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詩經心得體會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詩經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心得體會

詩經心得體會1

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下,聳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上層建築。”在《詩經》產生的年代,我們的先人在自然條件相當艱苦的黃河流域以宗法制度爲核心建立起一個農業社會。這個社會爲了生存發展,需要強大的集體力量,需要內部秩序的穩定與和諧,而相應地需要抑制其社會成員的個性自由和與之相聯繫的浪漫幻想。正是在這種“生存的社會條件下”,形成了《詩經》的思想和藝術特色。並且,由於中國——尤其中原社會的基本特點維持甚久,作爲中國文學重要起點、又被奉爲儒家經典的《詩經》,其特色對於後代文學的影響,也就非常之深遠。

《詩經》是以抒情詩爲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到的水準,也明顯高於敘事詩。而與《詩經》大體屬於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敘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敘事傳統爲主的發展方向,《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爲主的發展方向。以後的中國詩歌,大都是抒情詩;而且,以抒情詩爲主的詩歌,又成爲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

《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徵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節,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於《詩經》,也未嘗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爲所詠之內容作鋪墊。

《詩經》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後人概括爲“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

總之,《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文心雕龍·物色》)。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衆多,富於變化。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爲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爲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詩經心得體會2

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從口頭創作的民歌到貴族祭祀的樂歌,口中喃喃地念着這五百多年的人間百態,心中有然而生的敬仰與盎然,似細水,長流……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好一個癡情人!

獨立風中,彷彿自己所懷念的戀人真的就在河的那邊。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只要心中還保留着那份強烈的感情,道路漫長難行怎樣?崎嶇難攀怎樣?坎坷迴旋又有何妨?

大片碧綠的蒹葭和癡情人內心積攢的感情相交融,和癡情人離情別緒的感受相一致,於是,蒹葭成了離愛情最近的植物……

?苡

找回灑遍山村的每一個角落,被青蔥的樹木掩映的山坡無處不洋溢着生氣。添加婦女興高采烈的前去採集?苡。

時而拾起掉落地上的?苡,時而一把一把的從莖上捋取?苡,時而手持衣襟兜着摘來的?苡,時而把衣襟把衣襟掖在腰間用來裝?苡……

怎樣清麗明朗的意境!

怎樣愉快喜悅的心情!

怎樣熱愛勞動的人民!

低眸,繼續淺吟這首迴環復沓的小詩,哦不,是這首讚歌——采采?苡,薄言?之。采采?苡,薄言擷之……

君子于役

都說,黃昏最容易勾起人們對遠離家鄉的親人的懷念,雞兒回窩,牛羊歸圈,有一次沐着夕陽的餘暉遠眺,服役的丈夫卻依舊不知歸期。山村婦女那深深切切的思念誰人知?那無可奈何的愁煩誰人懂?只一聲深情的呼喚衝口而出:“曷至哉?”

只是,戰爭的殘酷,征伐的頻繁,又怎是一個山村婦女所能左右的?滿腹惆悵,滿腹惦念,即使喊出,天各一方,又怎能聽見?

閉目呆立,那迷離悵惘、深沉綿渺的畫面在眼前徐徐展開——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飢渴!

呵!幹嗎苦苦的追尋所謂神聖、所謂深刻?看看手中的《詩經》,不正是麼?聽聽“雎鳩”的歡快鳴叫,聞聞“東山”的戰火硝煙,看看“七月”的悲慘生活,在《風》、《雅》、《頌》的每一個角落,感悟——不朽的經典!

詩經心得體會3

《詩經》我每一次品味,讀過之後,頌過之後,咀嚼過之後,一次次發現它的美好永遠是那樣甘甜爽口彷彿是巍峨山泉聖水,《詩經》她恰如萬年的醞釀,仍然有一種清澈凜冽透骨的美。常常被《詩經》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著,那種崇高,那種聖潔詩歌文字裏的純淨所感動吸引!如是帶着新鮮、好奇的心情,我都會爲書中氤氳着的靈秀之氣所傾倒,漫步於《詩經》的海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淡然,是恬靜,是一種無法抗拒的飄逸之美;輕頌《詩經》,口中吟出的是一首首雅俗共賞的曲調,遠離塵世喧囂之後洗淨鉛華,如此的無與倫比、令人心醉。

《詩經》像一盞清茶、一杯淡酒無聲地滋潤着我們乾涸的心田,當你彷徨的時候,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助的時候,也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法找到自己人生座標的時候,《詩經》可以讓你安靜下來,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圍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無所不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詩經》,她是一本讓人受益終身的良書,這本書裏記錄着許許多寂寞和不捨之情,人世間的背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怎樣去面對,叩問自己的“心”,人來世間爲了什麼,一個人的命運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詩經她能讓人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真心希望我們中國人都能讀詩經、傳頌詩經,學習詩經這本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她可以充實我們的內心,我們纔不會丟失自己的民族魂。我們只有瞭解自己的過去,才能繼往開來展望明天,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才會有希望,我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純真乾淨的《詩經》怎叫人不愛,她宛如是未經雕琢的璞玉,是生長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長成的少女,那麼的自然。留下永恆的芬芳。

詩經心得體會4

中國文化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期間有《詩經》、《唐詩三百首》、《孫子兵法》以及《三國演義》等,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弟子規》。

裏面有讓我印象最深的有“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意思是:稱呼長輩時,不要叫名字,對長輩,要有禮貌。“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爲醜。”意思是:年紀小不要貪杯喝酒,如果喝醉之後必會醜態百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要及時答應,不要拖拖拉拉的拖延時間,藉此不做。“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要及時迴應,並來到他們身邊,然後到相應的地方,如果沒有看見人,也要在那等。“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至污穢。”意思是:自己的衣服要有一定位置擺放,而不要隨意亂扔,以至於衣服沾滿灰塵,變得又髒又亂。“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的話,要以誠信爲先,隨意的說話,又不講信用,那就不必信這種人的說的話了。“過能改,歸於正;尚掩飾,增一章。”有錯能改,就歸於正,而不及時改正,還去掩飾,便是錯上加錯了。……

《弟子規》讓我體會到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多太多,今天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運,很感謝這本書。要報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爲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以衆生之苦爲自己苦,幫助更多的人。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人的提升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成和諧社會,世界纔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詩經心得體會5

20xx年5月汾陽市水務局黨建書屋落成了,我有幸成爲第一批讀者。望着書櫃中琳琅滿目的圖書,我只是猶豫了一下。就找管理員小董借了一本《四庫全書》第一卷。中華民族有着5000年的燦爛文明,國學經典浩如煙海,要想系統地瞭解中國歷史文化,《四庫全書》是一部很好的工具書籍

《四庫全書》第一卷主要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和《周易》,我對《詩經》比較感興趣,有段文字能代表了我的心聲:“踏上文化尋根之路,淌過三千年滾滾東逝的歷史長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書頁,屏氣凝神,你聽,那一聲聲一喚喚,古樸無邪,透過千年的塵煙,悠揚冗長,那是來自遠古的呼喚,發自中華文化的最初源頭——《詩經》。”

孔子評論《詩經》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一語道出了它的精髓。《詩經》語言溫柔敦厚、含蓄真誠堪稱中華文化之祖。它見證着中華民族孩童時咿呀學語,質樸真誠、天真無邪的美好時代。尋覓《詩經》的心靈動感,聆聽數千年的深情歌唱,詩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侶,歌中一詞一句都唱出了人們最美好的嚮往。

愛,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定律。詩經中堅貞不移的愛情凝固了守望愛情永恆的姿態——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

奇葩,忽視了時間空間的界限,開遍了每一個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記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說“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這又怎能拆散我們,千山萬水外,我候,爲你歸來。縱然等到白髮蕭然,我也不會改變翹首的姿態,期盼着你的凱旋,踐行你當初的誓言。

愛,就不離不棄,靜靜等候,你的歸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打開詩經的首頁,那雎鳩關關的鳴蹄就迎面撲來。讓人心神盪漾,頓時陷入飄杳朦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動,荇菜浮動搖曳,雎鳩關關,歌聲婉轉,悠哉悠哉,令人轉輾反側。“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詩經中的表白含蓄委婉,從來不做作。但絕不是怯懦,面對真愛他們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彎清泉都要傳達出內心最真實的感情。字字含蓄卻句句真實的感情流露感動着你我在每一個懷夢的青蔥歲月,原來愛人可以如此灑脫,被人愛可以如此真切。沒有珠寶萬千,廣廈千萬,只有這悠悠河水,纖纖水草見證了我們的愛情,可是這已經足夠。愛你,只是一種感覺,當我愛上這種覺的時候,一切外在的光環都已經無所謂了。我無法拒絕你伸過來的手,因爲你已經越過了我的額心河。

詩經心得體會6

奔波在路上的艱辛、無奈與酸楚一讀《周南。卷耳》

這是一首結構很特別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節,用第一人稱,唱出家中妻子的無比思念: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彼周行”,妻子挎着淺淺的筐子採野菜,採了許久都不滿筐。爲何會這樣?因爲她的心思並不專注在採野菜,而是在思念奔波在外長久未歸的丈夫,竟不由自主地走到大路邊上,放下淺筐,呆呆地望向路的盡頭,希望能看見丈夫的歸來。

第二部分卻有三小節,也用第一人稱,唱出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艱辛和無奈:

“陟彼崔嵬”、“陟彼高岡”、“陟彼?矣”,突現出遙遠的歸途山高路險、阻隔重重。

“我馬虺頹”、“我馬玄黃”,強調馬已跛足並已呈現病態,只能掙扎而行,這是無休無止、強行趕路的必然結果。

“我馬?矣”、“我僕?矣”,終於,病馬躺在路旁,勞累過度的僕人也無法邁步(這時的主人,又能好到哪裏?)

“我姑酌彼金?,維以不永懷”、“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同樣疲憊不堪的主人只得借酒澆愁,反而激起更強的思念和更濃的悲傷。這裏不同於四字的基本句型,出現了六字、五字的句型,爲的是強調那種無力後的無奈,那種無助中的辛酸。

特別的結構分出兩個彼此獨立的聲部:

夕陽西下的土路,一個失望的女聲滑落在草叢深處。

暮色漸濃的山道,一個無奈的男聲迴盪在陡峭深谷。

期待安居,卻常常奔波在路上;渴盼相聚,卻常常天涯各一方。

兩個聲音遙相唱和,傾吐生命奔波在路上的艱辛、無奈和辛酸,三千年後,又雙雙穿越歲月的塵埃,在我們心中迴盪。

詩經心得體會7

《詩經》,呢喃着這兩個字,彷彿看到一片青澀的蘆葦,像泛黃的雪絨漫天撲過來。

蘆葦青澀,天真,最接近自然,最讓人感到親近。而《詩經》,詩三百,總結起來,也正是:思無邪。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讀完這一段話,彷彿美麗端莊的莊姜就站在眼前,她有着閉月羞花的容顏,有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妃黛無顏色”的神韻。這段話,讀的似懂非懂的人會感慨她的楚楚動人,而確切理解每個字詞解釋的人更會驚歎古人的藝術水平:柔荑草,蝤蠐蠍、瓠犀蟲,講人的美貌和大自然聯繫在一起,這正是最古老淳樸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對大自然親近、敬仰的體現啊!此時自然與人,已經融合在了一起。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麼妙的.一句話啊!細想:在浩蕩的淇水淺灣處,生長着綠而茂盛的竹林。它們身姿挺拔,不向風雨,不向烈日低頭彎腰,正如爲人處世都很正直的君子。經歷了切磋琢磨的玉石,光滑剔透,晶瑩奪目,溫潤如君子。這兩句話多麼恰當啊!而這裏又是用自然比喻人,將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儘管只是喻人的品質、性格,在當今我們能脫口而出“溫潤如玉”、“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的時代,看上去好像並沒有什麼,但是誰又知道它是不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始祖呢?

在古人的世界裏,他們懷着一顆親近自然的心,去接受自然,敬畏自然,讚美自然,享受自然。在一句句如“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充耳?瑩,會弁如星”的優美的詩句裏,他們對自然的真摯之情也可見一斑。比起現在的我們,自認爲能吟上一兩句古人的“關關雎鳩”,就認爲自己是文藝青年,在浮躁的社會裏用浮躁的心去對待萬物,實在是愧對於這一兩句詩後不出於任何目的的熱愛自然的真摯之情啊!

《詩經》如蘆葦,若想真正瞭解,必須先有一顆蘆葦般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字每一句背後那種最原始,最純真,最貼切自然的心。

詩經心得體會8

《詩經》誰都知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可是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也只是一本詩集。但是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並且尊稱爲《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被分爲風、雅、頌三部分。我最喜歡“風”,因爲。“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可是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呢,共有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被分爲“大雅”和“小雅”,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以前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孔子也曾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我認爲“國風”在《詩經》中最無邪,最淳樸,“國風”中最無邪,最淳樸應該是《關雎》。它唱出的是百姓的心聲,唱出的是對生活真實體驗的實實在在的道理。它的動人之處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們都能體驗到的人生經歷和道理,它的光輝使文人的矯柔造作和酸腐之氣顯得蒼白貧血和令人作嘔。他不是華麗的,而是跟老百姓的話一樣,樸實、真切,一針見血,有血有肉。自古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則。雖然我們還小,但是我們也會明白,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那會帶來偏見。

人這個怪物,總要無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來嚇唬自己,總是造些枷鎖來給自己套上,就是不願意對着鏡子正面地、裏裏外外地看着自己。然而時代在變,莫非人性也真地在變?男的不男,不留鬍子,不騎馬打槍,渾身奶油,手無縛雞之力,不稱“男人”而稱“男孩”。女的不女,粗聲大氣,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說的敢說,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會唱會說的不會唱不會說。工業化不僅把人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把男歡女愛的真情實感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罐頭、方便麪、巧克力、化妝品、洗髮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詩經》是純正無邪,現在的人呢?男的不敢把心裏話說出來,只是做作,好像古代的小娘子。女的卻一點都不害臊,敢舉着拳頭亂舞,甚至恐嚇男的,好像強盜土匪一般。和古人的性格反差極大,真不知我們是幸運,還是不幸?

詩經心得體會9

初遇:

徐志摩的《偶遇》中說:“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匯時互放的光芒。”我和詩經的初見也是一場偶遇。在窗縫漏下的光線裏,在唐詩宋詞的書影間,在那驚鴻一瞥中,我與《詩經》偶遇了。在與之交匯的瞬間,我爲她的光芒所驚豔。同爲偶遇,我並未如徐詩而言,就此忘卻。在八歲那樣懵懂的年紀,我並不能完全領略其美麗,只是嗅得一縷墨香;在那樣的好動的年歲裏,就願因一句“琴瑟在御,莫不靜好”而靜讀一本有些深奧的書,就像偷穿大人衣服的孩子,看着彆扭卻內心歡喜。

八歲的我有我的天真無知,而《詩經》有她的深邃神祕,那樣的我們似乎並不是合適的同行者。我看她就像在看重紗後人影,但也許是因爲一份中華文化血脈,讓我對她產生了興趣,就這樣在心裏留下了印記。“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深摯的情感讓我羨慕;“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讓我向往;“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讓我似懂非懂....

再遇:

再遇《詩經》,她就入了我心,帶着一份探究的心情,我在國中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之後,我重新拿起了這本書,句句解譯,步步深陷。《碩人》裏勾勒出一幅工筆細描的仕女圖;《凱風》中吹響起淳淳可感的慈母心;《北山》下吶喊出的憤憤民聲…….既平庸吏民亦將相侯伯;兼風雲社會和永恆自然;含物像人事孕思想信仰,跨越西周春秋,橫渡黃河長江,屹立在洪荒時間中,靜默在浩浩人流裏,只待遇見知己,將那五六百年的歷史畫卷與之共賞,將那風雲人事細細說來。

再遇她時,我掀起了重紗,驚見“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的高貴親切,目光深邃……

終思:

有人說過:“要真正讀懂一本書,就要讀懂她的思想,更要思考她的價值。”在大學聯考過後的暑假裏,我第三次翻開了《詩經》,沒有初見的驚豔,並非再遇時的研讀,只是用指尖劃過字裏行間,目光穿過紙頁遊覽古今,內心涌起驕傲和苦澀的複雜情緒

我驕傲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短短四字,區區幾行便能引人暢想或發人深省。若不是在這片華夏大地上長大,若不是流淌着華夏民族的血液,或許很難領悟到中國詩詞的'魅力,更別說是《詩三百》這種於國人而言亦有些晦澀的古籍了。中國的古代詩歌由《詩經》起源,近而發展成中華文化的標誌之一;中華文化在華夏大地紮根,繼而成長成參天大樹,並在國人的施肥和風雨的洗禮中越發枝繁葉茂。

反映不同階層的人文風俗是她的思想,所以她目光深邃;找尋民族認同感是她的價值,所以她高貴親切。因爲讀懂了她,我才更爲生爲華人而自豪慶幸,慶幸能和《詩經》相識,相知,相愛。

然而,這份自豪中夾雜的苦澀卻令人遺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很少有人願意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即使有這樣的人,能選擇《詩經》的人也很少。

噫,“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我不是擔心《詩經》像其他典籍那樣失散在社會的動盪和時間的長流中,畢竟她已被我們妥善保存。可是我卻害怕她像博物館裏的古冊般,被“玻璃”格擋在我們的世界之外。佳人靜立,是等待愛人,而非永遠沉睡。她仍期待在時光中與我們相遇,擦出思想的火花。

以現代的技術手段而言,保存古籍已非難事,但我們如何更好的傳承和發揚經典仍是難題。經典古籍不應只是展示我們的文化有多麼深遠憑證,他們更應該成爲中國智慧的源泉,無論是屠呦呦從《本草綱目》中獲得靈感,還是國人價值觀的形成。成爲聯繫國人的紐帶,作爲連通過去和未來的橋樑,是他們的真正價值。如今我們舉辦網絡徵文評選活動,宗旨是爲了號召更多的人去閱讀經典,發現他們的價值,加強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而這,也是我在三讀《詩經》後最迫切的感受。這麼好的作品,應該讓跟多的人瞭解和閱讀!

標籤:心得體會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