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死亡詩社》觀後感1500字

觀後感1.55W

電影《死亡詩社》是北美高中的電影教材,在世界範圍內受到極高的評價。電影中,威爾頓預科學院是一所聞名遐邇的貴族學校,一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育學生。可是新來的基廷老師卻一改學校的常規,讓學生們解放思想、展示天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潛力。雖然這些“離經叛道”的教育方法,激活了孩子們的聰明才智,春風化雨般讓學生對學習着了迷,卻因爲不符合學校與家長傳統、保守的教育理念而糟到學校和家長的反對。在尼爾家長扼殺他的興趣導致尼爾自殺之後,基廷老師被當作替罪羊而開除掉。在基廷戀戀不捨地離開時,孩子們深情而絕望的呼喚聲永遠迴響在教室裏……

《死亡詩社》觀後感1500字

我想看了這部電影,大家可能有兩方面的認識。這部電影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在西方世界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一方面,電影所反映的家長、學校和社會大環境,與我們的現在情況是有點相似的.,都是比較注重傳統守舊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現實中我們老師及學生對教育的渴望,與電影中師生的渴望也是比較相似的。關於這兩個方面的評價,網絡上有大量的影評,不再贅述。這裏,我想通過幾個人的例子來闡述我的一些觀點。

第一個人是歐陽代娜。在她的經驗中有三句經典“在社會大課堂中學步”,“在繼承與揚棄中探路”,“在開創中闊步”。她原本不是教師,經歷過多種職業之後,在鞍山十五中搞了8輪15年的教育實驗,自編教材、自創教法,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對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她曾經讓自己九年級的學生參加考高語文考試,高出大學聯考平均分10分多。這一切源於她曾經在“延安抗小”的學習經歷:“學生們可以自編教材,要了解什麼知識,就走到社會上,向各部門去‘採訪’。比如要了解社會治安,學生們就去公安局採訪有關人士。自然課講到大豆,孩子們就親手種植大豆,觀察它的葉子和根系……”

第二個人是孫維剛。他是一名普通數學老師,在學校最困難的時候,他和學校領導商定了方案,實施了從七年級到高三大循環教育實驗,搞了三個輪迴,將教學與生活融入到學生中去,讓那些“只擁有一隻翅膀的天使們”(原本是沒有學校願意接收的“雙差生”)“擁抱着飛向天堂”,將原本招生困難的北京22中學變成一所“名校”。他的3輪實驗班一步一個腳印,方法措施日益完善,教育效果明顯,素質教育和文化課成績都突出。特別是他的第3輪實驗班,班級40人,有22人考入清華北大,轟動全國。他經過20年的長期探索、反覆實驗和比較研究,取得了大面積、全方位、高質量的育人實踐成果和理論成果。

第三個人是蔣自立。我們的恩師,他在教學與班主任工作的實踐中,把自我教育提升到歷史的新高度,使之與他我教育形成互補。他的教育工作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他用行動構建了良好的師生關係,開啓自己的教育實驗,僅僅班會材料、班級活動記錄本就寫下幾十萬字,十多年的教育實踐與反思總結,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被推廣到全國。

與以上類似,李鎮西老師從年輕時候就有點“叛逆”,開始了自己“一個人”的教育改革與創新,長期堅持下來,取得很大成就。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像魏書生、錢夢龍、於漪……無不是在一線的教育教學中進行改革與創新,他們提升了自己,影響了很多人,也推動我國教育的發展。

其實,我們有很多一線老師也在做一些改革與創新的嘗試。但是,時代不同了,由於現代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制度更加日趨完善,實際我們一線老師擁有改革與創新的機會不是多了,而是更少了,也更加困難了。我們現在經常呼喚“大師”,呼喚教育實踐家,但是他們都要從教育的一線中走出來。或許,我前面列舉的前輩們是時代的產物,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裏,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實踐在歷史中留下莊重的一筆。我們也有很多一線老師正在向前輩們學習,如果我們現在不從實際出發、結合現狀努力實踐,我想我們的困難比他們還要大,因爲來自社會和學校的種種約束可能會導致教育創新的中斷,甚至根本沒有機會去嘗試。那些通過幾個月到一兩年就完成的各種“課題研究”,與前輩們動輒十幾年的實驗、反思、比較、總結、再實踐、反覆論證等研究相比,顯得多麼淺薄而寒酸,甚至有的人自己都不會使用自己“課題研究”的研究成果。

我們很多老師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初,都曾經擁有很多憧憬和嚮往,都曾經有過很多“叛逆”想法或行動。我們也曾經充滿激情地去做,然而我們都曾受到過挫折,也曾經迷茫過。正如黎轅老師剛纔在羣中所問“到底基廷老師做的對還是錯?”其實,對與不對,都是基於我們的價值觀念。如果基廷老師做錯了,那麼《死亡詩社》這部電影就不可能放到北美高中的教材中。無疑,在西方發展的某一階段中,教育的問題也曾經很突出,甚至在今天,電影也具有現實的啓發與教育意義。電影中反映的社會背景與我們現在的情況是非常相似的,畢竟我們國家還處於轉型期,客觀上必然存在着一些教育問題與矛盾。我認爲,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或許,這樣的電影也能走進我們的教材中,間接反映我們的思想觀念可以得到進一步提高和昇華。

有人說,古今中外,教育的創新從來都來自民間。儘管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總是伴隨着傷痛,即使在有限的條件下,我們還是要多一些信心,從自身做起,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變與創新,努力實現個人的成長。“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我們或許應該重新拾起最初的夢想,經過努力,我們也能走進學生的心裏,激活他們的天性,做一些對孩子們非常有益的“其他事”。

或許,我們需要未來家的眼光、改革家的氣派、實幹家的精神,在互聯網技術的背景下,站到時代的前列,陪着孩子們一起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