47頁"長方體的體積"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基本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內容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說一說"三個欄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讓學生感知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關,爲進一步自主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礎。"做一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用小正方體擺長方體這個活動,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說一說"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

學習體積的計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義。同時爲學習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數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些基本的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的意識,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這使得我們在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上除了關注數學的用處之外,也應當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這些活動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初步形成並學會數學地思考。此外,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等基本圖形,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了認識與瞭解,因此對本節課的.內容理解起來並不是難事,關鍵是如何利用他們對實踐及探究活動的熱情,讓他們在活動中建立數學模型的數學發現的過程。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和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體會到合作交流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呈現課題

1、體積是指什麼?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什麼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

2、體積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裏含有多少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那麼,體積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這說明了什麼?(生:體積是多少就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以原有知識係爲依託,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爲這一節課做好鋪墊。)

(師出示一長方體教具)

師:你能猜出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生: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以前問過我爸爸。

師:你真是一個勤學上進的孩子!

師:你們對他的回答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生:爲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設計意圖:引出爲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產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

二、觀察操作,實驗探究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1、探索活動:

小組合作(每四人一組做實驗並記錄):用24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的長方體。

活動前師友情提示:(1)每個小組用24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2)注意觀察你所擺的長方體有幾層?每層有幾行?每行有幾塊小正方體?你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3)我的發現是___。

(設計意圖:利用學具,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思考,增加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增強學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意識。)

2、成果展示:

(請小組代表到臺前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拼擺的過程並彙報方法及結果。)

(1)體積與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的關係。

(板書:長方體體積=每排個數排數層數)

每排個數、排數、層數與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係。(每排個數相當於長;排數相當於寬;層數相當於高)

(板書:長寬高)

(2)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

(長方體體積等於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正好等於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長方體體積公式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3)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出示標有a、b、h的長方體積木)體積的字母公式怎樣寫?V=abhV=abh(板書)

(設計意圖:將具體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地結合起來,然後逐步脫離操作直觀,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4)說一說:長方體的體積與什麼有關?(長、寬、高)

(設計意圖: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

3、運用長方體體積公式解決問題(獨立完成)

(1)(幻燈出示)1號長方體,長4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口算能力。)

(2)(幻燈出示)2號長方體,長4釐米,寬4釐米,高4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探究。)

4、探究正方體體積公式:

問:通過計算2號長方體的體積你們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探究。)

引導學生明確:

(1)這個長方體長、寬、高都相等,實際上它是一個正方體。

(2)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板書)

(3)如果用V表示正方體體積,用a表示它的棱長(出示標有字母的正方體)字母公式爲:V=aaa

教師提示:aaa也可以寫作"a3"讀作"a的立方"表示三個a相乘。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V=a3(板書)

(設計意圖: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感覺新知識"不新",新知識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5、運用正方體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並說體積公式)

6、小結:剛纔我們通過實驗推導出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總結重點,揭示課題。)

三、鞏固發展

計算出數學課本的體積。(學生兩人一組完成該項任務)

(設計意圖:學生要計算數學課本的體積,就必須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學生通過動手測量和計算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不但計算出了數學課本的體積,同時體會到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小結

(設計意圖: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教科書27--29頁例1.例2;完成相應的‘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五的1、3、4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操作,瞭解長、正方體面、棱、頂點的知識,掌握長、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瞭解長、正方體的關係。

2.在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觀察、想象、操作形成對研究對象的真實體驗,獲得知識,激發興趣。

3.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體會數學應用的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並能確定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正方體模型,長方體、正方體紙盒。

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老師這兒有一張長方形紙,它是什麼形狀的?如果我把100張這樣的白紙整齊的摞起來,那將會是什麼形狀呢?(板書:長方體)

它是一個立體圖形。(板書:立體圖形)

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長方體。(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一張紙變成一摞紙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知從面到體的轉變,並自然地導入課題。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十冊第3~4頁。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通過觀察、想像、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形成勇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過程

一、認識立體圖形和長方體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物體的形狀。你能說一說國旗、手帕、紅領巾各是什麼形狀的嗎?

小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圖形。

談話:請同學們看老師辦公桌上的一些物體,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它們的形狀和平面圖形一樣嗎?(媒體顯示)

2、指出:像辦公桌上這些物體的形狀畫出來都是立體圖形。其中投影片盒子、書的形狀是長方體。你還能說一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

3、引導:下面這兩個圖形是長方體嗎?什麼物體大致是這種形狀?從桌面上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二、探究長方體特徵

1、討論長方體的面。

提問: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說明:長方體是由6個面圍成的,這是長方體區別於其他立體圖形的最明顯的特徵。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特徵很快從立體圖形中分辨出長方體。

2、認識長方體的棱和頂點。

說明:在長方體中,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棱和頂點。

3、研究面、棱、頂點的特徵。

提問:大家己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一個長方體,它的面、棱、頂點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想辦法繼續展開研究,並把發現的特點整理成一份材料,準備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重點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觀察、比較、測量)

棱:12條,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數、觀察、比較、測量、推理)

頂點:8個。(數)

4、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5、再次抽象長方體。

談話:同一個長方體,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樣。你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長方體紙盒,看一看是不是這樣。有三個小動物也從不同的位置看一個長方體,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種情形分別是誰看到的嗎?它們中間誰最能確定這是一個長方體?

說明:我們畫長方體通常畫出三個面,把看不見的幾條棱用虛線表示出來。(媒體顯示)

6、應用特徵判斷哪幾個圖形是長方體。

三、認識長、寬、高

1、提問:同學們,我們教室的形狀是長方體嗎?怎樣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計它大約有多長、多寬、多高嗎?

提問:(媒體出示一個長方體)你能說一說這個長方體長、寬、高各是多少嗎?

2、揭示長、寬、高的概念。(媒體顯示)說出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提問:(媒體顯示)你能依據長、寬、高分辨這兩幢大樓嗎?

4、引導:動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長方體紙盒,說一說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長方體的長、寬、高,你還能知道長方體的什麼?(媒體顯示)

四、全課總結

1、總結:回憶一下我們通過研究知道了什麼,你是怎樣研究的?

2、談話:談一談你的學習體會。

教學設想

1、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源泉。

數學學習內容的組織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現實生活。本課中,我設計了蘊含學習內容的生活場景,使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數學的普遍存在,初步體會了數學學習的意義;通過引導學生列舉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組織學生利用實物展開研究,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研究的價值。學習內容的現實性有助於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也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2、觀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

學生的空間觀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獲得。在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中,視覺、觸覺爲大腦思維提供了直接的、豐富的素材,因此要讓學生的手、眼、腦協同發揮作用。在本課中,我讓學生通過看、摸、比較、描述等活動,引導學生對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位置關係有正確把握,對相對的面和相對的棱的關係有正確的理解,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學內容的呈現要有根基。

教學內容一般來說具有生成性,不過有的可以預測,有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隨機生成。教學內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礎,學生的學習則有可能變爲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在本課中,我仔細分析“立體圖形”和“長方體的長、寬、高”這幾個概念的生成基礎。“立體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是“立體圖形”這一概念生成的基礎,讓學生體會不同正是幫助學生找準了新知構建的基點。長方體長、寬、高的概念教學如果沒有“爲什麼要有長、寬、高?”或“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對我們有什麼用?”這些問題作爲生成基礎的話,學生則只能被動接受這一概念。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形成用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學用具:

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小紙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師:畫面上是什麼圖形?(長方形)現在請你們認真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課件演示由6個長方形圍成一個長方體的過程)

2、師:同學們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是不是由6個任意的長方形都能像這樣圍成一個長方體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究和長方體有關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

二、課前預習:

自學內容 p27~29例題1~2

1、 同伴互相舉例說說生活中的長方體

2、 觀察長方體,看p28的例一,試着(用鉛筆)完成書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裏的材料,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做一個長方體。寫下你發現了什麼?

嘗試練習 :試着完成p29的做一做練習

4、 有什麼疑惑?

三、彙報展示:

(一)導入

1.已經認識過許多物體的形狀,你能說一說國旗、手帕、紅領巾等各是什麼形狀嗎?小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圖形。

講臺上放一些物體,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它們和平面圖形一樣嗎?

2.指出:像這些物體都是立體圖形。其中,粉筆盒、書等的形狀是長方體。你還能說出一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

?出示p27圖,讓學生觀察。

師:周圍有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從主題圖中找一找。(電腦抽象出長方體的圖)

師:你帶來了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4.小結:我們周圍有許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二)教學實施

1.認識面、棱、點。

師:昨天讓同學們觀察了長方體。現在老師來演示一下,你們說說面、棱、點的區別。

(1)拿出準備的馬鈴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麼?(一個平平的面)

(2)挨着這個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麼?(兩個面,一條邊)及時指出: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這條邊叫做棱。

(3)緊挨着這兩個面再切一刀,形成三個面,現在你又看到了什麼?(有三個面,三條棱)指出:三條棱相交的點我們把它叫做頂點。

2.彙報長方體的面:

提問: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3.彙報長方體的棱和頂點

4.彙報面、棱、頂點的特徵

提問:大家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一個長方體,它的面、棱和頂點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繼續彙報,並完成下面這幾個問題:

(1)面的特徵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幾個面(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觀察)

②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注意出示也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長方體的棱的特徵。

①數:長方體有多少條棱?(要說出數的方法)

②量:動手量一量每條棱的長度,看哪些棱的長度相等?(有什麼規律?)

根據學生的發言歸納出:(投影顯示)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4條棱的長度相等。

(3)長方體的頂點的特徵。

讓學生拿一個長方體紙盒,用手摸長方體每三條棱相交的地方,並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頂點?(8個)

5.概括長方體的特徵。通過大家的操作、討論可以知道:(課件出示)

長方體是由 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 形)圍成的

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 ,相對的棱的長度 。

6.拿一個長方體放在講臺上讓學生觀察。

最多能看到幾個面?(3個面)

講:所以我們通常把長方體畫成這樣。指導學生畫長方體的圖形。

(三)、彙報長方體的長、寬、高。

1.出示p29例題2,昨天讓同學們用學具做了一個長方體的框架。提問:在做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並彙報下面的兩個問題:

(1)它的12條棱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2.揭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什麼嗎?(長、寬、高)

(2)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短與這個長方體有沒有關係?(出幾個長、寬、高不同的長方體)

結論:長方體的大小和形狀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

讓學生指出自己長方體的長、寬、高。

3.總結(課件出示填表內容)

四、反饋檢測

1完成p31練習五t1。

2.一個長方體,長5釐米,寬3.5釐米,高2釐米。這個長方體的棱長綜合是多少釐米?

3.一個長方體的棱長總和是96釐米。它的長、寬、高的和是多少釐米?

4、判斷。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都相等。( )

(3)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棱長度都不相等。( )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課後反思:

教學本節內容我主要採用了課件演示及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形式。上課伊始用課件出示學生已經見過的圖形,自然引出長方體和正方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帶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瞭解它們的特徵,進而也知道了什麼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長、寬、高。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學生加深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自主探究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探索實踐活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觀察比較,初步認識長方體。

師:(出示一張紙)看,這是一張紙。如果不考慮它的厚度,它是一個什麼圖形?(長方形)

師:對,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將大小一樣的紙重疊在一起,變成一本書,現在是什麼形狀?(長方體)

師:這種形狀的物體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出示情境圖。你能從中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粉筆盒,茶葉盒,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還有一個物體是什麼形狀?(正方體)。今天我們先來學習認識長方體。(板書課題)

二、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

我們先來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學第21頁上面的內容。

誰來說說你知道了什麼?(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誰來指給大家看一看?

拿着你手中的長方體同桌之間指一指它的面、棱和頂點。

2、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探究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的特徵來認識長方體。一起讀一讀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把小組探究的結論寫在這張紙上。

小組合作,老師巡視

(1)面的特徵

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面的特徵。

讓一個小組彙報,另外的小組補充。有序的數出長方體的六個面,可以先數右面一個面,中間四個和左面一個。也可以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後面這樣去數。重點讓學生按照第二種方法有序的數一遍。

長方體的六個面一般情況下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課件演示)

(2)棱的特徵。

長方體有12條棱。(教給學生有序的數出12條棱)。在數棱的條數的時候有的學生將長方體不停的轉動要及時糾正。

可以分爲上中下三層來數,也可以按照相等的棱爲一組去數。

長方體有12條棱,可以分成3組,相對的4棱的長度相等。

(3)頂點的特徵

長方體有8個頂點,

師:我們把長方體的特徵用表格的形式將它梳理出來。對照一下,哪個特徵是你們小組自己探究出來的,哪個是同學們共同探究出來的。

上課的教室,找出它的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嗎。一定要有序的觀察。

(4)從一個方向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把這個長方體放在你桌子上,從一個方向觀察一個長方體,你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另外的三個面哪裏去了?(被相對的面擋住了)相對的面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所以我們畫長方體直觀圖的時候,通常把能看到的三個面用實線表示,看不到的三個面我們用虛線表示。一定要記住,還有三個面我們看不到。

(5)認識長、寬和高。

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海裏想象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

師:如果擦去長方體的一條棱,你還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樣子嗎?

師:如果再擦去幾條棱(三條虛線),你還能想象出原來的形狀和大小嗎?

師:我們至少要剩下幾條棱你還能想象出來原來的樣子?這幾條棱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嗎?(學生自己說一說)

像這樣從一個頂點出發的三條棱,它們的長度在數學上還有專有的名稱。

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通常情況下,水平方向的叫做長和寬,豎直方向的叫做高。這樣放,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長寬高。換一種放法,再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放置的方法不同,它的長、寬、高是可以互換的。

讓學生拿出自己的長方體,指一指它的長寬高。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一課本23頁第一題。

(1)墨汁盒的上面是什麼形狀?與它相對的是哪個面?

(2)前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哪個面與他相同?

(3)哪個面的長是12釐米,寬是3釐米?

2、自主練習課本23頁第二題。

說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根據下圖想象出一個長方體,運用所給的數據回答。

8釐米

10釐米

6釐米

(1)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這個長方體的上面的面積是多少?

小遊戲

下面我們一起來玩個遊戲。根據所給數據,想想它是什麼。如果你答對了,屏幕上就會出現這個物體。回答錯誤則不出現。

1、電腦出示:長、寬、高分別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車、家用冰箱。(電腦出示公共汽車)

2、電腦出示:長、寬、高分別是20釐米、15釐米、1釐米,數學書、新華字典、文具盒。(電腦出示數學書)

如果這個長方體的高縮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麼物體?(一張紙。)

很多時候,大家的進步就像這一張紙的厚度一樣,微不足道甚至難以發現,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它的存在,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現在想一想今天我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認識長方體

面棱頂點

認識長方體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啓發學生運用觀察、測量等方法,探究長方體的有關特徵,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並幫助學生建立更好的空間觀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於與人合作的良好心態,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牙膏盒、魔方等實物,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長方體實物、剪好書本第123頁的長方體展開圖。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教師:請同學們來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課件出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圖形)交流後小結:這些平面圖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你認識這些圖形嗎?

它們都是由什麼圖形圍成的呢?

交流後小結:像這樣由面圍成的圖形,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我們把他們叫做立體圖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出示實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種大家比較熟悉的立體圖形——長方體。(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長方體各部分名稱。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長方體,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麼?

教師小結說明:面;棱(面和麪相交的線段叫做棱);頂點(棱和棱的交點叫做頂點)。再次課件演示長方體的面、棱、頂點,說一說加深印象。

2.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1)分組合作學習,小組明確目標後自由討論。

教師:下面我們以四人小組爲單位,來研究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有些什麼特徵?(課件出示表格)

(2)交流彙報。

標籤:長方體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