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課後反思

語文1.23W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與變換方面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屬於數與代數領域。教材將《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納入到比例單元中,將兩條線交織在一起,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使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更加紮實。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課後反思

就第二學段而言,“能利用方格紙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是圖形與變換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從簡單圖形開始,藉助計算機演示,再讓學生動手操作,由此充分體驗圖形的相似是指圖形運動後,大小發生了變化,但形狀不變,前後圖形是相似的。

面對這一新內容的教學,我從學生的.原有經驗以及這一內容在教材整體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經過實際教學我對這一部分的教學有了一些思考。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生活中的放大、縮國小生有很豐富的感性認識,所以我採用了兩組照片:

第一組三張照片:

(1)小軍的一張生活照片;

(2)把小軍照片按2:1放大後的照片;

(3)把小軍照片的長按2:1放大,寬不變,變化後的照片。

第二組三張照片:

(1)向日葵照片;

(2)把向日葵照片按1:2縮小後的照片;

(2)把向日葵照片的長按1:2縮小,寬不變,變化後的照片。

請學生欣賞照片,初步建立圖形放大和縮小的表象。同時通過師生對話活動創設了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自然過渡到本課學習的課題,爲全課的教學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難點。

例1教學中我把教材中的“第一幅長方形畫”“第二幅長方形畫”分別改爲“原來的長方形”“變化後的長方形”,使學生更容易認識到研究圖形放大或縮小時寫比的規定。雖然.例1的大、小兩個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比較簡單,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數據,讓學生思考也能很快得出兩者之間的關係,但是我爲什麼要求學生先量出兩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再讓學生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呢?目的是:依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藉助只觀圖形,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獲取新知。結果,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人人動手、動腦,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在輕鬆愉快的教育環境中很快認識了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例2教學我基本上是學生自己完成的,但在做題前作了提示,提示學生明確做題步驟,關注圖形佈局;做題後作了必要的總結,揭示了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本質。實現了目兩個的:1、學生能在網格中畫出放大和縮小後的圖形;2、通過思考“你發現了什麼?”,進一步鞏固圖形放大與縮小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我增加了引導學生了解、感知三個圖形兩兩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感知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一個相對應的關係,兩個相反的過程。

三、拓展練習,形成能力。

等腰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都有其獨特之處,這也是我們在把這些圖形放大或縮小時必須考慮的方面:等腰三角形要考慮底邊和高;圓只需考慮半徑;平行四邊形則要考慮底、高和角三個方面。1:3、2:1、1:4三個比既有放大也有縮小,在選擇比時學生必須考慮如放大這個圖形能不能在網格中畫下;如縮小好不好畫這些因素,要求學生能合理選擇,正確操作。

另外本節課內容較多,特別是學生對放大與縮小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時間的把握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