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林海》語文公開課課後反思

語文2.92W

《林海》是國小語文十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細緻描寫了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由此展開聯想,讚美它對祖國的建設的巨大作用和祖國山河的壯麗,抒發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的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合作探究和實踐中獲得啓迪,我採用了“問題導向型”的教學模式進行《林海》一課的教學:

《林海》語文公開課課後反思

 一、出示問題

首先出示學生預習中經過我篩選學生所提的問題。(1、課文描寫大興安嶺,爲何以《林海》爲題?2、作者進入興安嶺,爲何就覺得親切、舒服?3、怎樣理解興安嶺“地確有興國安邦的意義”?)解決這三個問題就基本可以使學生了解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出示問題後,由該問題的提出者來讀。這樣可以鼓勵這些問題的提出者今後在學習中繼續認真思考,養成動腦的習慣;同時促進其他同學也能像他們一樣在預習中能提高自學效果,提出有意義、有深度的問題,讓同學們根據他們的問題學習課文。

  二、解決問題

首先進入第一個問題。(爲何以《林海》爲題)。問題提出後,全班只有兩個同學舉手要解答,說明多數學生並不能解答此問題。這完全在我意料之中,因爲還沒有學習課文所以不可能進行解答。這時我引導學生進入後面兩個問題,只有解決後兩個問題,學生把握住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後,才能感悟作者以“林海”爲題的意圖。

解決第二個問題(爲何興安嶺給作者以親切舒服的感覺)。

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找到作者抓住嶺、林、花三方面來描寫興安嶺的景色的。在處理這三個內容的時候我採用了教、扶、放的教學層次,使學生把握住嶺、林、花的特點,以此來體會作者爲何會有親切、舒服之感。在學習“林”這部分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把握林的特點。這部分學完以後,給學生放興安嶺的錄像,同時鼓勵學生爲錄像作解說,在這一實踐活動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解決第三個問題,採用小組合作,共同探究“興安嶺由興國安邦的意義”。

第二、三個問題解決了,學生再回到第一個問題就不難回答了。

  三、提出問題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過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又提出了新的問題。例如:這裏是落葉松的海洋,和“海”邊上不是還有些別的浪花嗎?“海洋”爲什麼沒有引號而“海”邊上的'海要加上引號。此問題我在備課時並沒有考慮到,學生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學生進行過認真思考,同時解決這個問題對體會作者的情感很有幫助,問題提得有價值,我鼓勵提問題的同學。

整個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學生所提問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得到實現。

另外,對於此課教學自認爲有幾處處理的較恰當:

一、教學時我比較注意學生的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有所思有所悟。

二、教學時抓住本課語言文字的魅力。例:學習“嶺”這部分時,讓學生體會嶺溫柔的特點時,讓學生品讀“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學生在讀中體會出“點”在這裏所起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真實的錄像給學生直觀的感知;嶺、林、花的圖片烘托了教學氣氛;優美的旋律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此課教學的不足之處:

一、不充分

在學生體會嶺林花的特點時體會的不夠充分。

二、不清楚

在我讓學生給錄像配音時,我的用意表達的不清楚,造成學生言不對圖的現象。

三、不細緻

給學生準備的錄像事先沒有編輯篩選,錄像有些畫面重複,耽誤教學的時間。在今後的教學中會克服這些毛病,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好的服務於學生。

課後感想

這是一次校內公開課,自己千方百計想把它上好。但又有所顧慮,因爲一貫採“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提出問題,有些問題真的是自己在備課中沒有考慮的,甚至當時不能給學生解答。如果作課時也出現這種問題我該如何應付?我把自己的顧慮告訴了教學主任,徵求她的意見,沒想到王主任對我的教學模式很支持,即使出現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要敢於面對。此時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反正有領導在後面“撐腰”還怕什麼。不過通過這件事卻使我在教學中悟出點什麼,不論是教還是學都應該純粹的,不應左右於形勢,應求之於真諦。

課後我徵求了主任與聽課老師們的意見,令我深受感動,她們在給我鼓勵的同時都給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對我今後的教學有很大幫助。所以由衷地感謝學校爲青年教師提供這樣的鍛鍊機會,感謝衆多老師給我的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