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哲學

《中國哲學史大綱》讀後感範文

哲學1.99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哲學史大綱》讀後感範文

  《中國哲學史大綱》讀後感1

孔孟老莊這些都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人物,以至於隨口就吟出幾段名篇佳句,而想要更深層次的挖掘,梳理一下的各自的學派脈絡,淵源發展歷史,以及在相互碰撞中不斷髮展或者消亡,這些考證必將是一項巨大而繁瑣的工程。所幸本書作者對古代諸家研究透徹,又經過邏輯嚴密的考證,盡最大努力還原歷史,幫我們梳理中國哲學的衍生以及發展。對於想要學習古代哲學或者想要研究古代哲學的人,這本書就開啓了一扇門。

本書將中國哲學史劃分爲三個時代:古代哲學,老子到韓非,又名“諸子哲學”;中世哲學,漢至北宋;近世哲學,這是唐以後了。其中各段時期,作者還有細分,這裏暫且不講,我只梳理一下大概框架,免得初次瞭解的人看的一臉懵懂。作者的劃分,其實和西方哲學發展史是有相似性的,有趣的是,發源地完全不同的文明史,文明的發展史竟有如此相似性。

此書主要講的是古代哲學,即“諸子哲學”。作者詳細列舉各家學派代表人物以及其思想,其中夾雜有對前人說法不靠譜之處的評判。現在才知道,原來小時候教科書裏直接寫出來的並不完全是真正的歷史,只是大多數人認爲此說法更加接近歷史真相而已,但是就算如此若要認定即爲如此便是大錯特錯了。以前學習的時候,都是支離破碎,從沒有系統認識。作者就講此類講解的非常清楚,例如莊子學說與生物進化論的關係,以及陽明理學等。

最後我想說說,很多人都認爲哲學研究的都是很縹緲的事情。而事實上,它關聯的直接就是我們自己,和我們息息相關。很多人也都知道,哲學研究的都是本質的東西。但是爲什麼研究本質的東西呢,因爲研究本質就有了全面的認識,有了正確而全面的認識,纔會更好的指導我們的思維行動。哲學、宗教和神學都是每個人必看的書籍,這類書籍都是研究道的層面,而那麼多實際操作案例只是術而已。沒有戰略的戰術只會走的越來越迷茫。

  《中國哲學史大綱》讀後感2

中國哲學是世界上最早的傳統哲學之一,在古中國是沒有“哲學”的概念,“哲學”這詞最早是出現在希臘,後在近代引進這個概念,但“哲”這一詞在中國則起源的很早,如“古代先哲”“孔門十哲等”。中國哲學的起源,大部分認爲是在東周時期,其實這只是萌芽階段,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末期,而繁盛則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以孔子的儒家、墨子的墨家、還有老子的道家爲代表,但是在很早之前《易經》的內容,就已經涉及哲學,表面上看是一部占卜的書籍,但是其中包含着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和原理,包含着“有無相生”的宇宙觀。

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中國哲學形成了自身的獨特理論,致力於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和古今歷史的規律。且中國哲學特別重視哲理與倫理。每一個時期都有各自時期的文化思想,“江山代有人才出”而胡適編輯整理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深入淺出的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與真實性,胡適先生文筆認真嚴謹,對比的手法中經典隨手拈來,不得不佩服他的知識儲備量。

讓人感到有趣的是,胡適先生在開篇中鑑定哲學史書的真實性。雖說年代久遠,真假不好定論,但假的必然會出現漏洞,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數,”縱觀歷史,可以看出,孟子是何等的崇拜孔子,但對於孔子的手定之書,還是持懷疑的態度。胡適說:“哲學史最重學說的真相、先後的次序和沿革可看出線索。”

就以曾國藩的《冰鑑》一書爲例,據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本《冰鑑》一書前言所說:“然一九四九年之後,它在中國大陸基本絕跡。”後有學者查各種書目,1949—1994年間中國大陸確無《冰鑑》出版記錄,而1994—2013年間出版的《冰鑑》則只有個別不署名曾國藩原著,且曾國藩的書籍中,並沒有說《冰鑑》一書,由此可以斷定,此書必然不是曾國藩所著,臨近近代尚且如何,更何況更遙遠的古代,冠以名人的名字,出版非所著圖書比比皆是。

胡適先生在對比中,還發現《管子》、《廣尹子》、《商君書》都是後人所僞造。全書一共十二篇,第二篇至十一篇,主要以人物爲主題,系統的闡述老子到韓非子哲學思想上的歷史演變,而以上所說的內容,是第一篇《導讀》,胡適先生以此爲開篇,講述中國歷史的真相,中國雖是歷史文化保留最好的國家,但依舊免不了大量杜撰和編造的內容,我想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避免的歷史現實。而正是因爲如此,胡適先生編寫了這本《中國哲學史大綱》,讓後人更加清晰的認識歷史與中國哲學,避免人云亦云。

什麼是哲學?凡研究人生切要問題,從根本上着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中國哲學史大綱》讀後感3

1923年,一批學子即將出國留學,他們想在出國前快速累積國學常識,對國學能大致瞭然於胸。但苦於沒有專業基礎,不知從何入手。於是找到胡適先生,希望能給他們列出一份實用的國學書單。胡適大筆一揮,寫下了一份名爲《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的書單。

在書單的思想史部分,胡適列出的第一本就是《中國哲學史大綱》——沒錯,就是他自己寫的這本,而且只有上卷——接下來纔是《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等90來本鉅著。對此,他是這麼解釋的:

“老實說來,國學在今日還沒有門徑可說;那些國學有成績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幹出來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學的門徑。對初學人說法,須先引起他的真興趣,他然後肯下死工夫。”

哲學的啓蒙,不必太深,但一定要有能量,能引起初學者的熱情;其次,要有系統框架。

“欲知一家學說傳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定這一家學說產生和發達的時代。”哲學就像條長河,其中的每一種學說都是一種承上啓下,孤立地學某一派學說或某一家言論,很容易斷章取義,理解出現偏差,這樣學習的結果消極影響遠大於積極作用。

所以學哲學,如果沒有一個系統的框架在心中,那就連門都沒入。尤其中國哲學,受中國人含蓄隱晦的表達方式影響,總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整套哲學體系藏於隻言片語間,因此單刀直入地學習往往收穫不大。

這也是我從四書五經到《理想國》,零零碎碎看了幾年哲學,總講不出個所以然的原因。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渴望學習中國哲學卻沒有什麼基礎,那你可以從中國哲學史入手。

在中國哲學史書籍中,前面提到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無疑是瞭解中國古代哲學最好的開端。胡適一生倡導白話文運動,認爲文字要言之有物,不要濫調套語。書中的表達樸實直白、詞能達意,且學貫中西,中國哲學裏很多晦澀的字詞,通過他的筆表達出來就變得明朗了。

全書共分12篇:

第1篇《導言》,是全書的提綱契領。在這部分,胡適闡述了哲學以及哲學史的定義,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中的地位,中國哲學史的劃分,以及史料的審定和整理等。

哲學史就是將對於一個問題的種種研究方法和解決方法,根據時間先後和學派系統記錄下來,就成了哲學史。除了單純的記錄,哲學史還有3個目的:首先明變,講明白哲學思想沿革變遷中的變化點;其次求因,找出這些變遷的原因;最後評判,對每一個學說進行客觀的評判。對於讀者來講,這3個目的也是瞭解一家學說的基礎。

對史料的審定和整理,胡適採用了證明、分析、系統等研究方法,“大凡思想進化有一定的次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不但如此,大凡一種重要的新學說發生以後絕不會完全沒有影響。”只有吃透了這一篇中的思想和方法,讀起全書來纔會更透徹。

第2到11篇,以人物爲主題,系統地論述了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

書中使用的科學、系統的審定整理方法,對於讀者來說,讓哲學史變得更好讀,幫助讀者更好地建立系統的認知。通過他的講解,你能清楚瞭解學說與學說之間的異同;知道學說之間產生變化的原因,這個原因可能跟哲學家本身有關,可能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也可能是受其他思想學說的影響;也能瞭解這一學說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

胡適對人生、對求學一直抱有積極的態度,他曾反覆表達“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一點一滴都是進步,一步一步都可以躊躇滿志”。因此,他非常鄙視東方聖人無爲思想中的糟粕,這在對莊子的點評中表現最爲突出:

“莊子這種學說,初聽了似乎很有道理。卻不知世界上學識的進步只是爭這半寸的異同;世界上社會的維新,政治的革命,也只是爭這半寸的同異。若依莊子的話,把一切是非同異的區別都看破了,說太山不算大,秋毫之末不算小;堯未必是,桀未必非:這種思想,見地固是‘高超’,其實可使社會國家全世界的制度習慣思想永遠沒有進步,永遠沒有革新改良的希望。莊子知道進化的道理,但他不幸把進化看作天道的自然,以爲人力全無助進的效能,因此他雖說天道進化,卻實在是守舊黨的祖師。他的學說實在是社會近乎和學術進步的阻力。”

雖然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這樣獨立自由的言論,仍舊很有現實意義,令人振聾發聵。

第12篇是古代哲學的終局,對這一歷史時期的哲學作了總結

胡適先生最讓人欽佩的是他的眼光,他的思想,他的獨立。劉瑜評價他“一輩子死不悔改的實證主義者,最看不慣的就是含糊其辭。”在各種“主義”遍地的當時,胡適是難得的清醒人。

他說,歷史學必須建立在有所依憑的、可信的材料的基礎上,摒棄杜撰和編造,只有追求歷史的真實,纔是科學的歷史學。在向來缺乏實證精神的中國文化中,胡適的發聲具有開創意義,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史學界,使中國史學開始具有了現代史學的基本觀念。

看完後,有些意猶未盡,很可惜這本書只有上卷。忍不住設想,如果胡適先生當初能管住自己,少打點牌,寫完整個哲學史該多好。也希望有人能沿承胡適先生的態度、觀點和方法,續寫出中世哲學和近世哲學部分,使其成爲一本完整的《中國哲學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