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

設計3.09W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中地理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記住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辨別方向的方法;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能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定方向;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辯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能夠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和指向標等確定方向,通過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動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地圖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點】

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的判別。

【教學難點】

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的判別。

【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掛圖;

【課時安排】

三課時(第3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投影表格

針對表格內容,能夠進行比例尺形式的換算和大小的比較並回答。

2.地圖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節課我們已學習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剩餘的2個問題:方向和圖例。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投影:“日本圖”指導學生分組討論課本P15活動1的三個問題。

小組內討論並回答:

(1)經緯: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先據經線定南北,再依緯線定東西,最後取綜合。

(3)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標三點的四個方向,Y在X東北方,X在Z西南方。

總結:在有經緯線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線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極爲北,近南極爲南),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直線緯線左西右東;弧形緯線:據地球自轉(自西向東),箭頭爲東方)。

經緯網定向法(板書)

不知同學們注意沒有,有的地圖畫有一箭頭,箭頭方向指示爲北方,這個箭頭叫什麼?(指向標)

小結: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依據指向標定方向,即指向標指示北方。

2、指向標定向法

投影圖,學生思考:

(1)A在B什麼方向,A在C什麼方向?

(2)若圖中AB兩點間直線距離爲24千米,請計算出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討論後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圖上距離是2.4釐米,比例尺爲1:1000000或指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並回答課本P15“活動2”

學生活動:科技園在學校的東方,農業實驗區在科技園區的南方,學校在火車站北方,火車站在科技園區的西南方。學校與農業實驗區的直線距離約爲650米,從學校沿公路到科技園區,距離約是855米。(四段公路圖距分別是0.6、3.2、1.6、0.3釐米)

提問:有的地圖,既無經緯網,又無指向標,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們生活在北半球,當你外出旅行迷路時,你怎樣確定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

①白天:晴天據太陽定方向,據樹木定方向;

②晴夜:北極星定方向;

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圖上是用不同符號表示的(即圖例),並標註一些文字和數字註記,這些都是地圖的語言。

4、圖例和註記(板書)

請觀察圖1.24,看看一些常用圖例有何特點?你能記住一些嗎?

(提示學生注意分類觀察,找區別,如界線、交通線、城市、水庫和湖泊等。)

三、課堂小結

留2分鐘時間,由各小組的同學在組內交流,然後找幾名代表總結,通過本課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可取效果:在活動中學,在學中活動,注重知識的運用;針對性練習,便於及時發現問題,採取補償性教學;引進競賽激勵機制,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

不足之處:對難點的突破及節湊的把握不準。

解決措施: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個人能力,並精心備課,合理安排內容的進度和難點的突破。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2

一、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標要求爲指南,以人教社(20xx版)教材爲依據,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爲指導,認真落實該學科的教學常規,切實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積極參與有深度的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達到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任務。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地理知識,達到讓學生自覺形成地理思想,培養學生濃厚的學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年任八年級6個班的地理教學,學生學地理的能力總體上講,層次差別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學生在七年級時地理掌握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學生稍差些,在知識點的掌握和分析問題能力上,有三個班較好,一個班其次,兩個班較差一些,針對這些情況,本學期要有改進,加大轉差力度,儘量縮小層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優生,70%的合格。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1.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佈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 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 3.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蒐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思路。

4.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的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德育目標:

1.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關心家鄉和祖國的建設,增強對祖國和民族發展的責任感。

2.正確認識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差異,理解和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 3.進一步樹立協調人地關係的觀點、地區差異的觀點、因地制宜的觀點、地區發展潛力的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進一步學會運用這些科學觀點分析和解決一些地理問題。

4.正確對待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進一步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依法規範自身行爲和影響他人,並以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

5.進一步感受、體驗和欣賞地理環境中的和諧美,進一步增加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進一步養成實事求是、嚴謹細緻的科學精神,進一步體會人地關係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徵。

2、讀圖分析能力和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掌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難點: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五、教學措施

(一)

(1)充分發揮雙主體的作用,採用各種形式,給學生一個學習探究、合作的空間,培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加強“雙基”的基礎上,注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

(2)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提高讀圖能力,並且要大力開發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

(3)做到精講精練,重知識體系、結構、聯繫和思維方法及解題思路,不面面俱到、拖泥帶水,要講究教學技巧和藝術,提高課時效率。訓練題要做到精選練、重基礎,提倡微型題訓練,講練結合,鞏固與提高並進。

(4)要善於把握重、難點教學,指導學生抓住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運用所學地理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活學活用。複習時,切忌要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機械背誦,應把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緊密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和歸納,讓學生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做到“寬口徑、粗線條、廣輻射”;

(5)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課,緊握集體智慧和力量,注重實效。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爲目標,上好每一節課;

(6)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7)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隨時隨地做好地理知識的資源收集和整理工作,爲地理課件的製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8)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組,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9)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0)每次檢測後,要切實做好質量分析總結,注重查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

(二)學困生意見

1、首先要摸清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補救知識,激發學習動機,增強信心,教給學習方法。

2、在班內可以開展“一幫一,一對紅”活動,讓後進生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3、讓後進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如當衆在班上表揚該同學或向家長彙報學生在學校的進步。

4、在平時應多加強對學困生的檢查督導。

通過本學期的轉化,本班學困生能基本掌握學習的方法,能樹立學習態度,對於掌握基本技能起到推動作用。引導學生,樹立學生要學、肯學、苦學的思

想,努力徹底地改變自己,實現自我價值。使本班學困生轉化率達到90%。

六、教學進度表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櫻花之國——日本(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記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讀圖說出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

3、瞭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構成,以及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過程與方法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圖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

【教學難點】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引導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日本地震並引發海嘯導入。

二、瞭解日本。

問:

1、你對日本瞭解多少?

2、爲什麼日本的文字、建築風格,甚至城市街道的名字都可以找到我們中國的文化痕跡呢?

3、爲什麼日本的和服像中國古代的服裝?

學生回答(可討論合作)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善於吸收外來先進文化技術的國家。從古代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到近現代廣泛受西方歐美文體和技術的影響,日本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對其社會和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學習日本的地理位置。

1、看地圖冊P.18日本地形圖

問:日本瀕臨的海洋有哪些?

2、看地圖冊P.18日本在亞洲的位置圖

問:日本屬於哪一大洲?在該洲的什麼部位?屬於亞洲的哪一區?

3、看地圖冊P.4世界地圖,觀察日本的緯度範圍,判斷日本大部分在什麼溫度帶?

四、學習日本的地形特徵。

1、看教材P.28圖7.50日本地圖

討論:日本的領土組成有何特點?領土主體部分在哪兒?(在圖上標出所找的四在島嶼,記住它們的名稱。)

2、觀察日本的海岸線有什麼特點?這對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同座討論,教師引導)

3、看地圖冊P.18日本地形圖,在圖上找出重要的城市。

問:這些城市主要分佈在哪裏?爲什麼?(引導問:陸地基本地形有哪幾種?日本地形有哪些?)

五、瞭解日本的氣候特徵。

看教材P.16亞歐大陸氣候類型圖

問:日本有哪些氣候類型?

六、小結

【板書】

東臨太平洋,西隔日本海與亞歐大陸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 亞洲東部

北溫帶

38萬平方千米

島國 ——四大島爲主體

東京 日本

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地形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日語

以山地地形爲主

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 海洋性

溫帶季風氣候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範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徵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重在培養學生認識一國的地理位置、特點、主要災害及成因分析等地理內容的方法。

2、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以課堂活動等形式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的環境觀

三、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四、教學難點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五、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教學,活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

六、教學用具

日本政區圖、日本地形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亞洲地理分區圖、亞洲氣候圖等

七、課型:

新課

八、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由xxxx年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本州島仙台市以東130公里處9.0級強地震引入課題。

一基本概況

1、位置:

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日本在亞洲位置》、《日本地圖》三幅圖

[提問]“日本在世界哪一洲?”“日本在亞洲的哪一分區?”“日本週圍有哪些海域與國家?”

學生研究回答

[提問]“你掌握了認識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嗎?”

學生總結認識國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範圍至小範圍,到具體周邊環境。

(活動)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試分析中國、蒙古的地理位置。

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瞭解日本的位置範圍的基礎上,瞭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2、組成

展示《日本》空白圖,指認四大島嶼

[提問]“除以上指認的四大島嶼之外,還有哪些屬日本的島嶼或羣島?”

展示《日本》圖,觀察日本海岸線及主要海港分佈,總結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點。

3、城市、人口、面積

展示《日本空白圖》作背景,給出日本的人口數量、面積,計算日本平均人口密度。說明日本人口有什麼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爲337人/平方千米,這說明日本具有地狹人稠特點)。

[小結導入]日本是地處中緯,亞洲東部邊緣,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島國。這種位置特點對日本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什麼影響呢?

二自然條件

(活動)[讀圖]讀《日本地形圖》,並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最高的山峯是富士山)

[教師講授]日本不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旁的說明,並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溼、土壤肥沃。它被日本奉爲“聖嶽”,是日本的象徵,也是日本著名的旅遊勝地。)

1.多山的地形

日本具有(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特點。

[提問]爲什麼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於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海靠近。)

[教師講授]日本是多震國家,在防震減災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與現代建築都強調抗震功能。在預報上,日本在可能發生大地震的地區安裝地震速報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斷進行地震教育宣傳與演習,並將每年的9月1日定爲全國防災日。

[提問]那麼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有什麼影響呢?

(活動)[讀圖]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從圖中找出日本的主要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日本在北迴歸線以北,屬於溫帶,又處於季風區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並且日本又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爲溫暖,夏季較爲涼爽,降水也更爲豐富,總的說來日本是屬於典型的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

複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徵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徵)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徵?(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活動)讀“日本略圖”填空

佈置作業:

1、預習第31--33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徵對其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2、課後調查市面上來自日本的產品。

板書設計:

第七章第五節櫻花之國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類型與分佈地區。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佈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用世界氣候分佈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佈。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難點

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①這些圖分別代表什麼景觀?景觀有什麼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溼,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裏也有善於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爲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爲什麼熱帶各地的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纔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類型的不同點,那麼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溫角度來分析。

總結:這四種熱帶的氣候的共同特點爲:終年高溫。

不同點爲: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爲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爲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景觀名稱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季雨林熱帶荒漠

對應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氣候特徵

3、教師活動:

那麼這些氣候類型各分佈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類型分佈最廣

學生讀圖回答: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佈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佈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佈在南北迴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結

現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

5、課堂練習

板書設計:

熱帶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2.熱帶季風氣候:

3.熱帶草原氣候:

4.熱帶沙漠氣候: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海洋和陸地分佈的特點。

2.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佈。

3.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製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及相互位置關係。

4.通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探究互助,遊戲激趣等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參

與課堂教學與經歷整理、分析、歸納、總結的學習過程,領悟合作、互助、討

論、交流的意義,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

2.教學過程:採用直觀教學原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3.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動眼、動腦、動手、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正確反映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人科學

研究的結果。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海洋和陸地分佈的特點。

2.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佈

【教學難點】

1.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佈。

2.通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1.地球儀、世界地形圖、自制各大洲輪廓剪紙圖片。

2.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探究活動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人新課』:同學們,我國航天英雄楊利偉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嗎? (不是)那麼你們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誰嗎? (加加林)他說: “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該叫作‘水球’,而不應叫‘地球’。”這是爲什麼?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世界的海陸分佈》。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講授新課』: 第二節世界的海陸分佈(板書)

「活動一」:創設情境組織辯論:是“地球還是水球?”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1.提出問題:觀點A:應該繼續稱我們居住的家園爲“地球”;觀點B:應該把地球改爲“水球”更爲準確?

2.學生辯論:把全班分兩大組,雙方展開辯論,並讓學生說出證明各自觀點的理由。

3.印證觀點:教師對雙方的辯論給予評價鼓勵後印證雙方的觀點。①出示地球儀:藍色表示什麼?(海洋)

②投影展示東西半球,東西半球分界·線是什麼?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麼顏色?說明了什麼?

③展示: “南北半球”圖觀察是否藍色面積大?

小結:通過以上的觀察和印證,無論怎樣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積大於陸地面積。地球正如宇航員看到的,確實是個水球,但是人類生存在這個水球的陸地上,所以人們還是習慣把我們的家園叫“地球”。

設疑:那麼,地球表面陸地和海洋分佈有什麼特點?

讀教材“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看看地球表面海陸的面積比例各佔多少? 學生總結:海洋佔71%,陸地佔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陸地”。(板書)

(拓展延伸)同學們,今天我們瞭解的地球表面海陸分佈情況,是無數的科學家及像楊利偉這樣的航天英雄拼搏奮鬥和科學探究的結果,地球還有很多未被人類認識的領域,需要你們不斷努力學習,爲將來去發現和探究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承上啓下對所學知識形成系統印象,將孤立的知識點穿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引起學生興趣,直觀、形象。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指導學生讀圖總結地球上水多於陸。提出疑問,調動學生好奇心;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活動二」:採用“分組搶答”的形式,理解有關概念。

1.學生閱讀課文,瞭解有關大陸、大洲、島嶼、大洋、海以及海峽的有關概念。

2.課件展示:大陸、半島、島嶼、海洋的景觀圖,並讓學生在世界地形圖上找出相應的位置。(看誰找的又快又準)

3.各組代表提問本組成員進行搶答: (1)說出大陸、島嶼、半島和大洲區別。 (2)說出大洋、海和海峽的區別。

4.各組選一名代表,將上課前剪好的大洲輪廓,在組內進行辨別加深學生對大洲輪廓的印象。

設計意圖:文字與圖結合,分組搶答辨認。加深對概念的認識。並做到生生互動。

「活動三」:以遊戲的方式完成:

1.選五組代表,分別演示將課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標拖動到相應的位置上。規定當某一組代表演示時,其他代表轉身不看。看哪個組完成得好。

(答對,你真棒5分。答錯了,要認真啊)

2、拼圖遊戲:用大洲輪廓圖各組進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評出最快的組獎勵)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靈活運用地圖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關係。通過遊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探索精神。

「活動四」:以“分組討論”形式完成下列問題。

1.讀世界地形圖,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麼作爲分界線?

2.分別說出亞歐、亞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線?

3.學生看世界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討論後各組代表訂正答案,並選出優秀小組)

①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

②分別說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別說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於哪個半球?亞洲、歐洲、非洲主要位於哪個半球?

④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順序排列。

「活動五」:組織全體學生動手參與,用“簡單幾何圖形”在一張白紙上進行“一筆畫世界”的繪圖比賽。(可選幾幅畫的較好的讓學生傳閱,給予鼓勵)教師巡視查閱後,並引導學生對照找出自己圖中的問題進行校正。

『達標練習』:(練習題三)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7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地殼是變動的,瞭解地表形態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部力量是主導;

2、瞭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體會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不斷地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瞭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帶的分佈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拼合非洲與南美洲輪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2、結合書中的圖片及活動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

[情態及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防震抗災知識,增強學生抵禦自然災害特別是地震的能力;

2、通過大陸漂移假說提出的過程,培養學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弄清地表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變化之中,掌握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掌握世界上火山與地震的主要分佈地帶

難點:六大板塊的分佈

[教學方法]

啓發法、談話法、讀圖法

[教具準備]

非洲輪廓圖、南美洲輪廓圖、世界火山地震分佈圖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地質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竟然發現,今天的喜馬拉雅山上竟然發現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這是爲什麼呢?(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對回答不做評價)

一、話說滄海桑田

1、對學生回答給與評價

(過渡)海洋不但可以變成陸地,陸地也可以變爲海洋

1、你能舉例說明陸地變爲海洋的事實嗎?

2、教師舉例說明:如臺灣海峽發現古代森林的遺蹟

3、設問:通過剛纔的兩個事例,說明了什麼問題?(地表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過渡)爲什麼地表形態會發生變化呢?很多科學家對此進行了探討,先後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

二、大陸漂移假說

1、學生閱讀思考:大陸漂移假說是誰提出來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2、結合投影,引導學生理解大陸漂移假說的觀點(好似語文中的看圖說話)

3、展示“非洲”與“南美洲”拼和圖,以驗證大陸漂移假說的正確

4、教師歸納出大陸漂移假說的觀點

三、板塊構造學說

1、學生看書思考: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2、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引導學生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理論

(i)引導學生認識板塊運動的方向

(2)學生觀察,全球可分爲幾大板塊?除哪個板塊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塊既有陸地,又有海洋。

(3)引導學生熟悉六大板塊的位置。

(4)結合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東非大裂谷的形成讓學生理解板塊張列形成海洋,板塊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過渡)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在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運動頻繁。那麼會容易產生什麼現象呢?

四、火山和地震

1、學生觀察圖3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1、本章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佈情況,我國的主要地形區,地形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2、本節教材主要包括3個內容: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地形複雜多樣。

3、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有嚴重的影響着別的要素,如氣候、水文、植被、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徵,將爲學習以後各章節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1、 學生特點分析:

對中學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國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同時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國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習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 ,列表比較法,空白圖指認法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徵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徵,並能識記各級階梯分界線的名稱。

(2)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能確認幾條重要的山脈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國的名山。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討論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決心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學習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認清中國地形的整體特徵和我國的主要山脈,因此中國地形的特點和山脈分佈是本課的重點。

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這樣一個特點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因爲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於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9

一、複習內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級地理下冊:第六章-認識大洲;第七章-瞭解地區;第八章-走進國家

二、複習時間

16-18周:六個課時

三、複習步驟

16周: 第一課時——複習提綱六單元+單元測試

第二課時——試卷講評+查漏補缺

17周: 第一課時——複習提綱七單元+單元測試

第二課時——試卷講評+查漏補缺

18周:第一課時——複習提綱八單元+單元測試

第二課時——試卷講評+查漏補缺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祕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學生用小型地球儀,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線和經度與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愈來愈正確。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形球體。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 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多少千米?如果我們將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這個差值還有多少?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爲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 1 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

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並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 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爲4萬千米。

【板書】 2 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 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製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並回答問題:

(1)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 球面上繪着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 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於兩點。

(4) 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爲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爲南極。

【板書】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 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 並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爲什麼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着東西方向, 環繞地球儀一週的圓圈稱爲什麼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麼,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麼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後,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板書】 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條。爲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爲東經度和西經度。 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 哪一個小?(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小)。

【教師講解】 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劃分90度,分別成爲南緯和北緯。觀察課本“低、 中、高緯度的劃分”圖,說出它們各自所佔的緯度範圍。根據自己學校所在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於哪個緯度 帶。觀察課本“南、北半球的劃分”圖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在哪個半球?亞洲主要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中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東西半球中哪個半球的海洋麪積大?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峯、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閱讀圖文資料,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含義,會在地形圖上判斷某一點的海拔,計算兩地間的相對高度。

2.對照山地模型繪製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坡度陡緩和等高線疏密的關係,學會判斷坡度的陡緩。

4.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等高線地形圖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頂的特點,並準確地識別。

5.在地形圖上識別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並讀出某點的海拔,計算兩地的相對高度。

2.繪製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峯、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別坡度的陡緩。

【教學難點】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辨別坡度的陡緩。

3.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繪製地形剖面圖。

4.根據地形剖面圖判斷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呈現法、總結歸納法、啓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實踐感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1:設疑激趣

同學們,我們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無數美麗而神奇的天然藝術作品。有廣闊無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高原和物產豐富的盆地。但是能夠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的地圖卻是平面的。那麼,如何將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轉化到平面圖上,地形圖又是怎樣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這一節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地形圖的`判讀”。

導入2:故事導入

電影《紅河谷》裏的片斷:紅河谷裏的藏族人抓到了兩個前來勘探地形的英國人,從他們身上搜出來一幅圖,兩個英國人撒謊說他們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們畫的是一隻只的蝴蝶。後來就是這幾張蝴蝶圖帶來了英國的軍隊。這幅圖到底是什麼呢?(等高線地形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地形圖判讀的相關知識。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2

一、學習目標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通過對天氣和氣候的感受對比,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2.通過收看媒體天氣預報,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養成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提升環保意識,養成愛護環境的行爲習慣,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並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1.認識衛星雲圖,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2.理解天氣與生產和生活的關係。

3.理解人類活動與大氣環境質量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百度資料法、總結歸納法、啓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2.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閱讀思考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1.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通過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自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週期)。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3.通過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公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公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週期和地軸傾斜方向)。

4.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係。

5.在實驗演示、觀察思考、總結歸納等探究過程中,逐步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教學難點】

1.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係。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景法、實驗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啓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實驗體會法、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4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實施素質教育、實現課堂教學現代化、樹立校本教研意識爲中心,整合各項常規工作,爲全面提高教師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本計劃制定的依據:

1、學科教學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以及地球表層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地域性、開放性、實踐性等特點。中學地理課程是使學生獲得可發展的地理基礎知識和能力、認識地理環境、學會地理思維、樹立環球倫理觀念、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的一門基礎課程。

2、學生現狀分析

國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已進入到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系統思維能力,同時國中已開始分科學習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他們的實踐、體驗活動開始涉及社會生活中一些較爲複雜的社會現象或社會事物。因而可結合有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一階段的實踐、體驗是在國小基礎上的遞進。

三、本計劃應達到目標和力爭達到的目標:

七年級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知道有關世界海陸分佈、氣候和海洋的基礎知識,以及世界人口、人種和國家等概況。

2.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係,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瞭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佈,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徵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繫,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4.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八年級中國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通過中國地理的教學,使學生獲得中國地理基礎知識,並具有初步的科學地理觀,瞭解基本國情,熱愛祖國,熱愛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承擔的任務,爲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地理知識基礎。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1緒言第一章第一節

2第一章第二節

3第一章第三節

4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5單元測試講評國慶放假 6 第二章第一節 7 第二章第二節 8 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9 第三章第一節 10 期中複習 11 期中質量檢測 12 第三章第二節 13 第三章第三節 14 第三章第四節 15 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16 第四章第一節 17 第四章第二節第三節(1) 18 第四章第三節(2) 19 綜合探究單元檢測 單元測試 20 第五章

21 期末複習 22 期末複習 23 期末質量檢測 周次 教學內容 備註 1 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節 2 第一章第三節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3 第二章第一節 4 第二章第二節 5 第二章第三節 6 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7 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節8 第三章第三節9 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10 期中複習 11 期中質量檢測 12

國中地理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各種示意圖、圖表,記住當前世界人口總數,瞭解當前世界人口有不斷加快的趨勢,掌握人口增長的地區差別;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主要形式;學會計算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佈的特點。

2.通過讀《世界個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世界人口分佈圖》和《世界地形圖》等地圖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初步學會從圖表上獲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過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計算,培養計算能力。

4.提高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樹立科學的人口觀和人地觀。

教學建議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佈”的教材分析

關於人口的密度問題,首先,教材給出一道計算題,甲、乙兩城市,面積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要學生算出甲、乙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兩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兩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較圖,有助於學生深刻、直觀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過列表計算中國和加拿大兩國的人口密度,使學生對人口密度分佈的差異之大有了更深的認識。爲學習世界人口分佈圖,理解圖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礎。

世界的人口的分佈的情況,主要是通過閱讀世界的人口分佈圖獲得。從圖中可以看出,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東部地區人口最稠密,進一步參考“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思考,爲什麼人口集中分佈在這些地方,這些地區從自然條件上和社會經濟發展上有什麼特點?從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佈是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短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佈。

2、“世界人口的遷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遷移,主要從三方面講述,一、人口爲什麼會遷移?(爲了生存和發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的主要人口遷移方向?(美洲大陸發現之前,古希臘和古羅馬征服並移民歐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陸發現後,主要從歐洲向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亞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技術移民、勞動力輸出、國際難民移動。通過“想一想” 提出問題,(大批科技人才流向發達國家的原因?會對人才輸出國產生什麼影響?勞動力輸出對發展中國來說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各有什麼特點?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議

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爲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

引導學生積極活動,讀課文轉載的一篇報道,瞭解什麼時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億。通過讀圖計算,“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到1999年的60億,每增加10億用了多少年?用讀出的數據,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長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讀世界各大洲口增長率圖,哪個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哪個洲的自然增長率最低。通過以上的讀圖計算,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人口增長和分佈現狀。

人口的遷移,可用通過提問、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形式講授。對於科技移民和勞動力輸出對我國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這部分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最後,通過計算題,算出甲乙兩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數,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閱讀“世界人口分佈圖”讀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結合世界地形圖,做對比,展開討論,找到影響他們分佈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數量和人口的增長”的教材分析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類活動不斷改造自然;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發展起促進和延緩的作用。本節中講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人口的增長、人口的遷移和人口的分佈。人口增長是認識人口數量動態的重要指標,人口增長的快慢直接影響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塑造着人口分佈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爲了定量說明熱口增長狀況和人口分佈情況。

人口的增長,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報》的一段報道,點明世界的人口數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長示意圖”顯示,每增加10億人所用的時間。使學生通過閱讀這個示意圖明確,世界人口每增加10 億人,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也就是說,人口的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然後提出人口增長是如何算出來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出生率減去死亡率,最後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各大洲的柱狀圖,說明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異,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用“讀一讀”的形式,說明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極限。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的地區差異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教學手段】

幻燈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教學過程】

(導入)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上刊登的報道,請回答:1999年幾月幾日,世界人口達到多少億?(1999年10月12日,60億)

(板書)人口的數量

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 億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

根據計算結果,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說明了什麼問題?(每增加10 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說明人口增長速度逐漸加快的。)

(板書並總結)人口的增長1)緩慢---加快

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1930年以後,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長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柱狀圖》請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起來,(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地區差異存在

(板書)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快?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慢?

(非洲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歐洲是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的大洲)

(講述)目前許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種,比如球星薩爾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種是不同種族融合的結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種族之間存在着遷移。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世界人口的遷移”部分內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爲什麼會遷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遷移?

3、第二次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各有什麼特點?

(總結)科技移民、勞動力輸出

輸出的特點: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學生討論)課本 “想一想”,由學生回答,再由其它學生評判。(原因:科技移民較好的工作條件,較高的工資,較好的教育、醫療條件。勞動力輸出更高的工資)

(教師總結)人口遷移現象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也受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是綜合作用的結果。

【板書設計】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數量和增長

1、人口的數量:60億

2、人口的增長:速度:緩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非洲最快、歐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的定義

2、二戰前的人口遷移:

3、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技術移民

勞動力輸出

國際難民移動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的分佈特點

【教學難點】影響人口的分佈因素

【教學手段】幻燈片:〈世界人口的分佈〉、〈世界地形圖〉

(導入)目前,世界有60多億人口,60多億人是否平均分佈?怎樣來定量描述一個地區人口的疏密?

(板書)二、世界人口的分佈

1、人口的密度

(計算)有甲、乙兩城市,面積大約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算算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個有多少人?

根據計算結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圖上有什麼區別呢?看甲、乙兩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較圖(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計算) “做一做”算出中國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國:約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總結)人口密度能準確地說明世界各國、各地區人口分佈很不均,有的地區稠密,有的地區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佈〉讀圖:世界人口稠密地區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書) 2、世界人口的分佈

四大稠密區:亞洲東部

亞洲南部

歐洲

北美洲東部

這些地區爲什麼人口稠密?我們用所學過的知識對這些地區進行分析

首先,從自然條件看這裏有什麼優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圖〉和〈世界人口分佈圖〉對照比較,

提問:1、它們都處於什麼緯度?(中緯度)

2、它們的海陸位置有什麼特點?(近海地帶)

3、它們的地形有什麼特點?(平原爲主)

4、它們在氣候上有什麼特點?(溫暖溼潤)

(總結)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區,一般自然條件比較優越,所以在人類歷史農業發展較早,現在也是工業、交通發達、城市集中的地區。

(學生活動)對比上述四個問題,結合已學過的陸地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知識,分析人口稀疏區的自然條件有什麼特點?

在海陸位置上:內陸地區

在地形上:地勢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區

在氣候上:乾旱的沙漠和溼熱爲開發的熱帶雨林地區

在緯度上:高緯度地區的苔原帶、冰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學生討論):“想一想”第二題能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佈,說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據討論的結果,教師總結:世界人口的分佈是自然條件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所以不能用遷移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佈。

(總結) 這一節主要講了人口地理的兩個知識點:世界的人口增長、遷移和世界人口分佈。這兩個知識點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人口的增長和人口的遷移是認識人口的動態變化,它們的動態變化,影響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塑造着人口分佈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爲了定量說明人口增長的狀況和人口的分佈情況。

(練習)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圖上,找出世界四個人口稠密區的具體位置,要求形式用紅筆在課本圖上勾畫出人口稠密區的位置。

【板書設計】

三、世界人口的分佈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佈:

四大稠密區:亞洲東部

亞洲南部

歐洲西部

北美洲東部

四大稀疏區:高緯度地區

高山高原地區

乾旱沙漠地帶

溼熱未開發的熱帶雨林帶

教學設計示例3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佈特點。

教學難點:影響人口分佈的因素

教學手段: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之一,人口問題是怎樣產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樣對自然、社會經濟發展等產生影響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報記載:

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 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裏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終於誕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報記載:

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 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爲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提問)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大約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說明了什麼問題?(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說明人口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

(講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界以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1930年以後,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加以量化呢?

(講述)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練習)某一地區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當中,出生併成活了25個嬰兒,死亡10人,這個地區在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長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提問)請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按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講述)這樣的結論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存在着地區差異。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

(展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增長表

請學生粗略計算:1950年、1990年、20xx年發展中國家人口總數分別是發達國家的多少倍,加深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人口增長差異的理解。此時教師可以設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越來越明顯,會帶來什麼問題?學生思考但不必回答,爲下節課講人口問題埋下伏筆。

(過渡)大家都聽過《橄欖樹》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從歌詞中我們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從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個地方的,這種人口從一個地區移居到另一個地區的社會現象,就是人口遷移。

(提問)請大家讀教材“人口的遷移”這部分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1.人口爲什麼會遷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遷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是什麼?各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回答並評判。最後展示“16~20世紀世界人口大遷移示意圖”,教師總結。特別強調目前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即:科技移民;勞動力輸出;國際難民移動)

(討論)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原因是什麼,會對人才輸出國產生哪些影響?

2.你認爲勞動力輸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爲什麼?

(過渡)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增長是不一樣的,那麼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分佈是否均勻呢?首先,我們學習一個反映人口分佈特點的指標——人口密度。

(計算)有甲、乙兩城市,面積大約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算算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講述)根據計算結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內的居民人數(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計算)算出中國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國家

人口數(人)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國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國: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講述)人口密度能準確的說明世界各國、各地區人口分佈很不均勻,有的地區稠密,有的地區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佈圖

(提問)世界人口稠密區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總結)

(討論)結合世界人口分佈圖和世界地形圖,分析人口分佈的規律及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總結

(討論)能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佈?說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爲世界人口的分佈是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佈。)

(練習)選擇題

探究活動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週末對自己的爺爺和奶奶進行一次採訪,問一問:從你的曾祖父母開始,經過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爲什麼原因?現在的家庭人口是處於增長的趨勢還是呈下降的趨勢?爲什麼?

2.通過你家的情況,你能否理解雖然我們已在實施計劃生育的政策,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口的總數還在繼續增長,這是爲什麼?

目的:

1.通過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變化過程,印證課本上關於人口增長的結論和數據,即理論聯繫實際。

2.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3.通過這一實踐活動,使學生增強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加深理解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增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

家鄉的人口分佈情況調查

要求:查找資料(可上網查找)。

看看你們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縣(省)的人口分佈情況,哪個區(縣)或鄉的人口密度大,爲什麼?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目的:

1.通過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縣(省)的人口分佈情況,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這一實踐活動,把書本的理論用在實際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學習運用這些知識,促進知識的遷移。如通過調查得出人口分佈的差異後,用所學的知識分析這種差異的影響因素。

3.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調查,對家鄉有更多的瞭解,激發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標籤:國中 教學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