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15篇

歷史5.41K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中歷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15篇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知識點,培養提取要點能力;

通過將前後知識進行聯繫和對比學習,培養論從史出的意識;

通過討論並辨證評價洋務運動,瞭解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標準並初步學會使用,具備基本的辨證思考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難點:如何組織好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出示《法國佳士得拍賣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圖片 ,這些是今年來法國藝術品市場最高規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經140多年珍貴歷史文物什麼時候能夠回到祖國懷抱的,會讓我們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麼事件?對,是第二次戰爭英法聯軍搶劫、燒燬圓明園。

學習新課

(展示時間軸)讓我們把視線放在第二次戰爭剛剛結束的1860年,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歷史的進入19世紀60年代的時候,貧弱的清政府在剛剛失敗於英法之手的時節,卻還要不得不去拼命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表明當時的中國面臨的是一種什麼局面?(生答:內憂外患)對,當時的清政府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面對此背景,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名朝廷重臣,你會向皇帝提出那些辦法解除危機呢?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後發言,注意歸納要點)

那我們再來看看當時清政府內部一些官員是怎麼說的?

課堂辯論:分別扮演洋務派和頑固派代表人物

辯論結束教師着即引導並展示洋務派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話

提問:兩人有一個共同的什麼主張呢?(學習西方國家技術)

看來我們中也有一些同學與這些官員的想法不謀而合!這部分官員在戰爭中親眼目睹了或親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他們對清軍武器裝備的落後有切膚之痛,因此他們纔敢於大膽拋棄“天朝上國”的落後觀念,提出了向洋人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的想法,有這種思想的人在當時被稱爲洋務派,正是在他們的推動下,洋務運動拉開了序幕,古老而落後的近代中國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這也正是中國在近代化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洋務派如此積 極地主張向西方學習技術,最終目的何在呢?

(維護清朝統治)

當時,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書,勾畫出他們的名字。

接下來請大家迅速瀏覽課文,用五到六個字歸納洋務派學習西方有幾大措施。

(學生看書後回答:辦軍事工業、辦民用工業、辦近代教育、建近代海軍)

課堂討論:全班分爲四個大組,各專題研討一項洋務運動的舉措;各大組又以四人爲一個小組,合作完成各項任務,各小組要確定一箇中心發言人。

第一小組問題有:(軍事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簡表;

②觀察江南製造總局炮廠圖,分析和大刀、長矛等傳統武器的手工製造相比,這些軍事工業大都採用了什麼生產?

(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洋務派首先從軍事工業做起鮮明地體現了這場運動的哪個目的?(強兵)(再回答第二問,點對比圖)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看到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傳統的手工生產,是中國人主動地在傳統生產技術上做出的重大變革。所生產新式武器改變了洋務運動前清軍以冷兵器爲主的局面(點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戰鬥力。

到70年代,洋務派發現要維持軍事工業的運轉還要解決資金、燃料和原材料等來源的問題,所以又創辦了一批爲軍事工業服務的民用工業。我們來看第二小組的完成情況。

第二小組問題有:(民用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民用工業簡表;②結合“小字”內容思考,開平礦務局的煤發揮了什麼重要作用?(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關於第二個問題,老師給出了一段補充材料。(點出)

輪船招商局和漢陽鐵廠在抵制外國經濟侵略方面也曾經功不可沒。(點出)

總結指出:(點出)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採用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機器生產技術,這是中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三小組問題有:(教育)

①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具體做法? ②結合七年級學習的八股取士的考試內容和目的比較,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新變化?(點出對比圖)

(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和途徑、目的發生了變化,打破了儒學壟斷教育的局面,開啓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組問題有:(海軍)

①洋務派共創辦哪幾支海軍?②創辦海軍體現了洋務運動的什麼目的?(點出海軍對比圖)洋務派發展海軍同樣體現了強兵的目的,這也是清政府對海防態度發生的重大轉變。

思考:洋務運動在中國持續了30多年的時間,它最終有沒有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呢?請大家結合前面所學19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遭遇思考並得出結論。(點出問題)

(學生回答:沒有實現,追問爲什麼,展示時間軸突出洋務運動後的重大史實,指出甲午戰爭的慘敗與影響)

(自由討論)洋務運動沒有如願地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那我們又應該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呢?老師給出當今史學界對洋務運動評價的主要觀點和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大家可以討論後表明你的態度,你支持哪一種?

當今觀點:

A、徹底否定,沒有價值

B、全面肯定,無可挑剔

C、雖然失敗,但作用明顯

(學生做出選擇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選擇的原因。在互動交流中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內容的學習加深理解。)

老師是贊成C項的,因爲這是一種公正全面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說法……,下面再請同學們看一段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自己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師總結: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社會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用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爲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到了促進作用,爲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點出小結提綱)我們今天系統地學習了洋務運動,同學們根據這個提綱,再到課文上去落實一下相關的知識要點。(2分鐘)

總結和評價:

1、討論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不然就會流於形式,膚淺而且不能解決問題;

2、分組是最大的問題,小組多的話,難以控制課堂紀律,組少的話,組員人數多,一些調皮的學生是在濫竽充數。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2

【內容標準】

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作用。

一、內化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在生產上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

2.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勞動體驗,比較石制農具與鐵製農具的性能,理解鐵器得到推廣的原因。

2.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瞭解商鞅變法的背景。

3. 通過看書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製作,讓學生掌握、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 培養分析歸納的能力以及協作學習的精神。

4. 學生就“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進行辯論,對商鞅變法進行評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過程中,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學會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迅速發展。促使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是鐵器的使用。鐵製農具出現以後,牛耕漸趨普遍起來。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使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也使社會關係發生了變化。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個高峯期。

戰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下迄秦,完成了從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轉變。而這一切的變化均與戰國時代的變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聯繫。戰國各諸侯國的變法,清除了奴隸制的殘餘,最終確立了封建制度。其中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爲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學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商鞅變法。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課前老師精選有關商鞅變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發佈的《求賢令》、“廷議”相關內容等)(8K紙一頁)準備課堂使用,爲學生提供一定的知識儲備。

學生準備:

佈置學生課前進行“勞動體驗”,自由組合小組,分別使用石器和鐵器進行割草或翻地等勞動,並按要求寫出勞動報告(寫明: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勞動工具,勞動項目,比較結果,勞動體會)。

四、教學流程

入境生趣, 導入新課:課前同學們進行了勞動體驗,請大家展示交流自己的勞動成果。

(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

過渡:“春秋戰國時期是巨大的社會變革時期。西周時期,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稱爲千耦其耘。到春秋時期,田地裏出現了個體小農。”

提問:爲什麼在這個時期會出現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的現象呢?(學生可能會提到“勞動工具的改進”“人身自由”“交租稅”等字眼)

從事個體生產的人與奴隸有什麼不同?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出現)

過渡:地主階級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在政治上卻無實權。新興地主要想建立他們的封建統治,發展社會經濟,就必須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由此引入“社會變革”。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競相改革,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國商鞅變法。

(多媒體展示戰國形勢圖,學生列舉改革各國)

商鞅變法

⑴要求學生在看書、閱讀資料後思考:商鞅爲什麼要變法?(學生回答,老師引導到“角色扮演”:模擬“廷議”)

⑵ “經過這些“波折”後,商鞅是如何變法的呢?”引入商鞅變法 的主要內容與歷史作用。

⊙首先,讓學生看書2—3分鐘並思考商鞅變法的內容。

⊙然後,學生小組討論:“商鞅變法的每一條內容如果能實行 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這個討論基礎上,老師組織全班交流:“商鞅變法還會遭到哪些人的反對?爲什麼?”

⊙最後,引導學生列表歸納變法內容和作用。表格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梯形、圓形、三角形、方形等。

“商鞅變法十八年,秦國面貌爲之大變。可是秦孝公去世後,商鞅慘遭“車裂”而死,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學生辯論後,老師可總結幾點:商鞅變法上有國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歡迎,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時代的要求,因此獲得成功,使秦國崛起。通過商鞅個人命運與變法關係的辯論,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新、獻身精神,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練習鞏固

以水果拼盤形式出現,激發學生興趣。拼盤由四種水果組成,每盤水果與相關題目鏈接。如香蕉、草莓、西瓜、蘋果等。

教後師生雙反思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而以商鞅變法爲代表的各國變法或變革的實現使封建社會得以形成。所以,對於商鞅變法的內容及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而對於封建社會關係的形成在對學生講解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生產工具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分析,結合當今把科學技術作爲第一生產力的現實來解決本課難點。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3

導入新課:

自18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先後進行了三次科技革命。不同時期的中國政府對待科技革命的態度,深刻地影響着中國或強或弱的不同命運。

複習舊知:

歷史回眸一:有人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中國正在沉睡……

1、故事切入:展示1888年法國鐵路公司爲慈禧太后修築鐵路的故事,學生閱讀,初步明確中國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關係,同時也在小組競爭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問題導航:

A、火車是哪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爲最早的火車提供動力的是什麼?

B、除火車外,這一次工業革命在交通領域還有怎樣的創新?

C、在科技人物風雲榜上,你會選擇誰作爲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說明理由。

D、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如何?

小組討論,由小組代表發言闡述。師適當點評與總結: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

①列強加緊對東方的侵略,發動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之路,洋務運動應運而生。

3、展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關鍵詞,學生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歷史回眸二:有人又說,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正在掙扎……

1、故事切入:展示1901年慈禧太后與汽車的故事,學生閱讀,初步明確中國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關係。

2、問題導航:

A、汽車是哪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爲最早的汽車提供動力的是什麼?

B、除汽車外,這一次工業革命在交通領域還有怎樣的創新?

C、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啓的電氣時代中,你又會選擇誰作爲引領時代的風雲人物?簡要說明理由。

D、聯繫自己的生活,說一說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

藉助我們當今生活中來自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讓學生感受科技就在身邊。

E、聯繫中國史,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要點歸結:

①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中國人民掀起救亡圖存運動。

3、展示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關關鍵詞,學生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4、總結兩次工業革命學習要點,爲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好鋪墊。

學習新課:

活在當下:“網絡時代的到來”

1、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的回顧,運用“範例導學”,展示出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學生結合教材自學。之後進行自學效果的反饋,讓學生回答一些比較簡單易懂的問題。並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生物工程)進行較爲詳細的點撥,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2、展示美國XCOR航天公司xxxx年開始用太空飛船搭載乘客進行太空旅行的相關新聞,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魅力。

3、展示相關材料,引導學生分析,進而總結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特點,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展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鍵詞,幫助學生加深印象,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過渡:有人還說,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中國開始奮起!

思維提升:面對第三次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政府採取了哪些重要舉措?(提示:從政策、戰略、計劃等方面組織答案)再次聯繫中國史內容,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認識。

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制定並實施“863計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鼓勵知識創新和科技發明,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未來:“科技之光”下的思考

師說明:三次科技革命給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科技之光熠熠生輝。但在輝煌的背後,人類不止一次地打開了“潘多拉盒子”:

出示組圖《大氣污染》《資源枯竭》《太空垃圾》《遭受核污染的人》等,以事實闡述以科技進步爲核心的人類文明如何發展,已成爲人類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重大課題。

小組探究:三次科技革命給了我們怎樣的啓示?(我們應當如何全面地看待科技革命?)通過設問,培養學生的深度思維、學會辯證全面地思考與處理問題的能力。

精彩回放:

1、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也改變了我們人類的生活;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網絡犯罪等負面影響。

2、我國應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生產力,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我們還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趨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爲人類服務。

3、青少年要學習科學家勇於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祕的精神和品質,提高綜合素質,立志報國,爲實現民族振興而努力!

直擊會考:

1、總結命題規律,幫助學生了解這部分知識如何考,以及怎樣備考等。

2、出示近年相關會考題目,讓學生直面會考,實戰演練,做到胸有成竹。

生答,師點評學生的作答情況。

課堂小結:

科技革命的累累果實,讓人們享受祖先無法企及的舒適、快捷、溝通無限的現代生活。而科技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只有全人類共同面對,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趨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爲人類服務。

課後探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衆多成果中,你認爲哪一項對當今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影響最大?請談談它的利與弊。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本課時講述了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則——尊重與平等,它對指導學生如何與人交往,提高社會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認識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尊重父母、鄰居、同學、外地人、殘疾人的品質,使學生認識到人格的尊嚴,平等待人,引發人生價值的思考。

教學重點與難點:讓學生有意識地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學方法:情境表演、討論。

教學準備:讓三、四個學生準備情境表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有效地溝通、理解的技巧。其實,能夠溝通與理解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雙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尊重與平等。

[幻燈片] 二、尊重與平等

[老師敘述]下面,通過觀看王麗同學上國中後遇到的幾件事情,請大家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主持人及解說:老師;演員:兩位學生。)

[表演] 王麗上了中學之後,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祕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間裏寫信、寫日記。有一次,媽媽看她在房間裏呆了很久,怕她學習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會兒。於是,媽媽一邊推門進去,一邊說:“小麗啊,做作業那麼久了,休息一下吧。”王麗一聽是媽媽進來了,趕緊把日記本放進書桌的小抽屜裏。媽媽看她神神祕祕的,就笑了笑說:“什麼祕密啊?”王麗支支吾吾地說:“沒什麼。”其實,在她心裏已經想好了明天要去買把鎖來。(暫停)

[教師提問] 請同學們想一想,王麗的媽媽是去偷看王麗的小抽屜了還是沒有去偷看?請同學分別談談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 有的同學認爲當媽媽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屜裏究竟是什麼,她也是關心自己的女兒。有的同學則認爲媽媽知道那是王麗的祕密,覺得應該給她私人的空間,所以不會去偷看的。

[教師總結] 剛纔同學們都對媽媽接下去的行爲進行了猜測,並談了自己的理由,我們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樣發展的吧。

[繼續表演] 第二天,王麗正準備去買鎖,媽媽卻微笑着走進來,說:“這把小銅鎖送給你,爸爸媽媽知道你的想法,你長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間,我們尊重你。”王麗拿着這把鎖,不知道面對父母的信任還應不應該把抽屜鎖起來,她覺得很爲難。

[教師提問] 王麗的媽媽的做法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你從媽媽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麼?

你覺得王麗應該把抽屜鎖起來嗎?爲什麼?

[學生討論] 有的同學認爲要鎖起來,萬一被媽媽看了,祕密就沒了。大多數同學認爲不用鎖了,既然媽媽把鎖送給了你,說明她尊重你、信任你,那你也應該尊重和信任她。

[教師總結] 正如大多數同學所想的,王麗沒有使用這把小鎖,而是一直讓它在抽屜裏靜靜地躺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尊重和平等是相互的,父母應該尊重你,你更應該尊重父母,大家是不是知道以後該怎麼做了啊?

[教師敘述] 過了幾天,王麗在小區裏又碰到了一件事。

★情境表演二: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略)

[表演] 一天,王麗和同學龔倩在王麗住的居民小區裏玩,王麗看到開修鞋鋪的老大爺,主動打招呼說:“張爺爺,您好,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老大爺說:“謝謝,你已經幫我打掃好幾次衛生了。”龔倩悄悄地問王麗:“這個人是誰啊?”王麗說:“他是一個外地來的老大爺,在這裏開了個修鞋鋪,我們小區裏有好幾個外地人,有的開商店,有的賣早點,還有的修自行車。”龔倩說:“你怎麼對他們那麼好啊,我們和他們不一樣的,尤其是那個修鞋的大爺,手總是黑呼呼的。”(暫停)

[教師提問] 你們覺得龔倩的說法對嗎?

如果你是王麗,你會怎麼回答龔倩?

[學生討論] 一般同學都會說龔倩的說法是不對的。如果自己是王麗,他們會說“人與人之間是一樣的、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不應該看不起別人”等。

[教師敘述] 大家說得很好,讓我們看看王麗是怎麼說的。

[繼續表演] 王麗聽了龔倩的話,鄭重地說:“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不管他們從事什麼職業,只要是正當的,就應該得到尊重。”龔倩聽了之後感到很慚愧,低聲說:“我懂了,我以後不會再看不起他們了。”

[教師總結] 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平等,不能因爲工種的不同而看不起別人的勞動。外地人來異鄉打工,我們作爲本地人應該幫助他們,而不是藐視他們,我相信你們知道以後應該怎麼做了,是嗎?

[教師敘述]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件王麗在學校裏遇到的事情。

★情境表演三: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略)

[表演] 又有一天,王麗去上學,在學校的樓梯上,她遇到了她們班的一位腿有殘疾的同學,於是她就走上前,說:“我扶你吧。”“謝謝你。”當她們走進教室時,看到兩個調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樣子,那位同學傷心地哭了。(暫停)

[教師提問] 你們認爲那兩個男生的做法對嗎?

如果你是王麗,你會怎麼做?

[學生討論] 一般同學都會說他們不對。如果自己是王麗,會罵那兩個男生,不許他們嘲笑殘疾人,應該尊重和幫助殘疾人。

[教師總結] 那麼,我們看看王麗她是怎麼做的。

[繼續表演] 王麗非常生氣,上前阻止他們說:“你們這樣做,實在是太不尊重別人了。我們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殘疾,還受到這樣的嘲弄,會有什麼感受呢?”那兩個男生被說得啞口無言。

[教師總結] 從上面的這則小故事中,我們知道了應該尊重同學、尊重殘疾人、幫助殘疾人,而不應該是嘲笑、諷刺殘疾人,大家說對嗎?

[教師提問] 感謝幾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從以上的三則小故事中,我們都知道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平等。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呢?

[學生討論] 同學們各抒己見。

[教師歸納] 大家都說得很好。我們應該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勞動。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選擇。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是不同的,思想不同、職業不同、觀念不同,但尊重與平等地對待他人,這個是相同的,也是最起碼的。最後送大家一句話:你可以不喜歡他,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他;懂得尊重與平等,收穫豁達與平和。讓我們互相尊重、平等相處,讓這個世界充滿愛吧!

[結尾] 播放歌曲 《讓世界充滿愛》,並同時展示尊師愛生、捐款助殘、關愛殘疾兒童、關愛老人等圖片。

課後作業:寫一寫,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你體會最深的是什麼?

最讓你感動的又是什麼?

對你以後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呢?

教學提綱:

二、尊重與平等

1、生活需要尊重與平等

(1)情境表演一:父母與子女間的尊重與平等

(2)情境表演二:對外地人的尊重與平等

(3)情境表演三:對殘疾人的尊重與平等

2、如何尊重與平等對待他人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勞動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選擇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

主要參考書目:

1、《歷史與社會》(人教版)教材中第六單元《走進社會》第二課《你我他的世界》之第二課時〈尊重與平等〉。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瞭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材內容】

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秦滅六國、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一的措施。三部分內容是密切聯繫的,共同圍繞秦統一中國這一主題。秦滅六國,完成了初步統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都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對於一些專業術語難以理解,需要化抽象爲具體,化難爲易,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讓學生理解“專制”“中央集權”“統一”這些術語;學生對歷史課非常感興趣,尤其有表演的慾望,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調動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秦朝的統一,瞭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瞭解鞏固統一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探討秦歷史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識讀歷史地圖。

【過程與方法】

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研讀文字材料、《統一漢字》《統一貨幣》圖片材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點

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這個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統一措施產生的深遠影響。

教學方法

講授法、互動法、啓發教學法等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途徑查找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和教學設計學生準備:提前預習,有條件的可以課外閱讀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在上新課之前,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上一單元我們所學的內容。(和學生一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接着就是商朝和周朝,周分爲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問學生)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一共存在了多少年呢?(學生答: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49年)但是現存的文獻和文物卻記錄了春秋戰國時期的762次國家間的戰爭。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列國的紛爭就成爲阻礙統一的最大的力量。所以爲了統一就必須結束當時諸侯國彼此之間的戰爭,這種戰亂的局面什麼時候結束的呢?又是誰結束了這種局面呢?帶着問題我們共同來學習《第9課秦統一中國》。(板書:第9課秦統一中國)授新課

一、秦滅六國

通過課名大家就能知道是誰結束戰亂局面實現統一啊?(學生答:秦國)。戰國七雄並立,爲什麼是秦國脫穎而出兼併六國實現統一呢?大家結合我給出的材料(課件展示)和課本的內容,思考一下秦滅六國有哪些條件呢?

1、條件(板書)

(1)民心所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也不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交流。因此結束戰爭實現國家統一是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願望。

(2)秦國實力雄厚。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發展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經過長平之戰,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的進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於向部下承認錯誤。這些人才文能治國安邦、武能克敵制勝,對秦統一大業的完成做出重大貢獻。

2、過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掃六合”,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戰爭。按照由近及遠,遠交近攻的戰略各個擊破,用了9年的時間,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秦統一的意義

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從此,統一始終成爲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國經歷了漫長的一百多年的兼併戰爭,最終在軍事上完成了統一大業,面對空前廣闊的疆土,各地交流困難,思想混亂,邊患嚴重等等這些問題,秦王嬴政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統一呢?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及鞏固統一的措施

秦國疆域很大,爲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制度創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別取“三皇”、“五帝”中“皇”與“帝”字組成皇帝二字作爲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自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詔”,印章稱“璽”,其他人都不許用,對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諱。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中央政權機構。丞相掌行政,相當於今天中國的國務院總理;太尉掌軍事,相當於軍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監察,相當於紀委書記。但最後的決斷權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縣制

爲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權割據,秦始皇沒有實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爲36郡,後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縣以下又設鄉、亭、裏等基層社會組織。影響: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後我國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對後世影響深遠。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上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通過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權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這樣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帝是權利的中心,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過渡: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統一,但經濟和文化上還存在很多不變,影響統一的鞏固。

2、文化上:統一文字

戰國時期七國文字的書寫各有差異,爲消除文字上的差異,使頒佈的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爲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秦始皇統一文字,小篆作爲通用文字頒行全國,後來又流行一種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於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過渡:六國新滅,遺民未曾心服,爲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過於統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書坑儒

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將全國的歷史、醫藥、占卜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燬;把在背後議論他的相關儒生全部活埋。

過渡:戰國時期幣制非常混亂,像是齊國、燕國使用刀幣,楚國使用蟻鼻錢,魏國、趙國使用布幣,不利於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4、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爲標準貨幣。爲了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定以秦製爲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這都便利了經濟的發展。

過渡:當時在咸陽,你坐馬車到其他地方是非常不方便的,因爲之前各個諸侯國的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是不一樣的,秦國馬車較大,在其他地方行駛不了。爲了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

5、交通上:車同軌、修馳道;開靈渠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築從都城咸陽到達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又派人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長江水系)和灕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道路不通時,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築貫通全國的道路,並開鑿靈渠;文字不同時,統一文字,將小篆頒行全國;錢幣不同時,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爲標準貨幣;度量衡不同時,以秦製爲基礎統一度量衡。這都有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鞏固了中央集權。

過渡:當時北方的匈奴虎視眈眈,不時南下侵擾

6、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南統越族開靈渠

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征討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區,並且爲了抵禦匈奴,修築了萬里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開鑿的靈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統一越族。過渡:秦的北進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斷拓展,最終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三、本課感悟

秦的統一不僅是地域的統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統一。從此以後,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統一成爲主流,而分裂、戰爭僅僅是歷史上簡短的小插曲。

四、本課小結

五、隨堂練習

六、板書:

第9課秦統一中國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誌,記住商朝後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曆的地位。瞭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2.能力:通過對夏、商曆史特點的概括,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剪輯傳說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興趣。

2.瀏覽全文,教給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3.精講課文內容,以學生的討論、回答、自主、合作式學習貫穿全文,引導生歸納王朝的建立應掌握的基本要素。

4.製表:簡單制一個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師生共同總結,並完成活動與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2.通過夏、商曆史的學習,更多瞭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後期都城

教學難點

1.夏朝建立的標誌

2.國家的含義及形成原因

教法與學法

講解法、課堂討論法、提問法、比較法、分析歸納法。

學生課前準備

收集夏桀、商紂暴政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放映剪輯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據說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時的人物,夏朝經歷了多少年?夏朝後緊接着哪個朝代?下面將學到這些內容。

看影片、聽師講、讀課題、步入學習狀態

講授新課:

一、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演示課件:奴隸社會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學生對奴隸社會有整體的瞭解。

(生認真聽,對奴隸社會有整體的瞭解。)

翻書引導生瀏覽全文,談談本課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生閱讀教材,回憶老師教的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以下問題:

①夏朝建立的時間

②建立者(引導生分析禹身份的轉變)

③都城(中心區域)

演示課件:《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讓生對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築有較直觀的認識。

④夏朝建立的標誌:(讓生討論什麼是“國家”)

⑤夏朝的歷史地位

⑥設問:現在,請同學們歸納每個朝代應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設問:堯舜禹時代,實行禪讓制,現在禹成了國王,他的王位由誰來繼承?還是通過民主選舉嗎?那現在又實行什麼制度呢?你能說說與禪讓制的區別嗎?

⑧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它統治了400多年,由於最後一個王非常殘暴導致了滅亡。你能寫出他的名字嗎?

討論、整理知識要點並記住老師所歸納的要素、並能把知識延伸到以後的的學習中

生討論,並講述啓繼位的故事,區別比較。

寫出桀,並根據小說內容說出他的暴行。

你能說出他的暴行嗎?(在生說到引酒作樂時,課件演示:夏朝的青銅器酒杯)

⑨設問:這樣的暴君,人們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他?滅亡夏朝的戰爭叫什麼戰爭?

二、成湯滅夏——鳴條之戰

請以小組爲單位,先在地圖上找到鳴條結合地圖,發揮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現鳴條之戰,說給同學們聽。(注意要素:時間、地點、交戰雙方、過程、結果。)

生愛憎分明地回答:“__他。”

生踊躍講述,積極爭取機會。

1.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讓學生根據朝代建立要素歸納:

①商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盤庚遷殷。在地圖冊上找出遷都的時間、地方,並說說在今天的什麼地方(河南安陽)寫寫、記記,並說明由於時間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憶、歸納,動手寫,動口說。

2.商朝的盛衰。

師引導生看目錄:商朝的盛衰分別指什麼?(強盛、衰亡)分別表現在什麼地方?

師生共同學習;師肯定生的回答並引導其完善答案。

①勢力範圍:讓生用座標將商朝的勢力範圍畫在草稿本上。使生確立商朝的勢力範圍大。

②經濟:以提煉知識的方式讓生在書中找出商朝經濟比夏朝進步的表現。(提示從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進行比較、思考)同時結合圖片演示課件:商朝的青銅冶鑄、玉器製作等手工業在商朝時已形成了。

3.引導學生分析完後,教給學生歸納、比較的方法。

4.請說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說說關於他的故事嗎?向學生介紹神話傳說《封神榜》

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

生在師的引導下動手畫。

生按老師要求積極開動腦筋,以小組爲單位,以多種方式呈現答案。

生踊躍說。

本課小結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7

【課標要求】

1、知道中國歷史朝代名稱。

2、識記歷史朝代更替順序。

3、探討朝代更替原因和規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記住朝代名稱,重點朝代建立年份、開國者。

2、記住朝代順序,理解記憶朝代更替歌訣,鍛鍊學生的速記能力。

3、理解朝代更替的規律及原因,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媒體展示《中國歷史朝代更替一覽表》(以下簡稱“一覽表”),培養學生對朝代及更替的整體認知能力。

2、利用提問探討方法,培養學生對中國歷史發展規律的分析能力。

3、通過對原因剖析,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總結歷史規律及發展變化的原因,學生認識到歷史向前發展的必然性,以史爲鑑,知興衰得失,繼往開來。

【重點難點】

一、重點:朝代更替順序。

二、難點:朝代更替的原因及規律。

【授課類型】

自設專題綜合課。

【版本及教材】

嶽鹿版,涉及七八年級歷史共四冊。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學生複習課本相關內容。

【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列表法、歌訣法多法結合。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回顧一下,你知道中國哪些朝代?你能完整說出朝代更替的順序嗎?(點學生回答)從同學們的回答可看出,同學們對朝代更替掌握得不夠全面和準確,爲了便於同學們更全面準確掌握朝代更替順序、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原因,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歷史朝代更替》。

二、問題引導

問:中國第一個朝代的名稱是什麼?建立於何時?建立者是誰?都城在哪裏?第一個朝代的社會性質是什麼?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

瞭解隋朝繁盛的歷史:

①隋朝的建立和統一;

②社會經濟的繁榮;

③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視頻資料和設問,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②通過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

③在學習“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作用等重點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對“隋朝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

②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力的集中體現。據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學生情況分析: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七年級年級學生的思維日益表現爲以邏輯思維爲主,但形象思維仍佔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多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感悟歷史。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①導學法,指導學生收集有關隋經濟發展和大運河的資料,準備歷史短劇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過採用圖片、視頻資料、學生製作的模型等直觀手段創設歷史情境並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③體驗式,採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在主動體驗、感受歷史的過程中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促進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情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技術準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說明

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爲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將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前期教學中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師引導改進。佈置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多渠道蒐集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整理並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準備歷史短劇,在蒐集、閱讀、編、演的過程中將體驗和感受所承擔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所探究問題的認識。教師製作課件資料,設計探究問題。

三、教學資源與資源準備

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下冊)

自制多媒體課件。

網站資料、材料。

四、多媒體應用分析

五、教學過程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講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2、主要內容:課文以“美國南北戰爭”爲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介紹。首先是戰爭的爆發,概括了南北戰爭的起因和戰爭初期北方處於劣勢的情況;其次以北方的勝利爲線索,着重敘述了林肯政府的作用、戰爭的結局、戰爭的性質和作用。

3、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在美國曆史上具有承上啓下、繼往開來的作用,加強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4、本課不僅關係着美國曆史的發展,而且影響着世界的發展,也有助於解決我國臺灣的問題。

學情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到學生沒有通過網絡或圖書去更多地瞭解美國,沒有知道美國當時南北實行不同經濟制度的原因,分析不出戰爭初期北方連連失利的原因,對於戰爭的性質也沒有認識,對於林肯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因而,教師要適當引用網絡等相關資料進行引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分析進行集體探究。

教學目標

1、瞭解美國向西部領土的擴張情況。

2、掌握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過程中的主要事件和戰爭的結局。

3、分析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南北戰爭中北方由失利到勝利的原因及戰爭的性質和意義。

4、評價林肯,學習他的堅忍刻苦、正直廉潔、熱愛祖國、維護統一的`高貴品質和精神。

5、借鑑美國曆史,討論中國如何把握好一國兩制解決臺灣的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美國政府在南北戰爭中採取的措施;南北戰爭的性質和歷史意義。

2、教學難點: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和美國南北戰爭的性質。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10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爲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爲主,教師引導爲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揹人民意志實施------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鬥,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爲什麼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使商朝統治已成爲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一、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爲了研究加以說明,爲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着[周朝爲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並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爲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係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徵,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爲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並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麼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後,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二、國人------和西周滅亡

1.國人------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的------並解釋"國人"、"防民之口甚於防?"等名詞後,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後,師生一起討論"國人------"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爲了研究加以說明,爲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本課又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兩部分內容組成。是嶽麓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17課的內容。本課上承明朝的皇權高度集中,下接清朝專制統治的強化。反映的明朝對外關係的兩個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個是反侵略的鬥爭。通過此課,可以反映出明朝時的經濟、政治及外交狀況,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後期,中國在整個世界的地位及發展趨勢,激發學生的愛國責任心,所以本課在整本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強,有很強的探求慾望,但在思考問題時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還有所欠缺,所以教師要在保證學生掌握好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教學貫徹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引導生識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讓生歸納基本史實,培養生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讓生分析鄭和下西洋影響和戚繼光勝利的原因,培養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看圖,瞭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及地理知識,要求學生講述小故事,更加深刻的記憶知識點。比較中西方航海,讓生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規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

教學難點:

如何全面的、辯證的看待鄭和下西洋。

教學方法:

講述、比較、討論、講故事、合作探究等方法。

課時:一課時

教具:

多媒體、圖片等。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動;說出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知道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的史實故事。

觀察“唐長安城示意圖”,瞭解長安城的城市佈局特點,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過程與方法:

瞭解和收集遣唐使與鑑真東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養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過列表比較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學習用列表歸納整理知識的方法。

通過觀看長安城的歷史圖片和課文材料,想象唐都長安城中外交流的盛況。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創造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鑑真、玄奘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唐朝的經濟、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唐朝在頻繁的對外交往中,進一步促進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而形成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認同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難點:

本課頭緒較多,內容較雜,地名、國名較陌生,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

本課的地位:

這節課主要介紹唐代開放與交流的的外交關係。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峯時期,唐政府推行對外開放政策,使得這一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極爲繁盛,唐朝的威名遠播四方,出現了自西漢以來中外交往的第二個高潮。學習本課將更加有助於全面完整的瞭解唐朝。

三、學情分析:

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西遊記》或有關通俗讀物,對劇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學習熱情高漲,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

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有很強的求知慾,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師點撥幫助。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以現代學生觀和教學觀爲指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構建以學生髮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爲內涵的學習體系,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展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後知識遷移,

鑑於對《標準》的理解和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教師在本課的教學方式以啓發、引導爲主,課件演示爲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敘述,討論等爲主,給學生充分的發散思維空間,培養個性並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教師:上網查詢、蒐集、整理有關資料,製作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鑑真、玄奘的資料。可以上網查詢,可以看書查找。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日本和服圖》和《唐代女俑圖》,讓學生觀察說一說“這兩幅圖片的異同點?這說明了什麼?(目的是啓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第一目:遣唐使與鑑真東渡。

主要介紹唐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鑑真異域傳道的情況,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處理的: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解決如下問題:

①什麼是遣唐使?

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麼?

③對日本社會有什麼影響?

這三個問題答案明確,學生在閱讀後能夠自己解決。

(2)爲了使學生對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產生感性認識,我又設計一道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說一說“在今天的日本,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陽節登高、菜餚的圖片,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片中輕鬆突破重點。

(3)接着出示《鑑真》的畫片,學生介紹鑑真的生平,教師補充。

(4)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鑑真六次東渡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

①“鑑真盲目航東海表現了他怎樣的精神?”

②“鑑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爲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要求,我引導學生觀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圖》並介紹這幅圖,使學生認識鑑真這位友好使者對促進中日文化做出的貢獻。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紹玄奘西行求法的情況,是本課重點。我採用播放音樂渲染情境和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具體步驟:

(1)播放動畫片《西遊記》的片頭曲,讓學生說一說“這是哪部片子的主題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西遊記》是部神話小說,帶有一定的誇張手法,但歷史上確有玄奘西行取經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個人和一匹老馬,而不是3個徒弟的。

(2)出示“玄奘畫像”,請學生介紹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師補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線圖”的多媒體課件,教師演示其經過的地方,解釋天竺地理位置,請學生思考:

①觀看這個路線圖你有何感想?

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貢獻?

(4)爲了瞭解學生對前兩目的掌握情況,昇華前兩目的教學內容。我又設計一道題:“列表對比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點,從他們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第三目:國際性大都會長安。

主要介紹唐朝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城市建築佈局特點。這部分內容課標雖然沒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個縮影。爲此,我採用藉助圖畫再現情境的方式,具體步驟:

(1)出示“敦煌壁畫中反映長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圖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圖片。(教師做簡要介紹)。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麼?”(瞭解長安不僅是國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大都市。)

(2)指導學生觀看《長安城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

①長安城分成幾部分?

②整體佈局有什麼特點?

爲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又出示了《大明宮復原圖》及《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使學生了解長安城的宏偉。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有哪幾部分構成?與長安城有什麼異同?這說明了什麼?(認識長安城建築佈局對周邊鄰國的城市建築與都城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3、課堂小結

我請同學們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教師在此基礎進行小結。

教師總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大唐帝國繁榮的經濟,強盛的國勢,對很多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出現了開放與交流的盛況。大唐帝國又以匯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兼容幷蓄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大唐文明更加輝煌。事實告訴我們只有開放與交流,纔會發展與進步。

4、課堂練習:通過對唐都長安城的學習,結合課文資料,想象唐都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用30字左右概述。(培養學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徵;瞭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徵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瞭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後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爲什麼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爲科學工作者,你怎麼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徵、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爲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徵(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製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麼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麼?

怎麼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爲“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後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後,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徵

工具製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着重考察:怎麼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鑽孔的?

五、收穫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麼收穫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爲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後“學習測評”。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瞭解隋朝繁盛的歷史:①隋朝的建立和統一;②社會經濟的繁榮;③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視頻資料和設問,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②通過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

③在學習“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作用等重點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對“隋朝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

②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力的集中體現。據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學生情況分析: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七年級年級學生的思維日益表現爲以邏輯思維爲主,但形象思維仍佔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多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感悟歷史。

2.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①導學法,指導學生收集有關隋經濟發展和大運河的資料,準備歷史短劇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過採用圖片、視頻資料、學生製作的模型等直觀手段創設歷史情境並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③體驗式,採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在主動體驗、感受歷史的過程中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促進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情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3.技術準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說明

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爲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將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前期教學中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師引導改進。佈置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多渠道蒐集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整理並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準備歷史短劇,在蒐集、閱讀、編、演的過程中將體驗和感受所承擔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所探究問題的認識。教師製作課件資料,設計探究問題。

三、教學資源與資源準備

1.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下冊)

2.自制多媒體課件。

3.網站資料、材料。

四、多媒體應用分析

五、教學過程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15

一、案例標題: 《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學科:國中歷史

年級:八年級下第三單元活動課

二、案例內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一)、設計指導思想: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進行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節活動課讓學生深刻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教學重點:1.十一屆三中全會。2、改革開放後的祖國建設成就。

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三)、學情分析:學生已學習了改革開放後的歷史事實,也感受到生活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欣賞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開放後成就的圖片,引出爲改革開放喝彩。

②、培養並鍛鍊學生以下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獲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過紀念改革開放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瞭解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聯繫時事熱點導入新課。

②、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改革開放30週年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黨

和政府的出發點: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

②通過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和民族自豪感,並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艱辛與輝煌成就,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瞭解自己肩負的責任。

(五)、教法學法①、通過好歌曲導入新課。

②分析歸納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體選擇 :視頻、圖片等。

(七)、教學程序

1、情景再現: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視頻、圖片引出課題: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2、教師:出示十七屆三中全會圖片介紹: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時間、地點、內容、意義。

3、活動一: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問題措施讓學生合作完成:

1.時間:1950-1953年

措施:()

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意義:()

2. .時間:()

措施:三大改造

內容:()

意義:

1958年

4出示練習:綜合理解改革的歷史作用。

⑴、說出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歷史意義。

⑵、你認爲我國的改革開放應該吸取什麼經驗教訓?

5、議一議: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

6、課堂總結:爲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

7、教學評價設計 :

8、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9、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10、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

11、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羣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12、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和育人作用;

13、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標籤:國中歷史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