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哲學

哲學家的文化心態閱讀題及參考答案

哲學2.41W
  哲學家的文化心態

王錕

哲學家的文化心態閱讀題及參考答案

①美籍華裔學者吳森說過,中國文化的心態是“關懷”(concern)的,西方文化的心態是“探究”(wonder)的。借其名詞引申之,可以說中國哲學是關懷型哲學,而西方哲學則是探究型哲學。

②從認識論看,關懷哲學的心態是互爲主客。所謂互爲主客,即作爲關懷者的主體與作爲被關懷者的客體,在關懷過程中沒有嚴格的對立二分,主體不把客體永遠當作客體,有時它會把客體當作與自己一樣的主體,或者主體把自己當作與客體那樣的客體。而且,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決不是袖手旁觀的。如吳森指出的,在關懷的意識裏,關懷者和被關懷者休慼與共、患難相扶,甚至是相依爲命的。關懷者所關懷的對象,不僅限於被關懷者自身,而往往擴至於和被關懷者有關係的一切,有點“愛屋及烏”的心理。簡言之,關懷的對象,不只是一個客體,而是環繞客體(指被關懷者)的整個相關的世界。故中國哲學認識論的主流,強調整體性、綜合性、關聯性,重視情境體驗和直覺感通,具有實踐、憂世和珍視傳統的心理。在此意義上,中國哲學以“情”爲中心。相對照,探究哲學的心態是主客對立二分。所謂對立二分,即作爲認知者的主體與作爲被認知者的客體,在認知過程的界限內,主體就是主體,客體就是客體,不能互換混淆。而且,客體被看作爲居於主體之外並與主體有一段距離的“它者”。正是這段距離,招引主體去探究客體。在認知過程中,作爲“它者”的客體是主體意識的全部對象,而“它(客體)是什麼?”是主體探求的唯一問題,至於它的美醜、對主體是否有用,是否有利於世道人心等等,主體可一概不問。只要客觀解答“它(客體)是什麼?”認識過程就結束,該客體不再爲探究的對象,主體遂轉向新的客體進行探究。故西方哲學認識論的主流,強調客觀性、清晰性、確定性,重視觀察分析及定義、概念的思考,具有好奇、試新和向未知領域探險的心理。在此意義上,西方哲學以“理”爲中心。

③從宇宙觀看,關懷哲學眼中的世界只有一個。與主客交互的認識論相關,中國哲學主張人與萬物一體。即世界是由諸多因素和分子組成的有機整體,人與萬物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人在宇宙的情境中,宇宙在人的關照裏。一方面,人是宇宙情境的一部分,其根植於宇宙生命的大洪流中以承接生命,拓展生命,完成生命。另一方面,宇宙在人的生命拓展中,在人的關懷贊助中得以生生不息。故人與宇宙融爲一體,世界只有一個。相對照,探究哲學眼中的世界是兩個。與主客二分的認識論相關,西方哲學既有一個主體思維中的世界(它是由抽象概念和公式所組成的純形式世界),又有一個客體組成的世界(它是外在客觀的實體對象所組成的物理世界)。主體思維世界與客體物理世界二元對立。這種對立,在柏拉圖那裏表現爲理念世界與經驗世界的對立。在基督教便是上帝之城與人世之城的對立。在近代哲學便是思維世界與廣延空間之對立;在現代科學哲學則有抽象理論世界與客觀物質世界之對立。諸如此類,這都是由探究心態演繹而來的兩個世界。而且,此對立世界依關係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分爲強調主體世界第一位的`唯心論與強調客體物質世界第一位的唯物論,以及強調主體世界與客體世界耦合對應的新實在論,這都源於兩個世界的宇宙觀。

④由於服膺於“萬物一體論”,在人生觀上,關懷哲學認爲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休慼與共。人只有在與親人、家庭、他人、社會乃至自然萬物的關聯交往中,在齊家、治國、平天下及參贊萬物化育的過程中,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探究哲學則多持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自由和獨立性。對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成爲自己、實現自己,而成爲自己、實現自己,不僅與親人、家庭、他人、社會乃至自然萬物無關,而且還要擺脫來自親人、家庭、他人和社會的干預。故追求個人自由和獨立性,是探究哲學的人生觀。

(節選自2013年06月17日《光明日報》)

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吳森指出,中國哲學是關懷型哲學,而西方哲學則是探究型哲學。

B.在關懷哲學中,主體與客體融爲一體,不能區分。

C.關懷哲學以“情”爲中心,而探究哲學以“理”爲中心。

D.唯心論對應關懷哲學,唯物論對應探究哲學。

E.關懷哲學認爲人與宇宙同終始,探究哲學認爲主體世界與客體世界相對立。

2.根據文意,指出下列說法中不同類的一項(3分)

A.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

B.人民,只有人民,纔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C.花木非有土不可,拿破崙非有好兵不可一樣。

D.走你的路,讓人們說去吧!

3.第②段畫線句子中加點詞語“情”和“理”分別指什麼?請作簡析。(4分)

4.李白《獨坐敬亭山》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兩句詩體現了怎樣的文化心態或哲學心態?試結合文意作分析。(4分)

5.(5分)*C.*E.【A.不是吳森的說法,是作者根據吳森觀點引申出的說法。B.將極致當常態,絕對化。C.是“中國哲學以‘情’爲中心”“西方哲學以‘理’爲中心”“中國哲學是關懷型哲學,而西方哲學則是探究型哲學”的代換說法。D.不符合“這都源於兩個世界的宇宙觀”的觀點。E.符合第③段意思。】

6.(3分)*D.【D帶有“探究型”傾向(補充示例:“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其他爲“關懷型”傾向(補充示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7.(4分)【情:指主體對於客體的關懷過程中的情境體驗和直覺感通;理:指主體對於客體探究過程中的觀察分析及對於與客體有關的定義、概念的思考。(回答“情:重視情境體驗和直覺感通。理:觀察分析及定義、概念的思考”,給2分。)】

8.(4分)【這是關懷的文化心態(哲學心態)。(1分)詩人把客體敬亭山當作與自己一樣的主體看待,(2分)賦予其情感,關懷者和被關懷者同病相憐(情感相通),(2分)渾然一體(融爲一體)。(1分)本題最多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