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精選]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心理學1.78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在翻開《拖延心理學》之前,本人一直對自身在習慣養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現出的拖延深惡痛絕,並對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頗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思,深恐將不斷爲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幾個星期的碌碌無爲而追悔莫及,於是便一廂情願地將治癒希望寄託在了廣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細讀之下,方知拖延這個問題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爲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當讀到對各類拖延行爲模式的法庭大調查這一章節時,書中提到:拖延會激起類似自責或者厭惡這樣的情感反應,但是它很可能同時也在幫你躲避其他更爲焦灼的情感。這突然就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寫稿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拖延。那時候,總會一邊反覆計算已完成字數和最後交稿期的距離,一邊爲自己無法按部就班卻總在不斷往後拖延,而無比自責和懊惱;那時候,自己簡直就像掉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慮和自責中痛苦度日;那時候,即使現在想起來,自己也會禁不住起上一身雞皮疙瘩。

如今,是本書啓發我找到了箇中答案。那時之所以那樣,是因爲在拖延中寫稿和在寫稿中拖延的我,無論有多麼令人厭惡,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後卻得不到認可或不能發表的那種挫敗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時候的拖延源自於我對失敗的懼怕,擔心得不到認同和肯定會就此失去自身價值(本書指出,這種就個人表現論個人價值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繼而推論出,這可能跟我成長於一個具有懷疑傾向的家庭中有關。當然,探討這些並非是爲了逃避或者指責又或者抱怨什麼,何況即使這樣也根本於事無補。我要說的是,在這個對自身艱難的探索過程中,自始至終,你都要懷抱真誠和勇氣,否則,很難發現真正有用的東西。

所幸,經過徹底反省分析,雖然拖延症的對治簡直稱得上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本人總算不是無可救藥。書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處理技巧,也確實具體而實用。例如,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我要在今天睡覺前完成這篇讀後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我要打掃房間。即使打掃房間又無聊又辛苦,但我起碼可以忍受15分鐘,而且只能通過一次又一次的15分鐘,才能完成一件事;還有,要爲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也許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沒有出現在公佈的過稿名單中,但這並非我個人價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開始着手下篇的寫作就可以了。

起碼《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一個希望,只要有意願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覆實踐,總有一天,我會心甘情願接受犒賞。這些犒賞,也許於我如願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許得益於我花數十年持續經營的生活,甚至多虧我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爲健康所帶來的珍貴回報總之,連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據說大多數拖延者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爲開啓新生活所經歷的這一切了。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種失敗。只有不敢去經歷,纔是真正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