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地理教學設計15篇

設計2.45W

作爲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理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地理教學設計15篇

地理教學設計1

【摘要】主題式教學是基於情景教學的一種新嘗試。本文在多次實踐嘗試的基礎上,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通過反思、驗證、總結,研究主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xx)10-169-01

主題式教學是在情景教學的基礎上,使教學主題更爲鮮明,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緊緊圍繞一個主題來進行探究學習。主題式情景教學倡導融主題、教材、教學方法、場景爲一體,通過語言、教具、音樂等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中的主題式教學設計是產生於一次課堂教學實際案例,讓學生以農民工的來去爲主線,進行主題式探究學習。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主題式教學設計實例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影響,理解區域發展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珠三角地區從“民工潮”到“民工荒”現象的剖析,研究農民工對珠三角地區城市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提高從圖文資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以及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城市觀、發展觀和環境觀。

2.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基於湘教版“必修Ⅲ”中的“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爲例來闡釋區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因爲《洶涌的.“民工潮”》這一案例與現實中近幾年珠三角地區的“民工荒”問題不相符,故而引出學生對“農民工在珠三角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的影響”的探究。該探究主題中涉及的人口遷移、產業轉移和區域工業發展的條件是學生已經學習並掌握的舊知識,珠三角地區工業化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背景知識。從圖文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問題分析能力是大學聯考要考察的重點,也是學生比較薄弱、有待強化提高的。

3.重點難點

重點:珠三角地區工業化發展的階段及面臨的問題。

難點:工業發展過程中產業升級、產業轉移引起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4.教學過程

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來,珠三角地區頻頻報出“招工難”“民工荒”。但據調查,廣東省勞動力市場仍是供大於求,就業難與個別企業招工難並存,緊缺的是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工,從來不缺少普通民工。專家認爲中國目前處於“斷裂”的社會,經濟狀況懸殊的各階層無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結果導致“知識斷裂”,新創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適合知識、技能低的人羣,導致民工“迴流”、“民工荒”。

2.探究三材料讀黃河金三角地區圖。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把示範區建設成爲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與裝備製造業基地。

二、主題式教學設計實例的分析與反思

1.教學主題的確立

教學設計的主題必須明確。主題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貫穿學生自主探究的始終。主題的選擇要以某一知識內容爲核心,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爲出發點。主題內容不能寬泛籠統,主題形式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確立,對知識進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的編輯

主題式教學需要對課程的內容、特點進行歸納總結,不拘泥於教材知識結構,對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圍繞某一主題,形成有明顯輕重區分的知識結構,層層遞進,深入探討。

3.教學設計的實施

教學設計必須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與完善,因此在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課堂的觀察,並及時進行調整,課後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與完善。要重視學生在主題式課堂中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活動得來的收穫和感悟,根據課堂反饋對教學設計進行及時改進。

三、結論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主題式教學的探究,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與要求,能夠發散學生思維、拓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技能與專業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從課本到生活、從抽象到具體、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自主探索的能力與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曉敏.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漫談[J].地理教育,20xx,(1):46-47.

[2]李三曉.淺談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xx(3):167-168.

地理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解釋洋流的分佈規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爲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佈模式,並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佈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後聯繫,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

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佈規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定、大規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後,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現在我們一起結合剛纔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4、洋流的分佈: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佈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佈規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佈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大洋環流。

(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爲: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回答:

(1)挪威卑爾根屬於什麼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麼氣候類型?

(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麼明顯的差異?爲什麼?

(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爲什麼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祕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回答:

(1)祕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於什麼氣候類型?

(2)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爲什麼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佈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

①四大漁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②爲什麼寒、暖流交匯處的海區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漁場呢?

③祕魯漁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後,回答本節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爲什麼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

地理教學設計3

課堂教學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恰當的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師自身素質的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爲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仔細研讀課程標準是設計前提。

對於任何一門課程,教師首先應熟知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實施建議,這些都是進行學科教學設計乃至整個教學活動的靈魂,這些內容要在熟知的基礎上爛熟於心,這樣在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素材的選擇時才能遊刃有餘。在多年的教學中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我都把課標的要求當做“第一號文件”。

二、認真研讀教材蒐集資料是設計關鍵。

在這一環節中,我認爲最主要的是要把教材放在首位,因爲教材畢竟是全國各地專家和一線知名教師悉心編撰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兼備,進行刪減和變動時要深思熟慮,稍有不慎就會變得不倫不類。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往往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儘量用使自己眼前一亮的素材。

三、選擇恰當的知識呈現方式是設計利器。

所謂的難點,其實是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呈現方式,許多地方還需要我們不斷思考。聽不如看,看不如做。比如,在教學《地圖》一節時,如何量算地圖上兩點間的曲線距離,教材上有一大段文字,我感覺不夠形象,如何把文字變成動態的操作過程而使之一目瞭然呢?後來我採取了用flash做成動畫進行演示的方式,既節省時間,又形象無比。學生在動畫的啓發下,出乎意料地想出用軟尺直接量出地圖上兩點間的曲線距離再計算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夠精確,但畢竟是一個相對簡便的方法,粗略地計算時是可以用的。

四、體現學科特色和魅力是設計增味劑。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共性,所以想讓學生喜歡地理,就要想方設法展現地理學科的特色美。地理是文理交叉的學科,所研究的地理環境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成的複雜系統,可謂包羅萬象。學習地理是培養學生一種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除此之外,蘊藏地理知識的美圖不勝枚舉,就連我們每天使用的人民幣上也有桂林山水、迎客鬆、壺口瀑布等。

教學設計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因師因生而異,也會因時因地而異,不會是千篇一律,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我們只有不斷琢磨和探索,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地理教學設計。總之,國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在於“質實”,也在於“飾貌”。

地理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根據實際情況,從生活入手,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能感知地理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2.能初步懂得具備地理觀念的重要性,學會用地理的方法“想”問題。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兩小兒辯日》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

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1.日出時太陽離地球近,還是正午太陽離我們近?

2.爲什麼“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3.爲什麼“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這些都是與地理有關的問題。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就能夠更好地理解這篇短文。不僅這篇課文,語文書中有很多課文中都涉及地理知識。在以後的學習中同學們可以感受到。所以,老師覺得學習地理能夠更好地服務其他學科。

二、聯繫生活,研讀教材

(一)生活離不開地理

過渡:學習其他學科離不開地理,我們的生活更離不開地理。

讀一則“關於海嘯的報道”。問:這則報道給你什麼啓發?

1.將學生分組(一般四人一組,分組長、記錄員、記時員、發言人,可以有變化)請每組學生都聯想一下我們生活中什麼事物和現象與

“地理”有關,並說出來?(如買房選址、出門旅遊、房屋建造、四季變化、地震、海嘯的發生原因……)

2.教師根據學生說的內容,並選擇一部分對應做出簡單的解釋。

教師總結: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與我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關,總而言之,生活離不開地理。

學生看投影:(書上的四幅圖)

1.從圖上看到什麼?提示:爲什麼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們的生活有這麼大的差異?

2.讓學生分組,一組根據圖提出問題,一組回答問題。

3.請同學介紹旅遊景點,舉例說明那些地方與我們這有什麼不同。(可以舉南方與北方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上的差異)

小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人總是會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過不同地方的環境有不同的特點,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有着必然的關係。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地理的,處處都有地理。學習地理,我們可以生活得更好。

(二)學習地理,爲了更好的生活

1.尊重自然規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請同學們看p3巴比倫介紹討論:

提問:說一下這段文章的`認識,試說明了什麼問題?

請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概括,說明尊重自然規律、愛護大自然就是愛護我們自己,否則要受到懲罰,自毀家園。

2.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看p3“姑姑的故事”討論:

提問:這段文章說明了什麼問題?

請學生分組討論,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由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的差異,只有揚長避短,才能發展,同時也說明尊重大自然規律給我們的好處,這與破壞大自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綜合地分析問題

●看投影:“外國語學校的建設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討論:請學生談談想法。

教師總結:在分析地理問題時,我們也要綜觀全局,要用綜合眼光,全面地分析、解決問題。

4.具備可持續發展地觀念

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麼問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舉例說明。

請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概括,社會的發展一方面給人們帶來物質財富,同時由於人口過多、資源浪費等許多原因破壞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嚴峻的環境問題,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須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建立新的生活、生產方式。

三、淺談收穫,培養興趣

學生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教師總結: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大家初步對地理有了一個簡單的認識。地理是一門有趣的科學,也是一門有用的科學。我們知道,要學習地理就是爲了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識解決我們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地理問題,使我們能夠更快樂地學習,更健康地生活。

四、佈置作業

從學校圖書館或網上查找有關資料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活動步驟:

1.上圖書館或上網查找資料;

2.彙總蒐集的資料;

3.同學之間交流資料;

4.彙總能夠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的事實資料;

5.根據彙總事實材料,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加以概括,並記錄下來。

地理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城市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上一節,教材把城市是作爲一個點,從宏觀上講解城市的區位因素,而本節把城市作爲一個區域,從微觀上剖析城市的內部結構。重點在於分析不同功能區的分佈和形成原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城市功能區類型並能夠舉例說明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對功能分區的影響。

(2)瞭解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應用綜合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避免使所學知識公式化。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分佈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學會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和變化,培養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認識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和合理規劃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從而進一步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城市三種功能區在空間上的分佈規律和特點。

2.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難點: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對城市有所瞭解,但對於城市功能分區瞭解很少,所以講解時需要細緻。對於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了解更少,講解時應多提供一些合適的案例。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講解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城市圖片。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四人一組,準備探究學習。

七、課時安排:1--2課時

 八、教學總結

地理教學設計6

教學設計

課題星球20xx課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二節《海洋利用與保護》

教材分析

從整本八下課本來看,海洋利用與保護是簡單部分,瞭解中國的海洋資源及其利用、保護,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教材以歌曲《祖國的海洋》導入,體現了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教材中安排了課內活動和課外延伸活動,體現了新教材注重學生主體性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情分析

海洋利用與保護是第十章我國的海洋國土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並具有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和解題能力。本節課以小組合作探究爲主的教學活動來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讓他們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樹立地球主人翁的責任意識,積極面對目前的海洋環境問題,出謀劃策,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圖表等有關資料說明我國海洋資源類型、分佈和資源的開發。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我國海洋環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護措施。

過程與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合作及探究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海洋資源的學習瞭解,激發學生“保衛藍色國土”的決心以及環保意識。同時利用各種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我國豐富的海洋資源的類型及分佈;我國所面臨的海洋環境問題。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師生活動設計意圖

1、激趣導入、營造氛圍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中國是世界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和衆多的島嶼。今天我們繼續深入學習海洋的利用與保護。先來看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生齊讀)運用圖表等有關資料說明我國海洋資源類型、分佈和資源的開發。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我國海洋環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護措施。師:其實我們班級的好多同學對海洋有一定的認識,他們是通過一部動畫片瞭解了海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這部動畫片的名字是?(海底小縱隊)好,那我們一起重溫童年時光,讓海底小縱隊帶領我們完成今天的學習吧。播放<海底的小縱隊>,導入海洋資源及開發:以熟悉的動畫片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創設情境,進一步的構建濃厚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氛圍。

教學過程師:人們是如何利用海洋資源的?請列舉你所知道的海洋產品。(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生:食品工業(波力海苔、魷魚乾)、工藝產品(珊瑚耳環、手鐲)、醫藥產品(魚肝油)·····師:那麼我國遼闊的海洋中到底蘊藏着哪些資源呢?我們一起來學習吧。體現地理學科的生活性,凸顯好奇心、觀察力、思考力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一.海洋資源及開發

(1)海洋生物資源師:指導學生讀圖10-2-1,找出煙威漁場、舟山漁場、北部灣漁場及南沙羣島西南部和南部陸架漁場,說說其主要的魚類資源。生:學生代表指出圖中位置並回答。(教師及時評價)師:讀圖可知,中國的四大海產是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中國最大的漁場是位於東海的舟山漁場,它有長江入海帶來的豐富有機質,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大量魚類的到來。同時位於寒暖流交匯處,特別有利於多種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師: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天然的海產品產量已經不能滿足衆多中國人民的需求,因此,海水養殖業迅猛發展。(山東半島海洋牧場: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定海域內,採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師生互動:聯繫生活,說出莆田市的鮑魚養殖、海帶養殖、紫菜養殖、海蠣養殖、淡水魚海魚養殖等,說說莆田市代表美食:興化滷麪、海蠣餅、蔥爆海蟶、鮑魚排骨湯等,到處可見海鮮的身影。師:這些美食的烹飪,有一種必不可少的調味料:海鹽。形象化理解再識記,要求學生認真看圖並且聯繫生活,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豐富的彩色圖片,既形象化還原生活,喚醒學生的記憶,也有利於學生的互動,體現地理學科的生活性。

師:隨着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了海水,現已確認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目前,我們開發利用海洋化學資源主要是從海水中提取了海鹽、鎂、溴、碘等化學元素。

(2)海洋化學資源師:指導學生讀圖片“中國的鹽場曬鹽”景象,完成小組活動:找出長蘆鹽場。結合氣候條件,說說我國北方沿岸灘塗鹽田集中分佈的原因。生:北方地區降水少,晴天多,蒸發強。進一步掌握化學資源的內容,由抽象到具體,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感受主動思考的幸福。

(3)海底油氣資源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材料,瞭解中國的海底油氣儲量和開採量。空間資源:海上機場,海上娛樂空間,海上建設空間等。補充日本的“巨大睡蓮”狀水上迷你城市。

(5)航運資源:各港口之間,承擔着中國進出口物資70%以上的航運任務。中國的沿海港口衆多,把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區域聯繫起來。

(6)景觀資源:廣闊的.海洋和風光綺麗的濱海地帶令人留連忘返。充分利用大海的自然風光,開發海濱旅遊,也是人們利用與開發海洋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圖解千文,採用形象化的彩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化解了學生對海洋資源的陌生感,突破了分析難點。

師:隨着陸地自然資源日益匱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銳,海洋資源成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後備資源。師生:共同學習“發展海洋經濟”師:聯繫生活,福建省作爲一個沿海省區,可以如何發展海洋經濟?師:我國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臨着一些嚴峻的問題,(播放<海底的小縱隊>)從海底報告,我們知道了:由於對海洋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過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設和管理不當、陸源污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機械溢油、人工廢棄物傾倒等原因,使得我國部分海域海水遭受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生物資源枯竭、赤潮與海岸侵蝕等災害頻發。承轉過渡,構建知識體系。學會積累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本節課的高潮,視頻的直觀呈現,激發學生的環保觀念,爲海洋環境的保護、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鋪墊。

師生:讀圖,總結海洋污染問題。目前危害較大的海洋污染物質主要有:石油、農藥、有機物質、放射性物質、固體廢棄物和受到污染的河流。其中石油污染最嚴重。而且海洋污染可能引發赤潮。還有海岸侵蝕、生物資源枯竭、生態系統退化等海洋環境問題。師:這些問題直接制約着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海洋環境的保護刻不容緩、任重道遠。我們應該找出問題的產生原因,並積極採取措施減少損害,還給人類一個健康的“藍色海洋”。聯繫生活常識,讓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保護海洋環境,體現地理學科的科學性。

生:小組合作探究,我們該如何保護海洋環境(收集資料,將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的措施整理成小短文,在班級內交流。)師:禁止過度捕撈海洋生物資源;防止海洋污染;加強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學技術;進一步宣傳;增強全民的海洋意識。以學生的精彩展示結尾,再一次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勇於實踐的精神。

師:(課堂總結)海洋資源豐富多樣,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藏。隨着陸地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未來人類並將向海洋進軍,所以說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科學保護海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鉅任務。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進取精神,進行理想與情操的教育。

當堂檢測、鞏固昇華詳見PPT

作業佈置、鞏固新知《地理填充圖冊》P34-36《頂尖課課練》P45-48

板書設計

第二節海洋利用與保護生化油空防休物學氣間污漁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通過知識、圖表的前後聯繫,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自主的參與的教學中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從課堂氛圍來看,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比較高,他們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識來分析、判斷地理事物。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地理事物進行列表總結,使知識更爲系統化。同時,我通過精選一些案例,如:石油污染圖片、赤潮形成,魚類衰竭資料等,學生可以自主的探究案例中所隱藏的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課堂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公衆面前發表自己觀點的能力看似不足,這主要是我在調控過程中把握得不夠好,特別是激勵性措施不到位,這有待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與此同時,我也深深感悟到:作爲教師,教學中不是爲教案負責,而要時時處處爲每一個學生着想,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個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主導作用,使每一個學生得到應有發展。

地理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澳大利亞的位置特點、範圍、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2、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亞地形和氣候的分佈、特徵。

4、城市、人口的分佈特點。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看景觀圖片和澳大利亞古老生物錄像(或VCD盤),運用小組探究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記住主要的動物名稱和生活特性。瞭解澳大利亞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於南半球,形成獨特的自然環境,因而有了獨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過引導學生採用合作學習、小組探究的活動方式分析本國的地形圖和氣候分佈圖及澳大利亞農牧業分佈圖,分析出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繫,並通過填圖記憶主要的地形區和氣候分佈。

3、讓學生讀圖,採用自主式學習法找出人口、城市、礦產的分佈式,再用小組研究式分析出區域地理要素間的內在聯繫。

(三)情感目標

1、學生通過探究澳大利亞人與環境的關係,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2、學生通過澳大利亞發展農牧業和工礦業的事實,增強對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徵。

2、澳大利亞以發達的農牧業、工礦業和服務業爲主的經濟特徵。

3、人口、城市分佈與環境的關係。

(二)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有獨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區域地理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繫。

三、課時安排

二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第一課時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1、教師展示課件(澳大利亞的國旗和國徽圖片):看,這是某個國家的國旗和國徽,你們知道是哪個國家的嗎?

見到了澳大利亞的國旗、國徽,就相當於來到了澳大利亞。因爲我們知道,國旗、國徽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和標誌,所以,在任何時候,見到我們中國的國旗、國徽,就像是看到了我們的國家一樣親切。我們一定要愛護國旗、國徽呀!(及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2、下面請一個同學介紹一下澳大利亞國旗、國徽的特點(澳大利亞的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爲2:1。旗底爲深藍色,左上方是紅、白“米”字,“米”字下面爲一顆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右邊爲五顆白色的星,其中一顆小星爲五角,其餘均爲七角。國徽上有兩隻動物,中間一個盾。)。(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請大家注意,澳大利亞的國徽上怎麼會有兩隻動物?它們是什麼動物呢?

教師簡單小結介紹:同學們很快發現其中一隻是袋鼠,而另一隻動物 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獨特的,它就是形似鴕鳥、三趾足、兩翼退化,不能飛翔的鴯鶓。同學們將它和你見過的鴕鳥比較一下各有什麼特點?(鴕鳥能負重,兩翼退化,不能飛翔,只起到輔助行跑的功能)

3、澳大利亞人在國旗上都要做上動物的標記,說明澳大利亞的動物一定非常獨特和可愛。那麼,同學們就來詳細地瞭解一下這些動物。學生自學澳大利亞的幾種特有動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獸的大袋鼠;形似鴕鳥鴯鶓;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動物鴨嘴獸;憨實可愛的考拉)

老師播放有關錄像或VCD,讓學生進一步的瞭解。

4、教師小結:剛纔同學們自學了澳大利亞的幾種特有的珍奇動物,從進化的角度講,這些動物都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種類,現成爲人們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亞也被稱爲“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二、面積、人口與城市

教師承轉:爲什麼澳大利亞保存了這麼多古老的動物,而且成爲這個國家特有的動物呢?這些特有的動物和澳大利亞自然地理特點有什麼關係?我們只有對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瞭解以後,才能做出評論。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澳大利亞這個國家。 1、展示課件: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圖和大洋洲圖。看書上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具體位置,結合大洋洲圖,引導學生從圖中讀出澳大利亞位置特點及領土組成。(澳大利亞位於赤道以南,是個南半球的國家,周圍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圍,南迴歸線從中間穿過。澳大利亞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附近的一些小島)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在拉丁語中意爲“南方的土地”,並且是世界上唯一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之所以保存着特有的動物,主要是由於澳大利亞大陸與其他大陸長期隔離造成的。

2、教師播放有關地球演化的錄像帶,同學們討論思考下列題目。

(1)澳大利亞大陸大約在什麼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大約在6500萬年以前)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上,這對生物的進化會產生什麼影響?(自然環境比較單一,生物的進化速度減慢,這些動物又沒有生存的天敵,就能夠生存至今)

(3)南極大陸也長期孤立存在,爲什麼沒有那麼多特有生物?(南極大陸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不利於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教師引導:從時間、環境、天敵等方面考慮。

3、教師承轉:澳大利亞生物獨特,面積、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樣的特點?

提問:上一學期,我們學習了澳大利亞是世界面積第六位的國家,其面積數是多少?(769萬平方千米)

教師補充:澳大利亞是大洋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數只有1875萬人。同學們計算一下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大約2.5人/平方千米)

教師小結:人口密度大約爲中國的'1/45,澳大利亞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口城市怎樣分佈的呢?(人口和城市分佈比較集中,主要在東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爾本)。

出示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佈圖。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多數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佈特點反映了人口的分佈特點。

4、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本國著名城市的圖片。

教師播放有關著名城市的錄像或VCD,加強學生的直觀印象。

教師播放悉尼標誌性建築——悉尼歌劇院景觀,提醒學生爲什麼2000年的成功的綠色奧運會能在悉尼舉行?(擁有白帆逐浪的海,細膩迷人的沙灘,街道處處野芳幽香,佳木秀麗,海鷗盤旋,有聞名世界的建築藝術經典——悉尼歌劇院、悉尼塔、海港大橋等)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人口城市的分佈與自然原因和歷史原因都有關係,下一節我們再詳細分析。

(二)第二課時

一、“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1、導人新課:上節課我們討論了澳大利亞人口、城市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澳大利亞的經濟狀況嗎?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這些問題。

2、教師提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產品嗎?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在一些羊毛衫的標籤上,發現標有“100%澳毛”字樣,這些羊毛衫全部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羊毛織成的。還有毛線、皮衣等)

小結引入:

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3、教師(展示課件:澳大利亞養羊業佔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因爲羊特別多,所以被稱爲“騎在羊背上”的國家。讓學生學習瞭解76頁閱讀材料,瞭解澳大利亞養羊業的歷史。(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亞沒有羊,18世紀後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羊。由於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適於綿羊的生長和繁殖,綿羊的數量迅速增加。後來從西班牙引進了美利奴羊,這種羊產毛量高,現在,澳大利亞大部分是這種羊)

教師小結:我們瞭解了澳大利亞的養羊業的發展史,是由於自然環境適於綿羊的生長,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本國的自然條件:提示從地形、氣候等方面來考慮。

4、教師展示課件:澳大利亞的地形圖。在學生自學、討論的基礎上,分析澳大利亞的地形適於發展養羊業的條件。((1)東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嶺。(2)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3)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積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天敵,可以四季放牧)

指導學生讀圖:澳大利亞地形圖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亞最大河流,北艾爾湖——地勢最低,澳大利亞盆地——大自流盆地。

引導學生分析農牧業與地形的關係。(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積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天敵,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發展農業與牧業也不同)

5、出示氣候圖:討論分析澳大利亞的氣候分佈特點及適於發展養羊業的條件。

教師指導學生讀澳大利亞氣候圖。

(1)找出南迴歸線,看看它穿過澳大利亞的位置,說出澳大利亞在五帶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討論分析其分佈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溼潤氣候、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澳大利亞的氣候分佈特點及適於發展農牧業的條件(中西部、北部爲熱帶沙漠氣候,較乾燥,適宜牧畜過冬和繁殖)。澳大利亞70%的羊分佈在東南部和西南部,爲什麼?(東南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溼潤;西南部冬季溫和溼潤,夏季高溫乾燥,這些既適合於畜牧業又適合農業)

6、教師小結:澳大利亞的人民充分利用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農牧業,並且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錄像,了了解一下自動剪毛、機械化耕作的農場情景,並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7、教師小結:澳大利亞有發達的農牧業(板書),主要的農牧產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綿羊數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其次牛肉、小麥出口也較多。

教師承轉:澳大利亞不僅有發達農牧業的優越條件,發展工礦業的條件也得天獨厚(引入)。

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1、教師展示澳大利亞礦產分佈圖,找出澳大利亞有哪些重要礦產?說出它們各自的分佈地區。(鐵礦,主要分佈在西北部;煤礦: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銅礦:分佈在東北部;還有金礦、石油、鋁土礦、鉛鋅礦、錳礦、鎳礦等等)

教師小結補充:澳大利亞確實是一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具有埋藏淺、質量優、儲量大等特點。

2、教師強調:二戰後澳大利亞利用豐富的的礦產資源,大力發展了採礦業、冶金業和機械製造業,現在已經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澳大利亞的工業是建立在豐富的礦產資源之上的,澳大利亞開採的礦石有一半以上用於出口,是世界礦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由於礦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稱澳大利亞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3、教師小結:澳大利亞有發達的工礦業。 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亞發達的服務業。目前,澳大利亞的服務業已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爲其經濟支柱。同學們,你認爲在服務方面可爲中國的2008年的奧運會提供哪些可借鑑的經驗?教師提示:可以從城市環境、城市建設、全國的旅遊交通及人文環境方面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4、談談你對澳大利亞的印象。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 澳大利亞

古老的動物

一、世界化石博物館

產生原因

地廣人稀

二、面積、人口與城市

主要分佈在東南部

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發達的農牧業

四、“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發達的工礦業和農牧業

地理教學設計8

一、教學內容

學段:國中

學科:地理

國中地理教科書

二、內容來源

八年級第一章第一節《疆域》

三、設計目標

1.能夠在中國省級行政區域圖中找到各省的位置,並記住它們的簡稱及行政中心。

2.通過了解我國的行政區域,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意識。

四、過程與策略

1.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每人收集幾個關於省、行政中心的成語,並瞭解謎語背後的含義,將謎面寫到A4紙上(每個謎面用一張A4紙)。

2.將收集的謎語交給地理課代表,由地理課代表整理將重複的謎語拿出去並打亂順序,然後每位同學抽一張(抽到自己的重新抽),給學生15分鐘時間,思考謎底,並將謎底及答案寫到謎面下方。

3.每位同學聲音洪亮的.讀抽到的謎面並說出自己的答案,然後由出題同學公佈正確答案。

4.回答正確的同學說出其相應的簡稱或全稱,然後到多媒體呈現的中國區域圖中找到所在省的位置。

5.所有環節都正確可得到一個小禮品。

五、效果分析

1.本節課內容比較單一,記憶量大,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記憶,不僅枯燥無味而且效率不高,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學習,讓學生熟記知識點時,先猜一猜,答對的同學享受到了勝利的喜悅,沒猜到的同學也從別人的答案中獲得了啓示,加深了印象。

2.學生在記憶知識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濃厚興趣。

六、案例反思

1.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以及各省區的位置,知識容量大,識記內容多,對國中生來說,大多數地名也較爲生疏,學生記憶有一定難度,而且要避免死記硬背的現象,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2.學生收集的謎面有限,沒有全覆蓋34個省級行政區,教師應提前協助收集整理,儘可能豐富內容。

地理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瞭解的基本地理特徵,記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關於的教材分析

爲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瞭解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徵。由於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爲了避免重複,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於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爲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徵,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爲中心進行。

關於的教法建議

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瞭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佈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於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爲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教學重點】

印度河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

【教學用具】

景觀圖片;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佈圖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學習了印度,這節課學習與印度關係非常密切的國家————

(板書)第三節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係或的瞭解

(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景觀圖片)

(總結板書)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悠久的歷史

民族與宗教

(承轉)屬於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呢?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幾個區域,今天希望大家通過讀書和討論,試着分析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的條件和特點。

(展示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

印度和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什麼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歸納):

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內大部分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限制發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條件是—水,所以,農業、人口、城市、交通線等都分佈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對於來講非常重要。

(提問)主要農作物有什麼?

可以發展什麼工業部門?

(學生回答)水稻、小麥、棉花———紡織工業

(板書)二、印度河平原爲經濟中心—————農業爲主

(提問)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嗎?

(學生回答)

(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板書)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饋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爲經濟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動

上網查找的風俗、與印度之間的關係等資料,討論印巴衝突升級帶來的影響。

目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地理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美國的自然環境特點和移民國情。

2、美國農業生產的佈局和特點。

3、美國的工業佈局和高科技的特點。

4、美國對世界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二)能力目標

1、運用美國的地形圖、氣候圖和農業帶的分佈圖,揭示地形、氣候兩個要素對美國農業分佈的影響。

2、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以及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美國工業區的影響。

3、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什麼促進作用。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習方法,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學習美國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和對環境的破壞,培養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二、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一)教學重點

美國的位置、範圍、地形、氣候、農業生產特點、工業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二)難點

1、揭示美國農業帶的分佈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2、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3、認識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突破

1、利用地圖說明美國的位置、範圍、地形、氣候等自然狀況。

2、利用圖表等資料,說明美國的工、農業生產特點以及種族的構成。

3

、使用美國的地形圖和氣候圖,揭示美國農業帶的分佈。

4、利用數字等資料,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5、使用柱狀圖和有關數字資料,引導學生討論、認識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世界政區圖、美國的地形圖、美國的氣候圖、美國的農業帶(區)圖、美國的工業區與主要城市圖、美國的礦產資源圖、相關圖片、課件等。

(二)學生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收集華人對美國的貢獻的材料和美國工業品的品牌等。

四、教學過程

(一)移民國家

1.導人新課。

導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踏上西半球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透過美國和巴西,瞭解美洲的自然風貌、經濟特點和人們的生活風俗等。

創設情景:請大家先看一段錄像(播放美國街頭遊行隊伍錄像片段),看看在美國的普通居民中,都有哪些膚色的人?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說明美國是一個由各種人種構成的移民國家。)

總結:美國建國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說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

板書:移民國家

2.你所熟悉的美國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國家或大洲移民的後裔?(華盛頓:美國人。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楊振寧、李政道:中國人。喬丹:非洲人。)

3.閱讀教材81頁圖9、2“美國的人種構成餅狀圖”,看看在美國什麼種族的人口最多?

(白種人佔84%,最多;其次黑種人佔13%;其他佔3%。)

4.閱讀教材81頁2題中印第安人、黑人和華人的對話,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對話反映了美國社會存在着一個什麼問題?對此談談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國社會中,黑人、印第安人和華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國存在種族歧視問題。美國政府總是以人權爲藉口干涉別國內政,而自己國內的種族歧視問題卻始終解決不了。)

板書:種族歧視

5.情景教學。

(1)展示唐人街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2)展示華人在美國工作、生活的資料。

問:華人對美國的建設都有哪些貢獻?

(西部開發,修築鐵路;科學界獲諾貝爾獎的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航空領域有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

板書:華人的貢獻

6.過渡:有衆多的中國人生活在美國,那麼美國的氣候條件和其他自然環境與中國相比有哪些異同?

(二)農業地區專業化

1.導語:要了解美國的農業狀況,首先來了解美國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其中決定氣候條件的因素主要是緯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區圖。

觀察地圖,說說美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鄰國位置。(美國位於西半球的北溫帶,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西南與墨西哥相鄰,北臨加拿大,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3.除了本土外,美國海外的兩個州分別位於什麼位置?屬什麼溫度帶?(阿拉斯加,位於北極圈附近,大部分屬北溫帶,少部分屬寒帶。夏威夷,位於北迴歸線附近的熱帶太平洋地區,屬熱帶。)

4.展示美國國旗。

問:你知道美國國旗的含義嗎?(美國國旗的左上角藍色星區內,一共有50顆白色五角星,他們分別代表美國的50個州;星區以外還有13道紅色白色相間的條紋,他們又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塊英國殖民地。)

5.展示美國的氣候圖。

引導:美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三面環海,對氣候影響非常大。大家觀察圖,看看美國有哪些氣候類型?最主要的是哪種?(溫帶大陸氣候、亞熱帶溼潤氣候、溫帶海洋氣候、高山氣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溫帶大陸氣候。)

6.展示美國的地形圖。

同學們,從圖上找出阿巴拉契亞山脈、洛杉磯、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聖勞倫斯河和五大湖。

提問:美國的地形有什麼特點?哪種地形面積最大?(美國的地形東西高,中間低,即西部爲山地,中間爲平原,東部爲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積最大,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

7.引導。

由緯度位置可以推測到光熱資源。

由平原面積可以推測到耕地資源。

由海陸位置和河、湖佈局,可以推測出水資源。

試按以上思路,分析、歸納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美國本土大部分位於北緯30°~50°之間,光熱資源豐富。美國平原面積廣大,佔全國總面積的—半;耕地面積廣大,約佔世界耕地面積的10%。美國主體部分位於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大西洋和墨西哥灣的水汽可以深達內陸,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縱貫南北,爲灌溉和航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8.過渡。

美國作爲農業大國,除了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以外,還有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圖片。

展示材料2: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不到全國總人口的3%,卻耕種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國,一個農業勞動力可以養活76個人,比世界每個勞動力供養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提問:以上資料說明了什麼問題?(美國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效率高,產量大。)

板書:生產過程的機械化。

9.美國農業在地區分佈上具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好處?(地區生產專業化,形成了一些農業帶(區)。好處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便於推廣農業技術。)

板書:地區生產的專業化。

10.展示“美國農業帶的分佈”圖。

問:大家觀察圖,看看美國主要形成哪些農業帶(區)?並分析其形成原因。

乳畜帶:位置偏北,氣候冷溼,適宜牧草生長,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氣溫較高。

小麥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農業區: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乾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帶: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緯度低,夏季氣候溼熱。

11.展示“美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和出口量佔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圖表。

提問:美國有哪些農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麥、大豆、棉花)

12.小結:美國優越的自然環境,爲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小結

通過閱讀圖表,查閱資料,合作討論,我們理解了美國的移民國情,瞭解了美國的位置範圍、農業生產中優越的自然條件。專業、高效的生產特點,值得我們借鑑。

地理教學設計11

第一節自然環境

地形和河流(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並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範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

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2理解河流分佈與地形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爲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複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於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小結:亞洲主要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2)

引導:瞭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於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於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二(1)(2)

(展示“亞洲的範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爲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爲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爲洲界;東北隔着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範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於亞洲面積廣大,國家衆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徵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於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於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峯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佈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佈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裏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徵)

地理教學設計12

教學目的

1.自主認識本課的12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繫上下文或生活實際,揣摩本課生字、生詞的意思。

4.正確、工整地書寫8個字,感受漢字結構的和諧美。

5.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從嚴謹的文字中感受新疆地理的複雜,新疆的美。

6.激發學生對新疆的喜愛,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自主認識本課的'12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

新疆歌曲

上課時間

月 日 星期

寫在備課前終於摸索出一條路。荊棘仍是有的,但也依稀看到花的身影。

語文課的安排——

一週閱讀。一週聽說口語。每天日記。兩週一作文。

就這樣?

我擡頭看見一線天的光亮,內心亦開始歡喜。只是腳步仍舊遲疑。真的可以這樣麼?

習慣失落,結果在習慣中習慣。就以爲是方向?

是這樣嗎?

先這樣上着吧。

教 學 預 案

第一課時

一、語文活動

說排球——昨天的學校排球比賽。

說新疆——要求( )的新疆;或者新疆的( )

新疆有很多方面可以寫,爲什麼單單要寫新疆的地理呢?

從造字法上分析“疆”——左下形,右邊聲。

嘗試說說新疆的地理。

二、讀“新疆……”

(1)自由朗讀課文兩遍。圈出生字和新詞。

(2)自由讀生字和詞語

(3)檢查認字情況

1.考卡片。

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還可以交流好的記字方法。快開始吧。

2.開火車讀生字

在開小火車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用“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讀好這個字?這個字你怎麼記住的?你能給它組詞嗎?”等話提醒“疆、饒、緣、脈、葛”的讀音和記字法,並請讀得好的同學帶領大家讀一遍。

(4)教師領讀課文

(5)學生讀課文

抽查讀。集體讀。

三、抄“新疆”

作業:

生字、新詞。專用名詞。

造句:習慣 自然 約 佔 複雜 富饒

反思與後記

第二課時

一、語文活動

P19頁 比較下列音節

給一組詞。

關於背書

只有熱汗來背。那就改抄寫吧。

二、“走”新疆

(一)讀課文第一段。

這一段我們可以瞭解新疆的哪些方面?

位置。

面積。

注意——約 最大

用位於說一句話

讀譯詞組:

總面積 總人口 總任務 總產量 佔多數 佔一半兒 佔位子

(二)讀課文第二段。

“畫”新疆

(1)畫出新疆的地形圖

(2)畫出這段文字的結構圖

其實是讓學生思考每層各寫了些什麼,每層之間有什麼聯繫,課文是按什麼順序描寫的。

地形複雜:

高山:阿爾泰山脈 崑崙山 天山

盆地:準格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

綠洲:

要求一邊讀,一邊畫。

(三)再讀課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好麼?

語言準確

層次清晰。

客觀冷靜——

若寫得不好,具體表現在哪裏?

如:缺乏感情。沙漠和盆地順序錯位。

四、“話”新疆

1.請沿用第一節課( )新疆的地理,在括號內填寫合適的詞語。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一下美麗的新疆,如果困難就讀一讀課文。

2.活學活用,模擬說明——紹興市職教中心。

五、寫“新疆”

作業:自己寫寫新疆。

向郭老師介紹新疆。

第三、四課時(校對練習、聽寫、背誦、口語練習)

一、語文活動

聽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安靜一點麼》

我的話:

一個人在安靜時,才能聽得到自己的聲音。它會告訴你,這世界比想象中的寬闊。你的人生不會沒有出口,你會發現自己有一雙翅膀,不必經過任何人同意就能飛。

三、聽聽寫

智慧火車

小組活動

生字聽寫

美麗 富饒 邊緣 湖泊 河流 境內 習慣 自然 北部 山脈 綠洲 盆地 沙漠 高山 複雜 地形 約 面積 總 地理

句子聽寫

新疆的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

天山山脈把新疆分爲南北兩大不同的自然地理區。

塔里木盆地在南疆,準格爾盆地在北疆。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第一大沙漠

二、背背書

株連法

擂臺賽

集體賽——比整齊

四、讀譯讀

情況複雜 問題複雜 原因複雜 內容複雜 美麗的姑娘 美麗的風景 青春美麗 心靈美麗 富饒的土地 富饒的新疆 富饒的自然資源 邊緣地區 森林的邊緣 死亡的邊緣 好習慣 養成習慣 改變習慣 成爲習慣

五、練一練

課後練習的校對。

要求學生講解。

六、口語練習

我來說新疆。

我來說學校。

七、小作文講解

地理教學設計13

【教材結構】

地球上各種水體都處於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陸地上各種水體不僅自身都有各自的運動系統和運動規律,而且它們之間又彼此密切聯繫、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一個較大的循環運動系統,而這一循環系統又是全球水循環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節教材按照這樣的思路,第一部分講述了陸地水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第二部分講述了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運動、相互轉化的關係;第三部分說明了陸地水的運動更新,即闡明瞭全球水循環運動的過程和規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引言以簡短的文字,說明了陸地水在地理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對於人類的重要性。這部分應講清水資源的概念、陸地水對人類的`重要意義,從水資源的概念自然過渡到陸地水體類型。

【教法設計】

我採用了“目標題目化導學”方式,用投影顯示有關題目,讓學生看書後回答。

二、陸地水體類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紹了陸地水的概念。然後從陸地水的來源入手,簡要說明了主要的陸地水體類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礎上從各種水體的靜態儲水量和動態儲水量兩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種水體特點及其對人類開採利用的價值。

講“陸地水體類型”時,首先從陸地水體的空間分佈,講明陸地水體分爲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爲哪幾種水體。然後從空間補給而言,明確陸地水的補給來源,以及陸地各種水體的形成。

【教法設計】

由於這一部分內容的難度不大,我設計了幾道題目投影出來,讓學生自學,在書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節內容較多,這樣處理可以節約時間。

然後從人類利用水資源的角度,從靜態水資源和動態水資源兩方面分析。說明動態水資源是人類開發利用的重點;並着重指出,對動態水資源的利用,應以不污染、不破壞和不超過其更新速度爲前提,否則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在講述人類可利用的水資源時,強調了兩個數據,即陸地水只佔全球水體總量的3.5%,人類目前可利用的水資源僅佔陸地水資源的0.3%,使學生認識保護水資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

二、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

【教材分析】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主要是指它們之間的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係,因此,這部分教材實際上是講述陸地水的補給,其中重點介紹了與人類關係最爲密切的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與陸地其他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係。

【教法設計】

講授“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時,引導學生觀看課件“河流徑流與降雨量關係圖”和“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關係圖”,使學生明確以雨水補給爲主的河流,河流流量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係。通過分析“河水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知道河流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關係,再以長江與洞庭湖湖泊爲例說明湖水與河水之間的互補關係。

三、水循環及意義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最後部分,從陸地淡水資源更新的角度,講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環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水循環是自然界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也是對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陸地水等有關內容的總結。

【教法設計】

在講解“水循環”時,我先播放“水循環”的課件,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完整地敘述水循環運動的全過程及其主要環節,並要求學生自己繪出示意圖(一個學生上黑板畫,其他同學畫在本子上)。課文中重點介紹了海陸間循環和陸地循環,對海洋循環只是稍帶提及,教師可適當加以補充,使學生理解水循環的全過程。然後總結“水循環”的意義。最後(如有時間),我打算談談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好的和不好的各舉一例(如修水庫和圍海造田)。

四、作業佈置

根據教材76頁的“活動”,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可以作爲課堂練習或家庭作業(視時間而定)。

地理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大氣污染指數是衡量空氣質量的標準,並明白大氣污染指數、空氣級別與空氣質量的關係;

2、瞭解當今世界面臨的大氣環境問題,增強環保意識;

3、使學生初步認識到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會污染大氣,被污染了的大氣又會反過來危害人類;並能夠說出防治大氣污染的一些措施;

二、教學重點:

1、大氣污染指數;

2、空氣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學方法:

角色扮演等參與式;

四、教學手段:

cai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及說明:

(一)課前播放關於環境保護的.歌曲《讓綠色聽得見》,烘托氣氛。

(二)教學過程:

1、“合格地球人”考查的由來──“方舟計劃”:使學生認識如果人類再不停止對自然的破壞,人類將失去自己的家園,強化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關注和興趣,同時也使長期以來的“合格地球人”考查更引起學生的關注;

2、“合格地球人”的考查:三個題目一步步將話題引向主題,同時從大處着眼,使學生明白目前人類面臨的嚴峻局勢;

3、兩次著名的大氣污染事件(錄像):創設情境,使學生從感性上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引出大氣污染指數的教學;

4、大氣污染指數:通過讀圖及圖例瞭解大氣污染指數的含義及怎樣閱讀空氣質量預報(總結規律以便記憶),瞭解不同質量的空氣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同時通過讀圖瞭解我國各城市某一天空氣質量情況,認識到南北方空氣質量不同,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指導學生讀圖──找規律──分析、查資料──寫論文;

5、我國污染現狀:學生合理推理後,老師用材料引出,引起學生生成對我國大氣質量的瞭解和憂慮;

6、活動:根據課下收集到的資料,按老師提供的情境進行角色扮演:使全體學生明白大氣污染的危害及成因,同時增強演員學生對收集資料的處理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

7、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發散思維,各抒己見,提出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最後通過觀看錄像總結措施,培養學生通過資料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小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培養學生總結自己所學知識的能力;

(四)作業:

任選其一:

1、繪製宣傳畫:以“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爲主題,繪製一幅廣告宣傳畫,呼籲人們行動起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將課堂所學發展到課外;

2、分析我國南北方空氣質量不同的原因,並形成小論文,培養學生查找資料並整理成文的能力。

地理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區域的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讀圖,簡評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

“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分佈”圖,歸納東北地區的

氣候特徵。

4、以長白山植被的垂直變化爲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徵、氣候特徵、說明區域內地理要素間的'相互影響。

掌握分析、表達一個地理區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學會分析區域內各要素的相互影響。

三、教學準備:

有關地圖、景觀圖片、視頻材料,自制幻燈片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讀圖分析法、講授法

板書:1、範圍: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簡稱“東北三省”。

2、面積:土地面積78.8萬平方千米,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8.2%

3、絕對位置

1)大體位於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主要位於中溫帶

4、相對位置

1)位於我國東北部,地處東北亞的核心位置

2)東、北兩面與朝鮮及俄羅斯爲鄰;西接內蒙古;南連河北省,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響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徵

講述:我們在七年級下冊學習過描述大洲地形特徵的方法,你還有印象嗎?

學生討論:一個大洲的地形特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狀況、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佈格局和特色地形。

標籤:教學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