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涼州詞課堂實錄

語文2.53W

涼州詞是王之渙的代表詩歌之一,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涼州詞課堂實錄,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涼州詞課堂實錄

一、開課

師:同學們,經過國慶長假之後,你們還記得我們第三單元的主題是什麼嗎?

生:母親河。

師:板書“母親河”。前面兩篇文章的學習,讓我們知道了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她無私的哺育了我們,但是我們同樣知道,我們還有另外一條河……

(來不及說完,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的說出了——黃河)

師:在母親河旁邊板書“黃河”。不錯,黃河也是我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也一直是人們讚美歌詠的對象,我就記得在我們一年級的時候,大家還學過一首寫黃河的古詩,你們還記得嗎?

生:忘了。(在師的提示下)背誦《登鸛雀樓》。

師:今天我們同樣要學習王之渙寫的一首描寫黃河的古詩。板書課題——涼州詞、王之渙。

師:你們瞭解“涼州詞”和王之渙嗎?

生:交流預習時收集的關於“涼州詞”“王之渙”的知識。(對作者的介紹太過簡單,導致後面詩意的理解不到位)

二、學習古詩

師:首先我們來朗讀古詩,要求是“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生:齊讀古詩。

師:這一遍,同學們能把字音讀準,但是對於詩的韻律和節奏還把握得不好,現在請自由朗讀,待會兒,願意讀的同學請大膽的起來朗讀。

生:自由讀詩,用鉛筆劃節奏。

生甲讀,評價。生乙讀,再評價,老師點評。全班齊讀。

(對於我們班的孩子來說,詩歌的朗讀技巧已經掌握的不錯了。)

師:我們讀詩要講究輕重緩急,這樣才能讀出詩的美,詩的韻。剛纔同學們再一次的朗讀,就讓老師聽出了這樣的美。現在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筆和紙,我們再來畫一畫吧。

師:請大家跟着我讀第一句,然後用你手中的筆,把你讀懂的東西畫下來,我們再請同學起來說說你要這樣畫的理由。

生:跟讀第一句“黃河遠上白雲間”,然後把讀懂的畫下來。

(學生很有興趣)

師:巡視。

生甲:我畫了黃河和白雲,因爲我從"黃河遠上白雲間"這句詩中體會到有黃河和白雲。

(這個學生平時是一個內向的男孩,但這次是他最先舉手)

生乙:我也畫了黃河和白雲,不過我和他的黃河不一樣,我的黃河是遠遠的流向白雲的,所以我畫的越來越小。我從“遠眺”這個詞知道的。

(這個同學的發言,很顯然得到很多人的贊同,室裏頓時熱鬧了起來,孩子們自主地進行交流了。)

師:同學們,你們讀得很認真,也畫的很認真,那麼,你們能不能將第二句詩也同樣的畫下來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二句詩吧!

生:齊讀第二句詩,並繼續作畫。

師:巡視。發現有孩子沒有在第一副畫的基礎上畫,於是馬上提示:孩子們,我們現在是重新單獨畫呢,還是在第一副畫的基礎上畫,爲什麼呢?

生:應該在第一副畫的基礎上畫,因爲它們描繪的是同一幅畫面。

生甲:我又畫了城牆和山,因爲詩句中說了有城和山。

師:有同學補充嗎?請同學們仔細讀詩句,詩句中告訴我們,是怎樣的城,怎樣的山呢?你能將你的畫再進行修改呢?

生乙:我只畫了一座城,和很多的山。因爲詩句說是“孤城”和“萬仞山”。

師:同學們,你們理解“仞”的意思嗎?

(生七嘴八舌,不能一致。)

生甲:尺

生乙:米

師:“仞”是一種度量單位,它不是指數量,而是用來表示長度、高度。“一仞”相當於七尺。可見,萬仞山是指山高,而不是山多。所以同學們,當我們看到自己手中的這副畫,就知道第一二句詩寫的是什麼了?

生:寫景

師:對,它在進行寫景,那麼後面兩句詩又在幹什麼呢?請大家自由讀後面兩句,再用手中的筆進行描繪。

生讀詩,畫。師巡視。發現很多孩子都不能畫,問:“孩子們,你們爲什麼不能畫了呢?”

生:因爲不知道該怎樣畫!

師:爲什麼呢?這兩句在些什麼呢?

生:寫人。

師:能不能具體的說說寫人的什麼,怎樣寫人的?

生甲:寫人在吹笛子,很憂傷。

生乙:又在寫柳樹和春風。

師:我們寫人物有哪些呢?這裏詩人寫了人物什麼?

(引導出了問題,偏離了詩意)

生:神態。

師:對人物描寫呀,可以有神態描寫,但是,同學們,你們在回頭看看我們的前兩句詩,你明白前兩句寫景的目的嗎?我們分析古詩,不能將幾句拆開,而應該前後聯繫的`進行分析。

生靜默,思考。良久,生甲:是作者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其他附和。

師:以前老師曾經告訴過大家,詩人寫詩都有它的目的,要麼是借景抒情,要麼是借古諷今,這首詩的作者,正是借用黃河之景,抒發內心的思想感情。

(自己覺得像是硬灌)

師:既然同學們已經感覺出作者的意圖,那麼,你能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嗎?

生自由讀詩。

生甲:我覺得是作者依依不捨,因爲有戰士要離別了。

生乙:我感覺詩人生活很孤獨,很無聊。

生丙:我覺得作者心裏很不舒服,在埋怨。

(能夠起來說的很少,很多同學都是一幅沉思狀,這時候,我着急了,只有又開始硬灌。)

師:同學們通過朗讀,從詩句中理解到詩人的思想感情,那麼,請問同學們,作者“怨”什麼呢,在“怨”字的前面還有詞語你認真體會了嗎?大家知道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那麼是誰走誰留呢?詩句中寫的人是誰呢?

生開始議論紛紛

生甲:作者沒有怨,因爲前面還有“何須”兩個字,就是不怨的意思。

師:詩句中寫的人是誰,他們在幹什麼?

生:寫戰士,他們在吹笛子。

師:爲什麼吹笛子?

生:因爲有人要走了。

(簡直就是問答式的提問法了)

師:請同學想象,在黃河邊上,孤零零的城池裏的那些人們,他們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他們吹奏笛子的目的真正的是爲了送別嗎?

(問題開始繞了,糾纏不清的感覺了)

生:他們很孤獨,所以吹笛子解悶。

師:這樣的環境下,戰士們過着孤獨寂寞的生活,只有靠吹奏笛子來解除煩惱,但是他們缺並不抱怨,“何須怨”,這又可以看出戰士們怎樣的思想?

生沉默,沒人能夠回答。

師繼續引導:這樣孤獨的生活,他們居然一點也不抱怨,這是怎樣的思想啊?(還是沒人回答,只有自己說出來)這是一種豪邁的情懷,一種悲壯的情懷。這也是詩人寫作這首詩的目的,爲的就是表達內心的這種孤獨和豪邁。

師:當我們面對滔滔的黃河水,卻身處異鄉,倍感孤獨的時候,你的內心又是怎樣的感情呢?請你將自己當作詩人去感受一下吧?現在,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情再去朗讀全詩吧。

生:讀詩

(下課鈴響起,本打算推薦王翰的《涼州詞》,也沒有時間了)

標籤:課堂實錄 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