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哲學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讀後感2000字

哲學1.54W

突然有一天我瞥到了“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我才幡然醒悟,如果我不懂得學習,那麼無論如何思考,我都無法找到答案,反而困惑還將越來越多,因而我翻開了《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讀後感2000字

在我的腦海中有這樣一段回憶:幼兒園時我總會被老師打罵,有時是因爲看窗外走神而沒能回答她的問題,有時是因爲不知道字該怎麼念,有時是因爲算數算錯了……總之,在講臺上,伸手即耳光,毫無底線畏懼,亦無師道操守。那時候傻,沒告訴家長,也沒想過怎麼解決。

這段回憶無疑是苦澀的,但苦澀的回憶亦不止這一段。在理想社會誕生前,每個人在這一輩子裏都或多或少會成爲受害者;有時也正是因爲當過受害者,體會了這種痛苦,纔不忍心再施害於他人。

孔子一生倡導的“仁”,就是希望人們都能以己之所愛推己及人,以己之所惡勿施於人。

因爲我瞭解那種痛苦,因此後來我也總是提醒自己要努力、不讓別人承受相同的痛苦;不過那時僅僅是出於同情而並不明白自己的思想根源,並且有時也仍會因爲過去的經歷而感到痛苦。

但在體會了孔子對仁的解釋後,我終於明白了自己在做什麼,也明白了這種行爲的意義是什麼。所以每當我感受到一種痛苦,我就把這種感覺記住並提醒自己將來不許這麼對別人;每當我感受到一種快樂,我也會提醒自己盡己所能讓別人也擁有之,就像我們得知歹徒行兇時會義憤填膺,而看到弱者獲助時會心滿意足。這樣的觀念讓我經常活在陽光之下,因爲這就彷彿是在拯救自己,同時也是在踐行一種偉大的價值情懷。

現在人們總覺得生活沒有安全感,總是害怕別人會傷害自己,究其根本,在於社會尚未能很好地踐行“仁”的觀念。試想中國之十三億人,任何一個小小的善意舉動乘以十三億,其社會意義都會是巨大的;然而雖然所有人都知道人性向往的是什麼,卻不能都做到推己及人。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但是怎麼才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呢:當年孔夫子知其不可爲而爲之,而當今吾輩亦應取其思想精華繼承併發揚之!

何時才該感到幸福?怎樣才能算作成功?其實問題的答案高中時就已經從我的眼前掠過,但直到讀到《中國哲學史》中莊子那一章時我才意識到。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縱然鵬擁極致之大而蜩與學鳩僅極致之小,但其是否快樂應以是否順應了天性爲標準,如果從順應天性的角度來評判快樂,則“大鵬無以自身貴於小鳥,小鳥無羨於天池”、“小大雖殊,逍遙一也”。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獨一無二的追求,故我們應當以此作爲真正的生活準繩,所謂“蓋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認爲之好,不必強同亦不可強同”。然而現在又有多少人的生活是否被束縛於不適於自己天性的規範或要求中呢?

很多人會以“我這是爲你好”爲理由去強迫你執行或是接受一些東西,或許後來你妥協並確實擁有了他們眼中的“快樂”和“成功”,但你真的可以做到聽不見心裏的聲音嗎?

“譬猶中央之帝,名曰混沌,本無七竅;若強鑑之,則七竅開而混沌已死矣”。如果他們真的是爲你好,那就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真的在追求成功與幸福,那就鼓起勇氣飛向適合自己的天空,去做自己能用心感受到的事情:想父母了就給他倆打個電話,遇到中意的人了就去追求,想出去走走就不要考慮白天或者黑夜,想去闖蕩了就不要耽於憂慮與羈絆……當所有人都被裹挾着過着自己不喜歡的生活,而你能放下外物去追求真我時究竟誰更幸福呢?

電影《無問西東》的片尾有一句話:請你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珍貴。其實這句話再引申一下,就是不要忘記每個人都很珍貴。故鵬之大無可羨慕,蜩與學鳩之小無可羞恥。你看,即便貴爲中央之帝亦會爲開七竅而死,所以真正可怕的是強求和迷失,真正可貴的'是“順其自然之性,則幸福當下即是,不須外求”。

能從好書中收穫多少,往往取決於讀書人的能力。這篇讀後感只不過是各取孔子和莊子的一個觀點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寫了一些淺見,實際上這遠遠不夠,而我對此書乃至中國哲學史的理解亦連皮毛都尚未達到。

馮友蘭先生傾其畢生所學著成的《中國哲學史》於我而言,就像“九萬里”之於“學鳩”,但是倘若我能從書中得到哪怕一點啓發、解決了我現實生活中的困惑並讓我能夠學以致用,那即便是難以企及“天池之遠”,“搶榆枋而止”亦足以令我倍感幸運。

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我明白了自己應該時刻對生活保持虛心,並懂得虛心學習,不要妄議生活。知道了自己有多渺小,又知道了外面有多遼闊,而且自己還願意去外面汲取營養,生活不就充滿了希望?此亦讀史目的之一。

我從不覺得探索生命的意義沒有意義,相反,哲學觀就像現實生活的圖紙,畫好圖紙才能知道怎麼蓋樓,才知道什麼是未來,才談得上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