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培養醫學生職業道德的途徑初探

職業4.11K

論文關鍵詞:醫學生 職業道德 培養途徑

培養醫學生職業道德的途徑初探

論文摘要:醫學生是醫務人員的後備力量,是醫務界的未來和希望,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關係到我國醫療機構的前途命運、人民的生命安危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國家、社會和人民羣衆都對醫學生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並寄予更大的希望。然而,由於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出現了滑坡現象。儘快扭轉這一趨勢,加強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已成爲一項緊迫的課題。現緊密聯繫我國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實際,借鑑國外一些成功的做法,從4個方面論述我國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根本途徑、有效途徑、關鍵途徑、必要途徑,概括闡述了方向問題、基礎問題、保障問題,對醫學院校搞好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醫學職業也不例外。由於醫務人員的服務對象是身心痛苦不堪的患者,醫療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患者的生命安危,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國家、社會和人民羣衆都對醫務人員及其後備力量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寄予厚望。然而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出現了嚴重滑坡現象。如何儘快扭轉這一趨勢,並從根本上確保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不斷提高,已成爲擺在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巫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本文擬從多角度對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途徑及其相關問題進行初步探索。

1重新確立培養目標,爲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指明方向

我國傳統醫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以疾病爲中心培養診斷一治療型醫學人才.因而出現重醫學專業輕人文科學、重醫療診治輕預防保健、重技術輕職業道德培養的傾向,這也是造成醫學生職業道德素質滑坡的'一個深層次原因。進人21世紀,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醫學教育也面臨着重大轉變。這一轉變首先表現在培養目標的重新確立上。根據新形勢,醫學院校的培養目標應確立爲“以患者爲中心”,培養具有高尚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預防一診斷一治療,康復型醫學人才。按照這一新的培養目標,醫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擡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和醫學人文精神。醫學生要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牢固樹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爲患者服務的宗旨,樹立對技術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對工作認真負責,爲醫學事業奮鬥終生的理念。可見,新目標的確立必然爲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指明方向。

2嚴把醫學生入學關.爲醫學生的職業遭翻培養盆定基礎

醫學生將來要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因而對其也應有特殊的要求。作爲醫學生,必須有醫生的崇高感,即學醫、當醫生不是爲了金錢,而是爲了救死扶傷。此外,還應有一定的社區服務經驗,比如在社區衛生機構、養老院、街道組織等做義工,這不但會積累一些服務經驗,而且也是體現愛心的一個標誌。有了醫生的崇高感和一定的服務經驗,醫學生便會對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有一定的認識,也會對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產生共鳴。目前,我國醫學院校的招生並未體現醫學生的特點。有的學生之所以報考醫學院校,並不是爲了救死扶傷,而是爲了掙大錢;有的之所以要到醫學院校讀書,是爲了將來好找工作;有的根本不喜歡醫生這個職業,之所以來學醫,是因爲父母讓唸的等。有上述想法的學生,從嚴格意義上說是不適合學醫的。這也說明把住醫學生人學關是十分必要的。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醫學院校勢必要扣探寸考生學醫動機和服務經歷的考查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嚴把醫學生人學關,提高新生的質量,這樣才能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3增設醫學人文課程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根本途徑

20世紀80年代以後,通過醫學人文教育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已成爲西方國家醫學教改的新趨勢。如1987年英國的醫學院校就將醫學倫理學貫穿在整個醫學教育全過程中,並在臨牀見習、實習中按一定時間間隔由醫學以外的專家進行跨學科的倫理教育;1995年美國幾乎所有的醫學院校都開設了人文課程。總體來說,現在西方國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貫穿於專業教育全過程爲特徵的。與國外醫學人文課程相比,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偏少,相關的職業道德教育力度不夠,以致我國的醫學生文化底蘊薄弱,醫德素質不高。要改變這一狀況,有必要增設醫學人文課程,並把它作爲對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根本途徑。

4強化專業課德育功能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有效途徑

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應僅僅依靠德育課教學,而應把它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中。醫學院校除了增設人文課程,改進德育課教學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發揮專業課的載體作用和滲透作用,在專業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間。比如在講解屍體解剖時,可以對學生進行對死者尊重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往往更生動、更深刻、更具震撼力,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深化實踐中的德育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關鍵途徑

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堂上和討論中,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課外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深化德育。比如,鼓勵學生走進醫院,貼近患者,爲患者提供義務服務;走進社區,走人農村,幫助殘疾人和弱勢人羣;組織學生到貧困地區義診(由具有醫師資格的教師帶隊),搞科普宣傳,爲貧困地區的羣衆做貢獻。在這些課外活動中,使學生受到生動而深刻的醫德教育,使其逐步樹立起“治病救人是醫生的神聖職責”、“對患者要一視同仁是做醫生的起碼標準”等理念,這些對於醫學生將來的從醫生涯有巨大的影響作用。二是在臨牀實習階段深化德育。臨牀實習既是醫學生通過臨牀把理論知識轉化爲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也是醫學生接觸社會、服務患者、強化醫德信念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如果醫德教育跟不上,那麼,前期的德育成果就有付諸東流、毀於一旦的危險。特別是在目前醫德滑坡的背景下,醫學生進人實月期勢必受到來自不同渠道的負面功利因素的濡染,造成理想戈現實之間的落差和心態失衡。如有的學生看到醫生收受“紅包”,得到了“實惠”還沒受到懲罰,於是就由原來對收受“紅包,鄙視,轉化爲害怕、羨慕、收受,甚至素要;有的學生對患者缺乏同情心,爲了增加臨牀經驗反覆給患者檢查,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經濟負擔,其對此不但不感到內疚,反而覺得理所應當;還有的學生覺得自己不過是在實習,對自己要求不嚴,隨便遲到,早退,甚至延誤治病救人的時機,而他們還不以爲然,在心目牛根本就沒有把患者當回事等。這些都是醫學生職業道德所不允許的。要針對實習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身邊的非道德現象,強化以患者爲中心的基本思想,嚴肅實習紀律,使醫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樹立起良好的醫德醫風。

6設立專門輔導機構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必要途徑

在我國,醫學院校無論是教學工作還是後勤工作,都由校級領導分管,並有相應的職能科室具體負責。而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工作是由校級領導分管還是由具體職能科室專門負責呢?據筆者調查,在這方面,許多醫學院校做的工作還很不夠,甚至處於空白階段。從國際做法來看,1999年成立的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在其制訂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指出: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爲是醫療實踐的核心,應同等對待職業價值、態度、行爲和倫理與醫學知識、臨牀技能,將其作爲對畢業生的基本要求所規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質之一。也就是說,對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與對醫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醫學院校設立對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專門輔導機構很有必要。在美國的醫學院校,幾乎都設有學生輔導中心,由一名副校長主管中心工作,負責對學生進行職業輔導、道德教育、心理諮詢等。在中心的領導下,有的還創辦了“醫學生道德期刊”、“醫學生道德教育e網”等有效載體,引導學生就醫德、醫風問題展開討論,發佈具有正面導向性的觀點,增強德育的效果。我國醫學院校也應借鑑國外這些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以加強對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工作的領導和引髯

7加大監管、處罰力度,爲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提供保障

教育不是萬能的,如果教育手段不與一定的懲罰手段相結合,教育就缺乏保障。醫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醫學生職業道德觀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比如屢禁不止、逐步升級的“紅包”現象;責任心不強、草率行醫致患者傷殘死亡的現象;不顧病情,亂開大處方、進行不必要的檢查、化驗,從而加重患者經濟負擔的現象;生產、銷售假藥危及患者生命的現象等,都對醫學生職業道德觀的形成產生衝擊和影響。如果不對這些醜惡的現象加大打擊的力度,就會使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失去應有的效果。國家一方面要繼續加大醫學生平啞道德培養力度,使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嚴格自律,重塑人們心目中的“白衣天使”的聖潔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大對醫德、醫風的監管力度,加大對違反醫德、醫風行爲的處罰力度,以淨化醫療衛生行業環境,確保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工作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