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大學生職業決策生態模型對高校職業輔導的啓示的論文

職業4.85K

  論文關鍵詞:職業輔導;職業決策;生態理論

大學生職業決策生態模型對高校職業輔導的啓示的論文

  論文摘要:大學的就業指導和職業輔導工作開展不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明確的工作思路.由於東西方經濟成熟水平和文化的差異,簡單地套用西方的理論和方法既不能合理地解釋和描述中國大學生的現實擇業行爲,也不能有效地實施職業指導.通過分析西方職業理論的適用條件及中國大學生職業決策的環境和個人心理特點,爲高校職業輔導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

當前高校職業輔導工作主要存在經驗主義和簡單照搬西方職業理論兩種偏頗。經驗主義是指完全沒有理論指導的傳統工作模式。簡單照搬西方職業理論,特別是匹配理論,表現爲過度依賴基於匹配理論的各種職業測驗,並直接根據測驗分數進行職業輔導。這既不能合理地解釋和描述中國大學生的現實擇業行爲,也不能有效地實施職業指導。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源在於我們對西方職業理論提出的背景及適用的社會經濟環境缺乏理解,更缺乏能夠有效解釋和理解中國大學生擇業行爲的、符合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階段的有效的職業理論。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西方職業理論的適用條件及中國大學生職業決策的環境和中國人心理特點,嘗試闡述大學生職業決策的生態模型構想,以期對改進高校職業輔導工作有所啓示。

西方的職業決策研究始於20世紀初,parsons(1908)的開創性研究,至今已經形成了許多較爲成熟的理論。圍繞職業決策的相關理論和研究可以歸納爲5類:(1)強調結果的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2)關注決策過程的職業決策研究;(3)關注職業決策困難(職業未決)的診斷工具研究;(4)關注決策因素的職業價值觀研究;(5)關注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的大學生擇業生態模型研究。

  一、強調結果的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

早期西方職業決策理論主要圍繞個人的視角展開,關注個人利益最大、效價最高、最適合及個人自我價值實現,強調個人心理屬性或特質與職業要求的匹配。以holland理論爲代表的匹配理論都是這一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職業決策模型。

根據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一個理想的職業決策基於決策者對自我的瞭解,對環境即工作世界的瞭解以及對兩者之間匹配關係的瞭解,其暗含的假設是:(1)自我是穩定的,並且當事人能夠有效地認識自我;(2)職業或工作世界是穩定的,並且決策者有充分的信息途徑獲取工作世界的信息;(3)自我特徵和職業工作所要求的屬性之間的匹配關係是穩定的,並且決策者能夠有效地瞭解這種關係。而事實上,我們更有理由相信:(1)自我是發展變化的,特別是對於成長中的大學生而言,並且個體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重新認識自我和建構自我,對自我的瞭解也是相對的、發展變化的;(2)現代社會的工作職業本身也是不斷變化的,並且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獲取工作世界信息的途徑是有限的;(3)工作世界的變化將導致工作所要求的與之匹配的個人屬性的變化。因此,儘管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被廣泛運用於職業輔導領域,但該理論總體上是一種靜態的人格觀和機械匹配的'思想,其主要侷限在於忽視了人的可塑性和職業選擇的變通性。從已有的實證研究結果看,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假設匹配的職業決策就是好的或有效的職業決策,個人的特點和他所選職業的特點相一致將產生更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像滿意、穩定和成就等,但這一假設並沒有得到實證的支持,適合與匹配並不是優化的職業生涯決策結果的良好預測指標。

總之,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作爲一種靜態的人格觀和機械匹配的思想,忽視了人的可塑性和職業選擇的變通性。它提出了一個理論上的理想職業的目標,但忽略了人的發展過程及在此過程中不斷深人的自我瞭解和對工作社會的瞭解。並且它所強調的能力和興趣與職業屬性的匹配本身也存在着內在的邏輯矛盾,如人們有能力做的事情往往是沒有價值感的,即缺乏興趣的。

  二、關注決策過程的職業決策研究

在20世紀中期,職業發展理論和研究的趨勢之一就是對於幫助控制職業行爲的認知變量和過程的關注越來越多。gati等指出,職業生涯決策有如下特點:(1)存在必須做出決策的個體和有一個決策要做;(2)有幾個備選項,決策者有某些方面的標準,可以用它們對比和評估各個選項來確定最適合的選項;(3)要在彼此衝突的目標之間進行權衡。由於許多決策中包含着不確定性和每種結果發生的概率是未知的,因此職業決策是極其複雜的決策過程。

如果說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主要關注的是理想的職業應該是什麼樣的,那麼過程理論更關注如何達到這種理想的狀態。所有過程理論都是圍繞個體的認知決策的微觀機制展開的,闡述的是相對理想化的職業決策機制。都試圖描述理性的職業決策過程和模式,但理論的多樣化和概念的不統一本身表明,職業決策過程比預想的要複雜,現有的任何一種模型都只是從某一側面對這一複雜的過程進行了相對合理的描述。各種過程理論所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是,決策過程極端地依賴決策者對價值的評估、概率的判斷等等,而對於人生的決定來說這些正是最困難之所在。一個人如果能夠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那麼決策就變得簡單了,簡單到可能根本就不需要過程。

  三、關注職業決策困難(職業未決)的診斷工具研究

早期圍繞職業決策困難的研究主要是經驗導向和問題導向的,主要集中在職業決策困難方面,即決策困難的類型和表現。職業決策困難,表示個體在特定的時間裏,無能力作出一個特定的決策。個體在作職業決策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難題,其實質是對決策不滿意,或是由於與職業相關的學習經驗不夠,或是由於個體還沒有學會或運用一套作職業決策的系統方法。決策困難是沒有學會某種學習經驗的自然結果。龍立榮等認爲,職業決策困難是個人在職業選擇(進人階段或職業改變)過程中,面臨最後決策時,不知道要從事什麼職業或從幾個職業中挑選一個時發生的困難。

這一研究取向的成果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有代表性的職業決策困難的檢測工具和量表開發使用中,以及圍繞這些量表結構和應用的研究中:careerdecisionscale(cds)(osipow,1987)、careerfactorninventory(cfi),careerdecisiondifficultiesquestionnaire(cddq)等。圍繞決策困難的研究在西方理論界也未能夠有一個統一的表述。由於這一思路的起點是經驗和問題導向的,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服務於職業輔導的實踐,即分揀和篩選出決策困難者和需要幫助者,以及瞭解決策困難者的具體狀況。但這些工具的基本概念的中國適應性是值得注意的。

  四、國內有關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

如果說匹配理論是要回答“什麼是一個好的職業決策”,關注認知過程的決策理論,關注“如何做一個好的決策”的話,那麼價值觀的研究就是要關注“決策的依據和目標是什麼”。

西方關於職業價值觀或工作價值觀(workvalues,occupationalvalues)的研究已經有70多年,我國職業價值觀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目前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雖然數量不少,但大多是複製性的研究或對國外理論的驗證性研究,對於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構成成分和結構沒有一個一致的表述。金盛華(2005)認爲,我國心理學領域對職業價值觀的研究尚無穩定的理論基礎,並且由於研究方法的差異,研究結果各不相同,很難互相驗證。並且,被試在抽象的、非真實職業選擇條件下對價值條目的取捨和判斷,並不能夠有效地預測在真實的職業選擇時候的行爲。這種抽象的價值判斷更多反應的是應然層面而不是實然層面的狀態,對於具體的職業決策沒有必然的預測性。

  五、大學生擇業生態模型構想

當前國內職業輔導的困境是,一方面,西方對於職業決策有着豐富的理論闡述;另一方面,又缺少能恰當解釋中國大學生職業決策的理論框架。從現實效果看,西方視角的理解對於中國大學生職業決策問題的解決並不能夠提供有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