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篇)

心理學2.57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篇)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1

看完此書,對照自己,有兩點發現:一是自己曾有很嚴重的拖延症,二是現在自己的拖延習慣少了很多。這一改變並非是對拖延症採取了什麼措施,只是因爲自己的心態逐漸成熟罷了。

十七八歲或者更早一點的時候,我相信自己是一個能做大事的人。當時的狀況大致是這樣的:我剛經歷大學聯考,成績不好也不差,進入了一所不是很出名的重點大學學着一個不是很熱門的專業,總之一切都太普通不過。但那時的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普通過,每天都謀劃着很多事情,並且堅信這些很快就會變爲現實。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英語四六級上取得一個很高的分數,這個從一進大學就開始計劃了,到最後的結果卻是四級勉強通過,六級徘徊在通過的邊緣。考四六級貫穿於整個大學生活,結果如此,原因很簡單,考前幾個月覺得時間還多,可以做點更重要的事情,考試前幾個星期感覺再怎麼準備也來不及了,於是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上。四六級只是其中比較低端的一個計劃,還有很多高大上的計劃,結局殊途同歸。現在看來,大學四年過得其實很不好,一直處於反省與自責之中,最後的兩張證書畢業,顯然與當初的夢想差距太大。

工作頭幾年是極其痛苦的,想成爲的自己與實際的自己差距太大。當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自己的時候,生活才顯示出它真實的樣子:我其實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很有可能還是這樣。這一發現至關重要:“因爲,當我們按照自己真實的樣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樣子來接受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以最有利於我們的方式來採取行動,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無邊陰影之下。”

三十而立,如今的我雖不能說成熟,但肯定沒有太多的拖延症狀。每天早上七點之前,我會在小區跑兩圈,如果下雨我就爬樓梯,從一樓爬到二十六樓,當年微不足道的小計劃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兩三年前,要求自己每月看一本書,現在基本達到了每月3本以上,如果某一週忘了看書,感覺就像缺了點什麼。

雖然類似於信用卡到最後一天才還的事情還時而有之,但是隻要不影響心情,拖延一點又何妨,誰沒有點壞毛病呢。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2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有拖延的習慣,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晚上十點多了,我必須趕在十二點之前完成,是我今天很忙嗎,不是,因爲我總在趕在最後時刻來做完。於是我的生活慢慢變成了“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爲我總是在等待最後的壓力來幫我完成一件事。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詳細的分析了拖延是什麼,拖延的各種原因,分析了拖延者的思維方式,應對拖延的方式。這本書的可讀性和針對性很強。

拖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爲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對於拖延症者思維的剖析,我們都認爲拖延是因爲懶惰,但是書中的看法很新穎,“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是完美主義者,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又害怕失敗,所以一直邁不出第一步;我們這一天一直在記掛着一件事沒有完成,但是我們卻玩手機到半夜等等;身體不舒服,總想着明天去醫院,結果明天覆明天拖成了重症;抽菸者咳嗽嚴重,天天想着明天戒菸並開始鍛鍊身體,但最後因爲拖延後果嚴重;計劃着今年讀十本書,但年終發現,新書一頁都沒有翻開。

《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的一個希望,只要有意願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覆實踐,總有一天,這些問題都能克服。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時間!留意你的藉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藉口來拖延,而要將它看做是在做15分鐘的一個信號。或者利用你的藉口作爲完成一個步驟之後的獎賞。我們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動,即使自己的心裏不舒服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行動的。以往的歷史無法決定你當下要怎麼做,你可以從學習、成長和挑戰自己中獲得快樂,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後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

人生,每個人都在演繹着一場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們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嚮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們一生的追求。也許,當你在迷茫着的時候,拖延着的時候,你已經拋棄了一段你作爲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一段僅有一次的機會。我們的生命,雖然渺小,但卻應該活得有激情,有意義。

我之前一直認爲,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爲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在最後一秒的靈感迸發二沾沾自喜,覺得這似乎都是生活常態。但遇見《拖延心理學》之後,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觀。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爲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問題。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擱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爲。

有時,我們會被一些所謂“拖延者的信條”所說服。比如,我必須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什麼也不要做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麼我每次都應該很好。我們平時聽到這些,會認爲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完美主義者,辦事求穩。

事實上,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爲這些想法是不現實的,是爲拖延開道的個人觀念。如果你認爲必須做到完美,那麼你寧願拖着也不願意去做,因爲你不願意冒風險被人批判你的失敗;如果你認爲成功是危險的,你就會爲了保護自己和別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們形成拖延習慣是因爲害怕,害怕展露真實的一面,會不被別人能接受,以至於拖延者不僅躲開了認知世界,也躲開了認知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認清自我所帶來的的脆弱,這種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過程,也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優缺點,能夠像老朋友一樣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生活如同一盤棋,你的對手是時間,假如你行動前猶豫不決,或拖延的行動,你將因時間過長而痛失這盤棋,你的對手是不允許你猶豫不決的!”從現在起,讓我們拒絕拖延,提高執行力,與時間決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