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精選]心理學讀後感15篇

心理學3.2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心理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心理學讀後感15篇

心理學讀後感1

《心理學》這本書中有許多心理學和生活的知識,這些知識給了我極大的啓迪。

心理學中的知識是人類學習的基礎,心理學的知識就是人們對生活、對社會的態度。

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心理學家。他是一個不太喜歡心理學的人。這個心理學家就是一個不會用心理學的人,因爲一直都是一個被認爲是個“心理學的人”。他認爲這個世界上沒有心理學,不會用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以心理學爲主的科學和實踐爲主的學科。它有一個顯著的優勢--心理學作爲一種新興的`理論和技術,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的需要具有很強的挑戰性。它不僅僅使一個人對心理學產生興趣,而且使人們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在心理學中也是不可取的。它是一個對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的理論和技術,它把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更加深刻。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願意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或一些與心理有關的事情。他們認爲這些事或許是不起眼的小事,只是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感受。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解決一些問題。只有他們自己去做了,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是,有一些人認爲,不管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在做的都是平凡的事。而這些人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問題,或者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從而使人們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不能正確地區分自己。他們認爲心理學的一些規律或許可以成爲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數,就是他們缺少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所以,有些人認爲心理學可能不會被認爲“心理學”,但是,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着手解決,例如對於個人的認識問題,他們認爲自己的心理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

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極其廣泛的學科,它有着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點和它與學科的差別。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一門重要的心理學學,它對我們將來在工作崗位上有着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心理學作爲一門應用極具發展性的學科,它是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關注的學科之一。它是我們在教育、引導下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運用的心理學教育。

它的應用,是在人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生活過程中,由各種心理因素構成的綜合的系統,其內容包括:人的認識問題、情緒、情感、性格等;人的行爲問題和環境問題;人的適應問題、社會生活問題等;人際關係問題等。它的應用,是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自己,培養適應社會的人才,促進社會的發展。

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極具研究性和創造性的學科,它不僅具有理論性和技術性的特點,同時也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因此,它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藝術性,它是一門應用極具創造性和藝術性的學科。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認爲自己的心理學沒有學好,就連實踐也學不會。而有一些人,他在研究自己心理學方面,總是把心理學與自己的實踐結合得非常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毫無保留地應用到實踐中去,把自己的觀點毫不保留地應用到實踐和工作中去,使他們的認識和理解更加統一、深入、一致,使他們認爲自己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

心理學讀後感2

心理學,這個詞總讓人產生一種神祕感,也因此吸引我讀了《每天懂一點 好玩心理學》這本書,讀後還頗有收穫,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都能理解了。

人有一種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緒,即認爲自己有價值的一種感覺。這和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人對我們說“你這個人沒有價值!”、“作爲人,你不合格!”等,就會傷害我們的自尊感情。當自尊感情受到傷害時,人就會憤怒,這是保護自己自尊感情的一種行爲。

自尊感情高的人,對於別人的侮辱也可以寬容對待。正因爲自尊感情高,不管別人怎麼說自己,也不會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因而不會生氣。然而,自尊感情低的人,只要受到一點不適當的評價,馬上就會發怒。自尊感情低的`人無法尊敬自己,需要從別人的尊敬中間接地獲得自尊感情。因此,一旦別人否定了自己,自己也就無法尊敬自己,於是便發怒了。因此,如果平時能夠多冷靜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提高自尊感情,就不會動不動因爲一些瑣碎小事而生氣了。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際關係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中要內容之一。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際關係的實際是人與人的利害關係。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你滿足了別人的需求,別人便同樣會滿足你的需求。總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什麼的人,是迷失於方向的人,只會把你原來的想法顛倒過來,只有給予、給予、再給予,那麼你就會贏得別人的喜歡。請保留此標記際關係的兩個基本的維度是:感情上的"親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會交換理論看來,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人們之間的所有活動都是交換,是一種經濟交易,人們試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並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從而確保交換結果是一個正的淨收益。交換的東西是非常廣泛的,可以是"社會"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務和物品等。不過當人們建立關係後,分歧就難免,衝突也就可能出現。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對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對他人的知覺中的社會心理活動規律在實踐生活中的運用,而我們也應該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得到啓示,對他人要有醫生的心腸,但不能有醫生的眼光。我們需要被別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積極的肯定與評價的一種精神需要。有許許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於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勵而邁上了記成功之路,也有許多一時的誤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勵而重返正道。因此,我們要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從客觀上去看待別人。

通過看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可以學到和我們的交際心理學一脈相承的知識內容,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專業的知識,讓我獲益良多。最後希望學好心理學,我想以後應該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們的修養。

心理學讀後感3

拖延症,大抵說的是,一件事情明明時間充足,但總要拖到最期限爲止才做,正所謂“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

這本書不多250頁左右,一個小時足以看完,但其帶來的感觸以及對心理的影響,可能會持續一段相當長的事件——直到我能戒除拖延症爲止。

文中提到的一點很有意思,拖延症,很多時候正是完美主義者最容易犯。

完美主義者分兩種,一種是苛求完美,最後可以完美完成的天才——這種人是論外,正常來說,不會很多,於是,剩下的完美主義者,就成了拖延症的最大患者羣。一件事情應該做,並且應該完美地做到,但偏偏沒有完美做到的方式,在找到完美做到的方式之前,決定先啥都不做——很多時候的拖延症,都有經過上面的'經歷。

這裏的矛盾點在於,沒有去做,就先認爲自己條件下做不好,但沒有去做,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做不好呢?很簡單,完美主義者們,都有一個大法寶——自知之明,總是認爲自己對自己又足夠的認知,知道自己什麼可以做到,什麼是自己做不到的,任何事情都被二分,基本上不存在中間選項——努力了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後是下一個問題,完美主義者自認完美,於是對於別人對自己的要求,要自己做的事情,一般不會拒絕——很簡單,交給我,完美地給你做出來。於是下一個矛盾產生,別人地事情,一般很少在自己地熟悉範圍裏面,於是結合前一點,完美主義者手裏面,就積攢了大量做不到——但絕對要完美地做出來地事情。

於是拖延症就產生了。

以上討論僅限於“有自知之明地完美主義者”,懶鬼論外不做討論。

然後是另一種拖延症,也更普通大衆化——有沒有一件很普通很容易乾地事情,屬於10分鐘內能解決地問題,被完美地拖到事情不得不解決地最後5分鐘地經歷?或者乾脆被拖延過頭。

很多時候,對於伸手就可以做到地事情,人們不會太過在意,很簡單,馬上,現在,稍等這種回答地背後,是別人反覆地催促——但就是不做,總是認爲有時間馬上做好的事情,卻總是不去做,這就是拖延症。

原因在於,很多人做事情,按照四象限法則,這一類事情會被歸於第四象限,因爲任何時候都可以做到,於是不緊急,因爲很快就可以做完,即使在deadline前也可以很快弄完,所以不重要,但是,現實中,可能deadline的時候,做事情的條件正好不具備,或者時間被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佔用,導致事情沒有完成。

以上就是兩種最典型的拖延症——工作拖延症與生活拖延症的筆記比較有代表性的羣體的描述,更詳細的,可以去參考《拖延心理學》。

然後是下一個討論,如何擺脫拖延症——這個問題的提問人,一般就是上面提到的完美主義者,只有這種人纔會關注之後的問題,即使對他來說毫無意義。

拖延症的治療,說起來很容易,規劃好時間,做事情從小目標做起,但現實是,吹牛誰都會,但做事可不是。

比如說,有自知之明的完美主義者說,我知道我應該糾正我的拖延症,但感覺我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我先找個完美的辦法再行動。

比如說,我應該馬上行動去整理代碼而不是寫這篇書評。

心理學讀後感4

寒假期間,我讀了《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學——解決學生學習的10個困惑》一書,對其中的“換了老師學生怎麼對學習沒興趣了”一節,感觸頗深,以下是我讀後的體會:

古人云“樂其師,信其道”,通過讀書我深深的領悟到了這句話的含義。常聽學生流傳這樣的言論,我喜歡這位老師,我喜歡上他(她)的課。學生對一門課的態度往往取決於對一個老師的態度,因此我們要學做一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讓他們喜歡我們,進而喜歡這門課。

首先,教師要有一顆快樂的心。我們面對的是一羣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孩子,他們讓我們享受到了生命中最純真的快樂。那麼,我們也應該以一顆快樂的心來回報他們,讓他們從老師這兒得到同等的快樂,我們的孩子喜歡既親切又活潑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豐富的.表情,誇張的動作,生動的言語,能創造出和諧歡快的氛圍,讓孩子們“上癮”,贏得他們的“芳心”。帶着一顆快樂的心走進教室,用我們的心去帶動他們的情感,用我們的快樂心情感染學生的情緒,對於我們這些特殊教育的老師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

其次,教師要有一顆真摯的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爲一名年輕教師,教學經驗未必十分豐富,但我們可以用愛心來彌補。那麼什麼是愛呢?有人對教師之愛做過解釋:像母愛,又不是母愛,它是從爲了人民的高度去爲了孩子。我對這句話的理解爲:既慈愛又不失嚴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握好一個度,愛的過了,就是縱容,就是溺愛,會害了他們;愛的少了,他們無法感知教師向他們傳遞過去的光和熱,感覺被冷落了。因此,作爲教師,要時時刻刻以一顆敏銳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在關鍵的時刻送去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

再次,教師要有一顆不厭其煩的耐心。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羣特殊的孩子,由於身體的殘疾,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樣,學東西特別快,他們學習有時教很多遍都不懂,說很多病都不能理解,所以作爲特校教師,要學會耐心細緻的等待。在教學或訓練時,如果學生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目標的情況下,切勿內心煩躁,冷靜的想一想是不是對他們提出的目標過高;考慮考慮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他們容易健忘,亦或是動作慢……總之,我們不要操之過急,帶着耐心教育學生,靜待花兒開。

最後,教師要有一顆高度的責任心。責任,是一種使命,教師的責任心主要表現在教書育人上。做一名教師,只有愛心還不夠,必須要有高度的工作責任心。愛心是基礎,而責任心則是驅使我們幹好工作的動力。有了責任心,即使能力低也會千方百計提高自身素質,儘快彌補自己的不足。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責任心是最重要的素質。責任心除了對孩子的愛以外還要對工作的熱情,這樣才驅動我們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發出自己的調子,因此,要想讓那顆心與我的話語相呼應,就得使我們自己能和上這根弦的調門”。我們要爲之努力的就是要和孩子們合拍,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喜歡我們,從而產生樂師信道的效應,讓他們喜歡我們的課。

心理學讀後感5

在讀了《每天學點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後,“以寬容收穫孩子的笑容”和“笑一笑,樂一樂”這兩節最能引起我的共鳴。

在“以寬容收穫孩子的笑容”這一節有這樣一個一個事例:一個一向從嚴治班的班主任,批評吵鬧的學生,引起學生的反抗。他就讓學生匿名談對這件事的看法。好幾個學生都建議老師給學生改過的機會,不要發脾氣。老師很受啓發,認識到要嚴而有度。這個事例簡直是在說我一樣,我對學生常常大聲批評,學生也寫日記希望我不要生氣,對身體不好。雖然我感動於學生的懂事,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很多時候是過分苛求學生了。學生作爲未成年人,犯錯誤很正常,上帝還原諒呢,爲什麼我們就要生氣,嚴厲批評呢?書中的話彷彿就是對我說的:蘇霍姆林斯基——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同時書中諄諄教導,作爲教室不能忽視寬容這種教育策略。昨天下午崔xx考試還是不寫卷子,我想發怒時突然想到這本書的教導,於是仔細看了他的試卷,誇獎他說:你寫的題比以前多了,有進步。沒有想到放學時,他對他媽媽大聲說:老師誇我考試寫題有進步。我那是誇他,我是咬着牙忍着氣說的啊,可是他竟然高興的報告給家長。這讓我領略到了寬容的力量。

“笑一笑,樂一樂”這一節,則強調了幽默的力量。令人愉快的幽默可以改善學習效果,可能提高學生記憶力百分之十五。面對期末複習和包班的現狀,每天沉重的皺着眉頭,很難有笑容給學生。學生是鮮活的.生命,比我們更苛求陽光雨露的心靈怎麼能適應今日每天重複的複習時光?我沒有智慧和學識待給學生思考性的幽默,但我可以儘量以輕鬆的心態面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笑容和快樂啊。上課有張師德投票表,我把各科老師名字寫黑板上讓學生抄在表格裏。崔某說:“我把你的名字寫成和數學老師合在一起的了,你叫黃小肖。”班上大笑,我很想嚴厲的吵他破壞課堂紀律,但想想也不是什麼大事,我不是希望更多的給學生輕鬆寬容的氛圍麼?於是我也笑,說:“那我也可以叫崔龍龍了。”班上學生更是開心的大笑。下課一個女生問:老師你和浩然誰眼睛大啊?這麼沒有知識含量的問題我以前一定會瞪她一眼轉身而去,但我看過《每天學點教育心理學》之後不這樣做了,我覺得應該讓後學生感受到老師和他們是一樣的,可以做很多他們那個年齡喜歡的事情。於是我走到悍然面前,摘下眼鏡,和他比誰的眼睛大。看着浩然瞪大的眼睛,最後還用手指撐起眼皮,周圍學生目不轉睛的比較這我們倆的眼睛,我一下笑噴了。沉重的複習階段還能有這樣轉瞬即逝的歡笑時光,對學生老說是多麼難得啊。而我除了對他們笑一笑,並沒有做什麼啊。模擬考試下來,我們班100分多了,我似乎覺得這是笑一笑的功勞。

古諾特博士說過:“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後,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發覺我是教學成敗的學習氣氛,身爲老師,我掌握無比的權利,使學生過得悲慘或快樂,我可以作爲折磨人的工具或繼發靈感的媒介。我能侮辱人或使人開心,也能傷人或救人。”確實惶恐啊,我們手中的權利決定着學生一天的心情甚至整個童年的回憶。就爲這個,我不敢停下閱讀的腳步。

心理學讀後感6

《逆思維心理學》是一本教你如何用逆向思維看待人和事的書,讀完這本書,會讓你對生活中你想不明白,看不清楚的人和事徹底釋然。用逆思維的方式處理問題,很受用!例如:職場上,如果有人故意針對你,嫉妒你……你不要用常規思維去生氣,用逆思維處理:第一,在他面前低調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他面前裝傻,無能的人往往見不得別人比他強;第二,遠離他,不要經常出現在他的視線裏;第三,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努力修煉,讓自己的本領值得他妒忌。這看起來好像是在躲避,其實是用逆思維來修煉心性。一方面自己心裏不會那麼難受,另一方面也是處理人際交往的一種藝術。“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要企圖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是的,我的處事原則是:待人真誠,但要不卑不亢,我尊重每一個人,如果得不到你的尊重,我不怨你,說明我們不是同類,我繞道!

昨天,我去理髮店剪頭髮。理髮師看了我的頭髮,在我頭上比劃了很久,說:你這種剪法很老氣,把你的臉顯得更圓,我給你設計一個髮型絕對比原來的好看,會把你的臉拉長顯小……然後便給我講了一大套審美理論。什麼當下流行的空氣流海,流線型線條,蓬鬆感,髮尾的柔和度,立體感……女人哪裏聽得美的描述?儘管我提出很多質疑,比如:空氣劉海適合小姑娘,我的年齡會不會不合適?再如:我的臉很圓,我十多年留短髮的經驗告訴我需要上部頭髮多一些蓬鬆一些,對臉部有遮擋,你那樣把頭髮往後打理,會不會把臉顯得更大?……理髮師很自信,又一陣比劃後,我把頭髮交給了他。

可是,他剪的過程中,感覺效果並不是他說的那樣,我一直擔心我的頭髮越來越少,可他還在不斷給我將頭髮打薄……我說不能打薄了,會貼在頭皮上,臉不是更大了麼?他說這叫層次感!我阻止了他很多次,但他依然堅持他的'理論……最後我強行讓他別剪了,他還覺得外行在干涉內行,很不情願的停止打薄頭髮!可是我的頭髮已經面目全非了!我有些生氣,他又說效果還沒出來,一會兒你就會發現效果的,我要暈倒!這是什麼鬼?這髮型不適合我好不好?他搗鼓了半天,最後我的好心情全部被破壞了!中午去朋友生日宴,大家都說沒有原來的好看!固執的理髮師,理論脫離實際的理髮師!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上你門店上當!

我鬱悶了很久,後來想到用逆思維化解了不良情緒。第一,之前他和你有過溝通,是你沒有堅持自己的原則,輕易相信了他的專業能力和審美能力,責任自己也有份。第二,原來的髮型都剪了十多年了,就當換一種髮型吧,雖然不是很合適,但是不嘗試怎麼知道呢?那位理髮師給你提供了更多嘗試的機會。第三,我頭髮長得快,過不了多久就長回來了,有什麼好鬱悶的呢?這樣一想,天下太平。換個角度,世界都是美好的!

可能你會說:逆思維有些佛系,逆思維有些阿Q!是的,換種思維讓你成功,換種思維讓你幸福,這不是很好麼?

心理學讀後感7

我仔細閱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收穫很多。

作爲一位教師,必然學習過很多心理學的概念,比如習得無助、從衆、自我實現、自我中心等。也許畢業多年後你仍然能背出這些概念,然而當你真正面對課堂情境時,你能夠運用這些概念來判斷及應對學生的情況嗎?恐怕任何一位教師,沒有多年的經驗積累,是很難把這些理論的知識和教學的實際經驗結合起來,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作者唐全騰在教書一段時間後,重新回去讀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選擇了校園中最常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的原理,並從教師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處理方法,對於教師或相關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書。

書中從“學習”、“關係”和“決定”三個方面,用具體真實的事例講解了原本很深奧難懂的心理學理論。作者舉例後還講述了故事的背後,真的分析得透徹,深刻。在心理學的定義裏,當個體表現某種行爲時,其理由並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爲團體裏的其他成員都這麼做,這樣的現象就叫做“從衆”。儘管,這是一個高中的例子,但是作爲一個國小教師,我覺得這一現象在國小更需要老師去引導。因爲國小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需要我們將他們引導到好的一面。這和我們平常所說的班風有着很大的聯繫了。

再比如,書中所說的“單純曝光效應”在我們佈置回家作業的時候似乎又有着很大的指導作用。這讓我想起復習階段,曾有個學生在訂正的試卷上寫了三個字“我恨你”。這個學生平常寫作業很慢很慢,總是要有人看着,或者在旁邊一直鼓勵他,他才能將作業完成,而到了七年級下學期他就乾脆作業不寫了。看到他試卷上的三個字,我找他談心了,他最終告訴我:他恨他的爸爸,因爲他總是催我作業快點寫,所以我就在作業上寫了這三個字。這樣的回答,讓我陷入了深思。如果是老師也這樣催他寫作業,也許他恨的就是老師,也許時間久了,他恨的就是這門學科,時間再久一點,或許他恨的就是到學校讀書……這就變成了教育中所說的“厭學”了。看了“單純曝光效應”,我開始反思,對於這樣的特殊學生,動作很慢,能不能讓他每天只要完成別人的一半呢,讓他每天對這門學科知識有些接觸,持續的接觸一定會讓他對這門知識有興趣的。有時我們老師對所有學生都希望他們成才,也許這樣的好心,並不是學生所認爲的好,也許我們認爲既然有會考,就要讓我們的學生會考試,都能考出好成績,或許這樣的想法對有些學生就不太適合。

書中許多觀點,都讓我開始對我們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確實,不管教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最後還都要靠“人”來實現。所以教育問題就是人的問題,要解決教育問題,就要解決人的問題。我們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就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那麼老師的專業地位就僅僅是學科知識嗎?我想,教師的專業地位更加體現在教師對教育心理方面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所以從現在開始我不僅要加強學科知識的提升,更要加強教育心理知識的鑽研,讓我成爲一位真正的好教師。

心理學讀後感8

一直都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所以,這一學期,我毫不猶豫地選修了丁敬耘老師的《發展心理學課程》。丁敬耘老師在復旦大學從事心理學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案例。雖然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深奧難懂,但是經過丁老師的講解,卻變得淺顯起來。

丁老師首先介紹了發展心理學的含義一一是研究個體從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髮展現象,並總結相應年齡階段的心理髮展規律的學科。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從生到死一生的心理髮展現象。

在談到心理髮展特點的時候,丁老師告訴我們,心理髮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順序性,我們要尊重規律,不能逆規律行事,也不要拔苗助長。對於這段話,我感觸特別深。

或許是這個社會發展太快了,很多人都處於恐慌之中,尤其是做了父母的人。看着懷裏嗷嗷待哺的孩子,父母就開始擔憂他們的未來,很早就爲他們規劃了一條成長之路。所以,孩子剛會張口說話,父母就開始自己的培養計劃了。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上了各種輔導班一一鋼琴、舞蹈、主持、聲樂,甚至還有英語、奧數。爲了迎合家長,現在的幼兒園,幾乎就變成了國小低年級的課堂,幼兒園的孩子們要學習拼音、寫字,還要學習算術、加減。

老師和家長們都忽略了孩子心理髮展的規律,覺得自己是在給孩子增加營養,好讓孩子強筋壯骨,有能力在這個世界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其實,他們卻是在揠苗助長一一過早被催熟的孩子往往沒後勁兒,甚至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

同樣違背孩子心理髮展規律的,還有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孩子三歲,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到了七八歲,他們開始進入第一個逆反期;而到了12歲,則進入第二個逆反期。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父母就應該適當放手,退到孩子身後。但是,越來越多的父母因爲不放心孩子,而把孩子限定在自己身邊,事無鉅細,都一一插手。還有的父母則是過於依賴孩子,捨不得與孩子分離,因此通過情感糾纏的方式,將孩子拴在自己身邊。正如丁老師所說,孩子該獨立的階段,一定要讓ta去獨立,不要留在身邊。如果現在你放不開孩子,孩子長大之後也放不開你,他會事事依賴你,甚至會變爲啃老族。

從這一點來看,所有做父母的,都應該好好學習心理學,瞭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根據孩子心理髮展特點採取相應的教育方式。

心理髮展的第二個特點是不平衡性。孩子心理的發展,有的階段特別快,有的階段則很慢,但各個階段都有發展的任務,過了這個階段,想發展就很困難。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關鍵期。比如孩子3到5歲時,正是立規則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就要受到懲罰。如果父母錯過了孩子3到5歲這個規則教育的關鍵期,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就會無所畏懼。一個無所畏懼、任意妄爲的孩子是最可怕的,他會像小怪獸一樣席捲一切、破壞一切。此時你再想讓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那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抓好孩子的關鍵期。

丁老師說,心理髮展實質是我們人對客體環境的適應。發展好了,就與環境平衡了;發展不好,人與環境格格不入,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做老師的,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髮展,及時進行矯正和調整,是孩子的身心都得以健康發展。

心理學讀後感9

或許是在學校兼任了心理諮詢師的緣故,很長一段時間裏,對於心理活動、行爲活動會特別好奇,也會特別想要研讀關於心理學的書籍,在家鄉溫暖的閒暇時光,拿起剛買的《怪誕心理學》開始細細品讀。

《怪誕心理學》,英文書名是Quirkology,Quirk,翻譯爲中文有“巧合”之意。是被譽爲“英國大衆心理學傳播第一教授”頭銜的著名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著作,個人很喜歡的一位心理學家。

書中通過一些人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些案例和一些看起來很詭異、荒誕,但卻很無聊的小實驗,從而剖析出一個個你可能比較關心的心理現象,比如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話是什麼?爲什麼有些人竟然會回憶起不曾發生過的事情?爲什麼女性駕駛員更容易超速行駛?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誰的運氣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虛假的笑容都打着哪些難以掩飾的烙印?

“相信別人,不過別忘了切牌”,書中第二章節的標題,整本書,最觸動我個人的也是這句話,講述的是撒謊與欺騙的心理學觀點。比如,如果一個說謊者信誓旦旦,又冷靜又沉着,那應該怎樣發現破綻呢?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懷斯曼仔細研究了說謊者與真話者的區別,並得出一個另類的結論,判斷是否說謊的標準並不在於說謊者的行爲舉止,而在於遣詞造句。懷斯曼發現,說謊者的話往往沒有真話者那麼多,提供的細節更少。原因可能在於,外在的行爲舉止是比較容易控制的,但要控制遣詞造句和說話方式則要困難的多。

閱讀時我不禁和孩子們的某些言行對上了號,我任教的'班上有個聰明卻很調皮的小男孩,成績異常優秀,但他自我管理方面有些欠缺,一次上課前,我收到學習委員遞上的一張記錄條,紙張上工工整整的寫了“李德餘未交作業”,在詢問他的過程中,他眼睛不停往左上瞟,眼珠不停打轉,講話支支吾吾,毫無邏輯,經反覆詢問,可愛的孩子滿臉通紅,小手攥緊,這些種種表現都表明他在說謊,經過我耐心開導,問清不交作業的原因,並讓他利用學習時間補上,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犯錯要勇於承認並改正。

謊言更多是通過語言來判斷,因爲語言的邏輯層次高,使得人們對於語言的即時控制力不如對於自己的表情來得容易吧。而暗示告訴我們,當你選擇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和事情的真相都沒有關係了,以至於當真相被披露的時候人們更加無法相信。畢竟自我否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了。所以我們纔要培養自己判斷真相的能力與接受真相的能力吧。

看完這本書,對於它,我無法給予出好與壞的評價,但卻有它獨特的說不出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告訴你一些你聞所未聞的知識,還可以改變你無數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對於謊言的識別,還是有關世界上爲何有那麼多巧合,甚至是如何打造完美的搭訕之詞和徵友廣告,在這本書裏都被討論得淋漓盡致。這其實也是心理學的魅力所在吧!

心理學讀後感10

閱讀了《教育心理學》,覺得很有收穫,對自己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很有幫助。本書是以教育心理學爲主線編寫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講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其內容緊密結合中國小實際,且針對性強實用性強,便於自學。在通讀本書後,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將會有一定的瞭解,另外關於書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相信對於理解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是有幫助的,因此我對本書中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談談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書中沒有找到作者對教育心理學的明確定義,而是通過介紹教學過程,通過與鄰近學科的比較向我們展示教育心理學的性質作用和意義。

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相對應的,教育心理學則研究在教育教學條件下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應用。這兩個學科比較好區分,我的認識是教育學更多的是重宏觀的角度去研究我們的教育教學,而教學心理學已經進入到了我們的教學過程。教育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關係可以說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學是以它們爲學科基礎的,卻不好說誰包含了誰,誰從屬於誰。教育心理學更好的幫助了我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估的理論和實踐。

在通讀這本書後,我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另外關於書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於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關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心理學作爲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其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體系中與教育工作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麼的,就需要對它的對象,性質,內容,範圍和任務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這本書談到教育心理學的對象,是由於受教育體質發展和心理髮展是緊密相關的,所以教育心理學也要聯繫到體質發展方面的有關問題。此外,教育過程也可以說是師生協同活動的過程,而且教師在這種活動中起着主導作用,因此,關於教師的心理學問題,也是教育心理學應該研究的一個特殊領域。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應該是由它的研究對象決定的,即“教育心理學是兼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種性質,而且是以前者爲主的一門邊緣科學”。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也共同點和不同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範圍。根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目的,我們的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範圍是完全適應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揭示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和促進整個心理科學的發展。由此可見,教育心理學是以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爲出發點,以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問題爲目的的。

心理學讀後感11

在美國,如果一本心理學教科書能夠再版3次以上的話,這本書就堪稱經典教材了,而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在過去的20年中連續再版了8次。我買這本書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一直到最近才認真看,但一看了,就非常喜歡了。

雖然書本身的字體比較小,但書的內容的確很實在,很切合自身感覺。每每在讀,就會切合自身情況,就發現書裏說的跟自身感受的如出一轍,心中不由佩服。我不由得更相信書裏的內容,如果裏面寫到的,我還沒經歷過,那總有一天我會經歷的。現在就是預習,先由心感受,再由身感受。

中國人寫的心理學書,一般都是理論型的,而且章序十分老套,而這本書是國外人寫的,寫作風格與中國人習慣的方式不一樣,看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同時,帶着思考的.習慣去閱讀,更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裏面有一個觀點,不僅僅是態度決定行爲,行爲也會決定態度。也許你會感到莫名其妙,其實仔細想想就會想通。人的行爲往往根據自身利益出發。一個不符合自己慣常準則但於己有利的事兒,由於做此事能獲大利,所以還違背自己的"準則"做了。做了後,很明顯你會受自己良心的折磨或者感到心理不平衡,因爲這樣的行爲與你往常的原則不一樣。這個時候,心理防禦機制開始起作用,爲了保持心理平衡,內在就會告訴你,改變你對此事的態度,一切就順理成章了。於是爲了保持內在與外在的自我同一性,你的態度改變了,變得符合你的行爲,於是內心得到了平衡。

我原來是一個有拖延症的人,做什麼事總是要拖到最後,但是工作之後,我覺得這樣不行,不僅會影響工作效率,有時還會錯過最佳時間。如果當時該做而沒有做的工作拖到後面,幸運的話趕在截止日之前做完就好,如果中間出了什麼岔子,或是最後有什麼其他事情,或是無法一次性做好,都會造成重大的失誤。所以,這樣的習慣不能繼續保留在工作中,於是,我嘗試在做我短時間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先不想,做了再說。事實證明是很有效的,舉個例子,以前吃完飯的碗總是不想洗,給自己想很多理由和藉口拖着過會兒再洗,最後呢是又痛苦又要洗,但是我決定用我的行爲來改變我的態度,現在一吃完飯,什麼也不想先把碗洗了,沒有思考洗不洗的過程,慢慢習慣了這種方式,這就是從小事做起,用行爲改變態度。應用到工作中也是同樣的道理,規定了今天要完成的任務,要學習的東西,一定要立即完成,這樣纔不會把所有事堆在一起,既加重了自己的負擔,也不能做到高效。

有句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看了這本書,你不知道,當你以某人爲目標,模仿模仿着,你就成了她。感覺這和公司給我們的傳達精神不謀而合,不斷向標兵、優秀學習,不斷提高。我會繼續閱讀下去,相信這本書還會帶給我許多不一樣的啓示。

心理學讀後感12

關於教育的三個常規問題,我想教師重在思考怎麼教的問題。因爲,教什麼的問題有課程綱要和教材的明示,爲什麼教的問題那是職業的使命,爲國家培養建設人才,滿足社會需要,只有這怎麼教的問題,纔是職業化、專業化的根本所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怎麼學,怎麼學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動的出發點和主要依據。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機,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而不讓孩子錯過教育良機,又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命題。

邊玉芳等人編着的兒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年4月版)中,列舉了許多中外今昔的經典實驗,從實踐到應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機十分重要,許多例證都指出了一個大略的時段(年齡段),顯得有些宏觀,談到的啓示和建議也較抽象。者能夠提醒讀者,啓發思考,引發相關聯想,從而指導和影響實際。那麼,陷於日常瑣碎事務中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能否達到要求,積極抓住契機給予適當的反應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機的問題,其中不乏實例,教師也都認可,不必贅述。

其次,教育契機是否要激發創造,自然是應該的。只是,教師積極自主地引發教育良機是上策。這是責任所在。該如何創造教育契機呢?如果能夠把創造契機和實施教育並行同時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要有意無痕地創造,然後在水到渠成時引導學生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所以,教育契機的出現,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這樣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夠順應並接納對方的終極的或階段性的狀態。如果要向下猛藥,那有風險,要慎之又慎。我認爲,“塑造”如此,“矯正”亦如此。例如矯枉過正的策略,最好作爲創造契機的'策略,而不好作爲矯正的辦法。因爲,給教育對象一個心理上的舒緩的過渡階段,是以人爲本,否則容易出現逆反的現象。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抓住契機施教。最好的辦法和途徑是教育對象能夠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師長引導,在活動中實現教育目標。

儘管兒童心理學一書談得更多的是兒童的教育,其實有許多觀點和策略也適合青少年。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針對德育方面,其實教學方面也同樣存在契機問題。在每節課、每週教學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機問題要解決。在聽課時,常有這裏的異議。他或她怎麼不這樣說呢?要是那句話能夠這樣說多好,那樣教學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樣,效果會大不一樣的。如此之類,遺憾多多。排除其中個人風格的原因,其實這裏有許多遺憾,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課人沒有抓住教育良機的遺憾。

那麼,如何處理才能夠避免或者少些遺憾呢?教師加強學習,多反思多實踐,做有心人,在相互學習中不斷積累教育智慧,提高專業化水平,是正確的道路。學會創造良機,抓準契機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這一直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

別讓孩子錯過受教育的良機,是責任,是使命。我們要努力提高相關專業技能,不辭使命,加強自主實踐研究十分重要,這是可以自己獨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來也比較實在。加強教學反思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心理學讀後感13

一個人不是生來就會被打敗!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裏有這麼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初讀《焦慮心理學》,裏面也有這麼一句話與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對於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應該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可是,我們並沒有修煉出看空一切的心境,處於這世俗間,社會的發展是越來越快,我們終日苦於追上它的步伐,內心卻越來越焦慮。

(一)誰的生活不曾“一地雞毛”

《焦慮心理學》這本書是從生活、職場、社交等方面細談焦慮產生的原因,提供自我調整的建議與方法。少年時代,程度或輕或重,我們會焦慮,害怕被老師當堂提問、害怕考試。也有很多人在大學聯考前夕一夜無眠,考前身體出現小症狀。步入職場後,我們也會因爲各種不適應而不得已戴上一個假面具,害怕與領導同行,害怕人前發言。一度爲了博取同事的好感,永遠都對別人說“好”,永遠的不拒絕,天天領着“好人卡”。但是,我們時常會感覺職場是無硝煙的戰場,而我們在這裏壓抑着呼吸,活得不痛快。

(二)勇敢且客觀地面對焦慮,把握當下

托馬斯.卡萊爾也曾說過未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人生的灰暗階段,在夜深人靜的夜晚,都曾輾轉反側,思考着這是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反過來想,焦慮不一定都是壞事。每個人都曾在無法掌控的生活裏橫衝直撞,但是做好了準備,最後可能也會因爲這份焦慮獲得一份意想不到的成功。我們要學會剝離外殼,在安靜的夜晚去審視,我們恐懼的源頭,客觀公正的來看,焦慮的始發點是已失去和過高的評價,但憂慮的事情卻並沒有發生,正如書中所說“恐懼未知,你所擔心的80%都不會發生”。不如勇敢客觀來看焦慮本身,既然已經失去,我們就不要糾結;未來還未發生,我們不要過分煩惱。焦慮不一定是壞事,它可能會塑造另一個成功的你。

(三)修煉自己,讓自己成爲“世外高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如若我們都有那書墨香,自信淡然,面對焦慮,或許我們可以變得更從容。《焦慮心理學》這本書中,也曾告訴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在書中獲得片刻的寧靜。在那些焦慮的'歲月中通過品讀別人的人生,來豐實自己的閱歷,等自己的心境變得豁達,我們回首再看那些生活中疼痛、抉擇的艱難,會發現生活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難。同樣,我們可以找一個願意傾聽我們內心想法的朋友,將內心憂慮說出來,在與朋友交流中獲得些許溫暖,就像是漫漫長夜中看到點點光亮。因爲述說自己經歷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自愈的過程。

其實,讀完這本書,靜下心來。回首過往,會發現無論我們經歷怎樣的措手不及,等時間沉澱,那些焦慮的事情終歸會成爲我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經歷。最終我們會發現焦慮沒有這麼可怕,而我們也不是生來就會被它打敗!

心理學讀後感14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班主任來說,讀懂人心工作纔會遊刃有餘。要讀懂學生的內心,學習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是非常有必要的。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後遲毓凱老師的著作《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給了我們一個極好的學習機會。本書緊緊圍繞“學生管理”這一核心問題而展開,從教師的自身定位、心理學上相關影響策略和管理的情境等方面詳盡敘述班級管理和學生管理的有效方法。“不講屠龍術,只談殺豬法”真正把專家的理念和教師的實踐聯繫起來了。

本書主要分爲三個方面:第一個是誰來管——學生管理中教師的定位問題,教師如何塑造自己,塑造一個對學生有影響力的教師形象。第二個是如何管——學生管理中有哪些策略,有哪些規律,按照這些規律應該採取何種管理方法。第三個是何時管——學生管理中的情景問題,即什麼時候採用什麼樣的方式管。

本書第一章——《學生管理的關鍵》,就讓我茅塞頓開,深受啓發。

一、愛心價值幾何?

“愛孩子是老母雞也會做的事”,如果把愛心定義爲教育的關鍵,就太小瞧教育的複雜性,也是對教師職業的`一種簡化甚至侮辱,而且還給許多教師造成了心理壓力。顯而易見,“愛心”還有“耐心”、“細心”、“恆心”、“虛心”、“責任心”等等的“五心說”、“六心說”並不是學生管理的關鍵。

二、名師方法也失敗

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裏提到的許多教育智慧和教育藝術讓我們折服;萬瑋老師的《班主任兵法》成爲“受寵新貴”,李鎮西、竇桂梅等教育家我們也都一一追隨他們的腳步,可實踐起來還是問題百出。看來我們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發揮名師方法的作用。

三、班主任是天生的嗎?

管理能力是天生的的嗎?領導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些人格特質與領導的有效性確實密切相關。自信而不自大的領導會堅定隊員成員的信心;外傾的人更願意讓人蔘與到集體活動中;果斷、情緒穩定、熱情、幽默等有這些特質的人能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班級管理能力,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培養起來的能力。

所以,學生管理、班級管理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想管理有效,至少考慮三個因素:教師的自身定位、相關的影響策略、管理的情景因素。

書中乾貨滿滿,如第九章提到的《班級管理的教練策略》,以案例和管理心理學角度向我們講述了培養班幹部方面的技巧,分析了磨合階段的矛盾來源,着重指導教師如何手把手培養學生幹部,最後總結出班幹部培養的“四步走”戰略,即牽着走——扶着走——放開走——跟着走。而每個階段具體的方法,以及達到的目的和效果,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

班主任工作是門藝術,更是門科學,需要專業的學習和不斷地科學實驗、實踐、反思得真知。這本書恰到好處地用心理學知識解釋並處理了一些常見的學生管理問題,有利於我們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對症下藥,提高我們工作效率的提高。希望更多青年教師能親身感受這本書的魅力,讓自己的工作更愉悅,生活更美好!

心理學讀後感15

聽的時候感覺繞得很遠,一直在說科學思維或是科學理念,而真正的心理學內容鮮有涉及,於是很好奇,這究竟是本什麼書。通過延伸閱讀,得知這本書的英文名叫《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直譯過來就是如何直面心理學,或是如何直接思考心理學。與之相比,中文譯本這個書名起的是些微譁衆取寵了。但其內容上總體是爲心理學的科學地位正名,讓讀者沿着科學思路去看待心理學,這一點我非常贊同。

說起心理學我們好多人可能沒有接觸過,但是沒聽說過小崔得抑鬱症的人不多吧?還有每年的4月1日,好多人想起的不是愚人節,而是18年前的愚人節當天,張國榮給我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跳樓自殺,後來大多數媒體都報道哥哥是因爲患抑鬱症才自殺的。

有沒有明明給門上了鎖,卻總是擔心自己沒有鎖,反反覆覆走了又回來,確認這鎖到底鎖上沒有?有沒有總是覺得手沒有洗乾淨,反反覆覆洗了又洗,洗完又覺得毛巾不乾淨,風乾!有沒有覺得別人總是在談論自己,自己一過去他們就都裝作若無其事?有沒有總是睡不着?有沒有覺得“總有刁民要害朕”?其實這些可能都是心理問題,而心理問題在剛開始的時候不太嚴重,也沒有生理反應,所以要麼是不被重視,要麼是羞於啓齒,總歸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等到比較嚴重了,有了生理反應了,治療難度也就大了。

我們國家這些年來也越來越重視心理問題了。比如每所國小都要求有專門的心理矯治室,配備專兼職心理諮詢師;比如每所監獄都有若干名專兼職心理諮詢師;比如每當大災大難搜救基本結束後,都會派駐一定數量的心理諮詢師對受災羣衆以及搶險救災人員進行心理干預,減少應激反應對其身心的.負面影響。還有就是近些年我們看到的港片中,有很多警務人員在經歷重大變故後都要例行接受心理疏導,是否能夠迴歸崗位需要警隊指定的心理諮詢師的評估意見。

其實大部分心理問題在早期,是可以通過心理疏導、心理矯治取得良好的效果,未必都能發展成我們聞虎色變的抑鬱症的。

辛棄疾詞《賀新郎·用前韻再賦》:“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辛棄疾之後,又有宋人方岳詩:“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現如今生活壓力如此之大,幾乎我們所有人都在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會覺得情緒低落,大部分人會通過自身調節走出陰霾,輕裝上陣,但總有一些人經歷很長時間也未必能夠走出來。有沒有心理問題,找心理諮詢師做個量表,科學會告訴你答案,心理諮詢師也會給你科學的建議,從而幫助你解決自身的問題。

科學地看待心理學吧,科學地面對自身的心理問題,大膽地面對心理諮詢師,讓自己擁有更好的生活。

最後,一個忠告,進行心理諮詢別找熟人,因爲會有阻抗,使你難以敞開心扉,效果也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