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提高與對策論文

職業9.99K

  摘要:隨着高等職業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社會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要求的越來越清晰,高等職業院校開展職業素質教育已成爲不可迴避的問題,探索職業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成爲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培養的必要性,並嘗試提出開展職業素質教育的模式和途徑,以期爲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落實和發展作出微薄貢獻。

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提高與對策論文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對策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爲社會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其學生職業素質的高低關係到他們能否適應社會需要,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勝任工作崗位要求,並實現崗位的遷移,以及她們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因此,在高職教育中,強調職業素質教育爲高職學生職業生涯持久發展鋪平道路成爲高職院校必須重視的問題。

  一、職業素質及職業素質教育

職業素質是從事某項工作的人所具有的,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素質。湖南省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的歐陽河等人在湖南省九五規劃課題《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驗》中將職業素質分爲具有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活動必備的專門職業素質,以及具有從事任何一種職業活動都應該具備的綜合職業素質兩大類,這兩類職業素質均包括思想品德素質、基本文化素質、專業知識素質、專業能力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

職業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產學無縫銜接的接口。職業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來提高學生的上述各種職業素質。以期在學生畢業後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實現從學生到從業者的角色轉變。真正把高職教育的理念,落實到實處。爲學生就業及職業發展打好基礎。

  二、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巨大的`就業壓力和職場變化日新月異,使大學生畢業後需要面臨職業崗位流動性和新職業種類不斷涌現等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而當前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準備不足和現實需求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能力欠缺明顯

職業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的一部分。縱觀高職學生素質的現狀,他們思想積極健康向上,總體向好。但在高就業壓力下,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能力欠缺是很明顯的。高職學生不僅需要科技知識面的拓展,更需要突出培養敬業精神、創新意識、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取

第一,科學文化知識基礎不牢固,專業知識有待加強。高職學生是大學聯考錄取中較後批次錄取的學生。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高中知識基礎不扎,科學文化素質、人文底蘊偏低。加之在填報大學聯考志願缺乏對自我發展的長遠規劃,選報專業具有一定的盲從和跟風,導致一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後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對未來發展茫然。這進一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最終造成專業知識掌握地也不牢固。

第二,以自我爲中心,心理素質脆弱。目前的高職學生多爲90後的獨生子女,大多個性突出又棱角分明,以自我爲中心的思想明顯。這導致他們缺乏團結、協作、奉獻的精神。在嬌生慣養中長大他們,沒有遭受挫折和困難的洗禮,缺乏吃苦、耐勞、拼搏的精神,一旦受到挫折和打擊,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礙。此外,當代學生大多向往優越的物質生活和無拘無束的做事節奏,缺乏應有的做人的基本認知和社會責任感。這樣的個性特徵往往不被學校和用人單位接受和喜歡。

第三,重理論,輕實踐,能力素質差。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的學習主要以死記硬背爲主,平時的學習中,不能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有的甚至本末顛倒,所學專業一竅不通,熱衷社會“考證熱”,花錢買了證書丟了能力。最終導致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都普遍較弱。

(二)社會用人單位對職業素質的要求明顯提高

由於目前高職教育模式的限制,高職學生中的多數人僅僅掌握一些理論知識,缺乏實際工作經驗,造成他們普遍對自己缺乏職業定位和職業規劃。在求職應聘時存在盲目傾向,哪裏用人就往哪裏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學知識與崗位職業技能有一定距離,崗位上手慢,無所適從,企業需花費資金培訓後才能上崗。爲降低用工成本,提高效益,一些企業就對所招聘的崗位提出既要有學歷,同時還要具備工作經驗的要求。而從用人單位的反饋情況來看,部分就業學生存在工作不踏實,缺乏團隊協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又有眼高手低、心理素質差,適應能力不強又沒有危機感,或者好高騖遠、盲目攀比,流動性較大等問題。因此,社會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的綜合評價並不高,並希望高職院校的學生努力培養自己知識、技能之外的職業素養。而分析人才市場的招聘狀況,可以發現用人單位對有膽有識、人品優良的人才十分偏愛。用人單位選用人才的標準在不斷提高,表現出選人者重素質勝過重知識、重人品勝過重文憑、重能力勝過重學歷的傾向。

綜合以上兩方面,在人才素質要求不斷提高的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對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生個人自身發展都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三、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對策

培養大學生具有適應社會發展和職業變化的彈性職業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採取相應的措施和對策。本文嘗試以下觀點。

(一)貫徹全程化職業指導,明確學生成長目標

全程化的職業指導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具體需求分階段進行。對於大一學生,要通過專業認知、企業觀摩、大學應如何度過演講等教育形式,讓他們明確上大學的目的,樹立規範意識;大二學生則要開始進行職業探索和德育,通過開展各種團體活動,培養溝通、組織、團隊合作、吃苦耐勞等品質和能力;大三學生面臨職業選擇,要進行專業技能方面的鍛鍊,進行人際關係拓展訓練及職業技能的進一步培養;大四學生的焦點是就業,通過有計劃的就業指導來介紹就業政策、法律環境、求職技巧等內容,幫助學生實現順利就業,降低就業壓力。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紮實知識基礎

高職院校仍以教學爲主,實踐爲輔。但需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避免全部理論的灌輸,要注意發揮隱性教育對職業素質的培養作用。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圍繞專業領域所需要的職業素質展開。課程教學主要是從知識層面上,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包括通識教育、道德教育和專業教育等三個方面。

1.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指人文素質類課程,包括基礎文化課程、自然科學課程、心理健康課程、哲學、史學、音樂、美術、書法、文學等必修和選修課程,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文化層次和鑑賞品位。

2.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主要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建設,配合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及相關職業道德與法律規範等課程內容,鞏固其在素質養成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使其作爲必修課中的核心。

3.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課程。主要是指將職業素質教育滲透於專業課程教學。將學生在職業素質中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在專業教育中體現職業素質教育,實現德育和智育的內在統一。

(三)積極搭建校內、校外實踐平臺,鍛鍊實際工作能力

面向學生的第一崗位,以工作過程爲導向開發提高職業業務能力類課程。教學內容體現崗位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主要包括:課堂基礎能力訓練、實習基地仿真訓練與實戰訓練或生產性實訓三個層次。教學形式要以實踐爲主線,以項目教學爲主體,積極推行項目課程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崗位實際工作經驗,並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或技術等級證書。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上要充分發揮教學第一課堂、活動第二課堂、社會第三課堂的作用,通過校內模擬、社會調查、崗位見習、科技文化服務、勤工助學、青年志願者等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瞭解社會,增長才幹,培養學生的職業應變能力。

職業素質的起點和終點都是社會。在職業素質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吸引相關企業參與。實施職業素質教育應打破封閉式的辦學模式,最好的方法是校企合作辦學,貫徹走出去,請進來的思路,建立起較爲緊密的校企合作平臺。在學生進入專業課學習後,適時地安排其到相關企業進行崗位見習,瞭解將來的工作環境,接觸企業文化,鍛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四)挖掘學生社團的潛在作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房保常編著的《事在人爲——優秀員工必備的10項素質》一書中指出,優秀員工具備十個方面的素質:忠誠可靠、熱忱工作、獨擋一面、團隊意識、開拓精神、自我提高、樂觀自信、善於溝通、鍥而不捨、能識大體等。這十條已經成爲許多公司錄用員工、培養和提拔人才所遵循的準則。大學生社團活動,對上述職業素質培養作用十分突出,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各種活動。如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設計大賽、網頁製作大賽、禮儀競賽等等有專業特色的活動,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大學生社團的此項功能還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因此,應完善學生社團機制,發揮其巨大的育人功能,鍛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使學生成爲具有優秀員工素質的人才。

高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爲社會培養具有一定職業技術能力的人才,縮短崗位適應期,減少企業的培訓負擔,直接爲社會輸送能直接勝任工作的人才。而職業素質培養和提高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經之路,也是產學無縫鏈接的接口。高職院校應根據新形勢,及時把握社會、市場新需求,加深對職業素質、職業素質教育的認識,對職業素質教育核心體系達成共識,把職業素質教育的實踐推向深入。

  參考文獻

[1]蔣小敏.大學生就業難:基於勞動力甄別機制轉變的分析[J].時代經貿,2007,(4).

[2]胥長壽.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3]朱天波.淺析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途徑[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