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死亡詩社讀後感3篇

讀後感3.06W

死亡詩社,外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譯爲春風化雨;暴雨驕陽,是由羅賓·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羅伯特·肖恩·萊納德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羣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下面是死亡詩社讀後感3篇,請參考!

死亡詩社讀後感3篇

  【篇一:死亡詩社讀後感】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爲什麼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爲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並且值得借鑑,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爲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裏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後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後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爲力,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悲劇發生。而最後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於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篇二:死亡詩社讀後感】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教育的意義。也是影響到我的人生終極理想要去當一名歷史老師。

中國現在不缺的是教書匠,而缺的是老師。

對於現今中國教育的僵化體制和陳舊的教材內容,就像是書裏那座佈滿清規戒律的老校園,如果沒有引航者(如書中的基廷),人們多半會迷失到一條循規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個佈道者,而不是作爲統治階級政策的文化走狗。他所佈的道因該是給學生傳播現代公民意識,愛的觀念,自由的理念,契約精神,閱讀習慣,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而不僅是培養他們的記憶力!

給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基廷讓他的學生站在桌子上去看,換一個角度去看,換一個高度去看,換一個位置去看。

想起了近代的一個口號“開眼看世界!”

書的結局以校長諾蘭爲代表的傳統勢力不斷向學生和基廷先生施壓,最後死亡詩社便在這座學校物質性的死亡了。(幸好精神不滅)。不知道面對着而僵化的教學體制,應試教育是不是正在逼走不多的一部分有水平有頭腦有思想的願意從事基礎教育的老師?不知道面對着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經濟優勢待遇的教師羣體,而普世的'社會價值已經到“一切向錢看齊”的社會怎樣能夠留住一批有抱負的年輕人?

  【篇三:《死亡詩社》讀後感作文】

第一次看《死亡詩社》是在南師學習期間,當時邊做功課邊看,不是很專心,加上是純英文版的,看得半懂不懂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師約翰·基丁與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比如讓學生撕掉書上枯燥的對於詩歌的割裂開的數字化的評價方法,運用充分調動起學生感官和激情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欣賞詩歌,進而創作詩歌,充分尊重了詩歌的本質和學習的本質。再比如:他讓學生站到講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正如站的越高,看的更遠,更客觀。他提倡他們要堅持自己的腳步,走自己的路,正象他所朗誦的詩句那樣:“兩條路在森林分叉,我選擇人少的那條。”

這次再看《死亡詩社》,除了對基丁教授的崇敬(崇敬他敢於衝破傳統,崇敬他能真正爲了學生的發展服務,崇敬他的智慧和幹練……)更多的是對現實殘酷的一種感懷。尼爾是一個有夢想但卻完全屈服與父親威嚴的孩子,他在基廷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他揹着父母去演出話劇,他年輕的生命藉着“仲夏夜之夢”的精靈飛揚。然而當帷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終於,不幸的事發生了,在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着冰涼如水的夜色,向着天堂去尋覓自己的夢想……這讓人感到顫慄和無奈,現實就是這樣強力地阻撓着有夢想的人,最後基丁被以灌輸給學生消極思想而撤職,他的教育夢想也許和尼爾一樣。人的夢想和激情就是這樣被現實擊碎的。

終於明白了爲什麼人——尤其是孩子們,爲什麼天真爛漫、活潑快樂、滿懷希翼地來到世界,來到校園,最後大多沉悶、古板、麻木空虛地離開。沒有夢想和激情就沒有生活,不要太多的禁錮,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幫助,這纔是健康的教育和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