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死亡詩社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死亡詩社心得體會

死亡詩社心得體會1

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基丁和一羣希望突破傳統束縛、追求自由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影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

基丁老師鼓勵學生們在讀書或者讀詩歌的時候,不要只關注作者的思想,而是要深入探究自己的看法。

基丁老師哼着的《揚基進行曲》、及時行樂的信條、撕去教科書上伊凡所·普利查矯作的詩歌分析,在威爾頓學生長期被窒息的心靈中引發了一場地震。

他可以帶領學生站上講桌,讓學生們換個角度體會不同視角。

基丁老師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們的喜愛,親切稱呼他爲“船長”,但是在其他老師眼中他卻成了異類。

喜愛他的學生們翻出他的簡歷,並在簡歷裏看到基丁老師曾經參加過一個“死亡詩社”學生組織,這個組織的學生們會定期在山洞中聚會,聚會時輪流吟誦詩歌,激情四溢。

基丁老師不曾想到,他的學生尼爾重建了“死亡詩社”,在當年基丁聚會的地方和着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透過電影看家庭教育,有個學生名叫尼爾,父親對他的要求是考上哈佛,尼爾的學習成績很優秀,考試都是A,但是尼爾卻熱愛表演,並希望父親能允他參加戲劇表演。

但是尼爾的.父親卻認爲他熱愛的戲劇表演是不務正業,儘管尼爾一再請求,但是並沒有被父親接納。

在他瞞着父親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演出後,徹底的激怒了他父親。

他父親完全沒有看到兒子在演出後獲得的掌聲和認可,也沒有看到兒子在舞臺上閃爍的光芒,他只需要兒子執行自己的命令:考上哈佛。

在父親要把他轉到一所軍事化管理的院校時,他和父親爆發了短暫的爭吵,最終在一句“nothing”的回答後,尼爾放棄了自己,他選擇了自殺。

他無力爭取自己的興趣,也無力和父親抗爭,飾演尼爾的演員把尼爾內心的失望和無助演的非常打動人。

爲人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卻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尼爾的父親在發現兒子死後發出的呼喊,是憤怒、是悔恨、是自責,在他把兒子的死歸罪到基丁老師身上時,我們似乎已經找到答案了。

學校迫於壓力,最終辭退了基丁老師。

死亡詩社心得體會2

看完電影《死亡詩社》覺得非常真實,前一秒孩子們喊這學校的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後一分鐘孩子們高喊自己的原創口號。孩子原始的天性細膩的在影片中表現,青春期蠢蠢的萌動真實的展現。影片中孩子的活潑,家長的專制,校長的古板,新教師的個性都強烈衝擊我們的心靈。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喜歡這個非傳統的老師,吹着口哨進課堂,將課堂搬到教室外的連廊,鼓勵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 我們能看見他真誠善良,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幫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歡上他的課,因爲自由,活躍,快樂,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飛。這是他們也是整所學校從未發生過的事,以學院爲首的傳統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師爲首的現代教育的衝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兩種教育有點像我們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如何做好素質教育,認真執行二期課改,教師還需要勇氣、智慧和實幹精神。真正做到以人爲本,讓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義。

基丁老師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鑑於國情和孩子的不同特點,我覺得尼爾的死在我們的身邊可以避免。基丁老師教了怎樣選擇活着意義,但未教授如何熱愛我們的生命,對生命負責。尼爾爲反抗父母的意願以自殺爲代價,讓我看後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級的孩子有像尼爾這麼強烈的興趣慾望,我們教師應該做好溝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輔導。不可能願望現實不了就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其不負責任。當然現在也有個別孩子心靈脆弱,爲不彈琴絞斷手筋,成績不好跳樓等等,所以現行“兩綱”教育中特別強調的生命教育。這也是我們教師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強教育,希望悲劇不要在我們身邊發生。

影片《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要離開學校時,班裏最內向的學生,第一個站到了課桌上,陸續有其他同學也站了上去。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向基丁老師表達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這兒,我落淚了……老師的成功是什麼?是孩子考出好成績嗎?這是一個太淺顯的回答,我認爲老師的成功應該是,作爲老師你的思想、人品影響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漸邁近,那種收穫和滿足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纔是爲人師者最大的成功。“親其師,信其道”,讓我們先從關心、愛護身邊的孩子做起,相信定會有不俗的收穫。

死亡詩社心得體會3

《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覆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徵的就是一種規則,也是傳統的思想束縛。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學生所向往的生活。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並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象力的封條。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運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並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後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並非是他觸犯了什麼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爲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爲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爲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通過一個標準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

另一方面,我認爲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對我們也很有啓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爾的家庭一樣,現在很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歡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們失去自我選擇的空間,他們的成長是一個可悲的“被成長”的過程。我覺得親子之間,從人格來講應該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溝通、理解和尊重,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爲一個完整的人,從而去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信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死亡詩社心得體會4

《死亡詩社》的背景是美國五、六十年代的一所優質教會學校——威爾頓預備學院。這是一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爲信念的優質學校。

開始場景:“再複習一次,你的蠟燭點燃後……”這個每年都會在開學典禮上重複的程序,那位老教師還是被再一次的提醒,顯示了這個學校辦事非常嚴謹、傳統、細緻的特點。管風琴的配音:知識之光……點燃蠟燭……讓人對開學典禮心懷敬畏。學校創始時只有5名學生,今年畢業51人中有75%的學生升入常春藤名校”,校長自豪地說“這是積極力行本校所教授的信念的結果。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

特寫鏡頭:一對夫婦同時轉臉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滿臉的自豪感。然而,在華麗高貴的外表下,這個優質學校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它就跟咱中國的應試教育下的學校一樣,統一課程,統一標準,統一管理,以升學率爲目標,繁重的作業、重複單調的拉丁文課、嚴格的作業要求,壓抑着學生的本性、慾望和自由的思想。

新學期開學了,學校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老生之間親熱地聊起了暑假話題,新生,插班生以及他們的父母既興奮又期待地與老師們進行交流。這一年,應該延續以往的傳統,每位畢業生心無旁騖地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令人豔羨的名校名專業,繼續演繹名校輝煌。但是本學期新來了一位教師——約翰·基丁,卻使得這個學校差點走向崩潰的邊緣。這是怎麼回事呢?

基丁是一位教學方法很特殊的`老師,他一反傳統的教學方式,用獨特的做法激發學生的思想活力,讓其釋放壓抑的心靈,渴望神祕的事物、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開始認識自己。但他的這種教學理念與方法卻與學校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方式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並不被認可,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讓人唏噓不已,又陷入沉思。

整部影片中可供挖掘的元素非常之多: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衝突,親子溝通問題,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學校育人理念的堅守與突破,小組合作學習、暑期實踐活動、貴族精神本質探討、戲劇課程開發……甚至是山洞、時鐘、飛鳥、大雪的隱喻,人物性格分析等等,都值得分析與玩味。限於篇幅,本文只探討我的同行——約翰·基丁老師的教育方法走向失敗的必然性以及帶給我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