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死亡詩社》觀後感8篇

觀後感1.28W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死亡詩社》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死亡詩社》觀後感8篇

《死亡詩社》觀後感1

我們欣賞了一部美國的片子《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死亡詩社》觀後感。在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着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說着校訓: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裏莊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裏泄露了出來。在那裏,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

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基廷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羣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廷老師的被辭爲結尾。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很純淨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後一個場景裏抑鬱中的高潮,昇華了該片的寓意。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自以爲是其精髓的便是其傳統。然而這傳統,是來自於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爲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成人社會中,出於他們的本能,把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性格灌輸於學校教育的諸種體制之中,並且,作爲師長,作爲父輩,他們自以爲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他們認爲,唯有一個在貫徹了實利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能夠免受傷害。

於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我們也許會成爲一名合乎他們設計的會計、醫生、律師、政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廷的世界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爲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課堂裏,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在沒有遇見基廷老師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宿命;在遇見基廷老師之後,我們的自由慾望被不可遏制地擴張了。也因此,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人生所面臨的,竟然是怎樣的一出悲劇!

如果說,這部片子裏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着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廷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繫點。他是現實世界裏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裏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學生髮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裏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着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於基廷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爲“毒害”學生思想爲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裏,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揹負着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着,但這裏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也許正好像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裏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

《死亡詩社》觀後感2

在美國一所著名預備教育學校的高中裏,一個教英語文學的老師基丁,用特別的教學方法,引導一個班的高中生尋找自我。在充滿激情與夢想的青春時期,學生們非常喜歡這種方式,開始釋放自己的天性,不再被壓抑。

基丁老師在第一節課時就帶領學生們觀看走廊裏的偉人像,鼓勵他們像偉人一樣思考,一樣抓緊時間,越早找到自我越好。我們也會想一想,其實偉人們都是各有天性,各不相同的,世界上哪有兩個一樣的天才呢?他們的成就與性格都很獨特,他們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即使沒有那麼早,也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前行。抓緊時間找到自己熱愛的是多麼重要。

基丁老師在教詩歌的時候,讓學生們把現實主義詩人的詩歌都撕掉,直接進入到浪漫主義詩歌的講解上。就像他說的,我們讀詩寫詩不是爲了好玩兒,而是要表達人類的激情,證明自身的存在,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詩歌,人們要多關注自身的天性品質。人人都熱愛戲劇,人人也都在上演戲劇。要證明自己的與衆不同,要浪漫,要活得有熱情。站在平地上與站在桌子上能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要敢於站到桌子上去,要敢於飛得高遠去看世界,更要敢於去開拓新的世界。

基丁老師在體育課上讓學生看到從衆的害處,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獨立思考,不能輕易跟隨他人,要有主見,要努力保持自我。

基丁老師也畢業於這所著名的高中,考上了著名的大學,他的種種教學都是對那個時期被壓抑的思考。他們那個時候成立了詩社,當時同學們所做的詩歌都被收錄到一本厚厚的書裏,放進了圖書館。如今基丁老師又回母校教課,他難以忘懷自己的高中時期,在教學中就光明正大的引導學生們釋放天性,追尋自我。但這並沒有得到校長與其他老師的讚美,而是要求他停止這種教學。現在比基丁老師在高中的那個時期還要現實,這所高中就是要送學生們去著名的大學,將來做律師、醫生、銀行家等。而且現在的教學都是以前反覆使用過,驗證過,保證能清洗學生們的頭腦,最後達到學校與家長的要求,光榮畢業,無論學生的理想是什麼,最內心的要求是什麼,都將會被埋沒起來。一套教育方法就這樣形成了傳統與經驗,而忽視了因材施教。

基丁的學生們暗地裏效仿基丁的時期,也成立了詩社,開始熱熱鬧鬧,學生們找到了快樂,在迷茫中探尋着自己前方的路。其中一個學生特別熱愛戲劇,報名去參加了演出,但遭到了父親的堅決反對,雖然同意他演完,儘管他那麼有演戲的天賦,但他的父親還是堅決把他帶回家,要爲他轉學,一心讓他上哈佛成爲醫生,當天晚上這個學生開槍自殺了。

這個悲劇發生以後,校長進行深入調查,叫停了詩社。把詩社成員的家長請來,在校長和家長的威嚴逼迫下,學生們一個一個的屈服了,最後的責任都要由所謂的基丁老師不當的教學來負。

基丁老師來教室取東西,其中一個寡言的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教學中被激發了內心的熱情,寫出了自己心中的詩歌,與同學們一起度過詩社快樂時光。突然站起來,大膽說出這不怪基丁老師,又突然站到桌子上,大膽說不是基丁老師的責任,緊接着,很多同學都站到了桌子上去。他們心裏非常清楚,這一切的責任應該誰來負。

這部電影與我們如今的大學聯考何其相似,學生們只能聽從學校和家長爲他們指定的路,沒有多少其他路可以走,學生們只能壓抑自己的熱情,把熱情虛僞地放到爲大學聯考的學習中去,於他們是一種痛苦,也許這是時代的痛苦,是生不逢時的痛苦。在過去的年代,可以不學習,天性釋放,卻少了引導。如今的年代,學習過重,甚至壓抑天性,循規蹈矩。我們一直在走着兩級的教育之路。

如今更少了基丁這樣敢於改革的老師,傳統與浪漫一直都在叫板,只是傳統的勢力越來越大,浪漫的時間都被吞噬了,看來浪漫只能在夾縫裏生存下來了,但浪漫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一代一代的詩人在踐行着浪漫的腳步,希望這個時代有人能跟着一起前行。

電影很是感動人,電影狠狠地印證了青春的魅力與衝動,學生們不但是熱情的,但也是能分清是非的,只是所有的路上都會有錯誤與死亡的影子。

《死亡詩社》觀後感3

影片《死亡詩社》所講的故事發生於1959年,美國的威爾頓預備學校。這是一所以高升學率和嚴格管理着稱的學校,許多家長滿懷期待地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希望他們將來考上名牌大學,成爲律師、銀行家、醫生、工程師等社會上層人物。

威爾頓學校嚴肅刻板的教育,壓抑甚至扼殺着學生的天性,學生只能被動地淪爲學校教育下的順從者。基汀老師的到來就像一粒小石子,打破了學生沉悶無趣的學習生活,像一縷清風,給他們帶來了新思想、新觀點、新理念。

第一節課,他通過浪漫的詩歌和參觀校史樓內的舊合照引導學生珍惜時間,完成自己心中的事業。課堂上講課,他要求學生把課本前面的導言全部撕掉,告訴他們學習自己思考,找尋生活的意義;他引導學生打破傳統思維,學會靈活運用語言,尋找自己心中的聲音;他帶領學生輪流站在講桌上,啓發學生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看待事物;綠茵場上,他激發學生大聲喊出心中所想;他教育學生詩歌要有新意,不落俗套,鼓勵他們解放思想,充分發揮想象力;戶外活動中,他啓發學生要堅持自己的步伐、步調,堅守與衆不同的信仰……

基汀老師既是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無話不談的朋友,還是和藹可親的長者。他的教育迥異於生硬的說教,或動情,或啓發,或引導,或體驗,如春風化雨般自然而然地滋潤着學生。

曾經順從聽話的學生在基汀老師的用心引導下,學會解放自己的天性,衝破牢籠束縛,滿懷激情地尋找心中所愛,努力實現火熱的理想和追求。他們甚至反抗學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汀曾於該校學生時代參與過的祕密小組——死亡詩社,偷偷溜出學校,在校外很遠的印第安山洞中談詩歌,談人生,談理想。

諾克斯愛上了即將訂婚的女孩,礙於世俗的眼光,他只能遠遠地看着心中的女神,苦惱又備受煎熬,卻壓抑自己不表白。老師的課對他觸動很大,他勇敢地追求心中所愛,給心儀的女孩打電話,熱血衝動地女孩的學校送花表白,真誠邀請女孩看舞臺劇表演,一步步贏得了女孩的芳心,收穫了愛情。

託德曾經是一個內向膽小的乖乖孩,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他雖有作詩,但不敢在衆人面前朗讀,是基汀老師鼓勵他、引導他學會咆哮,找回野性,酣暢淋漓地、行雲流水地抒發胸中詩意。在基汀老師的幫助下,託德終於突破了自我,找回了自信,他的出色表現也讓同學們刮目相看,讚歎不已。

尼爾的父親專橫固執,早已爲他規劃好未來的路,成爲一名受人敬仰的醫生。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但是父母的殷切期望又讓他活得痛苦壓抑。在基汀老師的影響下,他堅定地追求舞臺表演之夢,努力爭取到出演機會。演出大獲成功,好評如潮,尼爾成就感爆棚。看到勢頭不對的父親強迫兒子轉學,粗暴打斷他還未說出口的話。尼爾絕望至極,以死抗爭,年輕的生命還未盛放就已凋零。

尼爾的父親悲痛欲絕,卻不反思自身原因,反而要求學校進行深入調查。學校領導本來就不滿基汀老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便把他當作此次事件的替罪羊,逼迫他離開他所深愛的學生,及他所深愛的教育事業。

基汀老師將要離開的時候,學生們不顧任課老師的嚴厲喝止,紛紛站上課桌,以老師曾經教給他們的這樣一種儀式,表達對老師的支持和敬佩,對老師離開的依戀與不捨,對學校做法的不滿和抵制。基汀老師滿懷感動和傷感地離開了,然而他所播下和用心守護的生命之樹、自由之花已在學生的心中慢慢發芽、成長、綻放!

影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學校古板的四大支柱“傳統、紀律、榮譽、優秀”催生了學生的四大原則“嘲弄、恐怖、頹廢、排泄”,其他教師循規蹈矩的教育方式襯托出了基廷老師的特立獨行與對傳統權威的挑戰,學生由影片一開始的馴服安分到之後的張揚個性、勇於追夢,這些對比讓影片的衝突明顯化、激烈化,增添了影片的張力和震撼力,從而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死亡詩社》觀後感4

他也許是第一個反抗的人,但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地獄學校是全美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約翰·基汀是畢業於地獄學校的榮譽畢業生,也是重返學校任職的新文學老師。

當校長在講臺上介紹他時,下面的學生爭相打量,但也僅僅是這樣,對他們而言,這只是一個普通的老師,誰也不會想到,在未來的日子裏,這個老師會給他們帶來震撼心靈的一課又一課。

“花開堪折直須折,時光易逝,今日輕綻淺笑的花朵,明日便將凋零。”

他帶學生觀看過去的臉龐,附耳上前,聽那些已經化爲塵土的人,聲聲低吟,及時行樂,莫要虛度光陰而最終一事無成。

“使這個強而有力的戲演下去,而你能貢獻出一篇詩歌。”

他說導論前言裏講的如何讀詩是鬼話,讀詩寫詩並非因爲它靈動,也不是因爲它是必需品,僅僅是因爲它浪漫,它美,它充滿愛。詩歌即是人生,你活得精彩,你便能貢獻出一篇絕倫的詩歌。

“當你閱讀時不要只想到作者的見解,想想你的見解,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去突破。”

他讓學生站上講臺,換用不同角度看事情,不同視野看世界。不要被定性,不要被束縛,不要總是被動接受別人的看法,去想想你是怎麼想的,你的內心在說什麼,然後突破一切,及時行樂。

“讓它充滿你的靈魂!”

他將課堂搬到操場,讓學生們合着音樂,大聲念出一句詩,然後上前踢球。不同於以往的教學方式,致力於讓學生們自由發散的思考,讓他們體會到詩歌裏面孕育的情感,而不是冰冷的技巧,他是在教育,而不僅僅是教書。

“安德森先生認爲他內心的一切都毫無價值又難堪,對吧?那是你最大的恐懼。”

他逼着沒有寫詩的安德森,在講臺上喊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不顧別人嘲笑,不管遣詞造句,不去思考,不去猶豫,僅僅是說出心之所想。直面內心,無所謂好與不好,那都是最真實的你。

安德森那首臨場做出的詩,關於真理,而在我看來,也關乎於這場畸形的教育。

“真理像使你腳發冷的.氈子,你拉它,卻永遠不夠長,你踢他,打它,卻永遠無法覆蓋住任何人,由我們哭着進入此生,到我們垂死離開此世,它都只能蓋着你的臉任你悲嘆、哭泣與尖叫。”

“我們都非常需要被接受,但你們自己必須相信,你們的信念獨一無二,縱使別人可能認爲它奇特,不流行,縱然庸俗的大衆可能會說,好爛。”

他帶着學生在中庭行走,只是爲了鼓勵大家找到自己的步態,任何方向,隨心所欲。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困,也不爲了合羣而放棄,找到自己內心想要的,然後在其他人面前堅守自己的信念。無論是夢想,還是底線。

他只是一個喜歡教書的普通老師,卻打破學校排定的課程,採用非正統的教學方式,想要教會孩子們自主思考。

他也確實做到了,七個本就渴望突破的孩子,重建死亡詩社,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可是尼爾的去世打破了這一切。

尼爾熱愛演戲,卻被父母強硬拒絕,最後選擇深夜自殺。父母要深究此事,學校強逼學生簽字,證實一切都是由基汀錯誤教學引起。

電影的最後,基汀被學校開除,上課期間進教室取自己的私人物品,除了安德森和他有眼神對視外,其餘人都在安靜上課,本以爲這就是結局,所有反抗傳統的終將以消亡爲代價。

可是還好,在基汀出門的一瞬間,安德森起立請求他的相信,在基汀被校長強制要求離開後,安德森站到桌子大聲喊出:“captain,mycaptain!(船長,我的船長!)”

這是基汀自我介紹時說的,“如果大膽一點,可以這樣叫我。”

緊接着班裏大部分學生都跟着起立,這也算是應和了電影的主題,自我思考和突破,學生們遵循自己的內心,突破紀律和校長的命令,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目送敬愛的老師。

基汀眼中泛起淚花,卻笑得欣慰。

基汀不是神,他只是個想要對抗傳統的普通人,也許一己之力無法撼動既定的規則,可是能在幾個人心裏埋下種子,就總有一天,希望會破土而出。

《死亡詩社》觀後感5

現代教育到底應該是怎樣的,當代大學生應該怎樣面對學校各種社團的影響,這就是電影《死亡詩社》帶給我的思考。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裏,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 John Keating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裏,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這時發生了…… Neil由於堅持自己的表演夢想和父親發生爭執,但父親並不理解他,甚至百般阻撓,於是Neil在絕望中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Keating老師也爲此付出了代價,被學校開除。

看完影片,不禁同情Neil,一個大膽追求自己夢想的青年有錯嗎,但就是得不到父親的理解。同時也有些同情Keating老師,用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深入地瞭解所學知識有錯嗎,但就是違背了威爾頓預備學院固有的風格,被大家所排斥。毫無疑問,讓作爲學生的我們來選擇教師,我們一定會選像Keating一樣的老師。中學的我們都期待大學多元的教學模式,都希望大學的學習環境是開放的,靈活的。在我們的印象裏,大學老師應該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講起課來滔滔不絕。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老師屈指可數。更多的老師都拘泥於知識本身,他們忽略了傳授知識的方式,他們忽略了學生的接收能力與興趣,說得更嚴重一點,他們忽視了學生纔是課堂的主體。很多老師上課的時候就像沉浸在自己的演說中而不像在上課,這樣的課堂效果顯然是不好的。我們呼籲像Keating一樣的老師出現,帶領我們走出課堂,用心靈去感受知識,接受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

再說說大學的社團。大學的社團五花八門,往往看得我們眼花繚亂,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搖擺不定了,一些宣傳者的勸說很多時候都能左右我們的意向,於是,我們就忽視了自己本身的興趣。其實,社團應該是豐富我們的課餘生活的。另外,如果我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我們也有動力堅持下去,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就比如影片中的Neil,他清楚自己對詩歌的熱愛,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在Keating老師的鼓勵下他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父親不支持他的做法甚至百般阻撓,他不惜用生命向父親表示抗議。我佩服Neil的做法,但並不完全贊同,追求夢想沒錯,可是付出生命未免不值。真正對一門藝術感興趣可以暫且先把它當做業餘事業,把父母爲自己鋪設的軌道當成主業,等到自己學有所成,再去更深地投入自己的愛好,這樣未嘗不可,而且也已經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了。也許Neil當時理性一點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了。

如果Neil沒有選擇這一條絕路,Keating老師也不會被開除。從我的觀點來看,Keating老師是成功的。他雖然沒有得到學校的承認,但他得到了全體學生的認可,他把在當時來說全新的,先進的教學模式運用於課堂,他讓學生真正享受課堂,樂在其中,他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去看待教材,看待世界,他啓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以說是一個成功教師的典範。該爲Neil的自殺負責的不是他,是Neil的父親,是傳統的思想,是古板的教學模式與理念,Keating老師不過是替罪羊。

最後,我希望《死亡詩社》裏面的悲劇不再重演,希望當代的年輕人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性地面對周圍的影響,希望越來越多像Keating一樣的老師出現在大學校園,讓學生願意主動汲取知識的甘霖,全面地認識自己,全方位地認識世界。

《死亡詩社》觀後感6

在一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優秀”爲四大支柱的貴族男子學校中,幾個被家庭寄予厚望的17歲左右的男生們,總結的四大支柱卻是“嘲弄、恐怖、頹廢、排瀉”。反應了年輕人對身處其中的學校教育現狀的扺觸與無奈。尼爾的父親強迫他放下自我喜歡的、課餘校史年鑑修改工作,要他一心一意考醫學院,他的爭取立即被父親的恩威並重鎮壓了,他甚至沒有太多的難過,說明年輕人成長中被強制、無自我的現象普遍而深遠,觀者對學生有點同情。

學校來了一名新的英語教師基丁,他以往是該校最優秀的畢業生,因爲在該校受過學生們正在受的傳統教育之苦,他理解學校教育缺失的是什麼,理解學生作爲一個個獨特的人需要的是什麼,他實施了與傳統教育相反的以人爲本的教育。

他讓學生撕了課本上的序言,認爲序言中對詩的思想性、哲理性的解讀僵化,詩本身就是生命的歌唱。這一撕掀倒了權威、解放了思想,讓學生不是用觀念去理解詩,而是用生命去感悟詩。他讓學生在課堂上站到講臺上,引導學生從不一樣角度看世界。引導循規蹈矩的學生託德發現內心的活力,語言的詩意。他讓幾位同學一齊走步,最終他們走向一至而圍觀同學也鼓掌擊節,以此告訴學生每個人本來是獨特的,但堅持自我不容易。他告訴學生:文字和思想能改變世界,詩才是生存的原因,人生很短,及時行樂,活出自已。

基丁的新教育喚醒了學生們內心壓抑的自我,他們效法教師年輕的時候成立了死亡詩社,個別同學甚至冒着被學校開除的風險在校報上以死亡詩社的名義提議學校招女生。尼爾在基丁的鼓勵下,說服了父親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演出。學生們個性得到張揚,活力得到釋放。他們愛戴讓他們的生命有新的體驗的基丁教師,稱他爲“船長,我們的船長。

然而,校報發表傳統教育者認爲不堪的文章的風波未平,尼爾又因不堪忍受父親要他轉學上軍校的強制安排自殺。尼爾的父親認爲尼爾的死與基丁的影響有關,向學校提出控告。在學校調查這件事時,死亡詩社成員發生分化,有人爲求自保把一切算在基丁教師頭上,有人被迫在調查報告上簽字,基丁教師被學校開除。

一個想有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孩子死了,一個想培養學生有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教師被開除了,一個能讓人享受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死亡詩社解散了,以人爲本的教育在與以知爲本的教育博弈中失敗了。然而,當基丁回到他曽經的課堂取自已的東西準備離開時,他的學生不顧校長的阻撓,像基丁當初鼓勵他們做的那樣站上課桌,向教師致敬、致謝、道別。自由、獨立的種子在學生心中向死而生……

看完電影,心裏有點亂。我能看清傳統教育的弊端,也十分欣賞基丁教師,可我做不到絕對的批判與推崇。學校的四大支柱是“傳統、榮譽、紀律、優秀”,這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關鍵是什麼樣的傳統、什麼樣的榮譽、什麼樣的優秀標準。基丁教師說:“詩、美、浪漫、愛是我們生存的原因”,那前提條件是生存,倘若不能生存,誰還想得起這些奢侈的原因呢?尼爾的父親說你要先去學醫,等你畢業了你想做什麼,就能夠做什麼。這是世上大多數人的人生經驗,你要先佔得人的位置,才能做一個夢想的人,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基丁教師說:“每一個人總有一天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要努力尋找自已的聲音,因爲你起步的時光愈長,愈不容易找到。”世上誰能不顧一切爲自我而活,就是基丁教師自我,也是優秀地畢業了、上過夢想的大學、有過輝煌的經歷,纔有機會回到母校追求自我的教育夢想。

我想,傳統教育與基丁的新教育都需要反思。禁祻思想、壓抑人性、把教育做成流水線、漠視學生自主權固然不對。但爲了實現自我,不恤向死而生也不值得提倡。教育要使人對人生種種滋味,暢快與壓抑、自由與束縛、期望與失望、愛與恨、稱心與違願。都要經得起,並且懷一顆詩心去對待,那纔是真正自由、獨立的生命,也是教育的追求。

《死亡詩社》觀後感7

昨天我校組織老師們欣賞了美國影片《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着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說着校訓: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裏莊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裏泄露了出來。在那裏,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

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基丁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羣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爲結尾。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很純淨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後一個場景裏抑鬱中的高潮,昇華了該片的寓意。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自以爲是其精髓的便是其傳統。然而這傳統,是來自於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爲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成人社會中,出於他們的本能,把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性格灌輸於學校教育的諸種體制之中,並且,作爲師長,作爲父輩,他們自以爲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他們認爲,唯有一個在貫徹了實利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能夠免受傷害。

於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我們也許會成爲一名合乎他們設計的會計、醫生、律師、政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爲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課堂裏,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在沒有遇見基汀老師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宿命;在遇見基汀老師之後,我們的自由慾望被不可遏制地擴張了。也因此,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人生所面臨的,竟然是怎樣的一出悲劇!

如果說,這部片子裏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着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繫點。他是現實世界裏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裏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學生髮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裏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着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爲“毒害”學生思想爲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裏,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揹負着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着,但這裏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也許正好像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裏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

《死亡詩社》觀後感8

對於這部電影,我並不陌生。在大學期間,老師曾經組織我們觀看了這部電影。通過觀看《死亡詩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覺得這是一部關於青春和教育的影片,一部讓人沉思的電影。當時還是學生的我,看完後對於這部電影有了自己的一番體會。現在身爲老師的我,當再一次觀看了這部電影后,有了對於這部電影更深的理解。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中學裏。這所重點學校擁有良好的聲譽。學院的校旨是: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可當學生們關上房門,校旨卻變成了:虛僞,恐怖,頹廢與污穢。同時,學生們還爲它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獄。影片開場的一組鏡頭就形象地表現了這一“地獄”對學生強大的威攝力。可是這一切,卻因爲一個特別的老師的出現而改變了。這位新英語老師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但因他的教育違背了當時的傳統,孩子們的夢想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然而這位教師最終也被開除。

影片的主要衝突是尼爾和他的父親。尼爾夢想成爲一名演員,而他的父親卻爲他的人生安排好了一切,讓他成爲一名醫生,並阻止他登臺演出。他父親是個嚴格、頑固的家長,而尼爾缺乏與父親據理力爭的勇氣,最終他選擇了死亡。尼爾的死對我來說具有很強的衝擊力,讓我體會到了當時社會對於自由的禁錮。

影片最後的那一幕卻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老師即將離開教室的那刻,一向軟弱的託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來,受老師影響的那些孩子們也站上了桌子。我覺得這些孩子們以這樣的方式向老師告別,老師肯定非常欣慰。老師雖然離開了,但是他的思想留了下來。以後,這些孩子們也許不會再反叛,他們會依照學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們的心裏,永遠有着自由而勇敢的光。

我相信所有觀看過這部影片的觀衆都會很喜歡這位英語老師。他是一位敢於打破傳統、勇於創新的老師。他總是很喜歡學生們叫他船長。他的課總是充滿意外和激情,在課堂上,他讓學生們把所謂的理論上的序言從課本上撕掉,讓他們站在講臺上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他甚至將課堂搬到操場,讓他們列隊行走,從他們的走路姿勢分析他們的個性和心態。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打破傳統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好處的,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怎樣思考問題,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形成屬於他們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

教師的責任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育人。一個好的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怎樣去學習知識還要讓他們學會學習知識的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品質。在影片中尼爾是一位喜歡戲劇的學生,可由於父親的阻止,尼爾最終選擇了自殺的方式來反抗家庭。事實上,我們學生應該學着自己主動規劃自己的人生。學生有自己的想法,雖然有時可能會很不成熟。但是家長和老師應該聆聽他們的內心,瞭解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影片中老師做的最好的就是這一點,他懂得聆聽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發展着的個體。作爲老師,更應該懂得學生的發展需求。作爲青少年,他們可能沒有理想,不自律,浮躁,叛逆。但是誰沒有這樣一段時光呢,所以更多的是需要老師在學習生活中,對他們進行更好的引導,使他們知道:他們是誰,他們爲什麼而活,生命的意義和本質,並有爲理想而奮鬥的心情。

作爲教師,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充滿理想、勇於追求理想的同時,注意在現實生活中,學會親近自然,學會享受美好的人生,幫助學生打破傳統,放飛屬於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