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中班教師引導案例反思

教師3.1W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班教師引導案例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班教師引導案例反思

中班教師引導案例反思1

情景描述:

運動的時間我們來到了操場上,今天我們要在平衡區進行遊戲,在活動之前保育員和孩子們已經把輪胎和平衡木等材料連接在了一起,整個環境的創設一如以往,一直是如此的佈置的形式,分散遊戲開始了,孩子們興奮的投入到了遊戲中。從平衡木到輪胎到鐵罐,孩子們一步一步跨過去。過了一會,我發現在平衡橋周邊的輪胎少了一個,仔細一看原來是調皮的蒲東東,只見他推着輪胎往前跑,而且不是平常那樣滾,他還把一個小罐子放在輪胎內部,滾起來罐子也滾了起來,還會發出“咚咚”的聲音,只見他玩的非常開心,也吸引了其他的孩子的目光。

情況分析:

從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師的場景創設對孩子而言已經不怎麼感興趣,長時間每週都是如此,沒有什麼改變,並且平衡區的材料也不是特別豐富,輪胎總用來讓孩子跨進跨出、走上走下。輪胎基本上都是以踩踏這種玩法形式呈現,孩子們也已經乏味了。並且隨着運動經驗的豐富,孩子的創造性能力加強了。創造性思維豐富了,孩子們開始學會自己思考並進行探索,今天的輪胎變身可能就反應了孩子這一點。

發展心理學說“人的發展是有階級性的,每個階級都有不同於其他階級的發展特殊性。“幼兒階段正如皮亞傑描述的:“階段處於思維的`前運算階段,象徵性符號功能出現,開始從具體動作擺脫出來,憑藉象徵性格式在頭腦中進行表象性思維。”據幼兒思維的這一特點,皮亞傑認爲,遊戲是兒童學習新的複雜客體和事物的一種方法,是思維和行動相結合的方法。在“物多玩”育活動中,重在“玩”,而“玩”更好得開展有賴於遊戲。遊戲可讓幼兒在沒有外界評定和壓力下,自由地對客體進行探索、觀察和試驗,進行主動學習,從而促進幼兒象徵性思維形式的變化和發展,幼兒的幻想能力及創造性也同時得到發展。自從進入中班後老師都能感受到孩子活躍的思維,更喜歡探索了,喜歡嘗試擺弄各種器械,有時候他們的玩法是那麼的與衆不同。

所以在以後的運動活動中老師也要加強和保育員的溝通,商量場地的擺放,請能力強的孩子參與到設置的環節以及根據孩子的興趣點改變場地的設置,吸引孩子運動的興趣,激發孩子更多的新奇有趣的玩法。

看似單一的器械,鼓勵幼兒一物多思,一物多變,不斷開拓幼兒的思路,善於發現幼兒的興趣,尊重幼兒的興趣,在一物多玩中,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一物多玩”讓運動無限精彩!

中班教師引導案例反思2

情況描述:

又到了區角遊戲時間了,慧慧和幾個小夥伴還是選擇了"小舞臺"進行遊戲,我看了一下,在平時的其他的活動中慧慧也是和她們一起玩的多,只見她們到了"小舞臺"後就開始分配起角色來,慧慧今天輪到的是伴奏,只見慧慧聽着音樂敲起節奏來,還邊敲邊唱呢,那樣子和平時的她真是判若兩人,看着這副情景,我在想這不是個教育的好機會嗎,於是我對慧慧說:"你真棒!"慧慧聽到我的表揚後,馬上停止了敲奏,一副難爲情的樣子,說真的,我真沒想到我的一句表揚會帶來這樣的效果,我想可能是這小傢伙怕難爲情吧,我就悄悄走開了,我剛走進教室,就聽見外面的敲奏聲又響了起來,我偷偷看了一下,慧慧又恢復剛纔的活潑開朗的.樣子了。

分析與反思:

慧慧今天這一表現說明她並不是一個完全內向的性格,她的內項是在一定的情況下在表現出來的,其實,這也是孩子兩面性性格的表現,她在和她熟悉而又喜歡的小夥伴面前的面前表現得是那麼活潑在見到老師或者陌生人時卻那麼的沉默,我想要改變慧慧的這一現象,首先就是讓孩子經常接觸一些陌生的人和事物,只有先去接觸她才能適應和接受,漸漸地她就會表現得自然大方了。

中班教師引導案例反思3

活動背景: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在我們中國有很多的節日,對於我們這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對於一些農曆的節日不太清楚,更何況是這些兩千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了,於是在區域設置的時候特別開闢了一個“中國節日多”的區域。在這個區域的牆面上會及時地更新不同的節日提示,幼兒在區域活動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製作不同的物品作爲節日禮物、或者作爲經驗的再現表達等。一個月以來,教師節的到來幾乎讓每個孩子都能動手製作禮物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而且對本來陌生的老師漸漸地熟悉起來。轉眼國慶節到了,人們用的最多的慶祝方式就是燃放美麗的煙花,孩子們都十分喜歡美麗的事物,於是牆面上多了一朵漂亮的煙花。

觀察記錄:

孩子們興高采烈地來到這個區域,是因爲他們被這裏眼花繚亂的.裝飾材料所吸引。他們告訴我:“我從來不知道這些東西可以變成美麗的煙花,所以我想來試試。”在十分投入的興趣激發下,孩子們通常會認真地裝飾煙花。在選擇材料時他的第一選擇是顏色鮮豔的絨球,其次是亮片,接着是吸管、圖形各異的手工紙片最後是火柴。在製作煙花初期的成果是排列整齊的一條條煙花,後來才逐漸變成由中心往外散開的傘狀,最後佈置在牆面上的是有規律材料排列的各種煙花,給國慶節的夜晚照得特別明亮。

分析反思:

幼兒對新穎的、多樣的材料是最感興趣的,他會第一時間去嘗試操作一下。並且在興趣的唆使下,他會表現得特別認真與專心。

在選擇材料時,通常最先考慮的是立體的、顏色鮮豔的材料,其次是有亮光效果的材料,接着是顏色較豐富的材料,最後纔會選擇色彩單調的材料。教師在提供區域材料的同時要考慮到幼兒的喜好與操作中的使用問題。

起初,幼兒對煙花的認識是不太確定的,在幾次操作之後,他們有了自己的思考,從條狀逐漸轉變爲傘狀,才最終把握了煙花的基本形狀。同樣,從材料的無規律排列到有規律排列也是幼兒經驗的提升過程,顯然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隱性作用。

中班教師引導案例反思4

案例背景:

春天來了,我們配合主題教學活動請家長帶一些小動物豐富自然角,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對小動物的熱愛之情。於是小朋友們紛紛從家裏帶來了各種動植物放在我們的自然角,課間、放學時孩子們喜歡擠在一起觀察小動物。

案例描述:

今天放學後,幾個孩子又擠在一起欣賞小動物——謝豆豆媽媽帶來的大螞蟻。鐵蛋忽然說:“老師,我要把我的小烏龜帶回家。”說着,端起烏龜盆就走。滕彰見狀,說:“我也要把小烏龜帶回家。”說完,也學着鐵蛋的樣子把烏龜拿走了。經過我的一番引導,滕彰把小烏龜又放了回去,而鐵蛋堅決要帶回家。不多時,鐵蛋的媽媽來了,對他說:“帶來了,怎麼可以再帶回家呢!”鐵蛋才撅着小嘴把烏龜放了回去。

案例分析:

爲什麼鐵蛋非要把帶來的小烏龜再帶回去呢?這正是幼兒“小氣”行爲的一種表現。“滕彰見鐵蛋帶回自己的東西,他也要帶回”,不僅體現了幼兒的“自我意識”很強,還說明了幼兒的模仿意識特別強。“鐵蛋聽了媽媽的話才撅着小嘴把烏龜放了回去”說明鐵蛋是很不情願地。

一個孩子一出生,肯定純潔得像一張白紙一樣,爲什麼會隨着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呢?首先隨着社會環境發生的深刻的變化,現在的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昇華的核心化、小型化的發展趨勢,有利於兒童生活環境的優化,但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及互愛互讓的經驗和相應的訓練,絕大多數幼兒在“衆星捧月”的'氛圍裏成長,習慣了家長的呵護,幼兒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對孩子的過多保護、遷就,與同伴交往明顯減少,幼兒往往以自我爲中心不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體會不到與別人分享的快樂,均不利幼兒的社會化,也爲幼兒的“小氣”、“獨佔”、“霸佔”的行爲滋生了提供了溫牀。其次幼兒期的孩子,尤其是小小班的孩子,他們正處於身體、才智迅速增長的時期。隨着他們體力、活動範圍和活動量的增加,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日益增強,對新鮮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感還處於較低級階段,是與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滿足感爲標準,易與同伴發生衝突。他們的自我意識早已形成和發展,年齡越小,自我中心意識越強。因此,分享水平受到幼兒心理髮展水平的制約,這是客觀存在的。從上述案例中發現,鐵蛋正是如此。有很多孩子只願意和少數特定的人分享。還有些幼兒即使有了分享和謙讓的意識,但在用行動表達時卻截然相反,這充分說明了幼兒品德發展中出現了言行不一致的現象,要將分享轉化爲自覺的行爲,還需要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分享能力。

案例反思:

從幼兒長遠的發展來看,一個能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同別人分享自己東西的人,纔是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爲社會所需要的人。因此,正確對待幼兒的“小氣”行爲,重視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一)教師要以身作則,爲幼兒做好榜樣。

日常生活中,我們教師對待生活、對待周圍人的態度都會對幼兒產生影響。因此我們處處做有心人,要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些較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讓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兒也會把家中所發生的一些高興的事、傷心的事、有時甚至會把晚上做的夢講給大家聽,讓大家一起感受體驗她當時的情緒。

(二)利用同伴間的交往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爲的培養

當孩子獲得了分享認知,產生了分享情感後,是否就能擺脫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爲呢?由於幼兒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擾,所以表現出來的分享行爲較不穩定;有的孩子則當着老師的面願意與人互換玩具,而老師一走,他就搶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說時一種假分享行爲,他在與同伴交往中仍難克服自我爲中心的意識。因此我們還是應儘量多給幼兒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個別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啓發他們互相交流、磋商、協調,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培養孩子進行合作。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三)鞏固幼兒分享行爲,建立分享規則

人們常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這話一點都不假,當孩子表現出分享行爲,能較好地與他人進行分享時,家長要給予肯定,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肯定“你真棒!”“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真是好孩子!”或給他一朵小紅花,或給幼兒一個讚許的微笑,一個輕輕的撫摸,都能使幼兒得到滿足,同時分享意識也得到了鞏固。另外,藉助日常的教學活動,加強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例如在班上設立“分享日”,是指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在一週中選一天設立專門的分享日。如選每週的星期五爲分享日,是讓幼兒在這一天帶來自己的玩具、圖書等,在下午將自己的玩具與別人交換着玩,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輪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時間內,大家將分享無輪流交換使用,實施規則,輪流公平。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幼兒在一起學習、遊戲的機會很多,如一起繪畫、玩娃娃家、搭積木、看圖書等都可以提供創造與同伴分享的機會。

幼兒是一張白紙,家長當好畫師,能畫最滿意的畫。老師當好畫師,能畫最美麗的畫。“分享”的意識和行爲是整幅畫中的局部,如果有瑕疵,畫不完整,也不美麗,更不會讓人滿意。爲此,我們要讓孩子從分享行爲裏感受到自己帶給他人的快樂,以及因他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培養和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分享意識和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