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土地調查報告12篇

隨着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土地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土地調查報告12篇

土地調查報告 篇1

一、土地整理項目及權屬調整概況

項目規模:該項目區總面積爲247.78畝,土地利用現狀爲未利用地和旱地,主要進行土地開發,以期達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實現耕地根據測算,項目建設完成後,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積154.39畝,新增耕地率79.84%,具體規模爲:項目區位於茅田鄉,項目區面積247.78畝,開發後新增耕地154.39畝。

項目預算:項目預計總投資:47.00萬元,畝均投資:2430.54元。 建設工程內容:土地平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

該項目根據恩施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xx-2020年)主要控制指標分解方案,建始縣土地利民體規劃具體目標(20xx-2020年),本項目的實施是貫徹落實《建始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始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實現建始縣耕地面積動態平衡的具體措施。

茅田鄉位於恩施州建始縣東北部,屬大巴山脈南沿分支巫山東延部分,地處北緯30°38′至30°51′,東經109°46′至109°56,與重慶市巫山縣接壤。平均海拔1250米左右。

該項目區位於建始縣茅田鄉三道巖,僅涉及茅田鄉1個行政村。項目區總面積爲247.78畝,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爲荒草地和有林地,主要進行土地開發,預期達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終目的。根據測算,項目建設完成後,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積154.39畝,新增耕地率79.84%。

表1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情況

表2涉及權屬調整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情況

二、權屬調整方案

1、權屬調整原則

(1)堅持依法、公開、公正、公平、效率和自願的原則;

(2)依法保障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土地開發整理的權屬管理工作應實行公告制度,廣泛徵求各有關權利人的意見,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調整不得造成相關權利人的利益損失;

(3)因地制宜,有利於穩定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參與整理各方原有位置基本不變”的原則;

(4)有利農業生產,方便羣衆,生活,儘量保持村界的完整性;

(5)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

2、土地權屬現狀

項目區內土地均爲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土地權屬現狀與登記發證情況一致,土地權屬界限清楚,無邊界糾紛,便於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統一整理。

3、土地權屬調整方案

(1)成立權屬調整領導小組。成立以縣人民政府分管土地的領導爲組長,鄉國土資源局局長及項目涉及的村鎮主要領導和項目涉及行政村的村民代表爲主要成員的土地權屬調整領導小組,在充分尊重原土地所有權人合法權利的`基礎上,統一協調新地耕地的確權工作。

(2)土地開發整理前進行統一的確權登記。包括項目區域的確切邊界,項目區域內宗地的數量、類型、質量;項目區域內的土地權屬類型、數量;原有土地的確權登記發證情況。土地權屬現狀調查完成後,區國土資源部門應就現有土地狀況進行綜合評價。

(3)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工程完成後,國土資源部門將對整理後的土地進行評價,作爲實施土地整理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參考或修正依據。

(4)土地整理後的農用地分配,堅持參與與整理各方土地總面積不變和集中連片、便於利於的原則,參照土地綜合評價結果,按項目區內各組織的原有土地比例,根據路渠等線狀地物重新調整權屬界線,確認邊界四至時埋設界樁。

(5)從各方面利益考慮,實施土地整理的地塊,整理後農民原有承包耕地面積不得減少(扣除應分攤的新增路渠用地),但同一承包有有若干地塊時,面積小者儘量向面積較大者集中。土地整理後新增耕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給農民耕種,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民擁有有限承包權。

(6)土地權屬調整方案編制完成後,向全體權利人發佈公告,並以書面形式通知土地所有權人、承包人。土地權屬調整方案經公告並徵求意見後,報區人民政府批准,國土資源部門將根據土地分配結果進行權屬調整,權屬調整工作完成後,進行權屬變更登記與核發土地證書。

土地調查報告 篇2

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類賴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環境。隨着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我國土壤環境污染不斷加劇。土壤環境質量變化較大,土壤環境污染物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發生的地域和規模在逐漸擴大,危害也進一步深入。目前,土壤生態環境安全已成爲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本文對家鄉淮安的土壤污染的現狀、產生原因、危害進行了闡述,提出一些解決土壤污染的建議。

關鍵詞:淮安 土壤污染 治理 調查報告

1.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是指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爲植物生長提供機械支撐能力,並能爲植物生長髮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氣、熱等肥力要素。近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工業迅猛發展,固體廢物不斷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傾倒,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汽車排放的廢氣,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及飄塵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農業化學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學肥料及農藥散落到環境中,導致土壤遭受非點源污染的機會越來越多,其程度也越來越嚴重,在水土流失和風蝕作用等的影響下,污染面積不斷擴大。因此,凡是妨礙土壤正常功能,降低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通過糧食、蔬菜、水果等間接影響人體健康的物質都叫做土壤污染物。當土壤中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淨能力,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2.淮安土壤污染現狀

土壤污染物種類很多,其中最突出的而又很難降解的有兩大類,一是重金屬,二是有機合成農藥。進入土壤的污染物來源很多,一般情況下通過大氣、塵降與水污染轉化而產生。但由於農業化學水平的提高,大量化肥與農藥的使用,也使土壤日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沈躍文等對淮安市的蔬菜基地、大型交通幹線兩側、重污染企業附近土壤和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檢測發現:

蔬菜基地的監測點位分佈在楚州區、盱眙縣和金湖縣三地。汞、鉛和鋅的一次監測值均有超標現象,其超標率分別爲25%、5%和5%,其監測均值均達標。

大型交通幹線兩側的監測點分佈在盱眙縣和金湖縣兩地。土壤中各金屬元素的含量都比較低,一次監測值無超標現象。

重污染企業及周邊地區的監測點主要在盱眙縣境內。鉻、銅和鎳的一次監測值有超標現象,其超標率分別爲10%、20%和10%,其監測均值均達標。 油田及周邊地區的監測點主要在盱眙縣境內。砷、汞、鉛和銅的一次監測值有超標現象,砷、汞和銅的超標率均爲8%,鉛的超標率爲25%,其監測均值均達標

3.土壤污染產生的原因

3.1過量施用化肥

我國每年化肥施用量超過4100萬噸。雖然施用化肥是農業增產的重要措施,但長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學肥料,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板結、耕地土壤退化、耕層變淺、耕性變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學性質惡化,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層土壤吸附固定的養分,都在根層以下積累或轉入地下。殘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發生地面徑流或土壤風蝕時,會向其他地方轉移,擴大了土壤污染範圍。過量使用化肥還使飼料作物含有過多的硝酸鹽,妨礙牲畜體內氧氣的輸送,使其患病,嚴重導致死亡。

3.2農藥是土壤的主要有機污染物

全國每年使用的農藥量達50萬~60萬t,使用農藥的土地面積在2.8億hm2以上,農田平均施用農藥13.9kg/hm2。直接進入土壤的農藥,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殘留於土壤中的農藥,由於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穩定性的中間產物或最終產物無機物。噴施於作物體上的農藥,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氣外,約有1/2左右散落於農田,又與直接施用於田間的農藥構成農田土壤中農藥的基本來源。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農藥,在植物根、莖、葉、果實和種子中積累,通過食物、飼料危害人體和牲畜的健康。

3.3重金屬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國320個嚴重污染區約有548萬hm2土壤,大田類農產品污染超標面積佔污染區農田面積的20%,其中重金屬污染佔80%,糧食中重金屬鎘、砷、鉻、鉛、汞等的超標率佔10%。被公認爲城市環境質量優良的公園存在着嚴重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劑四乙基鉛隨廢氣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車頻率高的公路兩側常形成明顯的鉛污染帶。砷被大量用作殺蟲劑、殺菌劑、殺鼠劑和除草劑,硫化礦產的開採、選礦、冶煉也會引起砷對土壤的污染。汞主要來自廠礦排放的含汞廢水。土壤組成與汞化合物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積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屬汞、無機汞鹽、有機絡合態或離子吸附態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長期存在。鎘、鉛污染主要來自冶煉排放和汽車尾氣沉降,磷肥中有時也含有鎘[6]。

3.4污水灌溉對土壤的污染

我國污水灌溉農田面積超過330萬hm2。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含有氮、磷、鉀等許多植物所需要的養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農田,有增產效果。未經處理或未達到排放標準的工業污水中含有重金屬、酚、氰化物等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會將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質帶至農田,在灌溉渠系兩側形成污染帶。

3.5大氣污染對土壤的污染

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有害物質,在大氣中發生反應形成酸雨,通過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業排放的金屬氧化物粉塵,則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塵形式進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廠爲中心、半徑爲2~3 km範圍的點狀污染。

3.6固體廢物對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爲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屬、無機鹽、有機物和病原體的污染。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傾倒,由於日曬、雨淋、水洗,使重金屬極易移動,以輻射狀、漏斗狀向周圍土壤擴散。

3.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殘體對土壤的污染

禽畜飼養場的廄肥和屠宰場的廢物,其性質近似人糞尿。利用這些廢物作肥料,如果不進行物理和生化處理,則其中的寄生蟲、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並通過水和農作物危害人羣健康。

3.8放射性物質對土壤的污染

土壤輻射污染的來源有鈾礦和釷礦開採、燃煤發電廠、磷酸鹽礦開採加工等。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較長,易被土壤吸附,滯留時間也較長。

4.土壤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的危害

4.1 殘留農藥對人體健康影響

農藥在土壤中受物理、化學和微生物的作用,按照其被瞭解的難易程度可以分爲兩類:易分解類(如有機磷製劑)和難分解類(如有機氯、有機汞製劑)。難分解的農藥成爲植物殘毒的可能性很大。植物對農藥的吸收率因土壤質地不同而異,其從砂質土壤吸收農藥的能力要比從其他粘質土壤中高得多。不同類型農藥在吸收率上差異較大,通常農藥的溶解度越大,被作物吸收也就越容易。農藥在土壤中可以轉化爲其他有毒物質,如DDT,可轉化爲DDD、DDE。人類吃了含有殘留農藥的各種食品後,殘留的農藥轉移到人體內,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經過長期積累會引起內臟機能受損,使肌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發生失調,造成慢性中毒,影響身體健康。殺蟲劑所引起的致癌、致畸、致突變“三致”問題,令人十分擔憂。

4.2 重金屬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植物對重金屬吸收的有效性,受重金屬在土壤。中活動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土壤中有機質、粘土礦物含量越多,鹽基代換量越大,土壤的pH越高,則重金屬在土壤中活動性越弱,重金屬對植物的有效性越低,也就是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量越小。在上述土壤因素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土壤的pH值。農作物體內的重金屬主要是通過根部從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的。土壤重金屬被植物吸收以後,可以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例如, 1955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由於利用含鎘廢水灌溉稻田,污染了土壤和稻米導致鎘含量增加,使幾千人因鎘中毒,引起全身性神經痛、關節痛,而得骨痛病。另外鎘會損傷腎小管,出現糖尿病,還會引起血壓高,出現心血管病,甚至還有致癌、致畸的報道。

4.3 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放射性物質進入土壤後能在土壤中積累,形成潛在的威脅。由核裂變產生的兩個重要的長半衰期放射性元素是28a的90鍶和137銫。空氣中的放射性90鍶可被雨水帶入土壤中。因此,土壤含90鍶的濃度常與當地的降雨量成正比。137銫在土壤中吸收得更爲牢固。有些植物能積累137銫,所以高濃度的放射性137銫能通過這些植物進入人體。放射性物質主要是通過食物鏈經消化道進入人體,其次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後,可造成內照射損傷,使受害者頭昏、疲乏無力、脫髮、白細胞減少或增多,發生癌變等。此外,長壽命的放射性核素因衰變週期長,一旦進入人體,其通過放射使機體的一些組織細胞遭受破壞或變異。此過程將持續至放射性核素蛻變成穩定性核素或全部被排出體外爲止。

5我國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5.1使用生物化學手段

施用化學改良劑,採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環境容量,增強土壤淨化能力向土壤中施用石灰、鹼性磷酸鹽、氧化鐵、碳酸鹽和硫化物等化學改良劑,加速有機物的分解,使重金屬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屬在土壤及土壤植物體的遷移能力,使其轉化成爲難溶的化合物,減少農作物的吸收,以減輕土壤中重金屬的毒害。針對有機物污染,用植物、細菌、真菌聯合加速有機物降解。針對無機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復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屬從土壤中帶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砂摻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膠體的種類和數量,增加土壤對有害物質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從而減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發現、分離和培養新的微生物品種,以增強生物降解作用。

6.2強化管理、綜合防治

強化污染土壤環境管理與綜合防治,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組織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篩選污染土壤修復實用技術,加強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集成,選擇有代表性的`污灌區農田和污染場地,開展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重點支持一批國家級重點治理與修復示範工程,爲在更大範圍內修復土壤污染提供示範、積累經驗。合理利用污染土地,嚴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種非食用經濟作物或經濟林木以減少食品污染。科學地進行污水灌溉,加強土壤污灌區的監測和管理,瞭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動態,避免帶有不易降解的高殘留污染物隨機進入土壤。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膠體對重金屬和農藥的吸附能力。強化對農藥、化肥、除草劑等農用化學品管理。增施有機肥同時採取防治措施,不僅可以減少對土壤的污染,還能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草害,發揮農藥的積極效能。在生產中合理施用農藥、化肥,控制化學農藥的用量、使用範圍、噴施次數和噴施時間,提高噴灑技術,改進農藥劑型,嚴格限制劇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大力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大力發展生物防治措施。大力推廣閉路循環、無毒工藝,以減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對工業“三廢”進行回收淨化處理,化害爲利,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濃度。大力推廣和發展清潔生產。針對土壤污染物的種類,種植有較強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質的含量,或通過生物降解淨化土壤,通過改變耕作制度、換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劑改變污染物質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方向,減少農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鎘、汞、銅、鋅等形成氫氧化物沉澱。根據土壤的特性、氣候狀況和農作物生長髮育特點,既要防治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威脅,又要把化肥、農藥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學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平衡。

5.3調控土壤氧化還原條件

調節土壤氧化還原電位,使某些重金屬污染物轉化爲難溶態沉澱物,控制其遷移和轉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調節土壤氧化還原電位主要是通過調節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實現。

5.4改變耕作制度,實行翻土和換土

改變耕作制度會引起土壤環境條件的變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對於污染嚴重的土壤,採取剷除表土和換客土的方法;對於輕度污染的土壤,採取深翻土或換無污染客土的方法。

5.5採用農業生態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種子、種經濟作物,從而減少污染物進入食物鏈的途徑;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動植物和微生物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質,從而達到淨化目的。

5.6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體制

對土壤污染防治應實行人民政府領導,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權劃分,實施統一監督管理與部門分工負責管理的行政管理體制。由縣級人民政府對土壤污染防治實行統一領導;縣級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是對土壤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的機關;各級人民政府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其職責範圍對農用地土壤環境進行調查、監測,防治農用地土壤污染;各級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門負責對非農用地,尤其是工礦企業所在地的土壤環境進行調查、監測,防治土壤污染。

防止土壤被污染,還土壤一片潔淨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天空更藍,水更清,土壤更潔淨,食物更安全。

篇二:關於土地污染的調查報告

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引發農產品質量不良的因素,包括自然與人爲兩個方面,其中生態環境,即水、土、氣、生等方面的污染,是導致農產品品質不良的重要根源。以往人們關注的是“藍天、碧水”,認爲只要天藍,水碧,就能保證農業環境及其產品質量安全。豈不知,除了“藍天、碧水”外,更重要的是保證土壤質量的安全,只有保證了“淨土”、才能保證“潔食”,才能保證人類生命的健康與安全,最終才能保障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相反,如果沒有“淨土”,土壤中的有害氣體將影響大氣,土壤中的有毒物質也會影響到水體,致使天不再藍,水不再碧,即使天藍、水碧,也會有毒害物質飄在空中,溶在水中,或進入土中。因此,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而言,“淨土、潔食”比“藍天、碧水”更加重要,都是同等重要的戰略性安全問題。

土壤污染是農產品不安全的源頭

不潔淨的土壤是指遭受不良物質污染的土壤。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屬污染、農藥和持久性有機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

隨着人口增加及經濟發展,我國面臨的土壤環境安全問題越加突出。近年來我國的土壤污染正在向不同尺度的區域性發展,並對各種農產品品質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我國東南沿海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土壤及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主要表現爲:1.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已成爲新的、長期潛在的區域性土、水環境污染問題;2.大氣中有害氣體細粒子和痕量毒害污染物構成了土壤與大氣的複合污染,城市光化學煙霧頻繁並加重;3.農田與菜地土壤受農藥/重金屬等污染突出,硝酸鹽積累顯著,已嚴重影響農產品安全質量及其市場競爭力;4.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土壤和沉積物中有機氯農藥殘留普遍,已發現一些多環芳烴和多氯聯苯等有害污染物的潛在高風險區。

造成如此嚴重的污染,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爲活動是產生土壤與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20年來,隨着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農業資源高強度的開發利用,使大量未經處理的固體廢棄物向農田轉移,過量的化肥與農藥大量在土壤與水體中殘留,造成我國大面積農田土壤環境發生顯性或潛性污染,成爲影響我國農業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應當指出,由於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和長期性,其嚴重後果僅能通過食物給動物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們察覺。因此,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土壤質量,控制與修復土壤污染,才能實現農業安全,保證人畜健康。

下面我的幾點保護和治理土壤與環境質量的建議:

1.開展土壤質量本底調查,建立土壤質量監測網絡,爲實現農產品的安全生產提供保障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在推動全國性的與土壤質量有關的調查,如國土資源部的農業環境地球化學調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土壤污染調查;農業部的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以及中國科學院的土壤質量研究等。但從目前的進展來看,各部門的側重點均有所不同,缺乏必要的統一與整合,造成工作重複和資源浪費。

2. 儘快修訂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加強土壤有機與激素類污染物質的監測和研究,並儘快與國際接軌

3.大力開展農業清潔生產,加強土地質量保護和修復的研究,開展農業清潔生產是解決農產品品質的根本措施。據江蘇的經驗,必須在摸清土壤與環境質量本底,抓好“淨土”這個源頭的基礎上,選好主要農產品,明確技術規程,通過試驗示範抓好並建立五大體系,即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規範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監測與認證體系;質量安全農產品管理與市場信息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與執法體系。

4.制訂土地質量修復和保護規劃,加強規模化和標準化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的建設

應利用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與評價的結果,制訂土地質量修復和保護規劃,包括質量安全農產品發展的生產基地佈局、結構調整、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復、農業清潔生產規劃等,加強污染土地整治與修復的資金投入。此外,應加強環保法規建設,健全管理體制和機制,制定更嚴格的環境標準。在保證國家現行環境法規的基礎上,制定區域性新法規。在控制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的工作中,重點應該包括制定合理的土壤質量保護條例、湖泊和近海養殖規劃,實施規模化畜禽養殖和生態養殖,建設農村集中居住社區和污水廢物集中處理,合理使用有機肥,推廣使用綠色農藥,推廣精準施肥技術,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等。重視土壤、水體和大氣持久性有毒物質及其長期危害效應的監測。

5.加強土壤與環境質量的宣傳與科普工作,進一步提高全民生態環保意識

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天空更藍,水更清,土壤更潔淨,食物更安全。

土地調查報告 篇3

向陽鎮當明村農產品流通調查報告我係在寒假期間給每個入黨積極分子佈置了利用寒假時間對家鄉農產品的流通進行調查的任務。我作爲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也積極認真的對自己家鄉的農產品的流通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的現象和結果做出以下報告。

一、調查目的:

爲了使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商貿管理系的全體入黨積極分子對農產品的流通進行了解,拓展知識,提高自我的專業技能。

二、調查時間:

20xx年1月15日至20xx年2月10日。

三、調查地點:

xx村。

四、調查方法:

查閱資料、訪談、實地考察。

五、調查內容:

1、當明村的交通情況:由於我的家鄉在農村,所以我所調查的是農村的農產品的流通情況。當明村大部分地區都爲山地,因爲多山所以交痛不是很好。雖然有了公路,但是路很小並且崎嶇不平,所以一般只有農家用的小型貨運車可以通過,所以那裏的農產品銷售往外面的並不多。這樣也造成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不高,基本上是自給自足。

2、當明村的主要農產品有:稻穀、玉米、柑橘、柿子、山楂、筒果、茶子、板栗。

3、當名村的農產品種植流通情況:由於當地的交通不是便利所以農產品往外銷售的量不是很大。又因爲運費的昂貴所以大部分農民對農產品的種植不多,都是自給自足。如各種菜類基本上是自己種供自家吃就行,很少用於買賣銷售來獲利,同時也因爲農產品收入不高,每個家庭都有小孩上學,僅靠務農的收入已經無法供家庭支出,所以

很多農民選擇外出打工賺錢,家裏就留下年紀大的老人幫看家帶小孩。這樣就使務農的人越來越少,農產品也就在不斷的減少。

六、調查結果:

而當地用於買賣交換的農產品主要有:稻穀、玉米、柑橘、柿子、山楂、筒果、茶子、板栗。稻穀買賣銷售主要是在本地的農民之間進行交易,主要是因爲近幾年來的天災(乾旱)和蟲災導致一部分的家庭收入減產,甚至有些家庭種下都沒有可以收穫的。這樣就去找收穫好的人家購買,這樣也節省了運費。而玉米的銷售業是幾乎沒有。因爲在農村玉米一般是用來釀酒或者是做豬吃料。機乎是自己家種植夠自己家用。而少部分的也是自己村上相互購買,而柑橘、柿子、山楂、筒果、茶子、板栗,這些農產品主要是運往縣城去銷售。而這些農產品的銷售途徑首先是由當地的一下小的商人去各家各戶的收購,當收購達小型貨車一車以後才運往縣城銷售給廠商。由於交通的不方便,所以貨運的價格就相對較高,這樣收購商爲了獲利就壓低收購價格。導致農民銷售農產品的收入就很低,造成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下降。導致大多數農民現在都在砍掉果樹來種植杉樹,等將來買樹木賺錢。

七、調查後的收穫與認識:

此次調查的結果使我認識到了,農村物流網絡不完善、經濟人組織鬆散、鄉村居住分散、交通不方便、運輸成本增高、農民信息不靈、並且由於農民的科技這種水平不高,種出來的農產品質量不是很高,等一切因素造成了農產品的價格低廉,這次的調查讓我認識到了農村的`各方面發展都有待加強,同時也認識到了物流行業對農產品的發展起了決定的作用,我本來就是學物流管理專業的,這次的調查使我對物流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瞭解,也更加鑑定了學習物流知識紮實自己的物流管理能力。同時也認識到科技對農產品的發展也起到了決定的作用,其實農村的農產品發展不好的最主要一個原因是,農民沒有科學種植,導致高投入低收穫,並且收穫到的產品質量不好價格就低,農民的積極性纔會慢慢降低。

八、總結:

總的來說此次調查的結果是農村農產品的流通銷售缺乏主要原因:

1、農村的交通不便利。

2、缺乏利用科學技術種植農產品。

3、農產品沒有好的銷售途徑。

九、對農村農產品種植和運輸的建議:

1、有句話這樣說“要想富,先修路”,我認爲要想把農產品很好的運輸銷售出去首先要修路,只有把路修好了,交通便利了,農產本站有更好的機會運出去銷售。

2、加大科技的投入,沒有科技的投入,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不高,就會使產品的價格降低,這樣農民就沒有利用可圖,同樣會使農民積極性降低,所以必須大量的投入科學,讓農民都把科學用在種植和護理農產品中上,這樣就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少種多收穫,這樣農民種植農產品的積極性才得以提高,農產品多了,質量好了運往外地銷售才能拿到好價錢,好收入。

3、國家應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農產品運輸管理,提高農產品流通,積極引導鼓勵農民利用科學技術來種植農產品,政府可以派一些農產品研究的專業人員實地勘察,研究當地土質、水質、氣候等因素的制約下,引導當地農民種植適合當地的農產品,這樣農民們纔不會盲目的去種植,農民們種植了適合當地的農產品,引導農民利用科學技術種植,這樣農產本站會有豐收,收穫季節到來,農民的農產品銷售不出的時候當地政府應該積極的爲農民尋找銷售路線,這樣農民種下的農產品就有銷售路徑,那麼農民種植農產品的積極性就提高。只要農產品的收入高了,農民回家種地有收入了,農民選擇在家務農的機會就更大,那麼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外出打工,農村的土地才能得到充分利用,這樣間接的減少了留守兒童的人數。

土地調查報告 篇4

最近,我們在分管主任帶領下,對土地管理法貫徹實施情況進行了調查。聽取了市規劃國土局、經貿局、農業局、經管局、開發區等有關部門的情況彙報,先後到密州、辛興、程戈莊、郝戈莊等鄉鎮(街辦)及部分村莊進行了走訪座談。現將情況綜述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門認真貫徹執行土地管理法,牢固樹立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的觀念,以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爲目標,依法行政,開拓創新,紮實工作,保持了全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

(一)廣泛宣傳,法制觀念和國策意識進一步增強。爲增強幹部羣衆的法制觀念和國策意識,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廣泛開展了多樣式、多層面的學習宣傳活動。市裏將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納入領導幹部學法的重要內容,通過以會代訓和舉辦培訓班,對領導幹部、企業負責人、村支部書記進行了專題培訓。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組織講法團巡迴宣傳、開展法律法規諮詢、土地管理成果展覽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土地管理法以及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增強了幹部羣衆的法制觀念和國策意識,爲深入貫徹實施土地管理法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嚴格執法,土地管理工作日趨規範。爲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認真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於國土資源管理方面的有關規定,積極推行行政執法監察責任制,採取巡迴檢查、電話舉報、領導暗訪、專項治理整頓、聘請社會監督員等措施,切實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在嚴格審批手續,依法審批建設用地的同時,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用地行爲。去年,在清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工作中,查處違法用地792宗,面積1888畝,罰款2568萬元,處結率100%,保證了目前建設用地急增的情況下未發生違法用地問題,實現了土地市場秩序的明顯好轉,土地管理工作基本走向了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三)強化服務,保障了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圍繞全市經濟發展的大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土地的關係,較好地解決了用地需求與耕地保護、執法管理與熱情服務的問題,爲全市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首先,本着嚴格執法、熱情服務的原則,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縮短辦事時限,工作效率和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去年共辦理建設用地1316宗,面積9346畝。其次,加大土地開發復墾力度。目前,已申報國家級立項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一個,省級立項土地整理項目5個,市、縣級以上項目近30個,新增耕地面積44萬畝,實現了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再是,積極做好補償安置工作。認真執行農民補償安置的有關規定,依法足額落實土地補償和人口安置補助費,保護了農民利益,維護了社會穩定。

(四)深化改革,土地市場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爲適應市場經濟需求,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國土資源市場體系和土地市場運行機制,積極進行土地儲備、經營用地招拍賣、土地有償使用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年,完成土地收益26億元,實現土地儲備1827畝,對44979畝土地進行公開拍賣和掛牌出讓,實現政府收益9000萬元,行政劃撥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徵收各種費用2652萬元。

二、存在問題

土地管理法頒佈實施以來,我市的土地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各項工作走在了濰坊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但從調查情況看,隨着經濟建設的持續快速發展,用地需求與保護耕地的矛盾愈加突出,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宣傳教育不夠深入。少數幹部羣衆尤其是基層羣衆的土地憂患意識和法制觀念還不強,對保護耕地、依法用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耕地保護的問題較爲突出。二是經濟建設與土地供給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市到20xx的規劃建設用地指標已基本用完,但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勢頭不減,很多已簽署協議急等用地的項目至今尚未審批,據瞭解,僅開發區就有22項,涉及土地4000多畝。三是土地執法難問題依然存在。由於土地違法案件主體多涉及各級政府,查處和處理的難度較大;管理體制不適應,特別是基層土地管理機構不健全,執法力量薄弱,執法不嚴等問題時有發生。四是部分企業土地利用率低,建築設計標準、密度、容積率達不到要求,土地資源浪費問題還沒從根本上解決。

三、幾點建議

土地是國家最重要、可調控的資源,加強土地管理工作,是實施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系統工程。爲深入貫徹實施《土地管理法》,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國土資源,提出以下建議:

(一)繼續加大宣傳力度。從目前情況看,我市土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隨着經濟建設的持續快速發展,建設用地與耕地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管理工作形勢嚴峻。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和輿論工具,廣泛深入地宣傳《土地管理法》以及國務院和省政府的一系列規定,宣傳我市耕地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進一步增強幹部羣衆合理利用土地和依法保護耕地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要切實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宣傳,增強其法制觀念、耕地保護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提高其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自覺性,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把依法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國策落到實處,爲土地管理法深入實施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法制環境。

(二)多措並舉,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要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嚴格保護耕地、促進集約用地、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擺上重要位置,採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計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首先,堅決執行國務院關於基本農田實行“五個不準”的規定,把基本農田保護作爲重中之重,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確保基本農田面積的相對穩定,維護好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其次,切實搞好以土地整理和復墾爲重點的佔用耕地補償工作。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土地復墾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和調動農民積極進行土地復墾,力求達到“佔多少、墾多少”。三是,加快舊城改造步伐。舊城改造是挖潛盤活存量土地,合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的重要措施,抓好舊城改造,既能爲經濟建設提供寶貴的土地資源,也能極大地提升城市水平。建議把舊城改造工作提到議事日程,積極探索舊城改造的新路子,進一步加快舊城改造步伐。四是,規範產業園區建設。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羣、管理集約的格局進一步規範園區建設。建議對我市投資過3000萬元項目的用地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對個別低效益、重複建設項目以及徵而未建的項目,採取果斷措施,促其儘快退出或依法收回佔用土地,以整合土

地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效益。

(三)強化服務,爲經濟建設提供有效保障。要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經濟發展這個中心,正確處理好保護土地資源與保障建設用地的關係,千方百計滿足經濟發展的用地需求。首先,土地管理部門要繼續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參謀作用,從大局出發,積極主動地做好工作,爭取上級支持,尤其是對重點項目、招商引資大項目、基礎設施用地等儘量列入國家或省重點計劃,力爭不佔用我市建設用地指標。其次,積極探索,認真研究實施好建設用地指標置換、農用地整理指標折抵、建設用地指標週轉等各項政策,挖潛盤活存量土地,儘量滿足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對土地的需求。三是,強化服務,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在嚴格執法的同時,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爲經濟建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四)依法行政,進一步提高執法水平。要按照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在國家機關實行執法責任制的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政府負總責,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層層負責的執法監察機制。要加強宏觀調控,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標準的建設項目實行嚴格把關,杜絕一切破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行爲。要切實抓好執法隊伍的管理教育,增強其法制觀念和依法行政意識,嚴格執法,廉潔勤政,恪盡職守,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把土地管理工作推向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土地調查報告 篇5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作爲發包方,與承包方之間就集體享有所有權或使用權的土地、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而等自然資源所訂立的承包經營合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制度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使家庭承包責任制成爲農業生產的基本經營方式,成爲黨在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因此,正確及時的審理各種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的意義就非常重要。但是,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土地承包糾紛案件無論在審理中還是執行中都感到比較棘手。原因在於,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的不夠詳盡,致使各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作法不一,執行中判決內容不易執行,即使採取強制措施也無法達到最終目的。

土地承包案件的審理難、調解難、執行難己嚴重影響到了司法的統一和司法權威的樹立。接上級法院通知後我院積極組織力量,對我院的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進行了摸底調查,初步掌握了糾紛的基本情況,分析了原因,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一、土地承包糾紛案件的類型

1、發包方提前終止合同,承包方起訴要求繼續履行此類糾紛在村委換屆後表現更爲突出。

2、在承包合同履行過程中由於物價上漲,土地使用價值提升等原因,致使原承包費過低,發包方要求提高承包費,雙方發生糾紛。

3、承包方因經營不善,沒有取得預期利益,或取得利益過低,導致拖欠承包費。

4、因婦女離婚、出嫁等原因未能取得承包地,從而引發糾紛。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法律規定過於原則,可操作性不強。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已頒佈實施,但是由於實施時間較短,相關配套規定和司法解釋較少,往往土地承包案件又非常複雜,涉及到許多民間習慣、村規民約,審理中法官感到很吃力。

2、訴訟中農民的證據意識差,訴訟知識貧乏。農民的文化素質法律意識整體偏低,在發生糾紛時不太懂得怎樣進行維權,在訴訟中經常走彎路,無謂的增加訴訟成本。

3、合同形式不規範,在對外承包土地時,基本上都能簽訂書面合同,而在具體經濟組織內部都很少簽訂書面合同,只是幾個人用尺子一量,就算定下了。另外,土地管理部門很少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生糾紛時,雙方難以說清。

4、根據法律規定對外承包土地等重要事項需經過民主議定程序,即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進行公開決定,但實際上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很難召開,更不要說民主議定重要事項了。因此許多土地承包沒有經過此程序,有的甚至只是幾個主要的村幹部決定後,就對外承包。

5、村委的換屆選舉引起承包合同糾紛普遍存在。現在農村選舉制度在實行中不完善、不健全,競爭中混雜着家族勢力等非正常因素。新一屆村委上臺後,或因承包方是競選對手的人而進行打擊報復,或對前任村委工作不滿意,於是找種種理由,隨意解除合同或乾脆不經協商另行發包給他人,造成糾紛。

6、村組幹部素質差,工作能力有限。在因人口變動需進行土地調調整時,不能正確理解政策規定,分地不均。並且,現行法律對村組幹部制約過少。部分幹部無所顧及,用手中的權力鉗制農民,以此收受賄賂,索要錢財,或以權謀私搞暗箱操作,給自己的親友多分地、分好地。

7、歧視婦女,損害婦女的`承包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農村劃分責任田、口糧田及批准宅基地,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但有些地方在承包過程中明顯歧視婦女,剝奪出嫁、離婚、婦女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婦女出嫁後發包方要求收回承包地,婦女離婚、喪偶時土地承包經營權得不到保障。特別是婦女離婚後,與原夫不在同一經濟組織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容易受到侵害。

三、對策及建議

1、建議司法機關和各級行政部門儘快作出相應的司法解釋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相配套的規章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的具體實施意見、細則。以便爲人民法院及時妥善解決土地承包糾紛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據。

2、在立案中應注意把好立案關。我們認爲,對於土地糾紛案件,法院只能受理侵權糾紛,對於要求村民待遇的訴訟和要求調整土地的訴訟應慎重對待,我們認爲該類糾紛不屬法院主管的事項。村委委員會和村委小組是農村村民自治組織,它代表村委管理屬於村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調整土地或要求分配土地屬於村民自治的事項,法院不應當也沒有權力去處理該類事項。目前,並不是所有矛盾糾紛法院均能行使審判權予以調整。

3、合理運用情事變更原則,由於土地承包合同成本回收期限較長,一般合同的期限都比較長,其間土地升值物價上漲等因素都可能出現,審理中應注意在保護雙方合法權益的情況下,充分考慮各種因素運用情事變更原則。

4、農村土地糾紛,仍應當發揮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鄉、鎮政府要加強對村基層幹部行爲的監督,對其不經民主議定程序的行爲及時介入,給予糾正。

5、加大對村組幹部的培訓力度,提高其理解和執行國家政策的能力,強化其法制意識,履約意識,減少糾紛的發生。各級政府要定期對村組幹部進行培訓,聘請有關專家、學者授課。同時加大監督力度對工作能力低下,羣衆意見大的幹部要堅決撤換。

6、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婦女的保護,貫徹男女平等思想。徹底消除人們思想中,那種“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等陳舊思想。

7、充分發揮法官的“釋明權”,在訴訟中由於農民法律、文化素質較低,理解能力有限,這就需要法官在審理過程中,就相關法律的理解、可能出現的訴訟後果等對當事人予以詳細的說明。

土地調查報告 篇6

經過改革開放二十餘年的洗禮,目前農村經濟已進入不斷向市場經濟邁進的實踐階段。分析這個階段的新實踐,農村經濟已逐步出現這樣一個明顯特點:土地活則經濟活,土地流轉正成爲推動農村經濟實現新一輪發展的“興奮點”。

我縣作爲一個欠發達的內陸山區農業縣,如何緊緊把握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的實現方式和途徑,促進農村土地規範、高效流轉,全面盤活、開發利用好土地這一與發展經濟聯繫至關密切、潛能極爲巨大的生產要素,對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帶着這一課題,我們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的情況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調查。

一、我縣土地流轉的基本特點和成效

據不完全統計,我縣土地的流轉面積達7。62萬畝,其中耕地1。8萬畝,山林3。5萬畝,果園2。2萬畝,水面0。12萬畝。調查中,我們發現土地流轉較好的主要集中在209國道沿線和靖洪國防公路沿線的坪村、堡子、連山、林城、團河、黃茅、若水等鄉鎮,這些鄉鎮土地流轉的面積約佔全縣的54%,其中土地流轉較好的坪村鎮共流轉土地1532畝(其中耕地816畝,山地400畝,水面316畝)。綜觀我縣土地流轉情況,主要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1、流轉的面積逐步擴大。

從1995年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責任制以來,我縣土地流轉的面積逐年增加。1995年全縣土地流轉面積不到2。1萬畝,今年已達7。62萬畝,增長了3。5倍。特別是近兩年來,初步出現了由小塊流轉向成片規模流轉的新變化。據不完全統計,全縣一次性流轉面積達20畝以上的就有370餘宗。

2、流轉的形式不斷豐富。

據調查,我縣農村土地流轉主要有五種形式:一是委託代管,即外出務工的農戶委託親戚、朋友、鄰居耕種,稅費負擔與收益分配由代管人與委託人簽訂書面或口頭協議商定,全縣有80%以上的屬於這種形式。二是反租倒包,即鄉、村集體根據結構調整等需要將承包戶的土地租過來,然後又轉租給原承包戶或其他農戶。如堡子鎮政府租賃該鎮新店村、樓落村農戶的200畝稻田,然後又轉租給原來的農戶或其他農戶,用來集中連片開發無籽西瓜。三是股份合作,即集體或個人以土地入股,與他人或單位進行共同開發經營,分享效益。如林城鎮大石板村粟多坤、粟多遇等人負責技術和資金,連山鄉宋家洲村的9戶農戶以118畝稻田入股,實行股份合作,共同開發優質葡萄。這種分戶管理的股份合作形式既解決了種田大戶無田可種的矛盾,又解決了田主缺資金、缺技術搞開發的矛盾。四是集體重新發包或轉包,即村組將集體“四荒地”、農戶棄耕拋荒的土地重新發包或轉包給農戶。如團河鎮向陽村以150元/畝的租金,承包了該村120畝土地(其中耕地80畝,河灘荒地40畝),經整理後以2。5萬元/年的租金,發包給本村3戶農戶,規劃用於建立雞、鴨、豬、羊、魚綜合養殖場。憘五是對外招租,即村組集體將集中連片的低產田,或將集體原來統一經營或承包的山林、果園、水面及荒地,以招標的形式租給大戶經營。團河鎮官舟村將兩塊分別爲300畝和500畝的荒地發包給兩名洪江籍的農戶,承包期20年,承包者帶資金和技術落戶團河,發展板栗和臍橙等優質水果。此外,拍賣、以租抵債等形式在土地流轉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

3、土地跨區域流轉逐漸增多。

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土地潛能的不斷釋放,許多能人大戶已不滿足於本地有限的土地資源,從而使土地跨村、跨鄉、跨縣流轉的面積逐步擴大,土地經營逐步打破了傳統的區域界限。據初步統計,全縣跨區域流轉的土地已達1。9萬畝,佔全縣流轉土地的25。2%。僅團河鎮就對外(外縣)招租1100餘畝。連山、坪村、林城鎮等交通方便的鄉鎮,對外更具吸引力。地靈鄉的草莓大戶吳國華就到坪村承包了稻田20畝,在國道邊發展草莓;若水鎮的胡清在連山承包30多畝耕地,同時轉戰懷化鴨嘴巖租賃荒山發展脆蜜桃。

我縣土地流轉雖然起步較晚,但產生的效益和影響是十分明顯和積極的。

一是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不少能人租賃集體或個人的土地,不再侷限於耕種質次效低的農作物,而是逐步傾向於作物耕種的多樣化、規模化,由耕種比較效益較低的油茶、水稻轉向耕種優質水果、西瓜、大棚蔬菜、葡萄等比較效益較高的作物。目前全縣在土地流轉中已涌現出了一批調整結構的“排頭兵”,爲推動全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作出了示範。如坪村鎮大順村張光前等6戶農戶承包耕地84畝,全部改種水稻爲種無籽西瓜、葡萄、草莓等,帶動了當地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加快了全鎮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在他們的帶動下,全鎮有120多戶農戶參與承包土地300多畝,用於種植無籽西瓜,獲得了很好的'收益。

二是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力的合理轉移。土地流轉一方面催放了土地的巨大潛能,同時又進一步解放了勞動力。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大約有2萬餘名農村勞動力將耕地以流轉的形式處理後,紛紛外出經商、開店、打工,從而有效解決了目前農村勞力過剩、棄耕拋荒現象嚴重的問題。

三是提高了土地使用價值。土地合理流轉後,土地逐步向大戶和能人集中,經營者實現了市場化、規模化的生產,改變了農村經濟長期存在的品種老化、管理落後、經營小打小鬧的不良佈局,使土地的潛能得到了大幅度的釋放。如坪村鎮農戶張崇華承包了32畝耕地,用來種植無籽西瓜,今年產值達2。8萬元,而32畝耕地用於種植水稻總收入僅1。4萬元,只有種植無籽西瓜的50%。

四是培植了一批農村大戶。憗隨着土地流轉的推進,生產要素不斷向生產大戶和能人集中,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使生產大戶和能人有了“用武之地”,一批發展農村經濟的大戶脫穎而出。目前,全縣承包5畝土地以上的經營大戶就有2100餘戶。黃茅鄉白洋村陸明建等9戶農民於1997年租賃本村300畝荒山,承包30年,至今已累計投入資金11萬元,栽種優質板栗XX株,優質梨樹3000多株,楊梅、碰柑、脆蜜桃等1000多株,預計進入盛果期產值可達25萬元以上,可以爲15人以上提供勞動就業機會。

二、我縣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我縣的土地流轉經過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動了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思想意識、機制束縛等因素的影響,我縣土地流轉仍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縣土地合理、規範、高效流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土地流轉的組織引導乏力。我縣土地流動主要是農戶自發進行的,個體化傾向較重。各級黨委、政府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引導,至今沒有規範的政策指導操作,沒有明確具體的部門規範管理,致使我縣農村土地難以實現規範、有序和高效流轉。二是土地流轉的市場培育滯後。全縣幹部羣衆“土地市場”的觀念十分淡薄,縣、鄉、村三級都沒有建立爲土地流轉服務的中介組織,市場培育嚴重滯後,從而導致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交易管理都存在諸多問題。三是土地流轉的檔次不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流轉的形式檔次不高。我縣土地流轉絕大部分仍屬最低層次的委託代管形式。在我縣7。62萬畝流轉土地當中,委託代管形式佔82。4%以上。堡子鎮流轉的1235畝土地當中,委託代管形式流轉的就達1000餘畝,佔流轉總面積的81%,其它形式流轉的僅佔19%。而實踐證明,低層次的委託代管所產生的效益仍然是比較低的。其二是流轉地的開發檔次不高。許多流轉地仍處於自發的、粗放的、低層次的經營狀態,流轉規模小、投入低、科技含量不高、抵制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林城鎮一戶居民低價承包了8畝良田,但一年四季都是栽種一些“大路菜”,幾分至2角錢一斤,效益很低,連上交那低得不能再低了的租金也成了問題。四是土地流轉的管理欠規範。由於至今沒有指導性文件,沒有具體的部門組織管理,導致土地流轉的管理欠規範。主要表現在:流轉雙方忽視必要的法律手續;交易監督滯後,集體“暗箱操作”仍有發生;流轉服務體系欠完善,流轉的檔案、信息、價格都沒有規範建立;利益保障還比較乏力,一些流轉地的經營者反映要進一步寬鬆環境,支持他們生產發展。

三、促進我縣土地合理有序流動的對策建議

根據我縣土地流轉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我縣要實現土地的規範高效流轉,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提高認識,將推進土地流轉作爲實現農村經濟新一輪大發展的關鍵來抓。

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就高度概括了土地的巨大潛能。但從新的農村經濟發展形勢來看,離開了土地流轉,土地的潛能發揮受到了極大的束縛。長期形成的土地平均擁有、所有權和經營權機械統一的模式已明顯不適宜農村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打破這一沉悶局面,就必須讓土地流轉活起來。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和涉農部門要切實提高對土地流轉的認識,要充分認識土地流轉對合理配置農村土地資源,推動農村經濟新一輪發展的重大意義的認識,充分認識土地流轉是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改革的需要,切實加強對土地流轉的領導。要大力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土地市場”的觀念,轉變領導方式和職能,利用市場引、政策推、行政促、典型帶等方式,大力活化土地這一生產要素,積極加快土地流轉的進程。

2、強化宣傳和引導,使土地流轉由自發逐步轉向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羣衆是土地流轉的主體。

因此,要抓好土地流轉,必須千方百計調動廣大羣衆的積極性。

一是要加強對土地流轉現實意義的宣傳。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牆報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土地流轉意義的宣傳,通過宣傳,讓廣大農民羣衆充分認識盤活農村土地對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性。基層幹部要深入村組,深入到土地流轉過程當中,向羣衆講清盤活土地與固守原有土地甚至棄耕拋荒的利弊,通過前後效益對比,提高農民對土地流轉的重要性的認識。

二是要加強對土地流轉典型的宣傳。對那些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觀念較新,經營效益較好的經營大戶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大力宣傳,切實發揮典型的帶動作用。通過宣傳,讓更多農村或城鎮的富餘勞動力感到經營土地有利可圖,從而自覺投入到土地流轉當中,利用好土地資源,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是各級黨委政府、基層幹部要善於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發揮黨。

土地調查報告 篇7

市人大常委會: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年初工作計劃安排,我委在人大常委會分管領導帶領下,於月日至日深入部分鎮街和部門,對××年以來我市土地利用管理工作進行了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三年來,根據國家有關宏觀調控精神,深入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規範土地市場秩序,爲實施我市“一路三化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度重視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工作。充分認識深入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堅決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管理、規範土地市場的重大決策,各級成立了土地市場治理整頓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制發了土地市場治理整頓系列文件,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安排工作人員,保證工作經費,國土、財政、建設、農業、監察、審計等部門緊密配合,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整治保持高壓態勢,通過加大土地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使各級幹部的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得到加強,依法行政意識得到增強,依法管理土地步入有序軌道。如××街道辦事處成立以來重視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進一步規範土地市場秩序,相繼制發了《關於××場控規控建情況的緊急報告》、〈〈關於嚴格控制建設及建設用地的通知〉〉、〈〈關於禁止土地非法轉讓的通知〉〉,××年來無新的違規建築和違法佔地。

(二)加大各種土地違法違規行爲的查處。針對目前我市部分鎮街違規越權辦理城鎮建設相關手續、違法收取土地出讓金和建設配套費的較爲普遍現象,近年來市政府多次部署、組織相關部門深入鎮街調查摸底,出臺了〈〈××市人民政府關於對部分鎮街違規越權辦理建設相關手續調查處理的通報〉〉(××府函【】號),深入查找存在問題,分析存在原因,提出瞭解決辦法及今後工作的意見和要求,對於迅速遏止和糾正各種違法違規行爲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規範、執行土地管理各項制度。通過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了集中統一的土地管理機構。建立了經營性用地公開出讓、用地貯備收購制度,統一了建設用地審批、房地產權證的發放、徵地補償安置實施主體及相關政策,不斷規範完善各項制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比如規範土地供應管理對所有建設用地實行集體會審和用地公示制度,符合招標拍賣條件的一律公開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並規定底價,××年共收取土地出讓金萬元××年達億元今年月入庫數萬元有效地抑制了國有土地資產的流失增加了政府的土地收益。

(四)加強拆遷工作管理。堅持依法拆遷,堅持政策標準,堅持以人爲本,情理法拆遷,堅持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完善政策,加大宣傳,齊抓共管,公開陽光作業,確保了東部新城徵地拆遷安置工作的順利推進,既保證了建設發展,又維護了社會穩定,取得了較好成效。

(五)狠抓遺留問題的解決。結合深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工作,狠抓了“兩證”遺留問題辦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加大了對歷年拖欠農民徵地補償安置費用清理兌現力度,爲維護羣衆的合法權益作出了積極努力。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工業園區存量建設用地利用率不高。新增建設用地難和存量建設用地閒置的矛盾並存,據最新統計,個工業園區閒置一年的土地佔供地總量的閒置一年以上未動工的佔。××開發區個別單位用地閒置長達十年以上。

(二)正確處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與依法辦事的關係各地實際運用中依然有差距,對貫徹法律法規嚴格土地管理防止新的遺留問題發生的政治敏銳性、警覺性在認識上依然有差距。個別地方認爲按規定辦手續,佔用時間長,發展受到了影響。

(三)土地監管執法力度不夠。發現土地違法行爲、立案查處土地違法行爲的手段薄弱,對如何預防構建防範體系研究不夠。今年市政府通報××年以來部分鎮街違規越權辦理建設相關手續項目是個。

(四)對羣衆反映東部新城徵地拆遷補償後期工作的一些跡象應引起足夠重視,防止新的不穩定因素的出現。對遺留的城鎮、場鎮國有公房“兩證”的辦理同樣應引起重視,防止象××辦事處、××場辦公樓未完善手續的類似情況的發生。

三、幾點建議

(一)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從實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上來,切實增強對嚴格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把落實好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作爲對政府執政能力的檢驗。必須正確處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土地資源的關係,認真總結經驗,積極推進土地管理各項改革,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加強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檔案建設和基層隊伍建設,不斷完善土地法制,建立嚴格、科學、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維護好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進一步加強土地市場建設,規範土地市場運作。強化政府對土地的.集中統一管理,壟斷土地一級市場,放活土地二級市場,土地徵用、劃撥、出讓、轉讓等工作,必須由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實行用地集中統一計劃供應,經營性用地必須按“招拍掛”方式進行出讓,嚴禁違規出讓經營性土地使用權。要進一步加強和規範地價管理,及時調整更新和公佈基準地價,健全地價體系;進一步加強土地出讓金徵收管理,嚴格實行土地出讓金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做到應收盡收。

(三)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加大土地管理執法力度。一是嚴格按出讓合同約定加強建設用地跟蹤管理。嚴禁閒置、囤積、炒賣土地。對用地單位閒置的土地,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處理。二是加大土地違法違規行爲的查處。建立公開的土地違法立案標準,以利社會各界監督,建立國土資源與監察、審計等部門聯合辦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處土地違法行爲,又查處違法責任人。典型案件要公開處理。防止有案不查、違法不糾、執法不嚴的現象發生。對歷史遺留問題要妥善處理,總結經驗教訓。

(四)加強徵地實施過程的監管,維護公開、公平、公正法制秩序。健全徵地程序,完善徵地補償辦法,妥善安置被徵地農民,使被徵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徵地而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加強規劃實施管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凡涉及改變土地利用方向、規模、重大布局等原則性修改,必須報原批准機關批准。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也不得擅自修改。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及村鎮建設用地管理,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盤活土地存量,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五)牢固樹立遵守土地法律法規的意識。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深入持久地開展土地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活動,深刻認識我國國情和保護耕地的極端重要性,本着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嚴格依法管理土地,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城市化道路。進一步提高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識,要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合理用地。對違反法律法規批地、佔地的,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土地調查報告 篇8

**區**鎮城西村是以種植業爲主的傳統產糧區。全村共1800人,4000多畝耕地,除去人均1.3畝口糧田外,還有人均1畝的責任田。近十年來,爲摘掉貧窮帽子,城西村不斷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探索,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實現了土地分散經營到集約經營、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嬗變。他們的經驗,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有地沒錢找出路

地處十年九旱的**區**鎮,水資源嚴重短缺,種植玉米和大豆都歉收,加上糧食價格持續走低,即使遇上好年景,一畝大田也很難看到200元錢的純利。1996年以前的城西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有1800元,遠遠低於**區的平均水平。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一整年,有地沒錢的處境讓村民們愁眉不展,村裏70%的勞動力不再堅守土地而涌向城市,全村棄管土地達1300畝,大批土地處於撂荒狀態,土地成了農民手中的“雞肋”。國家莊嚴地把土地承包權交給農民,“30年不變”。然而,守着幾千畝的土地爲什麼還會受窮?

城西村一不靠山,二不靠海,是以種植業爲主的傳統產糧區。在農副產品緊缺的年代,土地產出效益高,自然是農民的寶。然而到了農產品相對過剩的年代,農民在地裏刨食是刨不出小康的。遇上豐年,即使農民多收了三五斗,也會因爲供過於求而壓低了農產品價格,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有時甚至不升反降。爲尋求出路,1996年以來,城西村把目光投向了高效農業,開始種植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村委會帶領全村農民闖市場、交外商、簽訂單。幾年下來,他們發現,種玉米改成種菜養花,並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農民增收難的癥結在於土地,以三五根兒壟爲單位的小生產在產業化大潮中無異於井底之蛙,以一畝三分地爲單位的獨自經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啻於風中浮萍,即使有點效益,增加的幅度也很有限,村民收入增長仍然不快。要徹底擺脫農民有地無錢的困境,就必須在千家萬戶分散的土地上做文章。全村幾千畝土地竟難以承接來自日本的小額訂單需求,這個尷尬成爲解決全村土地問題的導火索。村委會認識到,要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就要在土地整合上下功夫,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實行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真正形成與國內外市場對接的能力。由此,城西村土地改革開始浮出水面。

農民搖身變股東

城西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最大阻力首先來自思想障礙。從最初集中土地建現代農業園區,到推行土地股份制成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每個時期、各個階段,無不經歷着思想觀念的撞擊和交鋒。一輩子刨食在土地上的老一代農民,雖然對貧窮充滿着無奈,但沒有田地種,讓他們覺得沒有了依靠。而年輕的新一代農民,寧肯將土地撂荒幾年,也不情願轉讓土地承包權,畢竟,那賴以安身立命的幾畝土地承載着農家未來的希望,除非你能帶給他更多的實惠和長遠的利益。爲了打消村民們的思想顧慮,村委會成員分工包戶,與村民一筆一筆算清收支賬,解答村民一個又一個問題,先後四次召開村民大會,漸漸消除了農民的擔憂。1998年村委會採取租賃和反租倒包的形式,集中了部分農民撂荒的400多畝土地,建起了大連**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訂單農業。一時間,城西村花卉、蔬菜等訂單農業發展迅速,生產規模化程度得到提高,產業優勢日益凸現,村民也一次性得到了固定的租金和承包金。

然而,簡單的土地集中,單純的規模擴大,並沒有從體制上解決一家一戶分散生產與產業化經營之間的矛盾。與外商簽訂單時發現,外國人不願意和村一級組織籤合同,因爲村不是經營實體,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根本無法和國際慣例接軌;同時,由於土地承包制的侷限,對外雖由村委會接訂單,但實質上仍是農民個體經營,村一級組織與農民之間沒有形成利益紐帶,相互之間的制約力不強,內部風險很大,這些都讓外商感覺心裏沒底。淺層次的土地流轉形式,不僅沒有解決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而且嚴重製約了土地統一管理、科學規劃、集約生產,使大規模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很難實施,農業科技很難推廣,投資環境很難改善,從而丟掉了一批大客戶。城西村在實踐中認識到,只有通過土地把村民與集體結成緊密型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讓責權利更明晰,才能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保證訂單任務按期保質保量完成。園區建設遭遇着“成長的煩惱”,最終也只能通過更深層次的土地改革來解決。

於是,城西村提出土地股份制的改革設想。**區、**鎮兩級黨委政府頂住壓力,指導城西村迅速推行土地股份制。他們以集體土地及資產作爲集體股本,在村民自願的基礎上,將61戶農民承包地部分或全部折價入股,成立了大連市農村第一個以土地入股爲主要投資方式的股份制企業——大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法》規定,設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村民一分地爲一股,61戶農民共集中土地293畝,折價佔總股本的13.06%;村以集體經營的1300畝土地和水利配套、溫室大棚等設施入股,折價佔總股本的86.94%。企業的稅後利潤60%用於擴大再生產,40%用於股金分紅,年終一次性分發股紅;公司如發生虧損,則按股份分擔風險。

考慮到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土地股份制在分配方式上打了“折扣”。公司規定,對於農民入股的土地,無論公司盈虧,每年年初,先期支付入股農民每畝保底分紅200元。如果公司年底還有盈利,可繼續分紅。入股自願,退股自由,讓城西村的農民變成股東;產權明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使得村民和集體真正成爲利益共同體。

在公司內部經營管理上,根據個人技術水平和能力大小,股東們既能在公司內承包經營,又可爲公司打工,當農業工人。公司建起了國際水平的溫室工廠,種植花卉等觀賞植物,僱傭村民統一生產。露作和大棚育種由公司統一提供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銷售,農民具體操作,利潤由公司和農民按比例分成。蔬菜和桔梗等其他作物,採取農民交納土地承包金的方式,產品由公司統一收購,收益全歸農民。公司還聯合省農科所等科研機構共同進行科技攻關,大大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嶄新的激勵機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保底收入和年終分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進來。與城西村接壤的'城東村53戶農民主動以472畝土地入股,土門村農民找熟人要求加盟公司。短短6年,公司吸納了226戶農民的1757畝耕地,加上村集體1300畝,目前已擁有集中連片、設施完備的入股土地3000多畝,成爲**區技術水平最高、生產設施最完備、經濟效益最好的農業公司,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城西村推行土地股份制,表面看是土地流轉的一種形式,實質是將現代企業制度引入到農業,把公司制企業的管理體制、激勵機制、經營手段、分配方式,成功嫁接到農業園區的經營和管理上,延伸到農村土地使用權的盤活上。這正是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工業化方式組織農業生產經營,用工業化管理方式辦好農事企業的實踐形式之一。

集約帶來新變化

高效農業在土地股份制的催化下如虎添翼。走進**現代農業園區寬敞明亮的溫室生產車間,如同置身於全國乃至世界農業的前沿,無論是農業設施、技術水準、作物品種還是管理方式,都與傳統農業大相徑庭。在這裏,不僅能見到組培室、催芽室、穴播車間、智能溫室、微灌和滴灌、克隆技術,還能見到農業工人在花叢樹影間用音樂施肥的新鮮玩意。實行土地股份制後,全村高效農業迅速壯大,種植品種由低效益的糧食、蔬菜、水果,發展到高效益的花卉、桔梗和種苗培育,“**農業”已成爲知名品牌,深受消費者歡迎的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乃至有機食品,已進入商場以及各大超市。園區還是全國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其高品質的花卉和觀葉植物深受日本市場青睞,農業生態旅遊也隨之興起,成爲園區的新興產業,每天都要接待大量參觀人員和來訪的國內外客商。最讓人感慨的是,過去分散種糧,每畝玉米淨收入僅有100多元,平均每平方米土地產出不到2元。實行集約經營後,按國際要求種植和加工高收益品種,實踐的效果是,在陽光溫室內種1畝花卉相當於過去種XX畝糧,種1畝蔬菜相當於過去種30畝糧,高水平的土地產出效益等於再造了數十個“城西村農業”。

產業化經營在土地股份制的助推下開創出新天地。實行土地股份制後,園區不僅是農業生產的樣板,還是農產品深加工、保鮮、包裝產業化“一條龍”的樣板,已產生巨大輻射效應,由“點”成“塊”,由“塊”帶“面”,快速提升了當地農業產業化水平。如今,**鎮70%以上的耕地成爲龍頭企業帶動下的配套型基地,80%以上的農戶都直接或間接地與龍頭企業連接。原來在市場經濟洶涌大潮中風雨飄搖的單個農民,現在與企業形成了“聯合艦隊”,大大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在這個產業化體系中,農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按照企業的要求做好本職工作,生產合格產品,然後就等着按照合同約定在企業拿錢。千家萬戶的農民把自己作爲“車廂”掛在龍頭企業這個“火車頭”上,高速行駛在市場經濟的軌道上。

農民收入在土地股份制的支撐下快速增長。1996年,城西村還是**區有名的貧困村,村集體負債1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1800元,在全鎮12個村中名列第10位。實行土地股份制改革後,城西村收入水平持續高速增長,XX年全村可支配財力達1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萬元,成爲全鎮最富的村。據瞭解,城西村有的村民在公司從事種植技術工作,個人全年收入可達1.5萬元。目前,城西村個人存款已佔**鎮的60%。

土地調查報告 篇9

調查時間:20xx 年8月3日至8月8日

調查地點:河北省泊頭市文廟鎮

調查對象:全鎮人民

調查方法:實地考察、訪談、查閱相關資料

調查內容:土地資源的使用情況,土地流轉現狀

調查目的: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解決土地問題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所在。

隨着我國生產力的逐漸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隨着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本村的外出務工經商的人員大幅度增加,致使出現了土地使用分散,閒置等問題,甚至出現了土地荒廢的現象,這一問題制約了農村經濟就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抓好土地流轉工作,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實施農業規模經營,降低生產交易成本,從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發展。

爲了瞭解現在農村土地流轉的狀況,就文廟鎮的土地流轉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查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 本鎮的基本情況

從統計數據來看,截止到今年七月底,全鎮家庭承包經營的農戶有4987戶20092人,13209個勞動力,承包耕地面積14883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受讓方53戶119起,本鎮土地流轉面積達1034畝,佔承包耕地面積的2.8 %,其中耕地流轉面積達出624畝,林地流轉面積達410畝。全鎮流轉情況涉及10個村民委員會,39個村民小組,256戶農戶。流轉出的土地主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爲主。流轉期限以中短期爲主,以5年以下爲主。同時不少土地正面臨着被廢棄的現狀。由於本鎮採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數糧大戶,搞土地規模經營,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發揮了規模效益。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本鎮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在市、縣兩級政府和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下,對依法推進土地流轉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1、 現有土地使用不規範

我國實施土地承包30年不變的政策,農村現存的農用地管理模式落後,傳統的模式給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帶來了很多弊病。村裏的人口變動使土地出現多寡現象,土地分配有失公平。還有一些人隨意改變土地的使用類型,在耕地上建房、種樹,嚴重浪費了有限的耕地。

2、法律意識較淡薄,農村土地流轉手續不規範,引發矛盾糾紛多。表現在:一些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法律、法規認識度低,知道有《土地承包法》的多,但通讀過全文了解精

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轉未經村委會同意或備案。調查中發現多數流轉不簽訂合同或合同不規範,大部分土地流轉都沒有合同,更多的是口頭協議。有些人認爲籤不籤合同不重要,以口頭協議代替合同,有的流轉後再籤合同,埋藏下矛盾糾紛隱患;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規範、不完善之處,不規範的主要因素是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不知曉土地流轉的程序及相關手續;另外農戶間土地流轉期限較短,短期行爲嚴重。農民務工經商收入不穩定,農民仍把土地作爲經營風險的退路,土地轉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採取短期轉包的形式流轉土地,由於流轉期限較短,造成轉入戶在生產上的短期行爲和掠奪式經營,導致土壤肥力嚴重不足;三是單家各戶經營的土地面積碎化;土地承包工作中,仍有一些村組幹部對黨的土地承包政策和法規領會不夠,爲解決人地矛盾,搞“幾年一調”,土地打亂重分,給土地流轉造成了困難和障礙。

3、 對土地流轉的意義和認識不足,流轉機制不完善。

許多農民還沒有把土地流轉作爲整合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轉變經營方式、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多種經營、拓寬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徑。有些農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傳統觀念,不願意離開那塊能提供給自己有限收入的土地。土地流轉需要進一步規範。各地沒有完全健立和實施土地流轉登記備案制度。有的流轉主體和行爲還不能完全依法運行。對流轉情況缺乏相關備案登記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讓變更手續。合同文本還沒有統一。還存在土地流轉引起的糾紛現象,親戚、鄰里關係不和諧,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4、土地流轉範圍窄,流轉收益少。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戶土地流轉都是發生在親戚及鄰居之間,甚至有些是被動流轉。農戶因無力耕種,導致土地質量下降,有能力耕種的,因土地流轉渠道不暢通,轉入土地困難。土地無法向大戶和種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轉收益少,尤其是在取消農業稅、鄉統籌、村提留前,還存在轉出土地“倒貼錢”的現象,稅費改革後許多農戶又返要回了自家原轉包出去的承包田地(順水村、趙米克村有這情況),就這樣守着、認着、規模窄小地經營着。

三、對策與建議

1、要廣泛宣傳,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結合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學習宣傳活動,採取電視、廣播、標語、條幅、下發宣傳單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土地流轉的意義及土地流轉政策措施,以及流轉土地農民增收的實際效果,消除農民思想顧慮,提高土地流轉意識。

2、積極調研,及時解決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要把土地流轉作爲一個課題,組成調研組,深入縣(區)、鄉村和農戶對泊頭市土地流轉情況開展調研,及時掌握全市土地流轉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新模式、新辦法。

3、加強典型引導,營造土地流轉的良好轉氛圍。要把培育土地流轉典型作爲促進土地流轉的重要手段,總結典型經驗,加強引導。

4、要健全制度,依法規範土地流轉。健立和實施土地流轉登記備案制度。加強具體指導幫助,及時幫助解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步伐。確保流轉主體和行爲符合有關法律和政策規定,規範引導農民依法、自願、有償進行土地流轉,從源頭上化解農村土地糾紛,通過構築縣、鄉(鎮)、村、組四級服務平臺,對農民自行協商達成土地流轉協議並要求主管機關給予變更登記的,要做到有人辦理、限時辦理、辦就辦好的工作程序流程。對流轉合同及有關資料進行歸案並妥善保管,建立流轉情況登記冊,及時記載和反映流轉情況。對以轉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轉的,及時辦理相關備案登記;對以轉讓、互換方式流轉的,及時辦理有關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讓變更手續。建立和實施土地流轉合同管理制度,指導流轉雙方在自願協商的基礎上,建立穩定規範的流轉關係。使用省裏統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較大規模或涉及主體較多的流轉,必須由農經站指導流轉雙方簽訂流轉合同,進行合同登記、鑑證。

5、重視糾紛調處,保護土地流轉。爲保護土地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該市各縣區於20xx年全部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要充分發揮作用,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全部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

6、創新體制機制,探索流轉形式。堅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關規定爲準繩,鼓勵農戶依法採取轉包、轉讓、出租、互換等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合作社等土地流轉組織形式。在保持原承包關係不變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自願申請,並以土地經營權入社的形式,組建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由土地流轉合作社進行集中統一規劃、統一經營。這種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製爲基本形式,實行“三權分離”,即村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擁有土地承包權,土地流轉合作社擁有土地經營權,實行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管理制度,農戶按入社土地面積從合作社獲取分紅收益。這種形式既能夠把土地集中流轉出來,促進高效規模現代農業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轉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維護承包農戶和經營業主的合法權益,提高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有利於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村社會公益事業發展。

土地調查報告 篇10

我國土地總面積佔世界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二點二,居使勁兒第三位,由於我國人口衆多,人均土地面積只有11.65畝,僅佔世界品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39畝,佔世界耕地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因此,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是“一多三少”,即總量多,人均土地面積少,高質量的耕地面積少,可以開發的後背資源少。

我國農村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我村人口大概800餘人,在我縣屬於人口較少的村。由於地理條件的差異,我們與其他的大村相比,就經濟,農業等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人以外出務工爲主,年收入不會超過五萬,因爲長年在外,家中的農田基本處於荒廢狀態,原本肥沃的土地現在變得異常的貧瘠,從生的雜草替換了作物,土壤也因年久未翻變得異常的堅固,雜樹根緊緊的抓住土壤使有人結塊,良土基本上不具備再肥沃的可能。

以上是土地利用不好的第一個原因。

其二,20xx年國家實行退耕還林,廣大農村響應了國家的政策,紛紛開展了這項活動,然而有些見利忘本的人,歪曲了這一政策,吧自家大量的更多都拿出來變成林地,其目的就是爲了那少量的錢,這樣,又一批良土被佔據,本來不多的耕地已經接近了“滅絕”的邊緣。

其三,農村道路的修建,原有公路的硬化,拓寬,甚至,有些人爲了新修的公路的美觀,居然毫不吝惜的將大量的農田佔據。然而這些土地卻沒有得到再生的可能,使整個農村的田地得到進一步的浪費,試想一下,在農村,新修一條那樣美觀的公路有什麼意義,整個村名考的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還有可能遭受捱餓,大面積的土地被佔據,對村名有什麼樣的好處?

當然,我們不反對農村的基本住房用地,可是,仍然有大部分人不守規則,他們在原有的批地上隨便的擴大自己的建房用地,將原本是80平方的變成120,或者是更大,調查了一戶這樣的村名,他回答得很簡單,爲了以後子孫不用再爲住房發愁,其實,他們是否想過,自己的子孫以後靠什麼生活,土地,外出務工?這個事暫時誰也說不清,可是,如果你的暫時在外工作,你盲目的擴大又有何用,倘若在家,沒有土地他又怎樣生存?

其四,我村地處海拔較高的山谷中,容易發生像泥石流,山體滑坡的事故,每到雨季,大量的土地將面臨着被掩埋的處境,大雨一過,大塊的石頭覆蓋了更耕地,使得可利用土地減少。

存在農村的最嚴重的問題可能是糾紛問題:

其一:鄉鎮沒有起必要的指導作用 鄉(鎮)人民政府對農村工作起着重要的監督和指導作用,但是,近年來,隨着村兩委直選的展開,鄉(鎮)人民政府的監督指導能力弱化,不能及時對村委的工作進行監督指導。《農村土地承包法》第48條規定:“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應當事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心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看出,鄉(鎮)人民政府對農村土地發包中的部分土地向外發包是有批准權的,通過批准行爲來監督和指導農村發包土地的有序展開。同時,對於農村承包戶依法承包土地的,《土地承包法》和農業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辦法》都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承包戶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該證是確定承包戶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憑證。但是,通過所審理的土地糾紛案件可以看到,土地向外發包經鄉(鎮)人民政府批准的幾乎佔不到三分之一。很多承包戶根本沒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這種情況下,有可能造成土地權屬模糊,產生不必要的.糾紛

其二:農民自身的土地法律意識不夠 農民盲目的認爲自己暫時承包的土地就是自己的,並沒有形成土地是國家的這一意識,造成了土地糾紛問題中難以調節的問題,一次,我們在着力促進農民的收入提高的同時,也有必要提高一下農民的法律意識,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教育農民 1.強法制宣傳教育,特別是對村兩委成員的法制宣傳教育。

通過法制宣傳教育,旨在提高村兩委成員及村民的守法意識和合同意識,規範村兩委的發包行爲。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9條規定,按5個程序簽訂承包合同:村民會議選舉產生承包工作小組;承包小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擬定並公佈承包方案;召開村民會議討論通過承包方案;公開實施承包方案;簽訂承包合同。2.加強村民委員會的成員的教育,他們被民選,就得爲民用,他們需要在村裏宣傳相關的土地法規,加強村民的守法思想,這樣能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紛問題。

其三祖輩留下的老問題 我在村中暗暗的調查了兩家因爲土地糾紛而又矛盾的村民,他們各自說得的有理由,一個是這樣說的,:“我們祖輩的地本來是平均分 的,可是到了我們這一代,他擁有的地卻比我家多得多,我覺得肯定不公平”,另外一個卻這樣說,:“在我祖輩的時候,我家的人口比他家多,得到的土地自然比他們家多,那是我們家6口人,他家才3口,按人口分配,這樣有什麼不對嗎?”他們的話都很精闢,我翻譯成普通話就這麼個意思,用我家鄉的方言內涵更深。

當然,問題的產生,我們不能讓它一直妨礙我們耕地的開墾,我們急需一些解決的辦法,讓現有的耕地不再減少。

1、減少不必要的用地,比如:公路的美觀化造成的大面積的土地浪費的現象,

2、加強對建房用地的督查,對那些隨便擴大建房面積的農戶採取一定的懲罰,

3、加強防範,對一些容易遭天災的耕地實施一定的保護措施,比如提前瞭解耕種時天氣情況,將損失降到最低

4、解決糾紛問題,這也是一個大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的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a、改變農業補貼方式

目前國家對農業補貼的依據是農地,有地的農民有補貼,沒地的農民沒補貼。這種補貼方式與國家補貼農業的初衷並不相符,也激發了由農地產生的矛盾。因此,可以將基於農地的補貼改爲對農業經營者的補貼。

b、增加補償的力度

這樣可加大對懶惰農民的刺激,是他們重新拿起鋤頭,去開墾屬於自己的土地,當然,國家在這個方面做得很好,國家早取消了對土地的交稅,在一定程度上補助農民每畝地15塊左右,對土地的重新利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c、發揮鄉鎮和村委會的作用

在村委會中,應該有一名懂法,維法的村官,這樣,他能每隔一段時間宣傳土地的基本法規,使每個村民做到心中有法的意識

當然,我作爲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有必要了解一些相關的信息,我市爲既保障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的大量要求,又守住耕地紅線的目標,我市國土資源部局女裏爭取省重點項目耕地佔補平衡,同時加大對土地開發整理力度,增加耕地儲備,據去年的統計,我市增加耕地963.8公頃,這對當前農村耕地少的問題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再者,國家兩免一補的政策落實下來,極大程度上鼓勵了農民中的的積極性。

這樣下去,農村的耕地面積的大幅度增加指日可待。

土地調查報告 篇11

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可靠的社會保障。爲了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鞏固、完善,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有序地流轉,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爲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奠定基礎,提供詳細的資料,我們對人和鎮騎龍村、木古村,盤石鎮永安村、石樓村的農村土地二輪承包、土地流轉及土地經營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了4個村,36個農業合作社,農戶1847戶,農業人口6382人,承包面積5451.1畝,其中:田2419.2畝,地21

27.9畝,山地及其他904畝。

(一)土地承包“三到戶”情況

土地承包“三到戶”是指承包土地地塊落實到戶、承包合同簽定到戶、土地經營權證書發放到戶。調查顯示:

1.土地承包“三到戶”的有1411戶,佔調查總戶數的76.3%;耕地面積4395畝,佔調查總耕地面積的73.4%,其中:“三到戶”不一致的有487戶,佔手續健全戶的34.5%,耕地面積1406畝,佔手續健全耕地面積的32%。主要是人和鎮木古村,承包合同和土地經營權證書雖發放到戶,但部分村民認爲合同、證書上的耕地面積與實際耕地面積存在差異。

2.土地到戶,合同和證書未到戶的有436戶,佔調查總戶數的23.7%,耕地面積702.1畝,佔調查總耕地面積的26.6%。主要是盤石鎮永安村土地二輪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至今仍未發放到農戶手中。

 (二)土地流轉情況

從4個村36個社的調查情況反映,土地流轉的有398戶,佔調查總戶數的21.5%,流轉人數爲1391人,佔調查總承包人口的23.3%,流轉耕地面積503.5畝,佔調查總耕地面積的11.07%,其中:流轉田402.3畝,地101.2畝。分別按以下三種形式分類,情況如下:

 1.按流轉的形式劃分

(1)土地轉讓的有171戶,佔調查流轉戶的43%,轉讓土地人數有599人,轉讓耕地面積270.5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53.8%,其中:轉讓田169.3畝,地101.2畝。主要涉及盤石鎮永安村、石樓村全戶外出,耕地轉讓給他人耕種。

(2)土地租賃的有227戶,佔調查流轉戶的57%,租賃土地人數有198人,租賃耕地面積233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46.2%,其中:租賃田233畝。主要涉及人和鎮騎龍村、木古村,耕地被長江林場租用爲苗圃基地。

 2.按經濟補償方式劃分

(1)有償流轉的有228戶,佔調查流轉戶的57.3%,流轉人數爲802人,流轉耕地面積237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45.1%,其中:田235畝,地2畝。如人和鎮騎馬村、木古村的233畝耕地由長江林場租賃作苗圃基地後,租賃費爲一畝田一年1000斤稻穀,按當年市場價計價。

(2)無償流轉的有170戶,佔調查流轉戶的42.7%,流轉人數爲595人,流轉耕地面積266.5畝,佔土地流轉面積的52.9%,其中:流轉田167.3畝,地99.2畝。土地無償給他人耕種,並由原承包戶承擔每年的稅費。

3.按流轉簽訂合同的形式劃分

(1)簽訂書面合同的有227戶,佔調查流轉戶的57%,流轉人數798人,流轉耕地面積233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46.2%,其中:田233畝。

(2)按口頭合同流轉的有171戶,佔調查總戶數的43%,流轉人數599人,流轉耕地面積270.5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53.8%,其中:田169.3畝,地101.2畝。

 (三)土地經營情況

從調查的4個村36個社看,土地經營較好的有1386戶,佔調查總戶數的75%,承包土地人數4604人,經營較好的耕地面積3938.2畝,佔調查土地面積的86.6%,其中:田20xx.7畝,地1845.5畝。在土地流轉的398戶,503.5畝耕地中,目前經營情況較好的有397戶,佔流轉戶的99.7%,耕地489.5畝,佔流轉耕地的97.2%,其中:田332.2畝,地167.3畝。如人和鎮騎龍村,將耕地160畝租賃給長江林場後,加大了對耕地的投入,擴大了規模,實現了林場、農戶雙贏的局面。種“應付田”、半丟荒、全丟荒的有461戶,佔調查總戶數的25%,承包土地人數1347人,涉及耕地面積608.9畝,佔調查土地面積的13.4%,其中田325.7畝,地283.2畝。

 1.種“應付田”的情況

我們將重栽輕管的粗放經營土地現象,叫作種“應付田”。在被調查的農戶中, 種“應付田”的有269戶,790人,佔調查總戶數的14.5%,面積509.5畝,佔調查面積的11.2%,其中:田320.7畝,地188.8畝。分析產生種“應付田”的主要原因有:

(1)因認爲種莊稼不划算、效益低的有248戶,佔種應付田的92.2%,土地面積448.7畝,佔種應付田的88%,其中:田280.2畝,地168.5畝。

(2)因有外出打工或本地務工收入而疏於管理的有21戶,佔種應付田的7.8%,土地面積60.8畝,佔種應付田的12%,其中:田40.5畝,地20.3畝。

 2.土地半丟荒情況

土地半丟荒的涉及190戶,548人,佔調查總戶數的10.2%,半丟荒土地面積爲92.2畝,佔調查面積的2%,主要涉及盤石鎮石樓村、人和鎮騎龍村,被丟荒的土地全爲旱地。土地半丟荒,原因是農戶的部分貧脊、低產、偏遠的坡耕地,投入高產

出少,因此僅種植大春作物一季。

 3.土地全丟荒情況

土地全丟荒涉及2戶,9人,佔調查總戶數的0.1%,全丟荒土地面積爲7.2畝,佔調查總面積的0.15%,其中:田5畝,地2.2畝。土地全丟荒的主要原因是農戶全家外出打工或經商,承包土地無人耕種,農戶不願丟失土地,而又無人可轉包,造成土地全部荒蕪。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土地承包“三到戶”的問題

1.承包手續不健全,使農民承包土地的權利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在土地二輪承包過程中,部分村社幹部認識不到位,工作上怕麻煩等原因,致使二輪承包合同和土地經營權證書至今仍堆放在鄉鎮或村委會,沒下發到農戶手中,嚴重違反了《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貫徹落實。如盤石鎮永安村,由於第二輪土地承包時涉及到外遷移民,土地經營權證書一直未發放到農戶手中。

2.土地經營權證書與農戶實際承包土地面積存在差異。農戶在承包後,由於新修村、組級公路或新修農田水利設施等村社公益事業毀佔了部分承包耕地,而造成農戶實際承包土地面積與土地經營權證書上的面積不一致。

 (二)土地流轉中的問題

農村土地流轉效果較好,不僅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進程,而且對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農村土地流轉運作不規範

農村土地流轉方式多種多樣,有轉讓、租賃、轉包等多種形式,目前,這些方式既沒有按土地流轉的規範程序操作,也沒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監督實施,導致土地流轉運作不規範、無人管理。

 2.農村土地流轉合同不規範

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方式五花八門,有書面的,也有口頭的,有的甚至什麼也沒有,即使簽訂流轉合同,合同也不夠規範,有關合同條款標的物不夠明確,約束力不強,易引起不必要的合同糾紛。

 3.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因素多:(1)農民固有的“戀地”情結很難消除。有的農民長期在外務工經商,寧願送人代耕、拋荒或種應付田,也不願把土地流轉給別人,認爲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害怕流轉後掉了自己的飯碗等;(2)少數農戶已在非農產業找到了自己的謀生門路,不願再承包土地,轉移不出去,退還集體因稅費原因和土地太分散,集體不願接受等。

4.不規範流轉易引發承包合同糾紛。目前主要有兩種情況:(1)承包戶長期外出務工,將土地轉包給本村社以外的農戶耕種,而引起本村社農戶不滿,產生流轉合同糾紛;(2)有的農戶全家外遷進城定居,並將房子賣給鄉外的農戶後,購房方受讓該農戶的土地進行耕種。購方通過不完全正規渠道又將戶口遷移至該村組,引起當地農戶意見,認爲該農戶佔有了本村組的耕地資源,讓等輪候缺承包土地的本社人口失去了一次機會。同時認爲這種整戶轉讓的土地比實際丈量劃地的面積多,遷入農戶佔了便利,存在糾紛的隱患。

(三)土地經營中的問題

 1.土地經營缺乏新穎性,傳統農業觀念仍然普遍。

我縣自實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來,通過土地流轉出現了一些種養殖業大戶,如人和鎮的苗圃場,水口鄉的大棚蔬菜,蓮花鄉的早熟桃園等等,形成了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土地經營效益好。但絕大部分農村農業結構調整不明顯,傳統農業仍佔主要地位,對所經營的土地缺乏積極性,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下降,對土地投入少,掠奪性經營較普遍。

 2.土地經營缺乏科技手段和未向種田能手集中。

農村中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土地由在家的婦女、老人、兒童種植,由於勞力的缺乏和科學種田知識的欠缺,造成土地粗放經營,而農村信息不靈,也使農民的.種植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導致農產品賣難,也不同程度損傷了農民經營土地的積極性。

(四)承包合同管理中的問題

1.鄉鎮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名存實忘,由於鄉鎮農經站併入農業服務中心後,鄉鎮農經職能弱化,鄉鎮黨委政府沒有落實工作經費和指派專人負責,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土地流轉的指導缺乏。

2.縣裏沒有建立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對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解決手段缺乏。

3.全縣缺乏規範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樣式,不規範的合同因條款不齊易造成傷農事件和合同糾紛。

 三、建議

(一)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貫徹。

《農村土地承包法》是一部關係新時期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的重要法律,認真學習施行這部法律,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各地在宣傳的同時,必須結合實際,進一步穩定農村的基本政策,穩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保護和發展農民的根本利益。

(二)建立健全各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土地流轉管理指導機構。

鄉鎮應儘快建立健全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和土地流轉管理指導機構,配備專門人員,負

責本鄉鎮的承包合同的鑑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法》的監督實施以及農村土地糾紛的調解。同時,承包合同管理機構要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規範合同文本,審查鑑證合同內容,妥善保管好各種合同檔案和調解協議書。

(三)儘快完善土地二輪承包工作。

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工作中,大多數鄉鎮按照要求,早已完成此項工作,但少數地方由於種種原因,仍存在着沒簽土地承包合同和沒頒發土地承包經營證書的現象,因此,這些鄉鎮應儘快完成此項工作,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四)土地使用權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

土地使用權流轉必須在堅持確保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的前提下,嚴格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嚴格掌握政策界限,不能放任自流,鄉鎮政府要加強引導,不得用過硬的行政干預,強迫流轉,切實維護效益與公平的原則,確保土地使用權流轉規範、有序進行,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

 (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申報、登記、鑑證制度。

進行土地流轉時轉入方和轉出方應向村委會提出書面申請,經村委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決定後,報鄉鎮承包合同管理機構登記。村委會應督促和指導雙方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並報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管理部門,土地流轉合同應按統一的格式,如果發生合同糾紛,村委會和承包合同管理機構要及時調解。

 (六)建立土地流轉風險金制度。

土地流轉合同簽訂後,業主每年應交納一定數量的風險保證金,以防範業主因經營困難等原因無法履約的情況發生。如合同到期無糾紛發生,風險保證金如數退回。

(七)建立縣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

依託縣農村經營管理機構建立縣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依法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進行調解和仲裁。

(八)積極鼓勵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流轉,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

各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應積極鼓勵多樣化的流轉形式,積極引導多元化的流轉主體參與,努力探XX縣、鄉、村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介機構及土地信託服務中心(服務站),加速土地流轉,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收入。

(九)爲切實搞好全縣《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貫徹,積極探索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的經驗和辦法,建議縣裏搞一個鄉鎮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土地流轉管理的試點。試點內容包括:

1.加強《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使之家喻戶曉;

2.建立健全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

3.成立鄉鎮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指導辦公室;

4.健全土地二輪承包檔案資料;

5.規範土地經營權流轉程序及手續;

6.統一土地經營流轉合同文本;

7.探索引導農戶搞好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辦法;

8.探索加強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辦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9.探索建立土地流轉中介機構及土地信託服務中心,加速土地流轉,提高農民收入;

10.通過試點出臺全縣土地流轉指導管理辦法,推動全縣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

二00三年八月三十

土地調查報告 篇12

爲鞏固和擴大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進一步轉變不適應科學發展的工作作風,增強黨員幹部的宗旨意識、服務意識、羣衆觀念,20xx年初,萬年縣委、縣政府要求全縣幹部結合“創業服務年”活動,下鄉進村入戶做羣衆工作。萬年縣人保局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號召,全局幹部分成三組分別到**村,通過民情調查、上門訪談等形式宣傳黨的基本政策及法律知識;發現矛盾與糾紛,積極協助基層幹部進行調解,從源頭上防範和化解矛盾;協助基層黨組織抓好基層各項工作的落實,進一步加強對基層組織黨建工作的指導;圍繞提高羣衆收入水平這一中心,爲發展出謀劃策,促進羣衆增收。配合基層做好防災減災、項目推進和羣衆工作。本文爲局幹部在對**村土地流轉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後形成的調研報告。

**地處梓埠鎮東南方,東面、北面與**接壤,是進入梓埠鎮的東大門。全村轄10個村小組,800戶,農業人口4000人。實有耕地面積**畝,山林6000多畝。近年來,該村根據《土地承包法》及有關政策精神,按照“依法、有償、自願”的原則,率先在全縣實行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推動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一、土地流轉的主要特點

**村土地流轉始於20xx年,在全縣屬於較早實行土地經營權轉包的行政村。經過6年來的不斷探索,已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土地流轉形式以出租和轉包爲主。在全村土地流轉中,以出租形式流轉1210畝,佔流轉面積的46%;以轉包形式流轉1420畝,佔流轉面積的54%。

2、土地流轉類型多爲耕地流轉。到目前爲止,全村3420畝耕地面積,用於土地流轉面積達2630畝,佔家庭承包面積的77%;涉及全村719戶農戶,佔家庭承包戶的93%。從土地流轉的類型上看,主要是耕地流轉,佔流轉總面積的100%;6000多畝林地和“四荒地”流轉較少。

3、土地發包以黨員“首議制”制度集中發包。該村在土地經營權轉讓中按照“黨員先醞釀、支委定方向、兩委拿意見、羣衆作決定”的黨員“首議制”原則集中發包,增加了土地轉包過程中的透明度,土地租金逐年提高。20xx年,土地轉包租金平均達到300元/畝。

4、村集體組織和農民的維權意識較強。流轉合同都以書面形式簽訂,據調查統計,全村所有流轉耕地均簽訂了正式的書面合同,佔總流轉面積的100%。

二、椒源村土地流轉產生的成效

1、促進了規模化經營,實現了農民專業化。農戶將土地經營權委託給村小組,由村小組統一發包給經營大戶。土地經營權的轉變,既解決了土地季節性拋荒的難題,又使土地經營權向大戶集聚。隨着規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一批新型的專業農民正在形成。

2、促進了村集體事業建設,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椒源村在土地流轉中實行土地租金歸集體所有,國家對土地的補貼歸家庭承包戶所有,使村集體建設有了經濟來源。全村2630畝土地參與流轉,每年給全村帶來70多萬元的財務總收入,村裏把這部分錢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全村10個村小組都對道路進行了硬化。幾年時間,使鄉村道路變通暢了、環境變得優美了。如:椒上村建起了村文化廣場、老人活動中心、硬化了近10公里的村內道路;毛公山村建起了村小組辦公場所。

3、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土地使用權的流轉,使村內勞動力持續穩定地向非農產業轉移提供了可能,越來越多的農民轉讓土地經營權,實現了就業轉移,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一是外出務工。全村外出務工人員達860多人,每個務工農民一年可增加收入近萬元;二是從事養殖業。該村養殖20頭母豬以上的家庭有30多戶,成立了生豬養殖協會,帶動了生豬養殖的發展;三是從事廢品收購。在村廢品收購協會的幫助下,目前從業人員已達600多人,遍佈省、內外十多個城市,已成爲椒源村民重要的創收渠道。通過土地流轉,村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全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xx年的2700元年增到20xx年的.4600元。

三、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的指導。調查中發現,在所有的承包戶中還是依靠較爲傳統的方式種植,大多沒有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農民種田、養殖的科技水平還比較低。要建設現代農業和繁榮農村經濟,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是必不可少的。

2、缺乏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和支持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我縣目前尚無土地流轉中介組織,更未形成統一規範的土地流轉市場,流轉信息渠道少而不暢。

3、規模經營效益不高。目前,承包戶規模還不大,20多家承包戶共承包了2630畝耕地,最多的承包了210畝,最少的只有10多畝。承包戶不敢大規模搞農業開發,土地規模經營效益不高。

4、種植品種較爲單一。據調查,全村轉包的土地中種植的農作物大多是水稻,蔬菜、花卉等其它高產值的經濟作物種植較少,土地收益率不高。

5、租賃期限較短,投資回報率不高,不敢大膽投入。全村所有出租和轉包的土地期限都是一年時間,期限短,承包戶不敢加大投入,特別是水利設施得不到有效建設,影響土地綜合利用率和產出率。

四、對策及建議

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既是當前我縣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規模效應,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當前解決農民收入不高、增長不快的關鍵所在。()不僅有利於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和產業發展,推動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單位土地產出效益和農業生產比較收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而且有利於促進資本進村、科技和信息進村,農村勞動力出村、農產品出村的“雙進雙出”,實現農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1、成立土地流轉中介組織。依託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組建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及時提供和更新土地流轉、技術諮詢等方面的消息,確保土地流轉供求信息的暢通。

2、加強對土地流轉合同的管理,積極引導農民在進行土地流轉時簽訂書面協議,制定切合實際的流轉合同樣本,並加強對簽訂合同的指導,明確雙方的責、權、利,避免因此造成的糾紛隱患。

3、建議制定全縣土地經營權合法流轉的暫行辦法,確保土地流轉規範、有序進行。

4、借鑑外地土地流轉的成功經驗,鼓勵農民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興辦企業或合作組織,提高土地收益效率。

標籤:調查報告 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