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5篇

設計4.84K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地理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5篇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實施素質教育、實現課堂教學現代化、樹立校本教研意識爲中心,整合各項常規工作,爲全面提高教師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本計劃制定的依據:

1、學科教學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以及地球表層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地域性、開放性、實踐性等特點。中學地理課程是使學生獲得可發展的地理基礎知識和能力、認識地理環境、學會地理思維、樹立環球倫理觀念、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的一門基礎課程。

2、學生現狀分析

國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已進入到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系統思維能力,同時國中已開始分科學習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他們的實踐、體驗活動開始涉及社會生活中一些較爲複雜的社會現象或社會事物。因而可結合有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一階段的實踐、體驗是在國小基礎上的遞進。

三、本計劃應達到目標和力爭達到的目標:

七年級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知道有關世界海陸分佈、氣候和海洋的`基礎知識,以及世界人口、人種和國家等概況。

2.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係,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瞭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佈,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徵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繫,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4.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八年級中國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通過中國地理的教學,使學生獲得中國地理基礎知識,並具有初步的科學地理觀,瞭解基本國情,熱愛祖國,熱愛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承擔的任務,爲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地理知識基礎。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1緒言第一章第一節

2第一章第二節

3第一章第三節

4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5單元測試講評國慶放假 6 第二章第一節 7 第二章第二節 8 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9 第三章第一節 10 期中複習 11 期中質量檢測 12 第三章第二節 13 第三章第三節 14 第三章第四節 15 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16 第四章第一節 17 第四章第二節第三節(1) 18 第四章第三節(2) 19 綜合探究單元檢測 單元測試 20 第五章

21 期末複習 22 期末複習 23 期末質量檢測 周次 教學內容 備註 1 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節 2 第一章第三節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3 第二章第一節 4 第二章第二節 5 第二章第三節 6 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7 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節8 第三章第三節9 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10 期中複習 11 期中質量檢測 12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2

一、複習內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級地理下冊:第六章-認識大洲;第七章-瞭解地區;第八章-走進國家

二、複習時間

16-18周:六個課時

三、複習步驟

16周: 第一課時——複習提綱六單元+單元測試

第二課時——試卷講評+查漏補缺

17周: 第一課時——複習提綱七單元+單元測試

第二課時——試卷講評+查漏補缺

18周:第一課時——複習提綱八單元+單元測試

第二課時——試卷講評+查漏補缺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瞭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佈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佈地區;瞭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

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

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具:

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

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着很多毫毛、頭髮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於地球來講,什麼是她的“毛髮”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瞭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麼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於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纔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淨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爲水蒸氣。

增加空氣溼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淨化空氣,增加空氣溼度;因而,它被稱爲“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爲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麼作用?

通過分析:由於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爲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後,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裏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麼,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佈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佈。

二、森林的分佈:

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爲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佈):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爲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佈在哪裏?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佈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佈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爲“地球的毛髮”,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於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着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後果,並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並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麼,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爲什麼?

1.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劃分爲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後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並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爲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範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徵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重在培養學生認識一國的地理位置、特點、主要災害及成因分析等地理內容的方法。

2、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以課堂活動等形式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的環境觀

三、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四、教學難點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五、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教學,活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

六、教學用具

日本政區圖、日本地形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亞洲地理分區圖、亞洲氣候圖等

七、課型:

新課

八、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由xxxx年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本州島仙台市以東130公里處9.0級強地震引入課題。

一基本概況

1、位置:

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日本在亞洲位置》、《日本地圖》三幅圖

[提問]“日本在世界哪一洲?”“日本在亞洲的哪一分區?”“日本週圍有哪些海域與國家?”

學生研究回答

[提問]“你掌握了認識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嗎?”

學生總結認識國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範圍至小範圍,到具體周邊環境。

(活動)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試分析中國、蒙古的地理位置。

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瞭解日本的位置範圍的基礎上,瞭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2、組成

展示《日本》空白圖,指認四大島嶼

[提問]“除以上指認的四大島嶼之外,還有哪些屬日本的島嶼或羣島?”

展示《日本》圖,觀察日本海岸線及主要海港分佈,總結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點。

3、城市、人口、面積

展示《日本空白圖》作背景,給出日本的人口數量、面積,計算日本平均人口密度。說明日本人口有什麼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爲337人/平方千米,這說明日本具有地狹人稠特點)。

[小結導入]日本是地處中緯,亞洲東部邊緣,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島國。這種位置特點對日本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什麼影響呢?

二自然條件

(活動)[讀圖]讀《日本地形圖》,並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最高的山峯是富士山)

[教師講授]日本不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旁的說明,並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溼、土壤肥沃。它被日本奉爲“聖嶽”,是日本的象徵,也是日本著名的旅遊勝地。)

1.多山的地形

日本具有(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特點。

[提問]爲什麼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於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海靠近。)

[教師講授]日本是多震國家,在防震減災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與現代建築都強調抗震功能。在預報上,日本在可能發生大地震的地區安裝地震速報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斷進行地震教育宣傳與演習,並將每年的9月1日定爲全國防災日。

[提問]那麼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有什麼影響呢?

(活動)[讀圖]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從圖中找出日本的主要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日本在北迴歸線以北,屬於溫帶,又處於季風區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並且日本又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爲溫暖,夏季較爲涼爽,降水也更爲豐富,總的說來日本是屬於典型的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

複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徵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徵)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徵?(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活動)讀“日本略圖”填空

佈置作業:

1、預習第31--33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徵對其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2、課後調查市面上來自日本的產品。

板書設計:

第七章第五節櫻花之國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過程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能力目標 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

情感目標 通過從材料到總結分析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名人的故事,激發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要求:

瞭解海陸變遷的原因

瞭解大陸漂移假說以及其形成的條件

 教學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地質現象

 教學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教學方法:材料演示 由現象到推理總結出的本質原因的過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海陸是變遷的

師: 世界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麼意思?

生:大海變成田地,田地變成大海。比喻萬事多變化大。

師: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古人久已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麼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圖片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1、地中海的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將消亡。

2、喜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麼問題?

3、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總稱活動的遺蹟反映了該海域已往是什麼狀態?)

4、荷蘭的國土面積在已往的百年中爲何在不停擴大?

師:請同學們總結海陸變遷的方式?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1.地殼變更;2.海平面升降;3.人類的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變的呢?

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閱讀《魏格納與大陸飄移假說》。

生:閱讀。

三、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及其合理性

師: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驗證假說,分組討論

師:結合學生學生所觀察的作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爲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要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1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終身爲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現並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麼啓發呢?

生:科學解釋的前提是認真的觀察分析總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現在咱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它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後來才分裂爲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結構。

師:對照現在的世界地圖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麼變化?

活動:分組討論。

總結:

生:之前沒有大西洋,後來非洲、歐羅巴洲與南北美洲逐步漂移開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漸縮小。

師:太平洋將來會怎樣呢?

生:會消失。

師:據科學家考證,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礦,爲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活動:討論。總結:

生:煤是樹在高溫高壓下經過很長時間形成的,樹是生活在溫暖潮溼的地方。說明南極大陸之前不在這裏,而是在1個溫暖多雨的地方,後來才漂移到這裏的。

師:所有剛纔咱們討論的問題都可以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成立,魏格納用生命代價收集證據,驗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的正確性。

練習: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麼?

大陸漂移學說是誰提出來的

 總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依據和驗證過程,通過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來驗證假說的正確性。最後由老師總結得出結論。

課後反思:教學設計體現了一定的駕駛教材的能力。如在一開始上課時就通過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有海洋動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古人類活動的遺蹟”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問題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帶領學生一起深入學習,在講授大陸漂移時採用動畫效果,使學生清晰地看到大陸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記憶,學生樂於接受。

本節課的教學細微的'改進在教學效果上能出現巨大的差別。雖然一個很小的改變對於老師來說沒有多大差異,但是對於學生來說卻是另外一種思維方式,所以通過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是每一個細節。“細節決定成效”,特別在教學上,每一個細節都能夠改變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重視每一個細節的設計,全面、多方位考慮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特點把握好每一個細節,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從本節課的實施情況來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的反映還算積極,對提出的問題能夠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但有些拓展知識可能對七年級年級的學生還不太適合。

這堂課雖然做了較充分的準備,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還有待於提高。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一、海陸變遷的原因:

1、地殼的變動;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類的活動(填海造陸)

二、大陸漂移假說

海陸的變遷的例子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記住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辨別方向的方法;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能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定方向;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辯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能夠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和指向標等確定方向,通過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動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地圖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點】

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的判別。

【教學難點】

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的判別。

【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掛圖;

【課時安排】

三課時(第3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投影表格

針對表格內容,能夠進行比例尺形式的換算和大小的比較並回答。

2.地圖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節課我們已學習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剩餘的2個問題:方向和圖例。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投影:“日本圖”指導學生分組討論課本P15活動1的三個問題。

小組內討論並回答:

(1)經緯: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先據經線定南北,再依緯線定東西,最後取綜合。

(3)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標三點的四個方向,Y在X東北方,X在Z西南方。

總結:在有經緯線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線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極爲北,近南極爲南),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直線緯線左西右東;弧形緯線:據地球自轉(自西向東),箭頭爲東方)。

經緯網定向法(板書)

不知同學們注意沒有,有的地圖畫有一箭頭,箭頭方向指示爲北方,這個箭頭叫什麼?(指向標)

小結: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依據指向標定方向,即指向標指示北方。

2、指向標定向法

投影圖,學生思考:

(1)A在B什麼方向,A在C什麼方向?

(2)若圖中AB兩點間直線距離爲24千米,請計算出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討論後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圖上距離是2.4釐米,比例尺爲1:1000000或指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並回答課本P15“活動2”

學生活動:科技園在學校的東方,農業實驗區在科技園區的南方,學校在火車站北方,火車站在科技園區的西南方。學校與農業實驗區的直線距離約爲650米,從學校沿公路到科技園區,距離約是855米。(四段公路圖距分別是0.6、3.2、1.6、0.3釐米)

提問:有的地圖,既無經緯網,又無指向標,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們生活在北半球,當你外出旅行迷路時,你怎樣確定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

①白天:晴天據太陽定方向,據樹木定方向;

②晴夜:北極星定方向;

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圖上是用不同符號表示的(即圖例),並標註一些文字和數字註記,這些都是地圖的語言。

4、圖例和註記(板書)

請觀察圖1.24,看看一些常用圖例有何特點?你能記住一些嗎?

(提示學生注意分類觀察,找區別,如界線、交通線、城市、水庫和湖泊等。)

三、課堂小結

留2分鐘時間,由各小組的同學在組內交流,然後找幾名代表總結,通過本課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可取效果:在活動中學,在學中活動,注重知識的運用;針對性練習,便於及時發現問題,採取補償性教學;引進競賽激勵機制,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

不足之處:對難點的突破及節湊的把握不準。

解決措施: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個人能力,並精心備課,合理安排內容的進度和難點的突破。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類型與分佈地區。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佈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佈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佈。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難點

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 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①這些圖分別代表什麼景觀?景觀有什麼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溼,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裏也有善於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爲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爲什麼熱帶各地的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纔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類型的不同點,那麼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溫角度來分析。

總結:這四種熱帶的氣候的共同特點爲:終年高溫。

不同點爲: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爲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爲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景觀名稱 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 熱帶季雨林 熱帶荒漠

對應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氣候特徵

3、教師活動:

那麼這些氣候類型各分佈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類型分佈最廣

學生讀圖回答: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佈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佈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佈在南北迴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結

現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

5、課堂練習

板書設計:

熱帶氣候類型:

1. 熱帶雨林氣候: 2. 熱帶季風氣候:

3. 熱帶草原氣候: 4. 熱帶沙漠氣候: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8

教學設計

課題星球20xx課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二節《海洋利用與保護》

教材分析

從整本八下課本來看,海洋利用與保護是簡單部分,瞭解中國的海洋資源及其利用、保護,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教材以歌曲《祖國的海洋》導入,體現了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教材中安排了課內活動和課外延伸活動,體現了新教材注重學生主體性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情分析

海洋利用與保護是第十章我國的海洋國土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並具有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和解題能力。本節課以小組合作探究爲主的教學活動來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讓他們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樹立地球主人翁的責任意識,積極面對目前的海洋環境問題,出謀劃策,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圖表等有關資料說明我國海洋資源類型、分佈和資源的開發。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我國海洋環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護措施。

過程與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合作及探究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海洋資源的學習瞭解,激發學生“保衛藍色國土”的決心以及環保意識。同時利用各種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我國豐富的海洋資源的類型及分佈;我國所面臨的海洋環境問題。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師生活動設計意圖

1、激趣導入、營造氛圍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中國是世界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和衆多的島嶼。今天我們繼續深入學習海洋的利用與保護。先來看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生齊讀)運用圖表等有關資料說明我國海洋資源類型、分佈和資源的開發。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我國海洋環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護措施。師:其實我們班級的好多同學對海洋有一定的認識,他們是通過一部動畫片瞭解了海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這部動畫片的名字是?(海底小縱隊)好,那我們一起重溫童年時光,讓海底小縱隊帶領我們完成今天的學習吧。播放<海底的小縱隊>,導入海洋資源及開發:以熟悉的動畫片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創設情境,進一步的構建濃厚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氛圍。

教學過程師:人們是如何利用海洋資源的?請列舉你所知道的海洋產品。(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生:食品工業(波力海苔、魷魚乾)、工藝產品(珊瑚耳環、手鐲)、醫藥產品(魚肝油)·····師:那麼我國遼闊的海洋中到底蘊藏着哪些資源呢?我們一起來學習吧。體現地理學科的生活性,凸顯好奇心、觀察力、思考力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一.海洋資源及開發

(1)海洋生物資源師:指導學生讀圖10-2-1,找出煙威漁場、舟山漁場、北部灣漁場及南沙羣島西南部和南部陸架漁場,說說其主要的魚類資源。生:學生代表指出圖中位置並回答。(教師及時評價)師:讀圖可知,中國的四大海產是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中國最大的漁場是位於東海的舟山漁場,它有長江入海帶來的豐富有機質,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大量魚類的到來。同時位於寒暖流交匯處,特別有利於多種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師: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天然的海產品產量已經不能滿足衆多中國人民的需求,因此,海水養殖業迅猛發展。(山東半島海洋牧場: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定海域內,採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師生互動:聯繫生活,說出莆田市的鮑魚養殖、海帶養殖、紫菜養殖、海蠣養殖、淡水魚海魚養殖等,說說莆田市代表美食:興化滷麪、海蠣餅、蔥爆海蟶、鮑魚排骨湯等,到處可見海鮮的身影。師:這些美食的烹飪,有一種必不可少的調味料:海鹽。形象化理解再識記,要求學生認真看圖並且聯繫生活,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豐富的彩色圖片,既形象化還原生活,喚醒學生的記憶,也有利於學生的互動,體現地理學科的生活性。

師:隨着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了海水,現已確認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目前,我們開發利用海洋化學資源主要是從海水中提取了海鹽、鎂、溴、碘等化學元素。

(2)海洋化學資源師:指導學生讀圖片“中國的鹽場曬鹽”景象,完成小組活動:找出長蘆鹽場。結合氣候條件,說說我國北方沿岸灘塗鹽田集中分佈的原因。生:北方地區降水少,晴天多,蒸發強。進一步掌握化學資源的內容,由抽象到具體,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感受主動思考的幸福。

(3)海底油氣資源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材料,瞭解中國的海底油氣儲量和開採量。空間資源:海上機場,海上娛樂空間,海上建設空間等。補充日本的“巨大睡蓮”狀水上迷你城市。

(5)航運資源:各港口之間,承擔着中國進出口物資70%以上的航運任務。中國的'沿海港口衆多,把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區域聯繫起來。

(6)景觀資源:廣闊的海洋和風光綺麗的濱海地帶令人留連忘返。充分利用大海的自然風光,開發海濱旅遊,也是人們利用與開發海洋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圖解千文,採用形象化的彩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化解了學生對海洋資源的陌生感,突破了分析難點。

師:隨着陸地自然資源日益匱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銳,海洋資源成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後備資源。師生:共同學習“發展海洋經濟”師:聯繫生活,福建省作爲一個沿海省區,可以如何發展海洋經濟?師:我國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臨着一些嚴峻的問題,(播放<海底的小縱隊>)從海底報告,我們知道了:由於對海洋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過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設和管理不當、陸源污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機械溢油、人工廢棄物傾倒等原因,使得我國部分海域海水遭受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生物資源枯竭、赤潮與海岸侵蝕等災害頻發。承轉過渡,構建知識體系。學會積累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本節課的高潮,視頻的直觀呈現,激發學生的環保觀念,爲海洋環境的保護、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鋪墊。

師生:讀圖,總結海洋污染問題。目前危害較大的海洋污染物質主要有:石油、農藥、有機物質、放射性物質、固體廢棄物和受到污染的河流。其中石油污染最嚴重。而且海洋污染可能引發赤潮。還有海岸侵蝕、生物資源枯竭、生態系統退化等海洋環境問題。師:這些問題直接制約着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海洋環境的保護刻不容緩、任重道遠。我們應該找出問題的產生原因,並積極採取措施減少損害,還給人類一個健康的“藍色海洋”。聯繫生活常識,讓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保護海洋環境,體現地理學科的科學性。

生:小組合作探究,我們該如何保護海洋環境(收集資料,將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的措施整理成小短文,在班級內交流。)師:禁止過度捕撈海洋生物資源;防止海洋污染;加強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學技術;進一步宣傳;增強全民的海洋意識。以學生的精彩展示結尾,再一次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勇於實踐的精神。

師:(課堂總結)海洋資源豐富多樣,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藏。隨着陸地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未來人類並將向海洋進軍,所以說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科學保護海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鉅任務。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進取精神,進行理想與情操的教育。

當堂檢測、鞏固昇華詳見PPT

作業佈置、鞏固新知《地理填充圖冊》P34-36《頂尖課課練》P45-48

板書設計

第二節海洋利用與保護生化油空防休物學氣間污漁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通過知識、圖表的前後聯繫,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自主的參與的教學中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從課堂氛圍來看,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比較高,他們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識來分析、判斷地理事物。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地理事物進行列表總結,使知識更爲系統化。同時,我通過精選一些案例,如:石油污染圖片、赤潮形成,魚類衰竭資料等,學生可以自主的探究案例中所隱藏的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課堂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公衆面前發表自己觀點的能力看似不足,這主要是我在調控過程中把握得不夠好,特別是激勵性措施不到位,這有待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與此同時,我也深深感悟到:作爲教師,教學中不是爲教案負責,而要時時處處爲每一個學生着想,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個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主導作用,使每一個學生得到應有發展。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1.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人口增長的特點。

2.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人口分佈的特點。

3.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4.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佈地區。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歸納人口增長的.特點。

2.歸納人口分佈的特點及原因。

3.在地圖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佈地區。

【教學難點】

歸納人口分佈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境法、問題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啓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1:(播放交通擁擠錄像)人們把地球親切地稱爲“地球村”,而把自己稱爲“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紀下半葉地球村的居民急劇增長,以致於錄像中喊出了“別擠了”。人口問題已成爲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我們的人口現狀如何?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

導入2: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如地形、氣候等。那麼,地球上最活躍的最重要的成員是誰呢?(學生討論,自由發言)對,這個成員確實就是我們人類自己。從本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探討這方面的基本知識,看看我們人類自己在地理環境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講授新課(活動探究,歸納提升)

活動探究,小組合作。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0

一、教學內容

學段:國中

學科:地理

國中地理教科書

二、內容來源

八年級第一章第一節《疆域》

三、設計目標

1.能夠在中國省級行政區域圖中找到各省的位置,並記住它們的簡稱及行政中心。

2.通過了解我國的行政區域,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意識。

四、過程與策略

1.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每人收集幾個關於省、行政中心的成語,並瞭解謎語背後的含義,將謎面寫到A4紙上(每個謎面用一張A4紙)。

2.將收集的謎語交給地理課代表,由地理課代表整理將重複的謎語拿出去並打亂順序,然後每位同學抽一張(抽到自己的重新抽),給學生15分鐘時間,思考謎底,並將謎底及答案寫到謎面下方。

3.每位同學聲音洪亮的讀抽到的謎面並說出自己的答案,然後由出題同學公佈正確答案。

4.回答正確的同學說出其相應的簡稱或全稱,然後到多媒體呈現的中國區域圖中找到所在省的位置。

5.所有環節都正確可得到一個小禮品。

五、效果分析

1.本節課內容比較單一,記憶量大,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記憶,不僅枯燥無味而且效率不高,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學習,讓學生熟記知識點時,先猜一猜,答對的同學享受到了勝利的喜悅,沒猜到的同學也從別人的答案中獲得了啓示,加深了印象。

2.學生在記憶知識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濃厚興趣。

六、案例反思

1.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以及各省區的位置,知識容量大,識記內容多,對國中生來說,大多數地名也較爲生疏,學生記憶有一定難度,而且要避免死記硬背的現象,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2.學生收集的謎面有限,沒有全覆蓋34個省級行政區,教師應提前協助收集整理,儘可能豐富內容。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各種示意圖、圖表,記住當前世界人口總數,瞭解當前世界人口有不斷加快的趨勢,掌握人口增長的地區差別;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主要形式;學會計算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佈的特點。

2.通過讀《世界個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世界人口分佈圖》和《世界地形圖》等地圖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初步學會從圖表上獲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過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計算,培養計算能力。

4.提高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樹立科學的人口觀和人地觀。

教學建議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佈”的教材分析

關於人口的密度問題,首先,教材給出一道計算題,甲、乙兩城市,面積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要學生算出甲、乙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兩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兩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較圖,有助於學生深刻、直觀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過列表計算中國和加拿大兩國的人口密度,使學生對人口密度分佈的差異之大有了更深的認識。爲學習世界人口分佈圖,理解圖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礎。

世界的人口的分佈的情況,主要是通過閱讀世界的人口分佈圖獲得。從圖中可以看出,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東部地區人口最稠密,進一步參考“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思考,爲什麼人口集中分佈在這些地方,這些地區從自然條件上和社會經濟發展上有什麼特點?從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佈是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短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佈。

2、“世界人口的遷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遷移,主要從三方面講述,一、人口爲什麼會遷移?(爲了生存和發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的主要人口遷移方向?(美洲大陸發現之前,古希臘和古羅馬征服並移民歐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陸發現後,主要從歐洲向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亞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技術移民、勞動力輸出、國際難民移動。通過“想一想” 提出問題,(大批科技人才流向發達國家的原因?會對人才輸出國產生什麼影響?勞動力輸出對發展中國來說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各有什麼特點?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議

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爲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

引導學生積極活動,讀課文轉載的一篇報道,瞭解什麼時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億。通過讀圖計算,“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到1999年的60億,每增加10億用了多少年?用讀出的數據,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長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讀世界各大洲口增長率圖,哪個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哪個洲的自然增長率最低。通過以上的讀圖計算,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人口增長和分佈現狀。

人口的遷移,可用通過提問、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形式講授。對於科技移民和勞動力輸出對我國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這部分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最後,通過計算題,算出甲乙兩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數,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閱讀“世界人口分佈圖”讀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結合世界地形圖,做對比,展開討論,找到影響他們分佈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數量和人口的增長”的教材分析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類活動不斷改造自然;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發展起促進和延緩的作用。本節中講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人口的增長、人口的遷移和人口的分佈。人口增長是認識人口數量動態的重要指標,人口增長的快慢直接影響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塑造着人口分佈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爲了定量說明熱口增長狀況和人口分佈情況。

人口的增長,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報》的一段報道,點明世界的人口數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長示意圖”顯示,每增加10億人所用的時間。使學生通過閱讀這個示意圖明確,世界人口每增加10 億人,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也就是說,人口的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然後提出人口增長是如何算出來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出生率減去死亡率,最後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各大洲的柱狀圖,說明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異,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用“讀一讀”的形式,說明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極限。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的地區差異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教學手段】

幻燈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教學過程】

(導入)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上刊登的報道,請回答:1999年幾月幾日,世界人口達到多少億?(1999年10月12日,60億)

(板書)人口的數量

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 億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

根據計算結果,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說明了什麼問題?(每增加10 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說明人口增長速度逐漸加快的。)

(板書並總結)人口的增長1)緩慢---加快

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1930年以後,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長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柱狀圖》請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起來,(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地區差異存在

(板書)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快?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慢?

(非洲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歐洲是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的大洲)

(講述)目前許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種,比如球星薩爾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種是不同種族融合的結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種族之間存在着遷移。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世界人口的遷移”部分內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爲什麼會遷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遷移?

3、第二次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各有什麼特點?

(總結)科技移民、勞動力輸出

輸出的特點: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學生討論)課本 “想一想”,由學生回答,再由其它學生評判。(原因:科技移民較好的工作條件,較高的工資,較好的教育、醫療條件。勞動力輸出更高的工資)

(教師總結)人口遷移現象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也受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是綜合作用的結果。

【板書設計】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數量和增長

1、人口的數量:60億

2、人口的增長:速度:緩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非洲最快、歐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的定義

2、二戰前的人口遷移:

3、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技術移民

勞動力輸出

國際難民移動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的分佈特點

【教學難點】影響人口的分佈因素

【教學手段】幻燈片:〈世界人口的分佈〉、〈世界地形圖〉

(導入)目前,世界有60多億人口,60多億人是否平均分佈?怎樣來定量描述一個地區人口的疏密?

(板書)二、世界人口的分佈

1、人口的密度

(計算)有甲、乙兩城市,面積大約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算算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個有多少人?

根據計算結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圖上有什麼區別呢?看甲、乙兩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較圖(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計算) “做一做”算出中國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國:約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總結)人口密度能準確地說明世界各國、各地區人口分佈很不均,有的地區稠密,有的地區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佈〉讀圖:世界人口稠密地區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書) 2、世界人口的分佈

四大稠密區:亞洲東部

亞洲南部

歐洲

北美洲東部

這些地區爲什麼人口稠密?我們用所學過的知識對這些地區進行分析

首先,從自然條件看這裏有什麼優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圖〉和〈世界人口分佈圖〉對照比較,

提問:1、它們都處於什麼緯度?(中緯度)

2、它們的海陸位置有什麼特點?(近海地帶)

3、它們的地形有什麼特點?(平原爲主)

4、它們在氣候上有什麼特點?(溫暖溼潤)

(總結)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區,一般自然條件比較優越,所以在人類歷史農業發展較早,現在也是工業、交通發達、城市集中的地區。

(學生活動)對比上述四個問題,結合已學過的陸地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知識,分析人口稀疏區的自然條件有什麼特點?

在海陸位置上:內陸地區

在地形上:地勢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區

在氣候上:乾旱的沙漠和溼熱爲開發的熱帶雨林地區

在緯度上:高緯度地區的苔原帶、冰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學生討論):“想一想”第二題能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佈,說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據討論的結果,教師總結:世界人口的分佈是自然條件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所以不能用遷移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佈。

(總結) 這一節主要講了人口地理的兩個知識點:世界的人口增長、遷移和世界人口分佈。這兩個知識點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人口的'增長和人口的遷移是認識人口的動態變化,它們的動態變化,影響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塑造着人口分佈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爲了定量說明人口增長的狀況和人口的分佈情況。

(練習)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圖上,找出世界四個人口稠密區的具體位置,要求形式用紅筆在課本圖上勾畫出人口稠密區的位置。

【板書設計】

三、世界人口的分佈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佈:

四大稠密區:亞洲東部

亞洲南部

歐洲西部

北美洲東部

四大稀疏區:高緯度地區

高山高原地區

乾旱沙漠地帶

溼熱未開發的熱帶雨林帶

教學設計示例3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佈特點。

教學難點:影響人口分佈的因素

教學手段: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之一,人口問題是怎樣產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樣對自然、社會經濟發展等產生影響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報記載:

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 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裏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終於誕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報記載:

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 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爲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提問)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大約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說明了什麼問題?(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說明人口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

(講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界以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1930年以後,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加以量化呢?

(講述)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練習)某一地區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當中,出生併成活了25個嬰兒,死亡10人,這個地區在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長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提問)請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按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講述)這樣的結論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存在着地區差異。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

(展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增長表

請學生粗略計算:1950年、1990年、20xx年發展中國家人口總數分別是發達國家的多少倍,加深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人口增長差異的理解。此時教師可以設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越來越明顯,會帶來什麼問題?學生思考但不必回答,爲下節課講人口問題埋下伏筆。

(過渡)大家都聽過《橄欖樹》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從歌詞中我們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從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個地方的,這種人口從一個地區移居到另一個地區的社會現象,就是人口遷移。

(提問)請大家讀教材“人口的遷移”這部分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1.人口爲什麼會遷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遷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是什麼?各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回答並評判。最後展示“16~20世紀世界人口大遷移示意圖”,教師總結。特別強調目前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即:科技移民;勞動力輸出;國際難民移動)

(討論)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原因是什麼,會對人才輸出國產生哪些影響?

2.你認爲勞動力輸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爲什麼?

(過渡)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增長是不一樣的,那麼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分佈是否均勻呢?首先,我們學習一個反映人口分佈特點的指標——人口密度。

(計算)有甲、乙兩城市,面積大約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算算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講述)根據計算結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內的居民人數(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計算)算出中國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國家

人口數(人)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國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國: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講述)人口密度能準確的說明世界各國、各地區人口分佈很不均勻,有的地區稠密,有的地區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佈圖

(提問)世界人口稠密區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總結)

(討論)結合世界人口分佈圖和世界地形圖,分析人口分佈的規律及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總結

(討論)能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佈?說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爲世界人口的分佈是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佈。)

(練習)選擇題

探究活動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週末對自己的爺爺和奶奶進行一次採訪,問一問:從你的曾祖父母開始,經過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爲什麼原因?現在的家庭人口是處於增長的趨勢還是呈下降的趨勢?爲什麼?

2.通過你家的情況,你能否理解雖然我們已在實施計劃生育的政策,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口的總數還在繼續增長,這是爲什麼?

目的:

1.通過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變化過程,印證課本上關於人口增長的結論和數據,即理論聯繫實際。

2.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3.通過這一實踐活動,使學生增強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加深理解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增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

家鄉的人口分佈情況調查

要求:查找資料(可上網查找)。

看看你們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縣(省)的人口分佈情況,哪個區(縣)或鄉的人口密度大,爲什麼?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目的:

1.通過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縣(省)的人口分佈情況,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這一實踐活動,把書本的理論用在實際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學習運用這些知識,促進知識的遷移。如通過調查得出人口分佈的差異後,用所學的知識分析這種差異的影響因素。

3.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調查,對家鄉有更多的瞭解,激發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海洋和陸地分佈的特點。

2.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佈。

3.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製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及相互位置關係。

4.通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探究互助,遊戲激趣等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參

與課堂教學與經歷整理、分析、歸納、總結的學習過程,領悟合作、互助、討

論、交流的意義,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

2.教學過程:採用直觀教學原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3.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動眼、動腦、動手、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正確反映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人科學

研究的結果。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海洋和陸地分佈的特點。

2.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佈

【教學難點】

1.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佈。

2.通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1.地球儀、世界地形圖、自制各大洲輪廓剪紙圖片。

2.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探究活動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人新課』:同學們,我國航天英雄楊利偉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嗎? (不是)那麼你們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誰嗎? (加加林)他說: “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該叫作‘水球’,而不應叫‘地球’。”這是爲什麼?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世界的海陸分佈》。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講授新課』: 第二節世界的海陸分佈(板書)

「活動一」:創設情境組織辯論:是“地球還是水球?”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1.提出問題:觀點A:應該繼續稱我們居住的家園爲“地球”;觀點B:應該把地球改爲“水球”更爲準確?

2.學生辯論:把全班分兩大組,雙方展開辯論,並讓學生說出證明各自觀點的理由。

3.印證觀點:教師對雙方的辯論給予評價鼓勵後印證雙方的觀點。①出示地球儀:藍色表示什麼?(海洋)

②投影展示東西半球,東西半球分界·線是什麼?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麼顏色?說明了什麼?

③展示: “南北半球”圖觀察是否藍色面積大?

小結:通過以上的觀察和印證,無論怎樣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積大於陸地面積。地球正如宇航員看到的,確實是個水球,但是人類生存在這個水球的陸地上,所以人們還是習慣把我們的家園叫“地球”。

設疑:那麼,地球表面陸地和海洋分佈有什麼特點?

讀教材“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看看地球表面海陸的面積比例各佔多少? 學生總結:海洋佔71%,陸地佔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陸地”。(板書)

(拓展延伸)同學們,今天我們瞭解的地球表面海陸分佈情況,是無數的科學家及像楊利偉這樣的航天英雄拼搏奮鬥和科學探究的結果,地球還有很多未被人類認識的領域,需要你們不斷努力學習,爲將來去發現和探究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承上啓下對所學知識形成系統印象,將孤立的知識點穿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引起學生興趣,直觀、形象。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指導學生讀圖總結地球上水多於陸。提出疑問,調動學生好奇心;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活動二」:採用“分組搶答”的形式,理解有關概念。

1.學生閱讀課文,瞭解有關大陸、大洲、島嶼、大洋、海以及海峽的有關概念。

2.課件展示:大陸、半島、島嶼、海洋的景觀圖,並讓學生在世界地形圖上找出相應的位置。(看誰找的又快又準)

3.各組代表提問本組成員進行搶答: (1)說出大陸、島嶼、半島和大洲區別。 (2)說出大洋、海和海峽的區別。

4.各組選一名代表,將上課前剪好的大洲輪廓,在組內進行辨別加深學生對大洲輪廓的印象。

設計意圖:文字與圖結合,分組搶答辨認。加深對概念的認識。並做到生生互動。

「活動三」:以遊戲的方式完成:

1.選五組代表,分別演示將課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標拖動到相應的位置上。規定當某一組代表演示時,其他代表轉身不看。看哪個組完成得好。

(答對,你真棒5分。答錯了,要認真啊)

2、拼圖遊戲:用大洲輪廓圖各組進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評出最快的組獎勵)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靈活運用地圖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關係。通過遊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探索精神。

「活動四」:以“分組討論”形式完成下列問題。

1.讀世界地形圖,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麼作爲分界線?

2.分別說出亞歐、亞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線?

3.學生看世界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討論後各組代表訂正答案,並選出優秀小組)

①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

②分別說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別說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於哪個半球?亞洲、歐洲、非洲主要位於哪個半球?

④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順序排列。

「活動五」:組織全體學生動手參與,用“簡單幾何圖形”在一張白紙上進行“一筆畫世界”的繪圖比賽。(可選幾幅畫的較好的讓學生傳閱,給予鼓勵)教師巡視查閱後,並引導學生對照找出自己圖中的問題進行校正。

『達標練習』:(練習題三)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3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地殼是變動的,瞭解地表形態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部力量是主導;

2、瞭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體會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不斷地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瞭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帶的分佈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拼合非洲與南美洲輪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2、結合書中的圖片及活動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

[情態及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防震抗災知識,增強學生抵禦自然災害特別是地震的能力;

2、通過大陸漂移假說提出的過程,培養學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弄清地表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變化之中,掌握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掌握世界上火山與地震的主要分佈地帶

難點:六大板塊的分佈

[教學方法]

啓發法、談話法、讀圖法

[教具準備]

非洲輪廓圖、南美洲輪廓圖、世界火山地震分佈圖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地質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竟然發現,今天的喜馬拉雅山上竟然發現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這是爲什麼呢?(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對回答不做評價)

一、話說滄海桑田

1、對學生回答給與評價

(過渡)海洋不但可以變成陸地,陸地也可以變爲海洋

1、你能舉例說明陸地變爲海洋的事實嗎?

2、教師舉例說明:如臺灣海峽發現古代森林的遺蹟

3、設問:通過剛纔的兩個事例,說明了什麼問題?(地表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過渡)爲什麼地表形態會發生變化呢?很多科學家對此進行了探討,先後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

二、大陸漂移假說

1、學生閱讀思考:大陸漂移假說是誰提出來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2、結合投影,引導學生理解大陸漂移假說的觀點(好似語文中的'看圖說話)

3、展示“非洲”與“南美洲”拼和圖,以驗證大陸漂移假說的正確

4、教師歸納出大陸漂移假說的觀點

三、板塊構造學說

1、學生看書思考: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2、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引導學生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理論

(i)引導學生認識板塊運動的方向

(2)學生觀察,全球可分爲幾大板塊?除哪個板塊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塊既有陸地,又有海洋。

(3)引導學生熟悉六大板塊的位置。

(4)結合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東非大裂谷的形成讓學生理解板塊張列形成海洋,板塊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過渡)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在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運動頻繁。那麼會容易產生什麼現象呢?

四、火山和地震

1、學生觀察圖3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峯、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閱讀圖文資料,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含義,會在地形圖上判斷某一點的海拔,計算兩地間的相對高度。

2.對照山地模型繪製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坡度陡緩和等高線疏密的關係,學會判斷坡度的陡緩。

4.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等高線地形圖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頂的特點,並準確地識別。

5.在地形圖上識別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並讀出某點的海拔,計算兩地的相對高度。

2.繪製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峯、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別坡度的陡緩。

【教學難點】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辨別坡度的陡緩。

3.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繪製地形剖面圖。

4.根據地形剖面圖判斷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呈現法、總結歸納法、啓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實踐感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1:設疑激趣

同學們,我們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無數美麗而神奇的天然藝術作品。有廣闊無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高原和物產豐富的盆地。但是能夠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的地圖卻是平面的。那麼,如何將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轉化到平面圖上,地形圖又是怎樣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這一節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地形圖的判讀”。

導入2:故事導入

電影《紅河谷》裏的片斷:紅河谷裏的藏族人抓到了兩個前來勘探地形的英國人,從他們身上搜出來一幅圖,兩個英國人撒謊說他們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們畫的是一隻只的蝴蝶。後來就是這幾張蝴蝶圖帶來了英國的軍隊。這幅圖到底是什麼呢?(等高線地形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地形圖判讀的相關知識。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

2、通過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3、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使用讀圖和資料分析的方法獲取地理知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教學重點: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稱及分佈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鍛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圖片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分爲幾級階梯?我國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是什麼?

2、這節課,我們接着學習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種類型?

3、引導學生讀圖2.4(《我國地形圖》),找一找這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是否都有?(我國五種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國地形複雜多樣的課題。

(板書)地形複雜多樣

(二)新課,合作探究:

1、從圖2.4上可以看到,我國不僅有縱橫交錯的山脈、雄偉廣袤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羣山環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緩的丘陵。請同學們判斷以下畫片分別表示的是什麼地形。

2、提到地形:(讀圖)我國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學們在《我國地形圖》上分別找出來,並注意它們的方位、名稱及其寫法。

活動:首先教師把中國輪廓圖畫在黑板上,然後根據學生讀圖《我國地形圖》,分別請三個學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書在黑板上。

標籤:國中 教學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