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國小美術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專業素質

教師2.83W

導語: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對於美術教師的要求也在逐漸增高,尤其是對於國小美術教師來說,必須具備相應的基本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國小美術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專業素質

摘 要:在美術教育的長期發展歷程中,教師需要將學生培養成爲可以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教師也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這樣才能勝任美術教學工作。基於此針對國小美術教師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進行了簡要闡述,並提出幾點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基本素質;美術知識;分析研究

在美術教學的改革發展過程中,國小美術教學也開始進行了改革,對於美術教學也就提出了更爲嚴格的要求。且對於國小美術教師來說,能否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培養成爲高素質的人才就成爲美術教學工作的重點,因此,國小美術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基本素質。

一、國小美術教師要具備高尚的德行

對於一名教師來說,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而這也成爲國小美術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中心。在課堂中,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着學生,只有教師具備良好的德行,學生纔會逐漸養成正確的德行。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以自己的思想道德來影響學生,啓發學生思維,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師還要具備相應的愛崗敬業精神,這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條件之一。所以,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關愛學生,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對於美術教師來說,必須具備相應的藝術涵養,高尚的審美品格,同時要積極進行創作,這樣才能更好地影響學生。

 二、教師要具備專業的美術知識

對於美術教師來說,必須具備一定的美術基本理論與知識,這樣才能養成高度的審美品位與情趣。同時還要對世界美術史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尤其是針對國小美術教師,教師不僅要畫好,還要做好課程的設計工作,不斷學習,掌握更深層次的知識,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文化內含,這樣才能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有底氣,並幫助學生擴大知識層面,開闊視野。中國美術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集聚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教師只有全面地向學生講述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才能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並從美術發展歷程的角度出發,掌握好美術的相關知識。

首先,教師要掌握好美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對於一名國小美術教師來說,必須掌握好美術史、藝術概論以及色彩學等知識。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在新課改的影響下,美術觀的形成與課程改革的不斷進步,使國小美術教師必須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網絡。其次,教師要具備一定的鑑賞能力。對於美術鑑賞來說,就是要綜合運用感知與經驗等來對美術作品進行準確的評價,以此來提高美術經驗。通過對美術作品進行鑑賞,可以陶冶學生的精神層次,增強情感體驗。所以,在實際中,教師要掌握準確的'美術鑑賞方式,這樣纔可以對美術作品做出準確與客觀的評價,同時還要針對其形式與內容等方面進行評價,這樣才能提高美術涵養。再次,對於美術教師來說,還應當掌握好美術的專業技能。所以,在國小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具備專業技術水平,如,速寫與色彩等。尤其是在新課改以後,對於國小美術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不僅要具備高度的繪畫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書法與手工等技能,同時還應當具備創造意識與創新能力。最後,教師還要具備專業的美術評論能力。對於美術評論能力來說,就是對美術欣賞的一種深層次延伸,在學生自己直觀感受的基礎上,客觀地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與探究。所以,國小美術教師要掌握專業的評論方式,同時還要具備多元化的評論素質,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提高自身的美術觀察能力。

 三、教師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

作爲一名教育人員來說,美術教師要認識到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並不等同於進行技法教育,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堅持做好人文教育,這樣才能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所以在實際中,國小美術教師要具備專業的教育學與心理健康教學知識,這樣才能掌握好各個階段學生的心裏特點,在掌握學生實際需求的基礎上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所以,在日常教學中,國小美術教師要不斷學習教育學與心理學中的相關知識,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總之,對於國小美術教學來說,在新課改的影響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綜合能力,這樣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爲高素質的人才,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曉冬.走進科學(3~6年級)課程:科學教師素質結構的重建和適應[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8-79.

[2]劉新苗.當前在美術校本課程開發中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基於烏魯木齊地區中國小美術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調查分析[J].消費導刊,2012(1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