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亡羊補牢教學後記

語文1.27W

導語:亡羊補牢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亡羊補牢教學後記,歡迎大家參考。

亡羊補牢教學後記
  亡羊補牢教學後記

  一、 激趣導入,鼓勵質疑。

《亡羊補牢》是一則寓言,內容比較簡單,如何使學生一上課就有濃厚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呢?我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在導入時讓學生們去讀一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孩子們通過文中的幾個字猜測到這則寓言是已經學過的《守株待兔》。在這裏我順勢告訴了孩子們寓言的特點是篇幅短小,語言凝練,常常蘊深刻哲理於淺顯語言和生動故事中。我告訴孩子們這則寓言出自《戰國策》,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另一則寓言《亡羊補牢》。這樣的導入,不但激發了孩子們學習寓言故事的興趣,同時也推薦給孩子們《戰國策》這部國學經典。

在引出課題後,我鼓勵孩子們大膽地去質疑,讓他們去猜想爲什麼會“亡羊”。 結合學生提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自主讀文。

  二、理解字義,形式多樣。

學習詞語,理解字義,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我在這節課中採用了多種方式讓孩子們去理解字義。例如簡單的“則”的意思,我就讓孩子們直接回答,並加以表揚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有的詞語比較有意思,我就爲孩子們創設一個主動感悟自主選擇的機會,促成他們的個性發展。例如學習“窟窿”一詞時,我想如果由老師直接講出意思來,學生的印象就不會太深刻。於是我先讓孩子從部首“穴”瞭解“窟窿”就是洞。然後然給孩子們用手勢來表示“窟窿”,孩子們互相討論着,都在比劃着。這時一對孩子發生了爭執,男孩比劃了一個拳頭大小的洞,女孩不同意,比劃出了更大的洞。其他孩子面對這樣的狀況,都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我問孩子們:“大家爲什麼覺得洞有這麼大呢?說說你的理由。”一個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說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鑽進去,應該是這樣大的洞,因爲狼得從這樣大的洞裏鑽進去,最後纔可以叼走羊啊!”整個過程, 孩子們非常認真和執著。

通過他們的自感自悟,得出了本課的 “窟窿”是能鑽得過一隻狼和一隻羊的大洞。當他們得到我的肯定後,臉上都露出了高興的笑容。多可愛的孩子!就這樣,枯燥的學習詞語,也變得精彩紛呈了!

  三、練習說話,培養語感。

這則寓言雖然短小,但是讀起來也特別有意思。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孩子們說出了亡羊和補牢的因果關係,我就讓他們練習用“因爲??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爲”來說話,體會漢語的特別之處。在指導朗讀方面,我注重讓孩子們先體會感悟,再朗讀。養羊人有兩次丟羊的經過。第一次他是滿不在乎,街坊勸說的話,他沒當回事;第二次他很後悔,覺得應該按照街坊說的去做,並立即動手將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指導朗讀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養羊人對兩次丟羊的不同反應來練習朗讀。我先讓孩子們說說養羊人的心情,再讓孩子們自讀、分角色讀、比賽讀,通過反覆地讀,達到理解寓言含義的目的。

  四、聯繫實際,理解寓意。

孩子們通過學習都能明白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那如何讓他們印象更加深刻呢?我通過講述自己的一件牙疼及時醫治的事情給他們起了個頭,這下話匣子打開了,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聽到的,看到的這類“亡羊補牢”的事情。這樣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

  五、授之以漁,掌握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的最後,我總結了學習寓言故事的方法,希望孩子們能用這樣的.學習方法自己去解讀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不足之處:

1、新課標指出:文本的內涵非常豐富,學生對文本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然而,準備這堂課的時間比較倉促,我僅僅解讀了文本的表面,沒有去挖掘出更深的東西。例如在後面的課堂中有位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狼是怎麼想的?我備課只備了自己看到的東西,而沒有進行深思。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時間不充分。很多孩子爲了完成課堂練習,沒有好好地去品讀課文。

3、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沒有放手讓孩子們去說,總覺得還是自己在引導着孩子上課。 這幾點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要注意和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