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猴王出世》的教學實錄

語文1.28W

寫一份優秀教學實錄是設計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猴王出世》的教學實錄,歡迎大家閱讀。

《猴王出世》的教學實錄

  一、瞭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師:課題的後面有個小①,表示這篇文章下面配有註釋。這篇課文有很多註釋,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它。昨天你們預習了嗎?

生:(齊)預習了。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麼預習的?

生:我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都畫下來了,另外我還讀了五六遍。

師:等會兒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讀,好不好?

生:好。

師:你呢?

生:我先畫出了好詞好句,又把自己不認識的字加上了拼音,還找到了一些讀不通、讀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斷句。

師:厲害!你們有沒有發現,這篇課文的前面有個“閱讀提示”?“閱讀提示”中有這樣兩個問題———(課件出示: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爲猴王的?)

師:你思考過嗎?下面請你快速瀏覽課文,在關鍵的語句下面畫一畫。呆會兒我們來交流。(學生自學。)

師:石猴是從哪兒來的?誰能用文章中的話告訴大家?

生:(讀)蓋自開闢以來……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師:你們跟她找的一樣嗎?簡單說,這猴子是從———

……

師:他是怎樣成爲猴王的呢?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

生:石猴是因爲自己有本領,幫助衆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們有安身之處,衆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諾言,拜他爲王,可以說他是憑着自己的本事成爲猴王的。

師:這個本事,說具體一點兒,就是什麼?

生:在這裏是指他能進到洞裏又出來,並能帶給大家一個安身之處。

師: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又能安然無恙地出來,成就了他當王。讀到這裏,這石猴又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

師:同學們,一蹦,蹦出了一個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這猴王的.形象已經活靈活現地留在了我們的腦海裏。那麼,吳承恩先生是用怎樣的語言把它寫出來的呢?請同學們自由地放聲讀讀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學生讀。)

  二、細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師:同學們讀書的姿勢特別好,讀書的聲音也特別好聽。哪一句話寫石猴寫得特別生動?

生:(讀)那猴在山中……朝遊峯洞之中。

師:有同感的請舉手。(學生部舉手。)

師:那我們一起來讀讀!(課件出示這句話。)(學生齊讀。)

師:讀着這樣的句子,你彷彿看到石猴在幹什麼?

……

師:呵,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麼呀?

生:家!

師:快樂老家!自由天堂!誰再來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快樂來,讀出他的自由來!(指名讀。)

師:謝謝你。同學們,請你把目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從“怎麼寫”的角度,你發現了什麼祕密?

生:我覺得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

師:你能把這個排比句讀給大家聽嗎?

生:(讀)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爲伴,虎豹爲羣,獐鹿爲友,獼猿爲親。

師:剛纔這位同學發現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兩個排比句,真了不起!吳承恩先生寫石猴,遣詞造句非常講究,裏面有很多祕密。你發現了一個,我們就按你的發現先走進去看一看。(課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同學自己讀,你還能發現什麼?(學生讀。)

生:我發現每句話都是三個字,前一個字是動詞,後兩個字是名詞。

師:真是大發現呀!這幾個詞全都是寫石猴的動作,如果把它讀出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節奏呢?

生:(讀得慢)“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因爲猴子在山中快樂地行走着,非常活躍,所以要讀得有激情。

師:很有激情很活躍,那你爲什麼讀得像打太極呢?請你再試試。(該生再讀。)

師:有進步。誰能讓石猴的身影在我們眼前跳起採?(指名讀。)

師:你的聲音很好聽,可我怎麼也沒有聽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躍,只聽到一羣國小生非常遵守紀律地坐在教室裏!我也來讀一讀,好不好?

生:好!(師範讀,語速稍快,節奏跳躍。)

師:你們也這樣讀一讀。

師:同學們,三個字的短句,有跳躍感,讓石猴在字裏行間跳起來、動起來!往下讀,你還會有發現。自己試試看。(課件出示第二分句:與狼蟲爲伴,虎豹爲羣,獐鹿爲友,獼猿爲親。)(學生自讀這一句。)

師: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師: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蟲”字?這個“蟲”,可不是我們玩的毛毛蟲,知道是什麼嗎?

生:昆蟲。

師:是長蟲,知道是什麼了嗎?蛇!(學生髮出驚訝的聲音。)

師:這石猴與狼蟲———

生:爲伴。

師:虎豹———

生:爲羣。

師:獐鹿———

生:爲友。

師:獼猿———

生:爲親。

師:這是一隻怎樣的石猴呀?請你把它讀出來。(指名兩個學生讀,讀得很有感情。)

師:同學們,往下讀,更有意思了!(課件出示第三分句: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自己試試看,你又發現了什麼?

生:它們就像詩一樣,對得非常整齊。

師:一對對子!你們經常誦讀古詩文,一定有感覺。我們來對一對。夜對———

生:朝。

師:宿對———

生:遊。

師:石崖之下對———

生:峯洞之中。

師:誰能讀出這樣的石猴?

生:(帶着古詩文的韻味讀)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

師:你們真是太厲害了,讓我們一起來讀。(學生齊讀。)

師:如果把這三個分句,連成文中的長句子,你還能讀好它嗎?自己先試試。(學生自由練習。)

師:誰向我推薦一位?自告奮勇也行。(指名讀。)

師:最後一句讀得最好。這三個分句,第一個分句要讀得跳躍,老師建議你讀後吸一口氣,再讀下面的句子。(再指名讀。)

師:非常非常好!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讀這一段好不好?我來起頭,你們接着讀。

師:讀到這兒,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石猴?拿出筆,在這個句子邊上寫下批註。(學生默讀、批註。)

師:同學們,作者寫的是活潑、跳躍的石猴,用的語言也非常短促、跳躍、有節奏。反過來說,正是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了一個頑皮可愛、活潑跳躍的石猴。內容與語言高度融合,這就叫經典。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研讀第二個問題(課件出示:課文是怎樣寫“石猴成爲猴王”的?)。請你抓住一兩個關鍵的句子進行研讀,用心體會語言的祕密,做下記號,呆會兒我們進行交流。(學生自主研讀,同桌討論。)

師:我看同學們都很有收穫,誰願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醜,要勇敢。

生:我找到了這句:(讀)“哪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爲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那裏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樑。

首先,從這麼多的語句中,我感到,吳承恩在寫這裏的時候用了擬人的手法。猴子是不會說人語的,但是他卻把人語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這個猴子說得活靈活現。再加上“他瞑目蹲身……”這裏的“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和“跳”字把石猴的動作描寫得十分生動。

師:我要拜你爲師!你姓什麼?

生:周。

師:周老師,請坐。

師:剛纔他說得非常好,我還想建議你們再讀讀猴子的語言,讀讀他說的話,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齊讀)“我進去!我進去!”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

師:如果換一種寫法,還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呢?(課件出示,改成:我進去吧!我進去吧!)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強人所難的樣子。

師:勉強。

師:難怪有一位大師說,一流作品與二流作品之間的區別,往往只差幾個字。同學們,像這樣描寫石猴的語言———短促、重複,文中還有幾處,你讀一讀,再感受感受。(學生跳讀課文,感受石猴的語言特點。)

師:誰讀到了?

生:(讀)石猴喜不自勝……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師:同學們,什麼是大造化?

生:在這兒指福氣和運氣。

師:大家都有福氣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氣了。怎麼讀呢?(學生有感情地齊讀此句。)

師:還有嗎?

生:(讀)石猴卻又暝目蹲身,往裏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

師:請你關注這個“都”字,可以加上動作,試試。

生:“都隨我進來!進來!”(做動作。)

師: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

師:讓我們一起來一遍,加上動作。“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裏一跳,叫道,……”

生:(邊做動作邊讀)“都隨我進來!進來!”

師:讀到這裏,你又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石猴?請你在相關的句子邊上寫下批註。

師:我們每個人都讀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寫一個(師板書“敢作敢爲”)。

  三、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

師:在這篇經典名著裏,語言的珍珠隨處可見。請同學在最後一點時間裏,再挑選自己認爲最精彩的語言讀一讀,背一背。(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師:同學們,上了這堂課,大家一定發現:讀經典,不僅要讀懂“寫什麼”,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麼寫”的,因爲———(課件出示)

生:(齊讀)“寫什麼”人人看得見,“怎麼寫”對於大多數人卻是個祕密。

師:希望同學們一生都與經典相伴。下課!