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高職基礎課程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途徑論文

職業2.04W

摘要】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的改革要以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爲目標,通過合理安排課程內容,滿足崗位需求,爲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打下基礎。文章闡述了職業素質與高職基礎課程的關係,探索了符合高職實際的基礎課程體系的構建,提出了基於職業素質培養的基礎課程改革途徑與辦法。

高職基礎課程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途徑論文

關鍵詞】職業素質;基礎課程;高職院校

受高職教育就業導向的影響,在課程改革工作過程化的指引下,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的改革也同樣受到了影響。當下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的改革方向尚不清楚,但是教師應該清楚瞭解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人,同時培養職業人。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要以提高職業素質爲目標,包括知識、能力、道德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學生作爲社會人的綜合素質。高職基礎課程改革應該達到工學結合的要求,合理安排課程內容,滿足崗位要求,爲在校學生學好後面的專業課做好準備。

1職業素質與高職基礎課程的關係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職業壓力變得更大,高職學生面臨的就業情況也越來越複雜,這就要求他們既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又要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包括紮實的職業素質。職業素質是所有勞動者都應該具備的素質,是勞動者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可以在各個行業內應用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創新能力等。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是高職教育界的迫切需要。高等職業教育不但要針對職業需要培養相關能力,而且要避免把學生培養成沒有獨立思想的職業工具,要考慮到學生的將來長遠發展,還要考慮到學生持續學習以滿足高速發展的社會要求,提高有助於學生長遠發展的職業素質,培育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職業素質不但體現在勞動者職業活動過程中的各方面,也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每個地方,所以職業素質的培養要在方法與社會兩種能力上展開。高職院校教育要更新理念、創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對學生開展綜合培養。專業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專業能力,光靠專業課程來培養職業素質,效果不會很好,而且會使公共基礎課程與職業教育方向不相適應。在高職基礎課程的教學當中,滲透職業素質的培養,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契合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定位,而且可以優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指向,充分發揮其服務功能,從而避免被邊緣化。所以,高職院校基礎課程要不斷優化,起到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作用。

2構建符合高職實際的基於職業素質培養的基礎課程體系

對於高職教育教學來說,課程是主要載體,服務於學生成長。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體系主要是參考本科院校,着力於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學生的綜合素質固然重要,具有普適性,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但是職業素質具有一定的專屬性,所以,教師要結合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的後續發展,積極探索,認真建立起能夠培養學生較高職業素質的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體系。

(1)開設行業相關文化課,提高學生對專業職業的認識。不同的專業,開設不同的與專業行業相關的文化課,使學生了解專業行業的文化和歷史,瞭解行業的發展前景,以及和社會其它方面的關係等知識,使學生對以後的就業方向有一定的瞭解,併產生一定的職業認同感,從而提高學生職業道德。另外,介紹行業相關的模範,促使學生產生更大的興趣、更強的毅力去學習後續的專業知識。

(2)重視人文通識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來教育學生,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財富,當中包含了古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包含對人生意義的歷史總結,蘊含着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對於人生的思考、對生活的探索,揭示了怎樣的人生纔算過得有意義。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能夠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引導學生思考人生、規劃職業生涯,思考當前的學習任務,爲將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讓學生熱愛自己的專業職業,從而提高職業素質。

(3)普及能夠拓展素質的課程,提高學生的職業應對能力。一是普及口才和交際相關課程,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生活和工作場景,促使學生參與進來,着重加強訓練學生的口才,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使學生能夠理解寬容他人,提高團隊合作能力。二是普及寫作訓練課程。課程內容由普通應用文和職業專用文書兩部分組成,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滿足職業崗位的需求,同時儘量選用可以反映企業文化和特色的文案,再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在崗位培訓、任務完成、角色互換以及團隊合作等具體教學環節中得到啓示,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寫作能力的目的。

(4)優化職場禮儀課程,提高學生的職場形象。在就業壓力日益嚴重的今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職業人的禮儀形象已經成爲了一種隱形的競爭力,甚至可以說職業人的形象無形中決定了他的職業生涯和人生命運。高職院校開設並優化職業禮儀課程,不僅可以傳授相關的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內在文化修養,更可以有針對性地模擬工作情形,進行現場動態教學,幫助學生規範言談舉止和儀容着裝以及相關禮儀,從而提高學生的待人接物能力,實現“內提素質,外塑形象,增進溝通”的目標。這樣學生在提升修養和塑造良好形象的同時,全面提高了職場競爭力,爲以後進入職場做好充分的準備。

(5)強化職業心理訓練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是任何教育的基礎和保證,要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更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的時候尤其要重視高職學生特有的心理特點,再選取歷屆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經常出現的典型案例,如學習壓力、感情糾紛、就業困擾以及人際交往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心理訓練,指導學生學會應用正確的心理健康方法調節和維護自己的心理,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學會正面對待壓力和困擾,培養學生的抗壓解壓能力。這樣學生在畢業後面對未來社會的時候,纔可以合理規劃好自己的職業和人生,擁有終身學習和超強的應變能力,用積極的職業態度爲職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3基於職業素質培養的基礎課程改革途徑與辦法

3.1將職業教育觀融入教師觀念

重視職業教育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公共基礎課程的改革必須要適應人才體系改革的發展趨勢,其中,高職教師觀念的及時更新變革則是決定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先給學生打好理論知識基礎,繼而開展專業知識的教學。要想進行課程改革,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師要敢於打破原有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在教學中廣泛採用知識與應用相結合、實踐與經驗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形成學習的遷移和綜合學習的觀念。同時課程改革必須要緊密結合專業課程的改革,一線教師要經常深入相關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實時瞭解崗位的真實需要,並與企業管理人員共同組建專業的課程開發團隊,打造專業與職業、崗位相結合的新型課程體系。

3.2結合職業崗位需求,調整課程內容

高職院校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除了服務專業課程學習之外,更需參考職業活動和崗位需求。根據崗位和專業的需要培養學生擁有一定的理論水平、較高的工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自身素質。調整後的課程內容必須保證與專業課程內容相結合,纔可以更好地發揮服務專業的功能。高職基礎課程與職業崗位需求有以下兩種結合方式:一是充分依據職業和崗位情景進行基礎課程的教學,按照崗位需求的階梯式要求安排具體的教學內容,着重強調職業需要。二是以基礎課程爲基礎,着重突出其在專業中的應用。比如高校開設的《讀寫說能力訓練》課程,其教學目標就是以崗位需求爲基礎,以提高學生口語及書面表達爲培養重點,繼而培養學生的職業文化儲備與崗位任職能力,同時也直接反映了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與學生能力的關係。當然,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職業素質,不能僅僅侷限於課堂上,學校可以充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文化生活、參加社會實踐以及各種志願者服務活動,學生在參加志願者活動的同時培養了良好的職業素質,在服務社會的同時,掌握與人溝通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並養成了志願服務社會的良好品格,重視顯性教學成果與隱性課程完成度相結合。

3.3開放式教學取代封閉式教學

開放式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打破課堂與非課堂的界限,高職基礎課程的改革方式多種多樣,如讓基礎課程不再侷限於課堂,使社會成爲讓學生成長的大課堂。任課教師根據不同專業的崗位人員任職要求,提出具體的教學任務及開放性模擬工作任務,然後交給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去完成,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以及圖書館等資源找尋答案。這樣的教學方法打破了常規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界限,通過課內的常規教學與課外的情景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牢記課堂內容,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爲,達到在實踐中規範自己的言行的教學效果。在教學設計上,教師也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靈活設計與生活和工作比較貼近的情景,教師寓教於樂,學生身臨其境。比如在進行《職場禮儀》中應聘禮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把教學課堂模擬爲招聘會,有的學生作爲招聘官角色,有的學生作爲求職者角色,教師可先讓學生自由發揮,隨即再結合學生的表現,臨場分析錯誤之處,講解關鍵知識點,之後再進行一次模擬應聘,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更可以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應用所學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膽識,訓練他們口才,還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提高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

3.4學生自主學習取代教師的單向輸出

由於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有限,傳統的教學是以授課教師爲主體,單方面知識輸出。要進行教學改革,教師需要借鑑“合作學習”的理念,即在教師完成授課任務以後,重點對學生進行全程的教學指導,以學生爲主教師爲輔,師生間相互啓發,互相溝通後形成具體的學習方式和行動策略,完成學習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任課教師則在前三個步驟採用教學支援,在後三個關鍵步驟實施教學指導,達到理論和實踐融爲一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但負責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作爲整個教學過程的主持人角色,逐步實現“以學生爲中心”取代“以教師爲中心”,學生的學習形式也由傳統的教師輸出轉變爲學生的深度自主學習。高職學生良好職業素質的養成其實也是學生主體積極構建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單靠學生緩慢地自發生成還明顯不夠,必須要在正確價值的引導下、在老師提前設計好的教學情境中、在相對真實的模擬職業情境中逐漸生成。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必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創建多種教學活動,爲學生“量身定做”教學情境,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提高職業情感體驗,爲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打下基礎。

3.5享受過程領悟方法取代理論知識獲得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都“無生命教學”,即授課教師以專家學者的“過來人”身份將課本上的結論性知識傳授給學生,通常是老師在上面講個不停,而學生在座位上沒什麼反應。教學改革的方向是讓學生參與進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領悟方法、理解知識,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去體驗,同時實時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學習效果,發現問題及時引導並幫助學生解決,起到“畫龍點睛”的引導,從而讓他們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實際上,學生只有親身實踐或者體會的東西,才能印象深刻永久記憶,從而促進職業素養的良好養成。

3.6將過程評價融入評價方式

高職基礎課程的改革必須要建立新型的評價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機制作用,讓學生對照評價標準,學會自我反省,採用“學生自評+小組內互評+教師總評”的方法,實現評價的客觀化。也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網上評價、訪談、角色扮演等各種方法對學生的真實成績進行考覈。這也需要教師和學校改革傳統的以考試成績論成敗的評價方式,採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新型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客觀公正的評價。

4結束語

實踐證明,融入了職業素質培養觀念的高職公共基礎課,既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還可以加強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聯繫,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是一個艱鉅的過程,所以也要求擔任高職基礎課程的教師要站得更高,想得更遠,也就是要有人才培養的全局觀,並且終身學習,這樣才能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祥林.基於職業素質培養的高職普通文化課改革思考[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18(2):55-57.

[2]張娟娟.基於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14(3):67-69.

[3]陳鑫.基於學生職業素養的高職院校人文課程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