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關於語文教師的語言魅力分析論文

語文2.4W

一、提高語言質量

關於語文教師的語言魅力分析論文

課堂語言不精煉,水分多,濃度小,常會影響學生聽課情緒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處理課文,不同類型、體裁的課文一刀切,勢必會塞給學生許多老話、套話,這些話多屬於廢話,聽了使人煩躁不安。學生更喜歡那些新鮮活潑的教學語言。所以,如果教師的語言貧乏、詞不達意、準確性不高、不必要的重複、講話不流暢,以及語言針對性不強等等,都會影響表達效果。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對學習產生厭煩,積極性也會隨之降低。

要使課堂語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課前把握不同課文的特點並加以精心設計教學語言。首先要設計好這節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問題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點,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麼都有想解決,往往結果卻是什麼都解決不好。許多課堂實踐都可以證明,教師講授內容越複雜,學生則越抓不住重點;對講授每一個問題,也儘可能對用語事先作一番準備,要使用的幾個關鍵詞語,應該經過推敲和篩選,提高它對闡釋問題的命中率。

處理課堂臨時出現的疑難問題,教師的“即席”用語要能夠“一語中的”,這樣,對學生的刺激才強烈,纔會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纔有利於學生記憶的鞏固。相反,如果教師拖泥帶水地刻意追求“詳盡”,常常會出現由於某些詞語的干擾或者句子的修飾成分較繁瑣而導致學生離開問題核心,出現事與願違的現象,在這一點上,教師的課堂用語只能講“三分話”。

二、從設問入手,從而達到語言藝術的啓發性

教學語言的啓發性是現代教學法所倡導和追求的目標之一。它的好處很多,例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活力,造就學生的進取精神,活躍課堂氣氛等等。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學語言: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讀過《孔乙己》的,幾乎都在心底留下了這個舊社會苦人兒的形象,魯迅先生運用了怎樣的鬼斧神工來塑造了這個藝術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慘遭遇,究竟是社會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的悲劇呢?仔細學習,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學生在轉移注意力的同時也注意到了這幾個問題,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點,在聽講的時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數了。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從提問入手,設計有價值的思考題,促使學生積極動腦,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課堂氣氛才能活躍而且充滿無限生機。有這樣的一個比喻,它形象地說明了啓發性的含義:如果把知識比作果實的話,那麼“教師不把果實塞到學生的嘴裏,也不把果實放在學生手裏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掛在學生跳起來才能夠的着的位置,讓學生自己費點神去摘取。”可見,適時適度而且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爲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三、把握語言的時機性

同樣的問題解答,由於所用時間的不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爲了爭取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要精心考慮和選擇自己講話的最佳時機。學生不預習不講;學生通過閱讀能理解的問題不講;學生不提出疑難不講;不到學生反覆思考、討論而仍不得其解時不講。最好是在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後,教師先啓發、引導學生,使之自己解決。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這方面有兩句名言:“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論語·述而篇》)意思是說,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啓發他;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一言以蔽之,講解、解疑的最佳時機,一定要選擇在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之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對方纔能充分理解、牢固記憶。這就是教師課堂講解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時機,讓學生充分地去想、去思考,然後再啓發他們。

  四、錘鍊語言的藝術性

體現教師“三分話”的課堂語言,首先應該達到準確、明白、清晰、簡練。但是,作爲語文教師,我們則沒有理由以此滿足而忽視甚至排斥課堂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教師總是板起面孔,擺出一副“夫子”的“尊嚴”相,日復一日地乾巴巴地向學生們說教、灌輸,半強迫性地驅使他們聽講,肯定是教不好語文的。尤其是對於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們,他們往往自尊心很強,而且極力張揚自己的個性,他們是不會輕易去向別人服輸的。這種教學模式只會令他們生厭,效果往往會事與願違。

所謂課堂用語的生動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師用文學語言從事教學活動,拋棄那些已經僵硬而且趨於模式化的陳詞濫調。二是隨着所教課文內容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詞彙,使學生對教師的課堂語言經常有新鮮感。三是講授不僅要達意,還應力求有表情,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撥動學生的情感。四是儘可能地使課堂語言幽默,富有趣味性,使學生喜聽樂聞,如沐春風。五是儘可能用“三分”微言,體現“七分”大義,使課堂用語含蓄而深刻,精微而深遠,這可以說達到了語言的最高境界,學生一定會對之產生一種強烈的美感享受。

教師,擔負着“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要注意課堂教學藝術,讓教師的語言時刻散發出藝術的魅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的作用,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啓明.教師語言藝術[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摘要:教師優美的課堂語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慾。因此,教師要用語言來啓迪學生的智慧,塑造學生的心靈,就必須講究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關鍵詞:啓發性;語文教師;語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