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草船借箭名師教學實錄

語文2.22W

《草船借箭》根據我國著名的古代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是謀略裏的謀略,下面由小編整理了草船借箭名師教學實錄,歡迎查看。

草船借箭名師教學實錄

  草船借箭名師教學實錄一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上課前老師請楊濟清同學給大家講個故事,仔細聽哦,看誰能聽出她講的是什麼故事?(生完整連貫地講故事)

生:這是“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

師:你聽得真仔細!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是——(生齊答)諸葛亮和周瑜!根據你對這兩個人物的瞭解,你想如何來評價他們?

生:周瑜心胸狹窄、小肚雞腸。

師:這兩個詞用得真好!

生:周瑜妒忌心強,但據我瞭解他也是個才華橫溢、英俊瀟灑的人。

師:你能一分爲二地評價一個人物,很好!

生: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智者的化身。

生:他智慧超羣、精明能幹。

生: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師:看來大家對這兩個人物的瞭解還真不少,你知道這個故事出自我國哪本古典文學名著嗎?

生齊答:《三國演義》!

2、師:對!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三國演義》中的又一個精彩故事。(板書:草船借箭)你想怎樣讀這個課題?

生:我想重讀“借”這個字,這樣可以強調是諸葛亮在向曹操“借箭”。

師:體會得非常到位!那你帶着自己的理解來讀讀課題吧!(生讀)

師:同學們,題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我們常常可以從文章的題目洞悉它的中心內容,讀課題時你完全可以帶上自己的理解,大家也來試着讀讀課題吧!(生齊讀)

3、師介紹“草船借箭”發生的背景(採用圖示,清晰明瞭,便於學生理解)

[評析]:通過講“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初步評價“諸葛亮”“周瑜” 兩個人物,爲學習課文內容做了準備。指導學生讀好課題,爲下面體會“借”字的精妙用法做了鋪墊。此環節意在把課文內容與課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課外資源有效地爲課堂教學服務,由“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自然過渡到“草船借箭”,引入新課水到渠成。

二、初讀課文,瞭解“草船借箭”的經過:

1、師:請同學們用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注意把句子讀準確、通順。(生認真讀文)

2、認讀詞語,師強調“擂鼓”中“擂”(多音字)的讀音及“妒忌”中“忌”字的寫法。

3、理解詞義,師:“妒忌”一詞你怎麼理解?

生:就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心生怨恨。

師:理解得很準確!誰能結合課文第1自然段再來說說對這個詞的理解?(生讀第1自然段)

生:我覺得“妒忌”就是周瑜看到諸葛亮比自己有才幹就心生怨恨。

師:你會怎麼讀這一段?(生讀,注意重讀了“挺”和“很”兩個詞)

師:讓我們帶上對“妒忌“一詞的理解齊讀這一段。(生齊讀)

師:因爲妒忌,所以周瑜纔會————

生:想辦法來刁難諸葛亮。

生:讓諸葛亮十天造好十萬支箭。

生:想借十天造好十萬支箭這件事來治諸葛亮的罪,沒想到他承諾三天就能造好(師相機板書)

師:文中兩人是如何對話的?請兩位同學分角色讀讀第二自然段中的對話(生分角色朗讀)

總結:這就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4、師:瞭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講講“草船借箭”的經過?(一生詳細具體地進行介紹)

師:內容介紹得具體又條理,但老師的要求是用簡潔的語言講講,誰能講得更簡潔?

(一生簡明扼要地講述)

師:嗯,這次就好多了,既簡潔又完整!

[評析]:此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瞭解“草船借箭”的起因及經過。我將重點放在了理解“起因”上,結合對“妒忌”一詞的.理解,比較輕鬆地處理了課文一、二自然段的內容,對“經過”只是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完整地講講,下一步重點進行研讀。

三、切入中心,領悟“神妙”:

(一)抓住中心句,理解體會:

1、師:整個故事是圍繞哪句話講的?請你畫出全文的中心句。誰來讀一讀?(生讀)

(出示句子: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師:你怎麼理解“長嘆”一詞?想像一下,周瑜說這話時心情怎樣?

生:“長嘆”就是長長的嘆息。我想周瑜會非常佩服地說這句話,因爲從草船借箭這件事他看到諸葛亮確實比自己強。所以,說這句話時他的語氣應該比較誠懇。

生:我的看法和她恰恰相反,我認爲周瑜會更加嫉妒諸葛亮,他說這句話時應該是忌恨的語氣。

生:我想周瑜會非常無奈地說這句話,因爲諸葛亮確實比他聰明,雖然他不願承認這個事實但又不得不承認,他仰天長嘆一聲,無可奈何地說了這句話。

師:大家各有自己的理解,最後這位同學不僅體會到了周瑜當時的語氣,還想象了他的動作,非常好!那就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讀讀這句話吧!注意要讀出周瑜的語氣,還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生聲情並茂地讀:或仰天長嘆,或緊縮雙眉,或捶胸跺足……)

[評析]:從課文中心句入手,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周瑜的“長嘆”,體會他當時的心情。個性化的理解,個性化的朗讀,充分體現了“以讀爲本,以人爲本”的教學原則。

2、師:“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 生:“神機妙算”就是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計謀高明。 師:對詞語的理解非常準確,結合課文,圍繞這個詞你還有什麼問題要問? 生:我想問周瑜爲什麼說諸葛亮神機妙算?

生:我想問諸葛亮爲什麼會如此神機妙算? 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 師:大家提的問題相信都可以通過讀書求得解決,現在我們集中研究“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點出中心問題)

[評析]: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此環節我啓發學生抓住“神機妙算”一詞自由質疑,逐步歸納、提煉出中心問題,下一步引導學生重點去體會、感悟。

(二)、體會諸葛亮的“知天文”

師:我們常稱讚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知天文”主要體現在哪裏呢?請你帶着這個問題用心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待會兒與同學交流。

生:我覺得他的“知天文”主要體現在“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這句話中(出示句子)

師:誰再來讀讀這個句子?(指導學生讀出霧之大)

師:諸葛亮在大霧漫天之時向曹操借箭,會不會是湊巧趕上這樣的天氣呢?誰能聯繫課文說說?

生:我覺得不是巧合,因爲文中說“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諸葛亮祕密把魯肅請到船裏。”

生:這說明諸葛亮一直在等待這樣的天氣。

生:這說明諸葛亮算準了第三天四更時候會大霧漫天,纔不急不慌、鎮定自若。

師:“鎮定自若”這個詞用得真好!諸葛亮是什麼時候決定在這個時間出發的?

生:三天前立軍令狀的時候。

師:也就是說,早在三天前立軍令狀時他就已經料到三天後的四更時候會有一場漫天大霧,這要歸功於他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所以坐在船中的他纔會笑着說——(生接讀:“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從“笑着”一詞你讀出了什麼?

生:諸葛亮信心十足。

生:他非常有把握。

生:諸葛亮胸有成竹、從容不迫。

師:“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嗎? 生: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箭手朝我們射箭; 生: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箭手朝我們射箭,箭多得會像下雨一樣; 生: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箭手朝我們射箭,這10萬枝箭我是借定了!

師:你能“笑着”讀讀諸葛亮的話嗎?(生讀)

師:此時諸葛亮和魯肅正坐在船中,假如你是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怎麼想?

生:他會感到害怕,心裏很着急:霧這麼大,要是誤入曹軍的水寨怎麼辦?

生:他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好好的,怎麼今天會有這麼大的霧啊!

生:他會連聲佩服:諸葛亮這是神算啊!

師:不止魯肅會佩服,假如周瑜知道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準了會有大霧,他一定會長嘆一聲,說——(生接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評析]:此環節我抓住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品讀、體會,問題設計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同時在文本內容的基礎上積極地進行拓展,學生不再是停留在課文文字的表面,而是談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礎上的朗讀也就比較到位了,最後落腳到全文的中心句——“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學生的體會加深了一層。

(三)、體會諸葛亮的“懂地理”

1、師:江上大霧瀰漫,諸葛亮在天還沒亮時就把船靠近了曹軍水寨,他是怎樣布船的?

(生讀,出示兩個句子:

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

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頭,船頭朝東,船尾朝西……)

師:你知道諸葛亮爲什麼一開始先要“船頭朝西,船尾朝東”再“把船掉過頭,船頭朝東,船尾朝西”嗎?

生:我覺得他是想讓船的一側受滿了箭,再讓另一側來受箭。

師:天亮時,諸葛亮的船隊是怎麼回去的?找一個詞來概括。

生:順風順水 師:你怎麼理解“順風順水”?

生:就是順着風向和水流的方向。 師:想想水往哪個方向流,當時的風向又是怎樣的?(生在示意圖上用箭頭標註) 師:長江水由西向東流,受滿箭的二十條船正是趁着順風順水的優勢,飛一樣駛出二十多裏,曹操追也來不及了。他能利用“順風順水”的條件是巧合嗎?

生:不是,這都是因爲他事先做好了周密的安排。

生:這是因爲他懂得利用地理優勢。

師:是啊,假如周瑜知道諸葛亮早就算準了借箭的地理位置,巧妙地安排好了,他一定會長嘆一聲,說——(生接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評析]:此環節抓住關鍵詞句,藉助示意圖讓學生理解了“順風順水”一詞,學生較好地理解了諸葛亮之所以能“順風順水”是與他事先的周密安排、巧用地勢分不開的,最後又落腳到全文的中心句——“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學生體會又加深了一層,朗讀更有感情。

(四)、體會諸葛亮的“識人心”

1、師:周瑜、曹操、魯肅三人性格各不相同,這一切均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他巧妙進行利用才使得“草船借箭”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下面我們分三個小組展開對這三人性格的探究,看看他們的性格分別是怎樣的?你從哪裏看出來的?諸葛亮又是如何巧妙利用的?(三個小組分別展開討論、交流)

師:下面把你們交流討論的成果展示給大家吧!

生:我覺得曹操是個謹慎多疑的人,他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

師: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生:文中提到:“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箭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靠近。”

師:諸葛亮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纔敢大張旗鼓,趁大霧天氣假裝進攻曹營。

生:諸葛亮知道魯肅忠厚老實、守信、懂得顧全大局,特地向他借船,還讓魯肅事先幫他準備好一切。

師:他是如何準備的?(生讀第4自然段)你現在知道爲什麼要準備這些東西了嗎?

生:這些都是“借箭”時必不可少的。

生:諸葛亮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生:他還知道周瑜心胸狹窄、妒忌自己、給自己設下了圈套,可他將計就計,不僅成功借得十萬支箭,還讓周瑜心服口服。

師:看來大家對文中幾個人物理解已非常透徹了!假如此時周瑜知道一切,包括他自己都在諸葛亮的勝算中,他一定會長嘆一聲,說——(生接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評析]:此環節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集體的智慧,放手讓學生們自主學習、討論交流,老師只作點撥指導,既節省了學習時間,學生學得還有實效,最後又一次落腳到全文的中心句——“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學生體會更深了,朗讀更有感情了。

四、拓展延伸:

1、師:“草船借箭”實際上是諸葛亮從曹操那裏智取了十多萬枝箭,爲什麼課題卻用“借”字?你覺得這個字用得合適嗎?爲什麼?

生:我覺得“借”字用得很恰當。船受滿箭後,諸葛亮吩咐軍士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我們平時借了別人東西后總會說些感謝的話,諸葛亮是這樣在“借箭”後對曹操表示感謝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說法,這不是諸葛亮在表示感謝,而是在諷刺曹操,意思是:你上當了,白白送了十萬多支箭。

生:我覺得“借”字用得很巧,俗話說“有借有還”,諸葛亮得到這十萬多支箭不是不還,在以後交戰時他會全部歸還給曹操。

師:你知道他什麼時候去還嗎?

生:不知道。

師:他在“赤壁之戰”中將借得的箭如數奉還,課下大家可以讀讀“赤壁之戰”的故事。

[評析]:一個“借”字的體會使得課堂上閃現出求異思維的火花,不僅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敢於、樂於去表達自己的理解,把他們學習的潛力充分挖掘了出來。最後我巧妙地留了個“小尾巴”,激發了學生課下繼續去讀名著的興趣。

2、師:《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故事或人物還有許多,你還知道哪些?

生:我還知道關羽,他俠肝義膽、智勇雙全、武藝高強。

生:我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的故事。

生:我知道“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生:我還知道《三國演義》中與人物相關的歇後語,比如: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計;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

[評析]:此環節請學生介紹《三國演義》中耳熟能詳的故事或人物,學生熱情高漲,有效地拓展了文本內容,課內外資源有效整合,體現“大語文觀”。

五、作業佈置:

講講“草船借箭”的故事,繼續讀《三國演義》中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故事。

  草船借箭名師教學實錄二

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一篇課文,大家一起說,學哪一課?生:《草船借箭》(教師板書課題)

師:誰知道這個“箭”是什麼樣子?生:前邊是一個三角形的鐵頭,中間是一根竹竿,後面有翎毛。

師:大家再看這個“劍”,(板書“劍”字)和“箭”一樣不一樣?生:不一樣。這種劍後面是一個把兒,前邊有劍刃子是一種短兵器。

師:這位同學的發言中有一個詞非常重要,誰注意到了?生:他說的“短兵器”很重要。

師:對不對?(生齊:對)是的,戰場上短兵相接時,用的是這個“劍”,有手把,雙面刃;這個“箭”是遠戰時用的,所以文中周瑜問諸葛亮“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知道了吧?生:(齊)知道了。

師:我再提一個問題,誰知道“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生: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的時候。

師;三國,都有哪三個國?生:有東吳、西蜀,還有一個魏國。

師:你知道東吳由誰統治嗎?生:孫權。

師:西蜀呢?生:劉備。

師:那麼魏國呢?生:魏國,原來是曹操保着漢獻帝,後來曹丕篡位,他當了魏國的皇帝。

師:那是以後的事了。在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故事裏,曹家還沒有人當皇帝,但是魏國的大權實際上在曹操的手裏。對不對?生:對。

師:大家結合預習想一想,“草船借箭”的故事,講了哪幾個人物?生:講了周瑜、諸葛亮,還有魯肅和曹操。(教師板書這四個人名)

師:剛纔在講三國的情況時,曹操提到了。現在我要問,諸葛亮是誰,哪個國家的,幹什麼的?生:諸葛亮是西蜀劉備的軍師。

師:也是丞相,對不對?好像現在的國務院總理。周瑜呢?哪國的?幹什麼的?生:他是東吳的都督。

師:什麼是都督?生:就是統帥三軍的元帥。

師:對,相當於現代的總司令或國防部長什麼的。魯肅呢?生:魯肅是東吳的一個將領。

師:對,東吳的一個大臣。我再問一個問題,在這些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也就是說,什麼事情把這些人聯繫起來的?一個一個說,諸葛亮和周瑜是怎樣聯繫起來的?生:周瑜很妒忌諸葛亮,想用十萬支箭來爲難他,可是諸葛亮答應了。

師:這句話說通沒有?“想用十萬支箭爲難他”,通嗎?生:我認爲他沒有說清楚。應該是,周瑜想陷害諸葛亮,想用十天造好十萬支箭來爲難他,可是諸葛亮說,他只用三天。

師:簡單地說就是周瑜讓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答應了。可以不可以?生:我認爲您說的有點不對了,光說造箭.不說期限,那什麼時候造出來都可以。應該說在短時間內造好十萬支箭。

師:他的發言是要強調“短時間”內。具體的問題,我們研究課文時還要議論,現在只說什麼事情把他們聯繫起來——他讓他造箭,他答應了,簡單地說,聯繫起來沒有。生:聯繫起來了。師:諸葛亮和魯肅是怎樣聯繫起來的?生:諸葛亮向魯肅借船,幫助諸葛亮造箭。

師:很簡單,還能再簡單嗎?生:魯肅借給諸葛亮船,幫助諸葛亮造箭。

師:還能再簡單嗎?生:魯肅幫助諸葛亮。

師:魯肅幫助諸葛亮,魯肅主動幫助?生:我認爲就是借船造箭。

師:還是不正確。諸葛亮請魯肅幫忙,魯肅答應了。可以嗎?(生答:可以)最後看諸葛亮和曹操是怎麼聯繫起來的?生:最簡單的方法回答是:曹操借給了諸葛亮十萬支箭。

師:諸葛亮沒去,曹操就借給他了?生: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借給了諸葛亮十萬支箭。

師:再說得明確一點。生:諸葛亮用計借來曹操的十萬支箭。

師:很好。那誰能把這幾個人的聯繫,用一段話連起來說一下。生:周瑜請諸葛亮造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了,魯肅借給諸葛亮船,幫助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用計謀向曹操借來了十萬支箭。

師:說得不錯。剛纔他說的這一段話,實際上就是課文的什麼?生:(齊)主要內容。

師:如果我現在請大家給課文分段,能分不能分?(學生沉默)

師:事情的起因是什麼?

生:這件事情的起因,我認爲是周瑜妒忌諸葛亮,讓諸葛亮在短期內造箭。

師:可以嗎?(生:可以)事情的結果,剛纔沒說,是什麼?生:諸葛亮得到了箭。

師:那麼剩下的這部分內容是故事的什麼?

生:(齊)經過。

師:可以分幾段。生:(齊)三段。

師;如果我想把“經過”再分成兩部分,可以不可以?(生:可以)好。諸葛亮請魯肅幫忙,魯肅答應了。這是什麼?我要求不說剛纔那句話了一他請他幫忙,他答應了,不這樣說了,怎麼說?生:這一部分是做借箭的準備工作。

師:好。這纔是(指去向曹操借箭的有關板書)——生:正式的借箭過程。

師:我提最後一個問題,在這幾段中哪一段是最主要的內容?生:經過是主要內容。

師:在經過裏面“準備”和“借箭”誰是更主要的內容?生:經過中“借箭”是最主要內容。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在這個故事發生的前後,三國起了變化了。三國,是三足鼎立,好像大鼎的三條腿。現在,孫、劉已經聯合起來了,共國抗禦曹操。要記住這一點,對理解課文很重要:“孫、劉聯合,共同抗曹”。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