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給予樹課堂實錄及評價

語文3.14W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上語文課嗎?

給予樹課堂實錄及評價

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喜歡。

師:誰能說說你爲什麼喜歡語文課?

生:語文能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

師:說得真好!知識可以使人變得豐富起來。

生:語文課上我們能夠認識很多字,認識了很多字就可以去看很多書,看了很多書就會有很多見識。

師:你的邏輯性很強,如果能夠注意語言簡練就更好了。

生:因爲我們是中國人,所以我們應該喜歡學語文。

師:看的出來你是一個民族情結很重的孩子,我們國家這種燦爛的語言文化的確值得我們很好地繼承和發展,我很敬重你小小年紀就能夠有這樣的認識。

生:我喜歡語文是因爲語文課上學習的每一篇文章都特別美。

師:是啊,應該說每一篇課文都承載着一份美好的感情,或者隱喻着一個很深刻的哲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篇課文《給予樹》。

師:剛纔我也注意到當我問大家是否喜歡上語文課的時候,有一個男同學沒有作聲,你能告訴我你是怎樣想的嗎?

(用鼓勵的眼神望着那個男孩。)

生:我覺得語文學起來挺麻煩的,而且很枯燥。比如學習每篇課文都是分段、概括段意、主要內容什麼的,好像學課文就是爲了這個,沒有懸念感。(掌聲、笑聲)

師:首先我代表所有教語文的老師謝謝你中肯地批評。你所說的概括段意、主要內容等等,是一種語文能力,我想你是希望這種能力的訓練不那麼枯燥和機械。其實這也說明了你對老師上語文課提出的要求:那就是有情趣、不呆板。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試一試。

點評:以學生談對語文學科的認識開始,可以瞭解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態度,同時通過學生的表達可以看出學習語文的程度,爲下面順學而導做好準備。教師又能積極捕捉到學生反映出的信息,進行正面的評價,透露出教師的爲學生着想的教學思想。教師能夠關注到每一位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進行交往,讓學生都能說真話,抒真情,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師:(板書課題:給予樹並給前兩個字注音:jǐyǔ)

“給”就是“給”(ɡěi)的意思;“予”在古文中讀二聲,是“我”的意思,在這裏讀“予(三聲)”,表示“給”的意思,它和給(jǐ)合起來還是表示這個意思。這樣的詞還有個名字,叫“並列式合成詞”。我們這一課當中有很多這樣的生字詞,請你自己讀一讀,找一找。

課件出示一些詞:

聖誕節、寬裕、試探、甜蜜、猜測、擁抱。

生:試探、甜蜜、擁抱這三個詞語屬於並列式合成詞。

師:你真不簡單,這麼快就記住了他們的名字。看看還有誰跟它們幾個是一家人?

生:“猜測”好像也是。

師:不是好像也是,它的確就是。“猜”是猜想,揣度;“測”也有這個意思。

生:“甜蜜”是嗎?

師:問得好。儘管你沒有說出肯定的答案,但是你在思考。“甜”是用來形容“蜜”的,這樣的詞語單有一個名字,以後我們會學到。

點評:教師解釋“給予”,以此爲例讓學生找出文中類似的詞語,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詞語的敏感,感受這類詞語的意義,不用解詞而學生已經明白了詞義。“並列式合成詞”這樣的概念還是不給學生爲好,因爲學生通過教師舉例,能夠隱約感受到一個詞中兩個字是相近的意思,然後再找這樣的詞語,通過自己嘗試,在以後的閱讀中肯定會注意到這類詞語。這個概念本身比較難理解,作爲教師介紹還可以,作爲知識點讓學生去記憶就沒有必要了。

師:“給予”這個詞語教會了我們一個新的知識,那麼,這篇題爲《給予樹》的課文又能夠給予我們什麼呢?

(指名幾位學生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師:誰來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生:金吉婭去買聖誕禮物,卻給一個小女孩買了洋娃娃,媽媽知道後被感動了。

生:聖誕節快到了,金吉婭去買聖誕禮物,在援助中心看到一棵給予樹,她用媽媽給的錢爲一個窮苦的小女孩買了一個洋娃娃,媽媽知道後很感動。

師:你們覺得他們兩個誰說得更好?爲什麼?

生:我覺得第二個同學說得好!因爲他在說的時候抓住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還有事情的發生、發展還有結果。

師:你很會評價。說明你認真聽了他人的發言,而且聽的時候還在思考,這是很好的學習習慣。的確如這位同學所說,抓住時間、地點、人物,還有事情的發生、發展還有結果來說,事情就完整了,顯得很有條理。

點評:讓學生交流初讀感受,注意從整體把握課文,引導學生從關注文本整體開始閱讀。讓學生參與評價,學生的想法會在交流中產生碰撞,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用自己的評價滲透閱讀方法,達到了“指導在討論中”的目的。

師:剛纔同學們說到金吉婭在援助中心看到一棵給予樹,這樣一棵樹上寄託了一個小女孩的願望。

板書:

一棵樹

一個願望

師:同學們還說到媽媽聽到這件事後很激動,那麼媽媽從始至終都是這樣一種感情嗎?(生搖頭)在這件事情中,媽媽的感情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請你默讀課文,把相關的語句畫下來,然後再讀一讀。

(學生默讀、標畫,然後自己練習朗讀。)

師:請你讀出表現媽媽情感變化的句子。

生:讓我擔心的是,家裏並不寬裕,我只攢了100美元,卻要由五個孩子分享,他們怎麼可能買到很多很好的禮物呢?

生:還有這樣一句: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20美元做了什麼?

生:我激動地緊緊擁抱着金吉婭。這個聖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

師:幾位同學的合作使得我們的發現更爲完整了。下面我們按照文章的順序先來看你們找到的這句話:

課件打出:

“我只攢了100美元,卻要由五個孩子分享,他們怎麼可能買到很多很好的禮物呢?”

師: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攢了100美元,要分給五個孩子,他們可能買不到很多很好的禮物”。你們認爲我理解得準確嗎?

生:我覺得您理解得不對,“只攢了”說明她家不寬裕,攢這些錢很不容易。刪掉“只”這個字,表達得就不充分了。

師:僅僅一個字,你卻能夠從中讀懂它背後蘊藏着的潛臺詞,說明你很會讀書。

生:我發現您在理解時忽略了這個“卻”字,它在這裏表示轉折,更加強調了100美元真的是太少了。還有,媽媽說,怎麼可能買到很多很好的禮物呢?意思是說根本不可能買到。而您說“可能買不到”,意思是說也有可能買到。

師:你讀得特別認真,每個字都體會得很準確。媽媽說“要由五個孩子分享”,和“分給五個孩子”意思一樣嗎?

生:不一樣。如果是“分”,只是把錢分了,如果是“分享”就有分享快樂的意思。

師:是呀!媽媽由衷地希望能夠讓孩子們分享聖誕節的快樂,但是家裏並不寬裕。你能夠讀出媽媽的這份擔心嗎?

(生練習,教師指導)

點評:教師給學生自己閱讀、體驗、感悟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劃出“媽媽感情變化的句子”。劃出句子後,讓學生練習朗讀,在朗讀中體會媽媽的感情變化。彙報的時候,讓學生朗讀這些句子,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這些設計就是讓學生體會閱讀的方法,默讀感受,劃下重點句子,然後用朗讀體會人物情感,同時用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師出示改動過的句子,學生通過比較感受到“只”“卻”“怎麼可能”“分享”“”這些詞語背後的意思,從而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這種比較是教師在閱讀中引導作用的積極體現,教師並沒有通過問答的形式讓學生像猜謎語一樣去找答案,而是給學生一個學習情境,讓學生在這個學習情境中,自己比較、自己思考、自己感悟,得出自己的答案。語文學習的目標更爲明確了,就是通過文本中語句來體會人物情感,通過詞句的比對來感受作者寫作的獨特匠心。閱讀的方法已經蘊含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以後閱讀的時候也會注意追索詞句,體會詞語背後隱含的意思,讀書會不斷深入,最終會實現自能讀書。

師:媽媽的擔心似乎是多餘的。當她帶孩子們到商場去購物時,孩子們都很高興。但是,回來的路上,我們卻發現媽媽很生氣,這又是爲什麼呢?請你自己讀一讀下面的句子,

(投影打出剛纔學生標畫的句子: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20美元做了什麼?)

生讀。

師:我注意到你在讀的時候特別強調了“只”字和“到底”這個詞語,爲什麼?

生:我覺得這樣才能夠讀出媽媽的生氣。因爲她只買了棒棒糖,說明沒有其他的禮物了。即使媽媽給她的錢不多,也不能光買那麼多棒棒糖啊?

生:我覺得這裏面不光是生氣,還有媽媽的疑惑。媽媽想,她到底拿那些錢幹了什麼呀?怎麼也沒跟我說一聲呢?

標籤: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