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夜歸鹿門歌教學實錄

語文2.05W

《夜歸鹿門歌》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詩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詩人的隱逸情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夜歸鹿門歌教學實錄,歡迎閱讀。

夜歸鹿門歌教學實錄

師: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孟浩然。

生:他是湖北襄陽人,詩與王維齊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詩情感飄逸,語言雋永。他是山水田園詩人。

師:此前我們學過他的兩首著名詩歌。

(學生齊背《春曉》和《過故人莊》)

師: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評價孟浩然的呢?他曾經寫過一首詩《贈孟浩然》,我們可以欣賞其中的幾句。(PPT展示,學生誦讀)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

師: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是怎樣一個形象?

生:風流瀟灑。

生:“風流天下聞”足見他的風流;“白首臥鬆雲”,可以看出他對隱居生活的愜意。

師:馬茂元先生在《中國文學史》裏說,在他人眼裏,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隱逸詩人。今天我們學習的七言古詩《夜歸鹿門歌》將展示怎樣的一個孟浩然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讀出它的神韻。(板書課題)

(學生開始自由朗讀後,一生朗讀。)

師:這位同學讀得有板有眼,抑揚頓挫。我把這首歌稍稍做了改動,請同學們看看這樣行不行?(PPT展示)

山寺鐘鳴晝已昏,

餘亦乘舟歸鹿門。

忽到龐公棲隱處,

惟有幽人自來去。

生:不行。

師:爲何不行呢?我看挺好的。先看標題“夜歸鹿門歌”,“山寺鐘鳴晝已昏”點明時間“夜”,“餘亦乘舟歸鹿門”指明“歸”,最後兩句照應“鹿門歌”。

生:感覺少了點味道。

師:什麼味道呢?

生:詩的味道。

師:詩的味道,說得很好。換句話說,被刪掉的地方,就是詩歌出味的地方。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刪除詩句的詩味。

生:“漁梁渡頭爭渡喧”,寫出了渡頭的喧鬧。

師:爲何要寫渡頭的喧鬧呢?

生:爲了反襯出山寺的幽靜。

師:爲了寫環境的靜,我們可以正面描摹,如果以動寫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方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裏,難道僅僅是用動來反襯靜嗎?

生:不是。別的我不知道了。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兩句詩。什麼地方要重讀?

生:“喧”。

師:爲何要這樣處理呢?

生:一個“喧”字描寫出塵世的喧鬧,這樣的情形跟山寺的靜形成對照,可以隱隱約約感覺到作者那種超脫的情懷。(掌聲)

師:那爲何“人隨沙岸向江村”不能刪呢?我們先來讀讀,什麼地方要強調重讀?

(學生齊讀)

生:江村和鹿門,因爲有突出強調的作用,世人回家,而詩人離家去鹿門,兩種不同心情對比,表明了作者的隱逸情懷。

老師:你讀讀,大家一起來欣賞欣賞。

(學生範讀,掌聲。)

師:情感充沛,但抑揚頓挫的味不夠。“江村”應該如何讀?應該用上揚調,“鹿門”要用平直調,聲音可以略低,重讀不一定要聲音大,用虛聲,也是一種強調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朗讀這四句,然後大家爭取把它背下來。

師:剛纔四句表達了作者的隱逸情懷。接下來大家來看這四句有什麼特點?

生(齊聲):寫景的句子。

師: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的景物是含情的,如果缺了景語詩就乏味了。欣賞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發揮聯想和想象。“鹿門月照開煙樹”是怎樣一種景色呢?

生:朦朧美,月光映襯的美。

師:請大家用散文化的語言把這種美描述出來。

生:朦朧的月色從天空中散落下來,鋪展在地上,亦灑在了我的心頭上,靜靜地、悄悄地,沒有一絲嘈雜的聲音,我獨自漫步在這如煙的美景中,享受着月光的洗禮,聆聽着大自然的.聲音。

師:寫出了月光的動態之美:一落,一鋪,一灑。

生:淡淡的月光從天空流轉而下,好像薄紗,又如薄霧,似輕煙,輕輕地籠罩在樹林上,我陶醉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不知不覺來到了龐公歸隱的地方。

師:她是如何寫月光的呢?淡淡的,像薄紗,如薄霧,似輕煙,用比喻的修辭寫出了月光的朦朧,的確很美。剛纔她用了一個“陶醉”,有道理嗎?

生:有。因爲後面一個“忽”,說明不知不覺就到了龐公隱居的地方,因爲朦朧的樹被朦朧的月光映照得太美了,所以,作者陶醉了。

師:聯繫語境來品讀詩歌,值得學習。詩歌中“開煙樹”爲何用一個“開”呢?樹如何開啊?

生:其實這裏是寫樹像花一樣美,朦朧可人一般開放,表現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師:行文至此,流露出一種喜悅與灑脫之情。那麼“巖扉鬆徑長寂寥”一句中的“寂寥”如何理解?

生“寂靜”的意思,因爲這裏除了作者外,沒有人來居住,“寂寥”還有無奈的意思。

師:那“自來去”是什麼意思呢?

生:逍遙自在。

師:前面你講他無奈,後面又是逍遙自在,好像有點自相矛盾啊?

生:他是一個假隱士,其實他沒有真正想當隱士。(學生大笑!)

師:作何解釋?

生:他在40歲的時候去過長安,還給張九齡丞相寫過一首詩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師:寫了這首詩就說他是假隱士,理由似乎不太充分吧?剛纔你運用了知人論世的方法來解讀詩歌,很好;如果我們再聯繫詩歌來談談,就更好了。“寂寥”應該有一種落寞和無奈之情吧。那爲何作者有這樣的感嘆呢?我們還是結合這首詩歌來談談。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於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寫的一首干謁詩,希望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錄用,但最後張並沒有賞識他。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呢!話說,孟浩然去了京城長安後,王維非常欣賞他的才華。一天早上,王維邀請孟浩然去交流詩歌創作,唐玄宗突然駕臨,情急之下,孟浩然便躲到牀底下。王維不敢隱瞞實情,如實稟告。玄宗笑了笑說:“我早就聽說了這麼一個人,出來吧。”於是,孟浩然從牀底下爬出來拜見。唐玄宗說:“你帶詩來了嗎?”孟浩然說:不巧沒有帶來。於是唐玄宗就讓孟浩然背誦幾篇聽聽,於是孟浩然就背起“不才明主棄,多病古人疏……”唐玄宗皺起眉頭,很不高興地說,朕並沒有不要人才啊,是你自己不求進取!結果,孟浩然被打發回家了。

當然,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我們不好判斷,不過這首詩的確說明孟浩然有懷才不遇的情結。

孟浩然性格孤高狷介,不願在權貴面前摧眉折腰,但他始終懷抱濟世之志,在隱與不隱之間徘徊。所以“寂寥”還摻雜着一種無奈之情。這首歌使我們感受到他是一位無奈的——

學生(齊聲):隱者。(板書“無奈的隱者”)

師:這樣的隱者也是古代文人的真實寫照,誰不想立功、立德、立言呢?陶淵明欣然歸園田,最後還不是發出了“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感嘆?所以古代真隱士少,假隱士多,是隱士就不會留名於世了。隱士可謂各有隱衷。但是文人骨子裏流淌的那份耿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師:剛纔刪掉的兩句是寫景的,先前刪掉的兩句是——

生(齊聲):寫人的。

師:我記得朱光潛先生說過這麼一句話,詩歌中如果有人的活動。比如我們以前學的“最喜小兒無賴”——

生(齊聲):“溪頭臥剝蓮蓬”。

師:“臥剝”二字寫出了田園生活的閒適。

師:“夕陽西下”——

生(齊聲):斷腸人在天涯。

師:“斷腸人”的出現,讓詩歌有了動感,凸顯蒼涼。那麼這首詩歌的味道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

生:通過塵世中的人來反襯或對比來寫自己的隱逸之路,借景物的描寫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感受,有隱逸之樂,也有無奈之恨。比您改寫的詩歌更具詩歌味。

師:說得好,我接受批評。詩歌不是簡單的議論和抒情,必須藉助意象營造意境來言志來抒情,欣賞詩歌要知人論世,但更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背誦全詩。

師:推薦大家閱讀一本書《歌者的悲歡——全面解讀唐代詩人》,這裏面有孟浩然的故事,下課。

拓展延伸

1.關於作者及其作品風格

孟浩然一生徘徊於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用他的詩來說,“朱紱心雖重,滄洲趣每懷”(《留別王維》),直到親自在長安碰了釘子以後,才了結了求官的願望。他雖然隱居林下,跟當時的達官顯宦如張九齡、韓朝宗都有往還,和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也有酬唱。還常同一些隱者、道士、上人、法師談玄說道,他的隱遁生涯並不寂寞。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懷抱,給開源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博得了時人的傾慕。李白用禮讚的口吻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上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59)

山水的清幽,伴以寫法上的渾然而就,洗脫凡近,無論情、境、人都有“風神散朗”(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的氣象,格外顯得韻致高遠。

(餘恕誠.唐詩風貌,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178)

沈德潛說:“襄陽(孟浩然——引者注)詩從靜悟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

葉燮說:“孟浩然諸體似淡遠,然無縹緲幽深思致,如畫家寫意墨氣俱無。”

蘇軾稱孟浩然“韻高而才短,如造內府酒手而苦無材料”。

(蘇雪林.唐詩概論,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三年:66)

明代胡應麟說孟浩然的詩“淡而不幽,時雜流麗;閒而匪遠,頗覺輕揚”。

(羅宗強.唐詩小史,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54)

2.關於這首詩

藝術上看,詩人把自己內心體驗感受,表現得平淡自然,優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爲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蕭?旆牽?剖??痛塹洌?蝦4鞘槌靄嬪紓?983:80-81)

“幽”是全詩的主色調,詩人不僅以今人、古人來反襯正襯“我”之幽獨,更以黃昏、月出的景色轉換來渲染色氛,月照深山,樹色朦朧,?i扉鬆徑,闐無聲響,畫出了與“漁梁渡頭爭渡喧”的人間世截然不同的幽深的山景,卻也因衆人與“我”同舟共濟,而使這人間世與出世間有一種隔不斷的聯繫,所以全詩幽而不冷,這也是浩然隱逸詩的共同特點。

(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53)

前半虛寫,是擬歸時所見。後半實寫,是歸後興感。

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60)

開煙:全詩校:“一作煙中。”巖非鬆徑:全詩校:“一作樵徑非遙。”又“鬆,一作草”。廖:全詩校:“一作寞”。

(陳貽?{.增訂註釋全唐詩第一冊,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1235)

《唐詩解》:此詩不加斧鑿,字字超凡

《彙編唐詩十集》:唐雲:淺淺說去,自然不同,此老胸中有泉石。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陳繼儒:明月在天,清風徐引,一種高氣,凌虛欲下。知此詩可讀孟詩。

《唐賢清雅集》;幽秀至此,直是詩中精靈。

《唐詩歸折衷》:吳敬夫雲:“幽”之一字,非孟襄陽其誰與?然篇不多見,即此五十六字,亦足當諸家千百言。

(陳伯海.唐詩匯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527)

3.關於“詩眼”

詩眼的意義並不僅僅是使是個所描述的事物具有“動態”,而是要使這些意象具有“特殊的動感”。“池塘生春草”的“生”字算不得詩眼,而“綠陰生晝靜”的“生”字纔算詩眼。……“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對於“池塘”與“春草”之間的意義連綴太直接了,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自然現象,所以讀者一帶而過,而“綠陰生晝靜”的“生”字對於“綠陰”與“晝靜”之間的意義連綴卻是間接的,這種“生”乃是一種心理現象,是詩人特殊的感覺,你得仔細體驗一下綠樹成陰下一個人的感覺才能領會到夏日午間的樹陰中那種靜謐與安寧——甚至還有涼爽帶來的恬淡。

“詩眼”的凸現使詩歌意象的物理運動或自然情狀染上了詩人的情感色彩,因而也使詩歌意象贏得了生命力,因此盛唐以後的詩人們似乎都迷上了這種語言技巧,我們在中晚唐詩歌中可以發現不少對偶整齊、詩眼精巧的句子,像“寒雨暗深更/流螢度高閣”(韋應物)、“蟬聲靜空館/雨色隔秋原”(郎士元)、“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司空曙)、“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賈島)、“遠山籠宿霧/高樹影朝暉”(元稹)、“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疏雨殘虹影/回雲背雁行”(馬戴)、“遠山橫落日/歸鳥度平川”(杜荀鶴)等等,而“推敲”的故事(賈島)和“一字師”的傳說(鄭谷)分別出自中、晚唐,也說明了“練字”之風在當時的盛行。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8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